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成果(专门水文地质学)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成果(专门水文地质学)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成果(专门水文地质学)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成果

20071000641

045072-05

吴智源

目录

一、序言 (3)

二、区域自然地理 (5)

三、区域地质条件及地貌 (7)

(一)区域地质条件 (7)

(二)区域地貌 (8)

四、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0)

(一)水文地质特征 (10)

(二)含水层系统特征 (11)

(三)水系分布与动态 (11)

五、地下水资源评价 (13)

(一)境内水资源评价 (13)

5.1.1地表水资源评价 (13)

5.1.2地下水资源评价 (15)

(二)过境水资源评价 (17)

(三)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17)

5.3.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17)

5.3.2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18)

5.3.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18)

5.3.4过境水资源可利用量 (19)

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9)

(一)地下水类型 (19)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0)

(三)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20)

(四)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七、工程地质条件 (22)

(一)评价程序 (22)

(二)评价体系和评价要素 (23)

(三)综合性评价 (25)

八、结论与建议 (26)

一、序言

区域水文调查,是黑龙江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旨在开创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作的新局面,尽快实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转移。随着国家就加强水文地质工作的专门指示,继续填补工作区的水文地质空白,为经济发展做远景规划,城市供水和大型工矿企业建设,国防设施及严重缺水区的供水水源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同时为其他科学研究以及今后专门性水文地质详堪提供基础资料。

其主要任务是,初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根据佳木斯市水资源特点,水资源现状,分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远景规划和供水方向提供初步依据,概略了解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层下水的富集规律,对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作出初步评价,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区域自然地理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北邻鹤岗市、萝北县、绥滨县,西邻伊春市,南部与依兰县、勃利县、七台河市、集贤县、友谊县接壤,东北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全市行政区总面积 32 70410km2 ,其中市属面积 20 81719km2 。山丘区面积为 4 18613km2 ,平原区面积为 28 51717km2 。地理坐标:东经129°30′-135°08′北纬44°51′- 48°28′。佳木斯市现辖4区6县(市)。全市总人口约244.7万人。

2.1地形地貌:西南部为小兴安岭余脉丘陵地区,其余均为三江平原。区内地势

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为隆起的完达山脉,西北部为小兴安岭东南缘,中东部为沉降的三江平原,构成低山,丘陵漫岗、平原和低平原4个地貌单元。总面积32704平方千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18%,平原面积82%。平均海拔高程34—100m。别拉音山、乌尔虎力山等残丘耸立其间 ,沼泽湿地、牛轭湖、积水洼地等星罗棋布。海拔高程在 34~500m ,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本区主要分布有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剥蚀堆积山前台地、堆积平原 3种地貌类型。

2.2气候:佳木斯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夏季受东南亚季风影响 ,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 ,其主要气候特点为:冬季严寒 ,少雨雪;春季风大,易干旱;夏季炎热 ,雨量集中 ;秋季凉爽 ,降温快 ,常有早霜。多年平均气温在

3.3~

4.2 ℃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 554mm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 719.8mm。

2.3水文:佳木斯地区水资源丰富,主要由河流水系、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其中公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客水量约2,300多亿立方米,这些充沛的水资源这全区的工农生产、运输和人民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

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下游地区 ,境内水系发育 ,有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水系 ,包括黑龙江及其主要支流鸭绿河、莲花河、浓江河 ; 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倭肯河、汤旺河 ; 乌苏里江及其主要支流挠力河、内七星河、新七星河、别拉洪河等大小河流 130 余条。这些河流及其支流遍布全市的各市县。湖泊只有 1 处 ,大力加湖位于浓江河下游河口处。该湖汇集了浓江河、鸭绿河、黑泡河等 3 条沼泽性河流来水 ,总控制面积 3 658km2 。

佳木斯是以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经勘查:地下水天然资源为48万吨/日。目前,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实际开采地下水总量为65.22万顿/日,其中工业用水20.61万吨/日,生活用水1.43万吨/日,农业用水43.18万吨/日,另用松花江地表水250余万吨/日。由此可知,供水量与需用地下水量不平衡,即开采地下水量大于地下水天然补给量。集中开采地下水的老市区已经形成了面积为33平方公里的下降漏斗区,其漏斗中心水位5.0米,边缘地区为2.0米。

2.4经济概况:佳木斯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三江平原重点开发区。肥沃的黑土地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亚麻、甜菜、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100亿元,农业总产值57.4亿元。现有工业行业39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058户,其中大中型企业56户,百万元以上企业473户。拥有全国闻名的佳木斯造纸厂、防爆电机厂、联合收割机厂、啤酒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盛誉。

佳木斯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8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5069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2.8%。在全市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种植业产值

118092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8.4%,林业产值7,613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1%,牧业产值9,676万元,占全农业总产值的9.6%,渔业产值846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0.6%。

2.5交通运输:市辖区有佳木斯、富锦、同江、抚远、桦川等五个国家一类口岸,口岸贸易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通向东北亚重要口岸城市。城区距黑龙江省会城市哈尔滨市342千米。市域内有哈-同、鹤-大等高等级公路和哈-佳、福-前、牡-佳铁路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还有水运之便,此外还有佳木斯至哈尔滨、大连、烟台、北京航线,佳木斯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际航线,交通十分方便。

三、区域地质条件及地貌

(一)区域地质条件

全市行政区内地层自老至新有元古界麻山群 ,古生界志留系 ,中生界白垩系 ,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前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汤原县、桦南县、佳木斯市区和桦川县境内的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区 ,在地貌上为低山丘陵。区内第四系十分发育 ,由老至新层层迭置 ,广泛分布于三江平原和倭肯河平原 , 由老至新分别为 : 下更新统冲积~湖积层(Q1 ) 、中更新统浓江组 (Q2n ) 、上更新统向阳川组 (Q3x ) 、上更新统别拉洪河组 (Q3b) 、全新统高漫滩冲积层 (Q41 ) 、全新统低漫滩堆积层 (Q42 ) 。全市土壤类型较多 ,共有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碳土、水稻土等 7 个土类 , 20 个亚类 ,77 个土种。

佳木斯地块出露大量的变质岩石,它们以南北向展布为主,岩性复杂,变质作用类型多样。佳木斯地块出露的变质岩主要包括麻山杂岩、黑龙江杂岩和马家街群。对于麻山杂岩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麻山杂岩原来被称作“麻山群”。在早期研究过程中,将沿牡丹江断裂带分布的原黑龙江群视为与麻山群一样的。

牡丹江断裂以东佳木斯地区地质简图

(二)区域地貌

佳木斯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地带。西部为小兴安的青山南部为张广才岭,南部和东南部为那丹哈达岭和完达山。完达山以北是三江冲积平原,张广才岭的东北部有倭肯河山间河谷平原。全市地貌自西南向东北形成山地—丘陵—平原的过渡形式。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全市地貌可分为四个类型。

3.2.1侵蚀剥蚀低山。面积14,62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7%。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那丹哈达岭、张广才岭四条山脉在本市境内的部分。主要分布在桦南、汤原等县。这一带是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形成的褶皱山,属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山脉大部分为东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一般为500—800米,属于低山类型。(海拔800米以上的中

山极少)。除局部地段有陡峻的山峰和“V”型峡谷外,一般山势起伏和缓,坡度10—15度。山间沟谷发育多为宽阔的U型谷。地表多为残积物,由亚粘土、亚砂土组成,往往含有岩石碎屑,以下为基岩风化壳。母质大部分为海西期、燕山期的花岗岩,部分为元古代的变质岩。这一地区植被繁茂,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以次生阔叶林为主,其次是针阔混交林,适宜发展以林业为主的多种经营。

3.2.2侵蚀剥蚀丘陵。面积为9,78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

4.5%。在小兴安岭东坡和完达山周围,随着山势逐渐降低,地貌由低山过渡到丘陵。本市丘陵分布在桦南、富锦等县;多分布在平原的边缘,并与低山相间。海拔高度为200—450米,坡度平缓(10度左右),坡面较长,丘顶浑园,部分呈垄岗状,丘陵间谷宽而浅。地表多为残积物。土层较薄,上为亚粘土、亚沙土,下部为风化碎屑。丘陵母质多为古老的花岗岩,谷地多为沉积岩。丘陵下部坡面和谷地多数已开耕种。本区适于发展农牧业,开发利用中要注意防治水土流失。

3.2.3洪积、侵蚀剥蚀台地。总面积为6,3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5%。本市台地有两种。

(1)洪积低台地。面积1,954平方公里,形态近似冲积扇,主要分布在丘陵的前缘,及山间河谷平原两侧。同江街津口一带都有。地表组成物质为洪积物质、坡积物;上层为亚粘土,下层砂砾石。目前多数已经耕种。适于发展旱田,应加强林带林风建设,可发展畜牧业。

(2)侵蚀剥蚀台地。面积4,42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完达山、小兴安岭山前地带以及富锦二龙山一带。地表组成物质为残积物和坡积物,表层为薄层亚粘土或亚砂土,向下为残积的风化碎屑,逐渐过渡到基岩。在开发利用上,适宜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需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2.4冲积平原。面积36,48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

4.2%。主要有三江冲积低平原、倭肯河山间谷平原以及完达山山前地带的洪积冲积平原。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中的新坳陷。晚侏罗纪至白垩纪,山地逐渐上升;平原地区发生凹陷,第四纪更新世以来,继续处于大面积沉降运动中;只有局部地区发生岗状隆起,迫使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多次改道,遗留下许多古河道、河曲带。构成平原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是高、低河漫滩,一、二级阶地。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纪全统亚粘土覆盖。本区总体上地形平坦,地势较低。海拔高度40—80米,抚远三角洲地势最低只有34米。平原中有少数孤山、残丘。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坡降为1/5000—1/10000。由于地势低平,河流下切能力弱。流经本区的河流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外,其他河流河床比降小,许多河流具有沼泽性河流的特点。平原内河曲发育,牛轭湖、旧河道、沙洲较多,沼泽广布。本区由于地势平

坦,土质较好,种植业发展较快,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是省内主要的种植业基地之一。

平原中有11,295平方公里的低洼地,占平原面积的31%,主要分布在同江、抚远等县。其中有常年积水的沼泽了(面积2,290平方公里),也有季节性积水洼地(面积2,476.67平方公里);还有相当数量的低落湿地。这些低洼了有一部分已垦为农田,需加强防洪排涝措施。其余多为三、四类荒地。自然植被主要是苔草、小叶樟、芦苇和灌木杂草等。

四、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一)水文地质特征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 城区座落在松花江南岸的河漫滩上, 属于三江平原一部分。地貌上位于完达山北麓, 地形南高北低, 南部为丘陵山地, 中部为岗阜状台地, 北部为地势低平的松花江平原(海拔76一83), 松花江为北部边界, 水面宽700一1500m, 多边滩和心滩。区内有三种地下水类型, 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南部丘陵山区, 主要赋存于上白奎统火山碎屑岩、元古界变质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 含水岩组由下白奎统猴石沟组和下第三系宝泉岭组构成, 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砂岩、砂砾岩的孔隙和层间裂隙中, 平原区该含水岩组隐伏在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之下。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新生代盆地的广大平原及支流沟谷中,含水岩组系由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一冰水堆积层、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全新统早中期及晚期冲积层组成, 其岩性为黄褐色及灰色砂砾石、砂砾卵石、含砾中粗砂、中细砂等, 从上至下中间无隔水层, 含水层厚度平原区在10-100m之间, 大部分地区为25一50m, 丘陵区支流沟谷多小于。含水层顶部常为一层厚1一2.5m的薄层亚枯土或亚砂土。水力性质为潜水, 地下水位大部分地区为3-7m, 集中开采区为7一10m。平原区单井涌水量多为1000一5000m3/d, 其富水性具有自山前向松花江河谷增强的变化规律。

区内广泛分布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 ,局部为微承压水。含水层厚度大 ,结构单一 ,分布稳定 ,单井涌水量较大。由于第四系基底的变化 ,含水层厚度从山前地带到平原腹地约10~ 200 m , 最厚达 300 m , 单井涌水量由一般小于100 m3/ d ,逐渐过渡到平原中部 3 000~5 000 m3/ d , 局部地区大于 5 000 m3/ d 。大气降水为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其次为地表水体和山前侧向径流 , 地下径流十分微弱。倭肯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为本区的最终承泄区。本区低山丘陵区分布有基岩裂隙水 ,但赋存条件较差 ;平原第四系之下分布有第三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水。

本区主要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重碳酸钙钠型和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 015 g/ L ,局部地区为 015~1 g/ L ,水质略呈偏酸性。

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是佳木斯市的主要供水层, 城区市政供水的6个水源地全部开采

此层地下水,工业企业自备水源井和农灌井也绝大部分是打在此含水岩组中。1992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为23.5-28万m3/d, 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开采量为21.4一25.9万m3/d。目前在集中开采地下水的四、六、七水源和佳纺厂水源, 已形成了局部降落漏斗, 漏斗面积达8-30km2, 漏斗中心最大水位降深为12.5m。

(二)含水层系统特征

根据含水层岩性 ,地下水赋存条件 ,水力特性等因素 ,本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 : (1)亚粘土微孔隙裂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区内山前台地区 ,含水层为亚粘土,亚粘土厚度 17~33m ,地下水类型为潜水 ,水位埋深在 10~20m ,水位年变幅在 10m 左右 , 单井涌水量 ( 250mm 井径、5m 降深 ,下同)3~10m3/d ,渗透系数 K < 1m/d 。

(2)砂砾石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和松花江沿岸地带。含水层由砂、砂砾石组成。含水层厚度差别较大 ,在局部完达山山前等平原的边缘部位 ,含水层厚度为 20~50m 。平原腹地含水层厚度为 100~200m 。水位埋深差别不大 ,漫滩区为 1~3m ,阶地区为 3~6m 。含水层富水性较强 ,单井涌水量一般 > 1 000m3/d ,最大达 13 356.6m3/d ,渗透系数 K = 20~130m/d ,局部地区单井涌水量小于 1 0003/d ,渗透系数 K < 1m/d 。

(3)砂砾石孔隙弱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含水层由砂、砂砾石组成。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 , 总体变化规律是 : 黑龙江沿岸厚为 100 ~200m ,乌苏里江沿岸薄, 为 10 ~ 50m , 前进坳陷中心区厚 , 为250~300m ,向四周变薄。含水层结构简单 ,表层为 10~18m 厚的亚粘土层 ,构成含水层弱隔水顶板。亚粘土层之下为灰白色砂 ,砂砾石层 , 地下水类型为弱承压水 , 水位埋深 5 ~10m ,最深超过 20m ,承压水头高度在 1~10m 不等 ,含水层富水性较强 , 单井涌水量一般都大于 1 000m3/d , 最高达15 000m3/d ,渗透系数 K = 10~95m/d 。

(4)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 ,含水岩组由前第四系地层及火山岩、岩浆岩组成 ,可分为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富水性极不均一 ,泉流量一般在 0.05~1.24L/s 之间。

(三)水系分布与动态

辖区水系发育,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河流外,还有汤旺河、倭肯河、八虎力河、莲花河、鸭绿河、浓江、别拉洪河等支流及大加利湖、三环湖等湖泊,地下水也十分

丰富。

(1)河流水系佳木斯地区共有大小河流301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0条,水域面积为 278万亩。在水域面积中,江河面积5.8万亩,坑塘面积199.6万亩。黑龙江流经本区区段从延兴至乌苏里江入口段长406公里。松花江流经本区区段从依兰至莫力洪口段长357公里,乌苏里江流经本区区段由五林洞河口处的七里沁岛至乌苏里江入汇黑龙江处长238公里。黑龙江在佳木斯地区主要支流有鸭蛋河、莲花河、青龙河、鸭绿河、浓江河等支流。松花江在佳木斯地区主要有支流牡丹江、倭肯河、汤旺河、阿凌达河、梧桐河、嘟噜河、安邦河、蜿蜒河等。乌苏里江在佳木斯地区主要支流有挠力河、别拉洪河、内七星河、外七星河等。

(2)地表水系佳木斯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7毫米(各区在450~700毫米)。年际变化不大。地表径流量每平方公里约3.77公升/秒。年平均径流量119毫米。松花江平原的桦川、集贤、富锦、绥滨等县及挠力河中游是径流的低值区,只有60~80毫米。全区正常年产水量为124亿立方米。全区地表径流量的补给,主要来自于自然降水,占补给量的70~80%。融雪补给占15~20%,地下水补给占5~8%。年径流量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区地势低平产流条件差,风速大而蒸发损失多。山区和平原面积比为43%和57%,年径流总量分配为62%比38%。径流量季节分配也不均衡。佳木斯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控制时间较长,达五个月,空气干燥,降水少。夏、秋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空气湿润,降水较多。由于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很大,降水量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差异很大。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 80%,11月至次年3月的降水量不足10%。这是造成春旱秋涝的重要原因。地表径流量的作用:在沿江河两岸耕地面积200万亩,其中旱灌面积为二分之一,估计全区需水量33亿立方米。而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客水量约2300多亿立方米,因此可利用水量的潜力是很大的。

(3)地下水系佳木斯地区地下水总贮量约50亿立方米。根据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可分四个水文地质区。

①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水文地质区。此区即三江平原腹部,面积约41,000平方公里,占佳木斯地区的59%。它由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冲积平原构成。含水层厚度可达100多米,一般在50米左右,水位埋深较浅,一般小于五米,富含孔隙潜水及孔隙承压水。根据部分钻孔资料,涌水量2—47 升/秒米;水质较差,含铁量3—30毫克/升;硬度低,多在1.29—7.6度之间;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钙型。

②佳木斯隆起水文地质区。这个区又分鹤岗凸起和桦南凸起两个水文地质亚区。鹤岗凸起水文地质亚区,即萝北县凤翔镇至嘉荫河口一带,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出露岩层为下元古代绪晶片岩、大理岩和混合花岗岩等,岩层含水性不均,埋藏条件复杂,有风化裂隙水、层间水及深洞水等。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钠型。桦南凸起水文地质亚区,包括佳木斯市区、宝清等县,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地貌上属低山丘陵构造剥蚀

类型。地下含水层厚度50米左右。水质好,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及重碳酸钙钠型。

③那哈丹达岭褶皱带水文地质区。主要在饶河县境内,面积约4,000多平方公里。地貌上属低山丘陵剥蚀构造类型。了下含风化裂隙水,含水层厚度13—130米。水质好,化学类型属重碳酸钙及重碳酸钙钠型。

④张广岭褶皱带水文地质区。它在佳木斯地区只占1,000多平方公里,大致位于汤原县裕德一宝山及依兰县,呈弱酸至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镁钙及重碳酸钠钙型。

五、地下水资源评价

本区的水资源主要包括了过境水资源和境内水资源,由于本区位于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过境水量十分充沛 ,为本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境内水资源评价

境内水资源包含了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水量。地下水量包含了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含水层组内,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 ,具有自由水位的潜水及与潜水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不包括深层承压水。

5.1.1地表水资源评价

(1)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根据本区和相关地区的降雨径流资料,通过绘制径流深等值线图分析计算本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 29.89 ×108 m3 ( 折合径流深 161.3 mm) 。其中山丘区为 6.75 ×108 m3 ( 折合径流深 161.3 mm) ,平原区为 23.14 ×108 m3 , ( 折合径流深 81.1 mm) 。不同频率 (50 %、75 %) 的径流量分别为25.20 ×108m3和14.62 ×108m3。区内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见表1 。本区径流量的地域差异较大,西北部山丘区年径流深为 150~300 mm , 局部地区 < 300 mm ;西南部山丘区径流深在 150 mm 左右 ; 中部平原区在 100 mm 以下 ,局部地区径流深< 50 mm ; 东部平原区径流深为 50~100 mm 。径流量的年内和年际分配很不均匀,汛期 6~9 月多年平均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1/ 2 以上 ,西部小兴安岭山区达到70 %以上 ,多年平均最大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 1/ 5 ; 年际间径流量的丰枯比达几倍至几十倍。佳木斯市径流代表站年内、年际变化情况, 见表 2 。

表1 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

分区松花江干流区黑龙江干流区乌苏里江区

多年平均17.30 5.312 7.285 50% 15.13 4.250 5.827

75% 9.33 2.231 3.060

表2 径流代表站年内、年际变化情况表

地区西南部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中部

代表站名称四方台华兴浓江河别拉洪佳木斯

W6~9/W年/% 58.2 72.1 51.4 55.6 59.4

W月/W年/% 20.0 23.6 21.0 19.1 20.1 W丰/W枯11.8 14.4 38.0 44.4 4.9

出现月份9 9 9 9 8

注:W6~9为6~9月多年平均径流量;W年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W月为多年平均最大月径流量;W

丰为最丰年径流量;W枯为最枯年径流量。

(2)地表水质量评价。以2000年为基准年 , 对本区的水资源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基准年流经本区的黑龙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 ,莲花河、浓江河的水质较好,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 ;乌苏里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 ,除挠力河个别河段的个别月份水质较差外 ,干流区、别拉洪河以及境内挠力河的其它河段 ,全年皆为Ⅲ类水质 ;松花江干流区是本区的主要水系 ,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占全区的 57.9 % ,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受人类活动和开发利用程度的影响 ,主要支流阿凌达河、嘟鲁河水质较好, 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 ,松花江干流除城区段为Ⅳ类外 ,其它河段为Ⅲ类 ,格金河、梧桐河水质较差 ,全年水质类别为Ⅳ类 ,梧桐河个别河段为Ⅴ类 ,主要超标物质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倭肯河、汤旺河和安邦河的水质最差 ,全年水质类别为Ⅴ类 ,主要污染物质为高锰酸指数和氨氮。区内松花江干流段主要污染物质高锰酸盐指数的变化见图 1 。基准年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见表3 。

图1 松花江佳木斯段水体高锰酸盐指数及超标率的沿程变化

表3 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成果表

水质类别ⅠⅡⅢⅣⅤ超Ⅴ

0 0 5.086 3.248 2.675 0

地表水资

源量/108m3

占总量/%0 0 46.2 29.5 24.3 0

5.1.2地下水资源评价

(1)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根据水均衡原理 ,分别用补给量法和排泄量法估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和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Q总补 = Q降 + Q山 + Q渠 + Q田 + Q洪 + Q河( 1) 式中 Q总

补为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 ( m3/ a) ; Q降为大气降水入渗量 ( m3/ a) ; Q山为

山前侧向补给量 (m3/ a) ; Q渠为灌溉渠系渗入补给量 ( m3/ a) ; Q田为灌溉田间渗入量(m3/ a) ; Q洪为洪水淹没入渗补给量 (m3/ a) ; Q河为河道渗入补给量 (m3/ a) 。Q总排 = Q基 + Q山( 2)式中 Q总排为山丘区多年平均总排泄量 (m3/ a) ; Q基为河川基流

量 (m3/ a) ; Q山为山前侧向补给量 (m3/ a) 。经计算 , 本区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23.13×108 m3,山前侧向补给量为 0.355 3 ×108 m3,河道渗入补给量为 2.737 ×108m3,洪水淹没渗入补给量为 2.336 ×108m3,渠系渗入补给量为 1.203 ×108m3,渠灌田间入渗

补给量 0.622 ×108 m3。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补给量为 30.39 ×108 m3 ,补给模数

为0.001 1 ×108 m3/ a·km2 ;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2.382 ×108 m3 ;全市多年

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31.84 ×108 m3。佳木斯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见表

4 。

表4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 /108 m3

分区名称松花江干流区黑龙江干流区乌苏里江区

地下水资源量12.21 8.051 10.12

区内地下水资源量在地域上的分布变化较大 , 地下水补给模数高值区分布在西北部松

花江左岸的漫滩区 ,东部乌苏里江左岸漫滩区 ,中东部黑龙江右岸漫滩区 ,补给模数在

16 ×104 ~19 ×104 m3/ a·km2 , 低值区分布在西北和西南部山区。地下水资源补给模

数分布情况 ,见图 2。

本区地下水资源的年内和年际间变化不大 ,但受主要补给项降水及冬季冻土的影响 ,

每年 8 ~ 9 月 ,地下水资源量出现一个较大值 ,4~5 月出现一个较小值。在连续枯水年份 ,由于补给量减少 ,开采量增大 ,使地下水资源出现连续较低值 ,但由于补给条件较好 , 遇丰水年 , 地下水资源又会逐渐得到恢复。

图2 佳木斯市地下水资源补给模数分区图

(2)地下水质量评价。由于受原生地质环境的影响 ,本区铁、锰的原生污染值较高 ,从山前台地→阶地→漫滩有逐渐富集的趋势,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铁、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本区中部松花江右岸,富锦市与同江市交界处的漫滩和南部与双鸭山市交界处的别拉洪河左岸的漫滩区 ,铁的最大测值为 46.1 mg/ L , 锰的最大测值为45.3mg/ L 。本区多年平均水资源中 ,铁超标率近 80 % ,锰超标率近 60 % 。本区的次生污染物质主要是硝酸盐氮和氯化物 ,主要集中在城镇区 ,但超标率较低。本区地下水水质适合于农田灌溉和生活饮用 (经过除铁、锰) 。

5.1.3水资源总量

经计算, 本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55.64 ×108 m3 ,重复量为 6.092 ×108m3。见表 5 。

表5 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表

/108 m3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不同频率水资源量

50% 75% 90%

55.64 50.71 35.96 26.41

(二)过境水资源评价

经计算 ,流经本区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多年平均过境水量分别为 2278 ×108 m3、684 ×108m3、624 ×108 m3 ,黑龙江、乌苏里江为Ⅲ类水质 ,松花江为Ⅳ类水质。

(三)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5.3.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估算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①根据本区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且主要集中在汛期 6~9 月的特点 ,汛期相当数量不能控制的水资源要做为河道弃水 ,成为不可利用的水资源 ; ②扣除保持维护河道内生态环境的最小需水量 ; ③扣除已被污染而不能利用的水资源。河道汛期弃水量根据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同 ,以典型年最大月流量和最小月流量的比值为基准(有连底冻的河流 ,要选择畅流期最小月流量 ,断流河流 ,需尽量选择不断流年份做为典型年) ,采用不同的系数来确定其弃水量 , 见表 6 。以河道基流量的40 %作为河道内的生态流量 ,60 %作为基流可利用量。

表6 倍比值与弃水系数关系表

倍比值2-3 3-4 4-10 10-15 16-25 >25

弃水系数

10 20 30 40 50 70

/%

根据 2000 年本区地表水水质的评价情况可知 , 本区水资源最差水质类别为Ⅴ类 , Ⅴ类水质可用于农田灌溉用水 ,可认为地表水资源水质全部满足开发利用要求。地表水可利用量的计算公式为

W可利用量 = W总— W生态 ( 3)

W生态 = W弃 + W允 ( 4)

W允 = 014 W基 ( 5)

式中 W可利用量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W总为地表水资源总量 ; W生态为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 ; W允为河道内用于保证冲沙、冲淤和水环境质量的最小允许基流量; W弃为汛期河道弃水量 ; W基为河道基流量。经计算 ,本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11.89 ×108 m3 ,不同频率地表水水资源可利用量见表 7 。

表7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表 /108 m3

分区名称松花江干流区黑龙江干流区乌苏里江干流区总量

多年平均7.133 2.10 2.662 11.89 50% 6.292 1.721 2.183 10.20

75% 4.884 1.203 1.404 7.491 5.3.2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用地下水可开采量来代表地下水可利用量 ,利用可开采系数法和平均布井法 ,计算出本区的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 , 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4.57 ×108 m3 ,见表 8 。

表8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表 /108m3

分区名称松花江干流区黑龙江干流区乌苏里江干流区总量

可利用量10.25 5.888 8.432 24.57 5.3.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Q总 = Q地表 + Q地下— Q重(6)

Q重 = n ( Q渠 + Q田 )

式中 Q总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 Q地表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Q地下为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 Q重为重复计算量 ; n 为可开采系数 ,是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与总补给量的比值。佳木斯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成果见表 9 。经分析计算 , 本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 34195 ×108 m3 , 可利用率为 6218 % 。其中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11189 ×108 m3 ,可利用率为 3918 % ;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24157 ×108m3 ,可利用率为 8018 % 。水资源总量利用率大于地表水利用率 ,但小于地下水利用率。主要原因是 :本区地下水的补给条件较好 ,含水层的开采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较小 ,侧向径流缓慢 ,有利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表水则季节性变化较大 ,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表9 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成果表 /108 m3

项目松花江

干流区

黑龙江

干流区

乌苏里

江区

合计

水资源可

利用率 /%

地表水

7.133 2.10 2.662 11.89 39.8

可利用量

地下水

10.25 5.888 8.432 23.57 80.8

可利用率

重复计

1.44 0.0353 0.0311 1.506

算量

可利用

15.94 7.953 11.06 34.95 62.8

总量

5.3.4过境水资源可利用量

据分析统计 ,目前 ,本区开发利用松花江的过境水资源量不足多年平均值的 2 % , 黑龙江不足多年平均值的 0.1 ‰, 乌苏里江刚刚接近多年平均值的0.1 ‰,根据有关国际协议及国际通用原则 ,可根据本区的实际开发利用需要 ,在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条件下 ,开发利用过境的水资源 ,本区过境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可利用空间。

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地下水类型

根据含水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水力特性等因素 ,全市地下水可划分为 7 种基本类型。

1)三江平原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富锦市别拉音山以西的广大平原区和富锦到街津山段的松花江沿岸地带, 含水层由下更新统冲积~湖积、中更新统浓江组、上更新统向阳川组、别拉洪河组及全新统冲积~湖积砂、砂砾石组成 ,含水层厚度为 25 ~ 180 m , 水位埋深115~ 610 m , 含水层富水性较强 , 单井涌水量在1 000~5 000 m3 / d 。

2)三江平原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弱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富锦市别拉音山以东的广大平原区 ,含水层由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冲积、湖积砂、砂砾石组成。含水层结构简单 ,表层为 10~18 m 厚的亚粘土层 ,构成含水层弱隔水顶板。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 ,总体变化规律是 :黑龙江沿岸为100~200 m ,乌苏里江沿岸为 10~50 m ,前进坳陷中心区为 250~300 m ,向 4 周变薄。水位埋深 5~10 m ,单井涌水量在 2 000~4 000 m3 / d 。

3)倭肯河平原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桦南县的倭肯河及其以北的河谷平原区。含水层由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冲积砂、砂砾石和碎石夹亚粘土组成。含水层厚度为 2 ~ 30 m , 水位埋深 115~3 m ,单井涌水量在 500~3 000 m3 / d 。

4)山前台地第四系亚粘土微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区内山前台地区 ,含水层为中更新统浓江组的亚粘土 (三江平原区) 和中更新统土龙山组亚粘土 (倭肯河平原区) ,水位埋深 10 ~ 20 m ,单井涌水量 3~10 m3 /

d 。

5)第三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水

分布于三江平原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 ,水位埋深 20~50 m ,主要岩性为弱胶结的泥岩、砂岩、砂砾岩等 ,局部含炭化不好的褐煤层 ,富水性不均 ,一般为 500~1 000 m3 / d 。

6)白垩系碎屑岩裂隙水

分布于三江平原西部佳木斯市区的丘陵区和山前台地区 ,含水层由白垩系猴石沟组泥岩、砂岩、砂砾岩组成。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砂砾岩与泥岩的层间裂隙中 , 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 , 承压水头 70 ~100 m ,水位埋深变化较大 ,一般在 20 ~ 45 m , 单井涌水量为 100~1 000 m3 / d 。

7)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 ,含水岩组由前第四系地层及岩浆岩组成 ,透水性和富水性差。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现状年全市共有机电井 24 076 眼 ,其中深水井278 眼 , 浅中井 23 798 眼。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5.0 ×108 m3 ,其中城镇开采量 1.27 ×108 m3 ,仅占全市开采量的 8.5 % ;农村开采量 13.73 ×108 m3,占全市开采量的 91.5 %。富锦市开采量最大 ,为 5.54 ×108 m3 ;桦南县开采量最小 ,为 0.61 ×108 m3。

(三)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31.8 ×108 m3 , 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2.4 ×108 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30.4 ×108m3; 重复计算量为 1.0 ×108 m3,各地市地下水资源量见表。可开采模数8.61 ×104 m3 / a·km2 ,可开采量为 24.6 ×108 m3 ,约占全市地下水资源量的 77.4 % 。现状年实际开采量为 15 ×108 m3; 远小于可开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地下水灾害的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任务: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水量及变化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2水文地质调查分哪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书):已的水文地质工作评价、工作设计。2,野外工作。3,室内工作:测试、资料整理分析、编写报告 按不同目的分类: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

开采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划分:1,普查勘探阶段:普查、详查(初步勘探)、精查(详细勘探)2,生产建设阶段(补充勘探) 3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哪些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化探、水文地质试验、实验室试验分析、其它方法 4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 A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B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C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D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 5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测绘)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 气象资料、地表水、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 6水文地质观测路线及测点的布置要求?观测路线:a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b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c 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d沿含水层带走向。观测点:a,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b,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c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d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 7水文地质钻探的任务和特点?任务:1、研究地质、水文地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题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材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开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着()应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在 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所以也称()。 A.饱水带; B. 张力饱和带; C.包气带; D. 支持毛细水带 ⑶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 Na+)及()。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 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在()地 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 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 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 )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 )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 )。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 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 或流线。边界包括( )三种类型。 A.隔水边界; B.水头边界; C.地下水面边界; D.分流线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 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 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的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深入了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循环特点──速度快、途径短、转化迅速。 内因──固、液、气三相可相互转化。 动力条件──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 形式──蒸发、径流、降水。) (2)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 (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 (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5)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合理有效地利用及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 (3)地球上水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

1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能力拓展练习 班级: 学号: :

一、阅读以下材料,分别说明A、B两区的气候类型并比较两种气候类型对地下水的影响。 (1)A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变化显著,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9.8℃。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2mm,最大年降水量767.4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385.4mm(2004年)。最大年蒸发量2346.4mm,最大冻土深度61cm。全年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2)B区为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据气象站1959年1月到1998年11月的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1960年6月21日),月平均最低气温-9.8℃(1963年1月),日最低气温-19.4℃(1964年2月18日),多年来最低平均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2℃,平均最高气温月为7月,平均29℃。 年平均降雨量677.17mm,年最大降雨量为1186.0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47.90mm(1988年),日最大降雨量177.1mm(1965年7月9日),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一般春季雨量少,时有春早。年平均蒸发量1728.27mm,年最大蒸发量2228.2mm(1960年),年最低蒸发量1493.0mm(1984年)。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8级,平均风速为2.3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深度0.3lm。 说明:本题通过实际材料向学生说明气候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题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等要素说B区比A区降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更有利于地下水形成。 本题中A区实际是山西省潞安矿区,B区实际是山东省济宁矿区。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二) 一.填空题(30 分) 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原生孔隙(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次生裂隙。(3 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接触带泉(3 分) 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3 分) 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水位埋深浅和土层岩性。(3 分) 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岩层空隙之中的重力水。(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作用。(3 分) 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水的流动性。(2 分) 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2 分)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5 分) 10. 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2 分)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是)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是)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否)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是)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是)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 C ) 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C ) 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 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C ) 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 4. 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 A )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B )。 A 水文因素, B 气象因素, C 地质因素, D 人类活动 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4.1 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表示地下分水线)。(5 分) 4.2 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试在图上表示出两口井如何打,并标出井水位。(5 分)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五套)

一、均质土层饱水带与包气带中的渗透系数K值有何区别?其原因是什么?(15分) 二、试分析我国上海、天津、常州等沿海城市地面沉降的原因,并说明防治这类地面沉降的主要途径。(20分) 三、什么是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说明两者在供水中有何作用。(15分) 四、国外某一松散沉积物供水水源地,含水层中有石膏(CaSO4),由于超量 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结果,硬度大幅度上升,PH值明显下降。试述产生此现象的水文地球化学依据。(20分) 五、松散沉积物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请阐述。(15分) 六、试述测定松散沉积物孔隙度(n)的方法。已知沉积物的容重(ρb )和密度(ρ), 能否求出n,并列出公式?(15分)

一、名词解释(20分) 有效孔隙度;补给资源;毛细上升高度;负硬度。 二、为了解地表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布置了勘探孔,并测定水位,数据如下: (1)绘出示意剖面图,并标出侵润曲线。 (2)河水对潜水有否补给?如有,是饱水补给还是非饱水补给?(20分) 三、某地有一潜水含水层,含水层为含少量硫化物的砂砾石层。由于过量开采,七年后,水位下降10m,水质也明显恶化:SO42-从20mg/L升至780mg/L,硬度(CaCO3)从113mg/L升至780mg/L,PH值降至3,但CL-变化不大。地表无明显污染源。试述水质变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解释。(20分) 四、何谓“三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试举例说明。(20分) 五、过量开采地下水为什么会引起地面变形(如地面沉降、塌陷等)?试分析其产生条件及原因。(20分)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三 一、名词术语解释(共20分): 地下径流模数;上层滞水;持水度;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水。 二、试论述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5分) 三、如图为典型的洪积扇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请论述图中钻孔A、B、C、D处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并用地下水动态过程线表示。(20分) 四、某一供水水源地开采潜水,由于过量开采,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原来的一部分含水层变为包气带,这一部分包气带中含有黄铁矿。结果潜水化学成分也有明显变化:PH值从7.5降到5.0,SO42-从20mg/L升至85mg/L,总铁也从0.1mg/L升至2mg/L。请阐述这种变化的原因。(20分) 五、试述3—4种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的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并举例说明。(25分) 一九九五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 一、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如何分类?(10分) 二、试述结合水和重力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0分) 三、何谓水文地质条件?(24分) 四、在一干旱地区山间盆地,从盆地边缘的洪积扇顶部到盆地中心有三个取样点,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库尔洛夫式如下: 盆地边缘取样点 盆地中间取样点 盆地中心取样点 请:(1)给出各水样的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5分)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六套卷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一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30 分) 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和(3 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和(3 分) 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和。(3 分) 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 和。(3 分) 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带中,局部之上,岩层空隙之中的水。(4 分) 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作用。(3 分) 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2 分) 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和。(2 分)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 和的补给。(5 分) 10.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和。(2 分)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 3 分,共15 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 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 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 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

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 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 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 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 4.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 D. A 或B。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 A 水文因素, B 气象因素, C 地质因素, D 人类活动 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4.1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 ”表示地下分水线)。(5 分) 观1 甲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砂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粘性土 图4-1 4.2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试在图上表示出两口井如何打,并标出井水位。(5 分) 4.3写出图4-1 条件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并注明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5 分) 4.停止降水后,河水位变化如图4-2 中所示,试说明观1 孔潜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并在图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试卷 及答案

水文学试卷?一、填空题(10*1) 1、水文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得存在、分布、循环物理化 学性质及环境因素得变化规律,预测、预报各水文现象变化情势得一门水利学科。 2、水文循环得重要环节有降水、蒸发、渗流与径流。 3、水资源就是一种再生资源 4、河道中各横断面最大水深点得连线称为深泓线、 5、河流某一断面得集水区域称为流域。 6、河川径流得成分包括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7、特大洪水得重现期,一般要通过历史洪水调查与考证确定。 8、流城中得湖泊围垦以后,流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一般比围垦前增大 9、降水得三要素就是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 10、由于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得雨量资料年数还不够长,为了能够选得足够数量得雨量样本,且各样本有具有一定得独立性,规范规定取样方法采用年多个样法。 二、判断并改错(10*2) 1、在计算地下热水运动时,可以把渗透系数K当作代表岩层透水性得常数(T) 渗透系数就是表征岩石透水性得重要指标,其大小取决于岩石中空隙、裂隙得数量、规模及连通情况等,可在室内根据达西定律测定,与液体得性质无关.?2、自然界中得水位、流量、降雨、蒸发、泥沙、水温、冰情、水质等,都就是通常所说得水文现象。(T)?3、水文现象得变化,如河道某一断

面得水位、流量过程,具有完全肯定得多年变化周期、年变化周期与日变化周期。(F)?没有确定得周期 4、水文现象得变化,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因此,水文计算与水文预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成因分析法或数理统计法,或二者相结合得方法进行研究。(T)? 5、一次降雨形成径流得损失量就是植物截留,填洼与蒸发三部分(F) 还有补充土壤缺水(入渗) 6、流域退田还湖,将使流域蒸发减少(F) 增加 7、重现期为一千年得洪水,其含义为大于等于这一洪水得事件正好一千年出现一次(F) 大于等于这一洪水得事件很长时间内平均千年出现一次 8、设计洪水就是指断面得最大洪水(F) 、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得洪水 9、含水层与隔水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T) 10、按成因把自然界得岩石分为三类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F)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还有一类就是沉积岩、 三、名词解释(5*4) 1、何谓水文统计? 答:对水文学中常用得数理统计方法有时就叫水文统计法、水文统计得任务就就是研究与分析水文随机现象得统计变化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对水文现象未来可能得长期变化作出在概率意义下得定量预估,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得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期间得需要。 2、径流系数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 (40) 第十一章裂隙水 (42) 第十二章岩溶水 (45)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 O分子态水的转换。(×) 2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水文地质学基础各章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库 [第1章] (1)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是用什么表示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答:以 雨量计降雨量,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降水总量平铺于地面得到的水层高度mm 数表示。 (2)某山区的地表水系如下图所示,由分水岭圈闭的流域面积为24 km 2, 在8月份观测到出山口A 点的平均流量为8.0?104 m 3/d ,而8月份这个地区的总降水量是700 mm 。试求出该流域8月份的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径流系数小于1.0;A 点的平均流量中是否包括地下径流。 解:Q= 8.0?104m3/d , F=24km2, X=700mm (3)空气湿度和风速如何影响蒸发量? 答:水面蒸发的速度和量取决于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因素。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饱和差(饱和差=饱和水汽的含量-绝对湿度)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大。风速是影响水面蒸发的另一重要因素。 (4)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它们有哪些区别?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属于其中哪一种? 答: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的地质循环常发生于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地下径流与地表径流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点? 答: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 降落到地表的水通过下渗环节,对降水进行地表与地下径流的分配。 (5)沙漠地区降雨量很少,但是也能发现大量的地下水或者泉水,为什么?(P14) 答:它们或者是从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获得补充,实际仍是固他体降水的转化补给;或者是在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积聚起来的,是多年水文循环的积累。 [第2章] (1) 对比以下概念: 空隙和孔隙;孔隙度和孔隙比;孔隙和裂隙; (2) 在一个孔隙度为30%的砾石堆积体中,充填了孔隙度为60%的粉质粘土,试估算该堆积体的实际孔隙度。 (3) 请对以下陈述作出辨析: A. 地层介质的固体颗粒越粗大,孔隙度就越大; A 分 水 岭 mm 103.3102431108.010F QT Y 3-43-=???=?=15.0700 3.103≈==X Y a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校重点建设课程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组 石家庄经济学院 前 言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阐叙了以下几方面内容:自然 界水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存在形式 和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分类以及各种类型地下水的特征;地 下水的运动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及形成作用;地下水的 补给、径流、排泄和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地下 水资源分类和特征;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等。该课程全面介 绍了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 奠定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不仅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内容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要求,并考虑 了以下几点:第一,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第二,正 确地理解水文地质概念,避免死板地套用;第三,地下水与 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用 系统观点考察众多因素对地下水的综合影响;第四,不能满 足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应勤于思索,弄清实质。 本次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的修订,是在1997年第一 次建库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原库的部分试题作了调整,本试 题库选题涉及书内全部内容,因此,覆盖面宽。同时,考虑 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上题量偏重。 全库共有试题576题。为综合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能力,共包含 五种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 论述题。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 指正。 编 者 2003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3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6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9 第五章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11 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13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17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19 第九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20 第十章 孔隙水·······················································22 第十一章 裂隙 水·····················································23 第十二章 岩溶水·····················································24 第十三章 地下水资源·················································26 第十四章 地下水与环境···············································27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 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 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 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 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 地下水 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 、 水圈 、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 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水文 循环和 地质 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 大 循环和 小 循环。 5.水循环是在 太阳辐射 和 重力 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 蒸发 、 降水 和 径流 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 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 8.在水文学中常用 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2012.6)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 水文循环、包气带、径流模数、贮水系数、承压水、稳定流、地下水含水系统、水系、上层滞水、溶滤作用、越流、贮水系数、测压水位、地下水动态、孔隙度、给水度、渗透系数、含水层、水力梯度、层流、上升泉、正均衡、储存资源量、径流系数、潜水、潜水位 二、填空 1. 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 明地表径流。 2.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和。 3. 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 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流和非稳定流。 4. 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泉、、蒸发、、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 5. 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 6.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硫酸作用、 和混合作用。 7. 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体积的及含水 介质的。 8. 洪积扇由顶部向边缘,地下水排泄由为主转化到以蒸发为主,矿化度 由。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 10.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和。 11.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空 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 12.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量、水化学成分、。 13.导水断层带可以起到、与导水通道的作用。 14.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具有侵蚀性 的水以及。 15.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

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以及。 16. 地下水资源可分为资源和两类。 17. 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持水度和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18. 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以及农用肥料与农药。 19、陆地上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收入项一般包括大气降水量、地表水流入量、地下水流入量、水汽凝结量。 20、陆地上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支出项一般包括表水流出量、地下水流出量、蒸发量。 21、在冲积平原中,由现代河道与近期古河道向两侧河间洼地,地下水埋深由深变浅,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为主变为浓缩作用为主,矿化度由小变大。 22、地下水资源具有系统性、可恢复性及调节性等特征。 三、判断 1、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2、测压水位是指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3、颗粒较细时,由于渗透性差,所以毛细上升高度小。 4、地下水位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水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5、昼夜温差越大,产生的凝结水量越大。 6、达西定律实质上就是渗流的能量守恒或转换定律。 7、一般情况下,低矿化水中常以重碳酸离子、钙离子及镁离子为主;高矿化水则以氯离子及钠离子为主。 8、废渣以固体形式堆放在地面上,对地下水不会产生污染。 9、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可作为供水水源长期持续提供的水量。 10、局部流动系统的水,流程短,流速快,地下水化学成分相应地比较简单,矿化度较低;区域流动系统的水,流程长,流速慢,接触的岩层多,成分复杂,矿化度也高。 11、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水质得以净化;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12、在包气带中,毛细水带的下部也是饱水的,故毛细饱水带的水能进入井中。 13、水位下降时潜水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部分空隙的疏干;而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压密。

水文地质基础期末复习题

水文地质基础期末复习 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水文地质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是: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地下水与岩石圈、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其水量与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对各个圈层产生的影响,从而服务于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岩土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容空间和传输通道。 3、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空间变化。 4、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5、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所占的比例。 6、给水度:是指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记为μ。 7、有效应力:是岩土骨架所承受的应力。 8、含水层:是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9、隔水层:不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0、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1、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2、渗流: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发生渗流的区域为渗流场。 13、层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14、紊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15、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16、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17、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18、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就是溶滤作用。 19、入渗系数:大气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采用降水补给系数。 20、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面或地下水含水通道与地形面相切时,地下水呈点状或散点状涌出地表成泉. 21、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等)随时间变化。 22、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情况。 23、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地区. 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24、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称为正均衡 25、.负均衡:反之,支出大于收入,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称为负均衡 二、简答题 1、地下水中气体的意义:一方面,气体成分能够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另一方面,有些气体会增加地下水溶解某些矿物组分的能力。 2、影响孔隙度的因素:颗粒分选程度;颗粒排列状况;颗粒形状;胶结物的多少。 3、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颗粒大小;分选程度;排列状况;颗粒形状;胶结物的多少。 4、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作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