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口诀:两生三没】

两生:①为了生产和生活;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没:①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②没有固定教育场所;③没有阶级性。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奴隶社会;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⑤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结构体系。

3.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口诀:全民多现身】

①教育的全民化

②教育的民主化

③教育的多元化

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⑤教育的终身化

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学校结构。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

④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7.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④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8.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

①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9.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为人的身心发展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④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⑤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0.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背·简】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④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1.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方向,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②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

③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体育为其他提供物质基础

④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⑤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

12.简述活动课程主要特点。(代表人物是杜威)

①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1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具体包括: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4)课程理论。

14.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⑤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实施);

⑥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课程评价)。

15.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6.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1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性规律)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

1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19.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互转换的内在机制。

20.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1.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传授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2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备课

②上课

③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课外辅导

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3.上好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组织严密⑥气氛热烈⑦板书有序⑧态度从容

24.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明确规定完成的时间与要求;

④教师应坚持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⑤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

⑥对学生作业的指导要恰如其分,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25.教学方法基本要求。

讲授法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谈话法/问答法基本要求: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基本要求:

1.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2.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3.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读书指导法基本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5.简述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26.简述班级授课制度的优缺点。

定义: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

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

缺点

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能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⑤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③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2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⑤识记的方法;⑥时间因素;⑦识记者的态度。

1.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

①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演示要和语言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教学。

2.启发性原则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巩固性原则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7.量力性原则要求: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集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4.循序渐进原则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18年考过】①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②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④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28.简述如何合理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复习方法要多样化;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⑦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背·简/18年下半年已考过19年考的几率不大】

16.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①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②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③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17.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①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

③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

④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18.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激发。

培养:

①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

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④训练学生归因观。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1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20.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②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③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⑤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2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22.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背·选/简】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背·选/简】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恒论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泛灵论;

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③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生处于这个阶段

①儿童已获得物体守恒概念呢,获得了长度、

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

②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中学生处于这个阶段

①已经认识命题间的关系;

②已经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③已经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已逃脱具象思维的

束缚,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决问题;1.心理发展观

含义: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④各种心理技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

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2.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背·选】

最近发展区:

含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理解/选】

23.简述操作技能培养基本要求。24.简述心智技能培养基本要求。

操作技能(又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心智技能(又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

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25.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26.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⑥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25)

⑦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25~60)

⑧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0~死亡)

27.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背·简】

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戒;

⑤价值辨析。

28.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口诀:感前具形)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④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⑤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

29.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0.德育内容。

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②理想和传统教育;

③集体主义教育;

④劳动教育;

⑤纪律和法制教育;

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31.学生的思想品德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知;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情即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3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德育教育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变化的过程。

③德育教育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3.导向性原则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34.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35.知行统一原则基本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36.长善救失基本要求。【16年下已经考过】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7.疏导原则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8.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0.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41.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基本要求。【14年下已经考过】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

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42.德育的方法基本要求:

说服教育法:【背·简/12年上考过】

含义: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

①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②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

③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榜样示范法:【背·简】

含义: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的行为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背·简】

含义: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耳读目染受到感化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法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实践锻炼法:【背·简/13年下考过】

含义: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②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④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⑤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44.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方法以及建设策略。

①确定班集体的目标;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5.课堂纪律的类型:【背·选/高频+偶尔考简答题】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

②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③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提出的具体要求。

④自我促成的纪律:即自律、自我约束;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46.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背·简/不是高频考点。视情况背。】

①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③做好课堂监控;

④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47.简述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是班级组织的管理者;

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④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⑤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48.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背·简/17年下考过】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③建立学生档案;

④开展班会活动;

⑤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⑥操行评定;

⑦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49.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背·简/12年下考过】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5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100题

1、简述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和速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的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简述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的作用 答: (1)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的政治制度制影响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5)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3、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4、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学的要求 答: (1)儿重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学要循序漸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儿重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学要具有計对性 (3)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学要抓关建期 (4)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信,促进儿重身心和谐发展 (5)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5、简述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決定性因素 6、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口向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口向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 (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控功能; (5)评价功能。 8、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代表人物

全国中小学生教师资格考试百科知识

全国中小学生教师资格考试百科知识 2011年(含)及以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直接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2011年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 教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什么? 教师资格考试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 2. 教师资格考试采用什么考试方式? 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2012年,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一和科目二均采用计算机考试,初中、高中和中职类别的所有的笔试科目均采用纸笔考试。计算机考试考生在计算机上作答,纸笔考试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笔试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 3. 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怎么安排? 教师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具体时间由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提前向社会发布。2012年上半年笔试考试时间为6月30日,笔试各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面试考试时间为9月22日-23日,面试考试时间为20分钟。 中职专业课和中职实习指导面试时间为25分钟。 4. 符合什么条件才能报考? 具备《湖北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鄂教师【2011】18号)规定的相应学历条件。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初级中学、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在校生仅限毕业年级生报考,报考时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 5. 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依据是什么? 命题依据是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考试大纲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6.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作用?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是从事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是进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依据。 13. 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作用? 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是命题和考生备考的依据。 7.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主要考核什么内容? 主要考核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主要考核内容是什么? 面试通过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9. 教师资格考试分几种类型?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等职业教师资格考试。 10.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考试包括哪些科目?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11.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考试包括哪些科目?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2.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考试包括哪些科目?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 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 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

【精选】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简答题汇总

【精选】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简答题汇总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部分 1.请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 (2)情绪积极稳定。 (3)人格结构完整。 (4)人际关系协调。 (5)性别角色分化。 (6)社会适应良好。 记忆口诀:(我能适应性别不同的两个情人) 2.请简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多动综合症 (二)厌学症 (三)强迫行为 (四)焦虑症 (五)抑郁症 (六)恐惧症 (七)网络成瘾 3.请简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抑郁症 (二)恐怖症 (三)焦虑症 (四)强迫症 (五)网络成瘾 4.请简述多动症的治疗措施 (1)最重要的还是在医师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 (2)要充分理解好动是儿童的共性,对待他们不必过分严厉,只要将其活动控制在不过分的范围内即可,可用行为疗法减轻多动行为的发生频率,如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等; (3)帮助父母改变养育方式,通过定期咨询,重点向父母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正确的教养方法和具体的养育措施; (4)可采用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记忆口诀:(父母指导多动的儿童使用药物的行为) 5.请简述强迫行为的治疗措施 (1)可采用药物治疗; (2)行为治疗,如暴露与阻止反应; (3)建立支持性环境; (4)森田疗法:此方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治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治疗措施记忆口诀:(森田支持用药物恢复强迫症的行为) 6.请简述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辨析)。心理辅导的对象以正常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在辅导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作用。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7.请简述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改变学生行为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 1.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长善救失,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征表现为:客体永久、延迟模仿、主动反应、问题解决。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表现为:出现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主要特征表现为:守恒、去中心、思维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主要特征表现为: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6.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整理

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 3.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制约作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7.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8.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指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9.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0.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1.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2.课程计划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1.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案要点】(1)动机原则。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要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题性质而定。 (3)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案要点】(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率。 3.简述抑郁症的表现。 【答案要点】(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案要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5.简述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 【答案要点】艾里斯曾提出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又称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1ief)。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6.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教师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6、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48、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5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2、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附答案)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简答题(历年真题)汇总

简答题知识点梳理 作答要求 1.标注序号 2. 要点先行,再解释或举例 3. 4-5点(按要求) 4. 字迹工整,尽量不空 常考要点 一、语言知识教学 @ 二、语言技能教学 三、教学实施 四、教学评价 五、教学法 六、课程标准 (一)语音教学 1.句子重读的教学过程: # (1)学生先听录音,后看书面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某些单词和句子需要重读。 (2)学生了解何时重读之后,进行重读训练 (3)通过重读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知道重读可以表达重要信息(总结) 2. 语音教学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

(3)趣味性原则 (4)交际性原则 (5)综合性原则 (6)长期性原则 (二)词汇教学 ?词汇呈现与讲解的方式 (1)借助辅助工具,如:实物、手势、动作表演,利用图片、图表、简笔画、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和声光电多媒体。 (2)借助已学知识来呈现和讲解新词,常见的具体方法包括构词法、同义词法等。 } 2. 词汇记忆策略 (1)语境中记忆 (2)联想记忆 (3)词典辅助记忆 (4)谐音记忆法 (5)repeat记忆法 】 (6)搭配法 (7)归类法(词根词缀记忆法) 3. 词汇教学的原则 ?直观性与情境性

?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相结合 ?文化性与交际性 ?/ ?循序渐进、逐步扩展 ?音形义相结合;词不离句;加强复习,巩固记忆。 (三)语法教学 1. 语法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演绎法 教师首先直接讲解语法规则并举例说明,然后让学生进行各种替换练习、句子练习等训练。 (2) 归纳法 。 教师让学生首先接触含有语法规则的语境,然后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归纳出语法规则。 2.语法的练习方法 (1)机械型练习 强调语法的准确性。 常见练习形式:替换操练(简单的单个单词替换、多个单词替换)、转换操练(把主动语态换成被动语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1.古代教育的特点——简答想等升内地房租 2.近代教育特点——简答公历十一 3.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简答全民多现身 4.行动研究的特征牧师内衣循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4)研究的循环性。 5.行动研究的研究步骤发了疯的设法研究总会赚钱的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个案研究的研究步骤确实收到分房-赚了 (1)确定个案。 (2)收集个案资料。 (3)分析和整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4)方案实施。 (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7.实验研究的步骤设施分扩-赚了 (1)实验设计。 (2)实验实施。 (3)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4)撰写实验报告。 (5)进行扩大实验或重复实验,以进一步推广或验证实验结论。 8.简述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 (1)发现研究问题。 (2)寻找叙事对象。 (3)搜集故事。 (4)撰写故事。即具体的“叙事”过程。

(5)分析故事,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9.遗传作用:——简答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记忆技巧:差生成 10.环境作用——简答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记忆技巧:科技小猪 11.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简答记忆技巧:归家寄腌菜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简答) 1.德育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阅卷内幕早知道,避免只得69分!.doc

教师资格证考试阅卷内幕早知道,避免只得69分! 为您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阅卷内幕早知道,避免只得69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这里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 教师资格证考试阅卷内幕早知道,避免只得69分! 谁负责阅卷 笔试结束后,由各省考试负责单位将笔试答题卡扫描数据和试卷统一报送,答题卡采取“分省扫描、分科打包、数据交换、集中评卷”的方式进行,阅卷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 教育部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4个评卷点作为评卷院校。所以不是各省负责自己省份的阅卷,而是全国范围内统一指定评卷点。 统一阅卷的作用就是把教师资格证的评审高度提高,由教育部统一负责。也就是说,现在想要拿到教师资格证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考试。 阅卷老师资质 阅卷老师由负责评卷的省份在全省范围内选聘,主要从师范院校中推荐。 阅卷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有较高的本学科业务水平的大学教师,工作责任心强、作风正派;自觉遵守评卷工作纪律;身体健康,能胜任评卷工作,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无直系亲属参加本次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熟悉计算机操作技能。 4个学校的老师进行阅卷,选拔资格这么严。每个老师的日阅卷数量可想而知,所以格式整齐,观点明确,分点分条答题,字迹清楚,无涂抹痕迹这些都很重要。同等质量的卷子,分数差异就看这里。 试卷阅评模式

答题卡评阅全部采用网上评阅模式,网上评卷工作实行“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客观题部分由系统自动判定,主观题部分由阅卷老师评分,最后由阅卷系统统计成绩,生成各种报表。 所以客观题只看知识熟练度,主观题看得则是知识的精准度。两方面都要把握哦。 笔试合格线划定 阅卷结束后,教育部考试中心依据当次考试情况,对各科目划定考试合格线,再通过线性转换得出最终考生的报告分。 简单的说,就是把150分数折算成120的分数。但是实际操作会这么简单么?其实合格线的划定一方面是折算分数,另一方面是通过计算把合格率把控在一定的范围内。 虽然据说通过这种线性转换,可以不改变考生成绩的高低顺序。但是要注意的是,通过这种复杂的运算,会把很多有可能过线的同学变成过不了线的同学,毕竟合格率卡的很死。这就导致了很多同学的分数变成了差一点点就70分的尴尬境地。 有很多同学总离分数线只差那么一两分,实际上,这些同学不是在和题竞争,而是在和通过率竞争。而唯一可以让自己通过的方法,就是再努力一点,让自己分数提高一点。松一口气,很可能让你后悔很久很久…… 所以,越是考试临近越不能松懈,付诸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一个好成绩!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 202X年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 202X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 202X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流程全面解析 202X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时间安排(全年) 202X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

(4) 刻板 性 (5) 象征 性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1 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2)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 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1 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1 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二、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 阶级性 (2) 道统性 (3) 专制性 三、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四、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于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七、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1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八、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1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九、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1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资格证试题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 小题,每小题0.5 分,共15 分。每小题列出 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其代码,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观点属于(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2.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3.新生儿的心理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周岁以后发展速度相对变慢。这表明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连续性 B.整体性 C.不均衡性 D.高速度 4.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5.以下对内部学习动机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满足于学习活动之内 B.学习是因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C.是达到某种结果的手段 D.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引起 6.“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普及性 B.长期性 C.终身性 D.公共性 7.开放式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 A.信息加工 B.人本主义 C.建构主义 D.认知主义 8.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合作法 C.实践法 D.行动研究法 9.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

教师XX考试简答题 模块一、教育基础 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占主导地位 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2、教育对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促进文化延生和发展的功能3、调节人与自然的关心4、促进经济的发展功能5、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所处的社会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大机器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精神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2、坚持政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3、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4、适应时代,个性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5、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建立学制的依据是什么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口的发展状况4、民族文化传统5、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新学制的特点1、民族、男女平等2、面向农工3、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4、重视职工干部的再教育5、方针、任务的统一性 我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联系性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月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6、实现三级课程的管理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立足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2、改革课程单一化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3、改革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4、改革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改革课程管理方式,实现三级管理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评价 行动性研究的特点1、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2、研究主体是教师,强调教师做学者型和科研型教师3、强调教师月专家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研究4、采取理论与实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5、重在应用推广、重在实效6、样本小、个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鉴 模块二、学生指导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体差异性 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30道常考简答题及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30道常考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二、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两再一新”)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五、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六、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七、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八、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背会这些常考简答题!教资笔试一次上岸!

【教师资格证】背会这些常考简答题!教资笔试一次上岸! 提起教师资格证笔试简答题,备考的同学们都觉得很难,这是因为简不管考哪个学段都有简答题,而简答题大部分知识是属于死记硬背型,所以真的很难。今天小编给大家汇总了常考简答题,快快来备考吧! 1.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 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 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7.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 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 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 (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10. 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__________is the proper pronunciation of the segment "what's this" in connected speech? 2. What rhetorical device is used in the sentence Before him there are still three weary miles ? A. Pun. B. Simile. C. Metaphor. D. Transferred epithet. 3. When his uncle returned from Hong Kong, the boy asked__________what present he would get. A. curiously B. fluently C. properly D. consciously 4. Our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a drug which is so __________as to be able to change brain chemistry. A. powerful B. influential C. monstrous D. vigorous 5. There is a__________of impatience in the tone of his voice. A. dot B. hint C. notion D. phrase 6. "The key to__________the medical problems is health care reform," said the minister. A. solve B. solving C. being solved D. be solved 7. --You didn't attend the party last night? --No, I__________, for the party was put off for some reason. A. couldn't have B. needn't have C. didn't need to D. don't have to 8. Even when__________to such tough living conditions, the children would never have any complaint. A. expos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