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在法治社会中,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执行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的重要性、原则和具体实践。
一、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的实施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有助于防止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保障人民权益: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能够确保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增强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
3. 促进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树立法治信仰: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有助于树立法治信仰,使人民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二、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的原则1. 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职权,确保每一起案件都得到合法、公正的处理。
2. 公开透明:处理法律规定的过程应公开透明,让当事人了解案件进展,增加司法公信力。
3. 公平对待:在处理案件时,应公平对待当事人,不得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各方权益得到平等保护。
4. 公正裁决:裁决结果应基于事实和法律,确保公正性,使当事人心服口服。
5. 程序合法:处理法律规定的过程应遵循法定程序,确保案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三、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的具体实践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2. 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法律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公平公正处理法律规定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4. 推进司法公开:推进司法公开,让人民群众了解案件处理过程,增加司法公信力。
什么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什么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什么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社会主义制度为公正司法提供了制度保证。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社会公平是其内在价值追求,必然要求司法成为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
社会主义司法是人民的司法,司法为民既是根本宗旨,又是其实现的目标。
因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也表现在司法上,不仅要求司法为民,还要求司法公正。
就是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司法的本质属性。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两个公正”,即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这是它的根本属性和原则,这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了保障。
司法是法律实施的核心部分,公正裁判又是司法的灵魂,它不仅使人民在每个具体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且是对社会公正的一个重大推动和引领,之所以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例】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例】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题目】【例】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答案】【例】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例】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社会关系调节和纠纷解决中,司法具有________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让人民群众与司法“零距离”,使公平正义更加可见、可感、可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制性信任
B.预防性贴近
C.指导性实现
D.终局性触及
【参考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可知,横线处应呼应“最后一道防线”,体现司法最能坚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项“强制性”指必须依照法律适用、不能以个人意志予以变更;B项“预防性”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C项“指导性”侧重指示教导,指点引导。
三项均不符合文意,排除。
D项“终局性”指使得一切案件或纠纷等得到最终解决或平息的能力,符合文意,保留。
验证第二空,“触
及”指接触到,填入能表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能使公平正义离人民群众很近之意。
故本题选D。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篇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20XX-11-25《人民日报》孟建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这是我们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决定》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司法保障。
司法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机遇和挑战并存,司法工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影响更加凸显。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缺乏必要的权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执行。
因此,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统一、正确、严格实施,已经成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重点。
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例子

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例子
1. 免费医疗服务和教育系统:这些制度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无论他们的经济地位如何。
2. 公共交通系统:一个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使所有人都能够方便地访问城市中心和其他地方,而不用担心他们是否有自己的车或电动车。
3. 税收政策: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帮助减轻贫穷人群的负担,确保他们在生活中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生计。
4. 福利计划:这些计划为那些无法自给自足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例如老年人、残疾人和单亲家庭。
5. 司法制度:这个机构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公正的法律服务,无论他们的财富或社会地位如何。
6. 环境保护:不良环境危害了所有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方面。
7. 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就业机会可以确保人们从事自己擅长且理想的工作,不受性别、种族、性取向或宗教信仰的限制。
法与公平正义的概念是什么

法与公平正义的概念是什么法与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概念,涉及到关于社会组织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它们都是为了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并通过合理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来实现。
法是一种由政府和法律机构制定的规则和准则,强制执行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定的订立程序和执行办法确保人们的权益和平等。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经过审议和投票,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平等参与,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法律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和解决纠纷的作用,它对错误和不公正的行为提供了制裁和惩罚。
公平正义是一种价值观和伦理原则,要求社会的资源和权益在分配和使用方面的公正性。
公平正义强调不对任何人或团体进行歧视和偏袒,要求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判和对待其他人。
公平正义要求公平分配资源,即人们根据付出和贡献的大小来获得相应的回报。
公平正义也要求公正的法治,即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平等适用的,没有特权和豁免。
法和公平正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法律旨在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通过制定和执行公正的规则和程序,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权益的平等保护。
法律作为一种权威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侵犯他人的利益,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有公正的机构和程序来确保其公正性和可靠性。
而公平正义则是法律的基础和目标,是法律应该追求和实现的最终目的。
然而,法律和公平正义之间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
法律是通过立法机构制定的,有时可能会因为政治、经济等因素受到一些影响,导致某些法律可能不够公正,或者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
此时,人们就需要通过法律的改革和司法的独立来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
司法制度的独立和公正是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的关键,司法的独立性能够制约政府的权力滥用和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从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实际实践中,法律和公平正义的实现常常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例如,社会资源有限但需求却无限,如何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司法正义的理念与实现

法制度从正义价值层 面进行 自我审视 。
关键 词 : 义 ; 法 ; 法 正 义 正 司 司
中图分类号:4 3 F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8 5 2 1 )2— 16— 5 10 —2 1 (0 0 0 0 3 0
Co c p n mp e e t t n o u iilJ sie n e ta d I lm n a i fJ d ca u t o c
Ke rs jsc ;u i t e jd i sc ywod : ute jdc u ;u ia j t e i ar c lu i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 而社会正义 的实 现不仅需要正义 的社会基础 , 也需要构建社会 结构的制度体 系。法治 的实现不仅是要形成 有序 合理的秩序格局 , 更在于
W ANG — fn Li e g
( d n t t nS h o , in U i r t , h n c u 3 0 2 C ia) A mi s ai co l J i nv s y C a g h n 1 0 1 , hn ir o l ei
Abta t J d il ut ei ab s c r f e a j s c , n ef a d fnel et sfg adsca js c . h o - src : u i a j s c ai f t gl u t e a dt n e s n a u r oi t e T ecn c i s ca o ol i h il e i o e l ui c p o dc l ut ec n t c e r f o e mi t n p re t n o a r ut e a d pa t e o d e po es e t f u i a js c a r e t t oy o p w r i t i , e pi fn t a js c n rc c f u rc s. j i i a oh l ao c o u l i i T ru h u s rm l ga d r hn i o c p a d t e t a g r so dc l u t e m lm na o f u i a ho g n c b n n e—ti n c n e t n h rl e c t o e f u ii s c ,i pe e t i o d i a i k g e ad e i j aj i tn j c l js c e d e —e a n t nt d i s m f m al e o js c a e u t en e ssl x mia o j i a s t o vl f ut ev l . i f i ou c ly e r e i u
社会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与解决途径

社会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与解决途径现代社会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与解决途径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诉求。
然而,社会中的公平正义问题经常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公平正义是一个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指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平对待和平等机会的权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并探讨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技能和机会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公平问题却往往存在。
一方面,由于家庭背景和地区资源的差异,一些人可能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其他人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这种不平等导致社会中的机会差距,使得贫困人群更难以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
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需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资助计划,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家庭和学生。
其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必要的。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教师和教育设施的监管,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最重要的是,教育制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分数。
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收入分配不公是社会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一些人拥有巨额财富,而其他人却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需要改革税收制度。
高收入人群应该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以减少贫富差距。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就业歧视问题在就业市场上,性别、种族和年龄歧视是常见的问题。
一些人因为性别、种族或年龄而被歧视,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
要解决就业歧视问题,需要建立公平的招聘和录用制度。
雇主应该基于能力和背景来选择员工,而不是基于性别、种族或年龄。
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就业场所的监管,严惩歧视行为。
四、司法不公问题司法不公是公平正义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一些案件中,钱权交换、贪污腐败等问题导致了司法不公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法制度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摘要:司法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处理诉讼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通过发挥其解决纠纷、救济权力的功能、监督约束功能和教育功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必须树立法律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遵循司法公开、独立原则、渐进性原则和本土化原则。 关键词:司法制度;公平正义;权力救济;化解纠纷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准。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手段中,制度建设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而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法制化。其中,法律的适用往往被称作司法。加强司法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 当前关于“司法”的概念,在国内理论界有多种理解。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司法是指适用或执行法律的活动。凡是能适用或执行法律的国家机关都可以统称为司法机关。例如,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们都是国家司法机关。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也属于司法机关。第二种看法认为司法就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处理诉讼案件的专门活动,具体包括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活动和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公诉案件的审查、起诉活动以及对民事裁判、行政裁判和刑事裁判的抗诉活动等。第三种看法也是最狭义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司法就是人民法院裁判纠纷、争议案件的活动。我国主流的观点和做法是赞成第二种看法。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分别是我国的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它们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活动属于司法活动的范畴。因此,在这里,我们也采纳该观点和做法。 一、 司法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 司法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总的来说,我 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司法是保证受到侵犯的人民的权利得到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保证各种法律得以正确实施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是实现、维护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最后阵地”。一句话,司法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具体说来,司法的功能可以归结为以下两大类:一是解决纠纷、救济权利的功能;二是其他社会功能。 (一) 解决纠纷、救济权利的功能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解决争议、纠纷的方式是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私力救济方式,是通过受害人或血亲的复仇来实现个人的矫正正义。但是,私人复仇制度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为私人复仇有的时候不仅没有解决旧恨,反而又增添了新仇,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以至于整个社会充满了复仇、暴力和血腥,社会秩序并没有好转甚至会进一步恶化。国家产生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社会秩序,就通过国家的法律规定禁止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己采取报复性的手段来解决争议和纠纷,禁止用私人暴力杀戮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于是,私力救济的方式就逐渐转变成了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公力救济方式。而这种公力救济的方式主要就是司法。司法机关通过代表国家进行司法审判诉讼等活动来解决纠纷实现对权利的救济。当然,在当代社会,社会上发生的所有纠纷,并不都是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的。事实上,它所能处理的争议、纠纷,仅是所有社会争议、纠纷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里,除了专属于立法、行政以及政治和外交纠纷等事务外,司法已经囊括了所有其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争议、纠纷。 (二)其他社会功能 司法除了具有解决纠纷、救济权利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功能:第一,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的功能。我国司法机关运用司法手段来解决纠纷不仅要符合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要求,以便解决具体的实际纠纷,而且更有利于吸收不满、强化服从并通过程序实现实体正当化,从而实现对现有统治秩序和政治权威的维护,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比如,通过判处民事、行政纠纷,一方面平息和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和平衡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而稳定经济、社会秩序,并防止由于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各种社会政治矛盾。 第二,监督、约束功能。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来执行法律的时候,既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活动有效地监督、约束行政权力,督促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的时候要依法行政,也可以在实施法律过程中通过发现法律的漏洞、不足等问题有效地监督、约束立法权,促进立法机关制定出更高质量、更有水平的法律来。 第三,教育功能。司法机关能够做到司法公正、权威、高效,不仅可以实现个案的具体正义,而且也可以通过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公平正义的实现,长期地、不断地强化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教育、倡导和促进广大民众在进行社会交往、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时去考虑如何遵守法律,遵循法律所倡导的社会主流的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 二、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一)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 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就是指贯穿于改革和完善司法工作的全部过程并且能够具有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基本思想。当前,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至上;二是以人为本。 1、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能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换一句话说,即法律是一切行为主体的最高行为准则。“法律至上” 的理念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体。无论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无论是国家的领导人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必须把遵守法律、服从法律作为首要任务。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同样也不能例外。司法裁判必须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来解决争议和纠纷,不能以非法的手段和方式来解决争议和纠纷。否则这和黑社会组织就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了。司法改革也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物质上的富裕繁荣的社会。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为目标,就是把求得人的彻底解放、追求人的幸福生活,作为人类最终的发展目标。法具有很多种价值理念,例如自由、平等、秩序、人权等。而在这些价值理念背后还有一个最高层次的价值理念即“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彻底解放作为法的最高价值理念。在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司法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法律对人的人格和尊严的尊重,体现出法律对人的情文关怀。如果一个公民犯了罪,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犯罪人也是人,也应当享有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特别是在他们被限制或者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就更应该注意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对于他们权利的剥夺和限制,必须经过严格的正当的法律程序。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犯罪人的人格尊严,即使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人,也是既要依法严惩,又要做到文明司法。 (二)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的指导下,能够约束、规范司法工作和司法改革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步骤的行为准则。 1、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原则。我国现行宪法第126条规定了“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131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由此可见,我国并没有使用“司法独立原则”,应当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原则”。司法机关独立依法行使司法权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涉。这种独立,是依法独立,而不是非法独立。它对于保障法律的切实施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了司法权的依法独立行使,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司法的公正。当然,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原则并不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的擅断与随心所欲,它是在法律至上前提下的独立,仍然会受到相应的法律监督。 2、司法公开原则。具体来讲,司法公开应当包括实质意义上的公开和形式意义上的公开。实质意义上的公开主要表现为法庭审理过程中的举证公开、质证公开和认证公开,判决公开(包括判决的结果公开、判决所适用的法律公开和判决的理由公开);形式意义上的公开表现为案件的审判在外在形式上对当事人公开,对社会公开,允许当事人参与到诉讼中来,允许社会上其他的人以及新闻媒体参与旁听和报道。司法公开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举施和有效手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止司法活动的暗箱操作。既可以防止舞弊的发生,又能消除当事人和社会对司法不必要的误解,给司法一个清正廉明的形象。 但是司法公开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在当今这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诉讼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价值准则需要维护。此外,在特殊情形下,司法公开反而不利于司法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不利于争议、纠纷的圆满解决。因此,应当允许司法公开原则例外情形的存在。各国法律以及国际公约都规定了限制司法公开的情形。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3、渐进性原则。司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治的实现不是一项比快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恰是一项比慢的过程。一项法律制度只有成为我国的文化组成部分,被我国民众真正接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是,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国家。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更多的是人治的东西,很难找到真正的法治的东西。封建帝制的皇权至上、宗法特权、专制观念和权力至上等与现代法治相悖的思想在民众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观念基础上是无法实行法治的。司法制度的改革必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必须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并分成若干具体的短期目标,然后分批分期进行,逐步地来实现每一阶段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