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方法和体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体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体会我院自2005年10月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目的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
我们发现在采样过程中常会遇到足跟部出血量不足,血斑渗透不彻底或滤纸片压迹明显等现象,因此影响血样检测质量,故对64例采样失败的新生儿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了采血的成功率和血樣的质量。
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我院自2005年10月~2006年11月共采样的新生儿440例,其中采血失败64例。
标准以不能1次成功采集标准血样为失败,采集者为同一组护士。
方法:根据失败的可能原因设计调查表,以打钩形式选项,可单选或多选,最后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64例采血失败者中采血部位不当的有44例(68.7%),手法不当有37例(57.8%),进针深浅不妥的20例(31.2%),婴儿足底太凉的12例(18.7%),哺乳不足的6例,婴儿采血体位不佳的6例(9.3%)。
讨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筛查,筛查工作是防治儿童智力低下或疾病伤残的一项重要措施[1],筛查包括血样的采集、递送、实验室的检测,资料的储存等环节,其中血样的采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分析,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是:采血部位: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是预防失败的第一步,可以用目测或划痕确定婴儿的足跟内、外侧缘,取其末梢血,如果采血时部位不准确,偏离婴儿足跟内、外侧缘易造成采样失败。
采血方法:正确手法是大拇指于其他四指分开,合谷穴对应婴儿足跟。
示指于其他三指夹住踝关节压足跟部,范围不可过小,有节律的挤压,放松,1次挤压3~5秒,勿超过8秒,如果持续挤压,手势过重,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瘀血或软组织挫伤,如果用血卡抵触血滴,可造成血样不够或影响血样质量,可见正确采血手法的重要性。
进针深浅:采血时进针过深对婴儿足跟部损伤大,进针过浅不能采到足够的血样,实践告知我们一般以进针2~3mm为宜,即相当于一次性采血针,针头的全部刺入,手法轻而快。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的效果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的效果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采集婴儿的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对婴儿进行先天性疾病的筛查。
采集血样是进行疾病筛查的第一步,采集的血样是否合适,对后续的检测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的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影响以及各自的效果。
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的30天内,是婴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各类疾病最容易发生的时期。
一些严重的遗传代谢疾病、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听力障碍等都可以在新生儿时期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从而避免疾病的恶化和对婴儿的不良影响。
新生儿疾病筛查对保障婴儿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血标本采集的不同定位方法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影响主要包括采样质量、采样效率和采样的安全性。
采样质量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采样效率关系到筛查的及时性,采样的安全性关系到婴儿本身的安全。
对不同的采样定位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护士选择更合适的采样方式,从而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效果。
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血标本采集主要有脚跟采血和脚趾尖采血两种常见的方法。
脚跟采血是将婴儿的脚足部用暖石膏保暖后,通过刺破脚跟处的皮肤采集血样,这种方法采样简单、效率高,但有时难以获得足够的血量;脚趾尖采血是通过刺破脚趾尖的皮肤采集足够的血量,但操作较为复杂,且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以确保出血停止。
下面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
我们来看脚趾尖采血的效果。
脚趾尖采血是相对于脚跟采血而言的新兴采样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可以确保获得足够的血量,并且对于血样的质量要求较高。
脚趾尖处的皮肤相对脚跟处更为坚韧,刺破后可以更容易地停止出血,并且愈合时间较短。
但是脚趾尖采血的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采样时间较长,且对婴儿的舒适度要求较高。
在采样效率和采样安全性方面,脚趾尖采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同的血标本采集定位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样方法与体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样方法与体会标签:新生儿;疾病;标本;采血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一些代谢性、内分泌性疾病在新生儿期症状出现前,用试验的方法筛查出来,经及时治疗,防止机体组织器官不可逆损伤,从而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小儿死亡率的检查方法。
我国将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及G-6-PD缺乏等作为主要筛查项目,新生儿筛查标本的采集非常关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筛查的结果。
临床上常因采血量不足或采血困难而反复针刺,既增加了新生儿皮肤的损伤,也增加了医院财力及人力的消耗。
我院自2004年元月开展此项工作以来,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筛查新生儿共1226例,男568例,女658例,疑似G-6-PD阳性者12例,经召回至筛查中心复查为阳性者8例。
1.2 方法1.2.1 采血时间采血必须在新生儿出生72h后,充分哺乳6次后进行。
因新生儿出生后受寒冷刺激,促甲腺素(TSH)有一过性生理性增高,出生后2~3d 恢复正常水平。
苯丙酮症在一定蛋白质负荷(充分哺乳)后才反映出苯丙酸增高。
为避免假阳性发生,必须严格把握采血时限。
如有低体重儿、严重感染疾病转儿科抢救的新生儿及特殊疾患的新生儿延期采血时间不超过30d。
1.2.2 采血方法①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置75%酒精、棉签、弯盘,一次性采血针、采血滤纸。
②操作方法:核对床号,姓名后置新生儿于操作台上,暴露一足。
可先按摩足跟,使局部充血红润。
常规消毒后,用无菌三棱针穿刺采血,动作应快、稳、准,刺入深度为2~3mm,用干棉签擦去第一滴血,第二滴血让其自然流血,滴至滤片上。
若血流不畅时,可在穿刺点周围稍加压力,使血液流出。
取血时,只能滤纸轻轻接触血滴不可接触皮肤,血斑直径应>8mm,每张标本取3个血斑。
标本采集完毕,及时将采血滤纸上的各项(包括编号、采血医院、母亲姓名、联系方式、电话、新生儿基本情况、采血人签名等)填写完整准确并登记。
新生儿足底血的采集方法

新生儿足底血的采集方法足跟血采血时间在出生3〜7天之内,并且新生儿充分哺乳。
对于各种原因(早产儿,低体重儿,提前出院者等)没有采血者,最迟不宜超过出生后20天。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分娩医院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将血滴在特殊纸片上,再将血片送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检测)。
在常规采血的基础上给新生儿定时哺乳、沐浴、酒精按摩足跟后采集血液,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左手握足底;2、采血时左手握足底挤压,同时右手握紧同侧小腿,用力适度,并且间歇性放松;3、用左手食指与中指配合夹住小腿自胭窝沿小隐静脉向下推至踝关节夹紧,回集血液,并阻止血液回流;4、足部加温,不需挤压让血自然流出;5、洗澡后用温毛巾采血点局部热敷采血;6、在常规采血的基础上给新生儿定时哺乳、沐浴、酒精按摩足跟后采集血液。
新生儿足跟血都能检测什么?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因宝宝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经食物摄入体内后,部分被人体用于蛋白质合成,其余部分被转化成其他物质。
宝宝体内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谢,而蓄积在体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患病信号患病宝宝会逐渐出现头发由黑变黄、皮肤变白和眼睛虹膜变浅,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神经系统异常。
尤其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宝宝尿液有非常难闻的老鼠尿味。
此外,宝宝还容易有湿疹、呕吐、腹泻等。
在治疗上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既要保证宝宝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又要避免摄入过多苯丙氨酸。
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TIPS1、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宝宝饮食,苯丙氨酸既不能摄入太多,也不能摄入太少,苯丙氨酸供应不足也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2、定期调整食谱,一般1岁以下宝宝每个月调整一次食谱,1岁以上的可2个月调整一次,学龄儿童可以3〜4个月调整一次。
新生儿各种血标本的采集方法

新生儿各种血标本的采集方法新生儿血标本的采集方法是确保准确、安全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的首要步骤之一、以下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血标本采集方法的详细说明。
1.静脉血标本采集:静脉血标本采集是最常用的一种采集方法,一般用于常规血液检查和生化检查。
下面是具体的步骤:(1)准备工作:将所需的采集器具和试管准备好,并确保无菌;(2)选择采集部位:通常,在新生儿的前臂内侧或手背上选择一个静脉较明显的部位;(3)局部消毒:用酒精液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局麻药膏减轻疼痛感;(4)采集血液: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将针头插入静脉,采集所需的血液样本;(5)停血处理:在拔针后,用无菌棉球或压力敷贴在采集部位上,以防止出血和血肿;(6)标样本:将血液样本转移到相应的试管中,并在试管上标明病人的相关信息。
2.毛细血管血标本采集:毛细血管血标本采集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新生儿血管较细、血液量不足等。
采集方法如下:(1)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采集器具和毛细血管内针;(2)选择采集部位:一般在新生儿手指或脚趾上,选择一个毛细血管较明显的部位;(3)局部消毒:用酒精液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局麻药膏减轻疼痛感;(4)采集血液:将毛细血管内针插入至静脉内,采集所需的血液样本;(5)停血处理:在拔针后,用无菌棉球或压力敷贴在采集部位上,以防止出血和血肿;(6)标样本:将血液样本转移到相应的试管中,并在试管上标明病人的相关信息。
3.皮下血标本采集:皮下血标本采集适用于新生儿出生后较短时间内进行的病理检查。
以下是具体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采集器具和小试管;(2)选择采集部位:一般在新生儿的手背、拇指侧或足背上选择一个较适宜的部位;(3)局部消毒:用酒精液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局麻药膏减轻疼痛感;(4)采集血液:用针头穿透皮肤,将试管接触在采血点上,血液会自动进入试管内;(5)停血处理:在采集完成后,用无菌棉球或压力敷贴在采集部位上,以防止出血和血肿;(6)标样本:将皮下血液样本转移到相应的试管中,并在试管上标明病人的相关信息。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与护理措施探讨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报 告医生。
健康教育
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家长如何护理 新生儿足跟部位,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03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 血的并发症及处理
疼痛及处理
疼痛原因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时,针头会刺破皮肤,导致疼痛。
特殊情况
如果宝宝出生时存在某些疾病或 早产等情况,需要医生根据具体 情况确定采血时间。
采血方法
01
02
03
04
准备物品
准备好消毒液、采血针、采血 管、棉签等物品。
消毒
在采血前需要对宝宝的足部进 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穿刺
使用采血针在宝宝足跟部位进 行穿刺,以获取足跟血。
收集
将采集到的血液收集到采血管 中,并妥善保存。
02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 血的护理措施
采血前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向家长介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 采血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消除家长的顾虑,取得其配合
。
准备用物
准备好采血器材、药品、消毒用品 等,确保采血用品的安全、无菌、 完好。
采血环境
选择安静、舒适、卫生的环境进行 采血,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及处理
采血后,如果压迫止血不当,可能会导致出血。因此,采血后应压迫采血部位至少5分钟,直到出血停止。
皮下血肿及处理
如果采血时刺破血管,可能会导致皮下血肿。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止采血,重新选择采血部位;对于已经形成 的皮下血肿,可以进行热敷或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肿消退。
加强护理管理
• 做好采血前准备:提前与家长沟通,告知采血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减少宝宝的哭闹和家长的焦虑。- 采血后护理:采血后医 护人员应告知家长正确的护理方法,包括局部消毒、避免感染等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采血后定期随访,了解宝宝的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法及体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法及体会1 采血前再次将卡片姓名与新生儿进行核对,避免差错,操作者清洗双手,佩带无滑石粉手套,要求每采完一个新生儿后更换一次手套。
2 新生儿采取头高脚低位,先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并用 75的酒精棉球或棉签消毒采血部位。
3 待酒精自然挥发或用无菌棉球擦掉多余酒精后再开始采血。
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侧或外侧,刺入深度小于 3mm ,因第一滴血含有体液或皮肤碎片,应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拭除,取第二滴血。
4 在距针眼较大范围处挤压(不允许挤压和揉搓针眼处),再放松,形成足够大的血滴,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勿触及周围皮肤),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共需3个血斑,要求血斑直径大于 8mm,禁止1个圆圈处反复多次滴血。
5 手持消毒干棉签轻压采血部位。
6 将血片悬空平置清洁空气中自然干燥(一般需在 15-22 度空气中暴露3-4小时),呈深褐色,封口塑料袋内,保存于4C冰箱中。
干燥过程中注意将滤纸片平放,避免阳光直晒、紫外线照射、烘烤受潮、水浸及挥发性化学物质等污染,冬季避免放置在暖气上,血标本不宜放置在新装修的房间内,未晾干的血样不得重叠放置。
7 所有血片应当按照血性传染病标本对待,对特殊传染病标本,如艾滋病等应当做标识并单独包装。
采血后 5 个工作日内将血标本递送至新筛中心。
递送过程中尽量减少血片在室温中存留的时间,2.1 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反馈:在接到省筛查中心出具的可疑阳性报告后,立即电话或书面通知新生儿的监护人,督促其在 7天内到省筛查中心进行复查。
1.3.4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儿的跟踪、随访:对确诊患儿立即提出治疗意见,并转省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同时,通知妇幼保健机构对患儿开展跟踪随访和定期的体格及职能发育评估。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体会虽然我院从 2021 年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由于未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宣传不到位, 2021 年、2021 年、2021 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都不足 30,未达到州卫生局规定的60,从 20__ 年开始我院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由专人管理, 20__年达到90、20__ 年达到 96。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的体会

呛咳。肺炎患儿 由于进食少 , 大多高热喘促 , 由呼吸道皮肤 丢失水 分
较多 , 因脱 水时 呼吸道分 泌物粘稠 加重呼 吸困难 , 故能 口服者应 少 量多次饮水 , 口服不足者应静脉补充液 体 , 但应注意输 液宜慢 , 防止
肺 水肿 与心力衰竭的发生。
23 排 痰 护 理 .
改善状况 , 随时保持 患儿 呼吸道通 畅。 2 . 严 格消毒 隔离 吸氧 、吸痰器具应定时消毒保持清 洁。减 少探 .5 3 视, 特别要拒绝患有上 呼吸道感染 的人员进入病房 , 室内定时消毒。
而拒绝参加筛查 。为了提高采血成功率 , 本人在工作 中不断总结 经
验, 对不 同时期 的新 生儿不 同时 间内采用不 同的方 法 , 分别 观察对 比 , 讨采血成功的经验 , 探 现将体会报告 如下 :
1资 料 与 方 法
21 . 正常足月顺产 , 体重 在 2 0 — 0 0 之间的 , 50 4 0 g 奶水 充足 , 吸足六 次 奶 以上 , 7h后采血 成功率达 7 %, 达 2 5 但一次性 采血成功 率最高 的 时间还 是 7 1 天 , 9 %, — 0 达 5 采血时 间( 天数 ) 和正常体 重婴儿经统计 学 t 检验 , O 5】 .t 03 无明显差异 。 在观察 中发现 , 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按规定 时间采血 , 婴儿 即使 吃足奶 、 采血成功率只达 6 %, 2 延期采血 时 间超 过 2 0天者 , 一次采血成功率达 7 %, 6 而在 1— 0天采血成功 52
态, 如有无窒息 、 闷 、 胸 呼吸困难等情况 ) 自下而上 、 , 自外 向内 , 有节
奏 地用空心拳 拍击背部 , 拍击频率 9 一 1 g i , O 10 ̄ mn 每次拍击 时提起 7 3 5m, - c 每次拍背时间 13 i, - m n 使痰液 流向支气管 而易于排 出。 2. . 2充分湿化气道 常规超声雾化 吸人 , 3 患儿采取坐位或侧卧位 , 雾 化 吸入液 为生 理盐水 1— 5 l 0 1 m ,地塞米松 0 — .  ̄ g . 0 m k ,糜 蛋 白酶 1 2 4 0 U, 次,, 0 0 2 d 每次 1— 0 i。 5 2 m n 起到湿化气道 , 稀释痰液 , 治疗呼吸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方法和体会
发表时间:2013-03-20T14:10:05.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欣艳周春湖[导读] 调节室温,以28-30℃为宜。
李欣艳周春湖 (昆明市延安医院产科云南昆明 65005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三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提高采血成功率、合格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 年09 月至2012 年11 月间778例新生儿足跟采血方法,主要对采血时间、部位、进针深度和角度等加以统计分析,兼顾采血环境、血片质量等方面。
结果经过对采血方法不断改进,人员技术培训不断加强,我院在提高新生儿足跟采血成功率、合格率方面获得满意效果,其采血合格率几乎达100%。
讨论新生儿足跟采血成功率、合格率的提高,保证了新生儿三病筛查的顺利进行,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减少了新生儿家长的精神负担。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25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今对优生优育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新生儿疾病筛查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是通过采集足跟部血液并对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从而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进行群体性筛查的一种疾病普查方法。
目的是能够对某些疾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以避免某些重要器官(如脑、肝、骨等)不可逆的损害,减少其导致新生儿死亡及生长障碍、智力发育障碍等发生机会。
新生儿疾病筛查在提高全民人口素质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血片采集是其中最重要环节之一。
新生儿三病筛查主要是指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N)、苯丙酸酮尿症(PKU)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进行筛查。
筛查的办法是在足跟部采血3滴,然后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采血时间应选择在新生儿出生3天后进行,新生儿需正常哺乳5-8次以上,采集血斑直径应>5-8mm[1]。
采血量对化验结果影响很大,新生儿足跟部血容量相对于躯干部要少很多,这增加了获取足够标本血量的难度,使我们的筛查工作常常不能顺利进行,后经过我们的不断研究探讨,对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778例新生儿足跟采血方法从健康教育、人员管理,采血时间、部位、进针深度和角度等进行总结、改进,并对采血环境、血片质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管理,使采血成功率、合格率明显提高,现已几乎达100%,这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减少了新生儿家长的精神负担。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例新生儿均为2012年09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我院出生,778例新生儿均按相关标准要求给予足跟采血。
1.2 采血时间
应选择新生儿出生3天后进行,并要求新生儿充分哺乳5-8次左右。
特殊情况下,如早产儿、低体质量儿及提前出院者,采血时间可适当推迟,但最迟不应超过出生后20天。
1.3 采血方法
于新生儿喂奶1-1.5h,足跟部保暖20min后,足部由苍白转红晕时进行,有条件者抱到31度的辐射台上,然后用75%乙醇消毒足跟外侧缘,待干后操作者左手绷紧新生儿足跟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在距足跟中线0.8~1.2cm足外侧缘处与皮肤成35-45度角进针,深度<3mm。
针刺取血,待血液自行滴出,用干棉球擦去第1滴血,然后一手握住足部,另一手握住踝部上方,同时向足跟部针刺处适当用力挤压,等到第2滴血滴出时,及时用滤纸片与血滴接触,使血滴在滤纸片上渗开,渗透至背面,要求其直径>5-8mm,总计采集3个血斑。
2 结果
复查3例,初筛阳性3例,其中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PKU0例,G6PD0例。
全部患儿均得到了早期诊断并进行了相关治疗。
3 讨论
我们医院大多面向来自各方面的患者,有农村、有城市、有外省打工者等等,对于新生儿三病筛查许多家属不能真正理解,亦担心一次采血不成功会造成婴儿痛苦,拒绝参加筛查者时有发生,为此我们急需提高采血成功率,保证筛查率。
3.1 不断进行健康教育,做好相关解释工作
新生儿疾病筛查属于新开展的检查项目,许多家长对此了解不多,他们担心这么小的孩子采血会很痛,且大部分家长对先天性疾病的危害也认识不足,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多些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及解释工作,让大众对采血的目的、意义及采血方法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配合我们的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3.2 严格把握采血时间
采血应在新生儿出生3天后,并至少吃足6次母乳后进行[3],否则,未哺乳无蛋白负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PKU筛查假阴性,此外在婴儿出生3天后采血,可以避免生理性TSH上升时期,减少了CH筛查的假阳性机会,并可防止TSH上升延迟的患者产生假阴性[2],对于出院前不能采血者,应做好健康宣教,交代好采血时间,最佳时间3-10天,最迟不超过20天。
3.3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新生儿准备:采血前沐浴、并足跟部局部热敷或足跟部按摩保暖;相关操作: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污染;采集标本:充分晾干,避免污染,妥善保存[4],3天内送至新生儿疾病普查中心。
3.4 标本质量控制
采血深度不超过3mm,滤纸同一部位血斑上不能再次滴入血滴;挤压超过3次穿刺点仍未有血滴时,应再次重新选择穿刺部位,以免影响采血效果和质量。
3.5 采血标本管理
严格管理,保证质量,详细登记筛查信息,专人负责采血。
进行采血操作时,查对要严格,杜绝差错发生。
标本采集后,必须待血斑充分晾干后,方可将卡片妥善放置于相关容器中,要充分保证诊断结果的精确性。
对于不合格标本,必须进行重新采集。
标本采集后要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相关筛查部门。
采集时一般不需家属在场,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长紧张不安,但应当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劝其不必担心、紧张,采血一般不会对新生儿造成身体伤害,采血前必须带好口罩、帽子,按正规化洗手、消毒,采用一人一针,操作前后室内要进行充分空气消毒,一般要在30min后方可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3.6 环境温度控制
调节室温,以28-30℃为宜。
室温过低,新生儿会因四肢寒冷而血流缓慢不畅,导致局部(尤其是足跟部)血流量不足,这会增加采血失败概率。
室温过高,则新生儿将会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含量较正常减少,血液黏稠度相应增高,血流量不足,会使外周血阻力增大,在这种状态下采集到的血斑常因过小且渗透缓慢使标本质量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因为不能合格而需重新采血。
我院最近几个月对新生儿足跟采血方法以系统化管理,其所采集标本成功率、合格率均明显提高,获得了满意效果。
所做得这一切既体现了科学性,又体现了人文性,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使他们能做到一次采血成功,这充分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减少了家长担心、紧张心理,得到了家长们对护理工作的更多支持,使得这项利国利民的疾病普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所做的这些工作十分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技术规范[S].2004.12.
[2] 郭智勇.在新生儿筛查采血中的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 6):1771.
[3] 孙婷婷,毛仑,陶晨,等.新生儿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期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3,38(2):92.
[4] 袁志芳,张卫红,王育舟,等.采血部位及血样干燥时间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以X〕,35(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