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12)人体的呼吸作业手册(含答案)

中考生物复习(12)人体的呼吸作业手册(含答案)
中考生物复习(12)人体的呼吸作业手册(含答案)

主题五生物圈中的人

课时训练(十二)人体的呼吸

基础达标

1.[2016·遂宁]人体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完成,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肺

B.肺泡

C.气管

D.鼻

2.[2016·临沂]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下列对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了气流通畅

B.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在阻挡灰尘、细菌时形成痰

C.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会遮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D.鼻腔黏膜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

3.[2016·赤峰]如图K12-1是呼吸系统结构模式图,对于相关结构的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

图K12-1

A.①具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B.②是形成痰的场所

C.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D.④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4.[2017·南通]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发出声音的部位

B.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C.气体交换的场所

D.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5.[2017·衡阳]外界气体进入肺的途径依次是(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B.口→鼻→喉→气管→支气管

C.咽→口→鼻→喉→支气管

D.支气管→口→喉→鼻→气管

6.[2017·苏州]如图K12-2为某模拟装置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K12-2

A.该装置是用来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

B.该装置中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

C.图甲演示呼气,膈肌收缩

D.图乙演示吸气,膈肌收缩

7.[2017·德州]人在吸气时,下列哪一项生理活动与空气进入肺内无关( )

A.膈肌舒张

B.肋间肌收缩

C.肺内压力降低

D.胸廓容积增大

8.[2017·庆阳]哮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肺泡弹性减弱,此种情况将直接影响(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C.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D.胸廓的扩张与回缩

9.[2017·邵阳]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内,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10.[2017·贵港]能使我们发出声音的声带,位于下列的哪一个器官内( )

A.鼻

B.咽

C.喉

D.气管

11.[2016·绵阳]下列有关人体呼吸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肺部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B.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C.边吃边说话,易引起咳嗽

D.人工呼吸常用口对口吹气法

12.[2017·南充]关于人体的呼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时要戴口罩是因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有限

B.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略多

C.边吃饭边说笑,容易导致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D.人在吸气时,膈肌收缩,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13.2017·临沂图K12-3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K12-3

A.在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B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C.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小变大

D.C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为0

14.[2017·岳阳]图K12-4表示某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图K12-4

A.曲线Ⅰ可能为运动状态

B.曲线Ⅱ可能为平静状态

C.曲线Ⅰ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慢

D.曲线Ⅱ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

15.[2016·聊城]图K12-5为人体呼吸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K12-5

(1)从图乙可以看出,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 ]________和[ ]________两部分组成,其中[ ]________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2)从图甲可以看出,能够保证气体在气管内畅通的结构是[ ]________,外界干燥的空气到达肺部时湿度可达到饱和,这是因为[ ]________分泌的黏液使气体湿润的结果,进入肺部的气体能保持清洁,一是靠[ ]________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二是靠黏液中有能够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3)从图丙可以看出,肺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是:①肺泡的数量________;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__________;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________细胞构成的。

能力提升

16.[2016·江西]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时,如图K12-6能正确反应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变化的是( )

图K12-6

17.[2016·青岛]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气管和支气管中对痰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腺细胞和纤毛

B.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C.呼吸系统的组成是呼吸道和肺

D.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流通畅

18.[2016·无锡]如图K12-7中甲、乙、丙、丁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图K12-7

A.图甲中的7表示呼吸道,6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B.图乙中的8表示肺泡,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C.图丙中的B表示氧气,A表示二氧化碳

D.图丁中气体交换的结果是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19.[2017·长沙]如图K12-8是某同学做的模拟实验,并绘制的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图K12-8

A.图甲中曲线的AB段与图乙都表示吸气状态

B.图甲中曲线的BC段与图乙都表示呼气状态

C.图甲中曲线的AB段与图丙都表示呼气状态

D.图甲中曲线的BC段与图丙都表示吸气状态

20.[2016·德阳]下表是某同学在一次活动中相同时间内测试的数据,结合下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慢跑所耗的氧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耗氧量就大

C.打篮球时激烈运动,耗氧量应大,该表测试数据错误

D.打篮球需呼吸过程和无氧呼吸共同提供能量,耗氧量应大

21.[2016·宁波]请深深地吸一口气,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你的呼吸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所吸入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和________。

(2)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________,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3)在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的氧化分解。

22.[2016·安庆]如图K12-9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以及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图K12-9

(1)图甲表示________状态,此时膈肌________,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

(2)图乙表示________状态,此时胸廓的上下径________。

(3)图丙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

体交换,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之一是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________细胞。

参考答案

1.A [解析] 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肺也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B [解析] 鼻腔内的鼻毛和黏液可以阻挡灰尘,痰是在支气管、气管中形成的。

3.A [解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支气管组成。

4.C

5.A [解析]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6.C

7.A [解析] 人体的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肺内压力下降,低于外界气压,气体从外界进入肺内,人吸气,因此B、C、D正确。膈肌舒张,人体呼气,A错误。

8.A

9.B [解析] 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只有一层细胞,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只要经过二层细胞便可扩散进入肺泡。

10.C [解析] 喉位于咽的下方,由声带和会厌软骨组成。人在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

11.A [解析] 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因此,胸廓扩大,才引起肺部吸气。

12.B [解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是16%,二氧化碳的含量是4%。

13.C [解析] 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

14.C

15.(1)4 呼吸道 5 肺 5 肺

(2)1 软骨 3 腺细胞 2 纤毛

(3)多毛细血管上皮

16.D [解析] 胸廓容积越大,肺内气压越小;胸廓容积越小,肺内气压越大。

17.B [解析] 鼻黏膜内的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

18.C [解析]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因此,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

19.D [解析] 图甲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

20.B

21.(1)氧气(2)扩大(3)葡萄糖

22.(1)吸气收缩(2)呼气缩小(3)上皮

细胞生物学作业

细胞生物学作业(专升本) 1.如何理解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是医学学科的基础课程。 研究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研究的必修课,在细胞免疫,识别,和分泌各种物质以及胞间运输等各方面都与人类个体息息相关,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人体代谢免疫等各种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构成组织,细胞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也是人体所必须的,细胞普遍衰老也是人体衰老的象征,从一个细胞就具有人类所以的遗传物质,我们加以利用,人为培养出一些器官组织,或者从大肠杆菌从植入人的激素基因,制造胰岛素,进行基因工程,细胞对人体稳态的调整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效应T细胞可以杀死人体的癌细胞 和多种病变细胞,癌细胞有不死性,讲癌细胞与人体效应B细胞融合可以获得杂交的无限 分泌抗体的瘤性B细胞,对人体有利无害。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有细胞膜细胞质,均有核糖体,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不同点: 1、细胞壁成分:原核细胞为肽聚糖、真核细胞为纤维素和果胶; 2、细胞器种类: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3、原核细胞无染色体,真核细胞有染色体; 4、细胞大小:原核细胞小、真核细胞大。 3.试述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1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主体,它既有固体(晶体)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2膜蛋白分子以各种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有的贯穿其中,有的镶嵌在其表面。

3膜糖类(糖脂和糖蛋白)分布在非细胞质侧,形成糖萼。 4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4.细胞膜的生物学意义有哪些? 意义:细胞的流动性在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跨膜运输等病原微生物侵染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不对称性(主要是指膜蛋白)是生物膜执行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5.试述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理学意义。 工作原理 钠钾泵位于动物细胞的质膜上,由2个α和2个β亚基组成四聚体,β亚基是糖基化的多肽,并不直接参与离子跨膜转运,但帮助在内质网新合成的α亚基进行折叠。1.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 2.同时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外一点结合,使其磷酸化,α亚基构象再度发生变化,将K+泵入细胞。 3.完成整个循环。从整个转运过程中α亚基的磷酸化发生在Na+结合后,去磷酸化发生在与K+结合后。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可以逆电化学梯度泵出3个Na+和泵入2个K+。 生理功能 1.维持细胞膜电位 膜电位是膜两侧的离子浓度不同形成的,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质膜内侧为负,外侧为正。每一个工作循环下来。钠钾泵从细胞泵出3个Na+并且泵入2个K+。结果对膜电位的形成了一定作用。 2.维持动物细胞渗透平衡 动物细胞内含有多种溶质,包括多种阴离子和阳离子。没有钠钾泵的工作将Na+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初一生物-人体的呼吸

§6.2 人体的呼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要说明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阐明肺的结构特 点是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 2.在模拟呼吸运动实验的基础上,说明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完成呼吸的关系。 3.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认同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 官。知道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尝试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以及人体如何完成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 气体交换。 2.尝试验证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变化,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 法,并将计算出的实验数据绘成直方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认识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懂得呼吸系统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形成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通过测定肺活量,认同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部分结构功能,肺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原理;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现在最流行的是什么?是健康,下面老师就来讲一些养生之道。 秋季天高气爽,草木凋零,大地气象明朗;冬季万物闭藏,天气干燥,气温低,西北风肃杀,属凉燥。因此,秋冬季的养生是以适应秋冬季气候变化为主;预防旧病复发,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复发与发生、发展。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重要的是顺时养生。顺时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人体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才能

发育成长。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秋冬季由于夏、秋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空气又干燥,如果机体不能适应这一变化,抵抗力下降,很易患感冒,一些“老毛病”也特别容易复发,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 1、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秋冬季气温变化莫测,温差大或气温过低,空气干燥,是感冒多发季节。秋冬燥易伤肺,如因着凉,导致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口干咽燥、鼻塞、发烧、咳嗽、咳痰及上呼吸道炎症、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尤其是老年人、小儿、体弱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史者更易复发。秋天花粉、冬天冷空气过敏则易引起支气管哮喘。 目标展示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呼吸系统组成的结构和功能,期望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主探究 请学生阅读课本,5分钟后分组介绍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和保护。别的组可以提问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推选代表并上台解释。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说说理 由。 2.气体进入肺的通道由哪些器官组成?进入肺内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 润的原因是什么?温暖、湿润、清洁的空气对肺有何意义? 3.晚上洗脸,当我们把毛巾伸进鼻孔吸鼻子时,毛巾上会黏有黑灰,这个现 象说明鼻子有什么作用? 4.感受并比较用鼻子呼吸与用口呼吸有何不同?请说说为什么要提倡用鼻 呼吸? 5.请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南非人与北欧人的鼻子在外形上有何不同?说说理 由。 6.痰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生成对呼吸系统有何意义?为什么不能随地吐 痰? 老师向同学展示一些图片,希望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得到灵感,受到一些启发。

细胞生物学第五至第八章作业答案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1 物质跨膜运输有哪三种途径?ATP驱动泵可分哪些类型? 答:物质跨膜运输有简单扩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三种途径。ATP驱动泵可分P型泵、V型质子泵和F型质子泵以及ABC 超家族,其中P型泵包括Na+—K+泵、Ca+泵和P型H+泵。 各种ATP驱动泵的比较: 2.简述钠钾泵的结构特点及其转运机制。 答:Na+—K+泵位于动物细胞的质膜上,由2个α和2个β亚基组成四聚体。Na+—K+泵的转运机制总结如下:在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同时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使其失去磷酸化,α亚基的构象再次发生变化,将K+泵入细

胞,完成整个循环。 3、简述葡萄糖载体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转运机制。 答:葡萄糖载体蛋白,简称为GLUT,是一个蛋白质家族,包括十多种葡糖糖转运蛋白,他们具有高度同源的氨基酸序列,都含有12次跨膜的α螺旋。GLUT中多肽跨膜部分主要由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组成,但有些α螺旋带有Ser、Thr、Asp和Glu残基,他们的侧链可以同葡萄糖羟基形成氢键。葡萄糖载体蛋白的转运机制为:氨基酸残基为形成载体蛋白内部朝内和朝外的葡萄糖结合位点,从而通过构象改变完成葡萄糖的协助扩散。转运方向取决于葡萄糖的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顺梯度转运。 4、举例说明协同运输的机制。 答: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的是钠钾泵或质子泵。根据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移方向,协同运输又可分为:同向协同与反向协同。 ①同向协同指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转移方向相同。如人体及动物体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就是伴随着Na+的进入,细胞内的Na+离子又被钠钾泵泵出细胞外,细胞内始终保持较低的钠离子浓度,形成电化学梯度。 ②反向协同物质跨膜运动的方向与离子转移的方向相反,如动物细胞常通过Na+/H+反向协同运输的方式来转运H+以调节细胞内的PH值,即Na+的进入胞内伴随者H+的排出。选做:5、举例说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答:受体介导内吞作用大致分为四个基本过程∶①配体与膜受体结合形成一个小窝;②小窝逐渐向内凹陷,然后同质膜脱离形成一个被膜小泡;③被膜小泡的外被很快解聚,形成无被小泡,即初级内体;④初级内体与溶酶体融合,吞噬的物质被溶酶体的酶水解。具有两个特点,即: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具有选择性;②要形成特殊包被的内吞泡。 例如LDL受体蛋白是一个单链的糖蛋白,为单次跨膜蛋白。LDL受体蛋白合成后被运输到细胞质膜,即使没有相应配体的存在,LDL受体蛋白也会在细胞质膜集中浓缩并形成被膜小窝,当血液中有LDL颗粒,可立即与LDL的apoB-100结合形成LDL-受体复合物。一旦LDL与受体结合,就会形成被膜小泡被细胞吞入,接着是网格蛋白解聚,受体回到质膜再利用,而LDL被传送给溶酶体,在溶酶体中蛋白质被降解,胆固醇被释放出来用于质膜的装配,或进入其他代谢途径。 名词:

细胞生物学作业

题目: 一、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分别有哪些?说明其工作原理、观察对象和主要构造。请查阅文献资料截图举出每种显微镜拍摄的细胞生物学照片3张以上的图片。 二、试述单克隆抗体技术、FRET、荧光漂白恢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解答: 一、 (一)、光学显微镜 观察对象: 光学显微镜适用于比较大的物质,最小能看到十几微米尺寸的物体。且需要该物体对光的散射比较良好,景深不大。可用于观察细胞,细菌,以及大结构的金属组织。 1.普通光学显微镜 尼康E-600显微镜 (1)原理: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①)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①)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成的应该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由于我们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根据光学原理,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②)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如果相对实物说的话,应该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2)主要构造: 普通生物显微镜由3部分构成,即:①照明系统,包括光源和聚光器;②光学放大系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是显微镜的主体,为了消除球差和色差,目镜和物镜都由复杂的透镜组构成;③机械装置,用于固定材料和观察方便。 (3)图片: 蛔虫

钩虫 2.荧光显微镜 尼康E800荧光DIC显微镜 (1)原理: 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 荧光显微镜依据光路可分为透射式和落射式两种,目前新型荧光显微镜多为落射式荧光显微镜,某些大型荧光显微镜中兼有透射利落射两种方式的激发光路。 ①透射式荧光显微镜,激发光源是从标本下方经过聚光镜穿过标本材料来激发荧光,适于观察对光可透的标本。其优点是低倍镜时荧光强,而缺点是随放大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呼吸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和组成的。 2.呼吸系统中的、、、、,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3.呼吸道不仅能保证 ,而且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 4. 气管内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有抵抗和的物质。 5. 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 6.哮喘: 7.尘肺 8.肺炎 1.人在吞咽时,能够遮住喉的入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结构是( ) A.喉结 B.会厌软骨 C.环状软骨 D.甲状软骨 2.下列既是组成呼吸道的器官又是发声器官的是( ) A.鼻 B.咽 C.肺 D.喉 3.感冒时,常感到呼吸不畅通,这主要是因为( ) A.气管分泌的黏液增多 B.喉关肿胀,喉腔变小 C.鼻黏膜分泌物增多 D.鼻黏膜充血肿胀 4.人在呼吸时不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 A.咀嚼 B.消化 C.说话 D.吞咽 5.用鼻呼吸的目的是什么( ) A.鼻腔能湿润空气 B.鼻腔能温暖空气 C.减少吸入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D.鼻腔能清洁空气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右肺有叶。 2.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当吸气时,空气中的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3.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间的肌肉和的结果。 4.胸腔底部是,主要是肌肉组织。 5.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呼气时,膈肌,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 6.我们吸入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不同的,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氧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 7.外界的空气经过的处理后进入,在这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课堂练习 1.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 A.胸部的肌肉 B.腹部肌肉 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D.背部肌肉 2.当我们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是( ) A.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 C.收缩、收缩 D.舒张、舒张 3.当我们进行体育活动时,呼吸活动会( ) A.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B.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会加强 D.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会增加 4.肺泡壁是由( ) A.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多成上皮细胞构成 C.一层肌肉细胞构成 D.多层肌肉细胞构成 5.氧气进入体内最终要到达( ) A.血液 B.肺部 C.心脏 D.组织细胞 6、右图是呼吸时胸廓和膈肌的示意图,把图号填入 问题后面的括号内。 吸气时的状态是图() 呼气时的状态是图( ) 考点分析 考点1、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章节检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章节检测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从某人手臂静脉注射药物后,药物流经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③④①②D.②①③④ 2 . 医生从患者消化道中提取少量物质,经化验发现含有葡萄糖、麦芽糖、淀粉、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等物质,则所取物质最可能来自于() A.口腔B.食道C.胃D.小肠 3 . 人吸入的氧气最终去向是()。 A.用来交换二氧化碳B.参与构建组织细胞 C.用来氧化分解有机物D.参与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4 . 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A.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5 . 图甲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装置,人体在呼吸过程中肺容积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手拉动橡皮膜向下运动,模拟的过程和肺容积的变化分别是 A.吸气过程ab段B.吸气过程bc段

C.呼气过程ab段D.呼气过程bc段 6 . 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下列关于痰的说法错误的是() A.痰中含有大量细菌B.痰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病菌 C.痰形成于气管和支气管D.随地吐痰污染环境 7 . 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①肺泡数目多 ②肺泡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③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④肺泡位于支气管的末端 ⑤肺可分为左肺和右肺 A.①②⑤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⑧③④ 8 . 呼吸运动是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呼吸运动的完成依赖于() A.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和舒张 B.肺泡的弹性 C.气体分子的扩散 D.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9 . 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的一部分血管的分支情况,箭头代表血流方向。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的是小动脉 B.图中B代表的是小静脉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教案大纲 张日欣李元斌 一、课程名称: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 Experiments in Biomedical Sensor & Detecting Techniques 二、课程编码:0702831 三、学时与学分:24/1.5 四、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项目生理学,电子测试与实验,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实验。 五、课程教案目标 1.本课程是生物医学项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应用电子技术,传感器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信号提取,检测和处理以及生物医学仪器的设计等问题; 2.使学生了解典型医学仪器的原理、特点和性能指标,学习正确使用传感器,设计检测电路,掌握基本测量技术; 3.为医学仪器设计奠定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项目 七、基本教案内容与学时安排 ●热敏器件及温度传感器特性实验<4学时) ●压力传感器性能实验<4学时) ●气敏传感器特性实验<4学时) ●光电式脉搏探测器<4学时) ● ECG前置放大器<4学时) ●陷波器仿真、制作与调试<4学时) ●安全隔离设计与调试<4学时) ● ECG放大器的整体调试<4学时) ● 12导联心电工作站的原理及使用<4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与信号处理实验指导书,张日欣、李元斌、邹昂等自编教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材科,2004年9月 参考文献: 1.生物医学检测技术讲义,杨玉星自编教材,1998年 2.生物医学电子学,蔡建新,张唯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传感器原理与应用,黄贤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生物医学测量,陈延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5.医学物理,刘普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6.医学仪器-应用与设计,约翰G.韦伯斯特,新时代出版社,1985年 7.Protel 98 for windows 电路设计应用指南,程凡等,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 九、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实践表现 《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实验》教案大纲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切活细胞都从一个共同的祖先细胞进化而来,证据是什么想像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很早时期。可否假设那个原始的祖先细胞是所形成的第一个仅有的细胞 1、关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假说有许多方面的证据。对活细胞的分析显示出其基本组分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程度,例如,各种细胞的许多新陈代谢途径是保守的,在一切活细胞中组成核酸与蛋白质的化合物是一样的。同样,在原核与真核细胞中发现的一些重要蛋白质有很相似的精细结构。最重要的过程仅被“发明”了一次,然后在进化中加以精细调整去配合特化细胞的特定需要。●人脑质量约1kg并约含1011个细胞。试计算一个脑细胞的平均大小(虽然我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变化很大),假定每个细胞完全充满着水(1cm3的水的质量为1g)。如果脑细胞是简单的正方体,那么这个平均大小的脑细胞每边长度为多少 2、一个典型脑细胞重10-8g (1000g/1011)。因为1g水体积为1 cm3,一个细胞的体积为10-14m3。开立方得每个细胞边长2.1 × 10-5m即21 μm。 ●假定有一个边长为100μm,近似立方体的细胞 (1)计算它的表面积/体积比; (2)假设一个细胞的表面积/体积比至少为3才能生存。那么将边长为100μm,总体积为1 000 000μm3的细胞能在分割成125个细胞后生存吗 3、(1) 如图1所示,该细胞的表面积(SA)为每一面的面积(长×宽)乘以细胞的面数,即SA=100 μm ×100 μm ×6 = 60 000 μm2。细胞的体积是长×宽×高,即(100 μm)3=1 000 000 μm3因而SA/体积的比率=SA/体积=60 000μm/ 1 000 000μm= 0. 06 μm-1。 (2) 分割后的细胞将不能存活。125个立方体细胞应有表面积300 000μm2, SA/体积的比率为0.3。如果要使总表面积/体积达到3,可以假设将立方体边长分割成n份,每个小方块的表面积为SA l,总面积为SA t则有: 分割后的小方块表面积为SA l = 6 × (100/n) 2(1) 总面积为SA t = 6 × (100/n) 2 × n3(2) 根据细胞存活要求SA t/V = 3 (3) 即: 6 × (100/n) 2 × n3 / 1003 = 3 (4) 由(4)可知n=50,即细胞若要存活必须将其分割成125000个小方块。 ●构成细胞最基本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 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4、基因组,细胞质膜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图1 边长为100μm的立方体与分割成125块后的立方体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体的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信息量较大,概念较多,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概念范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基本处于零散的前科学概念状态,对此,教材中采用的是精炼的文字叙述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其中“呼吸运动”这部分内容有点抽象,教材采取让学生回顾体验呼吸时胸廓起伏的经验、胸廓容积大小与气体进出关系的模拟实验、人体呼吸运动示意图,逐步化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最后通过课文的归纳小结促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程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说出肺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3)解释呼吸运动发生的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呼吸系统的图片、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活动,提升在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懂得珍爱生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导致气体进出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复习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指名学生回答。那么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的有机物必须在氧气的参与下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分解利用,氧气是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的,这节课我们复习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板书课题和提纲)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 自主复习,整体感知本章知识 设置疑问: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那么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学生合上课本回顾知识点,指明学生汇报回顾结果。对照教材插图以及文字资料,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及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 合作探究,深入认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独立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理顺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细胞生物学作业讲解

细胞生物学作业 姓名:学号:班级:学院:一、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的概念: 细胞外被(糖萼): 易化扩散: ATP驱动泵: 协同运输: 配体门控通道: 电压门孔通道:

连续分泌: 受调分泌: 小泡运输: 受体介导的胞吞:分子伴侣: 信号肽: 蛋白分选: 膜流:

细胞呼吸: 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偶联: 细胞骨架: 核型: 核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技术:踏车运动: 端粒:

二、填空 1、生物界的细胞分为三大类型:(如支原体、、、、 及蓝藻等),古核细胞和(包括、、和人类)。 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多生活在极端的环境。 2、在生物界中,是唯一的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是不“完全”的生命体,是彻底的寄生物。 3、生物小分子主要包括,和;而、、 和是细胞中4种主要的有机小分子,它们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和三大类。 4、膜脂包括,和三类;其中糖脂位于细胞膜的 面。 5、细胞膜蛋白根据与脂双层结合的方式不同,分为,和 三种基本类型;在膜蛋白中有些是,转运特定的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有些膜蛋白是结合于质膜上的,催化相关的生化反应进行;有些膜蛋白起,连接相邻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成分;有些膜蛋白作为,接受细胞周期环境中的各种化学信号,并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相应的反应。 6、膜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和,其中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而 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膜的不对称性包括, 和。 7、脂双分子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膜的流动性越;脂肪酸链越短,膜脂的流动性越;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具有;卵磷脂与鞘脂的比值越大,膜的流动性越,脂双层中嵌入的蛋白质越多,膜的流动性越。 8、模型较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为普遍接受的膜结构模型。 9、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包括,, 和;膜运输蛋白包括和两类; 介导水的快速转运。 10、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主动运输,根据利用能量的方式不同,可分为(ATP 直接供能)和(ATP间接供能)。

细胞生物学作业(答案)

08生教1班细胞生物学课外作业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析:细胞生物学、细胞学说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从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3个层次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聚合物。两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 **2. 如何认识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今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而产生。 当今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1)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物理化学相关仪器、技术的发明与改进密不可分,因此与最先进、最前沿的仪器和技术相结合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是其发展的一个趋势; (2)无论是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还是对细胞重大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都需要用分子生物学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因此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与总的交融是总的发展趋势之一。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1.名词解析: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荚膜、病毒 **原核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其细胞含有由膜围成的细胞核,含有核糖体并有由质膜包裹的许多细胞器。 荚膜:为细菌的特殊结构之一,是包绕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透明胶状黏液层,与细菌的致病性和细菌的鉴别有关。 病毒:是指能在活细胞中繁殖的、非细胞的、具有传染性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2.为什么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在结构体系上又有哪些共性?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①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是有机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增殖、分化与凋 亡来实现的。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构成各种生物有机体的细胞种类繁多,结构与功能各异,但它们具有一些基本共性:

细胞生物学第十三至十七章作业答案

第十三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1 什么是细胞周期?简述细胞周期各时相及其主要事件。 答:细胞周期: 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开始生长到下次有丝分裂终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生化事件: ①G1期:DNA合成启动相关,开始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多种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脂等,但不合成DNA; ②S期: 开始合成DNA和组蛋白;在真核细胞中新和成的DNA立即与组蛋白结合,组成核小体串珠结构; ③G2期:主要大量合成ATP、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和成熟促进因子等; ④M期: 为细胞分裂期,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4个时期。 2 细胞通过什么机制将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细胞将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的机制可以归纳为牵拉假说和外推假说。 ①牵拉假说:染色体向赤道面方向运动,是由于动粒微管牵拉的结果。动力微管越长,拉力越大,当来自两级的动粒微管拉力相等时,即着丝粒微管形成的张力处于动态平衡时,染色体即被稳定在赤道面上; ②外推假说:染色体向赤道方向移动,是由于星体的排斥力将染色体外推的结果。染色体距离中心体越近,星体对染色体的外推力越强,当来自两极的推力达到平衡时,推力驱动染色体移到并稳定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后,Mad2和Bub1消失,才能启动细胞分裂后期,并为染色体成功分开并且平均分配向两极移动做准备。 3 细胞周期有哪些主要检验点?各起何作用? 答:细胞周期有以下主要检验点: ①G1/S期检验点:检验DNA是否损伤、能否启动DNA的复制,作用是仿制DNA损伤或是突变的细胞进入S期; ②S期检验点:检验DNA复制是否完毕,DNA复制完毕才能进入G2期; ③G2/M期检验点:DNA是否损伤、能否开始分裂、细胞是否长到合适大小、环境是否利于细胞分裂,作用是使得细胞有充足的时间将损伤的DNA得以修复; ④中-后期检验点:纺锤体组装的检验,作用是抑制着丝点没有正确连接到纺锤体上的染色体,确保纺锤体正确组装。 4、细胞周期时间是如何测定的? 答:测定细胞周期的方法很多,有同位素标记法、细胞计数法等,其中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是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的原理是对测定细胞进行脉冲标记、定时取材、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示标记细胞,通过统计标记有丝分裂百分数的办法来测定细胞周期。 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BrdU渗入测定细胞周期的方法。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加入培养基后,可做为细胞DNA复制的原料,经过两个细胞周期后,细胞中两条单链均含BrdU 的DNA将占l/2,反映在染色体上应表现为一条单体浅染。如经历了三个周期,则染色体中约一半为两条单体均浅染,另一半为一深一浅。细胞如果仅经历了一个周期,则两条单体均深染。计算分裂相中各期比例,可算出细胞周期的值。 5、细胞周期同步化有哪些方法? 比较其优缺点? 答:①自然同步化:自然界存在的细胞周期同步化过程。 ②人工同步化包括人工选择同步化和人工诱导同步化两种方法,比较如下:

【西大2017版】[0590]《细胞生物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590]《细胞生物学》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以cAMP信号通路为例详细说明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参考答案: 在cAMP信号途径中,细胞外信号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AC活性,通过第二信使cAMP 水平的变化,将胞外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 (1)cAMP信号通路的组分: ①、激活型激素受体(Rs)或抑制型激素受体(Ri); ②、活化型调节蛋白(Gs)或抑制型调节蛋白(Gi); ③、腺苷酸环化酶(AC):是相对分子量为150KD的糖蛋白,跨膜12次。在Mg2+或Mn2+的存在下,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 ④、蛋白激酶A(PKA):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组成,在没有cAMP时,以钝化复合体形式存在。 ⑤、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可降解cAMP生成5'-AMP,起终止信号的作用 (2)、Gs调节模型: 该信号途径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3)、Gi调节模型: Gi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①通过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直接抑制酶的活性;②通过βγ亚基复合物与游离Gs的α亚基结合,阻断Gs的α亚基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 [论述题] 受体介导的内吞中, 内吞泡中的配体、受体和膜成分的去向如何? 参考答案: 答: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随内吞泡进入细胞内的物质可分为三大类∶配体(猎物)、受体和膜组分, 它们有着不同的去向: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配体基本被降解, 少数可被利用。大多数受体能够再利用, 少数受体被降解。通常受体有四种可能的去向: ① 受体内吞之后,大多数受体可形成载体小泡重新运回到原来的质膜上再利用,这些受体主要是通过次级内体的分拣作用重新回到细胞质膜上(如M6P受体、LDL受体);②受体和配体一起由载体小泡运回到原来的质膜上再利用,如转铁蛋白及转铁蛋白受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再循环;③受体和配体一起进入溶酶体被降解, 如在某些信号传导中,信号分子与受体一起被溶酶体降解;④受体和配体一起通过载体小泡被转运到相对的细胞质膜面, 这就是转胞吞作用。 被内吞进来的膜成分有三种可能的去向: 第一种是随着细胞质膜受体分选产生的小泡一起重新回到质膜上再循环利用;第二种可能是同高尔基体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个部分,这些膜有可能通过小泡的回流同内质网融合;第三种可能是随着溶酶残体的消失而消失。 [论述题] 请说明内膜系统的形成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至少有六方面的意义: ① 首先是内膜系统中各细胞器膜结构的合成和装配是统一进行的,这不仅提高了合成的效率,更重要的是 保证了膜结构的一致性,特别是保证了膜蛋白在这些膜结构中方向的一致性。 ② 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功能区域和微环境,如酶系统的隔离与衔接, 细胞内不同区域形成 pH值差异, 离子浓度的维持, 扩散屏障和膜电位的建立等等,以便在蛋白质、脂类、糖类的合成代谢、加工修饰、浓缩过程中完成其特定的功能。 ③ 内膜系统通过小泡分泌的方式完成膜的流动和特定功能蛋白的定向运输,这不仅保证了内膜系统中各细 胞器的膜结构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一些具有杀伤性的酶类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并能准确迅速到达作用部位。 ④ 细胞内的许多酶反应是在膜上进行的,内膜系统的形成,使这些酶反应互不干扰。 ⑤ 扩大了表面积,提高了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⑥ 区室的形成,相对提高了重要分子的浓度,提高了反应效率。 [论述题] 如何理解"被动运输是减少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差别,而主动运输则是努力创造差别,维持生命的活力”? 参考答案: 主要是从创造差异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方面来理解这一说法。主动运输涉及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和细胞器,并且能够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细胞生物学作业-2

细胞生物学作业 姓名:学号:班级:学院: 一、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的概念: P1 细胞外被(糖萼):P75 动物细胞表面存在着一层富含糖类物质的结构,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用重金属染料如:钌红染色后,在电镜下可显示厚约10~20nm的结构,边界不甚明确。细胞外被是由构成质膜的糖蛋白和糖脂伸出的寡糖链组成的,实质上是质膜结构的一部分。 在紧密连接处,一般无细胞外被 易化扩散:P84 ATP驱动泵:P86 协同运输:P88 配体门控通道:P90 电压门控通道:P91

连续分泌:P98 受调分泌:P98 小泡运输:P93 受体介导的胞吞:P94 分子伴侣:P109 信号肽:P107 蛋白分选:P111

膜流:细胞的各种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 所谓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质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 高尔基体是细胞膜流的枢纽,细胞的膜流参与细胞质膜的更新,在细胞不同区隔之间或细胞内外转运物质,参与细胞器的发生与功能过程,因此我们说,细胞的膜流对于维持细胞生存是必要的。 P132 细胞呼吸:P147 呼吸链:P150 氧化磷酸化偶联:P151 细胞骨架:P156 核型:P196

核型分析:P196 染色体显带技术:P197 踏车运动:P166 端粒: 二、填空 1、生物界的细胞分为三大类型:(如支原体、、、、 及蓝藻等),古核细胞和(包括、、和人类)。 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多生活在极端的环境。 2、在生物界中,是唯一的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是不“完全”的生命体,是彻底的寄生物。 3、生物小分子主要包括,和;而、、 和是细胞中4种主要的有机小分子,它们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和三大类。 4、膜脂包括,和三类;其中糖脂位于细胞膜的 面。 5、细胞膜蛋白根据与脂双层结合的方式不同,分为,和 三种基本类型;在膜蛋白中有些是,转运特定的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有些膜蛋白是结合于质膜上的,催化相关的生化反应进行;有些膜蛋白起,连接相邻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成分;有些膜蛋白作为,接受细胞周期环境中的各种化学信号,并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相应的反应。 6、膜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和,其中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而 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膜的不对称性包括,

初中生物 《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关于增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一、人才需求的前景 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医学检验专业成为当今医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从80年代起,一些医科大学相继建立了医学检验专业,目前许多大、中型医院的检验科室都已有医科大学检验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但目前我省一些市级、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医院,中专学历的检验专业人员,仍然是检验科室的主力军,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检验人员大多没有专业学历,也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这也是造成基层医院对疾病的诊治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从而出现对疾病的延误诊断及错误诊断,甚至造成医疗纠纷。这些检验人员为医学检验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知识陈旧,跟不上检验医学的自动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基层医院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大专和高职层次的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补充一、二级医疗机构的主力军。此外,疾病控制中心、血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相继成立的各种形式的专科医院、私立医院等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所以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 二、专业结构布局和定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医疗行业中的重要专业,由于各医疗卫生机构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而也是医科大专层次中的热门专业,颇受高中毕业生的青睐,本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级各类卫生医疗单位,担任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医学科研工作,以及各类生物医学、生物工程企业的医学检验及相关的生产技术工作。大专层次的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就业前景则更为看好。 我们对我省部分市级和县级医院进行了调研,被调研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学历结构:本科10%,大专(高职)30%,中专55%,其他5%。关于专业人才需要,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

细胞生物学作业汇总(1)

1.导致G蛋白激活的反应和导致Ras激活的反应之间有哪些异同? 共同点是:两种激活过程都依赖于某些蛋白质,可催化G蛋白或Ras蛋白上的GDP/GTP交换。不同点是:G蛋白偶联受体可直接对G蛋白行使这种功能,而那些酶联受体被磷酸化激活后则先将多个衔接蛋白装配为一个信号复合物,再对Ras进行激活。 2.G蛋白偶联受体与酶偶联受体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G蛋白偶联受体都是7次跨膜的蛋白质,在信号转导中全部与G蛋白偶联。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激活相邻的G蛋白,被激活的G蛋白又可激活或抑制一种产生特异第二信使的酶或离子通道。(腺苷酸环化酶或PLCβ) 酶联受体都属于单次跨膜受体,既是受体又是酶,一旦被配体激活即具有酶活性并信号放大。 3.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PDGF)可激活Elk-1转录因子。这个过程涉及哪些分子? PDGF结合信号分子,形成二聚体,并发生自磷酸化,活化的RTK激活RAS,RAS引起蛋白激酶的磷酸化级联反应,最终激活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化的MAPK进入细胞核,可使许多底物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Elk-1激活。 4.比较cAMP信号通路系统与IP3-DAG信号通路系统在跨膜信号传递作用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cAMP途径与IP3-DAG途径都是G蛋白偶连信号通路。 不同点是:cAMP信号通路系统中,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与GTP结合的调节(G 蛋白)的耦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而IP3-DAG信号通路系统,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使质膜上的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苷油(DG )两个第二信使,分别启动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 2 +(IP3是一种水溶性分子,在细胞内动员内源Ca 2 +,使胞质中内源Ca 2 +浓度提高。Ca 2+通过钙调蛋白引起细胞反应)和DG—PKC途径(DG激活蛋白激酶C(PKC)),实现细胞对外界的应答。 5.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及制备过程: 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把用预定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培养中无限制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这样制成的融合细胞,既能像骨髓瘤细胞一样在体外培养中能无限地快速增殖且永生不死,又能像脾淋巴细胞那样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这种细胞克隆后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产量大等优点。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主要步骤:①正常小鼠免疫处理;②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促使细胞融合;③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培养;④单克隆抗体的提纯。 目前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步骤:①将某种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免疫,然后取出脾细胞(B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②利用特殊的选择性培养基,选择出杂交瘤细胞,再逐一克隆,从中挑选出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③将杂交瘤细胞接种到培养瓶中扩大培养或注射到动物体内使之成为腹水瘤,然后从中分离纯化单克隆抗体。 7.简述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1. 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系统:功能是,保证物质交换与跨膜运输、信息与能量传递,化学反应进行;绝大部分生化反应在膜表面进行;膜使细胞内部结构区室化;为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提供了特殊的运输通道,保证了各种功能蛋白及时准确地到位而又互不干扰。 2. 以DNA或RNA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遗传信息表达体系又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