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化融合专项申报指南

科技与文化融合专项申报指南
科技与文化融合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

北京市科技与文化融合专项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北京市委十届十次会议精神,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北京市科委实施科技与文化融合专项。为做好专项课题征集工作,制订本申报指南。

专项重点支持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演出会展等北京重点发展文化领域。主要包括:(1)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服务平台类项目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2)促进文化科技成果与其他产业集成应用、融合创新,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具体如下:

一、产业融合载体与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

发挥扶持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区县资源投入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支持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服务能力。根据各园区特色,重点支持数字内容产业、版权投资交易、网络游戏、新闻出版、创意设计领域的平台建设,支持广播电影电视、动漫制作、文化旅游、演出会展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支持企业孵化、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训、产品交易推广、公共计算与技术测试环境、管理咨询、品牌推广等公共服务。

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示范类项目

面向文化产业和行业发展科技需求,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增强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支撑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传播力。

(一)数字内容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

加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的运行模式,整合各类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与社会化运营服务示范。支持领域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重点支持以科普与创新文化为主题内容,利用3D、4D、特种银幕、互联网、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优势,开展多种形式与题材内容的科普产品研发与服务创新。

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重点支持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科普、教育、体育、建筑、旅游、商务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动漫创意文化元素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整合技术和创新资源,全力推动“4G工程”。支持4G应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开发文化创新应用,利用4G的高速率、高容量、高智能性、低费用等特点,培育文化产品创作新空间、生产新动力、传播新载体。

促进多媒体渲染技术应用,拓宽服务范围。加强北京渲染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形成“渲染培训—渲染租赁—代理渲染

—渲染发包”的产业链条,重点推进远程渲染系统研发,令渲染服务可辐射到渲染服务需求集中的集聚区,面向动漫、影视制作、广告、设计服务等多领域、多地区提供渲染服务。

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以云计算、融合网络及数字媒体集成技术为基础支撑,建立原创数字音乐传播运营服务平台,聚合社会音乐服务资源,开展音乐创作、演唱、制作、发行、传播、展示、营销及版权交易一体化服务示范,形成数字音乐规模化运营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打造知名服务品牌。

(二)创意设计领域-全力推进北京“设计之都”建设

加强虚实结合的文化创意设计与展示自主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形成整体技术集成解决方案。重点支持解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仪器仪表、家具、酒类包装等领域的工业设计重点、难点关键技术或软件系统研发项目;鼓励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表现力和创作力。

(三)新闻出版领域-强化新闻出版业传播力

围绕新闻出版全产业链上的内容资源集成、出版、印刷、发行、版权保护等重点环节开展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支持领域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面向专业知识群体或机构的共同知识需求和阅读兴趣,搭建基于B2B的数字出版内容资源聚合与投

送云服务平台,构建定制化的企业知识和学习社区内容服务系统,并在专业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培育新型社区学习模式,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产品版权投资交易服务。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和版权投资交易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速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合理流动;研发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专利、商标、设计保护机制的技术水平,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以版权为核心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建设。

(四)广播影视领域-拓展广播影视业影响力

研究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应用融合的关键支撑技术、影视动漫生产与集成制作技术以及新媒体集成管理与分发传播技术,提高3D影视、特效制作的技术水平,提升影视产品制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广播影视文化传播服务体系的升级换代和新技术应用。支持领域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创新电影制作方式,研制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系统平台。为电影创作和生产人员提供贯穿电影生产全过程,可实现虚拟摄影、虚拟场景、虚拟角色、实时跟踪,实时渲染、实时合成及实时预演功能的全新电影创作工具,优化电影制作流程,提高电影制作效率与质量。

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面向三网融合环境下互动电视服务创新,集成云计算、媒体内容应用聚合、智能交互等技术,开展家庭互动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平台系统应用示范,形成家庭

内容服务新模式及规模化应用服务能力,推动数字电视智能设备的升级和家庭内容服务产业的发展。

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以立体视觉制作、传输系统和内容服务的协同发展为目标,研制和集成立体摄影、内容加工制作、内容传输等系统,构建立体内容收录管理、内容在线聚合、智能检索、产品包装、在线服务等平台,丰富立体文化内容资源,开展规模化技术应用与内容运营服务示范,促进立体视觉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五)文化旅游领域-加快新型文化产业培育

融合北京地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展特色旅游和文化旅游应用示范,通过文化手段提升旅游的内涵和价值,繁荣北京旅游经济。支持领域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北京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开发北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民族文化旅游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化北京文化遗产区域地理信息地图,基于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创新文化旅游休闲服务模式,繁荣文化旅游经济,培育服务品牌。

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围绕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研发电影仿真、立体展示、超感体验、虚拟交互娱乐等文化创意系统集成技术及装备,形成文化主题展示技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开展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与文化旅游应用示范,提升文化创意技术集成能力与文化旅游应用服务效果。

发展创意农业,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据农产品属性、区域功能定位、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发展各具特色的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在品种、技术、设施、设备等方面实施示范应用,提升农业的科技文化内涵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升级区域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保护具有北京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街区、建筑及景观,进一步彰显突出区域特色,并延伸产业链,逐步开发形成一批充分显示北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特色的馆、节、文娱活动等文化产品和品牌。

(六)演出会展领域-增强文艺演出、高端会展表现力

研究增强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等演艺关键支撑技术,提升文化演出的艺术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调整和优化传统文化演艺产业结构;加强高新技术与北京传统工艺有机结合;提升会展设施的技术水平,做好对国际会展等高端活动的创意策划、营销推广、接待服务的功能整合。支持领域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综合运用LED等舞台声光电综合表现系统集成技术、虚实互动的舞美设计与布景彩排系统、演播舞台/大型文化活动舞台监督监控和指挥调度系统及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等演播舞台表现技术,构建现代舞台成套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开展应用示范,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服务能力,提升文化演出艺术的创作力、感染力和表现力。

(七)其它领域。

未被以上领域分类涵盖的科技与文化融合项目。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教学设计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私立第一实验学校刘永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祖冲之和贾思勰的主要科技成就;列举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家的代表作品,能说出书画家及其作品的特点;石窟造像等佛教艺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本,提取该时期科技与艺术成就及其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该时期的艺术作品,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特点;通过诗词、书画材料,石窟造像、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分析该时期文化艺术成就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对史料形成新的认识;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能够从时代大背景入手分析;感受民族科技和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热爱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历史人物、史实、诗词、书画、石窟造像等材料,总结该时期科学、艺术的成就及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历史人物、史实、诗词、书画、石窟造像等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时期文化艺术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以学为中心,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注重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文献资料和书画作为教学材料。 3.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内容;可查阅搜集相关课外资料。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依据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文本,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筛选、调整、整合、重构和补充)与呈现方式(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实验演示等)的理由,对其中的创新点可重点解说。 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落差,以及精彩与遗憾之处进行集中分析,做到深入浅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并在反思基础上呈现重构的教学设计。 “某一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由于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业成绩考核中也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在教学形式上,通常以表格对各种重要人物及代表作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总结下该时期的文化艺术特点;或者按照课本顺序,一一介绍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课堂稍显单调,效果不明显。 本节课的设计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同学们熟悉的《兰亭序》为切入点,由热门歌曲《兰亭序》引出《兰亭序》的书法作品赏析,带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及其特点,由点及面,设计自主学习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一网打尽;然后深入品析《兰亭序》作品,走进王羲之、陶渊明等为代表的文人的内心世界,直击社会动荡、民族融合的时代大背景。《兰亭序》贯穿课堂始终,由浅入深,形式新颖。 为什么选择《兰亭序》作为切入点?西方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是指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这类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其最初形成就不以讲授历史为目的,而是别的目的或原因形成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的那些史料。在“无意史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曲戏剧在内)。此外,《兰亭序》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是一个典型代表,其所表达的亲近自然、远离政治纷争的思想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的普遍现象,与其背后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文化和科技的联姻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导入新课: 说起国产的动漫电影,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呢,是喜羊羊还是光头强呢?当然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人物,其实我们那个年代最先想到的是孙悟空。他火眼金睛,长生不老、72变,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两天他又驾着五彩祥云回来了。 观看视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前的我》从46秒到1分37秒。带音乐还是《预告片》选19秒到1分20秒。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八年打磨,2015年7月,终于看到了国漫的崛起曙光。不仅在国内创下了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的好成绩,10亿票房,超越了《功夫熊猫2》。版权也卖到了国外,未来还将在亚洲其他国家、欧美等地区上映。有人说,它把中国动画与好莱坞的差距从100年缩为10年。不能说照亮中国动画电影的道路,至少让我们看到曙光。《大圣归来》从原著中汲取灵感,而且大胆创造、合理想象,对经典充满敬意,将孙悟空刻划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又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大圣制作既追求中国元素、体现东方之美的民族风格,又巧妙运用世界动画最新技术,在制作和品质上精益求精。精良的3D电影制作。动漫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 讲授新课: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巨大差距。 资料1:《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世界文化比重》也很低 资料2: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等,却约占美国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韩国高于15%,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而我

国GDP的3%。 资料3文化创意 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动漫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品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动漫产业,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美国文化产业早已超过它最发达的军火工业的收入。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动漫业成为第三大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资料4:好莱坞喜剧片《花木兰2》《功夫熊猫》的感受?《花木兰2》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展示了活泼顽皮的形象,最后变成了勇敢地追求爱情、性格坚强的西方成熟的女性。《功夫熊猫》功夫为主题,该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致食物充满了中国元素。但当我们看到熊猫阿宝形象时,怎么看都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没有一星半点中国大侠的神态。因为传达的是好莱坞的价值,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影视剧在获得高额票房的同时,更是其传播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 今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西化”、“分化”,提高文化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创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科技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或者领域,但两者之间关系复杂,而且发展方式显然不同,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科技由于遵守逻辑准则,其发展是渐进的,从简单到发展,从初级到高级,每个新科技出现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尽管常常有科技的突破,但总体上是渐进发展的,如从手工业中发展出机械工业,出现了工业化;而机械如果有了动力,就会有自动化,发展出电力电气化;为了控制电力和电气设备就会出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等,科技进步很少有跨越式的发展。 而文化则不同,文化发展不仅与科技发展不同步,还会出现跨越式发展,也有停顿时期,甚至后退。如西方文明来源于古埃及和巴比伦,但突破发展在古希腊,从文化的角度,古希腊文化不比现在差多少,但西方进入中世纪的蒙昧神权时期后,其文化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到文艺复兴后才有了新的、突破式的发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充满战争和动乱,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2000多年前的百家文化内涵和体系与现在比,未必落后,到一家独尊儒学的汉代以后反而停顿,到唐朝,佛教及西域文化引进才有较大的发展。唐诗的鼎盛,以后千年再也没有超越过。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影响持久的宗教。 伊斯兰教在开创以后的1000年中,一直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伊斯兰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髓翻译成阿拉伯文,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化,当时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就有世界上最早和最好的大学,是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以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欧洲寻找古希腊文化精髓时不得不从阿拉伯文中再翻回拉丁文,使中断千年的希腊文明才重新回到欧洲。而19世纪后,随着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与开放的西方国家方式的巨大差异,其文化发展停止,而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大发展,所以,在古代,文化与科技不同,其发展方式是波动式的,起伏巨大,而且与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有较大的关系。 到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虽然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模式不同,但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科技发展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强大的经济实力必然会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美国经济一百年来一直称霸世界,不仅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而且好莱坞、麦当劳、摇滚乐、牛仔裤看似很低俗等文化因子其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广大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科技与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更容易影响文化的传承,使当今科技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再如从语言文化特性和完美程度看,英语并不比拉丁文和中文好,但其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语言,这与近现代英美两国科技和经济领先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交流的工具,也不体现科技水平,但用得人多了,就成了公共交流工具,这里主要是有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就科学家个人素质而言,大科学家最终也是哲学家,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不断涌现的科学家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强大的标志,他们必定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所以,科技与文化互为促进是当今世界一大特点,先进的科技水平必然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同样,宽松、包容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2020高考重磅热点作文预测“科技和人文哪个重要”原题及解析范文精品[2020年最新]

2020高考重磅热点作文预测“科技和人文哪个重要” 原题及解析范文精品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 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1970年4月24日,一曲《东方红》奏响浩瀚宇宙,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九天揽月”“手可摘星”古老梦想实现的第一步。 (3)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中国航天登 月探测器名叫“嫦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量子科学实验 卫星 父计划”。 名为“墨子”,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有肆虐人间的疫情,也有从未停下脚步的科技腾飞,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感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你和质量,也沉浸在人文光辉带来的优雅和厚重里 认为引领人类前行的星辰大海中,“科技”更重要,还是“人文”更重要。从航 天工作者、人文学者、历史学家、教育家、高三考生等身份中任选一个,结合材 料,关注当下,谈一谈感受。 于800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 字。 【审题解析】 思能力、人本题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审题能力、构 文情怀和写作能力,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考生审题立意时既要思考中 国传统文化为当前的科技发展注入的人文精神,又要思考当前的科技发展对传统文 化、人文精神的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将立意重点放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审题的基 。 本思路是求同存异,也可以在“同”的基础上,针对其“异”分 证 解论 韧 求的坚 (1)“天问”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 ,追 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 漫漫 “C”的形象, 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 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 度。 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 (2)“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和“神州”谐音,象征着中华民族 研制的飞船将泛舟银河,遨游太空,中国在飞船研制和航天科研方面将取得非凡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

2020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9 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I)卷

2020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 9 古代科技耀我 中华(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 . 六百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带去中国的陶瓷器和丝绸与沿途各国交换,开辟了中国的“陶瓷路”。 A.郑和B.戚继光C.李时珍 2 . 张明山是制作()的。 A.糖人B.年画C.风筝D.泥人 3 . 下列()的出土表明了我国丝织技术在2000多年前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A.西汉素纱禅衣B.司母戊鼎C.东汉青瓷四系罐 4 . ()是陶冶情操的精神粮食。 A.文物B.书C.洋快餐 5 . 青铜器是中国()代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 A.夏B.明C.商 6 . 当你在野外迷了路,你很快想到我国四大发明的() A.火药B.指南针C.造纸术 7 . 《本草纲目》是()的著作。 A.祖冲之B.华佗C.李时珍 8 .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出自()。 A.《周易》B.《论语》C.《老子》

二、填空题 9 . ________编写成了总结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本草纲目》。 10 . 我国的(______)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它独特的(______)理论、诊疗(______)和丰富的中草药,为无数人解除病痛。 11 . CHINA是我们中国的英文名字,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__________”。 12 . 孔子曾用“己所不欲,____”来解释“仁”,这句话的大意是:____。 13 . 优秀家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 14 .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____具有指示方向的性质,指南针的前身是古代的___。 15 . 勿以恶小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 北宋时,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三、判断题 17 . 我们虽然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但是也要锻炼自己的人格修养。(______) 18 . 祖冲之不仅推算出圆周率值的第7位,而且在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也有很多的成就。(_____) 19 . 古代的家规家训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没有指导意义。(______) 20 .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______) 21 .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偶然发现。(____) 22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对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作用。(_____) 23 . 陶的制造工艺比瓷的制造工艺简单一些,但陶器比瓷器出现的更早一些。(___) 24 . 如果没有农业,我们的生活将举步维艰。(______) 四、简答题 25 . 请简述造纸术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26 . 浅谈我国中医药学在世界上的地位?

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4305036.html, 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作者:徐梦丽朱鹏飞朱梦帆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6期 摘要:艺术与科技创新屋就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一个载体,它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诠 释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魅力,让人们在动手实践中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点亮自己的创造火花。艺术与科技创新屋以其微小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感受,为文化与科技创新开拓新的方向。 关键词:艺术;科技创新;融合;生活 泰戈尔说:“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正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驅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而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与文化共同发展,自然与科技创新联系密切。同样,科技创新若要真正融入大众生活,就必须以人们易接受的方式,与艺术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一)科技创新对于艺术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温饱,对于精神需求的满足已变得尤为迫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已经不再只是艺术家的专属。如何推动艺术走向“大众化”,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是我们迫切需要思索,探讨的问题。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就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例如艺术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使艺术品投资大众化,又能为艺术品市场引入“互联网+”思维,加快了艺术品行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艺术对于科技创新的意义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就提出“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培养艺术思维,能够为科技创新燃起新的火花,有助于开拓新的科技创新事业。同时,为科技创新赋予艺术的外衣,也能够科技创新的传播开拓道路,使创新思想更易使人接受。 二、艺术与科技创新屋的内容与活动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及其成果。 五、科学技术文化的人类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所反映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统一的大自然。因此,虽然这种文化从个体上,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创造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一经产生,便是全球文化、国际文化,是没有民族性、国家性和阶级性的。从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鉴定标准,到提倡的科学精神乃至所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全球都是一致的。科学的价值观念,虽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取向,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从全球利益来思考,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步成为科学技术文化的一致追求。 六、科学技术文化的整体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然而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2)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的地位、内容及影响,掌握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伟大贡献; (2)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寻宝的方式展开本课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国宝守护人的讲解、观看相关视频以及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4)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利用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表格,巩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感受这一时期璀璨的文化成就,在此基础上升华主题,落脚到文化自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应在教学中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本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书画艺术修养,对书法、绘画的鉴赏能

力比较薄弱,这也增加了教学难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国家宝藏》开场视频 播放视频,提问学生:这是之前很火的综艺节目,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国家宝藏》。 师:国家宝藏邀请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它让国宝级的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里面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我们有多年轻呢? 生:上下五千年。 师:5000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去探索这一时期璀璨的科技与文化。 师:那首先回忆一下,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怎样的? 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师:正是大动荡,大分裂中蕴含了新的发展契机。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得南北经济都得到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慢慢翻开宝箱里一张张神秘的照片,开启我们的寻宝之旅。 师:翻开第一张照片,这也是第一件宝物。哪位同学来说说拿到的宝物?并描述

修浅析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目录 1 引言 (1) 2 我国的文化发展的形态 (1) 3 时代科技的发展造就特定的文化样态 (2) 4 科技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3) 4.1增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 4.2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 5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浅析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摘要:当今是一个文化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创意是核心,科技创新是引擎;科技创造品质,文化创造品牌,文化与科技共同支撑和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把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完美结合,最终确定以动画的形式和具有代表性文化与科技的深层关系。关键词:文化;科技;关系 The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llow relationships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 spiral growth and evolv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e promotion and shaping 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odern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finally confirmed in the form of animation and representative the deep relationship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hip between

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繁荣发展必由之路 ——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时间:2012年03月15日04时58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一任务的时候,特别强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您如何认识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答: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我本人也在思考。但有一点要明确:科技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单纯工具而存在。广义来说,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技既是文化的工具,又对文化形成反作用,制约改造着文化的性质、特点和面貌。人类总是借助科学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也因此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离开了科技的支撑,文化发展史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将导致碎裂和变形。 有鉴于此,首先,有必要充分认识科技迅猛发展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事实上,现代人类就生活在科技成就所奠定的现代世界之中。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一种技术化、数字化的生存。 其次,有必要全面地把握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之于文化,不只是表达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它本身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内涵和性质。这里有一个科技与文化双向作用、相互生成的问题。当然,这需要通过“人”来实现。比如,印刷技术使报纸和杂志进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形成。电视和民航的普及,则使得人们可以目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亲身到达全球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所谓“地球村”的理念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认同。时至今日,互联网和手机又把博客和微博带给了大众,让“环球同此凉热”成为现实,使电讯信息服务实现了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同步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为人类提供了最大限度地感受和把握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途径。 第三,在价值追求的层面,有必要避免科技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个极端。前者盲目乐观,认为科技进步必然决定文化发展,自动作用,效果可预期;后者悲观对立,认为科技势必导致人类的精神萎缩和价值崩溃。当然,实际情况不是如此。我想,是不是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比较可取?这是一位较早研究文化与科技关系的城市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结论是,在科技发挥巨大威力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以更成熟、更人性的文明,引导科技力量、科技体系提高公众与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我们的理想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避免了科技的片面性。我们的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它应当是吸收了科技成果,而又保持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正确处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问:您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 答:自从印刷术被引入欧洲,并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变革,都直接导致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从电影、电视,到今天

领略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璀璨

领略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璀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飞速发展,许多科技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上周,我有幸领略了一下新中国所散发出的光芒。 星期五下午,我们五十一中八年级全体同学参观了郑州市科技馆和博物馆。天空晴空万里,似乎上天也和同学们一样兴奋。我们在门前等待了一会,便走了进去。 首先,来到的是二楼的展厅。 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万有引力。还没等我站稳脚跟,同学们就蜂拥而来,一个挨一个,十分杂乱,老师的一句话,喝住了同学。 万有引力这一展品模拟了太阳运动的状况。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者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者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万有引力。 然后,许多同学都奔向钉床。同学们一个个轮流躺上体验。钉床共有8300多颗钉子,可为什么人躺上去不疼呢?那是因为,当人躺在上面时,人的重量是由8300多颗钉子共同支撑的,人给每个钉子的重量小,钉子对人的伤害越小。所以,我们才没有受到伤害。 到了一楼的展厅,更是有许多有趣的仪器。 我们先看到一个通过骑自行车发电的东西。大家纷纷跑来,你争我抢,看谁发电最多。一些同学蹬地飞快,可又不小心碰着自己了,便步履蹒跚地走了,看来以后要多加小心啊。 然后,我走到了一个自然数平方规律的仪器前。看看介绍: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平方等于从1开始的连续其数值和。于是,有规律地按下按钮,可回回都以失败告终,我沮丧地走了。 到了三楼展厅。我们走进了一个长廊,在那里,告诉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一月,爸爸那来的精子和妈妈卵细胞相结合,为“我”做出了生命的第一步;二月,受精卵逐渐长成人形;三月,基本器官已开始形成…… 三楼展厅还有火箭模型,模拟赛车驾驶和手工陶泥等等,但我相信去掉人体骨骼模型会更好…… 走出科技馆后,我们又来到了博物馆,在这里我知道了许多关于中国的历史,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在这里散发着光芒,我知道了古时打仗用的武器,知道了郑州的文化底蕴,知道了中国的文化发源。。。。。。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精选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精选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习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交融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错,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毁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

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绚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其实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开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开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开展才能有更加绚烂的将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络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假如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

创意经济新路径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上)

创意经济新路径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上)创意经济新路径: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上) 周庆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创意经济新路径: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今天我讲这个主题想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文化定位的演进 (一)文化定位的演进 首先是介绍一下我们国家从文化的角度,文化定位的一个演进问题。文化的建设我们国家建国以后经历了这么几个对它的认识的一个发展过程,首先就是1949年到1976年,我们对文化的事业这样一个定位,然后特别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化的公共性特点。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开始从文化事业方面另外提出了一个文化市场的概念。进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们国家又提出了文化经济,这个文化经济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的定位。到199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提出了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这样一个两分的概念。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两分这样一个提出,说明了我们国家对文化的定位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什么呢?就是把文化按照它的一些属性,不是都简单地归结为由国家财政拨款然后按照计划经济来运行文化,而是把一部分文化通过市场产业化的方式来进行运营,同时国家和政府不再提供这种财政的资金的支持。而对于那些从属性上来讲像图书馆、博物馆这些机构,把它定义为一种公共文化,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然后更好地提供这样一个文化的服务。这是比较科学的这样一个定位,为什么呢,因为文化本身它就具有这样一个双重属性,这个双重属性就是什么呢,文化它既有公共性它还有商品性或者说它的经济性,把这两个方面能够同时发挥它的作用,能够真正地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与此同时文化这两个方向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