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剧《白毛女》的独特魅力(完整版)音乐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分析——以《恨似高山仇似海》为例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分析——以《恨似高山仇似
海》为例
《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歌剧作品,以革命时期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位母亲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放弃儿子,最后经过艰辛的努力,重新与儿子团聚的感人故事。
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相对于传统的歌剧更为接近于民间音乐,并且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
以《恨似高山仇似海》这首歌曲为例,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母亲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抗争。
整首歌曲起承转合,音乐风格较为简单,旋律清晰明了,伴奏则以弦乐器为主。
歌曲开头的几个音符,就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之后透过歌词和旋律的交替,不断推动歌曲的情感表现,直至高潮部分。
整首歌曲表现出的疾苦与叹息,旋律上的亢奋与激动,充满了极大的感染力与感情的冲击力。
演唱方面,《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演唱既要注意对歌曲情感的把握,还要注重歌手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
唱出角色心中的疾苦与坚强,通过音乐与歌词的交织,唤起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同时,要注重表现出歌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演唱旋律与词曲之间,加入中国民间音乐的自然腔调和音乐语言的韵律。
综上所述,《恨似高山仇似海》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音乐的情感处理和歌手的精彩演唱,为演绎音乐剧《白毛女》的情节和形象添上了深刻的印记。
浅析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

摘要歌曲《北风吹》是歌剧《白毛女》中一个非常经典的唱段,它是一首典型的民族音乐曲目,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上有着非常大的音乐魅力。
《北风吹》的前奏充满了非常欢快和明亮的色彩曲调,充分的表现出了喜儿与爹爹虽然生活贫穷却依旧对温馨幸福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北风在吹,雪花在飘,年三十来到了,音乐一直保持缓慢而又深沉的节奏型,情绪低沉的旋律演绎使听众好像看到了喜儿与爹爹吃不饱穿不暖的辛酸落魄生活,仿佛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个社会深深的无奈和绝望。
这首歌曲在创作上引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整首歌曲都在用欢快的曲调来反射体现女主人公喜儿的天真和对美好生活单纯的期盼之情,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喜儿的情感变化状态,也揭露出了当时社会生活下贫苦百姓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及黑暗社会的无情压榨。
本论文通过对《北风吹》的分析与研究,将让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这部作品,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与发展。
关键词:北风吹;歌曲分析;演唱技巧目录前言 (1)一、歌剧选段《北风吹》的创作分析 (1)(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1)(二)歌曲的简介 (1)二、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歌曲分析 (2)(一)歌词分析 (2)(二)歌曲分析 (3)三、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演唱分析 (4)(一)演唱重点与难点 (4)(二)演唱难点与解决 (5)四、歌剧选段《北风吹》的意义及启发 (6)(一)歌曲《北风吹》的历史意义 (6)(二)歌曲《北风吹》对现代歌曲创作的启发 (7)结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 (10)前言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生成的影响力非常大的艺术作品之一,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著名的作曲家所创作的。
歌曲《北风吹》是《白毛女》中一首喜闻乐见的歌曲。
这部歌剧描写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女主人公“喜儿”因为父亲杨白劳无力偿还佃租,从而外出去躲避债务。
女主人公被恶霸黄世仁强迫玷污,最后在黄家佣人的帮助下逃离火坑的悲惨故事,该歌剧通过对喜儿和她父亲杨白劳的描写,深刻的体现了旧社会的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了“旧社会将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这样深刻的主题。
浅析歌剧《白毛女》在音乐鉴赏课堂的运用

浅析歌剧《白毛女》在音乐鉴赏课堂的运用
歌剧《白毛女》是一部著名的英国歌剧,由英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于1828
年在柏林首演。
它以一个古老的英国民间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少女白毛女的爱情故事。
《白毛女》的音乐非常优美,它的旋律悠扬动人,抒情深沉,把观众带入一个
美丽的童话世界。
它的音乐结构也非常完美,从开场的序曲到最后的结局,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在音乐鉴赏课堂中,《白毛女》可以用来教授学生们如何辨别音乐的结构,如
何分析音乐的旋律,以及如何理解音乐的抒情。
学生们可以从中学习到音乐的结构,以及如何把音乐的旋律和抒情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
此外,《白毛女》还可以用来教授学生们如何欣赏音乐,如何把音乐和文学结
合起来,以及如何把音乐和电影结合起来。
学生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把音乐和文学、电影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
总之,《白毛女》是一部优美的歌剧,它的音乐结构完美,旋律悠扬动人,抒
情深沉,可以用来教授学生们如何辨别音乐的结构,如何分析音乐的旋律,以及如何理解音乐的抒情,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白毛女》这部经典的歌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动人的情节和精彩的音乐,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观看完《白毛女》后,其音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巧妙地融合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多种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音乐语言。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和创作,使得音乐既保留了民间音乐的质朴和纯真,又具有了歌剧音乐的宏大和丰富。
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儿的主题音乐欢快而活泼,展现出她天真无邪的少女形象。
当喜儿遭受迫害,音乐变得深沉而悲怆,充分体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杨白劳的音乐则充满了无奈和沧桑,尤其是那首《十里风雪》,低沉的旋律和沉重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穷苦农民形象。
音乐的节奏运用也十分精妙。
在表现欢快的场景时,节奏明快,如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段落,轻快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和幸福。
而在表现紧张和激烈的情节时,节奏急促,如喜儿在黄世仁家中的挣扎,强烈的节奏增强了戏剧的冲突和张力。
旋律是这部作品音乐的灵魂所在。
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不仅易于记忆,而且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比如《北风吹》,其旋律简单而优美,仿佛在诉说着喜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扎红头绳》,温馨的旋律中洋溢着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
从音乐的配器来看,也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和运用,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弦乐的悠扬、管乐的激昂、打击乐的震撼,相互配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听觉的盛宴。
《白毛女》的音乐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部作品的音乐成为了鼓舞人民斗志、激发革命热情的有力武器。
此外,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的发展相得益彰,推动着故事的进展,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廖承志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作品,由歌剧与话剧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
这部歌剧不仅在音乐表现上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在舞台设置、角色刻画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将从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对《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首先从音乐表现上来看,《白毛女》歌剧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
廖承志在作曲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京剧、山西民歌、西北民歌等,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味道。
在《白毛女》中,廖承志巧妙地运用了西方的交响乐器,如管弦乐队、钢琴等,使得音乐既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舞台设置上,《白毛女》歌剧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化的舞台技术手段,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生动逼真。
在歌剧的开篇,廖承志采用了幕布的形式展现了草原上的壮丽景色,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
在后续的场景中,舞台设计以及灯光效果的运用都使得整部歌剧的舞台效果更加出色,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感人,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内涵。
在人物角色刻画上,《白毛女》歌剧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主要人物包括白毛女、田福、田玉英、陈世美等,这些角色在歌剧中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
白毛女坚韧不拔、善良正直,田福勇敢善良,田玉英聪明伶俐,陈世美狡诈自私。
在唱腔、动作以及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所承载的命运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整部歌剧的内涵。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创作艺术特征。
通过对中国农民阶级的命运和革命斗争的展现,这部歌剧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的音乐艺术风格,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时代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今后在观赏《白毛女》歌剧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创作艺术特征,从而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魅力。
歌剧《白毛女》音乐浅析

课程小论文《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歌剧,是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运用民歌、戏曲等音乐素材把民间秧歌剧作为基础,结合当时斗争需要经过艺术加工集体创作的,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五幕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歌剧。
全剧通过喜儿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反映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其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侮辱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
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赏析的是歌剧喜儿的独唱《北风吹》,以及喜儿的经典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
《北风吹》是歌剧第一幕第一场第一首歌,是歌剧《白毛女》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唱段,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鲁等人所作。
其描写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喜儿等待爹爹回家过年的场景音乐塑造了十七八岁的少女——“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善良的形象,同时表达了她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表现了“喜儿”高兴、喜悦担心和盼望父亲回家过年的复杂情景。
它的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喜儿的音乐主题以河北梆子为基础,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创作而成,作曲家在原《小白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将原本悲戚的5/4拍变成了流畅的3/4拍,并将音区进行了扩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开朗,同时作曲家还将原来悲凉凄婉的下行旋律改为了上行,来表现喜儿过年时的喜悦心情。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

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白毛女》观后感音乐鉴赏中国歌剧《白毛女》是由杨洁为编剧,聂耳、林铁为作曲,秦蠡为歌唱总指导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乡土为题材,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这部歌剧,并对其中的音乐进行了深入的鉴赏。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音乐鉴赏。
整部歌剧的音乐设计非常精妙,旋律动人,情感丰富,令人难以忘怀。
从开幕的序曲开始,音乐就以激昂的节奏和壮丽的旋律征服了观众。
通过强烈的音乐表达,传达了抗日救亡、劳动人民的斗争与奋斗。
在剧中,我最喜欢的音乐段落是第一幕的《悲歌》。
这首歌表达了人们在战乱中的痛苦与哀悼,旋律凄婉动人,令人心碎。
歌词中的“白毛女绿头巾,我们是河北人”更是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们对历史中普通人的艰辛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第二幕中的《兄弟阋墙》也是一首令人难忘的歌曲。
这首歌表达了兄弟之间的矛盾与争斗,歌词中的“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安邦其国”道出了中华民族的争斗精神。
这首歌的旋律激昂而有力,节奏紧凑,给人一种壮志豪情的感觉。
整部歌剧的音乐设计非常有情感力量,它融入了许多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
例如,在第三幕中,《村庄之舞》以欢快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展示了农民的欢乐生活,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乡村气息。
而在第四幕的《山野之舞》中,则体现了山村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旋律明快活泼,令人忍不住想跟着节奏一起舞动。
除了音乐设计精彩外,歌剧中的演唱者们的表演也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用激情和力量演绎了剧中的角色,使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我尤其欣赏女主角白毛女的扮演者,她不仅歌唱技巧高超,而且在表演中将角色的坚毅和柔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观看《白毛女》这部歌剧,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音乐的鉴赏,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民族情感。
这部歌剧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演绎和感人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后感音乐鉴赏,我更加坚信音乐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传递文化力量,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艺术特征。
本文从音乐、舞台设施、角色刻画等方面分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首先,音乐方面。
歌剧《白毛女》的音乐是由聂耳作曲,戏曲著名作曲家王莘执笔的。
他们在音乐上把“革命歌曲”和西方民族音乐、巴洛克音乐等融合在一起,追求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受。
整个乐曲节奏明快,音调亢奋,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活力。
同时,歌词也很出色,使得白毛女歌曲成为了中国文化名片。
其次,舞台设施方面。
歌剧《白毛女》的舞台形式上,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辅以特效灯光和背景图片。
这种现代化的舞台设计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深入情境,更加感性地接受剧情玄妙,进一步提升了这部歌剧的艺术价值。
此外,舞台上的造型和服装也很吸引人,独特的粗布衣裳与地道的江南旧式建筑相得益彰,让观众能让身临其境,了解真正的民间生活。
最后,角色刻画方面。
歌剧《白毛女》中角色的刻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人物白娘子、靖哥哥、尖头木鞋、打鬼王等都有别具一格的个性,形象生动。
尤其是白娘子这一角色,不仅美丽而富有感染力,同时还描绘出了她的人性与内心矛盾。
而靖哥哥这一角色的坚韧和勇气更是令人感动,他是白毛女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白毛女》是一部兼具现代派和现实主义艺术特征的歌剧,尤其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潮流之间的关联,成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先驱。
其音乐、舞台和角色刻画等方面都体现了伟大的创作成就,不断吸引着观众和剧本创作者。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更多地借鉴其精华,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做出更加杰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歌剧《白毛女》的独特魅力摘要:民族歌剧《白毛女》是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师生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当时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与改进,剧中的音乐素材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且创作者也赋予了女主角“喜儿”相当丰满的音乐形象。
在创作上,歌剧《白毛女》是在继承民族化,肯定群众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取西洋歌剧的部分创作经验,在不减弱文学性和戏剧冲突的条件下加大音乐性与艺术性,使得整部歌剧集诗、歌、舞三者相交融,拥有着相当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白毛女》;歌剧;魅力一、时代的魅力(一)中国歌剧探索中的里程碑歌剧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水平,中国民族歌剧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以来,经过几代音乐家的改良创造,在今天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
那些优秀的词曲作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民族歌剧文化瑰宝。
在世界文化渐趋多元化的今天,民族歌剧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歌剧文化,探究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关系是我们致力于民族歌剧、民族声乐研究的人所面临的共同话题。
民族歌剧《白毛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传唱不衰的经典唱段,它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改革和创新。
作为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传唱了六十余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现在谭晶版的“新喜儿”出现了,她的演唱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她极具亲和力的表现不仅可以让中老年人所接受同时也可以被现在的80, 90后所喜爱。
虽然每个时代的文艺主题不同,但是对经典的传承和继承发扬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不可以忘记过去,谭晶版的新“喜儿”不仅承载了民族新歌剧的精髓和革命印记;同时又赋予了它浓郁的新时代元素,在演员、剧情、舞台设计、表演方式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正是这样一些合理因素的存在才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歌剧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中国人民与口本侵略者进行了将近八年的英勇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牺牲之后,己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变革,在文学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延安,“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以遵循的体系性‘规范’;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当时的延安函需一种既能承担政治话语,又能让老百姓很好的接受的文学艺术形式。
由于歌剧通俗易懂,政治话语放在这样的艺术形式里,百姓们都能听懂;加之戏剧本来就是中国农村最常见的文学样式,老百姓们最容易接受,所以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就承担了这一重任。
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正在集体创作的酝酿之中。
二、演绎的魅力(一)表与演凡是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需要表演者从眼神、动作、台词、内在心理等诸多方面去诊释。
塑造一个歌剧人物形象首先要在形象的外表上相似,塑造喜儿这一歌剧人物形象:如花似玉的少女梳着长长的麻花辫穿着略带补丁朴实的衣裳,一脸稚气的唱着《北风吹》缓缓进入观众的眼帘。
对于歌剧中喜儿角色的塑造,其实是在以歌唱为中心的前提下去演绎好喜儿这个人,表演者站在舞台上就不再有自我,需要充分的运用到“想象”,斯坦尼夫拉斯基曾在书中提及:“演员具备丰富而特殊的想象是多么重要。
它是演员在艺术工作和舞台生活的每一瞬间所不可缺少的,无论他在研究角色也好,或者再现角色也好,在创作过程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
”表演者要随着剧本中喜儿的喜而喜,随着喜儿的怒而怒,随着喜儿的悲而悲。
例如喜儿在歌剧一开始唱起《北风吹》等到爹爹回家这一段,她的眼神应该是清澈透明稚嫩的,由于心里着急想爹爹早点回来,神态中应带有一丝焦虑,屋外风大把门吹开,喜儿误认为是爹,急忙探身出门寻爹爹的身影,发现不是爹爹,表情上应当有些许失落,直到爹爹敲门进屋,喜儿的神态立刻变的活灵活现起来,这些表情上细微的变化需要我们去注意,包括开门的一刹那:“爹!你回来啦?”从独白的语气上我们都应当是上扬的,惊喜的。
当爹爹拿出红头绳给喜儿扎上,这时候我们的神情应当是充满喜悦和幸福感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受着父亲的宠爱,毫不掩饰心中的那份满足感。
当爹爹一提到说:“一会让你王大婶和你大春哥也过来看看。
”这时候主人公的表情应立刻呈娇羞状,肢体语言上有些扭扭捏捏,表现出想让大春哥看到自己漂亮的一面但又不好意思的感觉。
(二)演与唱喜儿在剧中的新生形象主要是通过众人的唱段呈现出来的。
第四幕第二场大春随部队回到家乡,向大家讲述他投奔八路军的始末,大锁也从监牢里被救出,兄弟俩一唱一和,唱词中预示着八路军这“天兵天将”的到来会拯救黎民百姓,领导他们翻身做自己的主人,好口子不远了!这些也影射出喜儿的苦口子熬到了头,她报仇雪‘限的时候到了,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大春将喜儿带出山洞,幕内合唱第七十一曲:“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太阳光芒万丈,万丈光芒。
上下几千年,受苦又受难,今天看见出了太阳,赶走万重黑暗!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离开我们三四年,今天呵—我们要把荒山踏破,我们要把野洞劈开,要把喜儿救出来,救出来!”这一曲是多么的令人欢欣鼓舞,穷苦人民终于可以翻身啦。
喜儿没有白等,她报仇的信念没有白白坚持,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乡亲们的帮助,喜儿才得以由“鬼”重新做回“人”。
这是一次重生,是她人生轨迹一个新的开始,全曲在群众们的欢呼声中落幕。
(三)唱与感《白毛女》这部歌剧,不论是从歌剧剧本的主题修改情况来看,还是从这部歌剧的宣传手段来看;不论从传播方式来看,还是从带给当地人们的反响来看,都可以看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烙印,刻意地强加了政治性的因素,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在离开延安后,《白毛女》在不同的城市不断地进行演出,在演出过程不断地进行修改,这个由民间流传的传说改编的歌剧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流传开来,成为表现革命主题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演出和改编不仅是一个传播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消解文学性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白毛女》的演出和宣传己经被政治行为左右,经过各种文化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共产党成为中国的领导核心后,关于《白毛女》的传播、发展以及在各地的演出和学者们对其的评价,全部都笼罩着政治色彩。
它的传播基于一种意识形态,全面的为“国家”这样的政治机器服务。
特别是当《白毛女》被作为延安文艺的典型之作被纳入文学体系,被认为是“典范”而不断的被后来的文学创作所借鉴和引用。
《白毛女》的演出也是政治宣传,一方面通过“白毛女”这个人物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鲜明的政治性的主题思想深刻地传达出来;另一方面,也把政治话语附着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文学样式中,广泛迅速传播开来。
(四)感与情《白毛女》具有鲜明的革命感情。
整个故事一一喜儿由农村天真烂漫的农村女子变成“白毛仙姑”,然后又由“白毛仙姑”重新变回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劳动人民,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遵循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剔除喜儿身上残留的旧思想,不断地消除喜儿所具有的消极思想成份,突出地体现了她身上具备的劳动人民坚强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使喜儿这一形象和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通劳动妇女比较起来,显得更为典型。
作品也写出了在共产党的营救下,受尽苦难的喜儿,要翻身做生活的主人的巨大喜悦,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必然性,闪耀着强烈革命理想主义的光芒,传递出《白毛女》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调。
三、歌剧民族化的魅力(一)故事来源民间,题材扎根生活“白毛仙姑”的故事是一部民间的、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民间文学的独特特点。
民间文学在叙事过程中,既有自身所特有的叙事魅力,也存在着残缺。
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民间文学有其独特的叙事魅力。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运用口头流传的特殊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只要有语言的存在民间文学就会存在并且流传下去;其次,民间文学一般都没有固定的作者,是生活在民间的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依据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和流传,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再次,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创作,作品的内容、形式、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传播,都是集体创作的,大部分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始终都是集体参与的,在不断的讲述或者流传的过程中,加入参与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才能,包括听众的意见和评价,经过无数人的琢磨、加工和修改而形成的;最后,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是朴素、简练、贴近生活,民间文学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处境的文学,甚至有人就是故事和传说的体验者,这样创作就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
当然,民间文学也有不可避免的残缺。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流传的模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会有变化,甚至有的民间文学体裁会在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中逐渐走向消亡。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是民间文学,作者人数众多、生活在底层的大众文化水平没有专业作家高以及地方特有的现状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产生的作品就一定会有局限性。
(二)创作风格独特《白毛女》这部歌剧,不论是从歌剧剧本的主题修改情况来看,还是从这部歌剧的宣传手段来看;不论从传播方式来看,还是从带给当地人们的反响来看,都可以看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烙印,刻意地强加了政治性的因素,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在离开延安后,《白毛女》在不同的城市不断地进行演出,在演出过程不断地进行修改,这个由民间流传的传说改编的歌剧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地流传开来,成为表现革命主题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演出和改编不仅是一个传播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消解文学性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白毛女》的演出和宣传己经被政治行为左右,经过各种文化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共产党成为中国的领导核心后,关于《白毛女》的传播、发展以及在各地的演出和学者们对其的评价,全部都笼罩着政治色彩。
它的传播基于一种意识形态,全面的为“国家”这样的政治机器服务。
特别是当《白毛女》被作为延安文艺的典型之作被纳入文学体系,被认为是“典范”而不断的被后来的文学创作所借鉴和引用。
《白毛女》的演出也是政治宣传,一方面通过“白毛女”这个人物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鲜明的政治性的主题思想深刻地传达出来;另一方面,也把政治话语附着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文学样式中,广泛迅速传播开来。
歌剧《白毛女》作为送给中共七大献礼的礼物,是集体性精心创作,反复修改,成就较高的一部作品,引起了中央领导们的极大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