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参透成语中的哲学原理

考研政治参透成语中的哲学原理
考研政治参透成语中的哲学原理

2018考研政治:参透成语中的哲学原理

来源:智阅网

在考研政治中,名言、诗歌、成语及谚语常常是马哲这一部分的考察形式,分析这些素材来用马哲知识点进行解读,考察形式以选择题或者材料题中各位大大们的重要讲话为主。下面总结了一些历年常考成语,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1、守株待兔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

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

解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17、适可而止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18、瞎子摸象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它告诫我们①看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②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③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19、杞人忧天

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的是有客观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的为转移。

20、声东击西

解析: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21、买椟还珠

解析: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2、邯郸学步

解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的经验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得来。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贻害无穷。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23、讳疾忌医

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4、吹毛求疵

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吹开皮上的毛来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它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25、趋利避害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矛盾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客观、普遍性,故而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的客观规律,以便积极地缓和矛盾,使得事物的发展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有利方面发展。“扬长避短”也是这个道理。

26、怨天尤人

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27、釜底抽薪

解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28、防微杜渐

解析:这个成语蕴涵的哲学寓意有:①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29、胸有成竹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30、依葫芦画瓢

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②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31、盲人骑瞎马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2、欲速则不达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34、知人知面要知心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3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36、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3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3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3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40、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解析: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上面总结的这些常考成语,及其所运用的这些原理,对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些成语,灵活运用相关哲学知识帮助很大,另外,大家一定要活学活用,学到的知识,只有会运用,才叫真正掌握,《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强化特训1200题》就可以检验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此书不仅考察了考研政治的重要考点,并且有详细的答案解析,此外,本书还运用了先进的AR技术,有相关课程的直播视频,大家可以边看边做题哦,还犹豫什么,快来体验吧。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哲学智慧在成语中的显现 :本勇学号:4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工作单位:高新实验中学 摘要: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成语原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成语哲学智慧 一、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成语导示: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1、物质是在意识之外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随物赋形”。它说的虽是作画之理,即画画要针对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同时也说明了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 “掩耳盗铃”。偷铃的人怕别人听到钟声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声音是客观存在的。决定它的也是客观性的东西,不论你怎样捂住耳朵,它都不会因此而消失。此类成语还有:画蛇添足;凭空捏造;杞人忧天;无中生有……。

成语体验磨练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1.(05年文理综合辽宁卷)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年春季政治试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95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03年广西高考政治卷)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C.拔苗助长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5.(07高考政治上海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05年广东政治试卷)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 7.(00年全国政治试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8.(05年江苏政治试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9.(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D.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 10.(07高考政治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成语包含哲理汇总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成语包含哲理汇总(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一、在备考复习中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常用成语的,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扼要浅析百条成语,供考生学习哲学常识时参考。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2、望梅止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会不同。 4、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5、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

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唯心主义。 7、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8、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9、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0、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1、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

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2、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事物,必然事与愿违。 13、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5、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6、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7、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 析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凯程考研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在2015考研政治试卷中,政治经济学共考查三道选择题,总共5分,题号为3、20、21,但可惜的是,任性的命题人让全拿5分变得异常艰辛,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题目关键词是“机器换人”,我们要明白的是机器是生产资料,人是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那么如此一来A项就可以直接选出;剩余价值的知2015年多选题第20题考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发展,而在剩余价值来源的知识点上,问题很简单,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剩余劳动,并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受个别劳动生产率影响,C项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项错误。 多选题第20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题干有可能没有读懂,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学们抓到题目的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只要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变,资本积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不可避免,相适应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客观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ABCD皆为正确选项。 多选题第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社会经济规制B.公共亊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D.反托拉斯法。

2020届高中作文立意用《名句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2020届高中作文立意用《名句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一)世界的本质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7.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10.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11.郑人买履、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或认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3.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26、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7、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8、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考研政治分值分布_考研政治 马原哲学四大学习的方法

考研政治分值分布_考研政治马原哲学四大学 习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是马原理的绪论部分,此章跟20__年大纲相比变化是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改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唯物论部分没有变化。辩证法部分将“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改为“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删掉了“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将“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改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改成“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第三章所指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有两处更改,将“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改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改为“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这样表述更加完备,使知识点更加全面、综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部分相对于20__年变化如下: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改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

论意义”改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将“经济基础的内涵”改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删掉“上层建筑的含义”;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改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改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删除“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将“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改为“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综上,我们针对20__年新的考研(微博)政治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变化和命题规律进行了分析,下面,根据《20_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配套强化指导》,针对新大纲的特点,政治考研辅导老师们谈一下20__年考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 第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政治考研辅导老师们建议广大的20__年的考生们既要注

成语哲学寓意试题

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选择题汇编 Ⅰ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 )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D )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B )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4、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5、"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D )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客观性的制约 A(1)(2)(4) B(2)(3)(4) C(1)(2)(3) D (1)(2)(3)(4)6、"审时度势"是说( C )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7、"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杞人忧天"错在( C )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D )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1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C )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A(4)(5) B(3)(4)(5) C(1)(6) D(2)(3)(4) 1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C )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 C(1)(3)(4) D(2)(3)(4) 1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1)滴水穿石 (2)物极必反 (3)刻舟求剑 (4)断章取义 (5)墨守成规 (6)浅尝辄止 (7)统筹兼顾 (8)固步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 13、"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二、成语谚语 生活与哲学 1、守株待兔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3、刻舟求剑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5、按图索骥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6、智子疑邻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8、对症下药 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 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 解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 解析: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17、适可而止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她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并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成语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哲学原理专题演练一 写出下列成语、名句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____________ 2、“手推磨产生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________ 5、“心外无物”(明·王守仁)、“存在就是被感知”(英·贝克莱)_____ __________ 6、生辰八字决定人的命运。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7、入山问樵,入水问渔。___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 9、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_________ 10、竭泽而渔。杀鸡取卵。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乌鸦叫丧,喜鹊报喜。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13、时势造英雄。__________继往开来__________教学 相长。____________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根深叶茂。___ _______ 15、牵一发而动全身。____________ 16、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里”_______________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____________________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

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 在行测备考中,常识题目中比较喜欢用诗词、成语、俗语等考查相关的哲学原理,中公教育专家特整理部分高频成语俗语的哲理,以飨考生。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全凭主观臆想,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完整)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 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偃旗息鼓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取长补短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孟子·滕文公上》【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 处。 管中窥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 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出处】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庄子·齐物论》【解释】栩栩:活泼生动的 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呕心沥血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他 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唐·韩愈《归彭城》诗【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成语诗句体现的哲学原理的整理

成语诗句体现的哲学原理的整理 利用成语或诗句可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成语诗词体现哲理,不胜枚举,现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整理如下,希望能够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成语诗句进行分析说明: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时,引用了成语“合刃无利”。这是唯物论和无神论哲学家范缜在其名著《神灭论》中举的一个生动例子。说到“神”和“形”的关系,就如同锋利和刀刃,离开了刀刃就不会有锋利。既然从未听说过刀刃不存在而锋利单独存在着,那怎么能说形体死亡了而精神还能单独存在呢?“合刃无利”就源出于此。又如“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虚想生鬼”、“兔丝燕麦”等都说明了这一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讲“规律”时,可引用唐代诗人李白《日出行》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3、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时,引用成语典故“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即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房屋柱脚石湿润了就要下雨。础润和下雨本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然而础润标志空气中的温度增大了,因此在适合的气温条件下就会凝聚而降雨,这样,础润便成了下雨的征兆,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的两种自然现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同学们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评价一下谁的观点较科学。”学生回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 5、在讲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观差异性的时候我给学生例举了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们思考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6、在讲到联系的观点时,我给学生例举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让学生理解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7、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和学生一同体会成就事业、学业必须经历的第一境界,要有目标追求,树立正确的理想,第二境界,要实现目标必须要有孜孜不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第三境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8、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就可以引用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也可以引用: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通过这些名言,在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的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借题发挥,教育同学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更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时做起。 二、以下列出易于理解的: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指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 主观的,能动的。 3、“画饼充饥”指的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智子疑邻"的故事,学生能够从"不筑"、"智子"、"疑邻人之父"中理解"从实际出发 "的重要、反对"主观主义"的危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6、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 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诗句,通俗地揭示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哲学道理。 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来说明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诗句,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学生感受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12、“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13、“淮南为桔,淮北为枳”则体现了联系的条件性。 1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我引用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联系观点时,讨论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 15、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可以引用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既可以通俗易懂地解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可以由此教育同学们树立国家意识、集体意识。

攻克考研政治哲学部分.

攻克考研政治哲学部分 2012-07-19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五大部分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被很多考生认为是最难得分的部分,称其为“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它在考研政治100分的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约为22分,仅次于毛中特(约30分)居第二位,并且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考场上组织答案时,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种贯通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要想得高分必须得抓住这块“有营养的骨头”!其实万事开头难,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轻松拿下,即:建立整体框架梳理逻辑线索,加上科学记忆。 首先,要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从表面上看来,这部分共有八章,实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分重点,即: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及其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其次,还要抓住马哲的一条主线,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贯穿于整个部分之中。在第一章中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当中它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辩证法以及它的五对范畴。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第六章、第七章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唯物论、辩证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证实世界是物质的,事物都处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做题时要结合现实生活规律,根据题目的要点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逐步进行定位。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框架和主线,再结合科学的记忆方法,考研政治哲学部分便可应对自如。 大学网考研频道。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