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民间信仰(一)

合集下载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在此,本文通过对地缘、宗教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对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地缘关系简单地说,地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或者相似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表达的就是这种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在风俗文化中,地缘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

山河、湖泊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构建人类风俗文化的不同空间组合。

这些因素既促进又制约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

同时,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变化。

根据西藏高原生态的特点,可以分为5个区:藏北高原区;藏中、藏南河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东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干热河谷区。

[2]实际上,上述5个生态区可概括为农业、牧业和农牧结合的3个区。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居住、服饰、饮食、节庆、婚姻、信仰、娱乐等方面都会烙印着各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以居住方式为例,高海拔、低山丘陵、宽谷、湖盆、高寒草甸等为主的地貌地形和生态环境的藏北及具有类似特征的西藏其他地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是易于搬迁移动的牛绒编织的帐篷。

这种居住方式与在特定地缘关系作用下而形成的畜牧业生计和经营方式是相适应的。

几千年来,牧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充分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维系牧民世世代代延续其生命、种族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物质源泉是牛羊的培育。

大规模牲畜饲养的实现,并不能依靠在一两个丘陵或谷地中定点放牧而解决。

由于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牧民必须找到水草丰美的草场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羊牲畜的继续繁衍。

从民间信仰看藏族的价值观

从民间信仰看藏族的价值观

< f
日 q” 茂
’ 。 1自 。 ‘ 司  ̄ 3 一 ‘ ^
1 》 1“ ‘







司 日 五 1
。’ 9
… 。 q ‘‘ … 、
訇霉 ^ 目 1 …… ^1 目 ’ 刁

。 菌

习 1 1’ 9
。 ’
蓄1 习
目。 萄 1司



司 ‘
刁司 t 1 ’
司 。 。 ’
写 。 目 ]

击 ‘

亘 … 目 …
‘1

。茂 习 习 ’ 1 1
一 、 ’ ‘^ 丐

1 1 习
。 ” 5 j
目 困 1

q 司
’ 1 珂 日



’ q ‘
。 < … 司

住 南 … J ~ …
’ ‘ 司 司 。’ 目 1 习 1 冈 1 1
9司

珂 ‘

刁 困 ’ 、司 i 司 1 < 封 仅 l ^
‘ ’ 雩 ’ ‘1 q 困 < 1 ’ 习
司 习 司 气 1 q
丐蜀 司

玎 司 蕾 < 1 < ’1茂 q 玎 1 若 宙 电 1 ’ ’ 1 若 爵 习
q 1
^ ^
习 1 。 1 习
1 …. q -

冈q ’
 ̄一
’ 。
q 、
司 <日 1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羌姆”作为宗教仪式的社会角色和传播功能

“羌姆”作为宗教仪式的社会角色和传播功能

“羌姆”作为宗教仪式的社会角色和传播功能羌姆作为传统的藏族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一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宗教仪式在藏族宗教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角色和传播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对藏族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而且对其他各族人民也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在本文中,将从羌姆所起到的社会角色和传播功能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宗教仪式,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进行详细阐述。

社会角色羌姆在藏族社会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这种宗教仪式通过其特殊的方式和僧人的咏诵,不仅能够安抚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修心养性,也能够引导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一个例子:祈雨在藏区,特别是亚东地区,干旱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自然灾害。

当地人民经常通过祈雨这种方式来祈求天空赐下雨水。

藏族传说中常常出现雨的神仙,他们是用神秘的力量来调和天气变化,并彰显神仙的威力。

这种祈雨的仪式是通过僧人的咏诵和唱诵,让参加仪式的人们祈求着自己的愿望,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顾,实现形神兼备的目标。

第二个例子:驱邪在藏族民间信仰中,邪魔鬼畜妖怪很常见。

为了驱邪避祟,人们会举行一些特殊的仪式,让僧人做向神明祈求的仪式,消除人们的精神负担和恐惧感。

这种驱邪仪式通过传递正能量和辟邪保佑的作用来促进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

第三个例子:婚礼在藏族传统婚礼仪式中,也涉及到羌姆的因素。

在婚礼仪式中,僧人会根据传统的仪式为新浪和新娘祈求合家平安,幸福美满。

同时,他们通过咏诵,将对夫妻的期望表现出来,以加强夫妻间的情感,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传播功能正是由于羌姆具有强烈的社会角色,它的传播功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个例子:宣传和传承文化随着文化多元化和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羌姆的传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比如,一些非藏族地区的民众也渴望了解藏族的文化和宗教方面,视频中有舞蹈表演或是直播的方式来演绎羌姆的部份位置,既可以将文化传承到一些人,也可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维护文化传承。

试析宕昌县藏族的龙王信仰

试析宕昌县藏族的龙王信仰

试析宕昌县藏族的龙王信仰作者:杨明明来源:《寻根》2022年第05期一陇南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新坪村,全村皆为杨姓藏族。

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新坪村藏族皆通晓汉语,但不识藏文。

村民除信仰苯教的10户,其余202户皆信仰宕昌方言中的“老爷”或“佛爷”,即龙王神,也就是被称为“赤爷”的“赤沙龙王”。

在陇南宕昌,龙王神不仅是司雨之神,其更为重要的职能是作为地方神保佑一方平安。

在这里,龙王庙里供奉着神像,村民们各自的家堂也设有神案。

新坪村村民的家堂所奉神明包括苯教的“凤凰山神”、龙王神、藏族武将神以及一位来自舟曲的藏族女神。

在众神中多以龙王神为主案,根据所奉龙王神的不同,分为大案和小案,大案供奉赤沙龙王及其正妻金丝娘娘,小案供奉赤沙龙王的一子一女——山海龙王、金花小姐。

在此,笔者以新坪村杨爱兰(化名)家为例,来介绍以赤沙龙王及金丝娘娘为主案的藏族人家家堂布置。

杨爱兰家家堂正壁左上方钉有一块短板,上面放置藏族女神的象征物,正壁中央偏上方钉有一块长板,其上放置三位神明的象征物,从左到右依次为金花小姐、赤沙龙王与金丝娘娘、藏族武将神。

除此之外,部分村民的家堂中还供奉有山神,其神位在金花小姐左侧。

每年腊月,村民们会依照师家算出的吉日,邀请他们至家中为家堂神更换新衣,即将神案上白纸制成的部件拆下焚烧,并更换上新剪的“衣服”。

在这一过程中,师家要宰活鸡进行两次开拜,第一次是为家神脱去旧衣时,第二次是为家神更换新衣时。

这一仪式以煨桑为始,以打卦为终,打卦并非只有一次,出于纳吉祈福的心理,师家往往会为主人家打出上爻,若得卦不吉,师家会继续向家堂神祝祷并再次打卦。

师家两次念诵的开拜词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祝祷风调雨顺,为家中成员讨吉祥。

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新坪村藏族使用农历而非藏历,对家堂神的祭祀固定在每年的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十四至十五。

祭祀由每家的当家人(皆为男性)主持,女性基本不参与,祭祀主持者会先煨桑,然后焚烧白纸(沿一侧对角线折叠为三角形)与冥币,其间会向家堂神祝祷,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西藏原始宗教苯教

西藏原始宗教苯教
西藏原始宗教--苯教
苯 教 的 起 源
生根于藏族古代社会的苯教,经历了历史上的演变与发展, 从最初的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自然宗教, 发展成为有比较成熟的经文和系统化教规礼仪的人为宗教。 苯教的发祥地是象雄,即今以阿里为核心的广大地区。 苯教始祖辛饶•米沃且即出生于象雄魏摩隆仁。
苯教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过程
• 多苯时期 • 恰苯时期 • 居苯时期
一、多苯时期
多苯时期是苯波教的萌芽时期,此时期大约从藏族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国 王聂赤 赞普(约公元前4世纪)算起至第八代国王智贡赞普(约公元前2世纪)为止。 这段时 期也就是藏文史籍中被称为“天赤七王”的时代。
多苯时期的苯以鬼神崇拜为主要特色,而“万物有灵论”则是古代人信仰鬼神 的共同的 思想源泉。此时期的苯波教属于自然宗教范畴。
三、居苯时期
苯波教受到佛教的冲击,但是苯波教自身也不甘心轻易消沉下去,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努力 研究自身教派经典,计划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以应对佛教的理论攻势。从此进入了居苯时期。 苯波教进入居苯时期,不仅在教理仪轨方面日趋成熟完善,而且在自己的宗教理论领域, 也有了长久的发展如将苯波教判为“九乘“,即著名的”九乘之说“。 人们就可以通过九乘来掌握或修习苯波教。
二、恰苯时期
恰苯时期,大约从吐蕃王朝第八代国王智贡赞普(约公元前2世纪)至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 前后,这一时期是苯波教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可谓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从这个时期开始苯波教开始结束较原始稚嫩的宗教形态,跨入积极引进高超实践法术的新时期。 恰苯时期的苯波教是多苯时期的原有苯波教与印度等周边地区的外来宗教思想相融会贯通而形成的 具有一定理论水准的一种新兴宗教。 教法思想: 藏族著名学者东噶•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做了概要论述 它根本不承认前后世之说,但是承认有神鬼,认为神是在人活着的时候保护人的生命的。 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突出了献祭这种以物质性的贡品来换取神灵的保佑和恩赐的方式, 甚至可以说,当时的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是围绕“献祭”而开展的。

信仰、图腾与崇拜

信仰、图腾与崇拜

精神的牦牛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牦牛从藏民族原始的崇拜物,伴随着神话、传说、宗教等,经历不断发展和演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牦牛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深深根植于藏民族的民间信仰、祭祀、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直接影响并形成了藏人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

信仰、图腾与崇拜撰文/萨堵藏区很多山岭、房屋门槛上都摆置着牦牛头角,或在玛尼堆上供奉牦牛头角。

(摄影/范久辉)最美西藏记忆中国梦中国梦最美西藏记忆分等级均可应用,成为统一藏式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不仅加大了门窗的尺度,还与藏式建筑的收分墙相互呼应,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重、庄严感,颇有独到之处。

米拉日巴大师也有牦牛角施行法术,牦牛角可以和尊者说话,尊者还可以钻进牦牛角中去。

牦牛在壁画上的表现阿里札达多香遗址贡康内身披软质鞍具的牦牛壁画。

(摄影/范久辉)服装特有的方口翻领,是印度传统与吐蕃传统创造性的结合。

这一点在紧跟公主的老年妇人的服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她的坐骑是一头牦牛,牛头部的渲染方式套用克什米尔的程式,牦牛的形象看来是画师的兴古格故城遗址的一组壁画充满了魔幻的色彩。

壁画绘于遗址的一处石窟内,位于东壁墙面的最下端,为一高约十五厘米,长约二米的长方形方框内。

面对壁画,左手是一排供灯,供香,供海螺、供花等十二反映札达托林寺落成时的庆祝场景《复原图》,其中有跳”牦牛舞”的场景。

(摄影/范久辉)面上,五头牦牛身披软质鞍具,立于断头残肢、马、绵羊、乌鸦、凶犬之中,或回头凶吼,或低头怒犄,或沉静思考,各种不同的形态,能感觉出画师在画此幅壁画时对牦牛的饱满情感。

藏族绘师常常在现实题材上发挥充分的想象,可以彻底跳出度量经的约束,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吉隆县贡嘎曲德寺的牦牛舞“古突羌姆”中,当牦牛在院落中做出各种动作时,不时有老人冲到牦牛跟前,向它献上洁白的哈达,并低下头,在牦牛的身上顶礼。

牦牛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壁上图吉隆县贡嘎曲德寺的牦牛舞“古突羌姆”。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在此,本文通过对地缘、宗教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对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地缘关系简单地说,地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或者相似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表达的就是这种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在风俗文化中,地缘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

山河、湖泊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构建人类风俗文化的不同空间组合。

这些因素既促进又制约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

同时,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变化。

根据西藏高原生态的特点,可以分为5个区:藏北高原区;藏中、藏南河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东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干热河谷区。

[2]实际上,上述5个生态区可概括为农业、牧业和农牧结合的3个区。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居住、服饰、饮食、节庆、婚姻、信仰、娱乐等方面都会烙印着各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以居住方式为例,高海拔、低山丘陵、宽谷、湖盆、高寒草甸等为主的地貌地形和生态环境的藏北及具有类似特征的西藏其他地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是易于搬迁移动的牛绒编织的帐篷。

这种居住方式与在特定地缘关系作用下而形成的畜牧业生计和经营方式是相适应的。

几千年来,牧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充分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维系牧民世世代代延续其生命、种族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物质源泉是牛羊的培育。

大规模牲畜饲养的实现,并不能依靠在一两个丘陵或谷地中定点放牧而解决。

由于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牧民必须找到水草丰美的草场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羊牲畜的继续繁衍。

藏族人的宗教信仰丶

藏族人的宗教信仰丶

藏族人的宗教信仰 藏族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类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另一类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

佛教最早传入藏土的时间,据史书记载是在吐蕃第28代王拉脱脱日年赞时,据说当时从天空降下佛经和金塔,藏族的佛教史家们便称此为“佛法之始”。

公元七世纪时,赤尊、文成公主进藏,也带来了部分佛像和佛教经典。

同期,吐弥桑布札师徒与印度阿黎古萨诺和婆罗门香嘎、克什来尔人达奴,汉和尚玛哈德娃才等翻译了《宝云经》、《宝箧经》、《宝集咒》、《月灯》、《百科拜悔经》等佛教经籍。

译经的开始标志着佛教真正进入藏地。

6.(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O 点,12∠=∠,34∠=∠. 求证:(1)ABC ADC △≌△;(2)BO DO =.8.已知:如图,B 、E 、F 、C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 =DC ,BE=CF ,∠B =∠C . 求证:OA=OD .9.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12.如图①,E 、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 于E ,BF ⊥AC 于F ,若AB =CD ,AF =CE ,BD 交AC 于点M .(1)求证:MB =MD ,ME =MF(2)当E 、F 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DCBAO123 4 FE DCB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的民间信仰(一)
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
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
教中去了。

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源头同样可以一直找到民间
信仰中去。

藏族的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可谓包罗万象,既有各民族共同信奉的灵魂崇拜等对象,也有它特
殊的崇拜物,如牦牛、箭等。

就大范围而言,可分为动植物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等几大类。

一、动物崇拜
藏族崇拜的动物对象主要有狝猴、牦牛、羊等,另外还有犬、狮子、鸟(鹏)等。

1、狝猴崇拜
一提起藏族的狝猴崇拜,我们就会立刻想起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也见诸于许多史籍的狝猴演
变为人的传说。

而且在西藏山南地区的贡保山上至今留有狝猴洞、泽当(猴子玩耍坝)以及据说是
由狝猴向人转变时下种青稞的第一块土地。

这则有关藏族起源的以狝猴为中心的传说,记载较为详
尽的是《吐蕃王统世系明鉴》:
有一受观音点化的狝猴在山岩上修行,为一罗刹女纠缠,要求成为夫妇,狝猴不免,罗刹女苦
苦哀求,狝猴征得观世音的同意,与之结为夫妻,生了6个猴急,将它们送到水果丰盛的地方。


年之后狝猴前去看视,猴患已增至500个,树上的果实吃完,群猴饥饿呼号。

父猴再往普陀山向观
音求救,观音队须弥山的缝隙中取来青稞、小麦、豆子、募麦、大麦芽,撒到地上,大地便长出不
种自收的五谷。

猴崽们饱食五谷,身毛与尾渐短,会操人语,便成为人,以树叶为衣。

狝猴与罗刹女结为夫妻后,生下6个猴患,他们分别由轮回六道的生灵投胎而来,固而性情不
同:同地狱投生的猴崽,面色暗黑,能耐苦;由饿鬼处投生的猴崽,面貌丑陋,贪吃饮食:由畜牲
处投生的猴崽,粗笨懒惰,性情顽固;由人间投生的猴崽,见多识广,细心小气;由非天处投生的
猴崽,身体强壮,容易嫉妒;由天神处投生的猴崽,深谋远虑,性情善良。

我们抛开后期佛教徒的再加工不谈,“狝猴变人”的传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藏族早期神话传说。

关于狝猴是不是藏族的图腾崇拜,这在学术界仍是个正在争论的话题。

不过,在我们看来,藏
族有狝猴崇拜是真,但还没有上升到图腾崇拜的地步。

理由有四:其一,一般来说,被一个民族奉
为图腾的动植物,首先应是与该民族早期的物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

用这条原则考查“狝
猴变人”的神话,就会发现这则神话具有明确的地域性。

它产生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农业谷地。

“狝猴变人”传说中的各种内容证明它只能是一个农耕、林居部落的传说,决不可能是游牧部落的
族源传说。

因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绝不会把生活在林农交界地区的狝猴,作为自己的图腾。

其二,猴祖神话在汉藏语系的18个民族中流传。

这说明它的流传面非常广泛。

其三,倘若狝猴是藏
族的图腾,一般是备施崇敬,不加伤害的,而它却出现在祭祀场合:《新唐书·吐蕃传》云:“赞
普与其臣岁一小盟,用羊、犬、猴为牲。

”尽管图腾还可分食用型图腾、非食用型图腾两种,食用
型图腾在举行一定仪式后便可宰杀,但我们仍不能确定狝猴是藏族的图腾。

假如狝猴真是藏族的食
用型图腾,以此推之,羊和犬也都应该是藏族的图腾了。

这样的推理显然是缺乏史实依据的。

其四,
据噶玛额列所著《常用星算宝瓶》载,藏族著名的早期“五大氏族”都有其灵魂所寄托的动物:“董”氏属土,灵魂托于鹿:“祝”氏属水,灵魂托于牦牛“:”扎“氏属金,灵魂托于野驴:”
廓“氏属火,灵魂托于山羊:”噶“氏属木,灵魂托于绵羊。

惟独没有”猴子“。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确认狝猴是藏族的图腾崇拜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