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山神信仰

合集下载

藏族简介——精选推荐

藏族简介——精选推荐

藏族简介藏族有⾃⼰的语⾔和⽂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族语⽀。

藏族有历史记载的⽂明长达⼀千四百多年,藏⽂典籍之多,内容之丰富,令⼈叹为观⽌。

就在这⽚⾼天厚⼟的⾼原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雅砻河⾕形成了藏民族的最初轮廓,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和相互融合中,藏族⼈⼝不断增加,进⽽形成了以下⼏⼤⽀系――卫藏、安多、康巴、嘉绒、⼯布、⽩马、华锐、卓仓、天祝、夏尔巴藏族等等。

今天的藏族的主要聚居在西藏⾃治区境内,除此之外还分布在青海、⽢肃、四川、云南境内的⼗个藏族⾃治州凤及天祝藏族⾃治县,基⾯积约250万平⽅公⾥。

藏族总⼈⼝540余万,形成了占全国总⾯积约四分之⼀藏族⼤家庭。

此外,印度、尼泊尔、不丹、锡⾦等国和克什⽶尔等地区也有数量不少的藏族居住和⽣活。

藏族⾃称“博巴”,称世代居住的青藏⾼原为“刚迥”(bod,意为“雪域”)、“蕃域”(bod-yul)或“蕃域”(bod-ljong),西⽅国家则称之为“Tibet”。

西藏⼀词⼤约从清乾隆时期才出现,以“藏”代指所有藏区,因卫藏地区位于清朝疆域和整个藏区之西,所以谓之“西藏”,⽽“藏区”与“西藏”则是不可等同的两个概念、作为民族的名称,1911年孙中⼭先⽣提出“五族共和”时,“藏”才作为族名才正式出现。

三⼤⽅⾔区 由于藏区地域辽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的藏族形成了各⾃的⽅⾔。

传统上藏族⼈习惯把藏区划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区。

卫藏区――藏族⽂化的摇篮 卫藏是两个区域名称的组合。

卫:藏语“中⼼”之意,泛指以拉萨河⾕为中⼼的地区;“藏”:“河”之意,泛指⽇喀则以西、以北的⼴阔地区。

后藏地区的⼈⾃称“藏巴”;前藏地区的⼈⾃称“卫巴”。

卫藏⽅⾔区位于青藏⾼原的醅,是现在⾏政划分的西藏⾃治区。

它是藏族⽂化的发祥地、古代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

现今的拉萨地区、⽇喀则地区、⼭南地区、林芝地区、阿⾥地区等都在卫藏范围内。

卫藏地区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主要以岗底斯⼭和念青唐古拉⼭现麓⼤断裂带作为划分藏北、藏南的界限。

试述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中的归属

试述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中的归属

试述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中的归属崇尚山水的习俗,是藏族先民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㊂这种一脉相承的山水等自然崇拜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特定的方式世代传承,一直延伸到现代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习俗,也成为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㊂阿尼玛沁雪山原本是坐落在安多藏区一座普通的自然实体,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生活在雪山脚下的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使其不仅变成了一座令人敬畏的山神而被人们顶礼膜拜,而且还形成了具体的形象被人们供奉,成为安多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㊂下面我们根据‘格萨尔“文本和民间传说,结合藏文文献资料就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中的归属等问题做一粗略的探讨㊂一作为 念 的阿尼玛沁在安多藏区的宗教习俗中,人们将阿尼玛沁作为 念 ①来崇拜㊂我们在‘阿尼玛沁山神祭文“中看到,阿尼玛沁山神是 扎拉(dgra-① 念 ,在部分史料上写作 年神 ,都是藏语音译㊂念神一般有黑㊁白两类,一般居于天空的称白念神(gnyan-dgar),居于地上的称为黑念神(gnyan-nag)㊂念神比任何其他神灵更容易被触怒,一旦冲犯了念神,就会招致疾病和死亡㊂鼠疫在藏区一般被称为 念 病,人们认为它是由念神招致而来的㊂人们通常还相信,自然灾害与念有关,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灵作怪的结果㊂念神常以猎人的形象巡游在高山峡谷间,非常灵验,容易碰到㊂凡是经过高山雪岭㊁悬崖绝壁㊁原始森林等地方,人们都必须处处小心,不能高声喧哗,以免触犯到念神而患病甚至死亡㊂因此,念神被人们称为最灵验的神㊂lha,战神)之王㊁众念(gnyan-lha,念神)之主 ㊂在藏族传统文化中, 念 与藏族原始苯教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㊂佛教还没有传播到吐蕃以前,苯教已在社会中非常兴盛㊂原始苯教是一种 万物有灵的信仰 ,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草木等一切万物,具有打卦㊁占卜㊁祈福禳灾㊁治病除疾㊁役使鬼神等功能㊂在苯教的根本经典‘十万经龙“(klu-vbum-dkar-po)①中,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khams-gsum),即天㊁地和地下,由赞(btsan)㊁念(gnyan)㊁鲁(glu)三神分管,各有其主,各管其辖地㊂赞神居住在天空,念神居住在地上,鲁神居住在地下(水中)㊂②赞㊁念㊁鲁是苯教早期的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将自身与周围的自然现象混为一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人一样的灵魂㊂这些灵魂(rnam-zhes)又被转化为无形的精灵和神灵㊂他们欢喜的时候会造福于人类,发怒的时候会降祸于人类㊂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念㊁龙㊁地主等自然神的崇拜㊂③念神,在早期苯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管雨水㊁冰雹㊁雪灾㊁干旱等㊂ 山神也是苯教的重要崇拜对象㊂苯教徒认为山神之所以成为年神,是因为山是 年 的附着之地㊂ ④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念神成为山神的原因㊂念神的根基在空中和光明之处,主要活动场所在高山峡谷中㊂念神的种类也很多,传说位于西藏北部的著名山神念青唐拉(gnyan-chen-thang-lha)就是早期苯教的一尊大念神㊂藏区有 四大念神 之说,分别是东方念神 玛沁奔热 ,南方念神 伊杰玛本 ,西方念神 念青唐拉 ,北方念神 俊沁唐热 ㊂⑤这 四大念神 保卫着雪域之邦的土地和百姓㊂阿尼玛沁是东方安多藏区的大念神㊂05藏族史诗‘格萨尔“论稿①②③④⑤‘十万经龙“,全称‘白㊁黑㊁花十万经龙“(klu-vbum-dkar-nag-khra-gsum),相传是苯教祖师辛绕弥吾亲口所讲的一部经典,分上㊁中㊁下三部,简称‘十万经龙“㊂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页㊂同上㊂同上书,第195页㊂降边嘉措:‘格萨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㊂二 作为 扎拉 的阿尼玛沁人们还将阿尼玛沁作为 扎拉 来加以崇拜㊂这在史诗‘格萨尔“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㊂ 扎拉 (dgra-lha)系藏语,可解释为 御敌之神 (dgra-vbab-gyi-lha)㊂①在原始信仰的灵魂观念中,人们认为人的灵魂不止一个,每个灵魂都有其特定的职能㊂人体的各种灵魂除了体魂之外,其他的灵魂都可以离开身体而远游,寄留在其他物体之上,或飞禽走兽,或高山湖泊,或花草树木㊂战神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功用正如‘格萨尔“中所描述的:招之即来的战神,战而能胜的战神,杀敌即死的战神,战地取胜战神用烟供㊂②史诗‘格萨尔“,是一部以战争为主线的民间文学作品,战神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是举足轻重的㊂岭国每一次出征,都要祭祀战神,呼唤战神,保护自己并战胜妖魔鬼怪㊂‘格萨尔“中有两位重要的战神,一个称 格佐 (ge-mdzod)③,15试述阿尼玛沁山神的形象及其在宗教万神殿中的归属 ①②③张怡菘主编:‘藏汉大词典“,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㊂王兴先主编:‘诞生篇“,‘格萨尔文库“(藏文版)(第1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页㊂在‘格萨尔“中,众战神的首领当属 格佐 ,藏语全称 格念青佐 (gnyan-chen-ge-mdzod)㊂关于 格佐 ,谢继胜认为其为史诗中 拉念 (lha-gnyan)和 赞格 (btsan)结构中 念 (gnyan)或 赞 (btsan)的主神,‘诞生之部“中称为 念德合扎拉左吾 (gnyan-stag-dgra-blvi-gtso-bo)或 格佐念布 (dge-mdzo-gnyan-po)㊂在扎巴说唱本‘仙界占卜九巫“中有 中界赞域念青尊神格佐 (bai-btsan-yul-nas-gnyan-chen-sku-lhager-mdzo)或 中界赞域念青尊神格佐等赞神三百六十位 (bai-btsan-yul-nas-gnyan-chen-sku-lhager-mdzo-dang-bcas-btsan-rgod-sum-brgya-drug-cu)的叫法㊂至于谢继胜指出的 表明了念青唐拉与念青格佐的关系:格佐只是念青唐拉的体神(即体魂) (谢继胜‘战神杂考“,‘格萨尔集成“(第5卷),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1页)结论,还有待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研究㊂因为藏语 念青 意为 大念 或 大念神 ,属于 念 一类的山神,都可以冠 念青 二字㊂谢国安先生认为,格佐应该是德格玉龙地区的一座大山神㊂石泰安先生曾发现在一部‘煨桑祭文“中格佐是被称为扎曲和山脉的地方神(土地神鲁念),其后便是玛沁蚌拉山,即玛域的地神㊂([法]石泰安著,耿昇译:‘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陈庆英校订,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浅谈藏族的山神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浅谈藏族的山神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On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ibetan Mountain God
Worship
作者: 李晓丽[1,2]
作者机构: [1]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2]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编
辑部,甘肃兰州730030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藏族;山神崇拜;文化内涵;祭拜;生态环境
摘要:山神崇拜是藏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对于山神的敬畏表现在其身处神山时,决不能恣意妄为,尤其不能伤害神山上的任何生命。

藏族的山神祭拜形式一般有煨桑、垒
玛尼堆和转山三种。

藏族的山神文化以及山神祭拜仪式,积淀了藏族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
中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藏人是指居住在我国西藏地区的人群,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

在藏人中,藏传佛教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300-500字)藏传佛教源自印度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并与本土宗教相融合。

藏传佛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慈悲和智慧的培养,以追求解脱和智慧的境界为目标。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藏传佛教成为藏人信仰的核心和灵魂,对藏人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实践(300-500字)藏传佛教包含了丰富的教义和信仰实践。

其中,重要的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因果律”。

藏人通过持念佛号、听经、诵经、念佛品等方式来修行,以此追寻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藏传佛教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提倡慈悲、善良、宽容和无私的品质。

信众们会定期到寺庙朝拜,参与佛事活动,并且还会进行朝圣,到达圣地进一步寻找智慧和解脱。

三、佛教在藏人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300-500字)在藏人的生活中,佛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为藏人提供了生活信念和思想指导,对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善待他人,这与藏人的传统文化和族群精神相契合。

佛教还为藏人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使他们能够通过信仰得到内心的慰藉和坚定。

此外,佛教也在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藏人的生活提供了实际帮助和支持。

四、佛教对藏人社会的影响(300-500字)佛教对藏人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组织体系,包括寺庙、僧侣和教育机构等。

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还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每年,很多藏人会朝拜寺庙,参与佛教法会,这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同时,僧侣作为精神领袖和学者,对于传承佛教经典和文化的传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

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研究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的转山仪式被认为是一种祈求平安和祈福的仪式,至今在藏族地区仍然保留着。

本文将对藏族民间的转山仪式进行研究,探究其历史渊源、仪式形式、意义和传承等方面。

一、转山仪式的历史渊源转山仪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山神崇拜。

在藏族地区,山被视为神圣的存在,山神被认为是守护着当地百姓的神灵,人们会定期举行转山仪式,以示对山神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据史料记载,转山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藏族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它是一种祭神祈福的仪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感谢、请求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人民平安。

而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后,转山仪式也与佛教有了密切的联系。

藏传佛教中有许多与山相关的信仰活动,比如转经山、转山路或者是转山节等,这些都与转山仪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转山仪式既有着古老的民间宗教信仰的痕迹,也融入了佛教的教义和仪式。

二、转山仪式的仪式形式转山仪式一般会在每年的特定日期或者特定节气进行,具体时间是根据当地的传统风俗和历史习惯而定。

在这一天,当地的百姓会提前做好准备,精心布置场地,等候着转山的仪式开始。

在转山仪式的前一天,参与者会进行净身净心的仪式,以求得纯净的心灵。

在转山当天,参与者会穿上民族盛装,手持各种器物和祭品,开始集体转山。

转山的路线通常会经过当地的重要山头或者山水灵动的地方,并且在转山的路上会进行吟诵经文、祈祷和敬献祭品等仪式。

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们会表达对山神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同时也会祈求来年丰收、家庭平安、身体健康等美好的愿望,因此转山仪式也成为了藏族百姓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三、转山仪式的意义转山仪式在藏族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统和习俗。

在转山仪式中,人们不仅仅是在祈求神灵的保佑,更是在通过一种仪式活动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也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族群之间的凝聚力和联结力,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认同感。

苯教介绍之四:苯教信仰的主要神灵

苯教介绍之四:苯教信仰的主要神灵
塞喀五神——贝塞恩巴、拉都托巴、卓却卡迥、格措、金刚撅(降魔撅)这五位神都属灵 人恐怖护法神祗型。
天神、耀神、箭神——天神不同于早期原始宗教的赞神。《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写 道:“天神自天空降世,在天空降神之处上面,有天父六军之子,三兄三弟,连同墀顿社共为7 人,墀顿祉之子即为聂墀赞普。后降临雅碧地方,来做雅砻大地吐蕃六牦牛部之主宰。”据说吐 蕃最早的七王(天赤七王)即聂墀赞普、牟墀赞普、丁墀赞普、索墀赞普、梅墀赞普、达墀赞 普、赛墀赞普。至止贡赞普,虽为天神之子,但秉具常人之形体,同时与常人殊异,具有飞升 天界之极大变幻神通,狂躁骄慢。结果与臣下罗阿比试武艺、砍断了天绳,所以未能返回天 界,此后,历代赞普由于没有天绳可返回天界,只好将尸体放在人间了;曜神,其数各说不 一,有说7个的,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加日、月;有说十个的,即金、木、水、火、土五 星加罗猴头、罗猴尾、日、月、彗星;有说十二个的,即八阳曜加四阴嚁;箭神,为婚礼仪式 上所供三支箭:一白箭翼神箭,为五位神主依托处,婚使带来的聘礼之一;一双重环纹生命 箭,是男子的象征,新郎的箭;另一金箭代表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箭神还是福运的象征物, 每个藏族人家几乎都要供一支九节神箭在家神旁,这种特殊象征性习俗,其源流久远至原始 宗教时期。
苯教介绍之四:苯教信仰的主要神灵
1、原始苯教主要神灵
年神(山神)、赞神、龙神——三大神都是原始宗教的神灵,分别住于天界、地界和地 下。他们是西藏三界守护神,后成为苯教的主要神灵,说明苯教文化是藏族远古原始文化的延 续和承传。
土主、家神、灶神、帐篷神——土主,具有龙神和年神的双重特点,此类神抵分管着一段 地面的山和山上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守护着地下的宝藏;保护部落及家庭平安、人畜兴 旺;在有些场合下还充当战神和财神的角色;如灶神在苯教著作中被认为是现实世界的国王巴 桑奔波赤与曲坚木杰莫所生的第七女恰则杰莫,它既是财神和母牛女神又是马神、牦牛神、羊 神、山羊神门神等神之母。

藏族的山神信仰

藏族的山神信仰

藏族的山神信仰
张宗显
【期刊名称】《中国西藏》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在藏族地区,不论是苯教信徒,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巅盘踞。

所以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

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

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

膜拜它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长者健康长寿、小伙子更帅、姑娘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人寿年丰。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张宗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24
【相关文献】
1.藏族信仰崇拜中的山神体系及其地域社会象征--以热贡藏区的田野研究为例
2.当代藏族山神信仰的复活与变异——以“祁连山·格萨尔·东纳拉孜”为例
3.植物、动物、人与山神:嘉绒藏族山神信仰的本土知识体系——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
4.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的山神信仰
5.藏族山神信仰溯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神山:四教合一的宇宙中心

西藏神山:四教合一的宇宙中心

西藏神山:四教合一的宇宙中心西藏,世人眼中的充满着魅力与神秘的世界屋脊。

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原始自然而又奇异诡谲的自然风景,更在于他那迷一般的历史和神一样的宗教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看懂了西藏宗教,也就了解了西藏的历史。

这是一片由神主导心灵的土地,从距今三千多年,产生于阿里高原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到公元八世纪至今,由一代雄主松赞干布从汉地和尼泊尔引入的佛教,西藏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教合一的历史。

而当我们这些外来人试图去了解的宗教和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有一处地方是无法绕开的。

它不是布达拉宫,尽管那里如今金碧辉煌但那不过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的皇宫;它也不是大昭寺,尽管那里如今也是万民崇拜,但也仅是属于佛教的圣地;它不是珠峰,虽然同样终年积雪,但在亿万信众的心中,世界之巅永远也比不上“宇宙的中心”。

它是冈仁波齐,横贯西藏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

“冈”是藏语“雪”的意思,“底斯”是梵语“雪山”的意思,而岗仁波齐藏语意为“宝贝雪山”(也称“神灵之山”),梵语意为“湿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话中“神的天堂”。

山间的250多条冰川,将源源不绝的水源通过雅鲁藏布江、恒河与印度河带往四方,也孕育了各地的文明。

纵观世界的宗教史,能被多个宗教共同尊为圣地的地方屈指可数。

但即使是世界文明的“圣城”耶路撒冷,也仅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而身处贫瘠荒漠高原的“冈仁波齐”,却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四个认定为“宇宙的中心”。

每年,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内陆的朝圣队伍都是络绎不绝。

进入阿里的短短几天,我们就遇到数十支这样的队伍,他们或是个人独行或是举家前往,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散尽家财、不远千里、历经艰辛,所为的也都是那无比神圣的冈仁波齐。

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

来神山朝圣,是一个佛教徒或印度教徒乃至于苯教徒或印度的耆那教徒一生中的最大夙愿。

绕神山一周的距离是52km,藏传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顺时针转,而苯教徒则是按逆时针绕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的山神信仰
在藏族地区,不论是苯教信徒,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巅盘踞。

所以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

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

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

膜拜它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长者健康长寿、小伙子更帅、姑娘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人寿年丰。

藏北牧区的一位老牧人说:山神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保佑我们平安健康,牲畜兴旺,也能降灾降难,危害我们。

山神像天、地一样不好不坏,亦好也坏。

我们敬重它、恳求它、拜服于它。

山神比任何一种神灵更容易触怒。

凡是经过高山雪岭,悬岩绝壁,原始森林等地方,都必须处处小心,最好不要高声喧哗,大吵大闹,否则触怒了山神,立刻就会召来狂风怒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泛滥成灾;若是冬天,就会风雪弥漫,铺天盖地,因此,山神被尊为灵验的神。

同时山神经常以骑马的猎人形象巡游在高山峡谷之中,人很容易面对面地碰到他们,一旦触犯,轻者患病,重者死亡。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础。

先民们认为藏区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

这些神祗和精灵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

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高原多山,崇山峻岭几乎比比皆是,那些险峻的山峦,都被视为有神祗和精灵存在。

我们知道,自然崇拜的对象,是直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对山神特别崇拜的原因。

即使在后来,当佛教传入藏地,全藏区成为政教合一的时期,山神在藏区的民间,仍是人们主要信仰的神灵。

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山神是享有很大的权力的,它主宰着风雨雷电、狩猎、采集的丰歉。

不过这种权力的赋予,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在逐渐扩大的。

在原始宗教形成时期,由于高原气候多变,多有雪雹之灾,藏族先民便认为,这是山神在云层中吐毒水而形成的;狩猎和采集的丰歉,都是山神的惩罚和赐予。

到今天藏族的某些禁忌,仍与山神的喜怒有一定关系。

例如人们路经高山峡谷,悬崖绝壁和原始森林时,是不能大喊大叫,高声喧哗的。

到了吐蕃王朝止贡赞普时代,由象雄传来已初具教义的苯教,便把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吸收为自己的神祗,所不同的是苯教赋予了这类神祗更大的权力,名称也与苯教的“念神”合二而一或被取代。

按苯教徒的解释是:“山神之所以成为念神,是
因为山是念神附着之地”、“念神的根基虽在空中和光明之处,但其主要的活场所在高山峡谷之中。

到这时的念神,已不仅止于山神时代的主宰风雪冰雹和狩猎、采集的丰歉,它还主宰着天时地利的顺逆,生物的兴衰繁减,人们的安危生死,甚至瘟疫的传播和消除也划归它的职权范围。

根据藏族民间的传统信仰,认为藏地有四大神山:卫藏地区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南方神山库拉日杰;东方神山沃德巩甲。

这四座神山是藏区神山的代表,是佛教传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

四大山神与其它五座著名山神组合在一起,组成山神体系的核心,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

九位山神是沃德巩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玛卿伯姆热、蛟卿顿日,冈巴拉杰、雪拉居保、觉沃月甲、西乌卡日。

除此之外,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还有自己特定的山神。

例如,藏族果洛部崇拜的大山神年保玉载匝日,西藏西部的神山冈底斯,定日地区的长寿五姊妹女山神等等。

关于山神的神话颇丰,现就以阿尼玛卿山神话为例记述于下:
从前有一个叫俄德巩甲的老人,为了使藏区百姓解除灾难,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便派他的八个儿子去帮助他们,七个儿子去了藏北和康巴,老四被派到安多去。

临别
时,老人对老四说:“儿呵,这次出远门,任重道远,一定要多多保重。

千万记住对头上有辫子的人要有慈父一般的感情;对背上有装饰品的人要有慈母一般的感情;对与你同龄的年轻人要有兄弟一般的感情,只有具备这三样,你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只有得到安多人的信任和帮助,你的事业才会成功。

”并相约在藏历马年父子在安多相会。

拜别父亲后,小伙子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九十九个大草滩,风尘朴朴,来到了安多。

安多地区由于妖魔作怪,连年受灾。

夏日里洪水泛滥,山中猛兽出没无常,坏人伺机残害百姓。

妖魔所到之处,鬼哭神嚎,秃鹰低旋,尸骨遍地,惨不忍睹。

小伙子牢记阿爸临行嘱托,尊老爱幼,团结民众,用他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很快消灭了妖魔,降服了猛兽,惩办了坏人,从而使安多地区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被推举为安多首领。

由于他的业绩感动了天神,还被天神封为护法神,授权由他掌管安多地区的山河沉浮和沧桑之变。

光阴荏苒,不觉已到了藏历马年,父子相会的时间。

这一天,风和日暖,万里无云,当由一千五百名骑着降伏的各种猛兽,手持大刀、长矛的人身兽头的骑士组成的队伍,迎接沃德巩甲来到黄河源头时。

安多各地百姓早已汇聚在宫殿四周迎候。

见过大礼。

沃德巩甲举目望去,一座九层白玉琼楼屹立在面前,水晶的墙壁,金银的屋顶,玉石的台
阶,珊瑚的房脊,玛瑙的房梁,雕梁画栋,豪华无比。

下得楼来,沃德巩甲父子依次就座,略事休息,即来到殿外与百姓相见,众百姓拿出新鲜的糌粑,刚打出来的酥油茶,刚出锅的羊肉、血肠、热气腾腾的煮蕨麻,香喷喷的青稞酒献给沃德巩甲父子。

这时鼓声大作,歌声四起,小伙子和姑娘们跳起“玛多果卓”,歌手们唱起赞美的颂歌。

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也唱不完沃德巩甲父子的恩情。

忽然间,雷声大作,云雾四起,白玉琼楼宝殿在云雾中冉冉上升,转眼间一座冰雕玉砌的雪山拔地而起。

为了纪念英雄,以黄河为姓的当地百姓,把这座雪山叫“阿尼玛卿”,藏语,即大玛氏先祖老翁神山。

每逢藏历马年,人们怀着无限虔诚的心情,来到这里参加由沃德巩甲父子化身组成的“斯巴其合县拉沟”的聚会。

阿尼玛卿山是当地人的称谓,一般称作玛卿伯姆热山神,又称伯姆卿姆热,位于青海湖南岸。

据说,阿尼玛卿山山神有三百六十个兄弟神相伴,简称三百六十个“玛”,阿尼玛卿山山神,被描绘成穿护胸甲的金身,披白色斗篷,身上缀满了各色宝石,右手挥舞缚有旗帜的长矛,左手托着装满宝石的供器。

左手腕搭了一个用鹰皮做成的口袋,骑一匹白马,一说他骑的是一头绿松石鬃毛的狮子。

雅拉香波山神,又叫斯巴大神雅拉香波,简称大神香波。

雅拉香波山神的居住地在雅隆河谷的雅拉香波山上,它是雅隆河谷所有本地神和土地神的首领,后为莲花生大师收为佛教的护法神。

传说它常以一个大白牦牛的身形显身,从嘴里不断喷出雪暴,是一个躯体白如海螺,穿白衣服并化身兽形的神灵。

它在“世界形成之九山神”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沃德巩甲山神。

敦煌古藏文手写卷本中多次提到雅拉香波,说“雅拉香波乃最高山神”。

谢继胜先生认为:事实上雅拉香波并不是藏区较大的山脉,主要是雅拉香波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雅拉香波雪山所在的雅隆河谷,是吐蕃最古老的部落繁衍之地,是农耕区。

根据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人总是首先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事物。

他们奉为神灵的自然物,最初是以自己活动范围以及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开始的。

河谷地带的自然环境与古代雅隆部落先民的物质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位于这一地区的山峰是该部落率先神化的对象。

同时由于雅拉香波雪山滋润着雅隆的良田和牧场,人们直接从雪山获得利益,从功利目的出发,雅隆部落奉雅拉香波为最大山神。

此后,随着雅隆部落与其他部落的交往联系和互相融合,雅隆部落自身也壮大起来,最后终于取得整个吐蕃的政权。

因而他们崇奉的山神也就成了众部落共同信仰的山神,而成为最高神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