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最重要的要药

中药最重要的要药
中药最重要的要药

第一章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第一要药生姜——呕家圣药香薷——夏月麻黄羌活——善治腰上风寒湿痹苍耳子——治鼻渊之要药辛夷——治鼻渊头疼之要药2发散风热药菊花——疏散风热之要药蔓荆子——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柴胡——为治肝气郁结证与治少阳证之要药升麻——为升阳举陷之要药葛根——治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强之要药第二章1,清热泻火药石膏——为清热泻火之首药,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知母——实热虚热两清天花粉——治热病伤津口渴之良药栀子——治热病烦闷之要药夏枯草——治肝火目赤,目珠肿痛之要药

2清热燥湿药

黄芩——为治湿温暑湿,胸脘痞闷及肺热咳嗽之要药(善清上焦之热)黄连——为治湿热泻痢要药,善清中焦胃肠湿热

黄柏——善清下焦虚热龙胆——善清下焦肝胆湿热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治疮痈之要药连翘——被称为“疮家圣药” 青黛——为治热毒发斑之要药蒲公英——善治乳痈鱼腥草——为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中药抗生素” 红藤*败酱草——最善治肠痈白头翁——为治热毒血痢之要药山豆根——为治热毒咽痛之第一要药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为清热凉血之要药牡丹皮——为除无汗骨蒸之要药赤芍——治淤血阻滞所致诸证之要药紫草——为治热毒血滞之斑疹,麻疹之要药青蒿——为治暑热外感之要药地骨皮——为治有汗骨蒸之要药第三章3 攻下逐水药甘遂——为泻下逐饮之峻

剂第四章祛风湿药独活——尤善治腰以下寒湿痹痛

马钱子——通络有奇功威灵仙——为治风寒湿痹,痰饮积聚之要药

秦jiu ——退虚热之要药乌梢蛇——为治惊风抽搐之要药第五章化湿药广藿香*佩兰——为化湿与中之要药厚朴——为治湿滞痞满,食积便秘膨胀之要药砂仁——醒脾与胃之要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茯苓——善治各种水肿,为利水渗湿之要药2 利尿通淋药滑石——为治热结膀胱之石淋,热淋,小便涩痛,暑湿,暑温,暑热烦渴之要药关木通——为治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地肤子——皮肤常用药

海金沙——善治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Pixie——治膏淋之要药

茵陈——为治黄疸之要药金钱草——石淋之要药第七章温里药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肉桂—

—为治命门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吴茱萸——为治中寒肝逆或寒滞肝脉诸痛之要药丁香——为治虚寒呕逆之要药第八章理气药陈皮——理气健脾之要药木香——行气止痛之要药香附——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沉香——为治肾气虚寒,气逆喘息之要药薤白——治胸痹之要药

第九章消食药山楂——为消油腻肉积之要药麦芽——尤适于米面薯食滞不化者槟榔——善治绦虫之要药第十一章止血药1 凉血止血药大ji ——为治血热出血之要药地榆——为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之要药槐花——尤以便血,痔血多用

2化瘀止血药三七——为外伤科之要药五灵脂——为治血滞诸痛证

之要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川芎——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为治头痛之要药“血中之气药”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疼痛乳香——为外伤科之要药

丹参——为活血化瘀,妇科调经之要药益母草——为妇科经产之要药牛膝——能引诸药下行土鳖虫——为血瘀经闭,sanzhengxia 之要药第十三章1 温化寒痰药半夏——为治湿痰,寒痰及呕吐之要药天南星——为祛风痰而止痉之要药

2 清化热痰药桔梗——为肺经气分之要药舟楫之剂,载药上行瓜蒌——为治胸痹之要药

3止咳平喘药苦杏仁——为治咳喘之要药,治顽痰癖结之圣药苏子——为治痰壅气逆咳喘之要药百部——为治肺痨咳嗽,久虚咳嗽之要药第十四章安神药1 重镇安神药朱砂——为安神之要药

龙骨——为镇静安神,平肝潜阳之要药

2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为养心安神之要药远志——有“交通心肾”之长第十五章1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赭石——纯降之品,擅降逆气

2 熄风止痉药羚羊角——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钩藤)天麻——为治眩晕治良药第十六章开窍药麝香——为醒神回苏,治闭证神昏之要药冰片——五官科常用药第十七章补虚药1 补气药人参——为补肺,补脾益气,疗虚劳内伤要药党参——为治疗肺脾气虚证最常用药黄芪——为补气之长,疮痈圣药,治疗气虚浮肿尿少,补气升阳之要药白术——为治脾虚诸证,痰饮,水肿

之要药山药——为平补气阴之要药甘草——药性平与,有“国老”之称

2 补阳药鹿茸——治元阳不足,精血亏虚之要药菟丝子——为平补肝脾肾三经之要药杜仲——为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痿软之要药

3 补血药当归——为补血之要药,妇科之要药

熟地黄——为补肝肾阴血之要药制何首乌——为治须发早白,早衰之要药阿胶——为补血,止血,滋阴之要药

4补阴药

天冬——为治肺,肾阴虚有热之佳品石斛——为治胃阴不足之要药

中药要药总结(全) 免费下载

中药要药总结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常用中药消炎药

常用中药消炎药 1.板兰根主治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它对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2.鱼腥草主治肺炎、肺脓肿、泌尿系感染、痢疾、乳腺炎肾炎、蜂窝组织炎、中耳炎、外用毒蛇咬伤和疖、痈等。它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止咳、利尿等作用。 3.金银花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脓肿、急性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细菌性痢疾、疖、痈、丹毒、子宫糜烂等。 4.黄连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结肠炎、急性结膜炎、口疮、疖、痈、吐血、消渴和烧伤等。对一些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和滴虫有杀灭作用,此外还有降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功效是清热去湿、泻火解毒。 5.黄芩主治急性和慢性肝炎、痢疾、急慢性肠炎、疖、痈、烧烫伤、上呼吸道感染和预防猩红热等。有解热、镇静、降压、利尿、利胆和保肝等作用。 6.蒲公英实验证明蒲公英煎液有广谱抗菌和明显杀菌功效。它对急性扁桃体炎、结膜炎、尿路感染、乳腺炎气管炎、胃炎等均有显著疗效,生食效果更佳。 7.马齿苋凉拌生吃马齿苋或煎水服用,对急性肠炎、乳腺炎肾炎水肿、痔疮出血等均有治疗效果。特别是治疗细菌性痢疾,用大量鲜马齿苋捣汁冲服,效果极佳。

8.山楂药理研究证明,山楂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经常食用能防治由这些致病菌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及其它器官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9.大青叶主治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肠胃炎、急性肺炎、丹毒、黄疸、痢疾、口疮等。它对多种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有杀灭作用。 10.连翘主治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等症。可抑制伤寒等多种细菌。 11.菌陈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症。 12.穿心莲治急性痢疾、肠胃炎、流脑、气管炎、肺炎、百日咳。 13.柴胡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疟疾、肝炎、胆囊炎,脱肛等,有解热、镇静、降压、镇咳的作用。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药要药总结

中药的要药总结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75) 麻黄——喘家圣药,本品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 遏而致肺失 宣降之咳喘证,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皆可配伍应用,为宣肺平喘之良药。 桔梗——舟楫之剂,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和,善上行,专走肺经,为肺经气分之要药。善开宣肺气、化痰宽胸而治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属寒属热均可应用。 此外,取其开宣肺气之壅滞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取其性主上行,载药上行之功,在 清泄肺热的方药中,加入桔梗,以引药上行。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力猛,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作用,为回阳救逆第一药,主治亡阳证。 茯苓——痰饮要药,茯苓善健脾而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可治疗痰饮之目眩 心悸及饮停于胃而呕吐者。 牛膝——下行、通补,本品苦甘酸平,入肝、肾经。性善下行,功善活血通经,常治妇科经产诸疾及跌打伤痛。制用则善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无力之常品。能引火(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每治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头痛眩晕,或阴虚火旺之喉痹、齿痛、口疮。此外,本品还“能引诸药下行”。故临床用药欲其下行者,常用本品作引经药。能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肉桂——引火归源,本品辛甘热,归肾、脾、心经。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并能引火归 源,为治命们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 麝香——开窍要药,本品辛温气极香,主入心经,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之效,最宜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本品辛甘微苦,芳香性平。主归肝经。善能散肝气之郁,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凡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又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之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故本品又为调经止痛之主药。凡肝气郁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以及胎产诸病,均持为要药。故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艾叶——虚寒性科病证,本品苦燥辛散,芳香温热,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之功。善治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胎漏下血。又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及妇女宫寒腹痛、经行腹痛。且有散寒调经止痛,止血安胎作用。对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可配阿胶,用胶艾汤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药物之最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中药总结要药 及药对总结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常用中药要药集锦

常用中药要药集锦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 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的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8.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 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9.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0.柴胡: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为治疗少阳证 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11.石膏: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为 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2.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 之要药。 13.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 药。 14.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5.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16.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17.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18.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19.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0.连翘:为“疮家圣药”。 21.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22.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23.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24.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 要药。 25.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26.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 药 27.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28.木瓜: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 筋常用药。(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 药。) 29.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30.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 31.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 满之要药。) 32.砂仁:为治疗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为 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33.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 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34.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 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 热痹之要药。 35.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 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36.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为治疗黄疸要 药。) 37.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 阳救逆第一品药”。) 38.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中医骨伤科常用方剂汇总情况

初期: 活血化瘀: 1肢伤一方: 【组成】:当归、芍药、桃仁、红花、黄柏、防风、川木通、生地、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行气活血,祛痰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起者【歌诀】肢伤一方当芍桃红柏防通生地草加入乳香活气血用于初期跌打好 2桃红四物汤: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黄12g 桃仁10 g、红花6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淤,用于骨折脱位损伤初期之瘀血未消者。 【歌诀】:四物汤中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3大成汤、 【组成】:木通、枳壳、厚朴、当归、芒硝、大黄、苏木、红花、陈皮、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遂瘀,治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腹胀等症。。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4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瓜蒌根9g 、当归9 g 、红花6 g 、甘草6 g 、穿山甲6 g 、大黄30 g 、桃仁15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歌诀】复元活血主桃红花粉柴胡黄草充益以当归炮山甲损伤瘀血酒煎攻 5鸡鸣散: 【组成】:归尾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逐瘀。治骨折损伤初期淤血停滞,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歌诀】鸡鸣散中用大黄,归尾桃仁酒煎汤,胸腹挫伤痛难忍,攻下逐瘀是良方。 6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 芒硝9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疗脊柱骨折后腹胀痛、便秘,陈伤血瘀、创伤腹膜血肿,脑震荡。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7柴胡疏肝散

中药要药总结

. 55.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中药要药总结 56.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1.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的要药。 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及,然无毒。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57.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5.“呕家VV 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58.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湿。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59.(为治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13.不利常用药。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胡椒科) 60.昆明山海棠: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15.61.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要药。 62.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16.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药。 63.防己:对风湿痹证,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17.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18. 尤宜于风湿热痹。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64.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桑枝:善走上肢。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65.(卫茅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 66.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22. 科)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强壮性祛风湿药。67.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五加皮:虚者。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不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68.狗脊: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6.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69.千年健:“颇宜于老人`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70.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29.连翘:为疮家圣药”。71.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30.为治湿浊中阻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72.藿香: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32. 所致呕吐最为截要。风寒挟湿来犯不用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73. 羌活便用苍术。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为消除胀满治咽喉肿痛常用药,35.马勃: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74.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之要药。者尤宜。)为治妊寒湿气滞者尤宜。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75.砂仁:醒脾调胃要药。37.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梗科)76. 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38.金荞麦:77.为治暑湿诸证之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78. 其所长。滑石: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39. 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79. 蛔虫、蛲虫、钩虫。善杀三虫”80.萹蓄: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41. “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木通:砒霜等。巴豆、如附子、甘寒,42.绿豆:善解热毒,81.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为解毒良药。 43.要药。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常用中药药对

南医大中医学常用中药组合 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麻黄、桂枝 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麻黄、杏仁 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桔梗、杏仁 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生姜、大枣 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升麻、葛根 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羌活、独活 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川芎、柴胡 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麻黄、附子 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附子、细辛 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附子、干姜 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煅牡蛎、生黄芪 补肾固精的常用组:沙苑蒺藜、芡实 滋阴清热止血的常用组合:龟板、黄芩、白芍 清心开窍、凉血解毒的常用组合:牛黄、水牛角、麝香 清心凉肝,开窍熄风的常用组合:犀角、羚羊角、麝香 化瘀散结止痛的常用组合:五灵脂、蒲黄 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 石膏、麦冬、桑叶 润肺滋肾,金水并补的常用组合: 百合、生地、熟地 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茯苓、桂枝 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茯苓、白术 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桂枝、白术 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橘红、茯苓 清热化痰,散结开痞的常用组合:半夏、瓜蒌 润肺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瓜蒌、贝母 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五味子、干姜、细辛

方中药对的作用 1. 麻黄汤中麻黄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平喘 2.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的作用是:调和营卫 3. 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五味子相配的作用是:温肺化饮,敛肺平喘止咳 4. 桑菊饮中中桔梗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止咳 5. 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的作用是:峻下热结 6. 小柴胡汤中柴胡配黄芩的作用是:和解少阳 7. 四逆散中柴胡配枳实的作用是:疏肝理脾 8. 逍遥散中柴胡配当归\白芍的作用是:疏肝养血 9.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相配的作用是: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散结除痞 10. 白虎汤中石膏配知母的作用是:清热生津 11. 清营汤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相配的作用是:透热转气 12. 清胃散中黄连配升麻的作用是:清散胃热 13. 玉女煎中石膏配熟地的作用是:清胃滋阴 14. 青蒿鳖甲汤中青蒿配鳖甲的作用是:养阴透热 15. 理中丸中干姜配人参的作用是:温中补虚. 16. 四逆汤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回阳救逆 17. 当归四逆汤中当归配桂枝的作用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8.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配柴胡\升麻的作用是:补气升阳 19. 四物汤中当归配熟地的作用是:补血和血 20. 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补气生血 21. 朱砂安神丸中朱砂配黄连的作用是:清心镇惊安神 22. 酸枣仁汤中酸枣仁配川芎的作用是:养血调肝安神 23. 半夏厚朴汤中半夏配厚朴的作用是:化痰行气散结 24. 旋复代赭汤中旋复花配代赭石的作用是:化痰降逆止噫. 25. 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桔梗\枳壳相配的作用是:调畅气机,促进血行. 26. 黄土汤中灶心黄土配白术的作用是:温补脾阳,止血

部分中药方剂组成

部分中药方剂组成及功能主治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苓、甘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发散风寒祛湿止痛。大、小青龙汤: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白芍、灸甘草。散寒解表、温肺蠲饮。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人参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枳壳桔梗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木香生姜大枣。辛温解表理气化痰。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玄参、石斛丹皮、山栀、夏桔草。疏风清热,凉血消肿。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石膏黄芩白芍桔梗生姜、大枣、甘草。疏风清热,凉血消肿。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炙甘草。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小承气汤去芒硝。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缓下热结。 麻子仁丸: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厚朴、大黄、蜂蜜。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五仁丸: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润肠通便。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和解少阳。 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术、芍药、生姜、薄荷。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四逆散:柴胡、白芍、陈皮、防风。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生津。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仙方活命饮: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白芷、防风、穿山甲、皂角刺、浙贝母、天花粉、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普济消毒饮:黄连、黄芩、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柴胡、升麻、桔梗、陈皮、甘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凉隔散: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大黄、芒硝、甘草、白蜜。泻火通便、清上泄下。清瘟败毒: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相合加减而成。温热疫毒、气血两燔。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中药要药总结(全)

中药要药总结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常用中药名大全

常用中药名大全 两字: 人参人发卜芥儿茶八角丁香刀豆三七三棱干姜干漆广白广角广丹大黄大戟大枣大蒜大蓟小蓟小麦小蘖山丹山茶山奈山香山枣山栀山姜山药山楂川羌川军川连川朴川乌川柏川谷川断川椒川贝川芎马兰马辛马菜马莲马宝马勃马蔺卫茅子苓天冬天虫天龙天雄天麻元胡元参木瓜木耳木莲木香木通木贼木豆木笔木蓝牙皂瓦松瓦韦贝子贝母贝齿牛至牛黄牛膝牛蒡见愁手参毛鸡毛茛毛姜升麻升登丹砂丹皮丹参乌茜乌韭乌药乌头乌桕乌梅方海六曲文元文蛤仁杞双花双皮水花水萍水韭水莽水蛭巴豆玉桂玉竹玉金甘松甘草甘遂艾叶艾片艾蒿石韦石耳石灰石斛石膏石榴石燕石竹石蜜龙胆龙齿龙骨龙葵龙脑龙眼归尾田螺申姜生地生姜生军仙茅及巳片苓白及白芨白求白术白芍白芷白英白矾白果白前白丑白参白苏白降白蜜白蔻白蔹白微玄参半夏地龙地黄地椒地榆地笋地锦杞子朴硝芒硝朴硝西瓜西羌列当百合百部当归当药中草曲莲肉桂肉果朱砂向前竹叶竹苓竹沥竹菇竹黄血余血蝎全蝎全参全草合欢合萌守宫冰片决明米仁羊角羊乳羊蹄灯草防己防风红花红根红粉红参红糖红藤红升豆豉麦冬麦芽赤芍赤药赤箭芫花芫荽苁蓉砂仁花椒芥子苍术芜荑芹菜芡实芦荟芦根芦丁苏子苏木苏叶杏仁杠板杜仲杜衡杜松 辰砂园参旱芹旱莲岗松岗梅牡蛎杜桂皂角佛手佛片条苓龟甲龟板忘忧辛夷良姜谷芽羌活远志连翘沙参沙棘沉香没药诃子没石陆英灵芝鸡头阿胶阿魏陈皮附子青皮青果青蒿青黛苦木苦参苦菜苦酒茄根苡仁茅莓茅根枇杷松节松音松脂松塔松醇郁金虎仗虎刺虎骨果导昆布岩陀知母侧柏乳香灸草佩兰狗宝狗脊迭达夜合京墨官桂空青卷柏卷丹油葱法夏泽兰泽泻泡参降香饴糖细辛玳瑁珍珠荆芥茜草荜拔草乌草果茶油茵陈茯苓茯神荠菜荠草莎草莽草药芹茴香胡桃胡椒南星南藤枯矾枯草枯苓柳叶柳芽柳枝枳壳枳实桅子枸杞柿蒂柿霜厚朴砂仁砂糖砒石砒霜轻粉虻虫胎盘将军钩藤钩吻香附香橼香嵩香茹香薷重楼胆木胆矾胆星脉通独活信石鬼珠鬼白鬼刺鬼针食盐炮姜姜黄姜汁姜皮前胡首乌洪连扁豆扁蓄扁蕾神曲蚤休贯众贯仲秦艽秦皮莲子莲肉莲房莲芯莲须莪术荷叶荷蒂荷梗桂心桂枝荸荠莎草恶实桔梗桃仁桃汁盐蛇柴胡崖香党参蚌花铁屑铝丹蚕砂射干

中药方剂

06年中医考研专业核心笔记总结中药方剂 一、解表药 1.1 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 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 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 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2.2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2.3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2.4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 腐蚀赘疣 熊胆:清 热解毒、止痉、明目2.5 清虚热药 青藁: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 泻下药 3.1 攻下药

中药之各类要药总结

麻黄——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桂枝——温心通阳之要药 苍耳子——治鼻塞不通之要药 辛夷——与苍耳子同为治多种鼻病鼻塞流涕、头痛的要药 柴胡——少阳证之要药 ——肝气郁滞证之要药 石膏——温热病气分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洪大有力等症之要药 金银花——疮痈要药 鱼腥草——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 蒲公英——治乳痈之要药 紫花地丁——治疔疮之要药 败酱草——治肠痈要药 大血藤——治肠痈要药 土茯苓——治梅毒要药 山豆根——治热毒蕴结、咽喉肿痛之要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要药 青蒿——治疟疾寒热的要药 大黄——攻下导滞之要药 独活——治风湿痹痛之要药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 ——治虚热之要药 木瓜——之痹症,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之要药——治湿阻中焦,吐血不止,脚腓转筋,挛急疼痛之要药 蕲蛇——治疗风湿顽痹,日久难愈,关节拘挛,肢体麻木不仁的要药 ——活络要药 广藿香——芳香化湿要药 ——湿浊中阻呕吐之要药 厚朴——行气消胀要药 砂仁——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要药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车前子——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之热淋的要药 萆薢——膏淋要药 茵陈——治黄疸要药 金钱草——治石淋、热淋之要药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寒凝诸痛之要药 肉桂——治寒凝血瘀之要药 丁香——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 小茴香——治寒凝气滞之要药 陈皮——治脾胃气滞之要药 ——治湿痰、寒痰咳嗽之要药 青皮——治肝气郁结之要药 枳实——破气消积除痞之要药 木香——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之要药 香附——妇科调经止痛之要药 乌药——治寒凝气滞胸腹诸痛之要药 薤白——治胸痹疼痛之要药 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地榆——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证之要药 三七——伤科要药 白及——收敛止血之要药 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 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 ——妇科安胎之要药 川芎——治头痛之要药 乳香——外科、伤科常用之要药 丹参——妇科调经要药 红花——活血通经止痛之要药 益母草——妇科经产要药 土鳖虫——治血瘀经闭、癥瘕积聚之要药 骨碎补——伤科要药 半夏——为温化寒痰、燥湿化痰之要药 苦杏仁——治咳喘要药 酸枣仁——养心安神之要药 石决明——平肝凉肝之要药 羚羊角——治惊痫抽搐之要药 天麻——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全蝎——治痉挛抽搐的要药 蜈蚣——息风止痉之要药 麝香——醒神回苏之要药 人参——拯危求脱要药 ——补脾要药 黄芪——补脾举陷之要药 ——治气虚水肿之要药 白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鹿茸——补肾阳、填精血之要药 杜仲——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痿软的要药 蛤蚧——治疗虚喘劳嗽之要药 当归——补血要药 ——活血化瘀要药 熟地黄——补血要药 阿胶——补血要药 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五味子——治疗肺肾两虚、久咳虚喘之要药 诃子——治失音之要药 山茱萸——平补阴阳之要药 ——固精止遗之要药 肉豆蔻——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 海螵蛸——止血要药(治疗胃痛吞酸要药)

中药常用药

一中药常用-药引 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药引有什么作用呢?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食盐 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 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 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心草 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粳米 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

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食醋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红糖 甘、温,能补中、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病证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二中药的药性之最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芳香开窍之最—麝香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降气之最———沉香生津之最———石斛 温痰之最———半夏平肝之最——羚羊角辛凉之最———薄荷 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补阳之最———鹿茸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中药里的要药、宜药、圣药、良药、常用药

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为水火烫伤之常用药。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 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 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 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 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48.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淤血证常用药。 49.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

要药 51. 番泻叶: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之常用药。 52. 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53. 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55. 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 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 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 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胡椒科) 60. 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总论 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 三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 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 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和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9.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 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10.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11.五味的含义: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