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高频考点

方剂高频考点
方剂高频考点

191个方剂高频考点汇总

1.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籍是《伤寒杂病论》。

2.越鞠丸主治的六郁是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3.小青龙汤具有温肺化饮的药对是干姜、细辛、五味子。

4.温经汤的君药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5.龙胆泻肝汤主治证的病机是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

6.真武汤主治证的病机是脾肾阳虚,温化无能,水饮内停。

7.清营汤中,既具有清热解毒,又能透热转气的药物是金银花、连翘。

8.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是清热散结。

9.清燥救肺汤体现“培土生金”之法的药物是人参、甘草。

~

10.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就功效而言,安宫牛黄丸擅长于清热解毒。

12.麻子仁丸中杏仁的作用是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13.大承气汤的煎服方法是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

14.逍遥散的功效是寒积实证。

15.热入营分和血分的代表方剂分别是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16.当归四逆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是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

17.肾气丸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干地黄。

18.黄土汤主治证的病机是脾阳不足,脾气亦虚,脾不统血。

19.半夏厚朴汤的主治证是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

-

20.完带汤中具有疏肝柔肝的药物是柴胡、白芍。

21.首次一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伤寒明理论》。

22.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23.白虎汤的用方要点是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24.大黄附子汤的主治证是寒积实证。

25.越鞠丸中配伍苍术的作用是燥湿健脾,助半夏化痰。

26.半夏泄心汤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27.阳和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熟地黄。

28.半夏厚朴汤配伍五苓散的意义是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

29.“凉开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30.四神丸的主治证是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

3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为1:2。

32.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寒饮内停,肺失宣降。

33.旋覆代赭汤与半夏泄心汤共有的药物是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

34.小蓟饮子的功效是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35.藿香正气散的主治证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36.保和丸的君药是山楂。

37.清气化痰丸的用方要点是咳吐黄痰,咯之不爽,苔黄腻,脉滑数。

38.麻黄汤的功效是辛温发汗,利水通淋。

39.阳和汤中,“此三味随酷暑不能缺一也”指的三味药是麻黄,肉桂,炮姜。

#

40.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41.最早论述“八法”的医藉是《医学心语》。

42.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为1:1。

43.白头翁汤的主治证是热毒痢疾。

44.愈昌用败毒散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法。

45.完带汤的功效是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46.清胃散中配伍当归的作用是养血和血,以助消肿。

47.温开的代表方是苏合香丸。

48.六味地黄丸中“三补”药物指的是熟地,山茱萸,山药。

49.小蓟饮子与龙胆泻肝汤共有的药物是生地、当归、木通、栀子、甘草。

50.天王补心丹中常说的“三参”是人参、丹参、玄参。

51.我国现存古医藉中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普济方》。

5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用方要点是身热,喘急,脉数。

53.银翘散的功效是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54.六味地黄丸中“三泻”药物指的是泽泻、丹皮、茯苓。

55.气虚发热证宜首选用补中益气汤方治疗。

56.重镇安神的代表方是朱砂安神丸。

57.理中丸的君药是干姜。

58.温经汤的功效是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59.四神丸中配伍吴茱萸的意义是温中散寒。

>

60.镇肝熄风汤的用法要点是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

61.乌梅丸的配伍特点是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62.小柴胡汤中具有外透内清作用,为和解少阳的关键药对是柴胡与黄芩。

63.清气化痰丸由二陈汤去乌梅、甘草,加以胆南星、瓜蒌、黄芩、杏仁、枳实而成。

64.补血的基本方是四物汤。

65.三仁汤中“三仁”是杏仁、白寇仁、薏苡仁。

66.三仁汤的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

67.清燥救肺汤的君药是霜桑叶。

68.祛湿剂中配伍最多的一类药物是理气药。

69.补阳还五汤中配伍地龙的作用是通经活络。

70.热入营分的典型舌象是舌绛而干。

71.在中药的煎药方法中,对于胶质、粘性大、而且容易融化的药物宜烊化。

7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用方要点是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73.大黄附子汤中大黄的作用是泻下通便。

74.五苓散中配伍桂枝的作用是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75.龙胆泻肝汤中具有清热利湿,导湿热从水道而出的药物是车前子、木通、泽泻。

76.平胃散中配伍厚朴的作用是行气化湿,消胀除满,助苍术燥湿。

77.就功效而言,至宝丹擅长于豁痰开窍。

78.川芎茶调散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薄荷。

79.旋覆代赭汤用量独重的药物是生姜。

{

80.血府逐瘀汤的功效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81.方剂的变化形式有药味的增损,药量的加减,剂型的变化。

82.大承气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厚朴。

83.清胃散中具有清热散火解毒,并具有“火郁发之”之意的药物是升麻。

84.麻子仁丸主治证的病机是胃肠燥热内结,脾约不能布津,肠失濡润。

85.开窍剂分为温开剂和凉开剂。

86.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所致心神不安的方剂是朱砂安神丸。

87.天王补心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生地黄。

88.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共有的药物是人参、白术、甘草。

89.同时含有桃仁、川芎、当归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生化汤。

90.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湿滞脾胃,气机不畅,胃失和降。

91.汤剂的制备中,煎药最好的用具是砂锅、瓦罐或陶瓷器皿。

92.银翘散中配伍辛温的荆芥和淡豆豉的作用是助金银花、连翘透散表邪,同时使全方不致凉遏。

93.白虎汤原方中石膏的用量为一斤。

94.逍遥散中具有养血柔肝的药物是当归、白芍。

95.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剂是六味地黄丸。

96.用来治疗五更泄泻的主方是四神丸。

97.二陈汤的用方要点是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

98.就功效而言,紫雪擅长于熄风止痉。

99.小蓟饮子中配伍藕节、蒲黄的意义是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是止血而不留瘀。

:

100.麻黄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营卫郁滞,肺失宣降。

101.关于服药时间,对胃肠有刺激的方剂宜饭后服。

102.开窍剂适用于神昏窍闭证。

103.败毒散的主治证是气虚之人,外感风寒,瘀血阻滞。

104.治疗阳虚失血的两首常见方剂是理中丸、黄土汤。

105.补养安神的代表方剂是天王补心丹。

106.麦门冬汤除治疗胃阴不足证外,还可以治疗肺胃阴虚之肺萎。

107.温经汤主治月经不调和不孕,其病机是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108.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共有的药物是陈皮、厚朴、生姜、大枣。

109.麦门冬汤原方中麦门冬与半夏的用量之比是7:1。

110.主治大头瘟的代表方剂是普剂消毒饮。

111.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112.补气的基本方是四君子汤。

113.旋覆代赭汤中配伍代赭石的作用是重镇降逆。

114.体现“益火之源,以消荫翳”的方剂是肾气丸。

115.清燥救肺汤用治燥热伤肺重症。

116.六郁以气郁为先,故越鞠丸以香附为君药行气解郁。

117.五脏中,水湿为病关系最为密切的三脏是肺脾肾。

118.黄土汤中配伍性味苦寒的黄芩的作用是止血,并制约方中诸温燥辛热药耗血动血。119.茵陈蒿汤中配伍栀子的作用是清热燥湿,并利三焦,引湿热下行。

120.朱砂安神丸中配伍黄连的作用是清心泄火。

121.我国目前最大的一部方书是《中医方剂大辞典》。

122.阳和汤的功效为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123.在祛湿剂、活血祛瘀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124.方剂之组成结构是君臣佐使。

125.败毒散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者,称为逆流挽舟法。

126.败毒散主治证的病机是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

127.苏子降气汤主治证的病机是痰涎壅肺,肾阳不足。

128.一般而言,上部出血忌用生提药。

129.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为君,意在大补元气,补气行血。

130.龙胆泻肝汤中生地、当归除了滋阴养血作用外,还有防方中木通、泽泻、车前渗利太过作用。131.小青龙汤的主治证是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13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治证是风痰上扰证。

133.治疗热痰证之代表方为清气化痰丸。

134.治疗邪热在卫分的代表方为银翘散。

135.用于治疗肠胃燥热,津液不足之大便干结,小便频数的方剂是麻子仁丸。

136.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证的代表方。

137.治疗风痰证之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

138.定喘汤主治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139.生化汤的功效是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140.二陈汤为治湿痰证之代表方。

141.主治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是麻黄汤。

142.主治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是桂枝汤。

143.具有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功效的方剂是平胃散。

144.真武汤由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白术药组成。

145.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两类。

146.含有还螵蛸、茜草的方剂为固冲汤。

147.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青蒿鳖甲配鳖甲有“先入后出”之妙。

148.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治证是风痰上扰证。

149.方中含有玄参、生地、麦冬三药天王补心丹。

`

150.银翘散与桑菊饮二方均含有药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151.生化汤的主治病证是产后瘀血腹痛。

152.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者,宜选用白虎汤治疗。

153.一般来说,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

154.四神丸方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补骨脂。

155.阳和汤主治证的病机是阳虚血虚,寒凝痰滞。

156.镇肝熄风汤主治证之病机是肝肾阴虚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157.仙方活命饮之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158.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其中外燥有温燥,凉燥之别。

159.川芎茶调散中茶叶的作用是清上降下。

160.黄土汤与理中丸均可治疗阳虚失血证。

161.小柴胡汤、败毒散两方中均含有柴胡。

162.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

163.乌梅丸除主治蛔厥外,亦可用于治疗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之久泻久痢证。

164.逍遥散为调和肝脾之代表方。

165.活血祛瘀中常配伍理气药。

166.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内燥又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异。

167.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语》中将中医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68.二陈汤中用少量乌梅来收敛肺气,与半夏配伍,使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

169.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煎煮时间不宜太久,以免药性挥发耗散。

$

170.羚角钩藤汤中具有增液舒筋作用的药物是芍药,生地,生甘草。

171.茵陈蒿汤中用大黄的作用是泻热逐瘀,导瘀热下行。

172.犀角地黄汤配伍严谨,使热消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留瘀之弊。173.小青龙汤中主要用来温化痰饮的药是干姜,细辛。

174.真武汤的功用是温阳利水。

175.定喘汤中用白果的意义是敛肺定喘,祛痰止渴。

176.银翘散中配伍的两味辛温药是荆芥穗、淡豆豉。

177.《伤寒明理论》的作者是成无己。

178.肾气丸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

179.苏子降气汤中肉桂的作用是温肾纳气。

:

180.小柴胡汤主要用来治疗伤寒少阳证。

181.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是《五十二病方》。

182.桃核承气汤中桂枝的作用为通行血脉,助桃仁等活血祛瘀。

183.活血祛瘀剂、消食剂与祛湿剂、祛痰剂等四类方剂中常配以理气药。184.败毒散中用人参的目的是扶阳正气以助解表,使祛邪不伤正,防邪复犯。185.四逆汤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186.用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

187.阳和汤中用量最轻的药物是麻黄、姜炭。

188.藿香在藿香正气散中的作用是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189.温经汤中用当归、白芍、阿胶、麦冬。

190.九味羌活汤中黄芩、生地的作用是清泄里热,并防治方中辛温燥烈药伤津。191.藿香正气散之功用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3、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3、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3、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3、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

3、金元四大家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

3、《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4、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药物配伍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

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味道)

方剂的变化

■药味的增损前提:君药不变方法: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剂型的变化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八法”——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

6、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八阵:张仲景《景岳全书》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着,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十剂:《本草拾遗》宣通补泻涩滑轻重燥湿

宣可去雍,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分类归纳

1、大黄

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 桂枝

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

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半夏

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5.白术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6. 白芍

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7. 柴胡

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8.生地

[

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

特殊的治法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

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

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凉血止血法: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

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疏肝理脾法:四逆散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解郁透气法:四逆散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益气解表法:败毒散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麦门冬汤

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

体现“通因通用”法的方剂:大承气汤,芍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体现“火郁发之”法的方剂: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败毒散

体现“急下存阴”法的方剂:大承气汤

体现“阴中求阳”法的方剂:肾气丸,右归丸

体现“阳中求阴”法的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治疗霍乱吐泻的方剂:藿香正气散,连朴饮

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方剂:消风散,大秦艽汤

体现消补兼施的方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

体现增水行舟的方剂: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表里同治的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上下同治,异病同治),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五积散

用热酒的方剂:牵正散,玉真散

用当归身的方剂:一贯煎,百合固金汤,清胃散

交通心肾的代表方剂:桑螵蛸散

先煎枳实厚朴的方剂:大承气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以泻代清的方剂:泻心汤,凉膈散,葛根芩连汤

高频方剂应用总结

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1、肾阳不足证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4、脾不升清证

五苓散: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3、痰饮

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发狂证4、热厥5、痉病

理中丸:1、脾胃虚寒 2、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6、霍乱

归脾丸: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治泄方的比较

痛泄要方——扶土抑本——肝旺脾虚疼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散——补脾渗湿——气虚加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汤——涩肠温补——久泻伤脾

藿香正气散——化湿调气——外寒里湿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特殊服药方法及配伍方法的方剂小结:

萆薢分清散——入盐一撮——引药直达下焦

五苓散——多饮热水,取微汗——使表邪从汗而解小陷胸汤——先煮瓜蒌,后纳他药——“以缓治上”保和丸——食远白汤下

大承气汤——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

回阳救急汤——临服入麝香三厘——通行十二经脉定喘汤——不用姜

八正散——灯心煎汤送服——增利水通淋之功

木香槟榔丸——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服下

中医诊断学——舌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舌诊 细目一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 (2)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4)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5)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6)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 (1)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2)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3)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4)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5)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6)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细目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一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二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 临床意义:实证。 2.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虚证。 3.胖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①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③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心脾热盛。 4.瘦舌:主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痩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5.点、刺舌: (1)临床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6.裂纹舌:阴血亏损。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③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7.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①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③舌红肿胀而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④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可为先天性齿痕。 小结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三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痿软舌:伤阴,或气血倶虚。 ①舌淡白而痿软:多是气血俱虚。 ②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③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2.强硬舌: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①舌红绛少津而强硬:多因邪热炽盛。 ②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多见于风痰阻络。 ③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多为中风先兆。 3.歪斜舌: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4.颤动舌:肝风内动 ①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②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③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④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5.吐弄舌: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6.短缩舌:危重证候的表现。 小结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四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2018年执业医考中医诊断学高频考点

2018年执业医考中医诊断学高频考点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哪些点应该记?哪些点最有可能考到?你肯定想知道!知道要考什么,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复习知识点,毕竟时间不多了!医学教育网帮大家进行了总结!把它们记住! 1、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表现于——目光。 2、随气候和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是——客色。 3、寒湿郁滞的面色是——黄如烟熏。 4、湿热熏蒸的面色是——黄而鲜明。 5、脾气虚弱的面色是——面色萎黄。 6、独语、错语的共同病因是——心气不足。 7、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谵语。 8、语言错乱,说后自知,为——错语。 9、形瘦食少为——中气虚弱。 10、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 11、太息表示——肝气郁结。 12、但卧不能坐,坐则眩晕多属——肝阳化风。 13、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倚靠它物支撑,多属——气虚血衰。 14、唇边生疮红肿疼痛的临床意义是——心脾积热。 15、多见于热盛的唇色是——深红。 16、多见于血瘀证的唇色是——青紫。

17、颈肿眼突,可诊断为——瘿瘤。 18、病人目胞浮肿多属——水肿病。 19、全目赤肿的临床意义是——脾经风热。 20、小儿食指络脉,色鲜红者主——表证。 21、小儿指纹紫红主——里热证。 22、小儿指纹浮露主——外感表证。 23、滑苔最常见于——痰湿。 24、花剥苔主病为——胃气阴两虚。 25、淡白舌黄腻苔常提示——本虚标实。 26、淡白舌的主病是——阳虚证。 27、舌尖芒刺,属于——心火亢盛。 28、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29、舌绛少苔而润,属于——血瘀证。 30、舌绛少苔有裂纹,多见于——阴虚火旺。 31、镜面舌的形成机理是——胃无生发之气。 32、镜面舌色红绛者是——阳气虚衰。 33、上下口唇紧聚称为——口撮。 34、口闭而难开、牙关紧闭,称为——口噤。 35、白喉咳嗽的特点是——咳声如犬吠。 36、咳声清脆者,多属——燥热。 37、咳声重浊,痰稀色白为——风寒。 38、呕吐呈喷射状的临床意义是——热扰神明。

【VIP专享】方剂学复习思考题

北中医方剂学复习思考190题 总论 1.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2.何谓治则?何谓治法?二者有何区别?你是如何认识的? 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理解? 4.试述八法的概念、理论根据、治疗作用、适用范围和应用注意事项。 5.何谓七方?你认为“七方”的实质是什么? 6.方剂组成的原则是什么?其具体涵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7.为什么说君药是方剂中不可或少的主药?临证遣药组方时选择和确定君药应注意什么? 8.临证运用方剂为什么要有变化?常用的变化形式有哪些?各种变化的前提是什么?变化对 方剂的功用、主治有何影响? 9.剂型与治疗有何关系?简述汤、丸(丹)、散、膏、酒等常用剂型的临床特点。 10.煎服方法与方剂的疗效有何关系?扼要叙述方剂用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解表剂 11.试述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2.麻黄汤证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13.麻黄汤中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方中为什么还辅以桂枝,佐用杏仁? 14.桂枝汤证的特征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方中桂枝、芍药相配意义何在? 15.桂枝汤发汗作用没有麻黄汤强,为什么甘草反较麻黄汤中用量加倍? 16.小青龙汤证的特征是什幺?其方药配伍有何特点?临床应用时须注意什么?什么情况下需 酌加石膏? 17.九味羌活汤主治什么证候?方中为什么配伍生地和黄芩? 18.银翘散为辛凉平剂,为什么配伍辛温的荆芥、豆豉?这样配伍应注意什么? 19.银翘散与桑菊饮的组成、功用、主治有何不同? 20.麻杏甘石汤的功用和主治有何特点?临证调整麻黄与石膏的配伍用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试从理论上作出解释。 21.联系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三方间的主治证和配伍变化,指出麻黄与桂枝, 麻黄、桂枝与石膏,麻黄与石膏同用对方剂功用的影响。 22.竹叶柳蒡汤主治麻疹透发不畅,内热郁甚而致的,喘咳、烦闷燥乱、咽喉肿痛等证, 为什么方中用辛温燥烈的西河柳为君?本方配伍有何特点? 23.败毒散的主证是什么?方中配伍人参的意义何在?其配伍用量应如何掌握? 24.败毒散为什么可用治外邪陷里所致之痢疾?何种痢疾不可用? 25.为什么阳虚不能作汗?助阳益气解表剂中解表药和助阳益气药应如何配伍? 26.再造散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为什么方中不用麻黄,而用桂枝、黄芪?煎加炒 芍药一撮的意义何在? 27.滋阴解表剂适用于什么证候?应用时需注意什幺?试以加减萎蕤汤为例说明之。 第二章泻下剂 28.试述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原则及应用注意事项。 29.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都治热结里实证,其主治证各有何特点?三方药味组

《中医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高教社版)

中医考研——方剂学考什么? 方剂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传统学科,内容包括方剂的基本理论与沿革、方剂的分类与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剂型和用法等,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1、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简而言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何谓“八法”? 答:八法是清代医家程松龄根据八纲辨证提出的八种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3、佐制药的含义是什么? 答:制药是指能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制约君、臣药物的峻猛之性的药物。如小青龙汤中配五味子敛肺止咳,可防止麻桂发散太过,耗散正气;白芍敛阴和营,防辛散温燥耗伤阴液。均属佐制的用法。 4、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三种:药味的加减、药量的加减、剂型的更换。药味加减必然引起配伍关系、功效、主治的变化;药量加减虽不一定引起配伍关系的变化,但必然会引

起功效、主治的变化;剂型更换虽不引起配伍关系和功效变化,但主治病证有轻重缓急的差别。 5、汤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汤剂的优点:吸收快;起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照顾到具体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病证治疗需要。 6、丸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丸剂的优点: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比较方便。 7、特殊的煎法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答:常用的特殊煎法有六种:先煎:介石类药物宜先煎,如磁石、石决明、龟板、鳖甲等;泥沙含量大的宜应先煎,如糯稻根;有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亦需先煎,如附子等。后下:芳香类药物宜后下,如砂仁、薄荷等。包煎:细小种仁类或含有泥沙量大的药物,为防止药液混浊,减少对消化道、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需先包煎,如车前子、赤石脂、旋覆花等。另炖(另煎):某些贵重药材,为充分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煎或另炖,如人参、羚羊角等。烊化(溶化):胶质、粘性大的药材宜烊化,如阿胶、蜂蜜、饴糖等。冲服:某些芳香药或贵重药,成药,自然汁等宜冲服,如麝香、牛黄、紫雪丹、生藕汁等。 8、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答:两方均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风寒表证。麻黄汤中有麻黄、杏仁,发汗力强,且能宣肺平喘;桂枝汤中有芍药、大枣、生姜,发汗力弱,但能调和营卫。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无汗、喘咳,苔白脉浮紧;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恶风汗出脉浮缓。 9、小青龙汤组成药物有哪些?配伍特点是什么?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方剂学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方剂学第十一单元开窍剂 一、A1 1、通达十二经,为开窍醒神之要药的药物是 A、牛黄 B、郁金 C、麝香 D、苏合香 E、水牛角 2、比较凉开三宝清热开窍的作用,错误的是 A、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 B、紫雪长于息风止痉 C、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 D、安宫牛黄丸最凉,至宝次之,紫雪又次之 E、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 3、下列关于开窍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闭多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 B、寒闭多见神昏,谵语 C、阳明腑实证兼有邪陷心包证,选用寒下剂 D、阳明腑实证见神昏谵语者,可选用寒下剂合开窍剂 E、开窍剂多辛香走窜,中病即止 4、下列哪项不是热闭的症状 A、谵语 B、神昏 C、高热 D、痉厥 E、牙关紧闭 5、安宫牛黄丸主治 A、温热病 B、痰热内闭心包证 C、邪热内陷心包证 D、热闭证 E、寒闭证 二、B 1、A.安神定惊,化痰开窍 B.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C.辟秽化痰,消肿止痛 D.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E.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1> 、紫金锭的功用是 A B C D E

<2> 、苏合香丸的功用是 A B C D E 2、A.安神定惊,化痰开窍 B.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C.辟秽解毒,化痰开窍 D.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E.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1> 、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 A B C D E <2> 、至宝丹的功用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麝香通达十二经,为开窍醒神之要药。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797】 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皆为凉开之常用方,有清热开窍作用,合称“凉开三宝”。相比而言,“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于痰热偏盛而神昏较重者;紫雪长于息风止痉,适于热闭神昏而见痉厥抽搐者;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适于痰浊偏盛而热邪略轻者。【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795】 3、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开窍剂适用于窍闭神昏之证。本证可分为热闭和寒闭两种。热闭多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寒闭多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 使用开窍剂首先应辨别闭证和脱证,其次辨清闭证之寒热属性。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只宜寒下,不宜用开窍剂,但兼有邪陷心包之证,可开窍与寒下并用。开窍剂多辛香走窜,不宜久服。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67785】 4、

成中医大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病、辨证、诊断综合运用、病历书写。 2..认清几个概念: 1.症(症状、体征) 2.证(证候、证型) 3.病 4.辨证 3.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 : (1)司外揣内(2)见微知着(3)以常衡变 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5. 西汉·淳于意: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 6.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脉法。 7. 元·敖氏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为现存最早舌诊专著 8. 清·汪宏《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着 9.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10.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二.问诊 1.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解。(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 2.畏寒:自觉怕冷,体温偏低,得温可缓。(阳气内虚,机体失煦) 3.恶寒发热:(1)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 (2) 恶寒轻,发热重-表热证 (3) 发热轻,恶风-伤风表证 4.但热不寒中,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加重): (1)日晡(申时,午后3~5时)潮热-腹胀便秘,阳明腑实 (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湿温热伏 (3)阴虚潮热-骨蒸颧红,阴虚阳亢 (4)身热夜甚-斑疹舌绛,热入营血 5.但热不寒中,微热(轻度发热, T 37°~38°之间) (1)阴虚内热(病程长,午夜发作)-长期低热,五心烦热 (2)气虚发热(持续,劳累加重)-烦劳则甚,中气下陷 (3)气郁发热(时发时止,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气郁而化火 (4)血虚发热-面白,舌淡 (5)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湿温粘滞 6.寒热往来(1)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2)疟疾病:寒热往来,大汗,发有定时。 7.问汗: (1)自汗-阳虚、气虚、表卫不固 (2)盗汗-阴虚内热 (3)战汗-正邪相争邪盛正衰-身热脉躁,正盛邪衰-身凉脉静 (4)绝汗: 亡阳-汗清稀、冷、味淡,亡阴-汗粘手、热、味咸 8.问疼痛: 1 胀痛:气滞疼痛 2 刺痛:瘀血疼痛 3 冷痛:寒证疼痛 4 灼痛:热证疼痛 5 重痛:湿邪困阻所致,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之时。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要点: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剂型 要点: 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要点: 1.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2.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辛凉解表 要点: 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扶正解表 要点: 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参苏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温下 要点: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四:润下 要点: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五:逐水 要点: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用法要点

细目六:攻补兼施 要点: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单元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和解少阳 要点: 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细目三:调和肝脾 要点: 1.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2.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调和肠胃 要点: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使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方剂学考点总结(必背)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总结】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 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 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 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暑湿证:桂苓甘露饮。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 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 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 (1)表证的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 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1)寒证的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 (2)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1)虚证的临床表现 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八纲辨证总结 细目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一证候相兼的内容 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要点二证候错杂的内容 证候错杂指疾病的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要点三证候转化的内容 1.表里出入: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 要点四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资料复习资料

《方剂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1. 我国最早论述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D.《黄帝内经》 2.被柯琴赞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的方剂是;B.桂枝汤 3. 当归四逆汤的君药是: E. 当归桂枝 4.逍遥散的组成药物除柴胡外,其余是:C.芍药白术当归煨生姜薄荷茯苓 5.再造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B.熟附子煨生姜 6. 平胃散的功用是: A.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7.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C.泻火解毒 8.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是: 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9.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10.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桔梗枳壳 11.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意义在于:A.扶正祛邪 12.三仁汤的功用是: C.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13. 左金丸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E.肝火犯胃 14.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 当归 15.健脾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D.半夏生姜竹茹 16. 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 B.百合固金汤 17.凡寒邪在里,浊阴上逆者,无论阳明寒呕,厥阴 头痛,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治疗均可选用: C.吴茱萸汤 18.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气虚下陷而见内脏下垂,舌质淡,脉虚大无力者,治宜选用: B.补中益气汤 19. 具有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作用的方剂是:C.生化汤 20.证见偏正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治宜选用:D.川芎茶调散 2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丸剂的特点:A.不易变质 22.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共有的药物是: E. 桂枝生 姜炙甘草 23.左金丸中的黄连是:A.君药 24. 泻白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D. 桑白皮 25.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E.清燥救肺汤 26.定喘汤的功用是: B.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27. 紫雪丹的功效是: D.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28.温胆汤的功用是: E.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29.归脾汤的功用是: D.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0.苇茎汤的功用是; B.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31.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配伍比例为;A. 6g:30g 32.配入汤剂时,须后下的药物是: D.砂仁 33.温邪初入营分,临床最常见的神志症状是: B. 时有谵语 34. 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B. 生地 35.逍遥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C.干姜大枣 36.下列各方中除B外,组成药物中均含有当归: B 参苓白术散 37.方中黄芩,黄连同用的方剂是: B.半夏泻心汤 38.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清稀,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治宜选用:A.小青龙汤 39.症见饮食不化,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苔白腻,脉象虚缓者,治宜选用; B.参苓白术散 40.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B.青蒿鳖甲汤 41.配入汤剂时,需后下的药物是: A. 豆蔻 42.银翘散与桑菊饮功用的主要区别是: A.一偏于解表, 一偏于宣肺 43. 五苓散的组成药物除猪苓外,其余是: B.泽泻 茯苓白术桂枝 44. 保和丸组成药物中含有: D. 神曲 45.败毒散的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B.荆芥豆豉 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是:D.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47. 安宫牛黄丸功用是: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48.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DD.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49.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是: C.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50. 金匮肾气丸方中不包含的药味是: C. 山萸肉 51.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枳实消痞丸的组成药物: C.黄芩 52.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E. 橘红 53. 牡蛎散中重用黄芪意在: B.补气固表 54.白虎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C.竹叶 55.清暑益气汤组成药物中不含:D.银花扁豆花

中医方剂学考点(三)

方剂学考点:鸡鸣散方剂 【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方剂学考点:暖肝煎方剂 【组成】当归二三钱(6~9g),枸杞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乌药二 钱(6g),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 【主治】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运用】 1.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少腹疼痛,疝气痛。以睾丸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得 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3.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属肝肾虚寒者,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若证属实热,见阴囊红肿热痛者,切勿使用。 方剂学考点:天麻钩藤饮方剂 【方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 【用法】水煎服。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方解】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 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 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 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 佐使药。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证 治要点。 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方剂学考点:辰砂化痰圆方剂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2020年整理).pdf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内容进行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内容,重点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 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尤为常考查的内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

等。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 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 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中医药类方剂学期末考试考点

【选择或填空】【P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P4】两汉时期:根据《黄帝内经》后人总结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P7】宋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明清时期: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 【P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P14】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制方理论。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对方剂以治法分类。 【p17】(多选)方剂药物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p20】(多选)方剂的运用变化:1、药味增减,2、药量增减,3、剂型更换。 【p30】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p32】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芍,姜枣合用调和营卫;‘为仲景方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p35】九味羌活汤:体现‘分经论治’思想代表方。 【p38】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p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甘草=1:2 【p5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p58】大承气汤: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p61】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p67】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症。(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p70】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p75】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者。 【p77】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p82】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 【p84】逍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p94】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血分证。 【p96】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p98】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p101】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 【p102】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p104】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 【p106】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p108】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p118】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p121】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p125】香薷散:主治阴暑证代表方。 【p127】六一散:滑石:甘草=6:1 【p133】理中丸: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p135】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p141】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 【p143】阳和汤:主治:阴疽。 【p147】四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克)白术(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p149】参苓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