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5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3475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3475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3475《环境化学》课程综合复习

一、名词解释复习题

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TSP: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飘尘:粒径≤10微米的颗粒物。

降尘:粒径在10-100微米间的颗粒物。

可吸入粒子(IP):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DP≤10微米。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江,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酸度: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部量。

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接受H+的物质总量。

永久硬度:由水中的Ca2+、Mg2+的SO42-、Cl-盐为主引起的硬度。

暂时硬度:由水中的Ca2+、Mg2+的HCO3-、CO32-盐为主引起的硬度。

BOD:指在一定体积的水中有机物降解所要耗用的氧的量。

氧化曲线:有机物进入某一水体后引起水体中溶解氧发生变化所得到的曲线。

POPs的含义: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英文缩写。

逐级生成常数:中心离子或化合物在酪合反应中一般只能接受一个配位体,叫—

积累稳定常数:中心离子一次可以接受几个配位体反应中所生成的常数。

KOC:标化的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PAH S的含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英文缩写。

BOD T的含义:总的生物化学需(耗)氧量的英文缩写

KOW:正辛醇一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浓度的比例。

BCF:生物浓缩系数

TDS的含义:即总的可溶性盐(固体)的英文简写。

BCF的含义:是生物浓缩因子(系数)的英文缩写。

生长代谢:微生物代谢时,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

共代谢: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类推和能源,必须由另外的化合物提供。

永久电荷:在矿物形成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同晶置换作用使原有土壤胶体带有电荷,称之为永久电荷。

可变电荷:随介质PH值改变而改变的电荷。

1.QSAR的含义:指定量的结构活性关系的英文缩写。

PAN的含义:过氧乙酰硝酸脂的英文缩写。

10.光化学过程:是指物质吸收光量子后形成激发态物质,并导致后者进一步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学物质的过程。

11.氧化成核作用:是指大气中的NO X、SO2等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硫酸、硝酸及其相应的盐类化合物,而作为凝结核,最后形成云滴、雨滴等等过程。

12. 云下清除作用:又称冲刷作用,是指大气中形成的雨滴在下降过程中碰撞大气中由NO x、SO2等形成的核,同时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

质如NO x、SO2等,而将它们一并带至地表的过程。

13.雨除作用:是指大气中的NO X、SO2等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后形成硝酸、硫酸及其盐类,形成凝聚核,并进一步吸收NO X、SO2及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云滴和雨滴,进而去除大气中的酸性物质的过程。

14.云内清除作用:又称雨除作用,是指在酸雨形成过程中,NO x和SO2在大气中氧化成核,之后通过核之间相互碰并,并吸附水蒸气和NO x、SO2等形成雨滴的过程。

15.敏化光解:指由光敏剂存在所引起的光化学反应。

16.气溶胶:指大气中以固态或液态形式存在的颗粒物均匀地分散在大气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17.大气温度层结:即静大气的温度在重直方向上的分布。

18.硫酸烟雾:是指由SO2和烟尘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反应后所形成的硫酸及其盐类的混合物,它为黄色烟雾。

19.干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气流方式达到地面的现象。

20.自由基:即由于共价键的均裂所生成的化学碎片。

21.阈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引起生物有机体损伤的最小剂量。

22.优先污染物:是指在众多的环境化学物中筛选出来的、加以优先研究和控制的污染物,其潜在危险性和毒性一般较明显。

23.非碳酸盐硬度:是指水中的Ca2+、Mg2+等与SO42-、Cl-、NO3-等形成存在所形成的硬度。

24.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所吸附的盐基离子占该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总和的百分比。

25.生长代谢:有机污染物可以作为微生物的食物源,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能源和碳源,此时有机污染物发生的降解代谢。

26.累积稳定常数:中心离子同时与两个以上的配体结合而得到的形成常数。

27.拮抗作用:是指几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时,他们的危害比这几种污染物质单独存在时的危害之和小的一种现象。

28.盐基饱和土壤:是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为盐基离子的土壤,其盐基饱和度为100%。

29.土壤盐基饱和度:指土壤胶体所吸附的盐基离子占该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总和的百分比。

30.暂时硬度:是指水中Ca2+、Mg2+等以碳酸盐、碳酸氢盐形式存在而产生的水体硬度。

31.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32.富营养化作用:即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后引起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水体的DO异常变化,致使水体功能改变或丧失,水质恶化的一种现象。

33.拮抗作用:是指几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时,他们的危害比这几种污染物质单独存在时的危害之和小的一种现象。

34.累积稳定常数:中心离子同时与两个以上的配体结合而得到的形成常数。

35.增溶作用:是指表面活性剂等有机质能增加某些难溶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中溶解度的现象。

36.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浓度的现象。37.被动易化扩散:指某种污染物从高浓度一侧,在与生物膜上的特异载体蛋白质相结合后通过生物膜达到低浓度一侧,并释放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能量。

38.专属吸附: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以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的一种吸附形式。

39.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0.甲基橙酸度:指在测定水体酸度时,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得的水溶液的酸度,其终点pH为3.1-4.4之间。

二、填空复习题

1. 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团的结构和类型可分为四种,即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

2. PAHs系指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它在环境介质中的非生物降解过程主要包括光解和氧化。

3.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饮。

6.在无氧氧化中的受氢体主要包括有机底物转化生成的中间产物和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后者主要有CO2、SO42-和NO3-。

7.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

大的现象。

8.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机理主要是烷基链上的甲基氧化、β-氧化、芳香环的氧化降解和脱磺化。

10.污染物质在有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前三者称为转运,而排泄和生物转化称为消除。

11.多糖类微生物降解的基本途径包括:多糖水解成单糖、单糖酵解成丙酮酸和水,后者再进一步转化为CO2等。

12.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途径复杂多样,但其反应类型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四种。

13.污染物的慢性毒性作用,一般以阈剂量(浓度)来表示,阈剂量(浓度)是指在长期暴露毒物,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14.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8.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因为它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相反可以发生生物

转化作用,并能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9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机理主要是烷基链上的甲基氧化、β氧化、芳香环的氧化降解和脱磺化。

20. 污染物的慢性毒性作用,一般以阈剂量(浓度)或最高允许剂量(浓度)来表示。

21. 影响污染物质微生物降解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pH、含水量、溶解氧及共存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等。

22. 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途径复杂多样,但其反应类型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四种。

23. 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的基本途径是: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后者经脱氨脱羧生成脂肪酸。

24.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5.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高于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

象。

26. 微生物降解脂肪的基本途径如下: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丙三醇;后两者进一步转化,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7. 影响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速率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pH 值、营养物质、溶解氧和共存物质等。

28. 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个方面。

43.污染物质的水解速率常数K h = K a [H+] + K N + K b [OH-] ,其大小主要决定于水解介质的pH值和污染物本身的性质。

44.与吸附作用相比,分配作用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吸附等温线呈线性,二是分配作用与吸附位无关,三是分配作用放热少。

45.有机磷类农药的非生物降解过程主要包括水解和光解(光氧化)两种途径。

46.大气中的颗粒物对酸雨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气颗粒物促进气态污染物的转化,另一方面大气颗粒物可以对酸性降水起

缓冲或中和作用。

47. pE系指体系中电子活度的负对数,对于同一个体系,其pE= 16.9 E (V)。

48.据研究As5+的毒性比As3+的毒性小,而且后者还可与酶蛋白分子中的巯基反应,从而抑制酶的生物活性。

49.次生矿物大多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等作用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有所改变;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氧化、

水解和酸性水解三个历程。

50.对于某一类有机污染物而言,若其烷基支链越多、分支程度越大,其生物降解性就越难(小);若其分子中有氯原子取代基存在,

则随着氯原子取代数目的增加,其生物降解速率变小。

51. 有机污染物甲烷发酵所需的适宜pH范围为7-8,要求的C/N比为25-30:1。

52.自由大气的逆温有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53.MMD表示最大混合层高度,当其小于1500米时,城市会普遍出现污染现象。

54.据研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的组成为C106H263O110N16P,按照最小养分律,在水体富氧化过程中应特别加强N和P的控制。

55.水中颗粒物对污染物质的吸附作用包括: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56.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有扩散和质体流动两个过程。

57.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结构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58.大气中的颗粒物的去除过程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

三、简答复习题

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水体系的分配作用1、吸附等温线呈线性;2、不存在竞争吸附;3、放热少。分配作用与有机污染物的Sw呈反相关。不过分配作用受土壤湿度影响大。

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过程主要包括吸附催化水解和光降解。

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0A0的流动变动复杂体。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饮。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前三者称为转运,而排泄和生物转化称为消除。

生物转化中的酶主要包括六大类,即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合成酶。按其成分酶可分为: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两大类。

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1、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直接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间接受氢体的递氢过程;3、无氧氧化中有机底物转化中间产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4、无机氧化中某些有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糖类的微生物降解基本途径:多糖水解成单糖、单糖酵解成丙酮酸、丙酮酸的转化等。

微生物降解脂肪的基本途径如下: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甘油转化成丙酮酸、脂肪酸转化(经β-氧化后进入三羧酸循环)。

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途径: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脱氨脱羧成脂肪酸。

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途径复杂多样,但其反应类型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四种。前三个反应将活泼的极性基因引入亲脂的有机毒物分子中,使其水溶性和极性增加,故将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称为有机毒物生物转化的第一阶段反应;第一阶段反应的产物或具有适宜功能基团的原毒物与内源性有机化合物(如葡萄糖、氨基酸、谷胱甘肽等)所进行的结合反应称为第二阶段反应(又称轭合反应)。1、氧化反应类型:混合功能氧化酶加氧氧化(即单加氧酶),脱氢酶脱氢氧化,氧化酶氧化;2、还原反应类型:可逆脱氢酶加氢还原,硝基还原酶还原,偶氮还原酶还原,还原脱氢酶还原;3、水解反应类型:羧酸酯酶使脂肪族酯水解、芳香酯酶使芳香族酯水解、磷酯酶使磷酸酯水解、酰胺酶使酰胺水解;4、重要的结合反应类型: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

烃类的微生物降解:可发生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双端氧化,逐步生成醇、醛及脂肪酸,而后经β-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降解成

CO2和水。其中以烷烃末端氧化最为常见。

常见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性:烯烃> 烷烃 >芳烃 >多环芳烃 >酯环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直链烷烃>支链烷烃;苯>烷基苯类>多环化合物。

氮在环境中的主要形态:空气中的N2、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氮化合物及生物残体变成的各种有机氮化合物、胺盐和硝酸盐等无机氮化合物。这三种形态可在自然界中相互转化(微生物作用下),其中主要的转化有同化、氨化、硝化、反硝化和固氮等。

同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基态氮和铵态氮、组成机体中蛋白质、核酸等含有氮有机物质的过程,

氨化:所有生物残体中的有面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成氮态氮的过程。

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

固化: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分子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硫在环境中有单质硫、无机硫化合物和有机硫化合物三种形态;这些硫形态可在微生物及其它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相互转化。

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有金属汞、有机汞化合物和无机汞化合物三种。它们的毒性大小,按无机汞、金属汞、有机汞顺序递增,其中以烷基汞的毒性

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机理是什么?其现象有什么特征?答:光化学烟雾现象: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如O3、醛、PAN、H2O2等,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光化学烟雾是一个链反应,链引发反应主要是NO2光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照射。根据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光化学烟雾在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高峰出现在中午或稍后。

根据下表计算结果说明:B地降水中SO2-和NO-总含量明显低于A地,但为何B地降水也是酸雨?

答:造成酸雨的结果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致酸物质SO4和NO3,二是碱性物质Ca和NH4。在B地区,尽管SO42-和NO3-的含量都比A地区低,但降水中的Ca2+和NH4+比A地区中的更低,因而B地区的降水仍然是酸雨。

简介某一含Cu2+废水排入某一河流后可能发生的迁移转化过程。

答: 物理过程:扩散,沉降,蒸发,随水流动等;

物理化学过程:吸附-解吸,共沉淀作用及絮凝作用等;

化学过程:沉淀-溶解氧化-还原,水解,光解,络合-螯合作用等;

生物过程:生物吸收同化,生物降解代谢,生物转化等。

以上几个过程可以同时发生、交叉进行。

.简介汞污染的特点及水俣病的主要致病物质是什么。

答: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汞可以单质形式存在;二是汞及其化合物特别容易挥发;三是汞及其化合物易发生甲基化作用。水俣病的主要致病物质为:甲基汞、乙基汞和丙基汞。

分析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原理,简介表面活性剂在修复石油污染环境中的应用机理。

答: 表面活性剂因有一个极性(亲水)基团和一个非极性(亲脂)基团,它们能增加某些难溶于水的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这就是增溶作用的原理。表面活性剂可增加石油等污染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量。一方面可使之在水环境中分散良好,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环境中微生物与之接触的界面,增加微生物降解它们的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改观外在表现,改善视觉和景观的污染。

简述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答: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即耐受机制):①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标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附;②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③酶系统的作用(耐性品种或植株中有保护酶活性的机制);④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简介环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我国当前优先考虑的几大环境化学问题。

答:①主要研究内容: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②我国优先考虑的几大问题: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问题;以大气颗粒物和SO2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问题。

简述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及去除大气颗粒物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是爱根核模、积聚模和粗粒子模;其去除过程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

简述多氯联苯(PCBs)的结构特征、理化特性和主要转化途径。

答:多氯联苯(PCBs)是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氯代芳烃类化合物,由于其理化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已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备受人们关注。PCBs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化途径是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简介砷在水和土壤中存在的主要化学形态有哪些?并分析砷污染土壤作旱地优于作水田的原因。

答:砷在天然水中以H2AsO4-、HAsO42-、H3AsO3和H2AsO3-存在。在土壤中,砷主要与铁、铅水合氧化物胶体结合的形态存在,水溶态

含量极少。砷污染土壤作旱地优于作水田的原因有三;土壤E h降低时,As5+还原为As3+,后者溶解度增大;As3+毒性大大地大于As5+;As5+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所以As5+的植物吸附性较小,而As3+则难被土壤胶体吸附,植物比较容易吸收As3+。

.简介多环芳烃(PAH)的天然源和人为源。

答:其天然源是:陆地和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森林、草原的天然火灾以及火山活动等。其人为源:各种矿物燃料、木材、纸以及其他含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或在还原气氛下热解形成的。此外,食品经过炸、炒、烘、烤、熏等加工后也会生成多环芳烃。

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被动转移和主动转移两种。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迁移方式的因素有:重金属的种类、价态、存在形式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种类、特性。

表面活性剂有哪些类型?它的生物降解机理主要有哪些?

答: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团结构和类型可分为四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中阳离了表面活性具有杀菌能力,所以研究其微生物降解时必须注意负荷量和微生物的驯化。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机理主要是烷基链上的甲基氧化( 氧化)、β氧化、芳香环的氧化降解和脱磺化。

四、写反应式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HO + NO2→HNO3

RCHO + hν+2O2→RO2·+ HO2·+ CO

CH3(CH2)16COOH +26O2→18CO2+18H2O

RCHO +·OH +O2→ RC(O)O2·+ H2O

CFCl3+ hν→CFCl2+Cl

.O+ClO→Cl+O2

.HO+NO2 →HNO3

RC(O)O2·+ NO →NO2 + RO2· + CO2

.RCHO+NO3→RCO+HNO3

.H + HCO →H2+CO

.2HO2→ H2O2+O2

厌氧细菌CH3-CO-COOH+H2S+NH3

.HSCH2CH(NH2)COOH

五、计算复习题

1.从湖水中取出深层水,其pH=7.0,含溶解氧浓度为0.32 mg·L-1,请计算该水体的pE和E h各为多少?(已知:O2 + 4H+ + 4e = 2H2O,pE o = 20.75V)。

2.用Langmuir方程描述悬浮物对溶质的吸附作用,假设溶液平衡浓度为

3.00 × 10-3 mol·L-1,溶液中每克悬浮物固体吸附溶质为0.50 × 10-3 mol·L-1,当平衡浓度降至1.00 × 10-3 mol·L-1时,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为0.25 × 10-3 mol·L-1,问每克吸附剂可以吸附溶质的限量是多少?

4. 已知某水体的pH为7.0,总碱度为2.0×10-3 mol·L-1,求CO2溶于水后体系中H2CO3*、HCO3-、CO32-的浓度及C T,CO3为多少?若体系中又存在Fe2(CO3)3,并已知[Fe3+]为1.0×10-5mol·L-1,求K SP,Fe2(CO3)3(s)为多少?

5.在某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池中,若与pH=8.0的水接触的气体中含有80%的CH4和20%的CO2,请计算该厌氧消化池的pE和E h (对于反应:CO2(g)+8H++8e=CH4(g)+2H2O,已知pE0=2.87)。

6. 某种水体中含Cd2+ 浓度为10-5 mol·L-1,水中同时也含有10-4 mol·L-1氯化物,若镉与氯形成络合物的积累常数分别为β1 = 100,β2 =398,β3 = 501,β4 =1000,求算各络合物形态的含量。假若该水体中同时存在[S2-] =

7.8 ×10-6 mol·L-1,试求CdS(S)的K sp为多少?(假设络合反应不影响CdS的沉淀反应)

8.若某水体中[Cd2+]=1.0×10-3 mol·L-1,[Cl-]=1.0×10-5 mol·L-1。且知β1=34.7,β2=158.6,β3=501,β4=1000,请计算该水体中[CdCl+]、[CdCl20]、[CdCl3-]、[CdCl42-]各为多少?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 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 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

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重要污染物 1 元素CrHgAsPbCl 2 无机物CONOxSO2KCN 3 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 5 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6 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 7 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 8 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 9 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概念基于有毒化学物的毒性自然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概率等因素从多种有机物中筛选出的优先控制物 7认识过程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 1972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14*1.5’=21’) 1.对于生物来说,任何物质包括机体需要的宏量和微量元素,只有 时才是有益的。过量和不足对生物都会引起危害,这就是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 2.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其归宿主要是。3如果在光化学系统的初级过程中,激发态分子分解产生了后,可引发进一步的暗反应。 4在大气污染物的颗粒物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范围是< μm。 5在水环境中,溶质离子以的形式与胶体物质进行作用,从而被吸附的过程被称为专性吸附。 6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苯并a芘的化学结构式分别为 和。 7 水中含有机质的固体物质对溶解在水中的憎水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特征 是。8从根系和叶片吸收的F最终会积累在植物的部位。 9一般地,砷酸盐的沉积量与水中磷酸盐含量成比例关系。 10生物转化和是多氯联苯的主要转化过程,随取代的氯原子数目的增加,降解和转化都会越来越难。 11 氟对牙齿和骨骼的形成与结构均有很重要的功能,因在牙齿中会形成, 在牙齿表面形成坚硬的保护层,但摄入过量的氟化物会出现症状。 12 在常规的简单化学沉淀物中,以各类金属离子的形态沉淀的溶度积最低,常用来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 13 硒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原因是 。 14 环境激素的阻碍对象主要是,它可能抑制该类物质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性,使酶的功能丧失,致使该类物质不能合成。

二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中。(10*1.5’=15’) 1 以下关于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2.5μm, 积聚模的粒径为2.5~10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10μm; B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0.05μm,积聚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0.05~2μm; C爱根核模的粒径为0.05~2μm, 积聚膜的粒径小于0.05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D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0.05μm, 积聚模的粒径为0.05~2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2 对流层大气中最重要的吸光物质是( ) A. NO2 ; B. O3; C. HCHO; D. HNO2 ; E. SO2; F. ROOR’. 3 SO 2被氧化成SO 3 形成酸雨的方式主要有() A.SO 2 的气相氧化; B.SO 2 的间接光氧化; C.微生物氧化; D.SO 2 的液相氧化; 4若水体中的酸碱度只是以碳酸和碳酸盐构成,则关于酸度可表示为下式( ) A酸度[ CO 32 -]+[HCO 3 -]+[ OH-]-[H+] B. 酸度=2[H 2 CO 3 ]+[HCO 3 -]+[H+]-[ OH-] C酸度=2[ CO 32 -]+[HCO 3 -]+[ OH-]-[H+] D. 酸度= [H 2 CO 3 ]+[HCO 3 -]+[H+]-[ OH-] 5 重金属污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 ) A. 会在生物体内蓄积富集; B.毒性大,污染严重; C. 不能被降解而消除; D.迁移转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6 以下元素已经证实属于会干扰内分泌的环境激素包括() A.Cd; B. Cr; C. Pb; D. Hg; E. Cu. 7当亨利常数在下列哪个范围内,挥发作用受液相控制()。 A. K H > 1.013*102 Pa·m3/mol ; B. K H > 1.013 Pa·m3/mol ; C. K H <1.013*102 Pa·m3/mol; D. K H < 1.013 Pa·m3/mol。

(NEW)中国农业科学院806环境化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化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806环境化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0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408环境化学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 其他名校环境化学考研真题 2016年山东大学803环境化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38环境化学考研真题 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846环境化学考研真题2012年西南大学862环境化学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化学考研 真题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806环境化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题 1.光化学反应 2.多环芳烃、多氯联苯英文缩写 3.环境中砷的化学价态______、______ 4.臭氧层生成是由于平流层中O2______的结果 5.天然水中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有机物是______ 6.土壤胶体微粒核一般带______电荷 7.______或______是植物、动物、人最重要重金属解毒剂 8.环境中重金属元素测定的两种仪器 9.固废再利用 10.辐射对人体损害包括躯体效应和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大气温度层结 2.温室气体

3.辛醇水分配系数 4.BCF 5.专属吸附 6.土壤盐基饱和度 7.ED50 8.被动扩散 9.表面活性剂 10.环境污染物 三、简答题 1.简述大气中重要含氮化合物种类、来源及对环境污染 2.简述腐殖质分类及对水体重金属行为影响 3.以水体铬为例,简述其形态(价态)对其毒性影响 4.简述有机磷农药特点及降解过程 四、论述题(二选一) 1.详细阐述土壤或水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论述化学污染物类别,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以及毒物联合作用类型,并举例说明某种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与环境效应关系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人类各种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于环境而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由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叫做环境污染。 3、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5、标化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6、辛醇-水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7、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在水中的平衡浓度和其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之比。 9、水解常数: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与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 10、直接光解:有机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光而进行分解反应。 11、敏化光解:腐殖质等天然物质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能量转移给有机化合物而导致分解反应。

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13、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 14、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用碳源和能源,须有另外的化合物提供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该化合物才能降解。 15、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吸收、吸附等),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6、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7、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8、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半数有效浓度(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 19、阈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20、最高允许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 1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包括碱基对的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 16、遗传致癌物:1)直接致癌物:直接与DNA反应引起DNA基因突变的致癌物,如双氯甲醚。 2)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不能直接与DNA反应,需要机体代谢活化转变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改变。如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等。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 式 地位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 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 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水环境化学氧还整理

? 4.5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例:在测定某水样的CODCr时,50ml水样中加入25ml的重铬酸钾溶液和其他试剂,加热回留2h后,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消耗19.06ml。以50ml蒸馏水为空白,经过同样的测定步骤,消耗滴定液20.70ml。已知硫酸亚铁铵的浓度经标定为0.311 mol/L ,求该水样的CODCr值。 氧化还原半反应 任一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看成由两个半反应组成。氧化还原半反应都包含着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两种物质,其中氧化态高的称氧化型,氧化态低的称还原型。氧化型+ ne 还原型? ? 4.5.1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平衡 ? ? 体系的氧化还原平衡有两方面的含义: 1)表示体系中电子给予体和受体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电子势位发生无限小变化时,随即发生可逆性的电子迁移;2)包含在系统中的所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都相等。 ? 4.5.2 水体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 4.5.3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1 )氧化还原电位 半反应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倾向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电极电势)值反映。这个数值越大,表明该体系内氧化剂的强度愈大。故又称之为氧化电位或氧化势。 用一种元素的氧化型和还原型组成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如Zn2+/Zn。

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位、氧化还原电位) 在标准状态下测定的电极电势称标准电极电势。以单位E0表示,单位为伏特(V )。 ? E0(H+/H2)= 0.0000V E0(Cu2+/Cu )= 0.337V E0(Pb2+/Pb )= -0.126V 标准条件下,一个体系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是设标准氢电极的电位为零。 在25℃、[H +]为1.0 mol/L (pH =0)、一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硬性规定标准氢电 极的氧化还原电势为0,即E0=0.0000V 。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 标准电极电势数值越小,其还原型的还原性越强,氧化型的氧化性越弱,反之亦然。 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弱氧化剂+弱还原剂 Zn + Cu2+=Zn2++ Cu E0(Cu2+/Cu )= 0.337V E0(Zn2+/Zn )= -0.762V 若使原电池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放电,原电池所做最大有用功(电功)应等于化学反应中Gibbs 自由能变的降低,即 由电学原理,任意一个原电池所做的最大电功等于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即电动势ε )和通过的电量(Q )的乘积:电功(W) = 电量(Q) × 电势差(E) ε — 电动势(V ),F — 法拉第常数 96485(C·mol-1),表示每摩尔电子所带的电量 。n — 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当半反应中还原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减小,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当半反应中氧化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正确书写Nernst 方程式: ① 气体物质用分压(Pa)表示并除以 p (105 Pa),溶液中的物质用浓度(mol L -1)表示并除c°(1mol L- 1)。 ② 纯固体或纯液体物质不写入。 ③电极反应中电对以外物质也应写 入,但溶剂(如H2O )不写入。 Z n n -0.76280.00000.3370.5350.7701.0851.3583 Fe 22H 22Ni -0.232Cu I - Fe 2+Br --氧化型还原型+n e - /V 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2

高起专环境化学复习题全解

《环境化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⒈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迁移形式是物理-化学迁移。 ⒉由近紫外光(200nm<λ<400nm)引起光化学离解的物质键能E应满足:(c=3.0×108m/s,h=6.626×10-34J.s/光量子)299.3J/mol < E < 598.5 kJ/mol 。 ⒊将下列物质:乙烯、正丁烯、正丁烷和异丁烯,按照光化学反应活性大小依次排列为异丁烯 > 正丁烯 > 乙烯 > 正丁烷。 ⒋大气颗粒物依照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分别是爱根核模、积聚模和粗粒子模,并用来解释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归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可吸入粒子定为D p <10μm 的颗粒物。 5.根据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其中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的是对流层和中间层;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 内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也称为电离层。 6.由可见光(400nm<λ<780nm)引起光化学离解的物质键能是(c=3.0×108m/s,h=6.626×10-34J.s/光量子)153.5kJ/mol < E < 299.3kJ/mol 。 7.大气颗粒物有三种重要的表面性质:成核作用、粘合和吸着。雨滴的形成就属于成核作用。 8.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9.根据土壤中H+离子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根据提取液的不同,潜在酸度分为代换型酸度和水解酸度。代换性Al3+是矿物质土壤潜在酸度的主要来源。 10.含镉废水通入H 2 S达到饱和并调整pH值为8.0,水中Cd2+浓度是6.81×10-20 mol/L (已知饱和H 2S溶液的浓度为0.1mol/L,解离常数K 1 为8.9×10-8,K 2 为1.3×10-15,CdS 的溶度积为7.9×10-27)。 11.已知25℃时,E0(Fe3+/Fe2+)=0.68V,a(Fe3+)=0.01mol/L, a(Fe2+)=0.1mol/L。计算pE0为11.52,pE为10.52。 12.水中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1)--环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1)

示范试卷一 一 、名词解释(本题共18分,每小题 3 分) 1. 环境化学 2. 大气的温度层结 3.K OW及其环境学意义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5.水体富营养化 6. 绿色化学 二 、填空(本题共16分,每小题 0.5 分) 1、在对流层中,当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则出现了逆温 现象。 2. 大气颗粒物湿沉降去除包括 和 两个过程。 3. 大气中主要氧化性自由基为 OH,请用方程式表达其主要反应途径 ; 。 4. 请列举一种CO2以外的温室气体 。 5. 颗粒物在酸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1)催化SO2的氧化;2)。 6. 冰的密度 水,是因为在两种状态下,水分子形成 的结构不一样。 7. 写出水体总酸度的表达式 。 8. p E的一般表达式为 。 9. CH3OCONHC6H5的水解反应产物为 、 和 。

10.林丹是 ,与其外消旋混合物相比,林丹具有较 的生物富集性。 11. 土壤颗粒是以为骨架,附着着和 的混合体,其中有机质因为结构不均一,在研究吸附时,有学者提出将其分为和 ,来表示其结构变化的难易性。 12.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通过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 而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 、pH等。(尚有很多答案) 13. 土壤胶体是主要的吸附剂,农药在其上的吸附机理很复杂,包括 、、范德华作用力、氢键作用等。 14. 是产生肿瘤细胞的分子基础。 15. QSAR的全称是 ;其中一个结构参数E lumo的含义为 ;代表分子 电子能力。 16. 例举一个可被还原有机污染物 。 17. 写出一个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式 。 18. 影响Fenton反应的主要条件有:pH值、H2O2浓度、 、反应温度。 19.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可分为:植物提取、植物稳定、 。 20. 为了提高修复现场的微生物修复效率,接种活性微生物,并为其提供适宜条件,这一技术称为 。 21. 请例举一个绿色溶剂 等 。 三 、简答题及计算题(本题共66分,每小题 6 分)

环境化学试题

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 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4、化学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 的化学物质。 5、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又分为大气、 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6、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 的二次污染物(如臭氧、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和产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具有易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拦截地表向外放出长波辐射的作用,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 高的现象。 8、积聚膜——DP在 0.05~2 um范围内,主要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这两种膜合称为细粒子。 9、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 .05u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 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10、酸雨——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11、粗粒子膜——DP大于2um,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 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1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1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 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4、毒物的协调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称为协合作用。 15、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 的现象。

环境化学重点复习资料

1、痛痛病是由Cd 镉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2、水俣病是由Hg 汞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3、米糠油事件是由多氯联苯引起的。 4、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侵蚀、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大量积存、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海洋污染。 5、世界环境日6月5日。 6、2014世界环境日主题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7、2014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 8、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为Ca2+、Na+、Mg2+、K+、Cl-、SO42- 、HCO3- 、NO3-。 9、河水中阴、阳离子的含量顺序Ca2+<Na+<Mg2+,HC03- <S042- <Cl-。 10、腐殖质中:不溶于NaOH的部分称胡敏酸,可溶于NaOH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植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部分称为富里酸。 11、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可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将其划分为三类腐植酸、胡敏酸、富里酸。 12、一般情况下,当水体DO<5mg/L,各类浮游生物不能生存;DO<4.0 mg/L时,鱼类会死亡;DO<2mg/L,水体发臭。 13、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组成物质)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 总碱度=[HCO3-]+2[CO32-]+[OH-]-[H+] 酚酞碱度=[CO32-]+[OH-]-[H2CO3*]-[H+] 苛性碱度=[OH-]-[HCO3-]-2[H2CO3*]-[H+] 14、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组成物质)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 总酸度=[H+] +[HCO3-]+2[H2CO3*]-[OH-] CO2酸度=[H+]+[H2CO3*]-[CO32-]-[OH-] 无机酸度=[H+]-[HCO3-]-2[CO32-]-[OH-] 15、在碳酸水体中加入碳酸盐,该水体:总酸度不变,总碱度增大,无机酸度减少,酚酞碱度增大,CO2酸度减少,苛性碱度不变。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环境问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污染物排放和过度开发资源; 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 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3、在大气对流层中污染物易随空气发生垂直对流运动,在平流层中污染物易随地 球自转发生水平运动; 4、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传输。 5、当Γ<Γd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6、大气中重要自由基产生于光离解。 7、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 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 、链终止; 8、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9、洛杉矶烟雾也称为光化学烟雾。10、伦敦烟雾也称为硫酸型烟雾。 11、当降水的pH值 5.0 时,称为酸雨。 12、可吸入粒子是指粒径﹤10um 的颗粒物; 13、PAN是指大气中的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物; 14、水中异养生物利用自养生物产生的有机物为能源及材料构成生命体; 15、导致痛痛病的污染物是Cd ;16、导致水俁病的污染物是甲基汞。 17、腐殖质分子中含有多元环状结构,其上联接有-OH -COOH -CHO 等官 能团; 18、非离子型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

19、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CO2、H2CO3、 HCO3-; 20、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 原; 21、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分配、水解、光解、挥发、生物降解 22、次生矿物由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而成; 23、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24、能引起温室气体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CH4、CO 、CFCs 。 25、腐殖质中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称为腐黑物,可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殖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的部分称为富黑酸。 26、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以上。 27、土壤及沉积物(底泥)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作用(sorption)包括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 28、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29、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三种方式。 30、天然水中的总酸度= [HCO3-] +2 [H2CO3*] + [H+] - [HO-]。 31、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湍流和浓度梯度的影响。 32、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80%~90% ,而干沉降只有10%~20 。 33、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4、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复习题

第一篇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狼图腾) 整理方法:课本+笔记+参考资料 注:有些并非很重要! 一、名词解释 1?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 2?元素的丰度值: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3?陨石:是降落在地球上的行星物质的碎块。 4?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重量百分数的丰度值。 5?丰度系数:指某一自然体的元素丰度与另一个可作为背景的自然体元素丰度的比值。 6?克里普岩:是岩浆分异或残余熔浆结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元素的岩石,其富K、REE 和P。 7?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指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8?类质同像:指矿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时,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被其他类似的质点所代替,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均保持不变的现象。 9?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借助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基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分布、化学作用及其演化的学科。 10. 微量元素:指在所研究体系中(地质体、岩石、矿物、流体/熔体等)的含量低到可 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元素。 11. 稀溶液定律(即亨利定律):在极稀薄溶液中,溶质的活度正比于溶质的摩尔浓度。 12. 分配系数:微量元素i在平衡共存的两相之间的质量浓度比值。 13. (1)相容元素:(表述1)在岩浆结晶过程中,那些容易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进入固体的微量元素。(表述2)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 (2)不相容元素: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 14.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成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以及空间位移的作用。 15. 地球化学障:在元素迁移过程中,如果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 介质中原来稳定迁移的元素其迁移能力下降,元素因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则这些影响元 素沉淀的条件或因素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16. 原始地幔:地核形成以后,地壳形成以前的地幔。 17. 亏损地幔:原始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地壳以后残余的地幔。 18. 富集地幔: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将地壳物质再循环返回地幔后所形成的地幔。 19. 五重简并:在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中,五个d轨道的能级相同,电子云呈球形 对称,电子在五个d轨道的分布概率相同,称为"五重简并”。 20. 晶体场分裂:当过渡金属离子处在晶体结构中时,由于晶体场的非球形对称特征,使d轨道的能级产生差异,称为“晶体场分裂”。 21. 晶体场分裂能:将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放在正八面体配位的晶体中时,五个d 轨道都受到配位体负电荷的排斥,轨道总的能级提高;由于正八面体配位场中配位体质点处 于直角坐标的三个垂直轴方向,故dr轨道电子云的瓣指向配位体,使两个dr轨道电子的被 排斥力比d?轨道的被排斥力大,dr轨道的能级要比d?轨道电子的能级高得更多,dr轨道电子的能级与d?轨道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称为“晶体场分裂能”。 22. 晶体场稳定能:d轨道电子能级分裂后的d电子能量之和,相对于未分裂前d电子 能量之和的差值,称为“晶体场稳定能”。 23. 八面体择位能:离子八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稳定能减去其四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的稳定能。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B

环境学院环境化学课程考试题 A盐度升高 B pH降低C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D改变氧化还原条件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B—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5、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一、B、C、D _的影响。A风B湍流C天气形式D地理地势 6、大气中H0自由基的来源有A、C、D 的光离解。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效应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3、大气中的N02可以转化成HNO? 、NO 3 和___ 2O5 o 4、大气颗粒物的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5、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_________ 表面吸附________ 、离子交换吸附________ 和专 属吸附。 6、有机污染物一般诵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 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7、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深层水及底泥呈还 原性环境。 & 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9、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 10、土壤具有缓和其_ ____ 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 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二、不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A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2、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____ C ___ o A热岛效应 B 温室效应C 土壤的盐碱化 D 噪声 第 13、以下—A、B、C、D 因素可以诱发重金属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古 A O3 B H2CO C H2O2 D HNO2 7、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B、C 。 A RO B R 自由基 C H2O D HO2 &两种毒物死亡率分别是M1和M2,其联合作用的死亡率M0.10 C >1.00 D >2.00 10、气溶胶中粒径___ A ____ ym的颗粒,称为降尘。 A >10 B <5 C >15 D <10 三、判断题(1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X”) 1、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往往小于无机态的毒性。(X ) 2、硫酸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V ) 3、干沉降是大气中NOx最主要的消除方式。(X ) 4、光化学生成产率白天高于夜间,峰值出现在阳光最强时,夏季高于冬季。(V ) 5、在天然水的碳酸平衡封闭体系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总碳酸量不受影响。(V ) 6、有机化合物吸附在颗粒物矿物质等组分的表面,等温线是线性的,存在竞争吸附,放出的 吸附热小。(X ) 7、腐殖质包括:富里酸、胡敏酸、胡敏素。其中,胡敏酸溶于稀酸稀碱;富里酸只溶于稀碱,不溶于稀酸;胡敏素不被碱液提取。(X ) &同价离子中,半径越大,被土壤交换能力越强,例如Al3+的交换能力大于Fe3+。(X )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