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桥特低渗区长6油层井网适应性研究

合集下载

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分析

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分析

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油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首先对化学调剖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坪桥区长6层油藏的特点,接着评估了化学调剖技术在该油藏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油藏中的应用效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调剖技术、坪桥区长6层、油藏特点、应用效果、影响因素、经济效益、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化学调剖技术是一种在油田开发中广泛应用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手段,通过注入化学药剂来改变油水相对渗透性,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在坪桥区长6层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油层渗透率低、原油粘度大等特点,传统采油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采收率的需求,因此引入化学调剖技术成为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油藏中效果有限,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化学调剖技术在该油藏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保障油田的经济效益。

本研究旨在分析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油藏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影响因素,评估其经济效益,为油田开发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评估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油藏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经济效益。

通过对该油藏特点的分析,探讨化学调剖技术对油藏改造的实际效果,为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提高产量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是否能够实现成本控制与效益最大化的平衡,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的结论将总结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方向,并提出展望与建议,为促进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和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陕北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区长6低渗储层特征

陕北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区长6低渗储层特征

陕北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区长6低渗储层特征高振东【摘要】通过岩心常规和铸体薄片、X光衍射、阴极发光、压汞和扫描电镜等岩心资料分析方法,对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开发区长6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是细粒长石砂岩,以原生粒间孔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胶结为主,沉积相是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成岩作用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结合储层物性研究将储层分为3类,为油田开发和产能建设提供参考.%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ngzichuan oilfield Huaziping Chang 6 reservoir in Huaziping development area of Xingzichuan Oil-field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conventional core data and the data of casting slices,X ray diffraction and cathodoluminescence,mercury inje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lithology is mainly fine feldspar sandstone,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 is its main pore type,pore cementation is its main cementation type,its sedimentary facies is delta front facies,its diagenesis mainly includes compaction,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Combined with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research,the reservoir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ity construc-tion.【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2)006【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低渗透储层;储层特征;杏子川油田;鄂尔多斯盆地【作者】高振东【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3700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杏子川油田位于延安安塞县境内,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中部,长6油藏是本区开发的主力区块和主要层系。

杏子川油田楼坪井区长6储层地质研究

杏子川油田楼坪井区长6储层地质研究

五 焦 士

要 :研 究 区杏子川油 田楼坪 区位 于鄂 尔多斯沉积盆地 陕北斜坡 中部 ,对长 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 气分布特征、 油藏 类型及 油 气分布
的主控 因素进行研 究。通过岩心化验 、测井资料及 生产动 态等资料 对长 6 各 小层 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 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 征进行 综合 分析研 究。楼 坪区长 6油层 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 ,微相 以水 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为主,局部发育 河口砂坝和远砂坝 ,河道砂
体 顺 物 源 方 向 ,连 通 性 较 好 ,油 气 分 布 于岩 性 圈 闭 中 。
关键词 :杏子川油田

长 6油层组
储层特征
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
遭I 司。
区 域 概 况 研 究对 象为 杏 子川 采 油厂楼 坪 区 。构造 位置 位 于鄂 尔 多斯 沉积 盆 地 陕 北 斜 坡 中 部 ,地 理 位 置 位 于 安塞 县 西 南 侧 ,甘 泉县 西 北 侧 ( 图 1 一1 ) 。实 测 工区 面积 为 1 2 l k m 2 。 目的层 位涉 及较 广 ,涵 盖侏 罗 系 中

2 . 砂体展 布特征
下 统延 安 组 中延 8、延 9 、延 1 0、延 长 组 中长 2 + 3 、长 6 、长 8 、长 9
和长 1 0油 层 组 。
长6 砂 厚介于 3 . 3 m ( 高5 2 井)一 6 0 . 9 m ( 杏6 1 5 5 井 )之 间 ,平均 3 4 . 5 m,与沉积相 带展布趋 势一致 ,与长 8相 比 ,物源有 所增加 ,容 易 成为 重要 的 油气 聚集 相带 ,由北 东 方 向向研 究区 西南方 向发 育 多条 带 状分 布 的河 道砂 体 ,河 流的 分叉 、交 汇 较为 明显 。砂 带 宽 0 . 4 — 4 . 3 k m

安塞油田坪桥低渗区井网适应性研究

安塞油田坪桥低渗区井网适应性研究

安塞油田坪桥低渗区井网适应性研究摘要坪桥低渗区自开发以来,动态表现特征与坪桥老区基本一致。

本文主要从储层特征、渗流特征、沉积相、砂体展布等特征及目前开发特征对坪桥超低渗井网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合理开发技术政策,为后期开发做指导。

关键词裂缝;合理井网;注水政策;注采双向调整;化学堵水1 地质特征1.1 构造特征坪桥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东部的大路沟~坪桥鼻隆带上,地面海拔1 263m~1 490m。

区内发育了九个近东西向的低缓鼻状构造,轴长3km~5km,轴宽0.3km~0.7km,倾角0.2°~0.5°,隆起幅度5m左右。

无断层发育,局部可见微裂缝,特别是北东76°发育的一组裂缝对注水开发造成较大影响。

2 油藏开发特征2.1 油藏非均质性强2.1.1 平面非均质性主向井见水主要原因为坪桥区有微裂缝存在,坪桥区钻井取心资料表明,有近40%的井存在天然裂缝,主要方位为NE占42%,人工压裂裂缝方向为NE60-800,利用正交偶极声波测井坪桥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76°,所以这与坪桥动态反应出来的见水方向NE76°正好相符,这就是坪桥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的主要原因。

2.1.2 纵向非均质性通过统计层间渗透率的级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参数来反映层内渗透率非均性。

长611-2渗透率相对较好,平均为2.4mD,最大为66.7mD,平均渗透率极差666.9;长4+522相比最差,平均为小于1mD,平均渗透率极差在466.7~475.5之间。

根据渗透率非均质性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坪桥地区油层层间渗透率属强非均质性,在剖面容易形成单层水淹。

2.2 井网适应性较差坪桥老区采用250m×250m正方形反九点法井网,从动态反应来看,主向井迅速水淹,侧向井见效缓慢,即老区采用正方形反九点法井网适应性差。

为了避免老区开发中井网不适应性的问题,坪桥超低渗采用菱形反九点法,井网形式为480m×130m×NE76°,与老区相比,虽然加大了主向井距缩小了排距,但是井网适应仍然较差。

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分析

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分析

化学调剖技术在坪桥区长6层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针对安塞油田坪桥区块长6层油藏地质条件差,非均质性强,压力保持水平较低,加强注水后,开发矛盾突出,油井见效程度不一等问题,结合多条裂缝区主向井水淹,部分侧向井以及孔渗区表现为含水上升,油量下降的开发现状,近年来,坪桥作业区根据长6层裂缝区及孔渗区局部含水和油量的变化,多次实施注水井化学调剖措施,本文通过对不同开发条件下注水井进行化学调剖的结果追踪,分析各种开发特征下的调剖堵水效果,综合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进行归纳总结,为该区下一步调剖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坪桥区长6层;化学调剖;整体效果1.坪桥区长6油藏区块特征1.1 地质特征坪桥地质开发区块位于安塞油田最北端的大路沟鼻褶带上,面积约154km2,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

主力油层长6层埋深1263-1490m,地层倾角小于1度,坡降6m-8m/km,油层平均有效厚度14.8m,有效孔隙度11.7%,岩芯分析平均空气渗透率1.08×10-3μm2;地层原油粘度1.96mpa.s,原油密度0.754g/cm3,体积系数1.19,气油比79.1m3/t;地面原油比重0.843g/cm3、粘度4.85mpa.s、凝固点20.3℃;地层水矿化度为55.58g/l,水型以CaCl2型为主;弱水敏、弱速敏、偏弱酸敏、无盐敏;原始地层压力8.31MPa,饱和压力4.80MPa,地饱压差3.51MPa,属特低渗弹性溶解气驱的岩性油藏。

1.2 开发特征坪桥长6层已探明含油面积150.15km2,地质储量6204.04×104t,动用含油面积94.51km2,动用地质储量4354.70×104t。

1994年投入大规模注水开发,注采井排呈NE70-80°菱形反九点井网布井,井网密度10.0口/km2,单井控制可采储量1.14×104t/口。

井排方向与裂缝线主体走向趋于一致,注入水主要沿裂缝方向对应油井指进,平面波及系数低,水驱油效率低。

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论证——以青海油田南翼山V油组为例

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论证——以青海油田南翼山V油组为例

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论证——以青海油田南翼山 V油组为例摘要:本文根据各项动静态资料和油藏工程理论,对油藏各类开发指标进行计算,对南翼山Ⅴ油组加密后井网适应性进行论证。

找出制约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矛盾。

并进一步从井网适应性着手提出了改善油层开发效果的调整方案,对改善南翼山油田开发现状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低渗油田井网加密井网适应性1、南翼山Ⅴ油组概况南翼山构造Ⅴ油层组主要为(下油砂山组)沉积,其相序在纵向上为半深湖相与浅湖相频繁交替,半深湖相相对发育。

该油层组在平面上分布稳定,连片性好,储层分布稳定。

Ⅴ油层组储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孔隙度峰值集中分布在8.5%~14%,平均孔隙度为11.1%;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12.8mD,平均渗透率为2.43mD,系低孔—特低渗储层。

2010年11月~12月,南翼山Ⅴ油组投产NⅤ10-2井与NⅤ6-2井,随后以“270×370水平井+直井”开发模式开发,其中包含直采井34口、水平井10口。

在开发过程中,该井组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纵向上缺乏对主力产层的识别,且分布不集中;②水井注不进水、油井采不出油。

为进一步优化该油组开发方式,2016年该油组井网调整为“270×185水平井+直井”的开发模式开发,对该井网中5个井组进行菱形反九点直井加密,但注水见效慢现象依旧存在,注水不受效井数量依旧多。

以有效提高难采储量动用程度为目的,2018年底该油组开始尝试大规模部署加密长井段水平井。

截止2018年12月,南翼山Ⅴ油组共部署油水井89口,其中直采井52口,水平井12口,注水井25口,平均单井日产油量1.16吨,平均单井日注水量11.32方;年产油量1.91×104吨,年产液量3.13×104方,年注水量9.1×104方;累计产油量14.2×104吨,累计产液量36.70×104方,累计注水量59×104方,综合含水率62.9%,可采地质储量的采油速度1.73%,采出程度6.7%。

坪北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探索与实践

坪北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探索与实践

坪北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探索与实践张丽媛;朱党辉;祝俊山【摘要】A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for enhancing recovery ratio of low-permeability oilfield,advanced waterflooding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many oilfields in China and has achieved a good development effect.To increase proven deposits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effect in low-permeability oilfield,this paper,with the help of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broad and at home as well as from neighbor oilfields,explores reasonable technical parameters for advanced waterflooding favorable to geological features of Pingbei Oilfield and builds displacement pressure system to decrease damage on the stratum caused by start-up pressure gradient and medium deformation.In practice,it suggests using advanced waterflooding to keep desirable strata pressure,lessen the damage on reservoir permeability,lower water content and decline rate in oil production and improve ultimate recovery.%超前注水作为特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在我国很多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都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安塞油田坪桥难采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

安塞油田坪桥难采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

第41卷 第1期 2008年 (总164期)西 北 地 质NORT HWESTERN GEOLOGYVol.41 No.1 2008(Sum164)  文章编号:1009-6248(2008)01-0107-08安塞油田坪桥难采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饶巧,李涛,何右安(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摘 要:难动用储量多处于各油藏边部,物性变差、丰度低。

坪桥难采区长6储层与已开发的坪桥老区相比,碎屑颗粒细,填隙物含量高,物性差,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大,面孔率小(尤其是残余粒间孔少),属于典型的特低渗储层。

具有明显的非达西渗流特征,较大的启动压力梯度。

同时,黏土矿物的水化分散和微粒运移造成储层的水敏和速敏损害等特点。

为减少储层伤害、增加储层渗流能力、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井网优化技术、超前注水技术、优化压裂改造方案、黏土稳定剂等技术措施,实施效果显著。

关键词:安塞油田;长61油藏;难动用储量;渗流特征;开发对策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安塞油田剩余可动用探明储量已不能满足长庆油田“十一五”油田开发规划目标,剩余探明储量多处于各油藏边部、物性变差、丰度低的难动用储量。

与坪桥老区(郭庆安, 2004)相比,这类油藏以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单井产量低为主要特点,开发难度大,探索该类油藏高效开发的技术措施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首要课题(胡文瑞等,1994)。

以安塞油田坪桥区S202井区长61油藏为例,以减少储层伤害、增加储层渗流能力、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为目的(杨寿山,1999),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井网优化技术、超前注水技术、优化压裂改造方案、黏土稳定剂等技术措施,实施效果显著,为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油藏地质特征1.1 储层地质特征安塞油田坪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东北部,主力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1小层,油藏埋深1100m左右(朱玉双等,20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