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125区块提高井网适应性方案研究

合集下载

实例分析油藏开发方案调整对策

实例分析油藏开发方案调整对策

实例分析油藏开发方案调整对策史南油田史深100块沙三中段低渗透油藏自1994年投入开发,1995年按400×283m的反九点面积井网整体转注,历经14年的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但随着挖潜调整的深入,史深100主体老区油水井受长期的反复改造、高压注水等因素影响,导致井况恶化、井网适应性变差,地层能量持续下降等一系列注采开发矛盾,严重影响了油藏潜力的发挥。

为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有必要对该油藏开发方案调整对策进行研究,制定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开发调整对策,用于指导今后史深100断块的开发。

1 层系调整可行性研究1.1 局部区域中1、中2砂组均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根据中1砂组、中2+3砂组在储层中部F2断层两侧中1砂组、中2+3砂组油层厚度均在10m以上,计算区域面积2.48km2,细分层系后,各层系主力层突出,具有一定的油层厚度和剩余可采储量。

中1段平均油层厚度10.1m,主力层主要为中14、地质储量175.0×104t,目前剩余储量丰度63.6×104t/km2,剩余可采储量23.9×104t;中2+3段平均油层厚度14.9m,主力层主要为中21、地质储量267.1×104t,目前剩余储量丰度88.7×104t/km2,剩余可采储量29.1×104t。

1.2 储层物性较好,隔夹层稳定分布细分层系区域主要为主力层中14、中21储层发育核部,沉积微相属于水道微相带上,区域内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平均空隙度19.4%,渗透率13.6×10-3μm2。

另外,根据储层特征研究成果,史深100断块砂层组之间隔层分布稳定,中1段和中2段之间平均隔层厚度为36.5m。

1.3 各层系均具有一定的产能根据投产或改层单采中14小层或中21小层的油井生产情况分析各层系均具有一定的产能,统计投产或改层单采中14小层的油井有10口,平均单井初产11.4t/d,平均采油指数0.11t/d.MPa.m;投产或改层单采中21小层的油井有63口,平均单井初产14.2t/d,平均采油指数0.14t/d.MPa.m。

草古126-平1井超浅水平井钻井技术

草古126-平1井超浅水平井钻井技术

草古126-平1井超浅水平井钻井技术【摘要】草古126-平1井是胜利油田目前垂深最浅的一口三开小井眼水平井,该井造斜点浅、井眼大、造斜率高、三开小井眼轨迹难度大、中靶精度要求高、潜山地层漏失严重。

本文就使用SDM650仪器、三开使用SDM350测量施工完成勘探任务,为草古125区块今后在同类井施工提供了有价值的钻井参数。

【关键词】最浅水平井;草古区块;潜山地层1.地质构造概况草古126-平1构造位置是济阳坳陷广饶凸起西段潜山构造带东部草古125潜山较高部位,是一口油藏评价井。

草古125井区构造上位于济阳坳陷广饶凸起西段潜山构造带东部构造特征,草古125潜山隶属于广饶潜山带,处于广饶潜山带东南端的高部位,基底地层为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受基底断裂的分割,草古125潜山总体由四排呈北北西向排列的下古生界潜山联合构成,发育规模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草古125潜山自北向南构造逐渐抬高,下古生界出露地层逐渐变老,潜山顶部埋深约450-520m,鞍部埋深约540-620m。

草古126-平1井设计位于草古126潜山的构造高部,草古126井西南。

本区为海相沉积,储层为奥陶系灰岩、白云岩。

碳酸盐岩风化、溶蚀带成为本区重要的储集带,彼此穿插连通的缝洞网络成本区为海相沉积,储层为奥陶系灰岩、白云岩。

碳酸盐岩风化、溶蚀带成为本区重要的储集带,彼此穿插连通的缝洞网络成其重要的储渗空间。

主要评价目的有:(1)落实储层物性参数、储量资源(2)取得储层敏感性资料,为有效进行油层保护提供依据(3)探讨总结浅层水平井工艺配套技术的适应性(4)通过试油、试采了解油层产能,为油藏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地质分层分别为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奥陶系;底垂深分别为200m、440m、456m、460m;厚度分别为200m、240m、16m、4m。

2.工程设计及技术难点本井的井身剖面设计为直-增-增-平双增轨道。

由全井工程设计和地质设计看,本井上部地层极软为粘土和流沙层,成岩性差,井眼易垮塌,在这样浅的软地层进行大井眼高造斜率定向在胜利油田内部少见,在水力作用下难加上钻压,工具面不稳定,井径扩大率大,造斜率很难控制;从井身结构设计来看,二开完下技术套管的目的是及时封住上部松软地层,二开完钻垂深需要定向技术人员与地质录井人员紧密配合,卡好潜山层位,保证刚好进层。

甲区东部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方式研究

甲区东部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方式研究

甲区东部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方式研究辛玲【摘要】针对甲区东部目前存在的注采井距偏大、油层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整体偏低等开发矛盾,确定了纵向上将三类油层划分为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两套开发层系,平面上利用现井网补充加密,将整体水驱井网重构为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两套水驱开发井网的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方式,以达到纵向上优化调整对象,减小层间干扰,平面上缩小注采井距,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该调整方式可在甲区进行推广,预测可提高该区三类油层采收率5.2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323.50×104t.【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150-151)【关键词】水驱;开发矛盾;井网重构;综合调整【作者】辛玲【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大庆1635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4甲区位于某开发区东南部,含油面积14.99km2,三类油层地质储量2157.4×104t,经40余年的水驱开发调整,目前已处于特高含水阶段。

由于区块三类油层发育整体较差,注采井距较大导致三类油层整体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相对较低,但好油层剩余储量比例仍然较高,进行仅依靠常规的增产增注措施以及对薄差储层的三次加密调整难以有效提高三类油层整体的开发效果,因此,需要对区块层系井网的优化调整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和最大程度提高采收率。

1 区块概况1.1 油层发育特征与某纯油区北部相比,甲区三类油层发育明显变差,平均单井钻遇52.5个油层,砂岩厚度38.8m,有效厚度仅为9.4m。

储层发育层段性差异明显,萨Ⅱ组发育最好,油层发育厚度占全井三类油层的50.0%左右,而葡Ⅰ4及以下油层平均有效厚度仅有2.3m,占全井三类油层有效厚度的24.5%,且主要集中在葡Ⅰ422和葡Ⅰ52两个沉积单元。

受该区块油层发育较差影响,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的油层发育跨度分别是113.6m和163.0m,开发层段跨度明显小于某纯油区北部区块。

古城油田泌125区V2—5层系调整治理对策研究

古城油田泌125区V2—5层系调整治理对策研究
井 表 现为 能量 不 足 ,间开 生产 。 2 层 间 矛 盾 突 出 , 油 层 动 用 差 异 大 l 泌 1 5断 块 V油 组 有 注 水 井 1 口 , 根 据 已 测 试 的 j 口 注 ) _ 2 ] 2 3 3
度 0 8 ,剩余 可采 储量 采油 速度 1 . , 日注水 7 9 ,月注 采 比 0 9 .% 29 5 m。 .。
2 开非均 质性 强 ,平 面窜流 严 重 由于 受沉 积相 影 响 ,泌 1 5断 块 V 25油 在 平 面 上 物性 变化 ) 2 - 大 ,平 面非均 质严 重 。据测 井综 合解 释 ,V油组 渗透 率平 均 为 1 6 6 m . 0 ,平 面渗 透率 级 差 为 2 0倍 ; 主力 油层 V3 。 层为 高渗 层 ,其 高 渗 区主要 集 中在构 造 中西部 区域 ,渗透 率平 均 高达 6 0 m . 肚 。由于 平 面
[ 收稿 日期 ] 2 1 —O 0 I 7—1 9 [ 者 筒介 ] 孙 桂 芳 (9 5一 ,女 ,2 0 作 16 ) 0 5年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毕业 ,工程 师 ,现 主 要从 事 石 油 勘 探开 发 方 面 的 工作 。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学 报 ) 江
7 。 O
2 开发 现状 泌 1 5断块 V25层 系地 质储 量 2 3 0 t ) 2 — 2 ×1 ,动 用 2 3 0 t 2 ×1 ,可采 储 量 4 . ×1 。 8 1 0t 目前 V25层 系共 有 1 个 注 水井 组 ,油井 4 - 3 5口 ,油 水井 对 应 程度 1 0 ,水 驱 控制 程 度 9 . % 。截 止 0% 95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报 ) 江

古城油田泌125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技术应用评价

古城油田泌125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技术应用评价
面原 油粘 度为 3 8 0 2 a・ ;胶 质沥 青 含 量 为 2 . 5 ~4 . ;含 蜡 量 为 7 4 %~ 1 . 8 4 ~7 9 mP S 1 9 44 .2 5 5 %;凝
固点 一 l 8 ;地层 水 属碳 酸氢钠 型 ,矿 化度 为 6 8  ̄ 1 8 0 / ~l ℃ 2 0 0 5 mg L。
古 城 油 田泌 1 5断块位 于古 城 油 田中部 ,南 北分 别 与泌 1 4 2 2 、泌 Q1 0断 块相 邻 ,为东 西相交 的 2条
反 掉 弧形 正断 层形 成 的地 垒式 断鼻 气顶 边 水 油气 藏 ,含 油 面 积 1 3 k . 3 m ,地 质储 量 4 6 0 t 主力 层 1 ×1 。 系 V 25 ,由 8个 单层 组合 ,层 系 厚 度 1 . m,含 油 面 积 1 1 k - 19 . 2 m ,地 质 储 量 2 3 0t 2 ×1 ;平 均 孔 隙 度 2 . ,各油 层 的渗 透率 为 0 2 1 . 8 f ,纵 向渗 透 率 级差 达 1 . ;纯 总厚 度 比仅 0 2 ;5  ̄ 85 . 2 ~3 1 5 m 44 .8 0 C地
善。
[ 键 词 ] 剩余 油 分 布 ;改 善 水 驱 ;动 态 调 配 ;古 城 油 田 关 [ 图分 类 号 ] T 3 5 中 E 4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5 (O 2 2 2 1 O 文 0 0 72 2 1 )0 —0 4 一 3
1 油 藏地 质 特 征 及 开 发 概 况
力 层 水 淹 严 重 、接 替 层 开 采 效 果 差 等 问题 。针 对 V 油 组 开 发 中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 在 剩 余 油 分 布 研 究 的基 础 上 ,结 合 构 造 位 置 、储 层特 点 , 认 真 细 致 研 究 并 对 现 在 开 采 层 静 态 资 料 与周 围井 进 行 比对 ,有 针 对 性 地 提 出 完善 井 网 、提 高 采 油速 度 、 改 造 非 主 力 层 和 加 强 动 态 调 配 等 综 合 调 整 措 施 , 区 块 开 发 效 果 得 到 改

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分析

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分析
2012 年第 9 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147
X
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分析
姚 旭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 油厂地质大队, 黑龙江 大庆 163414)
摘 要: 为了研究超前注水井网的适应性, 本文针对 Z 油田 5 个超前注水试验区, 采用理论分析和 区块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试验区的井网适应性和超前注水效果, 明确了井 网形式与含水上升规律、地层压力、采油速度之间的关系, 为油田的开发调整和新区块开发布井提供依 据。
;
J
o
=
2PKo ln( 1000/ r
; DP)
Jl=
2P( Ko + Kw ) ; Jw=
2PKi
( 3)
ln( 1000/ r DP)
ln( 1000/ r DP)
( 1) 、( 2) 式联立求解, 可得:
pR =
Bpwf + G+
Gp B
of
;
pR -
p of =
B G+
B(
p
wf
-
pR=
[ 4] 计秉玉, 等.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面积井网 产油量计算方法[ J] . 石油学报, 2008, 29( 2) : 17~19.
[ 5] 刘月田, 等. 全岩心非均匀径向渗流各向异性 渗透率测定方法[ J] . 石油学报, 2005, 26( 6) 46 ~49.
X 收稿日期: 2012- 02- 14
[ 参考文献]
[ 1] 李道品. 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 M] . 北 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24~25.
[ 2] 张锐. 评价预测油田注水效果的一种方法[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23( 4) : 46~49.

新民油田民36区块合理开发井网研究与认识

新民油田民36区块合理开发井网研究与认识
的标准 , 从表1 我们可 以看 出 , 民3 6 区块井 网适应 目前 的开 发形 势 。 民3 6 区块井 网适 应性评 价表 ( 表1 )
现井 网馒 年数
{ }

( 1 ) 尽 可能地 延 长无水 采油期 , 提 高开 发初 期 的采油速 度 ; ( 2 ) 较快 地建 立驱替 体 系 , 获得 较高 的水驱 控制 程度和 最 终采收 率 ; ( 3 ) 井 网系统 对于 后期 调整 有较 大的灵 活性 。
在4 2 5×1 4 O / 1 0 6 米 井 网中 , 垂直于 裂 缝方 向上 的中心 点处 的压 力梯 度最 小, 如果 该点 的压力 梯度 不能超 过最大启 动压 力梯度 , 那 么整个 注采 单元的 驱 替体 系便 无法 建立 , 表l 中可 以看 出 : 民3 6 区块 现井网 已开 发生产8 年, 以有效水 驱控 制程度大 于8 0 %、 采 收率大于2 4 * / , 、 采油速度 大于0 . 5 %为判断井 网是否适 应
( 1 ) 合理 井网密度 的确定 以谢 尔卡乔夫 公式和经济 极限井 网密 度公 式为标 准; ( 2 ) 井排 方 向 , 与 最大 主应 力方 向一 致 , 同时参 考沉 积微 相 中砂体 延伸 方
向; ( 3 ) 确定 井距 , 根 据沉 积微相 中单 砂体 最小 宽度及 最大 半缝 长确 定 ;
采 糕 艘 采 油速度 水瓠静忿 永 动念
% 诌 鸭
设水

标 定采收 率

控制程度 控制程度 控带j 稚懂
l 6 , 6 O . 8 9 3 . 4 4 3 . 5 0 3 。 ? 2 4 . 6
点驱动压力梯度均大于最大启动压力梯度, 使注采井间处于拟达西或接近拟达 西渗流状 态。 最大 启动压力 梯度主 要与驱 动压差 、 储层渗透 率 、 注 采井距 等因素

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型式与油砂体适应性研究

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型式与油砂体适应性研究

三 角形 井 网组合 , 构成 了反七 点 注水 井 网 ( 图 如 1, )该井 网井 排 方 向与 裂缝 方 向平 行 或近平 行 , 成 造 沿 裂缝 方 向油 井 过 早 水 淹 和 暴 性 水 淹 , 位 于 裂 缝 而 两侧 的井 受 效很 差 [ 。因此 垂 直 注 水井 排 的井 收 效 3 ] 很慢 , 而与 注 水 井 排 角 度 小 的 井 , 由于 渗 透率 很 大 , 容 易引起 暴性 水 淹 , 严重 影 响开 发 效果 。

程中历史形成的井 网不适应性 因素是造成低渗透 油 田水开 发矛 盾 的最 主 要 原 因 。 因此 , 对于 低渗 透 油藏 的有效 开发 , 是 要有 适 合低 渗透 油 藏 的合 理井 网 。 就 2 低渗 透 油藏 合理 井 网型 式 国 内低 渗 透 老 油 田 , 开 采 初 期 一般 采 用 了大 在 井 距 注采 井 网 , 正 方 形 井 网 , 角 形 井 网 , 形 井 如 三 菱 网以及矩形井网等 。 进入八十年代 , 随着对低渗透油 藏 认识 的不 断 加深 , 低 渗透 油藏 的 认识 加 深 , 般 对 一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 08 期
内 蒙 古石 油 化 工
9 1
低 渗 透 油 藏 合 理 井 网型 式 与油 砂 体 适 应 性 研 究
李炼 民 , 坤 山 赵
( 港 油 田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大
摘 要 : 文根 据 大量低 渗 透 油 田的开 发调 整经验 , 究认 为井 网不适 应 性 因素 是造 成低 渗 透 油 田 本 研 注水 开 发 矛盾 的最 主要 原 因, 合低 渗透 油藏 开发 的最 优 井 网型 式是矩 行 五 点井 网系统 。 适 在低 渗 透 油藏 开发 时 , 始 井 网采 用 长轴 平 行 裂缝 方 向的 菱 形反 九 点井 网, 中后期逐 步转化 为线 状 面积 注 水 , 样 初 在 这 既然 满足 油砂 体 的 开发 要 求 , 又能 满足 区块 的开 发 要 求 , 最大 限度 的提 高低 渗透 油藏 的采 收率 。 可 关键 词 : 渗 透 ; 网型 式 ; 低 井 油砂 体 ; 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125区块提高井网适应性方案研究
【摘要】自2005年以来油水井大面积套变,严重影响了区块的开发效果,开发矛盾极其突出,导致区块较高含水条件下采出程度偏低。

本文针对此问题从提高井网适应性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论述,立足于调整完善注采井网、理顺注采关系,提高分层有效注水,实现区块良性开发。

【关键词】精细油藏研究构造水驱井网部署调整
1 区块基本情况1.1 地质概况
木125区块位于新木油田北部,主要发育泉四段的扶余油层,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分流平原;物源方向为西南方向。

主要砂体类型为水下分支河道、远砂坝和席状砂。

受岩性-构造控制,平面上i~iii 砂组发育连片,主要发育3~11号小层,油藏埋深600m。

从油层发育情况看,含油性砂岩主要分布在主河道沉积条带以及受断层折断的构造高部位。

地质储量344.11×104t,含油面积3.35km2,储层孔隙度为23%,渗透率41.4×10-3μm2,原始地层压力5.3mpa。

1.2 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区块油水井大面积套变,导致区块开发形势变差,调整难度非常大
区块共有油水井82口,套变63口,套变率76.8%,投产初期区块日产油134t,目前日产油35t,降产幅度极大,采油速度0.33%,采出程度6.83%,预测采收率为14%。

1.2.2?治套难度大,成功率低,影响油井生产能力
近几年对14口套变井实施大修,成功只有3口井,成功率低。

1.2.3?东西向水窜现象严重,开发矛盾突出
木125区块储层厚度大,且油水井大面积套变,分层注水状况差,区块单层突进现象较严重,平面及层间矛盾特别突出。

1.2.4?区块储量丰度高,目前采出程度低,剩余可采储量较多
木125区块储量丰度为102.72×104t/ km2,标定可采储量61.94×104t,目前采出程度只有6.83%,剩余可采储量35.671×104t,平均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在0.595×104t左右,区块潜力较大。

1.2.5?区块生产层位多,含水低,有一定的剩余油分布
木125区块ⅰ-ⅳ储层分布均比较稳定,目前主要开采的是ⅱ砂组5-7号层,其次是ⅲ砂组8、9号层。

该区块储层砂体有效厚度大,目前累计产油量低,含水级别也较低,具有一定的剩余油。

2 区块整体井网调整技术方法
2.1 进行了小层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确定区块的油水界面
通过认真的对比研究,确定木125区块的油水界面为-420米(如图1所示)。

2.2 以精细油藏研究为基础,开展剩余油研究
对木125区块油井进行小层划分、分层产出重新认识,确定剩余油分布,为挖潜提供依据。

2.3 开展了井网适应性评价工作,提出区块完善注采井网方案
针对区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充分开展储层分布特征、储量动用情况及未动用储量潜力认识及剩余油分布认识等工作基础
上,兼顾木125区块地面条件,制定出1套完整的井网调整方案,具体如下:
(1)仍采用100*200m的井网格局,由原先的反九点面积注水调整为线性注水。

(2)在油水井井排错开半个井距部署新井,同井排2口新井之间距离仍为200m。

(3)原水井井排老井,在近期作业过程中未发现套变的直接转注,不打更新井。

(4)水井井排的新井完钻后,原老井全部用水泥封堵封井,以免发生注入水从原井点套返等现象。

水井适当控制ⅰ砂组水量,防止b/a界限附近再次发生套变。

(5)考虑部分老油井产量高,在完钻新井后,新老井同时进行生产,当老井产量降到一定程度或无法生产时彻底封井。

(6)井网调整后,为了避免井间干扰,原则上新井只动用老井未射开层段。

待老井彻底封井后,新井再射开遗留层。

(7)新井完钻时需要采用钢级为p110
图3?井网调整示意图
3 取得的成果3.1 技术成果
制定出的井网调整方案有效利用原井网系统,减少投资;充分动用地下资源;避开原水线,充分挖掘剩余油。

3.1.1?井网调整原则
(1)充分利用原有的管网系统,以原井网为依托进行调整。

(2)构造高部位水体覆盖区域部署水平井开发。

(3)大修成功的井、未发现套变井和构造低部位潜力小的井不进行更新,继续利用。

3.1.2?井网调整实施方案
考虑木125区块地处松花江的江心岛上,需充分利用冬季有利时期,集中钻机力量,紧密安排钻井投产运行,加强产能建设每个节
点的管理,尽快完成55口井的完钻、投产投注工作,提高产能贡献率。

3.2 几点认识
(1)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区块采收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2)观念转变和认识程度的提高,为有效解决大面积套变制约区块开发水平的棘手问题,拓宽了途径;
(3)合理的注采井网是实现油田有效开发的基础;
(4)创新发展配套技术是提高产能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裘怿楠,薛叔浩,应凤祥。

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2] 路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