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与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与治疗

发表者:庄万传1250人已访问

在重症感染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预示着病情严重,尤其是当血小板计数≤20×109,需要紧急处理。

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为:①细菌及代谢产物通过免疫途径激活补体、破坏血小板;②细菌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直接损害作用,使血小板破坏增多;③细菌内毒素及造血负调控因子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抑制,使血小板生成减少;④部分患者体内出现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增多;⑤由于重症感染导致DIC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⑥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主要在于首先控制原发病、选用敏感抗菌素控制感染(如笔者接触过多例例严重胆道感染致血小板急剧减少的患者,均在积极手术及胆管引流后病情控制,血小板很快恢复),必要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白细胞介素-11、血小板生成素( TPO),对于血小板持续≤20×109的患者,需给予血小板输注,以预防严重的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的发生,并给予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中停用或不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以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