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牙合的矫治

合集下载

2×4矫治技术配合带唇弓牙合垫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应用(精)

2×4矫治技术配合带唇弓牙合垫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应用(精)

2×4矫治技术配合带唇弓牙合垫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应用【摘要】目的探讨“2×4”技术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中的矫治时机和矫治特点。

方法上颌两侧磨牙制作带环,4个切牙粘贴托槽,下颌配戴带唇弓牙合垫,利用“Ω”曲扩宽上牙弓,下颌配合唇弓加力以解除前牙反牙合。

结果 16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经“2×4”技术配合下唇弓牙合垫矫治均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2×4”矫治技术配合下唇弓牙合垫,在“Ω”曲的扩弓作用及下颌唇弓的内收力量下,能有效地解除前牙反牙合,改善面型,促进上颌骨的正常生长和抑制下颌前伸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2×4”矫治技术;替牙期;前牙反牙合“2×4”矫治技术配合下颌带唇弓牙合垫,利用上颌两个磨牙作为支抗,利用“Ω”曲扩宽上牙弓,下颌唇弓轻微加力,以此调节上下4个切牙的位置关系,具有操作简单,作用力持久等特点。

我们应用此技术矫治16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7~11岁,平均9岁。

16例中只有前牙反牙合的有10例,前牙反牙合伴拥挤的6例。

X线头测量显示:全部病例SNA<80°,SNB>80°,ANB<2°。

1.2 矫治方法①取工作模。

②牙合重建:矢状方向下颌后退至前牙对刃或接近对刃,垂直方向下颌垂直打开使前牙反牙合关系解除。

③下颌唇弓牙合垫制作:将牙合重建的咬牙合关系转移到石膏工作模上,并上牙合架,用0.8mm不锈钢丝弯制下唇弓及5445间制作邻间沟,用蜡将弯制好的钢丝部件固定在工作模型上,然后用自凝塑胶充填下颌牙合垫,最后试戴,牙合垫高度调至解除前牙反牙合为宜。

④上颌两个第一磨牙装配带环,四个切牙粘贴托槽,在矫治过程中,强调细丝轻力原则,首先用0.36mm镍钛圆丝弯制66近中“Ω”曲,逐渐加力到前牙反牙合解除后再用0.41mm镍钛圆丝和0.41mm澳丝整平调整牙列,并在前牙反牙合解除后每次复查时逐渐降低下牙合垫高度,直至牙合垫完全磨除,以利于后牙咬牙合接触。

用功能性矫治器Activator矫治乳牙反(牙合)的疗效观察

用功能性矫治器Activator矫治乳牙反(牙合)的疗效观察

用功能性矫治器Activator矫治乳牙反(牙合)的疗效观察毋茂荣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1998(005)006
【摘要】前牙反(牙合),其下牙弓妨碍上牙弓向前发育,使上颌的发育不足,随年龄的增长而错( )畸形愈来愈严重,颌面部的畸形愈来愈明显,为确保儿童的正常发育,要早期发现问题,及早防治[1].通过对5例乳牙反牙舍的患者,以功能性矫治器Actirator 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解除反( )平均时间为29天.完成矫治为48天.本文认为乳牙反(牙合)易矫正,所需时间短,效果好,痛苦小.
【总页数】1页(P404)
【作者】毋茂荣
【作者单位】大同铁路医院,037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FR-Ⅲ型功能性矫治器在乳牙反(牙合)中的应用 [J], 屈沛
2.改良(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矫治33例儿童乳牙反(牙合)的疗效观察 [J], 姚森;冯红杰
3.功能性矫治器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 [J], 庞斌
4.前牙反牙合应用功能性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效果对照评定 [J], 王斌
5.功能性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前牙反(牙合)的效果观察 [J], 鲍萍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牙反牙合

前牙反牙合

前牙反牙合在正常情况下,当上下牙齿咬合时,应该是上前牙咬在下前牙的外面,若相反的话即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这在医学上称“前牙反牙合”、“反牙合”,俗称“地包天”,也叫“兜齿”。

诊断(一)临床表现可单纯表现为前牙反合,而后牙关系正常,面部外形无明显异常。

严重者,除前牙反合外,后牙为近中错合和面中l/3发育不足,下颌前突等畸形。

分为三型。

1、牙源型:多由局部障碍引起,表现为单纯性前牙反合,反覆盖较小,磨牙关系为中性或开始近中合。

下颌大小形态正常,上下颌骨关系正常,下颌能后退至切对切关系,颜面基本正常。

2、功能型:多由不良哺乳姿势等而引起的下颌功能性过度前伸和前牙反合,下颌大小和形态正常,下颌能后退至前牙切对切关系,又称假性下颌前突。

3、骨源型:多由遗传和疾病等因素所致。

除前牙反合外,反覆盖大,磨牙为近中合,并有颌骨畸形,表现为下颌体长,下颌支短和下颌角钝,上颌发育不足,额部明显前突,下颌不能自行后退,面部呈凹面型,有时还伴有开合畸形。

(二)X线检查摄全景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颅颌面结构,从而了解畸形的严重程度。

病因(一)遗传因素前牙反颌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据有关资料,将近一半的前牙反颌患者,一至三代的血缘亲属中有类似错颌存在。

错颌畸形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受到遗传因数和环境因数两方面的影响。

(二)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唇腭裂是前牙反颌的重要病因之一。

由于唇腭裂影响骨缝增生和骨的表面增生。

同时手术组织对颌骨发育有一定限制,唇腭裂伴有的错颌畸形中,最多见的是因上颌骨发育不足造成的前牙反颌或全牙弓反颌。

(三)后天原因(1)全身性疾病:垂体功能亢进产生过量的生长激素,如持续到骨骺合之后,或者在骨骺融合之后发病,可表现为肢端肥大、下颌前突、前牙或全牙弓反颌。

佝偻病由于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磷代谢而使骨代谢紊乱,可因下颌骨发育畸形表现出前牙反颌,开颌。

(2)呼吸道疾病: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增大、肿大,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减小压迫刺激,舌体常向前伸并带动下颌向前,形成前牙反颌、下颌前突。

常见错牙合畸形的矫治

常见错牙合畸形的矫治

常见错牙合畸形的矫治1.轻度拥挤(I°) 扩大牙弓长度及宽度,必要时可以考虑适当减径。

(1)口外唇弓推上颌第一磨牙向后:适用于第二恒磨牙尚未萌出的病例。

双侧第一恒磨牙上放置带环颊面管,口外唇弓两侧末端附开张型螺旋弹簧,牵引头帽配合弹力橡皮圈施外力推磨牙向远中。

要求患者每日戴用口外弓12小时以上。

(2)扩弓法唇向扩弓:适用于前牙轴倾度不大、覆牙合偏深者。

固定矫治器以垂直加力单位或弓丝在双侧第一恒磨牙颊面管前1mm处加Ω曲,每次加力逐渐打开Ω曲,弓丝在前牙段强行入槽,以唇向开展前牙。

颊向扩弓:适用于牙弓突度正常,每侧间隙不足2mm左右,后牙覆盖异常者。

用固定矫治器配合四角圈簧,下颌可用 Crozat。

全牙弓扩弓:适用于拥挤同时存在于前后牙段,且牙弓长度不足者。

用固定矫治器配合扩弓辅弓或分裂基托矫治器。

(3)局部开展法:镍钛推簧局部开展间隙。

2.中度拥挤(Ⅱ°) 根据所需间隙量、患者年龄、生长发育潜能、颌骨发育情况、有无遗传背景等因素确定矫治方案。

若患者为年轻恒牙牙合,颌骨发育正常,无明显的遗传因素,间隙不足在Ⅱ°下限,可以考虑扩弓或减径方法(邻面去釉)以获得间隙。

若患者间隙不足接近Ⅱ°上限则考虑减数矫治方案。

减径方法(邻面去釉)的严格适应证:4~8mm的牙弓间隙不足,尤其是低角病例;牙齿偏大,或上下牙列牙齿大小比例失调;口腔健康好,非龋敏感个体;成年患者。

3.重度拥挤(Ⅲ°) 矫治原则以减数方案为主。

需确定减数的牙量、牙位及拔牙间隙的分配等。

(1)确定某一病例是否行减数(拔牙)矫治方案需考虑的因素1)牙齿拥挤度:中/重度拥挤通常应进行减数矫治。

2)Spee氏曲线曲度:每平整lmm Spee氏曲线,需要 lmm的牙弓间隙。

3)下切牙唇舌向倾斜度:代表牙弓突度。

使前突的切牙向后直立,恢复到正常位置需要间隙。

一般下中切牙后移的距离乘以2(双侧),即为所需的牙弓间隙。

口腔正畸学:第九章 常见错牙合畸形矫治-前牙反牙合

口腔正畸学:第九章 常见错牙合畸形矫治-前牙反牙合
磨牙关系:多数为近中,少数是中性。
.
2 、颌骨发育与颅面关系异常
(1)下颌长度:下颌综合长度、下颌体长度也比正常牙合大。 形态 :下颌角大,颏角减小。 位置: 下颌整体位置前移,颌关节、升支、下颌角、颏部靠前。
(2)上颌与中面部:上颌向前发育不足,长度减小,位置后缩。 (3)上下颌间关系异常:Ⅲ类骨面型(Class Ⅲ skeletal pattern) (4)颅底位置异常:后颅底相对于前颅底向前、下倾斜 (5)上中切牙唇倾、下前牙舌倾: 代偿前牙反牙合关系
下颌虽可后退,但 ANB角<00 有不同程度的颌骨大小、 形态异常 位置异常 前牙代偿明显
功能性 磨牙关系轻度近中 轻度Ⅲ类骨面型 下颌可后退至上下前牙对刃关系 ANB角>00(多数) 颌骨大小、形态正常 但位置靠前 前牙代偿不明显
(2) 前牙反牙合的颅面类型
矢状类型 :六种 垂直类 型:三种
A、上颌正常、下颌前突型 46% B、下颌正常、上颌后缩型 21% C、上、下颌均正常型 15% D、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型 13% E、上、下颌均前突型 3% F、上、下颌均后缩型 2%
(前部)
(整体)
2、按骨骼型分类:根据骨骼位置 (1)骨骼Ⅰ型:ANB角≥0 (2)骨骼Ⅲ型:ANB角≺0 N
A
B
N
A B
.
3.按致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分类
(1)牙源性(牙性):牙萌出、替换障碍,上、下切牙的位置异常 造成前牙反牙合。磨牙关系中性,颌骨颜面基本正常,预后好。
(2)功能性(肌能性、假性):有神经-肌肉参与、下颌向前移位 所形成的前牙反牙合。如咬合干扰和早接触、口腔不良习惯、不 正确哺乳等原因。磨牙轻度近中关系,反覆盖小,反覆牙合深。 下颌骨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但位置前移,轻度Ⅲ类骨面型。下 颌可后退至上下前牙对刃关系,预后好。

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

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

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发表时间:2012-03-19T09:36:04.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张春蕾[导读] 前牙反牙合是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术后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张春蕾 (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河南南阳 473000)【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132-02【摘要】目的前牙反牙合是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术后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本研究结合临床总结其矫治方法及特点。

方法选替牙期UCLP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20例,依下颌能否退至对刃分为对刃组(10例)和轻中度骨性组(10例,下颌不能退至对刃)。

对刃组采用牙合垫加舌簧方法矫治,轻中度骨性组采用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

结果 20例患者前牙反牙合均解除,改善了咬合关系及侧貌。

结论对于UCLP患者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矫治方法与普通患者基本相同,针对其特殊的解剖及功能因素设计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completely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术后常继发上颌发育不足,前牙反牙合。

由于下颌过度闭合,加重Ⅲ类牙性或骨性关系,使面型更凹,严重影响美观和心理健康。

随着序列治疗[1]的开展和唇腭裂患者就诊意识的提高,这类患者呈增多趋势。

相比普通患者而言,唇腭裂患者存在齿槽裂、腭部瘢痕、过紧的唇肌、牙列紊乱等不利因素,使得其矫治较复杂且难度大。

对于严重的上颌发育不足引起的前牙反牙合,可能要借助牵张成骨术[2]或成人后正颌手术等外科手段解决,而对于轻中度上颌发育不足引起的前牙反牙合或牙性前牙反牙合,在替牙期采用恰当、积极的正畸治疗完全可以矫治,从而引导颌骨正常发育,避免面型恶化及正颌手术。

材料和方法1.样本选择选择2008年至2010年在南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期UCLP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8-11岁,平均9.5岁,可伴齿槽裂或已行植骨术。

一种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下颌联冠牙合垫斜面导板矫治器的制作和应用

一种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下颌联冠牙合垫斜面导板矫治器的制作和应用

一种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下颌联冠牙合垫斜面导板矫治器的制作和应用作者:李湘琳司新芹卢蓁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8年第07期[摘要]目的:研制一种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下颌全牙弓联冠牙合垫附斜面导板矫治器,用于治疗因乳牙冠短小或依从性不良患者乳前牙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反牙合畸形,以提高临床效果。

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乳牙期因哺乳姿势不当、不良习惯、乳尖牙磨耗不足及遗传等造成的乳前牙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反牙合畸形患者,共有23例佩戴研制的下颌全牙弓联冠牙合垫斜面导板矫治器10个月,拍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Steiner和Tweed方法分析测量治疗前后X线测量数据,并用SPSS 18.0软件配对t检验统计学处理。

结果:SNA (°)、U1-NA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AngleⅢ类;乳前牙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反牙合下颌联冠牙合垫附斜面导板矫治器;制作与应用[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8)07-0057-04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n orthodontic appli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erior crossbite in anterior deciduous teeth, functional and mild skeletal deformity in patients with short laced crown or patients with poor compli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clinical results. Methods The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patients with anterior deciduous tooth, functional and mild skeletal deformity caused by improper lactation posture, bad habit, inadequacy of abutment wear and heredity, and 23 patients were worn for 10 months, and the head 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taken. Steiner and Tweed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measure X ray dat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PSS 18.0 software was used to match t tes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y 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Key words:AngleⅢ tooth; functional and mild skeletal; crossbite mandibular anterior tooth crown pad guiding plate applianc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我国乳前牙反牙合发病率为12.02%,其中乳尖牙磨耗不足而引起咬合干扰、不良喂养和不良习惯等是引起乳前牙牙性、功能性和骨性反牙合的主要原因,现有矫治方法有舌板撬动法、乳牙调磨法、下颌斜面导板、双曲舌簧牙合垫式矫治器、功能性矫治器FRⅢ等[1]。

改良FR3功能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改良FR3功能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改良FR3功能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改良FR3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改良FR3功能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儿51例,每位患者矫治前及矫治完成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分析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

结果矫治后上下颌骨位置及软组织均有改善。

SNA角增大 2.2°(P<0.05) ,SNB角减少2.1°,ANB角增加3°(P<0.01),上下中切牙角矫治后减少8.1°(P<0.01)。

结论改良FR3功能矫治器可同时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促进上颌骨发育,使下颌骨后退,牙颌面关系更协调,是矫治功能性前牙反牙合的有效装置。

标签:功能调节器;安氏III类错牙合;早期矫治前牙反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的成长发育,并随着时间的发展畸形程度会逐渐加重。

因为安氏类错牙合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及心理健康,所以提早矫治格外重要。

前牙反牙合的早期矫治方法有很多种,在近2年来对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进行改良,治疗替牙期反牙合,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51例病人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在该院正畸科2008年1月—2010年3月就诊的安氏III类错牙合病例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5岁,平均8.2岁,前牙反覆牙合II度以上,下颌能后退至前牙切切对刃,磨牙关系中性偏近中或完全近中关系。

ANB角-3~0°,SNA78°。

1.2 矫治器制作方法在FR3型功能调节器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制作:在口内重建咬合关系,后退下颌到前牙对刃的位置,取咬合记录上牙合架,前腭弓用0.5 mm国产不锈钢丝弯制,用1.0 mm不锈钢丝弯制牙合支托、前唇挡丝及后腭弓,用0.8 mm钢丝弯制下颌双曲唇弓,用自凝塑料涂布上唇挡及颊屏,打磨并抛光。

1.3 矫治方法每日戴矫治器14 h,每4周复诊1次,调整前腭弓及下颌双曲唇弓,唇向开展上切牙,内收下切牙或诱导下颌后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牙弓反HE,牙列拥挤 (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
功能性 骨性
方案一:成人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方案二:非手术治疗,诊断性排齐,治 疗中 确定是否拔牙,不排除转为手术的可能。
患者坚决不同意手术方案
治疗:非手术治疗,诊断性排齐。 确定非拔牙治疗后 MEAW技术改善Ⅲ
类磨牙关系
疗程:36月
治疗前 治疗后
Class Ⅱ
Deep bite
ODI
+4.82
-3.82( 80.61,72.34) +3.82 -4.82
(89.5,75.9)
Class Ⅲ
APDI
Open bite
功能性 牙性 骨性
诊断 骨性Ⅲ类(含骨性、牙性和功能性)
上颌发育不足
方案:非手术治疗,建立正常覆合覆盖,良好磨牙关系。但面部不对 称变化不大。
2.先天性因素
唇腭裂 上切牙先天缺失 先天性巨舌症 先天性梅毒
3.后天因素
(1)全身性疾病 垂体功能亢进 佝偻病
(2)呼吸道疾病 慢性扁桃体炎 腺样体增生、肿大
(3)乳牙及替牙期障碍 乳磨牙临面龋 乳上前牙迟脱 乳上前牙早脱 多数乳磨牙早失 乳尖牙磨耗不足 外伤造成恒上切牙早失
(4)口腔不良习惯
不正确的人工喂养 不良习惯:吮咬上唇、伸舌顶下
前牙、吮指、下颌前伸习惯。
前牙反合
概述 病因
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1、牙源性反合
仅为牙的错位(上切牙舌向,下Fra bibliotek牙唇向), 颌骨、后牙关系基本正常
比如单纯的前牙反合及个别牙反合
2、功能性(肌型反合)
上下颌骨关系在姿势位正常, 下颌闭合时存在合干扰、 早接触以及口腔不良习惯等,引起口颌 系统肌功能紊乱,正中合时下颌前伸位 于上颌前方。
该型颌骨大小形态基本正常,多见于乳 牙期和替牙期反合
3、骨性反合
由于骨骼发育异常引起的畸形。上下颌 骨大小、形态、位置关系异常,下颌 骨较上颌骨相对前突;上切牙代偿性 唇倾,下牙代偿性舌倾。
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正常 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过度 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
前牙反合
概述 病因 机制
危害大 对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心理健康影 响严重,并随生长增龄症状加重
前牙反合
概述
病因
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1、遗传因素
明显的家族倾向。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一些单基因遗传综合征的表征之一。
先天愚型,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鼻上颌发 育不全综合征,Crouzon综合征,虹膜-牙齿发育不 全综合征
前牙反合
概述 病因 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诊断:资料收集,面部及口内检查, 合功能检查,模型分析,头影测量分 析等
目的:查明病因,了解畸形形成的机 制,为确定治疗计划提供良好的基础
骨性反合与非骨性反合的鉴别诊断
骨性
功能性
牙性
牙尖交错位 无明显变化 姿势位正常 侧貌基本正
-姿势位侧 凹面型 貌变化
反合的矫治
P214-217 P221-224 P239-251 P258-260
2008.4 2010.7
2009.12 2011.12
U LeFort Ⅰ L IVRO
主诉:地包天 面部不对称
ANB -5.3 A-Ptm 39.6 Pog-Go 65.8 S-Ptm 14.7 Pcd-S 15.6 U1-SN 67.1 L1-NB 3.5
侧貌 牙尖 常,无变化 交错位凹面

下颌闭合道 规则的圆滑 闭合道不规则 正常
弧形
MPP-CO有跳
跃,下颌前伸
下颌能否后 一般不能 能 退至切对切
一般不能
骨型
头 SNA
影 测
SNB
量 ANB
分 析
U1长轴
L1长轴
小或正常 大或正常 小或负(<0°) 唇倾(正常) 舌倾(直立)
上颌长 小或正常
下颌长 大或正常
正中合时,磨牙近中,前牙反合
➢ 头影测量:正中合时下颌位置前移,但下颌大

小基本正常
3、 骨性
➢ 外貌:凹面型,面中份凹陷,颏部前突, 下唇外翻;一般下颌体长、支短,下颌角 大
➢ 口内: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合,上颌牙 代偿性唇倾,下牙代偿性舌倾
➢ 头影测量:骨、牙及软组织测量表现为III 类错合的特征。
功能型
牙型
正常
正常

正常
小或负
正常
正常(舌倾) 舌向错位
正常(唇倾) 唇向错位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刘×,女,14Y 主诉:地包天
ANB -5.3 A-Ptm 39.6 Pog-Go 80.6 S-Ptm 19.8 Pcd-S 15.6 U1-SN 74.1 L1-NB 19
诊断: 安氏Ⅲ类 骨性Ⅲ类 平均生长型
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1、牙源性 ➢ 外貌:面部无明显畸形 ➢ 口内:磨牙中性或轻近中,个别牙反
合,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 ➢ 头影测量:骨测量值基本正常,仅有
牙异常的表现
2、 功能性(肌型)
➢ 外 貌: 姿势位时面部无明显畸形
正中合时,下颌前突,为凹面型
➢ 口 内: 姿势位时,磨牙基本中性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前牙反合
概述 病因 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原则: 尽早去除病因,早期治疗,阻断矫治 错位的牙、牙弓、颌骨的关系异常, 抑制下颌的生长,促进上颌的生长。
将拔牙或正颌外科的边缘病例经早期 矫治后,免于拔牙或者手术。 通过矫形治疗,减小成年后正颌外科 手术的范围或者复杂程度。
反合(Cross bite)一类由于上下颌骨和上 下牙弓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异常,导
致的一类长度不调、宽度不调的错合 畸形。
概述
分类
按部位分类
前牙反合 anterior cross bite
后牙反合 posterior cross bite
按 致病机制 分 类
牙源性 odontogenic/dental:牙齿萌出、替换
过程障碍,牙的位置异常
骨骼性 skeletal:上下颌骨生长不均衡造
成的颌间关系异常
功能性(肌能性)functional/muscular:
后天获得、神经肌肉参与、下颌骨发生移 位
前牙反合
概述
病因 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发病率高 乳牙期:14.94% 替牙期:9.65% 恒牙期:14.98%
提倡早期治疗:乳牙合4岁开始矫治;矫形 治疗在青春高峰期前1-3年即开始进行。
早期预防性矫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