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的美学风格及价值蕴含

合集下载

新语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蕴藏的美学价值分析

新语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蕴藏的美学价值分析

新语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蕴藏的美学价值分析作者:王欣颖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6期摘要:全世界各国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都在着重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档次基本上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层次的标准。

从1978年改革至今,中央多次要求电视文艺的创作地位要提高到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艺术与审美提升的高度,本文主要简析一些诸如《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背后所蕴藏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新语境;文化类综艺;美学价值2016年年底,黑龙江卫视推出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基本上也可以算是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一个派系代表,节目主要以一些著名人物的书信为载体,聘请著名明星在电视上予以朗读。

从其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开始,就一直被冠以“文化”“纯美”等各种各样的标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都占据着我国电视节目排行榜中的前几名。

《见字如面》将传统的文化节目表现形式打破,用全新的面貌迎接观众,在表达文化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它的出现给文化类综艺节目开阔了一片新天地,同样《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本文将以《见字如面》为代表重点剖析其在新语境下的美学价值。

一、美学价值分析(一)“集体记忆”的历史重现之美“集体记忆”的过程是重构集体情感、集体心理的活动,不一定是史实本身。

“集体性”是指社会历史进步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并非每个人都经历过,而是这段记忆是人们所共有的。

重读信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标尺就是真实性[2]。

例如,除了一些老革命者,战争对于现在的国人来说是一个感觉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这种历史感悟是我们中鲜有的,正像节目中读到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就体现出在那个时代书信作为通讯工具的重要性,这句话一读出来,就能立即在观众的心里起到作用,使其产生了一种情感移植体验,把观众迅速引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以及共同的人类情感[3]。

书信对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记忆重构的载体。

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及文化传播价值

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及文化传播价值

▲THE FILM影视102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及文化传播价值赵益晗(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摘 要:《见字如面》是我国首次推出的明星读信类文化综艺节目,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灵魂与价值。

这档文化综艺节目与其他综艺节目形式不同,首先从内容方面有所创新,以不同的载体形式传播文化,在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达到了现象级的效果。

《见字如面》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节目的策略。

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一档综艺节目在推出之前所需要制定的策略,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现实价值的综艺节目。

关键词:《见字如面》;创新策略;文化传播;时代价值《见字如面》这档综艺节目从2017年来满足了不同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可以看出,国内文化类节目在节目类型上实现了创新,凸显出国内文化节目在内容上的自信[1]。

借助信件的展示手法,节目将一帧帧传统文化的画面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见字如面》这档节目正式推出之后,引发了广泛关注。

通过阅读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历史、解读历史,让观众通过节目再次回顾历史事件,这档文化综艺节目,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发展路径[2]。

在当今时代,观众对综艺节目有了更高的视觉需求,那么《见字如面》是通过何种方式从诸多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见字如面》节目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它成功的各种因素以及条件,通过分析,寻找出适合综艺节目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1 精准新颖的形式创新1.1 追求本质,用声音倾情演绎对于综艺节目来说,嘉宾是节目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节目是否取得成功要看节目嘉宾在节目中是否真情投入。

而《见字如面》节目嘉宾的声音是极具感染力的,嘉宾可以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演绎来获得观众的好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国著名导演,也是极具造诣的戏剧家,他曾经说过,在表演中,不仅仅是需要模仿表演对象,表演者也需要将自己转变为表演对象。

这就说明表演不单单只是语言动作上的模仿,更要从内而外地将自身置换为表演对象,实现角色与表演者两者之间的融合,达到合而为一的效果,这两个对象之间应该是没有界限的。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见字如面》观后感1一个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

一档读信节目,录制现场只有这些,却格外纯粹精致,收获了现场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声。

11月28日,这档名为《见字如面》、号称纯美网综的节目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

这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

这档新颖的节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联合黑龙江卫视和环球网等共同制作。

《见字如面》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人称“文化顽主”的关正文,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这次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节目总导演这一回,“文化顽主”带领他麾下这支国内顶尖的文化节目制作团队,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开始了在书信文化领域新的征程。

关正文说,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尽管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让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节目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

记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着热衷文化传播的公益心参加节目录制。

他们用声音扮演那些写信人,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节目开机发布会上,由左二起,分别是人大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杨巍关正文介绍,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

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参加第一天节目录制的是当红小生林更新和实力演员何冰。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见字如面》是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见字如面》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1】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

《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中国各个阶段。

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

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

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

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

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

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

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2】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

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

“综艺清流”《见字如面》的高口碑探析

“综艺清流”《见字如面》的高口碑探析
感。 每当读信嘉宾入场,全场起立鼓掌,嘉宾 读信完毕,全场起立报以持久的掌声,透 露出观众对于读信人、写信人发自内心的 尊重。 当然,《见字如面》也存在着一些 问题,譬如节目时长限制导致解说仓促、 过渡略显生硬;主持人和两位学者之间 的讨论激烈却难以碰出火花,以至于每 当到了解说环节,读信时所积累的情绪 就被消耗不少。这些问题是其在今后节 目制作应当改进的地方。 总体来说,《见字如面》是一档极 富中国特色的高品质综艺节目。更让我 们认识到了,在这个娱乐至上的“速食 时代”,观众也并没有在碎片化的娱乐 洪流中迷失。综艺市场需要更多这样有 深度、有思考的节目,来满足当代社会 蕴藏着的向往文化的巨大热情和对精神 生活的高度渴求。 参考文献: [1] 陈奇星 . 试析文化类节目的文化 意义及其创新之道 [J]. 新闻采编 ,2016(4). [2] 李子 . 从《汉字英雄》和《中国 汉字听写大会》看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 与创新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10). [3] 凤凰文化 . 谁说人文节目不能大 火?《 见 字 如 面》 实 力 打 脸 [EB/OL]. (2017-01-06)[2017-02-01].http://culture. /a/20170106/50533592_0.shtml. [4] 搜狐文化 .《见字如面》合集上 线 正式开启网综“内容时代”[EB/OL]. (2016-12-29)[2017-02-01].http://cul. /20161229/n477247602.shtml. 作者简介:张文丽(1995-),女, 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研究方向: 广播电视。
THE FILM
影视
摘 要:国内首档明星读信类文化节目《见字如面》,以其纯美而富有深度的独特风格,在当下众多喧嚣的娱乐综艺节目中 独树一帜,一经播出就收获了来自受众零差评的反馈佳绩,其用书信讲述中国故事的节目形式也为我国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开辟了 新路。本文将从嘉宾演绎、信件内容、节目形态、细节设置四个方面对《见字如面》的高口碑进行探析。 关键词:《见字如面》;综艺节目;高口碑

分析《见字如面》的节目特点及文化意义

分析《见字如面》的节目特点及文化意义

分析《见字如面》的节目特点及文化意义作者:李珊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6期【摘要】《见字如面》作为国内第一档书信朗读节目,自2016年开播至今经历了三季,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成为综艺节目中的良心综艺。

其中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节目敢于创新,读品书信,探索人性,弘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从《见字如面》节目出发,根据该节目如今的现状,分别从节目的播放收视率以及节目播出的社会影响,分析《见字如面》的节目特点,从而挖掘节目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见字如面》;节目特点;文化意义1. 《见字如面》简介《见字如面》是从英国的一档节目经过引进,购买版权进行改革创新而成的,原版的名字是《LETTERS LIVE》,(汉译为:见信如晤)。

《见字如面》是全国首档季播类书信朗读节目,由北京实力電传文化公司制作完成的。

节目规则很简单,就是让知名演员来朗读信件。

与英国版的相比,中国的《见字如面》保持了“极简主义”的风格,没有华丽的灯光和舞美特效,只有一个人、一只麦克风、一束灯光和台下的观众。

这种简单的节目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可以使观众更能集中注意力到读信的内容中去。

节目分为读信和讲解信件两个部分,在讲解信件的这一环节,分别有主持人:翟毓红;拆信人:徐子东(香港岭南大学家教授);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读信人选取的都是有实力的演员,分别有:归亚蕾、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何冰、周迅、喻恩泰、李立群、赵立新、梁文道等等名人。

众星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朗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2. 节目特点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成功经历了三季,网络媒体评价不断上升,其中必然有其优秀的团队制作和创作理念,首先,从选取“信件”作为制作节目的核心,就抓住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情感交流的纽带,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写信是我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径,我们中国人对此有着特别的感情。

电视综艺《见字如面》的叙事学解读

电视综艺《见字如面》的叙事学解读

电视综艺《见字如面》的叙事学解读电视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由沈腾、华晨宇、沈梦辰等人主持,节目以现代科技手段让明星和草根通过书信的方式相互了解,探索彼此的故事和情感。

这档节目在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也引发了观众对叙事学角度的思考。

叙事学是研究叙述和故事的学科,通过对叙事结构、叙述者、受众以及叙述理论的研究,解读和理解各种叙事现象。

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电视综艺《见字如面》,探讨其叙事方式和叙事魅力。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见字如面》采用的是一种线性叙事结构。

整个节目分为四个部分:明星寄信、草根回信、明星观看回信和面对面见面。

整个叙事过程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个环节都承上启下,逻辑清晰,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封信的发送和回复,整个故事情节也因此呈现出一种连贯性和流畅性。

线性叙事结构能够让观众跟随主线逐渐深入故事情节,体验明星和草根之间的情感波折和成长历程,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节目中的叙述者也是其叙事魅力的关键因素。

在《见字如面》中,叙述者不仅包括主持人的角色,还包括明星、草根以及书信本身。

主持人作为叙述者的角色,不仅要引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要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引导,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真相和内涵。

明星和草根在回信的过程中也成为了叙述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和情感来诠释和呈现故事,让观众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书信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叙述者,通过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这种多重叙述者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更让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内涵和丰富度。

观众作为叙述的接受者,也对《见字如面》的叙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节目的每一期中,观众通过观看明星和草根之间的书信往来,不仅是“看客”,更是叙事的参与者。

他们能够通过节目的引导和推动,对明星和草根之间的情感互动产生共鸣和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观众在接受故事的也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对故事进行解读和理解,这种互动关系更加增加了叙事的魅力和趣味性。

《见字如面4》:文化“综N代”的价值引领

《见字如面4》:文化“综N代”的价值引领

《见字如面4》:文化“综N代”的价值引领作者:冯刚来源:《综艺报》2020年第07期“以书信打开历史,借文字阅历世事。

”日前,由实力文化、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第四季登陆腾讯视频,节目通过主题的设置,切入社会热点话题,串联起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与观点,为观众展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传承。

本季《见字如面》于黑龙江卫视首播,腾讯视频网络独家播出。

节目在延续一人、一信、一桌呈现方式的同时,扩大了书信的选择范畴,播出后收获了较高关注度和口碑。

截至4月6日,《见字如面》第四季豆瓣评分9.3,微博话题#见字如面#阅读量7.5亿,讨论量227.2万次。

不忘创作初心观照精神世界作为一档拥有较高口碑的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的节目形式并不复杂,主要通过明星嘉宾对书信内容声情并茂的演绎,带领观众走进大时代下的生活场景,了解书写人的人生故事,感受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精神情怀和人生智慧。

从往季节目中的生死抉择、众生世相、爱恨情仇,到第四季的艺文志、婚姻策、少年愁、浮世绘和热血吟等,节目主题虽不断变化,但其中牵引至今、横亘四季的其实是更大的主题:传播人文精神,引导多元化独立思考,从历史过往中寻找到厚重的普世共鸣。

实力文化创始人、《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表示,节目组在选择信件的时候,并没有事先确定主题,而是秉持“这封信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标准,一封封地阅读和挑选。

每期不同主题是对所有确定入选信件分类编排的结果,这种主题编排是为了给受众一个便捷的收看线索。

挑选信件过程中,节目组会考量所选信件是不是具有多元认知的新鲜度,以及引发受众参与讨论的话题热度。

在《见字如面》,话题不是炒作的工具,而是激发独立思考的策略。

由于信件内容多元,每封信件的内容价值都是独特而丰富的。

根据信件主题进行归类和表达,往往会产生意在言外的效果。

譬如观众在“伤离别”主题下,能够感受到动人的爱情;在“两情悦”主题下,却感受到锥心的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DIO &TV JOURNAL 2018.09《见字如面》是黑龙江卫视于2016年12月推出的一档文化综艺节目,亦是国内首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以书信为载体,由明星进行朗读。

它以“文化”“纯美”等标签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甫一面世,即受大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0分。

《见字如面》打破常规文化节目形式窠臼,以独特的美学风格进行文化表达,影像创新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

它的出现,为文化综艺类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思路。

一、《见字如面》之美学风格(一) 集体记忆 的历史重现之美哈布瓦赫强调的“集体记忆”以“现在中心观”为核心,着重强调其当下性。

“集体记忆”是集体情感、心理的重构,不是史实本身。

而“集体性”表现在记忆中是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进步的必要经历,并非所有人都经历过,而是人们共有的一段记忆。

重读信件行为中真实性是其无法回避的标尺。

而除却部分老革命者,战争是当代中国公民鲜有的历史感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着书信作为通讯工具在战火年代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信中提及的事件、倾吐的真情直接作用于观者心理,使其产生对原信中情感有生动的替代感的情感移植体验,信件将观众带到战火纷飞年代及共同的人类情感中。

和平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尽管和平年代的中国人对于战争的记忆逐渐淡忘,他们未曾经历过战争,对战争并没有深刻体会与情感共鸣,节目依然对其进行集体情感与心理的构筑。

第二现场主持人及拆信专家对信件背景的解读、普及、分析、探讨,也是对观众的记忆进行唤醒、构建与重塑。

战争时期的公开信件及个人信件,通过演员的朗读与表演,再现了抗战勇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决心及对战争的厌倦,如第6期《民国一级上将临战前的遗书读哭王耀庆》、第7期《硬汉张涵予变欧阳修读信火力全开》。

纵观《见字如面》第一季十二期中的信件题材,战争题材信件共九封,占比10.98%。

信件时间跨度广,从春秋时代第一封家书起,历经魏晋唐宋晚清民初,至1953年朝鲜停战,大的时间跨度使得观众重塑对于不同时空中关于战争的记忆,信件中不曾提及战火却能把观众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时代,节目塑造的记忆是国破山河和悲欢离合,是生死面前的子母情、夫妻情、家国情。

如林更新演绎秦国士兵的家信、王耀庆演绎民国一级上将的临战遗书、蒋勤勤演绎赵云霄就义前的与女儿书、张国立演绎白求恩的遗书、张涵予演绎征兵公开信等。

节目经由演员演绎,或慷慨激昂,或声泪俱下;引用深情而悲壮的背景音乐及插入式图片;加之第一现场演播室庄重静谧,为观众塑造出战火年代的影像共同体,在这种集体共享中实现民族共同体之构建,并为观众构筑集体认同感。

无论对于个人记忆还是集体记忆而言,书信都是重构记忆的重要载体。

而作为大众传播载体的电视媒介,凭借其丰富的视听语言及对信件文本的二度创作成为传播具体信件内容乃至重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介质。

书信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还原性展现,又是对动人故事、情感的复现和表达。

电视媒介借助其独特的视听优势,把信件的情感原貌甚至故事场景进行一种二度还原,极大可能地完成对历史的相对再现及对受众“集体记忆”的重构。

(二) 共情渲染 的情感维度之美共情中包含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二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机制。

其中,情绪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线索时,个体会产生情绪的唤醒。

被他人情绪所诱发的情绪唤醒即情绪共情。

读信演员在朗读这一行为过程中,即把自身代入到写信人的角色中去,知觉其情绪,并产生与写信人相似的情绪体验。

与此同时,观众作为接受个体在接收到现场演员的语言传达及情绪渲染时,自身会产生某种相同情绪的唤醒活动,一是对现场演员朗读时所传达信息的情绪共情,二是对信件内容即写信人所要传达情感的情绪共情。

例如,在第九期中蒋勤勤演绎共产党员赵云霄写给女儿启明的信,信中提到“流泪书成”,蒋勤勤亦是流泪将信诵读完。

在此活动中蒋勤勤俨然把自己代入到启明母亲赵云霄这一悲剧人物中去,为共产主义信仰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在与女儿分别之际不得以把这种母爱放置于书信中,演员产生了与赵云霄就义前某种相似情绪的共振,以及夹杂其中痛苦和伟大母性的唤醒。

现场观众则被演员演绎的内容及情绪传达所诱发情绪共情,亦纷纷潸然泪下。

每一期节目既有悲欢离合、爱恨生死,又有情意绵绵、踌躇满志,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是嘉宾与观众容易被唤醒的共情体验,它实现了自身情感与历史人物情感的融合共振,使人在思考中获得感知认同。

(三) 间离效果 的结构叙事之美布莱希特曾这样定义“间离效果”:“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

”布莱希特美学观最核心的观点是观众感知的更新,“即用一种新颖的、不为人们熟悉的观点说明一切事情,以便使观众从批判的角度去看待他迄今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节目中主持人、特邀专家、演员可根据节目节奏变化视听解读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的美学风格及价值蕴含□宗肖君胡凡刚摘要:伴随《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文化类综艺节目”迅速火热,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文化类节目。

“文化+综艺”元素的使用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新宠儿。

《见字如面》引发大众集体记忆的重塑及共情体验,使公众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寻找到厚重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集体记忆;共情;间离效果;价值蕴含;《见字如面》66在现场制造有效的间离,《见字如面》中演员的读信活动便是一大体现,它不是完全的角色沉浸,而是读信演员的自我再创造。

节目中最为直观的演绎便是同一演员在同期节目中出现两次,诵读不同的信件。

就观众对演员的经验认知和期望而言,同一演员诵读不同信件能使观众打破自身所沉浸的场景和情感“幻觉”,从而达成从认识到批判的审美过程。

第一现场由演员进行演绎,第二现场主持人与专家进行拆信、讨论与点评等活动。

两个现场的切换设置形成时空间离,适时带给观众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陌生,而是以陌生化为手段,帮助观众达到更深层的理解,使审美主体从外在形式获得内在思考与认知。

在这场审美活动中,观众跟随第一现场的读信人“参与”到特定历史环境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与释放;第二现场的交谈点评环节又将观众拉回到现实世界,并“唤醒”其审美经验与审美情绪,并对第一阶段的审美活动达到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情感认同,对现实活动的指引形成一种参照。

二、《见字如面》之价值蕴含(一)书信文化的多元价值书信原是一种应用文体,既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又具艺术性。

书信这一文体中蕴含了艺术和美学价值,相比虚构作品,信件具有天然真实性。

书信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生活的多元,书信形式自由无所不表,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而这种客体的多元性又统一于作者的思想意向之中。

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富有个人特色和历史带入感,而且带领观众认知历史与名人。

来自名人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为观众带来与真实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

新康德主义大哲学家卡西尔在作品《人论》中把符号分为“神话与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

书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象征的意义是也多元化的,这些文化类型均可以书信为载体进行表达。

书信中的许多话语符号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如节目第一期中由张国立演绎的《告鳄鱼文》,便是韩愈因鳄鱼为害,作文劝诫鳄鱼搬迁的书信,而作者深意实则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和贪官污吏。

书信中涵盖“国危”“吃人”“民情”等元素,极具启示和象征意义。

优秀书信中所蕴含的符号价值和意义不是僵化的概念,是与生命活动相关的观念。

“它不是知识性范畴之‘图式’,而是非知识的(或审美的、或形而上学的)‘象征’。

”(二)文化重构的传播价值书信“文以载道”的功能及蕴含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且具有一定的传播价值。

《见字如面》通过对传统书信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强化文化传承之重要意义,引导国民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及文化归属感。

由于当前泛娱乐化潮流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一定冲击,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任务势在必行,因此文化重构成为当前文化类节目创新的一大招数。

“文化+综艺”的模式便是以多元元素融合为前提,《见字如面》正是以“文化名作+明星朗读+专家点评”的融合模式,重新构建当下的媒介文化及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对于古文书信的白话文朗读亦是节目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传播的一大体现。

“见字如面,用书信打开历史。

”《见字如面》脱离当下节目同质化问题,进行创新传播并打造独家品牌风格,作为文化节目它彰显当代主流价值。

节目定位独特,现场秉承着“极简”风格。

第一现场只有讲台、读信演员及观众。

第二现场专家对信件进行解读,开启现场弹幕。

此类传播方式极大实现了受众在新媒介语境下的“新体验”,并扩大了文化审美的内涵。

(三)社会公众的审美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可知,情感有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其两极性表现在:积极的、良好的情感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和保持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

就内容来看,节目所选信件传递人类的真挚情感,其内容均具人生启迪、生活感悟、未来期望及美好感情的积极情感倾向。

文化综艺节目承担着唤醒和引导公众审美意识的社会功能,《见字如面》正是以这种独特的、积极的内容设置作用于受众,产生积极的增力作用,引导受众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在艺术审美范畴中,娱乐承担着审美的主要功能,而娱乐文化在历史发展的积淀中,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使得电视节目过度推崇娱乐化而造成荧幕之上的泛娱乐化,观众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一定经验,低质量的娱乐产品使得部分观众远离荧幕。

《见字如面》启用明星演员,演员本身具有娱乐化特征,其朗诵演绎活动却庄重严肃,节目以传承书信文化为定位,立足历史层面,借助信件唤醒人们对逐渐丧失的文明的追寻。

这是节目引导唤醒受众对审美娱乐的反思与重新审视,亦是节目中所蕴含的社会公众审美价值的体现。

三、结语文化综艺节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如何充分发挥其传播潜力、创新传播方式、将综艺元素与之有效结合是每一位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见字如面》节目体现的美学手法及风格更加多元,且注重节目整体的个性化展现。

节目从传播价值考量入选信件,使受众在对书信内容不断把握的过程中形成较一致的精神契合与文化认同,整体彰显着异于其他节目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1.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2.黄翯青,苏彦捷.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4):434-441.3.[德]贝㊃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刘国彬,金雄晖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4.[德]魏勒特.关于布莱希特史诗剧的理论问题[C].布莱希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李志华,赵枫,寒烟.书信经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6.陈爱国.三点结合,诱导学生深层情感的对策[J].青年文学家,2009(19):185.(宗肖君: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凡刚: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视听解读67视听2018.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