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伪满洲国是日本统治下的殖民主义政权

合集下载

伪满洲国读后感700字

伪满洲国读后感700字

伪满洲国读后感700字伪满洲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政治实体,存在于1932年至1945年之间。

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并试图通过扶植伪政权来控制这一地区。

伪满洲国的建立,给中国和日本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有关伪满洲国的历史书籍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伪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的体现。

在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试图通过控制东北地区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包括扩大自己的领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以及通过控制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来影响中国的其他地区。

伪满洲国的建立,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的统治下,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镇压和屠杀当地的居民、强制劳动和征地等。

这些行为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伪满洲国的建立也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伪满洲国时期,中日两国的关系处于敌对状态,这导致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仇恨和矛盾进一步加剧。

在战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发展,但是这段历史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伪满洲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和教训。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历史。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对于中国和日本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对于两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总之,伪满洲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中国和日本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以及对于两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作者:杨字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7期内容摘要: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后,紧接着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傀儡,成立了伪“满洲国”,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在此期间,大量日本文人以各种理由涌入当时的“满洲”,创办杂志和报纸,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等。

这些所谓的“满洲文学”,大多以“建国精神”为中心思想进行创作,自觉地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服务,充当了日本向伪“满洲”国,进行思想栓桔和文化渗透的工具、成为了军事和经济侵略东北的“附属物”。

关键词:日本殖民统治满洲文学文化侵略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并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政权,建立了伪“满洲国”。

从此,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的殖民地统治。

而作为民族文化与思想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日本文学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军事和经济侵略东北的“附属物”被卷入到这场战争的漩涡之中。

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大量日本文人以各种理由涌入当时的“满洲”。

他们创办文学社团和报刊,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游记,戏曲等与伪“满洲国”有关的日文或中文文学作品,形成了所谓的“满洲文学”。

这些作家作品大部分以生活其间的伪满洲国为写作对象,不仅描写了他们眼中的东北风情,也展现了在满的日本人的生活和情感。

他们当中大都负有日本官方使命,在作品中美化“日本侵略”粉饰“民族协和”“王道乐土”杜撰“日满协和”以鼓吹“满洲建国”的功劳,向“满洲”进行思想栓桔与文化渗透。

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大连就成为租借地关东州的中心不断的发展,日本人至此大量开始移民中国东北,日本文化也就开始在东北腹地渗入。

“日系”文人也随着日本军政势力入主“关东洲”,日本文学开始以大连为中心辐射到长春、抚顺、辽阳等地的日本文化活动圈。

这一时期日本移民的活动,主要以总部设在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为中心。

伪满洲国政治体制 由日本次长主导的傀儡统治

伪满洲国政治体制 由日本次长主导的傀儡统治

伪满洲国政治体制由日本次长主导的傀儡统治体制伪“满洲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溥仪。

1932年3月8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

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伪“满洲国”为伪“大满洲帝国”。

溥仪为“皇帝”,”年号“为”康德“。

伪“满洲国”的行政机构为伪“国务院”,其首长为“总理”。

伪“国务院”下辖“外交部”、“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文教部”、“军政部”。

“财政部”后改名“经济部”,“军政部”后改名“军事部”,“实业部”后拆分为“兴农部”和“勤劳部”,又成立了“厚生部”等部门。

各“部”长官为“部长”,但是实权掌握在由日本人担任的各“部”次官手中。

由日本人担任的“国务院总务厅”长官为实际上的“总理”。

“总务长官”由驹井德三担任,继任者为星野直树和武部六藏。

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每周二举行聚会,商讨并决定“国家”政策和各种具体事务,被称为“火曜会”。

伪“满洲国”的立法机关称“立法院”,首任“立法院长”为赵欣伯。

实际上的立法权掌握在关东军手中。

伪满洲国没有成文宪法,而是由各项专门法律来替代宪法。

咨询机关称“参议府”,其首长称“议长”。

首任“议长”由臧式毅担任。

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

首任“最高法官”是林棨。

“最高检察厅长”为李盘。

宫廷机构为“宫内厅”,伪长官为熙洽。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坚持“不抵抗”政策,前东北军大部“奉命”不战而撤至山海关以南,来不及撤退的前东北军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有民族气节者,同仇敌忾,奋起抗日,成了著名的东北义勇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民族败类则屈膝投降,认贼作父,充当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和打手。

这些民族败类及其所率部队成为后来伪满军的骨干力量。

同时,他们还招降纳叛,搜罗了一些土匪武装和社会流氓,充实到伪满军的队伍里,由日军要员所组成的伪满军政部最高顾问所操纵,在关东军的直接控制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附庸和帮凶。

《2024年“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2024年“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篇一一、引言“满洲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行政体系与治理模式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其中,蒙旗行政作为满洲国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机制、政策实施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均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满洲国”蒙旗行政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历史背景、运行机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满洲国蒙旗行政的历史背景满洲国,又称为伪满洲国,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傀儡政权。

蒙旗,是满洲国境内的一部分区域,实行了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

这一时期的蒙旗行政,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其运行机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三、蒙旗行政的运行机制在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采用了较为独特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蒙旗在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的同时,也接受了满洲国政府的监管和指导。

这种半自治半集权的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蒙旗的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蒙旗行政也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其在实施政策时必须考虑日本帝国的利益和意图。

四、蒙旗行政政策的实施与影响在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改革、教育普及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蒙旗的社会经济状况,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掠夺、民族压迫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蒙旗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蒙旗行政对后世的影响满洲国时期的蒙旗行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蒙旗行政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蒙旗行政也暴露了殖民统治的弊端和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加强民族团结和区域自治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结论综上所述,“满洲国”蒙旗行政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运行机制、政策实施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加强民族团结和区域自治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伪满洲国带给东北人民怎样的危害

伪满洲国带给东北人民怎样的危害

伪满洲国带给东北人民怎样的危害
1 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的危害
伪满洲国是指在中国关东,曾由日本侵占建立的国家。

1932年日
本全面占领关东,1934年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建立了上海、山东、
黑龙江、吉林、辽宁五省的支配系统,并在经济和军事上给予中央政
府的服务,以及维护日本利益,组成了伪满洲国。

1.1 给东北民众带来的残忍清洗
伪满洲国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残忍清洗,使日本当局更好地管理关
东地区,日本当局彻底控制那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以致更大程度
满足其国家保守利益。

对东北民众而言,清洗行为无处不在,所有释
放的犯人都会遭受日本军方的残酷对待,且伴有血腥的袭击,他们的
家财还被一网打尽。

1.2 剥夺东北人民的财产权
上海、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五省的许多东北人民的财产权
也因此被日本侵略者剥夺,房屋、财产、贸易、行业被日本当局侵占。

在伪满洲国时期,每一家东北家庭,小孩也不例外都受到其侵犯,不
仅财产权被剥夺,家族的尊严和情感也受到侵害。

1.3 劣质食品和外商贿赂
另外,日本当局还给东北人民供给了劣质食品,企图利用他们的
困境,把他们的愿望变为日本的把柄。

此外,他们还通过大规模的发
放贷款和金钱,收买及收买本地政治家以及精英,以便不断控制和加大日本佔领东北地区。

总之,伪满洲国时期,东北人民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他们的财产权受到剥夺,身体受到了外贸团贿赂,这些侵略者对东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伪满洲国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伪满洲国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伪满洲国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一场英勇斗争。

而在这场战争中,伪满洲国作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政权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伪满洲国的成立、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对其存在的反抗。

一、伪满洲国的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

日本为了巩固其在该地区的统治,于1932年宣布成立伪满洲国,以伪皇帝溥仪为傀儡统治者。

伪满洲国成立后,由于日本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控制,开始实行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

二、伪满洲国的政治体制伪满洲国实行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由日本特务机构控制,以日本代理人担任官职。

溥仪只是一个傀儡帝王,完全被日本操纵。

日本殖民政权对华人实行残酷统治,镇压抗日力量,清洗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强制的日本化教育。

三、伪满洲国的经济掠夺伪满洲国经济完全被日本垄断和掠夺,无论是土地、矿产资源还是工业企业都被日本占领。

日本侵略者通过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填补战争开支和本国短缺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困苦。

四、中国人民对伪满洲国的反抗尽管面临日本殖民统治,但中国东北的民众并没有屈服于伪满洲国的压迫。

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斗争,组织地下抗日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包括游击队和抵抗组织。

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日本侵略者及其伪满洲国的抵制,坚定地维护着民族尊严和独立。

五、伪满洲国的失败随着中国人民不断壮大的抗日力量,伪满洲国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1945年,随着日本战败,伪满洲国最终崩溃。

中国东北地区回归中国,溥仪等伪满洲国的头目被捕并接受审判,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迎来了应有的制裁。

六、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亚太战场取得的重要胜利之一,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与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长期抗争,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敬佩。

而中国东北的解放也成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伪满洲国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制侵略的典型案例。

抗战期间之伪政权

抗战期间之伪政权

抗战期间之伪政权.txt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

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地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地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地削弱。

也就是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与抗日战争以前的民国的统一程度相比是大大降低了。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几个汉奸傀儡卖国政权的存在,是中国的国耻。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样的国耻也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也要牢记。

1、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扶植的一个傀儡卖国政权,1932年3月成立,前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任“执政”,年号“大同”,改用新五色“国旗”,以长春为“首都”。

在伪满洲国成立一个月后,即1932年4月,除军政部和军队中的日人外,仅在伪中央政府中就有日本人职员两百多人。

在大部分局科中,都有日本人的顾问、参事和秘书。

监察局中的重要职位都为日本人所占据。

最后,伪“执政”左右的最重要的大部分官吏,包括宫务局长和“执政”近卫队指挥官在内,都是日本人,连“执政”也由关东军所任命的吉冈中将来加以“监视”。

总之,关于政府公共事务,纵然中国人在名义上是长官,而主要的政治上和行政上的权力却掌握在顾问、参议、监察官、秘书等次级的日本官吏的手中。

1934年3月,“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年号改为“康德”。

伪满洲国成立后不久(1932年3月13日),溥仪以换文的形式与日本侵略者签署了了一份出卖东北主权的密约。

密约规定伪满洲国的国防、治安,全部“委请”日本管理,所需经费由伪满负担;伪满洲国的铁路、海湾、水路、空路等均“委请”日本管理;日本军队所需各种物资、设施,由伪满洲国负责供应;日本人可以充任伪满官吏,其“保荐”和“解职”均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决定;日本有权开放矿山等资源;日本有权向伪满洲国移民等。

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

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

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伪满洲国是二战期间由日本帝国侵略者建立的一个伪政权。

该政权的民族政策对于满洲地区的多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伪满洲国的民族政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一、伪满洲国的民族政策1. 民族同化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旨在将满洲及周边地区纳入日本帝国体系之下,实施一系列的同化政策。

这些政策以日本为中心,排斥、压制本地民族文化,力图将满洲地区的多个民族同化为日本人。

2. 推行东方化运动伪满洲国推行了所谓的“东方化运动”,鼓励和强制当地民众改名改姓,抛弃本族语言和文化,追随和效仿日本化的方式生活。

同时,他们还大力宣传日本文化和价值观,并以此来削弱和扭曲本地传统文化。

3. 强制安置日本移民为了实施同化政策,伪满洲国政府鼓励大量日本移民来到满洲地区,将大批的日本人安置在当地,以增加对满洲地区的控制力。

这些日本移民与本地居民形成了明显的隔阂,并对当地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背后原因与影响1. 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需要伪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一部分。

通过同化政策,日本帝国试图削弱被占领地区的民族意识和抵抗力量,以巩固其对满洲地区的控制。

2. 本地居民的反抗与抵抗尽管伪满洲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同化政策,但本地民众对此并不完全接受。

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他们积极保护本族文化和传统,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抗和抵抗来对抗日本帝国的统治。

3. 长远影响伪满洲国的民族政策为满洲地区的多个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对当地居民而言,这种政策导致了本民族文化的逐渐衰弱和消失,以及对日本文化的依赖。

另一方面,这也为今后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困扰,因为不同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和矛盾仍然存在,并可能在后续的历史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总结伪满洲国的民族政策对满洲地区的多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当时的政权力量试图通过同化政策将不同民族同化为日本人,但本地居民仍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通过反抗和抵抗来对抗统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满洲国政权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

长期以来,一般认为伪满洲国政权就是单纯的傀儡政权。

本文从尊重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以还原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从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政权的目的、伪满洲国政权施行的政治、经济和奴化教育的实际活动等方面入手,研究和分析了伪满洲国政权与日本军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揭露了伪满洲国政权在性质上更是一个殖民统治下的殖民政权。

日本军国主义制定的针对中国的“大陆政策”,以“九·一八”事变为导火索,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为了殖化中国、掩盖和美化侵略,炮制了伪满洲国;溥仪充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从1931年至1945年间,伪满洲国政权帮助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在伪满洲国政权14年的殖民统治中,以溥仪为首的汉奸作为日本侵略者压迫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帮凶,在伪满洲国政府机构中担任要职。

伪满洲国政权机构及其官员按照日本统治政策行事,成为日本人操纵和利用的工具。

日本在伪满洲国推行《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北边振兴计划》和移民政策,推行“建国精神”的基本国策,即“日满一体不可分,王道乐土,道义世界的实现”,是日本对伪满洲国的统治总方针。

伪满洲国政权表面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权,实质是在日本全面控制下,推行日本殖民政策的殖民政权。

一、伪满洲国的建立1931年“9·18”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迅速沦陷。

蒋介石还错误地把希望寄托在国联解决。

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一致通过调查团的派遣和五人调查委员的任命,在表决这一提案时,日本代表芳泽谦吉宣称:“日本军为保护日本国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满洲各地的匪贼及不法势力的侵害,保留采取必要行动的权力”[1]。

当国联决定派遣调查团时,日本政府军部及关东军开始策化在被其占领的中国东北建立“新国家”。

不顾国际舆论的干涉,将伪满洲国政权建立于“国联调查团”之前。

早在1931年9月22日,日本关东军就制定《满蒙问题解决策案》。

它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宣统帝为元首、领土包括东北四省及蒙古得到我国支持的新政权,使之成为满蒙各民族的王道乐土” [2]。

此决策还规定这个新“国家”的政权包括国防、外交、交通和通讯都要委托日本帝国掌握或管理。

关于在国防和外交方面的经费,则由新政权负担。

这个决策实质上就是日本制造伪满洲国殖民政权的政治宣言,并构划和描绘出伪满洲国的施政蓝图。

为此,关东军开始策动“满洲独立”活动。

首先是收买和指使汉奸,在辽、吉、黑三省先后都建立了地方伪政权。

都声明脱离南京国民政府和张学良,这些伪政权表面上是由地方中国人宣布独立的,实际完全是由关东军和其特务机关直接控制下建立博物馆研究 2010年第2期(总第110期)•历史研究•论伪满洲国是日本统治下的殖民主义政权张微72的,既为日本阴谋策划全东北的殖民政权打下了组织基础,也为日本策划制造的汉奸政府提供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溥仪是清朝的第十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仪被迫退位,1924年又被冯玉祥将军的国民军赶出了紫禁城,彻底废除了皇帝的尊号。

溥仪认为大清毁在自己手里,下决心要恢复祖业。

溥仪把日本视为他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日本为了收买和拉拢溥仪用尽了手段,终于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溥仪来到了东北。

但是没有象溥仪想象的那样,立刻当上皇帝,而是被日本人软禁在了汤岗子和旅顺长达一百多天,后来才辗转来到了长春。

1932年2月16日,溥仪在关东军的授意下,召集东北汉奸在奉天举行了出卖东北主权,建立伪国家的“建国会议”。

按照关东军事先的方案,组成“东北行政委员会”,并规定此委员会就是新国家成立前的过渡机关,张景惠为“委员长”。

“建国会议”连续召开了7天,由板垣等人所制定的建国实施方案,经本庄繁同意后,于2月25日以“东北行政委员会”名义发表。

“新国家”的国名为“满洲国”,元首称号为执政,“国旗”为红兰白黑黄的五色旗,年号为大同,首都定在长春,改称“新京”。

国家的政治为“民本主义。

”1932年3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按关东军的旨意,发表宣称要把东北变成“王道乐土”和“五族协和”国家的《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

3月9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1932年9月15日,由日本政府审定、认可和批准,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与伪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在伪满洲国“执政府”签订了《日满议定书》。

日本以条约的形式夺取了中国东北的主权后,则宣布承认伪满洲国。

1934年,日本根据殖民统治的需要决定伪满洲国实行帝制,同年3月1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

无论溥仪就任“执政”还是当皇帝,日本都明确指出满洲国不是清朝的复辟,亦不是清朝的延续,而是包括大和民族在内的“五族协和”的“新国家”,换言之就是日本卵翼下的殖民地国家。

二﹑伪满洲国殖民政权中的官吏与日本的关系1﹑伪满洲国政权官吏与日本的关系关东军在建立伪满洲国时,就竭力地要把伪满洲国打扮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而这个“国家”的政权,由中国人和日本人共同执掌,而日本人则处于掌握实权的地位。

伪满洲国初期,也就是在1938年8月8日,日本政府就制定出了《满洲国指导方针要纲》,简称为“八八”决议。

它规定了伪满洲国的性质是“与大日本帝国有着不可分关系的独立国家”。

所谓的不可分,就是彻底的从属关系,伪满洲国沦为日本的附属国和殖民地。

关东军司令官在伪满洲国,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掌握着伪满洲国的命脉,在所谓“内部指导”的招牌下,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各级汉奸官吏,一切都要听命于关东军和关东军掌控下的各级日本官吏。

这样在伪满洲国各级政府中,日本官吏与伪满洲国上至皇帝下到各部大臣,共同组成了伪满洲国政权,日本官吏处于主导的地位,汉奸官吏按照日本对伪满洲国的统治政策而行事,这就是伪满洲国政权的特点。

表面上中国人担任主要职务,而实权皆掌握在日本官吏手中。

伪满洲国是在日本关东军的武力支持73下建立起来的,关东军司令官自然在伪满洲国具有绝对的权力。

伪满洲国政府的任何举措,尤其是高级官吏的任免,事先都要得到关东军主要首脑的认可和同意。

在伪满洲国刚建立之初,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就与伪满洲国执政溥仪签订了秘密换文,其第四项就这样规定:“敝国参议府就贵国(日本)之人选有达识中央及地方各官署之官吏亦可任用贵国人,而其人物之选定委诸贵军(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之同意”[3]。

基本原则就是:一方面日本人可以充当伪满洲国官吏,另一方面伪满洲国重要官吏的任命一定要经过关东军司令官的同意。

在伪满洲国实行帝制后,日本侵略者为了进一步巩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加大派遣日本官吏的办法,在伪国务院、中央各部、各省公署内设立总务厅,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一切重要事务均由日本人担任。

与此同时,对地方行政区划也进行了改革,缩小省的范围,宗旨是加强日本关东军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增加各省公署里日本人官吏的比例。

而且进一步强化警察机关,确定各省警务厅厅长也要由日本人担任。

在伪满洲国的十四年中的殖民统治中,汉奸成为日本侵略者压迫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帮凶,他们在伪满洲国政府机构中担任正职,但都听命于日本人次长,按照日本统治政策行事,成为日本人操纵和利用的工具。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掩人耳目,把他们长期豢养的汉奸拉出来,组建了伪地方政府,象臧式毅、张景惠、熙洽等人在当时社会上属于官宦名流,在社会上也比较有名望。

日本便利用他们掩盖其侵略东北的行径,但是这些人的成分也比较复杂。

他们对伪满洲国政权有不同的政治目的,所以对日本人的殖民政策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他们有的是想借助日本的势力复辟清朝帝制;有的是死心塌地为日本人效力。

他们的思想意识受中国封建传统影响,掣肘了日本侵略者独揽伪满洲国的大权,这虽然直接影响了日本侵略者对伪满洲国的顺利统治,但为了社会保持稳定,伪满洲国地方政府机构基本上处于维持状态。

直到1935年,日本侵略者调整了伪政府官员,撤消了不听话的郑孝胥伪满洲国国务总理的职务,换上了更加忠顺的张景惠来接任。

为了防止伪满洲国中国官吏形成个人势力集团和范围,日本人还对他们实行不定期的调换。

亲日派人物更加受到关东军的重用。

对一些不懂日语的中国官吏又进行了淘汰。

日本侵略者为了把伪满洲国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日本官吏和汉奸共同管理伪满洲国,为了欺骗中国人民和国际舆论,表面上任用中国官吏充当国务总理、各部大臣和省长等重要的职务,实际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重要部门都由日本人掌管大权。

特别是在伪中央部门、财政、税务、警察和专业技术部门,几乎全是由日本人把持着。

2﹑伪满洲国宫廷官吏与日本的关系伪满洲国宫廷官吏,是指伪满洲国皇宫内尚书府、侍从武官处、宫内府等办事机构的官员,其职责是掌管御玺、国玺;负责上奏军事、陪侍扈从溥仪出宫巡幸、视察、访问和阅兵,承担伪满洲国皇宫、溥仪及其“后妃”的安全保卫工作,随时为溥仪和“后妃”的日常起居、饮食等各种生活服务。

但是实际上,和伪满洲国政74权官吏一样,日本殖民统治者不仅在伪满洲国宫廷的各重要部门也同样安插了日系官吏,而且,在宫内还设置了宪兵队,溥仪所有的政治活动和私生活都处于日本人的掌控和监督下。

1934年3月1日,溥仪当了两年的执政之后,终于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举行了登基仪式。

但是当时日本人不允许他穿龙袍,理由是日本人只承认溥仪是伪满洲国皇帝,而不承认大清皇帝复辟,登基时穿上日本人给设计的满洲国“大元帅正装”。

溥仪对此虽然感到失望,但溥仪从内心感情上还是非常的陶醉。

根据关东军的安排,为了表达日本让溥仪称帝的知遇知恩,为了表示“日满亲善”。

1935年4月1日,溥仪前往日本访问。

到了东京后,日本天皇裕仁亲莅车站,迎接并几次会见溥仪。

日本确实给予了溥仪最高的礼遇。

溥仪在日本停留了19天,日本人导演的这幕政治戏使溥仪内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要同日本一德一心。

溥仪在回国后颁发了《回銮训民诏书》。

日本鼓吹的“日满亲善”、“日满一德一心”,是要溥仪完全执行日本的统治政策。

访日后,溥仪不但要交出东北领土的主权,而且“满洲国”和日本的关系,就象是月亮和太阳一样,溥仪只有百依百顺。

同时,关东军在溥仪身边安设一名“帝室御用挂”吉冈安直,,成为关东军和溥仪的联络人和关东军的代言人。

他的权利无限大,对溥仪的言行甚至私生活,都要进行严密监视和掌控。

由于对溥仪监视和导演有功,10年间他从陆军中佐一直升到日本陆军中将。

正象溥仪自己所说:“我出巡、接见宾客、训示臣民、举杯祝酒,以至点头微笑,都要在吉冈指挥下行事。

我能见什么人,不能见什么人,见了什么人,说什么话,以及出席什么会,会上讲什么,等等,概听他的吩咐。

”[4]伪满洲国的宫内府的700多名职员中,设有帝室会计审查局,和总务处、内务处、掌礼处、侍卫处、皇宫近卫处等,日本人虽然只占十分之一,但占据着重要职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