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农村道路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影响

桐城市农村道路建设情况及其对农业现代化 的影响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农村道路建设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主要介绍了桐城市 的农村道路建设情况和农业现代化情况,并分析了农村道路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农村道路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运输能力与之适应,发挥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道路;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经济发展 The devel opment of country road in TongCheng and the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untry road o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dition of country roads a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 TongCheng, then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untry roads and agriculture,and the effect o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depend on the adaptation to transportation ability,releas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country road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country road;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infrastructure; economy development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城市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农村人均收入,并且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加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的制约。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解决“三农”问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慧农业简介概述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二、托普云农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托普云农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托普云农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要使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让传统农业的发展乘上现代科技的东风,通过统筹利用现代前沿科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以及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央指导精神现代化农业的创新互联网+农业 农业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亦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统筹利用其他领域的现代科技,以更科学的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反过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内涵 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的,而科学技术又是强国的根本。所以科学技术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两个发展阶段中传统农业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模式,即农作物的种子给人吃,作物的根茎叶等喂养牲畜,人畜的粪便还田有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传统农业就是在这种重复循环中缓慢发展。而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整合利用工业发展的成果,打破原有的循环模式。从石油中提炼的化肥,现代化学工业研制出的农药、除草剂,工业文明的发展带动大机械的产生代替人力畜力都促使农业产量大增,效益大增。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必将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不断扩大农业的科学范畴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很少,随着各地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私人违章建设,非农用土地不断增加,大量耕地被征用占用,使人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土地效益比较低,但对于多数农民来讲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即便出外务工也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这种状况使土地资源很难向优势农户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含量不够高,机械化水平较低 有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优良品种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科技含量高、劳动投入少、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不多,低值的“大路货”产品所占的比例仍然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 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8480576.html, 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作者:韩彦红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0期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农业保险的推动性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作用;农业保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1 保险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保险具有经济补偿功能,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尤其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农业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强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使风险得到转移,增强农户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以中华保险为例,其在2007年-2015年间累计赔付农业保险款202亿元,受益农户将近3000万户。现如今,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已经基本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为农民带来了切实的保障和实惠。不仅如此,现阶段一些金融机构也开始涉足农业保险行业,例如京东金融集团与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以实现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农业的对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了快速融资渠道,并嵌入了种植养殖保险等险种予以保障。 1.2 促使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引进现代科技,但是农业科技的开发及应用存在较大的经济风险,这样会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开展农业保险,可以降低农业科技投入的风险性,加强农业生产者引入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信心。 1.3 促使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受制于自然环境、农民资信条件差、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等问题,农村金融发展较为困难。而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为农民个人及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保险保障,这样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更增强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信心,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 1.4 提高农村社会的稳定性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定洋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

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

农业现代化与对策

价值工程 0引言 农业现代化内涵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过程;也是大 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农民收入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1.1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发展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1.2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1.3市场手段经营农业。依据市场化原则,健全“统分”结合的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1.4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1.5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具备现代化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懂管理会经营。 1.6农业生产产业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1.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坚持生态良性循环和高品质发展,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资源持续利用。 2目前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安徽的情况说 明) 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大机械生产。鉴于中国农田的分散性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使用权,很难实行大机械生产。实现机械化大生产的困难在于:农村人多地少,改变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 立大农庄后,无地农民如何安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农村大量 的富余劳动力哪里去?城市?似乎鸿沟重重。不管是制度上,还是现有城乡二元的结构上,乃至城市的承受力(软件:就业安置、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双方的心理观念上;硬件:基础建设,住房,医疗等供给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国家在努力城市化,但毕竟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并且这还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问题,更是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若不能有效解决无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化就失去了意义。 2.2城市化程度滞后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按2003年安徽省从业人员总数3544.9万人计算,不考虑新增加的劳动力,要使全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到30%,则第一产业劳动力要减少到106 3.5万人。而安徽省目前农业从业人员为1860.6万人,即安徽省 近年要从农业中转移剩余劳动力约800万人。 目前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5亿到2亿,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农业二、三产业所无法消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难其实就是中国城市化的困难。因为解决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安排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即便大农场模式中农民可以以股东身份参与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出路,但现实是基数的过于庞大决定了不可能吸收大部分农民参与其中,若大量参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经济效益则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现代化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的大锅饭! 2.3农业基础薄弱限制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条件还不稳定,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灾能力相对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仅以安徽省水利设施为例。安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标准低,年久失修,设施不配套。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水库4797座,其中病险水库占到三分之一,现有水利设施已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1.8%,机电灌溉面积仅占70.9%。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2006年末,安徽省还有1.7%的村没有灌溉水源,仅有29.4%的村有排灌站,30.5%的村有机电井,粮食生产受制于自然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五年,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由此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这是造成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迫在眉睫 2.4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制约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形成成片规模,由于地块划分过小,即使几亩土地也要涉及很多农户,对于农民来说,耕地首先是“生存资料”,惜土意识越来越强(租金越来越高)。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 —————————————————————— —作者简介:周维俊(1962-),男,安徽定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方 法,数量经济,农村经济。 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对策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周维俊Zhou Weijun ;黄志英Huang Zhiying (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33030)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Bengbu 233030,China )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市场手段经营农业,社会 化服务保障农业,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农业生产产业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本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及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指出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在现阶段的方针和对策。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at the agriculture is armed by modern equipment,is enhanced by modern technology,is operated by market-based instruments and is guaranteed by social services;high -quality personnel is engaged i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hieves industrialization,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sustainable.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and proposes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at this stage.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特征;困难;方针;对策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icult ;polic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320-03 ·320·

农业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农业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农业是科技化农业,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实验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依靠技术培训和推广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能。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高度密集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新常态下,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将为中 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新动力,而农业产业化则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这些年中国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粮食生产实现了举世无双的十一连增, 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第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到3:1以内。但是,华丽高产的数据背后埋藏着隐忧。粮食连续丰收的同时进口量也在暴增,2013 年我国粮棉油糖四大产品净进口量相当于8亿多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量, 已快赶上中国耕地总量的一半,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产品内外价格倒挂越来越 严重,2014年9月份国内大米、玉米、大豆、棉花价格分别比主要港口到岸税后价每吨高34.2%、58.1%、35.9%、16.9%。其次各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农业生产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物点位 超标率达19.4%,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分别仅为33%、35%和42%,中低产田还占耕地总面积的2/3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可持 续发展进度缓慢,种种压力日积月累,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4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五项工作的第一条。会议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 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会议同时表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农业接二连三、 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就是要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 展新的增长极。而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和相关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方向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方向 摘要:我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经济的诸多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对于目前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明确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本文仅就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以此为政策、规划的制定者们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未来方向

Abstract:I hav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ll profoundly affect many aspects of our economy. A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but for non-agricultural power, the current world tre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Enhancing strong points and avoid weaknesses in order to clea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olicy. This article will intellectual agriculture,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some research into this policy—makers plann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Key word:Our country,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future direction

农业现代化遇到的问题

3.1农业机械化应用普及率不高 新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步,但农业机械化发展扔不平衡,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低下,当前大多数农民使用的机械多半为早已过时,陈旧老化的小型机械工具,而且机械化工具普及化程度不高,应用范围不广泛,大多局限于种植业,农村其他各业很少应用,国家对农机化的财政投入仍不足,地方财政农机化投入也难以足额到位,致使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农民的农机补贴支持力度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农民自我经济能力不强,由于农机新产品价位持续上涨,农机作业使用的临时季节性强,经济利润率不高,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购买欲望。农机销售,维修,配件,供应等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严重。农机组织运营程度低下。目前,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专业化意识很差,组织化运营没有按照正规要求操作,绝大多数农机户个人分散作业,参与市场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致使农机的实际有效利用率极其低下,社会化服务水平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机应用本应产生的经济获益程度。 3.2农民科学技能素质低下 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仍然落后的现实情况。大部分农民接受文化教育层次低,他们没有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随着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转向城镇在工业及第三产业进行就业,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更低,他们大多数是年老多病的老人,青壮年农民几乎都流向城镇打工,贫困偏远、交通闭塞的农民因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渠道和条件有限,这种在农村几乎都是低素质的劳动者现象更令人担忧。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低下,农业技能欠缺的年老农民,以致必然导致农业产品大多是初级自然形态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处于低水平,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低导致不受市场青睐,影响了农产品的国内及国外出口畅销,与世界上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先进农业发展水平下的高科技产品相比之下竞争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投入也不例外,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该领域的科技投入不足问题就显得更加尖锐。因此,在广大的农村急需国家和财政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人才输入和物资投入,以充足的资金、优厚的政策吸引科技人才留在农村,免费普及对农村的技术培训,完善农村的教育培训设施,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觉悟及从事农业的技能水平。 3.3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 我国农业还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束缚,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也还不是很强,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再生能力。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抵抗自然风险能力脆弱。有限的可能饮用的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全国广大人民的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占用农民耕地严重致使制约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农业公路建设水平不平衡。位置靠近城镇的农村,大多修通了城镇通车的公路,实现了通路交通的便利和快捷,结束了以往农村出行难、学车难的程度交通不便的情况。这种交通的改善有利于促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与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是,目前在极度偏远落后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致与外界交流十分不便利。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施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为薄弱。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普及率有待加强,只有搞好了农村基础设施,才可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4农业产业发展缓慢 农业产业换的规模效益不明显。尽管近年来中国专业从事农产品的龙头企业数量上有所增多,但经营规模大、经营能力实力雄厚的企业数量不多。龙头企业起到带头规模小,影响力弱,

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及前景

十三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及前景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在黑龙江等地区,已经试点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这些灵活便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有效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浅谈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前言】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的中国农业在资源、技术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道路——工厂化农业。 【关键字】工厂化农业贡献必要开发研究发展【正文】 一、什么是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当今世界,工厂化农业有了迅速发展,现已应用于蔬菜、花卉、养猪、养禽、养鱼、乃至多年生果树栽培等许多领域,并达到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工厂化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创新和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区别设施园艺、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

呢?简而言之,设施园艺主要是指在各种较大型的设施内进行园艺作物生产的方式;设施农业主要是指在各种设施内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它与设施园艺的不同主要在于设施农业生产的不仅仅是植物,还有动物,也就是说设施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也包括养殖业。工厂化农业则主要是指在相对可控环境下,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有标准、生产工艺、生产车间,而且是常年不间断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品牌、商标、标准、包装。 但是目前的农业生产距离工厂化生产还相差甚远,工厂化农业生产还只是一个目标,需要我们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目前我们所讲的工厂化农业生产及科技攻关,实际上是设施园艺朝着工厂化生产方向迈进的过程,尚未涉及到养殖业,因此这只是工厂化农业的一个开端,并不是真正的工厂化农业,而工厂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终极目标。 二、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必要性 1.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多,农业资源贫乏,劳动生产率低。然而要解决“三农”问题的,除了通过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来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外,更重要的是以效益为核心增加农业资源。因为工厂化农

农业现代化发展难点

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瓶颈 张立伟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集中关注农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战略高度。我市按照十八大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了“2211”工程,即在末来5年内将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到水稻200万亩,玉米200万亩,大豆100万亩,马铃薯100万亩,使我市种植结构趋于合理。通过宏观调整,使我市农业提前进入现代化时代。这让农民看到了希望,让从事服务农业的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看到了希望。那么,解决好三农问题何时能成为现实?农业走向现代化究竟能否改变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命运?我就对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面临的困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农业面临土地流转难题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而农民合作社作为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之一,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困难。 我到和盛乡工作前在孔国乡工作,主管农业,与合作社接触机会相对较多,其中海涛合作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海涛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尤海涛最发愁的就是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最主要特征就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目前土地大规模流转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股份制初期只能进行小范围试点,等时机成熟了再逐步扩大。 海涛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至今,土地经营面积只3000多亩,但这3000多亩主要的动作形式还是停留在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分散经营管理,年末分散收获,集中销售这个模式。在今年年初,随着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有所提高,海涛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在德宝村新建日加工量为500吨玉米烘干塔,意在打造辐射德宝村、兆林村、文明村、隆昌村四个村,总耕地面积14万亩,达到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并组织文明村、德宝村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借着烘干塔的建成,经营规模应该可以做大一些,达到万亩以上,但合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大多农户有顾虑,主要担心自己收益得不到保障,希望一次性能给予补偿。海涛说,有一位农户,在谈合作过程中,我们先后去了她家5次,她对入股不了解,不愿意按股份分红,希望我们将32亩耕地的收成给予一次性补偿。还有一位农户不愿意把土地包给我们,而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