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语言的模糊性

应用文语言的模糊性
应用文语言的模糊性

篇一:论日常应用文写作模糊语使用

学习中心:江苏无锡江阴奥鹏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

育作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日常应用文写作模糊语使用

课程名称

年级

专业层次

学号

学生姓名

2012年 6 月 7 日

论日常应用文写作模糊语使用

姓名:张愈学号:10379041004

摘要:日常应用文的准确表述既有赖于精确的语言,也离不开模糊语言。准确性和模糊性在应用文写作锅中即对立又相辅相成。模糊语在日常应用文中的语用功能表现在灵活伸缩功能、委婉含蓄功能、自我保护等。

关键词:日常应用文模糊语言必要性表达手段

日常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处理私事时所使用的一种实用性文体,由于其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也有人把它称作实用文。由于日常应用文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困难而进行的写作,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因此准确恰当是应用文写作的最基本特征。在写作过程中,语言含糊不清,常常会造成误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但是我们在强调日常应用文语言运用准确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模糊性特点。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对象还处于过渡、不确定的状态,这时候模糊语言就能准确的反映这些情况。

一、日常应用文写作模糊语使用的必要性

(一)由模糊语言自身性质决定

任何日常应用文的形成都必须依靠语言。离开语言这一物质手段,就不会产生日常应用文。语言运用的根本要求则是表义明晰、确定。就是说写作者在选用语言建筑材料词语时,要尽最大可能选用表义明晰、确定的词语。可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使得写作者在日常应用文写作过程中,不仅要选用语义明晰、确定的词语,同时还要选用表义模糊、不确定的词语, 即模糊

词语。日常交际的语言中,许多词语表达的概念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日常应用文写作中语言的模糊性也便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排斥的语言现象。

模糊语言外延的不确定,内涵的无定指,在表义上具有弹性和丰富性,因此模糊语言的正确恰当运用,既可以使日常应用文的内容表达得周密严谨,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分寸感。

使用模糊词语是不会影响割裂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

(二)由日常应用文的要求决定

日常应用文写作者在其写作过程中始终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或来自于写作者对客体的认识。任何日常应用文写作客体都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内涵丰富的变化中的整体。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无限广阔的世界中,存在着难以数计的事物。其中人们不认识、不熟悉、不了解或者不完全认识、不完全熟悉、不完全了解的事物也同样难以数计,人类的认识都还远未达到完全认识、完全熟悉、完全了解、完全掌握的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基于日常应用文写主体和客体自身两方面的模糊性,就使得写作者在反映、表述某一事物时,不得不使用模糊语言。由此可见,在日常应用文写作中使用模糊语言,也是日常书面交际的一种实际需要。选用意思确定、明晰的词语进行交际,这是语言运用的根本要求。然而,日常应用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词语的运用往往是明晰与模糊相间。日常应用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模糊词语,可以使其意思的表达更加简洁、灵活。

例如日常应用文中常用的表示时间的: 早晨、傍晚、立刻、马上、好久、以前,表示重复的:常常、屡次、再三、往往、不断、反复,表示性质的:大、小、粗、细、高、低,表示数量的:批、堆、群、伙、帮等等模糊词语。它们所表示的数量、程度、范围、界限等同样是模糊的,是无法用语义确切的词语说明表示的。正因为模糊词语在日常应用文中的大量运用,才使日常应用文的内容得以高度的概括,并留有余地。

用。可见,模糊词语在日常应用文中的运用不仅不违背写作规律,而且能极大地满足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

二、日常应用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表达手段

(一)利用模糊词语

日常应用文写作中常常用到模糊名词。名词的模糊性以表示时间、空间、颜色的词最为突出。例如,“凌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这些时间词的语义边缘区,以及相邻时间段之间的衔接区都是极不确定的、不清晰的,具有很强的模糊性,但是在日常应用文交际中人们大量应用。

模糊词语在日常应

“长期以来”、用文中使用频率很高,如在日常应用文中经常出现的“最近一个时期”、

“近年来”、

“入夏以来”、“过去的几十年”等等。

动词的模糊性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日常应用文交际中对这类词的利用也就不可缺少。以“走”和“跑”为例,

一般而言,“走”在速度上要比“跑”慢,在姿势上不如“跑”活动的幅度大。但现实中,“走”和“跑”的界限却并不像词典上所规定的那样界限分明。仅就速度而言,“竞走”就比一般的“跑”要快。可见,“走”和“跑”无论在动作上还是在速度上,二者都是模糊、难分彼此的。再如,适用与不适用、理解与不理解、掌握与不掌握、能与不能、会与不会等等,这些彼此矛盾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无数的中间过渡状态。

(二)利用模糊限制

模糊限制语是一类特殊的模糊词或短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它可以限制模糊词的模糊度。例如,“非常好的成绩”中的“非常”就是模糊限制语。“好的成绩”是个模糊集,“非常”将这个模糊集加以限制和缩小后,“一般的成绩”就不再属于这个集合了。

很多模糊限制语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或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作某些程度的修正,或给原话定出变动范围。模糊限制语用来表示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如“十足的、有些、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严格地说、基本上、差点、几乎”等等。有一种模糊限制语是一些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词语,是测量事物时经常使用的,这类限制语的前后一般都提供了具体的数字,“大约、将近、上下、左右”等,说话者不想把数字说得太死,以免与事实有距离,或者是因为一时无法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还有一些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的原意,指出话语是说话者本人或第三者对于事物或命题的看法,使原来语气由肯定或否定趋向缓和。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模糊语言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模糊语言学是一门运用模糊集理论并以语言的模糊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从模糊语用学研究的角度看,模糊语言使语言表达变得模糊,要求听话人透过字面的模糊去把握其中的言外之意,从而在交际中起到合适、得体地运用语言的效果。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在我们的日常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借助模糊语言来实现交际与和谐。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篇二:论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

指导教师: ***

教学单位:***

摘要

应用文因其遵循实用、规范、真实、时限的四大特点,和其覆盖范围广泛的文种分类,顺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网络的发展进步、传媒行业的发展,已经起来越频繁地被运用。当前,应用文已成为国内外公关、政治、培训、教学、新闻报道等方面所必须的行文方式。

关键词:应用文;

语言特点;区别

目录 1 前言

2 应用文的言语特点

2.1准确性

2.2实用性

2.3针对性

2.4程式性

3 掌握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对比

4 结论

参与文献

1 前言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所谓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物而写作,有着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处理公私事务、交流信息、表述意愿时所使用的具有实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式的文体。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对应用文的形式和功能进行约定,共同遵守、共同使用,使其成为相对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又一类特殊文章类型。

应用文的作用,从纵的方面讲,它起到沟通、联络、维系各级政府、机关、单位,甚至个人的公务活动的作用;从横的方面讲,它维系着平行单位之间、个人之间的公、私活动,是协调各级部门和关系的桥梁。上至中央,下至基层单位及个人,之所以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协调一至,都离不开应用文所发挥的作用。

应用文所使用的语言属于事务语体,是用来处理事务、沟通信息的一种直接交际的语言系统,具有准确性、实用性、针对性、程式性等特点。

2.1 准确性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准确无误,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是指语言要恰如其

分地表达内容,使人一看就知道眼前这篇应用文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问题而写的,所以其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特别高。具体说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1.内容要真实。应用文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细节、数字都不能虚构。如×市人民政府关于×报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的通报中写道:“经查,某报社在修建联合大楼时,在未经规划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同,擅自扩大联合大楼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增建两层办公用房,计2230平方米。××建筑公司在未获得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为其进行施工。为严肃纪律的整顿建筑市场,现通报如下:??”

以上发文有根有据,错误事实清楚,统计数字准确。 2.结论要准确。应用文语言所下的判断十分讲究分寸感。比如在写总结时,一个单位在某段时间内取得的成绩,是“很大”、“较大”还有“一些”、“一定”都要再三斟酌,力求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写批复,一般是先引述下级的请示来文,把来文的发文字号和标题写清,使下级一看就知道是对哪件事的批复,以便于处理。引述来文之后,要求明确表态,对下级的请示事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不能模棱两可。批复的事项要根据请示的来文及有关政策得出。有根有据,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3.运用词语语要准确。如一份购买计算机系统的订货合同中有关验收的条文如下:“必须连续运行24小时,且扣除中断时间;在此时间内,主机的控制装置/磁系统的故障为零次;其它外围设备故障不得超过两次。“验收方法和指标的表述语言精确清清楚楚,专业术语规范经过字斟句酌、严格推敲、无懈可击,符合险收条款的写作要求。

文学语言也要求准确, 那是艺术表现上的准确, 以使艺术虚构收到令人感到真实的审美效果。应用文语言所要求的准确, 是递传实翔信息的准确, 以保证接收、反馈的情况和意见准确无误。语言是概括符号, 不是事物本身。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概念, 有一些比较精确或相当精确, 另一些比较模糊或相当模糊, 因为有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之分。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体现在运用概念精确或比较精确的名询、动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不用或少用概念模糊的形容词。但是, 应用文又不可能排除对属于模糊词的概念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的使用。所以,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对于概数词、程度副词等模糊词语的审慎使用, 尽量减少其模糊性, 力求比较准确地反映事实。此外, 名词的缩写要使人能够理解, 避免产生歧义。口语、俗语也应慎用, 最好不用。

性的语句, 如“汗牛充栋”、“回天无力”等,应少用或不用, 以免造成华而不实、矫揉造作之感。规范化的书面语言词义严谨周密,正确使用它可使读者准确理解公文、不产生歧义从而能认真执行。首先,不要使用口语。如:在文件用语中,使用“商榷”、“面洽”、“诞辰”、“不日”、“业经”、“拟”等书面语言,而不使用“商量”、“生日”、“不几天”、“早已经过”、“打算”等口语,以示庄重。其次,不使用生造的晦涩难懂的词语和不规范的行话、方言或简称。如称“少女”为“小”,称“计划生育办公室”为“计生办”,将“爱国卫生运动”简称为“爱卫运动”等。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形成不同的语言特色。应用文是我们交际的工具,它和其他文体一样,都是用语言表达作者的主张、见解和意图。但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方针、政策,处理各种公务和其他日常事务,交流工作情况,记载工作活动以及个人办理私事,交流思想感情。这就决定了应用文,特别是公文的语言必须用语准确、文字精炼,人名、地名、数字、引文都要准确无误,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能产生歧义和差错。尤其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签订合同,制作判决书等,必须字斟名酌,连标点也要准确无误。

应用文写作中,内容要反映客观事实,结论要表达准确,语言要运用恰当。准确是应用文的生命。特别是在公文语言中,决不允许有歧义和含混的词义,必须非常准确地表达意思,写进公文的概念、观点,以及解释说明问题,必须周密准确,而且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现实。各项政策、法令、条例、指示、法规性公文更须具体、准确、清楚、无歧义,政策和法规是让人执行的,务必清楚、明白。因此,一篇应用文中无论是从大的方针、政策,还是具体的观点、方法,都必须准确无误,才不会令下级在执行时产生歧义。

2.2 实用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解决实际问题。

篇三: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

“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本中有许多空白, 召唤读者去发挥想象力。

(三)汉语本身内涵丰富, 具有不确定性

汉语词汇的伸缩性很大, 内涵的自由度很大。随着汉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 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

上, 又派生出其他的义项, 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这就是汉语中较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 “顾”本义是“回头”, 其他如: “看”、“拜访”、“照顾”、“关心”、“顾虑”等义项都是由它引申而来的, 都是“顾”的引申义。“但是”, “反而”两个义项与“回头”这个本义毫无关系, 只是由于同音产生的假借义。

二、文学作品中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者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这类现象 ( 俞东明1993)。英国语言学家 leech 认为, 语用模糊, 即谈话话语的这种不确定性, 使话语的言外之力不明确是带有动机的, 是为了交际双方的共同利益。说话人让听话人对其话语的意图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为其承担由该话语引起的后果的一部分责任, 使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leech 1983)。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一部具有史诗性意义的大作, 该书中人物众多, 事诸纷繁, 时代生活内容较为丰厚, 社会风俗画色彩浓郁。其中了木兰和素云是两个主要人物。木兰嫁入曾家, 由于性格愉快, 慷慨大方,又生就的魔力, 获得了家人以及仆人的欢心。当大家都对木兰从娘家陪嫁的表感到好奇和赞赏, 且爱莲央求木兰要她爸爸帮她从新加坡买一个时, 木兰的妯娌牛素云觉得自己在曾家原先那最富的儿媳妇的地位, 如今受到威胁了, 心里很不痛快, 于是对小爱莲说: “你若买, 就买两个。一个自己用, 一个送给将来的公公。

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与审美功能

创造的空间。

文学语言审美功能的特征是它表达情感的模糊性。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具有只可愈会而难以言传的特性,即很难用语言的直接意义来传达,而只能通过引发读者类似的体验进行交流。因此除情感自身的模糊性外,这种情感体验的类似性也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

不过,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渗透的辩证关系。文学常常要借助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去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隐蔽性、曲折性和复杂性。《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临终前得知宝玉和宝钗正在举行婚礼,一反常态地“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这“你好”两字,含义复杂,模糊不定,可能是“宝玉!宝玉!你好狠心!”“宝玉!宝玉!你好无情!”也可能是“宝玉!宝玉!你好叫我痛心!”??女主人公这一声不寻常的呐喊,饱含着几多悲愤,几多无奈,又使几多的读者热泪盈眶,心潮难平。只有把握了这“言外之旨”,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为何要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特点,是就语言的艺术表现而言,因此,它不同于语言运用中的“含糊”、“混乱”。“含糊”、“混乱”是指由于思维混乱而造成遣词造句的失误,语言表达不清楚,令人不知所云,糊里糊涂等等。所以,在文学创作中,语言运用既要准确凝炼,又要含蓄动人,就需要经常借助于语言的模糊性特征。

参考文献: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综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6).

[3]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5]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6]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4).

[7]吴世雄.论从认知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1).

[8]文旭.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j].福建外语, 1999(2).

[9]赵振宇等.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基础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0] 刘宓庆. 再论中国翻译理论模式问题[j].中国翻译,1993(2).

[11]苗东升.全方位地探讨模糊语义问题[j].福建外语, 1999(4).

篇四: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公文中的模糊语言探究

彭立

公文,全称公务文书,是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事务作用的文书。由于其功能的定位造就了公文严谨、准确的写作风格,所以有“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之说。但是通过对具体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公文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

一、模糊与模糊语言

模糊一词作为一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机电工程系和电子研究室的教授查德于1965年在《信息和控制》一书的《模糊集》这篇论文中提出的。查德认为自然界中存在很多难以精确分类的事物如“高的房屋”、“大的整数”、“绿色”等,他将这些事物称为“模糊集”即不能泾渭分明地确定的类别。

语言是音意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是人认知的产物。语言由于表达的工具性导致其具有精确的一面。与之相对立的,语言也具有模糊的一面。精确性和模糊性就好像硬币的两面共同组成了语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属性。

二、应用文中存在模糊语言的原因

(一)、人的认知是模糊化的。近代认知科学发现人类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范畴化的过程。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归类将事物定位。这种主客观相结合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尽管我们希望把所有的事物都完美地分门别类,但由于世界万物的普遍联

系导致很多事物是人类难以明确判断的,一些事物既属于此又属于彼,或既不属于此又不属于彼,因此人类的范畴实际都是模糊的。

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现实生活的文章也自然将这种认识的模糊性表现了出

来。如“胖”、“瘦”“好”、“坏”、“高楼”、“早上”等词语是无法明确地鉴定的。而读者也会用这种模糊的认知方式去解读文本。

(二)、词语本身表达的模糊性。词语作为概念的承载物也具有模糊的特点。文章的遣词造句是对词语内涵和外延的限定。但即便如此,写到文章中的词语,其本身的表达也会存在着一些模糊。除了历时性的语义流变(如词的历史意义的变更等)外,词语的模糊现象主要有:1.词语本身存在的内涵和外延无法被足够精确化。如公文中常出现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这个短语就是一个模糊语言,因为读者不知道加大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确切含义。2.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

(三)、公文的行文功能导致了模糊语言的产生。公文的功能是处理公务活动。公务活动往往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很多因素无法事先完全精确量化。相对于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模糊词语能让公文更加地客观和准确。如公文中常用的“增强”、“确保”、“十分”等词很难精确实施。随着公务活动的展开相应标准也会发生改变。公文中谈到具体数量时往往需要用“左右”、“上下”等模糊语,这是为了让数据显得更加客观。

三、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类型

何自然先生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中将语用模糊分成了四大类:1.连续体型、

(一)模糊限制型

模糊限制型模糊主要是由模糊限制语导致的,模糊限制语就是把句子的意义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性模糊限制语属于语义范畴,可以改变句子的原意,或对话题意义进行

a.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限制变动程度的模糊性词语或结构。它可以把一些缺乏完全把握的话语说的更加客观,更加接近事实,避免非此即彼的武断。

b.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即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性词语和结构,常常在说话者为了描述一个情况但又不能或者不便实际量化时使用。它通过限定范围,牺牲掉具体数量来实现交际意图。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公文中使用频率很高,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一文为例。其中变动型模糊语出现的次数为:加大(9次)减少(2次)、一些(11次)、相对(1次)、切实(12次)、进一步(10次)、深入(14次)、加快(3次)、大力(7次)、必须(20次)。

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原话的意义而只是对原意作了补充说明。

a.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表示说话人对事物的直接猜测或本人所持的态度。

b.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间接引用第三者的看法从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从形式上都不是作者自己亲口所说,但当使用这种形式时,作者肯定是同意第三方观点的。

(二)命名评价型

1.名物判断价值含糊。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是导致这种语用模糊的原因。

2.抽象概念模糊。一些词语如“人权”、“民主”、“科学”等概念由于人们所处的立场、观点、理解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别。

3.相对概念含糊。指的是一些修饰语形容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可能出现绝对一致的标准。

4.近似概念含糊。这里指一些习惯固定的概念,如“前”、“后”“三角形”、“六角形”等。这些词语在语用上不求精确,或者说它们的隐喻功能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是精确的。如“这个小区呈四边形”。

(三)类属范畴型

指在一个范畴内部产生的含糊,多是由上下位范畴所引起的。例如在公文中写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中的“公共交通”就属于一个上位范畴。

(四)固定结构型

这里指的是一些成语和一些固定的搭配,如寒暄语和口号性话语,其作用是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或者是出于礼貌让读者更好的接受公文所提出的事项。

四、公文模糊语言的使用模式

与公文写作的格式性相一致,公文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由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命名评价型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言组合而成。

1.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命名评价型模糊语(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

如“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中“加强”属于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我们不知道怎么才算加强或者要加强到何种程度。

2.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命名评价型模糊语(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

3.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命名评价型模糊语(或类属范畴型模糊语)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使用很频繁,但是其必须与精确语言一起使用才能发挥价值。如上面几种组合模式的模糊语句多出现于公文段落中的开头,起到一种总领本段的作用。而展开内容时则往往用精确语言。

篇五: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要求

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要求

蔡梦月

摘要:应用文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实用文体,应用文的语言具有规范、准确、得体等特点。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语言

应用文撰写的目的在于运用,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规范化的陈述性的实用语言。因此,为了表意明确、无歧义,应用文体要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严格遵循语法规则行文、如实的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

一、应用文语言的特点

(一)规范性

应用文使用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书面语言。

应用文的语言规范,主要体现在专用词语的使用方面,这些词语具有特定的含义、明确的表意,使用时不能随意替换,比如:应用文写作开头所使用的“兹因、根据、依照、鉴于“等;正文的过渡用语如“通知如下、公告如下”等;文章结尾的“为盼、为荷、特此证明、现予公布、请速函复”等。

(二)准确性

应用文写作中要使词语的含义确定、单一,所用词语的概念及其内涵在理解上趋于一致,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含义只能指向同一个意思,同一种理解。

为了使应用文的语言确切、无歧义,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每一个词的确定含义。比如“定金”和“订金”,在合同文书里,“定金”和“订金”在法律权责上具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定金”是规范的法律概

念,在合同双方的买卖交易中,买家履行合同后可抵作价款或者收回,若违约则无权要求返还,若卖方毁约,则需双倍返还定金;而“订金”相当于预付款的性质,若卖方违约,只须原数退还“订金”,无需双倍返还。

(三)得体性

语言得体,是指应用文在语言的语用上要根据行文目的、场合环境、发文者的身份、受文对象等和谐一致。应用文种类繁多,所以语言表达也要“因文而异”,用词、用句在语言的表述上不仅要含义准确,而且全乎文体要求。

二、不同种类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要求

(一)应用文的语言使用要“因文而异”

(二)应用文的措辞要符合撰文者的身份和行文关系

行政公文中,撰文者的身份是代笔人,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所在单位的行政机关,所以行文不能以第一人称行文,不要出现“我认为、我决定”等主观化的用辞。

应用文的行文方向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请求、报告等,下行文是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如决定、通报等,平行文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行文,如函。上行文的语言应平和委婉,尊重而不阿谀讨好;下行文的语言,应谦和但又不失度;与平行机关往来函件的语言,则应以诚以礼相待,平等协商;惩戒坏人坏事的通报,要义正辞严;表彰好人好事的决定,应热情褒扬;对上级的情况报告,不必有过多的宣传议论,对下级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切实可行;报喜祝贺要热烈欢快,庄重场合要严肃认真。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应用文不一定要好文章,但是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大家清楚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2010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4,2010 (总第12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22[收稿日期]2010 03 04 [作者简介]陈振臣(1952-),男,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陈 振 臣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模糊语言;功能对等;变异法[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323(2010)04 0052 02 一、引言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自己语言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历来偏重于求 精确 ,认为越精确越好,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但是语言现实错综复杂,往往不如人意,即语言是很难求得绝对精确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一方往往会出现语焉不详、言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现象,接受信息的一方又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同样一件事物又会言人人殊,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自从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s)以来,涌现了许多涉及模糊性的学科,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热潮正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语言学作出有益的补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以下将探讨模糊性语言的普遍性和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大至人性,小至日常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令 模糊表达 应运而生。 1.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主要是利用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一般出现在双关语中,以收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A cannonball to ok o ff his leg s,so he laid dow n his arms. (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放下了武器。)这里, arms 一词兼有 手臂 和 武器 两种意思。 2.词义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文系统的固有特征之一,精确方法的应用往往得出一些完美但不合实际的结论。正如康德所说: 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 词义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指称模糊(refer ential vag 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wo ods 和for est ,hill 和mountain,y oung 和teenag 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二是词义缺乏确指(lack o f specificat 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relativ e(亲戚)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交代,因此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另有co lleag ue,f riend 等。三是词义多项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同样的语料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结果和含义的理解,词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如:John is like a fish,在游泳时意为 约翰游得很棒 ;在聚会时意为 约翰很能喝酒 ;在面对别的困难时意为 约翰冷酷无情 。四是析取模糊。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也容易导致语义模糊的出现,如虚词词组either #or 的界限模糊性。如: T he candidat es fo r the position hav e either sale ex per ience or a bachelor ?s deg ree r elated to M ar ket ing. 这个句子中either #o r 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学士学位,但此句子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即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士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3.语法模糊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灵活多变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词语的搭配多种多样。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引导,就会造成语义模糊的现象。这里仅指对同一短语或句子由于在语法结构层面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引起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如:her small child ?s cat 这个词组可理解为(a)the cat of her small child ,(b)her small % 52%

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语言学的术语。最早对它作出科学解释的要追溯到1908年的德国学者安东·马尔蒂,其后1923年经过著名哲学家罗素,1937—1949年美国哲学教授布莱克等人相继都研究过模糊语义问题。 “模糊”有它专门的术语义,不能按照日常用语来理解。汉语里“模糊”的意义是不清楚,不明确,但作为术语,不能这样理解。 有的学者把笼统看成模糊,这是不对的。笼统就是概括性。它是语义的普遍特征。如汉语里的“岳父”是对妻子的父亲的概括,“岳母”是对妻子的母亲的概括。而英语里的fa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父亲的概括,包括汉语里的岳父和公公,mo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母亲的概括,包括汉语的岳母和婆婆。相比较来说,英语的father-in-law比汉语的“岳父”,英语里的mother-in-law比汉语的“岳母”,概括程度要高,即更加笼统。但无论是汉语的“岳父”“岳母”,还是英语里的father-in-law,mother-in-law,所指称的对象范围都是确定的,都不模糊。 具有笼统特性的语义,有的模糊,有的不模糊,可见混淆笼统与模糊是不妥当的。也要看到,如果没有笼统也就不会有模糊,正是因为语义是笼统的,词语一般都标示一类一类的事物,而类与类之间的界限可能并不好划,这就给语义的模糊性提供了可能,但这两者的关系仅此而已。 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的划出的这种现象。而一个词语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模糊语义的特点在于词语所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明。有的是两头边界不明,有的是一头边界不明。比如说: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中年一头与老年一头与青年边界不明,青年一头与中年一头与少年边界不明,而老年仅仅与中年这一头边界不明,只要有一头边界不明,就是模糊的。 有模糊语义的词在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成新词时与作为短语成分组成段与事,结果有所不同。前者可能丧失模糊性,后者则保留模糊性。比如说“大”“小”这两个字,在构词以后,成为“大米——小米”、“大白菜——小白菜”、“大脑——小脑”、“大腿——小退”等,都有精确语义或相当精确的语义。也有相反的倾向,即以有精确语义的词为成分组合成词后语义模糊。如“口”、“舌”、“心”、“肠”都是人的生理器官,都是精确的,但是组合成词,“口舌”、“心肠”却都是模糊的。 没有语义的概括性就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概括性是产生语义模糊性的必要条件。然而语义的概括性并不必然导致语义的模糊性。语义模糊性的产生另有原因。一方面在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情的连续性的矛盾。以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如,人从出生到长大,到衰老,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语言中却硬要以“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符号,分别标志不同的年龄段,自然不能绝对地分清楚。另一方面在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离散的语言符号既可以模糊地标志客观事物,也可以精确地标志客观事物。例如,既可以说某人是“青年”,也可以说他“26”岁了,更精确些,可以说他“在世26年10个月6天8个小时”,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这样思考,也不这样表达,说他是“青年”也就可以了。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语言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不同,构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应用文是用来处理公务和私务,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有:文体的实用性,体式的规范性,表述的简洁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本文将通过应用文语言特点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之间的比较来具体分析应用文 语言的特征,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应用文,写好应用文。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中,所使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包括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 应用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显著不同。应用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应用写作的语体风格是庄重得体、朴实平易、准确规范、言简意赅。而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多描写抒情,铺排夸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文学语言丰富多采,给人以美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色。应用文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们先作个简单的比较。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这样出场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而在一篇调查报告中,介绍一位工程师时,却用的另一种语体:?张××,男,现年四十二岁,一九六二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可阅读英、日外语专业资料,工作勤勤恳恳,积极努力。近年来,工厂的几项重大技术课题,都有他参与或是在他主持下攻克的,被公认为‘全厂一号技术尖子’。他从一九五七年起便申请入党,但因出身于地主家庭,哥哥曾被错划‘右派’,工厂一些领导认为,对他只能在技术上使用,不能在政治上重用。因此至今仍被关在党组织的大门之外?。 由此可见,应用文与文学作品语体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应用文的角度看,应用文不必像文学作品一样去追求想象的丰富、细节的奇特、辞藻的华丽,它的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恰当准确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是指语言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容,使人一看就知道眼前这篇应用文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问题而写的,所以其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特别高。具体说,应用文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细节、数字都不能虚构。

应用文的语体特征

应用文的语体特点 □摘要: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所撰写的实用性文章的总称。它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有约定俗成的表达要求,行文也比较简约。究其实,应用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说除文学作品外的其它文章都属于应用文范畴,它同文学作品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尽管应用文写作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却有着其特殊性。把握的不是应用文严格而繁琐的格式,而是对应用文独特的语体特征的把握。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所撰写的实用性文章的总称。它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有约定俗成的表达要求,行文也比较简约。究其实,应用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说除文学作品外的其它文章都属于应用文范畴,它同文学作品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尽管应用文写作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却有着其特殊性。把握的不是应用文严格而繁琐的格式,而是对应用文独特的语体特征的把握。 一、应用文的语体特征 所谓语体,“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表达特点、风格和语感的语言体系。”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的目的、讲述的内容以及对象、范围、方式的不同,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语言表达风格,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语体。就语言的传播方式来讲,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应用文属于书面语体;就语言的表达内容和功能来分的话,又有新闻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休等,应用文属于事务语体。“事务语体,是机关、团体或个人之间处理政务或事务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语言体系,也是一种约定俗成、世所公认的语体。 应用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得体,得体就是得当、恰当。得体对于应用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其往往直接影响到应用文处理事务、沟通关系的现实效果。应用文写作的底线是不能失体,一旦失体,轻则有伤大雅,重则不伦不类,甚至造成严重的影响。 得体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就应用文写作而言,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文体的选用方面。 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古人早就有了明确的认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诛尚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讲到:“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这些理论从应用文文风的角度,道出了应用文语体风格的独特性。从中不难明白,不同的应用文体有不同的功用,反映不同的行文目的和要求,有的还反映了收发双方之间不同的身份关系。例如向非上下隶属关系的有关部门请求批准,就应用“函”而不能用“请示”,否则便是搞错对象,很不得体。又如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就应用“报告”而不是“请示”。又如开店招工可用“启事”、“广告”而不宜用“通告”。 二是行文方面。 这里主要指表达方式的运用与篇章结构的安排。前者指的是要根据文体的特点来正确运用表达方式。例如“会议通知”,具有告知性、规定性。就表达方式而言,主要是运用叙述、说明,而不用或少用抒情、描写,后者指的是篇章结构应适应文体的特点与要求。就拿应用文的开头来说,应用文旨在应用,要求“易见事”,其开头一般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而不宜搞“曲径通幽”、“烘云托月”之类的写作技巧。其他如层次、段落的安排,结尾的处理等方面,不同的应用文体都各有其习惯的写法。 三是语言的运用方面。 这是应用文写作得体的主要方面。我们说应用文写作要得体,主要也就是说其语言的运用要得体。下面就着重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 尽管应用文对语言有着许多特殊的要求,但最根本的要求,我认为,就是语言必须得体。也就是说,一定要根据各种应用文的写作目的、用途、受文对象、作者的身份等情况,运用贴切的语言进行表述,使文章的语言符合这种事务语体的特点。 应用文语言要得体,主要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 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 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 客体( 诗中女子)是谁? 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 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不是作者, 也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 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模糊语言

目录 1.引言 (1) 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1) 3.翻译的模糊性 (3) 4.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4) 4.1 以精确译精确 (4) 4.2 以精确译模糊 (5) 4.3 以模糊译精确 (5) 4.4 以模糊译模糊 (6) 5.结语 (6) 参考文献 (7)

浅析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 摘要:精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语用中,模糊语言却是广泛存在的。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界本身模糊不清、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交际双方的行为及目的,以及语言自身的局限性都会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英汉互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翻译要根据英汉语民族的不同文化及思维模式做出不同的处理,并充分发挥译者的再创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及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得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模糊语言可以采用“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这四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模糊语言翻译对策模糊精确 1.引言 在语言学中,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已被认为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语言学是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模糊语言学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早在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发表了《模糊集合》(Fuzzy Sets)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①。从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等。模糊语言学的问世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和翻译的模糊性。英汉翻译的实质是两种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它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处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模糊现象。由于两个民族在语言系统、文化内涵和倾向、语用特征以及事物称谓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许多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缺乏内涵和外延的等值关系,造成字面和功能上内容和形式的语际转换困难。为解决困难,因此人们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来进行语际转换,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本文所研究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过不少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将从译语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如何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尽可能地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①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应用文第一章练习答案

第一章拓展训练 一、填空题 1.应用文的特点主要有(实用性)、真实性、(特定性)、逻辑性。 2.主旨的类型有(信息型主旨)主旨和(祈使型主旨)主旨。 3.材料的运用方法有(先亮观点),后举材料;先举材料,后亮观点;(边举材料),边亮观点。 4.层次展开的方式主要有纵向展开式、(横向展开式)、(总分展开式)、纵横展开式。 5.应用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记叙、(议论)、说明。 二、判断题 1.行文意图要求对所发应用文有所行动或遵从的应用文主旨属于信息型。(错) 2.总结在说明工作结果,表明工作成绩时,可以运用明确和模糊两种语言。(对)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指没有足够的材料。(对) 4.调查中只要占有综合材料,无需占有具体材料。(错) 5.将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两种或几种事物进行对比,辨明是非、优劣来论证论点叫对比法。(对) 6.“为要”、“为盼”属于应用文的结尾用语。(对) 三、选择题 1.单选题 (1)在某通报中,批评某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其中“不到位”使用的是(B) A、新锐语言 B、模糊语言 C、含糊语言 D、灵活语言 (2)《20××年销售部工作总结》一中先说“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我部圆满地完成了销售任务”,然后从“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展开,最后说“虽然20××年在销售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新的一年要注重破解发展瓶颈,力争再上新台阶”。从这篇总结结构的整体思路看,它属于(B) A、分-总-分结构D、总-分-总结构C、分-总结构D、总-分结构 (3)《20××年述职报告》的导言中,先概括评价一年的主要工作,然后说:“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领导和同志们述职,请予评议。”从这篇述职报告的结构看,这段话的主要作用是(B) A、总结上文 B、引出下文 C、独立成段 D、照应标题 (4)“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属于应用文结构用语中的(C) A、开头用语 B、结尾用语 C、过渡用语 D、经办用语 (5)应用文写作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相关材料,这一环节通常叫作(B) A、谋篇布局 B、解剖麻雀 C、调查研究 D、事实论证 (6)“为维护公司就餐秩序,保持食堂卫生,特作如下规定”,这种开头称为(B) A、根据式 B、目的式 C、概括式 D、提问式 (7)某通报的结尾“希望各部门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这是(D)。 A、标题显旨 B、开篇显旨 C、段首显旨 D、篇末显旨 (8)“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是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这句话用的说明方法是(D)。 A、举例说明 B、分类说明 C、诠释说明 D、定义说明 (9)“为维护工作秩序,保持厂区整洁,特作如下规定”,这种发文缘由称为(B) A、情况式 B、目的式 C、意义式 D、引叙式 (10)调查报告的标题如由正副标题组成,其中正题是用于(A)

应用文的基本特点

篇一: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写作实践活动,从总体角度说,它是研究应用文体写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一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写作活动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写作主体——作者;写作客体——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包括精神客体);写作本体(或称载体)——文本;写作受体——接受和作用对象即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写作系统。 应用文写作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用性 应用文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经济活动要写分析报告,要写经济合同;法律行为要写起诉状、答辩状;礼仪活动要写请柬、祝贺信、贺电,死了人要发布消息要写讣告,开追悼会要写悼词,婚丧喜庆要在门框张贴对联;开会要发通知,有重要事项请求上级答复批准要写请求。总之,为了办某件事,解决某个问题,交流某项经验,疏通某一情感,达成某种协议,都必须选择适合表达的具体文种,讲求实效。可以说,每种文体都体现出很强的实用价值。应用文不是供人审美、供人欣赏玩味,更不是供文人骚客比试高下的文体,而是供人实践运用,达成一定功利目的的文体。 (二)真实性 应用文要求作者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决不允许虚构和凭空想象。真实性是应用文体写作的生命之所在。只有真实地向社会各方面传递各种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它的文体价值才会有效地实现,否则就会失真,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危害。 (三)针对性 应用文写作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它是为处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它有着明确的特定接受对象,有强烈的针对色彩。从文种选择、格式安排到语词的运用,都要针对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而有所选择与取舍。 (四)时效性 时效性包括应用文的时代性、及时性、作用时间的有限性三层含义。所谓时代性,是说它要与现实紧密结合,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所谓及时性,是说它要求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写作任务,延期则会影响作用的发挥,甚至贻误工作。所谓作用时间的有效性,是说它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直接作用,写作目的实现了,其直接效用就会随之消失,文本就变成了档案材料。 (五)工具性 应用文本身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仅仅是能动地实现特定目标采取的手段。它以语言文字为中介,传递各种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乃至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发挥工具作用。 (六)规范性 应用文的体式是固定的,严格讲究格式准确。其文本形式和制发程序都有特定要求,讲究规范。在实际写作中,不同种类的应用文都有一套为内容服务的相应的体式,都有其惯用的格式、结构、手法及写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第24卷第2期VOL.24 NO.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3年3月Mar. 2013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杨宝盈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 内容提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语言的局限性、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借助这些模糊手段能创造“艺术空白”和产生“完形压强”,留给读者审美再创作的广阔空间,并产生模糊艺术中意象美、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及修辞美等独特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语言;模糊性;模糊美;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3)02-0067-05 收稿日期:2013-01-24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语言 的模糊性与得体性”(项目号:11B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宝盈(198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外语教学。 一、引言: 对模糊语言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Charles S. Peirce,他是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问题上的哲学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把模糊语言研究推向高潮并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从此,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义学等。最早把模糊理论引入我国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国内徐章宏(2012)、何自然(1985,1997)、冉永平(1995,1996)等学者分别从语用和功能角度对模糊语言学作了积极的论述。然而,国内目前还鲜有学者从美学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产生的美学效应。本文以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美学依据,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美学效应及文体功能。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根源及其美学依据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功能,这使作品本身也具有了模糊性。文学作品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概念属于思维的范围;语义属于语言的范围。人的思维能力很发达,而表示概念的语言却相对有限,语言必须用最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因此,语言的某些词汇、符号和语法成分所表示的语义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此外,文学的语言特征决定模糊语言使用的必要性。文学语言以美学特征和美学效果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它可以给读者带来美学欣赏和美感体验。其中,情感、风格、意象、意境等代表文学作品的气质,都具有不可定量、难以捉摸的模糊性。另外,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造成文学语言模糊的另一原因。读者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读者接受意识与作者创作意识共同创造了文本的价值。由于读者历时性、社会认知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及模糊性。 “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毛荣贵,2006)。它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包含了很

应用文语言特点举例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一、书面化(口语——书面) 商量-研究答应-批准发给-颁发夸奖-表彰见面-会见吩咐-命令打发-委派 合伙-共同马上-立即赶快-迅速老公-丈夫老婆-妻子借钱-贷款死亡-死、断气、见 阎王、上西天、上路、咽了气—牺牲、逝世、去世妈妈、娘-母亲- 二、程式化语言 ‘特此公告’;“当否,请批复”;“现将??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现通知如下” 三、四字格 “十三年来,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各种 所有制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切都是具有重大意 义的,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信心百倍地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共十六大报告》) 四、无主句 “要认真贯彻执行《价格法》、《招标投标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严格依 法行政,要集中力量查处一批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影响恶劣的严重破坏市场价格秩序和基本 建设秩序的大案要案。”(《国家计委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的通知》) 五、祈使句 请??,望??,不能??,不准?? 六、匀称句式 从梦想到现实:适应思想情绪的转变 从依赖到独立: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 从感性到理性:适应心智成熟的转变 从监督到自觉: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七、缩略语 关心爱护-关爱考核评价-考评诉讼请求-诉求 八、统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九、文言 鉴于、遵照;敬悉、欣悉、拟请、切盼、敬请、当否、可否;特此、谨此、此令、此布、 此复、谨启、此致等 十、简称 中共中央国务院 十一、模糊语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文物走私和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犯罪活动屡有发生,不少文物被盗 出境。 十二、数称 三个代表八荣八耻三反五反一国两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四位一体 一体两翼 十三、群众口语和流行语 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等奖二等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熊掌鹅掌,不如老百 姓鼓掌。 描述淮河水质的变化情况:“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浇地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 代鱼虾绝代,90年代变成公害。” 恶搞、炒鱿鱼、知识经济、绿色食品、“素质啊,注意素质”

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 Phybi Linguistic group Humanity group Carridon University 众所周知,自然语言是模糊的——不管是词义,还是句意,以及任何形式的文本.语言的模糊性,即使在追求严格准确的自然科学领域,也不能幸免.至于人文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等,更是语言模糊的重灾区——尽管这些学科,特别是哲学声称自己追求严格性,然而反而成为重灾区之重,因为其研究对象就是极度模糊的(比如其概念,思想,阴阳,道德这些词),而且其概念来自自然语言,甚至其意义紧密关联于自然语言.抽象思维,借助的是来自自然语言的概念,是在这些自然语义的引导下(通常不被思考者察觉)进行的.各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 其次,哲学概念的内容太大太泛,这样的概念作为哲学的基础,是不可能产生较强的严格性的——然而哲学有时候确实有效,其原因很简单,它就是来自自然语言和自然经验,反哺于自然和生活,自然是有效的.而数学语言,基本上不是自然语言,而是人工语言,大部分都是well-defined的关联着的符号,所以数学语言在任何语言中,严格性都是最强的.显然,物理基于哲学和数学之间,所以

也有很大模糊性——而这也是其有趣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动力. 本文中,我们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有两种,一种是表观的(epistemic),一种是本体的(ontic),之后我们讨论了模糊语言的理解以及中国古汉语的模糊性. 1.Epistemic fuzzines of language 语言表达思想,思想反映认识,认识通常不充分.表达这种不充分,就是语言epistemic的模糊性.准确地表达这种不充分,就是准确地表达思想,而语言的重要使命,就是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这种表观上的模糊即精确,此处的精确,不是认识的精确,而是表达的精确.这就是为什么论文总是句子很长,有修养的人说话总是显得谨慎,很少下断言的缘故.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认识的局限性,自己观点不完备性,一方面对自己观点的适用范围加以限制,一方面多用概率性的,试探性的词汇.比如“很大概率上”,“几乎为”,“通常,一般意义上”等.那些喜欢下断言的人,一般是在思考和认识上都肤浅无知的人,而那些绝对的断言,几乎毫无例外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的. 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说话写作,如果过度强调完备,就会显得迂腐而浪费纸.我们需要在简洁和完备中找到平衡.事实上,学者的谨慎,就是俗话说的“话不能说太满”,这种作风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长期学习和思考自发产生的——他们知道没有绝对的事情,只能一般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的拓展,不管那些新造的词汇和新的语法,现有的那些词义和语法,其意义都会扩容和演化.这就涉及模糊语言的理解问题了.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个词“语境”.人们的语言能力,不仅是逻辑的,更是很好的结合语境的理解能力.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获得了这种能力,甚至成为一种语言本能.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很难说我们学会了一门语言.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情商”之一,我们称之为“语言情商”.这种能力特别在中国,不管是在社交中还是阅读中文文学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浅论英语文学翻译忠实的模糊性 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装换。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其中涉及翻译者这一主体的全部人格、情感、知识修养和才智的协同与配合,是译者全部身心的一种投入。翻译活动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人格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 标签:英语;翻译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长期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翻译担负着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的任务。各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实践、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便是不同语言的设喻方式,贬扬对象不同。有时在语言转换时会出现表达缺省,表达模糊等现象。有的事物在一种语言中能引起掀然大波,而在另一種语言中却毫无反应。一种表达在一种语言中接受性很好,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受到强烈的排斥。这都与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忠实的模糊性,并探求在翻译中如何解决与文化向关的问题,以提高翻译质量。 在文学翻译中,精确与模糊相结合是翻译学中应遵循的思维模式。所谓精确思维是指消除一切模糊性,实现对象描述的精确化为目标而运作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反,所谓模糊思维是在保留反映对象本质特征模糊性的前提下运作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研究问题时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文艺创作,文学翻译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模糊思维是得到普遍应用的。然而,过于笼统、过于抽象、过于模糊都会让人感到抓不到头绪,不知所云。因此,用它们去评价译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学翻译时,经常使用模糊思维,因为它充分体现中国人一贯重意会,重整体的文化特点。 “忠实”的译文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说文学翻译不可能。与之相反,正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和阐述,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的中介进行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超越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且不同译者对原文文本的不同视角的阐述会丰富原文文本,这正是文学活动生命力的表现,以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朽的原因。 从历史的观点看,英语的形态已日趋脱落和简化,但英语仍然有形态,因而保持了形态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其他语言相比,英语词类的语法功能有很大差异。英语的名词可以当动词用,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形态,每当变化的时候,它就按动词的规则变化。一则小故事说,一个孩子老缠着父亲,嘴里不停地“爸爸,爸爸”地叫,叫得父亲心烦,于是父亲说:“Dontpapamealldaylong!”这些说法英语可以吗?“别爸爸我”这成什么话?但是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以很方便地放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可以当成名词来用,例如我们既可以说“学习语文”也可以说“语文学习”两个“学习”有什么不同?英语却不行。因为英语的名词、动词、形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模糊语言是一种具有很强概括性、灵活性的弹性语言,其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在文学欣赏中,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十分宽广的联想空间。在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有极强的文学功能、描述功能、弹性功能,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感悟文学作品,有助于读者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对此,下面就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探析。 标签:模糊语言;文学欣赏;应用 前言 在传统的认知中,模糊属于一个贬义词,被人们看做是含糊不清,随着模糊语言、模糊数学等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模糊蕴含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语言具有模糊、精确两种特性,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模糊语言的应用,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充分重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以此更加深入的把握文学作品。 1.模糊语言的应用 1.1模糊词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迷糊语言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渲染手法,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如在《三国演义》中,“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在这句话中,“倾国倾城”就属于一个模糊性的词语,对于“倾国倾城”其主要用于描述女子的美貌,但是没有人知道“倾国倾城”是这样的一个程度,其通过这样的模糊性利用,可以活灵活现的将人物美貌表现出来,并带给人强烈的遐想。 1.2文学诗句中的应用 诗词是文学作品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一些诗词中,通过模糊性语言的利用,可以增强诗词的意境,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享受。例如在李煜的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本是对亡国之恨进行描述,而“一江春水”则是一个模糊性的词语,作者通过“一江春水”将自己亡国的愁苦情绪形象的表现出来,也描绘出其从君王变为布衣的确切情感。 2.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功效 2.1 美学功能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字与语言相互结合的艺术,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就能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独特美感。从美学的角度看,作品中的内涵越丰富,其涉及到的美学信息就越多,有很多人都知道“朦胧美”,如果在描

应用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资料

应用文的语言有哪些 特点

篇一: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一、 简练——言简意赅、文约事丰 简练 技巧: 1、应 用文语体保留部分文言词 望函 告为荷! 来信 收到,详情知悉,勿念! 2、运 用节缩词语 如: 经贸——经济贸易 三无 产品——无商标、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三个代表、入世、三农 3、习 惯用语:本、贵、该、根据、按照等 、朴实——开门见山、自然质朴 三、 得体——说话讲究分寸、适度 :请示公文,用语要谦虚,讲究礼貌,结尾多用”望“、”请“、”给予指示“,以表示下级对上 级的尊重。 意事项 应用 文标题:除法规、规章加书名号,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可加引号。公文式标题“关于”的用

法,表求对事由在中心词语起关涉、介绍、提示、隔离的作用,与事由部分组成介宾结构,大 多数情况下不能省略。标题常用黑体或宋体,字号在三号至二号之间。 篇二:应用文语言特点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一、 书面化(口语——书面) 商量- 研究答应-批准发给-颁发夸奖-表彰见面-会见吩咐-命令打发-委派合伙-共 同马上-立即赶快-迅速老公-丈夫老婆-妻子借钱-贷款死亡-死、断气、见阎 王、上西天、上路、咽了气—牺牲、逝世、去世妈妈、娘-母亲- 二、 程式化语言 ‘特此 公告’;“当否,请批复”;“现将??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现通知如下” 、四字格 、无主句 、祈使句 请?? ,望??,不能??,不准?? 、匀称句式 从梦 想到现实:适应思想情绪的转变 从依 赖到独立: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 从感 性到理性:适应心智成熟的转变 从监 督到自觉: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应用文的特点有哪些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一、简练--言简意赅、文约事丰 应用文写得简炼是高速传递信息的需要,是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需要,也是朴实、明确特征在"文字量"上的体现。 简练技巧: 1、应用文语体保留部分文言词 兹:现在;悉:全部;为荷:感激帮助;逾期:超过规定日期如,兹定于本月19日召开全院教师大会。 望函告为荷! 来信收到,详情知悉,勿念! 逾期不予办理。 2、运用节缩词语 如:经贸--经济贸易 三无产品--无商标、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三个代表、入世、三农 3、习惯用语:本、贵、该、根据、按照等 二、朴实--开门见山、自然质朴 应用文中不宜用比喻、比拟、借代、夸等修辞手法。 三、得体--说话讲究分寸、适度 如:请示公文,用语要谦虚,讲究礼貌,结尾多用"望"、"请"、"给予指示",以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切勿用"必须"、"如此"之类词语。 注意事项 应用文标题:除法规、规章加书名号,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可加引号。公文式标题"关于"的用法,表求对事由在中心词语起关涉、介绍、提示、隔离的作用,与事由部分组成介宾结构,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省略。标题常用黑体或宋体,字号在三号至二号之间。应用文的开头:概述情况;说明根据,常用"根据"、"遵照"等领起;介绍目的,常用"为了"、"为"等领出下文;交代原因,常用"由于"、"因于"、"鉴于"等;阐明观点;表明态度;提出问题;慰问祝贺;引述来文;列序号开头等。 应用文正文结构层次: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第五层为"①"。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写作实践活动,从总体角度说,它是研究应用文体写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一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写作活动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写作主体--作者;写作客体--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包括精神客体);写作本体(或称载体)--文本;写作受体--接受和作用对象即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写作系统。 应用文写作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用性 应用文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经济活动要写分析报告,要写经济合同;法律行为要写起诉状、答辩状;礼仪活动要写请柬、祝贺信、贺电,死了人要发布消息要写讣告,开追悼会要写悼词,婚丧喜庆要在门框贴对联;开会要发通知,有重要事项请求上级答复批准要写请求。总之,为了办某件事,解决某个问题,交流某项经验,疏通某一情感,达成某种协议,都必须选择适合表达的具体文种,讲效。可以说,每种文体都体现出很强的实用价值。应用文不是供人审美、供人欣赏玩味,更不是供文人骚客比试高下的文体,而是供人实践运用,达成一定功利目的的文体。 (二)真实性 应用文要求作者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决不允许虚构和凭空想象。真实性是应用文体写作的生命之所在。只有真实地向社会各方面传递各种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它的文体价值才会有效地实现,否则就会失真,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危害。 (三)针对性 应用文写作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它是为处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它有着明确的特定接受对象,有强烈的针对色彩。从文种选择、格式安排到语词的运用,都要针对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而有所选择与取舍。 (四)时效性 时效性包括应用文的时代性、及时性、作用时间的有限性三层含义。所谓时代性,是说它要与现实紧密结合,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所谓及时性,是说它要求在一定时限完成写作任务,延期则会影响作用的发挥,甚至贻误工作。所谓作用时间的有效性,是说它只在一定时期产生直接作用,写作目的实现了,其直接效用就会随之消失,文本就变成了档案材料。 (五)工具性 应用文本身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仅仅是能动地实现特定目标采取的手段。它以语言文字为中介,传递各种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乃至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发挥工具作用。 (六)规性 应用文的体式是固定的,严格讲究格式准确。其文本形式和制发程序都有特定要求,讲究规。在实际写作中,不同种类的应用文都有一套为容服务的相应的体式,都有其惯用的格式、结构、手法及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