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田子坊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湾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天地、田子坊

一、改造背景

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两个典型代表。

新天地

一、石库门建筑的简介

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

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太平桥总体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

上海新天地原有的旧石库门里弄建于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区的控制范围,根据“一大”会址的保护要求,周围建筑环境严格控制,以使“一大”会址周围原有的历史风貌、街坊格局得以保留,街坊内的建筑高度与容量得到严格控制。“新天地”的名字包含着独特的理念,其中“天”为“一大”合字,又意味老石库门穿越岁月成为明天的新天地。有一句话很贴切地涵概“新天地”这个理念,即让昨天和明天相会在今天。

三、“新天地”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改造情况

2001年上海新天地建成后,以兴业路为界,分为南里和北里两个部分,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旧建筑为辅,北里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主。新旧对话,交相辉映,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从整体上体现新旧建筑对照,中西文化结合,形成“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的风格,也突出了上海文化的内涵和个性。上海新天地旁太平桥公园绿地和人工湖的建成,缓解了上海新天地的车流和人流压力,同时也使上海新天地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上海新天地在“保护与改造”、“新旧结合”、“中西合璧”等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分类保护和改造。对于既不属于优秀历史建筑又不属于危棚简屋的石库门里弄,规划和建设者创造性地保留石库门建筑外貌,规划增加了新建筑、新空间和新景观,创造了富有时代动感的特色,使历史环境与现代特色相得益彰。上海新天地建成后,石库门建筑内的空间从私有变为公共空间,从而使更多人能感受石库门文化的过去、参与它的现在、见证它的未来。

四、传承历史,走向未来—新天地的改造模式分析

到底是把石库门建筑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珍藏起来?还是通过适当改造,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延续新的生命?这已成为一个社会公众越来越关心的话题。

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纪20年代初,属于早期石库门里弄,二级旧里以下住房比例较高,加之过度使用,缺乏保养,已面目全非了。为了重现这些石库门弄堂当年的形象,建设方从档案馆找到了原有图纸,参考原始图纸进行修复和改建。对于既不属于优秀历史建筑又不属于危棚简屋的石库门建筑,建设者把握住了“破”与“立”的平衡点,有不少建筑虽然只保留了建筑的外墙,但事实上已做到了保护。有的地方还保留了有各个年代特点的信息,如石库门上的文字,文革时期的向阳花花饰。

在确定修复、改建方案前,建设方和施工方花了一年多时间对建筑物进行检测,为了强调历史感,除了保留原有的砖、原有的瓦作为建材外,还专门去收集了很多旧木头、旧砖瓦、旧家具用以修缮和装饰房屋,以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建设方和施工方的根据不同建筑的实际情况制定修复、改建的方案。

上海新天地两个街坊的改造是“一大”会址历史保护区的改造,也是卢湾区旧式里弄改造的一种尝试。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小品设计,都做了到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旧城区的开发改造的统筹兼顾,既强调了里弄的城市肌理,又借鉴了西方城市旧区更新的手法。在修复、改建过程中上海新天地融合新技术使传统与时尚结合,创造了“老建筑、新格局”的典范。

从空间形态和尺度上看,新天地是以石库门建筑为主的商业内街,在修复、改建后,原有狭窄、拥挤的里弄空间得以疏通整合,并加入步行街、广场等公共空间等元素,使得整个空间格局疏密合理。新天地的总体尺度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步行街的尺度,为接近人的、偏小的尺度。南里新建的建筑有5层,建筑占地面积也不小,但由于其外立面形状和尺度把握得较好,因此,没有体量大和周围建筑不协调的感觉。

从建筑的外立面看,上海新天地的建筑立面与外部结构忠实地保持了原有石库门建筑的特征,为强调建筑的历史价值,建设者从原有墙体中取出砖料修补已风化或损坏的外墙砖体,使墙体外观既保存了统一的立面色彩,又有“修旧如旧”的鲜明特色,保持了真实的历史价值,使项目在整体格局上较完整地展现了石库门建筑群的整体特征和环境韵味。

从建筑内部格局上看,新天地实施了大胆的创新。在建设过程中,对原有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大幅改造,将大部分建筑原有的砖混结构改造成为框架结构,原来的错层因建筑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取消,从而满足了现代商业经营的需要。

上海新天地通过建筑、装饰、艺术以及修复性专业技术手段,使石库门建筑在保持并延伸其文化、历史和风貌内涵的同时,做到了传统与创新,怀旧与时尚,内敛与精巧,平和与典雅的有机结合。它的改造既体现了老上海的海派文化形象,又具有新上海国际化的区域特征,开辟了与上海城市更新有机结合的上海石库门保护和利用性改造的先河。

田子坊

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大都市,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上海城市发展的后劲和提升动力。田子坊作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定时期自然生长的作坊式创业产业集聚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建筑尺度、多样的建筑形式、丰富的街巷交往空间和多姿的社区生活内容,成为文化艺术、时尚设计领域创意人才的汇萃之地,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历史背景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处于于原法租界和华人住区,位于卢湾区中西部,与徐汇区毗邻。它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典型的里弄式格局传统街区的基本特征。具有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呈现出复杂的建筑环境空间格局,社区形态也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双重特点。既有上层社会居住的花园住宅区,也有中产阶层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区,同时还有下层社会阶层人员和工人居住的拥挤的简陋里弄住区,以及建筑空间尺度较大的工厂生产区。

二、项目概况

田子坊范围东起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南临泰康路,北抵建国中路;地块北侧紧邻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南界。总用地面积约为7.1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