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概论5

合集下载

《外交学概论》课件

《外交学概论》课件
外交政策的特点
外交政策具有目标性、手段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政 策目标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手段包括外交、政 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灵活性则表现在根据国际形势 和国家利益的变化进行调整。
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外交战略的概念
外交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中采取的长期性和全局性的战略规划,它涉及到国家在 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02
外交历史与理论
古代外交
古代思想家对外交的看法 与思考。
古代外交思想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 的外交实践案例。
古代外交实践
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特 点与影响。
古代外交概述
近代外交
近代外交概述
01
近代外交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影响。
近代外交实践
02
欧洲列强的外交实践与案例,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
近代外交思想
现代外交实践更加多元化和灵活,涉及多边 主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以应对全 球性挑战。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外交实践更加注重 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例如,联合国和其他 国际组织的成立,旨在通过集体行动应对全 球性挑战,如难民援助、气候变化和恐怖主 义等。
案例分析:中美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外交政策的制定
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多个方面。政府、议会、利益集团、 媒体等都会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影 响。
外交政策的类型与特点
外交政策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外交政策分为多种类型。例如 ,根据政策手段,可以分为强硬政策和温和政策;根据对外 关系对象,可以分为对发达国家政策和与发展中国家政策等 。
治稳定。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第一章外交学概述一、外交本质广义:1.外交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活动2.外交是一个国家所进行的对外活动3.外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4.外交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一种官方活动狭义:1.外交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2.外交的基本手段是谈判3.作为外交基本手段的谈判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4.外交应当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外交六要素1.外交主体:一切外交行为中的行为者。

外交主体不仅享有一定的权利,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

外交主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外交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独立的主权国家才能成为外交主体。

2.外交客体:外交行为的对象。

3.外交基础:实际上指的是外交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

作为外交基础的国际惯例,亦称外交惯例,是外交人员处理外交事务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是规范外交行为的基本框架。

4.外交目的:指宏观的外交根本目标,外交总体的基本的意图。

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主权是外交的根本目的。

5.外交方式:在外交活动中进行联系与沟通的具体方法。

6.外交范围:指定义外交时的具体涉及面。

第二章一、政治、意识形态、军事对外交的制约国内政治影响:1.统治阶级掌控本国外交2.政党政治左右本国外交3.政局稳定牵制本国外交4.政治制度决定本国外交国际政治影响:1.全球政治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外交2.地缘政治密切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外交意识形态影响:1.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2.意识形态支配外交目标3.意识形态涉及外交决策(影响决策者、决策模式、社会舆论)军事制约因素:1.军事实力奠定外交后盾2.军事战略协调外交战略3.军事行动波及外交行动4.军事交往有助于外交交往二、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的制约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是外交的主题(各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本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争取并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外交活动往往配合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2.经济是外交的先导(为建立外交关系准备、为密切外交合作积极努力、意在政府欺压奴役利用对方)科技制约因素:1.科技决定外交能力2.科技拓展外交空间3.科技更新外交工具4.科技密切外交联系文化制约因素:1.文化交流推进外交2.文化传统限制外交(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外交风格、各国奉行不同外交战略与策略、决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外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准备不同)3.文化差异阻碍外交三、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对外交的制约国际法:1.国际法是外交的规范(为外交构建了框架、作出了限定、提供了守则、建立了秩序)2.国际法是外交的保障(保障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馆舍安全、咨询安全、行动安全)3.国际法是外交的依据国际组织:1.国际组织扩大了外交的外延(国际组织直接开展外交活动、各国与国际组织进行外交来往、国际组织拥有一定的外交地位)2.国际组织规范外交的行为3.国际组织提供了外交的舞台(为各国同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外交接触创造了机会、为阐述本国外交政策创造了场所、对各国外交产生了深渊的影响)4.国际组织协调外交的行动(讨论各国外交事宜、决议有关外交事务、规划统一的外交目标、采取一致的外交行动)第三章外交制度一、外交准则外交准则,指从事外交活动时必须遵守的、各国所公认的、用以构成外交基础的、作为资深行动依据的基本原则。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外交学概论第一节外交的界定一、外交的本质1、广义的外交“外交”的出处;“外交”的正式出现;经典解释;广义的外交及其特性。

2、狭义的外交的实质;经典释义;狭义外交及其共性;广义外交与狭义之比较研究。

3、外交的本质:广义外交的本质;狭义外交的本质。

二、外交的定义l、外交的主体定义:学术界的共识;实际运作与特殊情况。

2、外交的客体定义:国际组织对原有定义的改变:外交实体的定义。

3、外交的基础一般定义:本书中的定义;外交惯例的作用。

4、外交的目的定义:外交的目的;国家利益定义及其重要性。

5、外交的方式经典解释:外交方式的内涵;和平的外交方式的多样性。

6、外交的范围外交的范围及其内涵:本书的界定。

第二节外交的发展一、外交的萌芽1、萌芽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与外交理论的空白;外交范围较为狭小;外交辅助对外战争;外交谋略倍受重视。

2、贡献使节制度:结盟制度:外交方式。

二、外交的形成l、形成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基本形成:外交理论争相问世:外交范围有所扩大:秘密外交与强权外交成为外交的主旋律。

2、贡献外交人员职业化:外交行为规范化;外交活动集团化。

三、外交的定型1、定型时期的特点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科技革命影响历史进程。

2、贡献外交范围扩大化;外交方式多样化;外交决策民主化;使节作用的淡化。

第三节外交学研究一、外交学的研究对象l、外交学的定位外交学的定位及研究对象;有关外交学研究对象的不正确认识:对“外交”的界定。

2、外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法学;交际学;外交史。

二、外交学的研究范围1、现行的外交学研究范围以外交理论外交实务外交过程外交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

2、外交学范围的重新确定现行研究范围的片面之处;重新确定时的重点考虑因素:重新确定后的内容。

三、外交学的研究方法1、阶级研究法定义:重要意义:正确态度。

2、经济研究法定义;经济研究法与阶级研究法的关系;正确态度。

外交学(第三版)PPT chapter5 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外交学(第三版)PPT chapter5 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 在外交政策中,主要目标所起的作用,一般是为国家指明其进行外交努力 的方向,或阐明其外交行动的基本意图。
外交政策的立足之点 • 立足之点是指外交政策制定国在其进行外交活动时所要依靠的基本力量. 外交政策的重要任务
• 在正常情况下,外交政策中所规定的重要任务,往往直接来自外交政策中 所确定的主要目标。
决策目标的不同 • 单目标外交决策与多目标外交决策
外交学(第三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系列
第五章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5.2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的条件
决策人员 智囊班子 公众舆论 党派斗争 国际局势
外交学(第三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系列
第五章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5.2外交决策
THANKS!
外交决策的过程
发现问 题
拟订方 案
进行选 择
确定目 标
分析咨 询
实施与 修正
外交学(第三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系列
第五章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5.2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的模式
外交决策模式的构成
• 从总体上看,外交决策的模式通常都是决策主体、决策程序、 决策方法三大变量的有机组合
外交决策的主要模式
•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就是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永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维 护国家利益,既是新中国外交的最高准则,也是新中国开展外 交活动的最终归宿。
外交学(第三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系列
争取祖国统一
• 其一,中国必须实现统一。 • 其二,中国的统一是本国的内政问题。 • 其三,中国的统一不允许别国来插手。 • 其四,坚决反对重新分裂中国的阴谋。

金正昆外交学概论课堂笔记

金正昆外交学概论课堂笔记

2010年9月16日第二周第一讲外交学概论沈国放先生——联合国外交李维一先生——外交应对外交是什么?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1、能让我记住你吗?2、能让我对你有好印象吗?3、能让我给你机会吗?问好,没人记得你的,不问,别人惦记你的…其实外交就是讲规矩求大同,存小异君子不言他人之非大事讲原则,小事会变通喝红酒什么都不能加,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不成熟的表现:话多什么是外交?1、外交是国家之间的交往2、外交是合法政府(世界上多数国家承认的政府)之间的事3、外交是中央政府之间的交往(舞照跳,马照跑,股照炒)——外交是国家主权的核心,次政府外交4、外交是两个国家的中央政府之间的交往,自古到今我们谈的外交都是双边的(严格意义上多边外交不算是外交,多边外交只能算是一种多边访谈)“外交学之父”——外交是秘密的。

该怎么外交?外交即沟通接待;客人来时吃什么,客人走时送什么,客人在时聊什么目的往往不重要,运动最重要外交最好的结果是双方妥协沟通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对方要什么中国国家地位提升:1、中国进入联合国,是中国政治上进入国际社会2、中国加入WTO,是中国经济上进入国际社会3、中国举办奥运会,是中国社会进入国际社会老师问问题不想要正确答案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不乱说)陪蒙代尔教授逛雍和宫,不该聊什么?1、不讲历史典故,不要给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做科普扫盲2、不要问他来过北京吗(即使是偏远的地方也不要问)3、有敷衍之嫌的话(问天气,问对方的休息状况)该聊什么?1、对方感兴趣的问题(金老师喜欢萝卜炖牛腩)2、对方擅长的问题有效沟通,使你成功课后问题:补充一个聊天最好的问题《交谈的最好的三个问题》聊天的最好问题是“请教”2010年9月19日第三周(王星宇老师)主要内容1、外交学学科的研究现状2、外交的内涵与基本内容3、传统外交理念的外延与实践外交学学科的研究现状一、外交学学科研究历史回顾外交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外交学研究的特征:多样性二、外交学研究的新动向与新发展外交学研究的历史新条件外交的功能与任务发生变化外交方式的转变外交是一个历史和动态的范畴调整1:一战后期,国际上提出反对秘密外交,开创了“新”外交的先河宫廷外交调整2:二战以后,超级大国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角,意识形态在外交中占有突出地位调整3:20世纪8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后,多极化发展,意识形态作用和影响力下降,全球化发展外交学研究的特征:多样性多样性之一:外交学研究的多国化表现1:西欧的研究偏重于外交的职业技术等内容,如:德·卡利埃的《外交艺术》、尼科尔松的《外交学》、萨道义的《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白瑞智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巴斯顿的《现代外交》、德马格艾斯的《外交的纯概念》等表现2:美国的研究侧重在外交政策分析和历史研究方面,如:理查德·莫瑞斯的《对外政策分析》、巴布洛·伊农的《外交哲学》、基辛格的《大外交》、路易丝·戴蒙和约翰·麦克唐纳的《多轨外交》等外交中有一些先验论和经验论外交的体系分析和外交决策分析国际关系学界两大研究:基础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和对策研究(对具体案例的应对)表现3:俄罗斯的研究出史学研究之外,强调外交的对外政策工具性质是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外交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其主要著作有:波将金等的《外交史》、维辛斯基的《外交辞典》…表现4:中国的研究,主要专著有早年刘达仁的《外交科学概论》、李其泰的《外交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译著和著述包括:杨公素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周启朋等译的《首脑外交》、《国外外交学》(概念比较齐全)、鲁毅等编的《外交学概论》、黄金祺的《概说外交》、金正昆的《现代外交学概论》等表现5:其他地区的外交学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马耳他的地中海外交研究院出版的《现代外交学》、《双边外交》,韩国(注重政策分析,与美国的研究比较类似)全雄的《外交政策论》、印度(与前苏联的研究比较类似)罗伊德《外交学》、基尚·拉纳的《双边外交》多样性之二:外交学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1:综合性的、理论性的外交研究异彩纷呈表现2:分类外交研究日趋增多:《多轨外交》(政府、商业、宗教)、《经济外交》、《公众外交》、《双边外交》、《会议外交》、《军事外交》、《首脑外交》表现3:国别外交成果显著。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定义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形成下述定义: • 外交是主权国家之间,由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
通过声明、交涉、抗议、谈判、缔约和其他价 值主张的重要手段。
外交学
• 美国《韦伯斯特词典》说外交学是“有关国际关系的科 学”。
• 严格地说, 外交学, 无论从方法上还是从研究成果上讲, 与 自然科学, 甚至与社会科学学科相比, 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不 同, 它既包括了科学的内容, 也包括了技术、技巧和艺术, 应该说它是介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一门学问。
• 这些部门在外交中各自都起什么作用?
外交决策
• 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 理性、官僚政治、组织程序和认知模式
外交业务与外交人员的培训
• 外交特权、交涉与谈判、礼仪与技巧、选用与培训等
本课的目的及计划
• 本课主要介绍和分析上面提到的问题, 其中包括外交的起 源和演变、外交的目的及作用、外交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外交决策、外交的形式与内容以及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对 外交的冲击和影响等。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能帮助大家比较全面地了解有关外交及外交学的一些基本 知识和理论。
安排和要求
• 根据讲课与讨论相结合的原则,每堂课由教员先讲,然后 就讲课内容提出问题和讨论。教员讲授期间,如果有问题, 也可以随时提出讨论。
• 考核办法: 期中和期末考试 • 判分标准: 期中考试: 40%;期末考试: 60% • 阅读材料
• 《辞海》给外交下的定义是: 外交是国家为实行其 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 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 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 织等对外活动。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 要手段。
• 英国的《牛津英文字典》的定义是: “外交就是用 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是大使和使节用来 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是外交官的业务或 技术”。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第二章古希腊的外交公元前600年前后,古希腊地区城邦林立,相互交往以图发展,相互结盟以御外敌,外交活动频繁。

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外交原则(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宣战不能开战,使者不可侵犯,在寺庙中避难者不得杀害,战俘可以交换或赎回,战场上死者不论敌友一律掩埋)。

由于彼此间存在一些共同的利益和目的,因而结合,设有同盟会议,每国平等通过投票解决重大问题。

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社会,受共同法律制约。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推动古希腊外交的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外交方式和外交原则发展为地中海沿岸国家公认的制度,前三世纪,这个外交制度形成了希腊化的地中海体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区域性国际社会。

古希腊人提出的一些概念、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外交有重要影响。

古罗马外交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总揽大权(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对外宣战、媾和、缔结军事同盟,由元老院决定,民众大会通过。

签订友好条约、续订旧约、派遣使节、接见使节由其全权处理。

使节不可侵犯成为公认的外交惯例。

帝国时期:皇帝掌握一切对外事务。

20个祭司专门分管对外关系。

依据所谓的祭司法。

罗马帝国是以军事手段政府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因此对外关系主要是对境内外国人的问题。

除大使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其他人是否受法律保护依据该国是否与罗马有友好条约。

由于罗马的外国人多,因而产生了规定外国人与罗马公民关系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即所谓《万国法》。

对于战争与和平,罗马人也有一套法律制度。

开战的正当理由:1对罗马领地侵犯2对大使侵犯3违反条约4在战争中先前友好的国家对帝国的援助。

派使节前往该国提出要求,要求被拒绝战争才正当。

战争的终止:1双方缔结合约终止战争2敌人投降终止战争,敌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保全3征服帝国终止战争,可以有处理敌人的生命财产。

罗马人给后世创立了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有法律规范的典范。

后人对罗马法的释义发展了法学,为国际法的萌芽。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外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60字左右,5-6题)1 外交庇护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其庇护,根据国际法规定,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权,外交庇护就是利用使馆的这种特权,把使馆作为遭到驻在国追捕的公民的避难所。

2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63年3月4日,联合国在维也纳主持召开关于领事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与4月22日通过《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该公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

该公约对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等级以及委派领事官员和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和豁免等,作了系统的规定。

3 外交豁免指一国派驻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受接受国法律规范约束的待遇。

外交豁免权的全称是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豁免,执行豁免。

4 多边外交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两国以上的国家通过磋商、协商及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5 外交报复专指原伤害行为是外交性质的,受害国所采取的报复手段也是外交性质的。

如甲国驱逐乙国的外交官,乙国也以驱逐甲国的外交官作为报复,这就是外交报复。

6 外交调研指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并向派遣国政府具报。

外交调研的最高目的是为一国对外决策机构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情况、信息、观点和建议。

7 临时代办在外交代表大使或公使缺位或因故不能履行职能时,被委派代理其职位的外交人员称临时代办。

临时代办由外交人员中等级最高者担任,他以临时代办的名义履行使馆首长的职能。

8 外交交涉指主权国家之间,各自通过它们的外交代表机关,在双边或多边国际关系中,就利害相关的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以求得适当的或为大家满意的解决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主义 基本分析单 国家 位 国家的主要 国家利益 目标 国际关系的 追求国家实力 主要动力 国家关系的 国家安全 主要问题 处理这些问 外交与战争 题的方式
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利益团体 统治团体的利益 利益团体间冲突与合 作 安全、发展、环保等 接触与对话

阶级 阶级利益
阶级统治与反统治
剥削和压迫 斗争
国家身份的建构
国家外交政策的形成
建构主义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 国际关系不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而是一种 通过主观认知过滤的利益关系,也就是一 种想象中的利益关系 • 国家身份、国际规范、文化以及与他国的 交往对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 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互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外交特点
• 作为一种新的学派,建构主义在对外政策 上的态度还不明显。 • 如果建构主义者执政,他们的外交可能会 有如下特点:
最佳适用问 安全问题(东西关系) 国际合作(西西关系) 剥削压迫(南北关系) 题
• 尽管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个范式 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分歧,但是它们在下面两个方 面是一致的:(1)它们都持物质主义的观点,也 就是说它们研究的出发点都是利益,它们都假定 利益决定了国家的行为,利益的变化决定了国家 行为的变化; (2)它们都认同理性主义,认为 国家行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无论这种利 益是国家利益(现实主义),还是集团利益(自 由主义),还是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
早期对物质主义和理性主义看法的挑战
(1)修昔的底斯(Thucydides), 外交决策不仅是 环境变化的结果,也受到恐惧、荣誉和其他深层 次心理因素的影响。 (2)Rober Jervis,the role of perception or mis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John Steinbruner, 将神经机械学 (cybernetics)运用于解释外交决策 (4)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和解构主义学 派 (deconstructivism)对理性主义的批评
规范
• 对一个特定团体来说典型行为标准、模式或方式。 (“Standard, model or pattern regarded as typical for a specific group”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 行为体的身份对其行为正当性的要求(collective proper behavior of actors with a given identity) • 对行为体的影响: (1)规制性影响(regulative norms)(国际法和国际规范); (2)构成性影响 ( constitutive effects)(国家身份本身)
• 1966年, Sweezy和Paul Baran发表了《垄 断资本》(Monopoly Capital )一书。这本 书提出了停滞理论(stagnation theory), 认为现代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是如何销售资 本积累创造的商品过剩问题。 商品销售的 增长、国防开支和其他形式的债务将会缓解 马克思预言的利润率不断走低的问题。与此 同时,他们认为,这种缓解将是有限的,垄 断资本将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这本书构成 Sweezy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主要的贡 献。
马克思主义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 阶级是分析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 • 国家具有阶级性 • 国家对外政策,从国家的角度看不是理性 的,从阶级的角度看也许是理性的,因为 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财富和权利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主义外交的特点
•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不公正性和不平等性 • 支援世界革命,特别是各国的工人运动 •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相互帮 助:安全、经济和政治 • 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有限的对外经贸关 系,这种关系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主 要起辅助作用
文化
• 一个社会或人群通过社会传承的行为方式、 艺术、信仰、机制和所有其他人类活动和 思维成果的总合。(“The totality of socially transmitted behavior patterns, arts, beliefs, institutions, and all other products of human work and thought characteristic of a community or population.”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
Paul Sweezy
• (1910年4月10日-2004年2月27日),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家和Monthly Review总编之一。 • Sweezy生于纽约市,父亲是一个银行高管。 他上过哈佛大学,担任过该校The Harvard Crimson的总编,并于1931从该校毕业。离开 哈佛后,他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呆过一年,在那 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1937年他取 得哈佛博士学位并在该校讲授经济学课程。 1942年,他出版了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一书,该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经济学的思想。
身份
• “The collective aspect of the set of characteristics by which a thing is definitively recognizable or known.”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 “(人) 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 (现代汉 语词典)
• • • 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如《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学说。如《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资本论》 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如《共产党宣言》
Friedrich Engels
• 恩格斯(1820.11.28— 1895.8.5)马克思主义的创 始人之一,世界工人运动的 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与 诸多论著的合作者,参与了 《共产党宣言》的起草。
Karl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德国著名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 国际工人运动领袖,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马克思著作丰厚,其中最 引人注目的是他关于人类历史是阶 级斗争史的论断。《共产党宣言》 引言部分第一节第一句: “至今一切 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
第五讲:外交思想( 第五讲:外交思想(下)
• 马克思主义 • 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和著作
•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 恩格斯,《自然辩征法》、《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 等 • 列宁《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等 • Harry Magdoff, 《帝国主义时代》(The Age of Imperialism, 1969)等 • Paul Sweezy & Paul Baran, 《垄断资本》 Monopoly Capital等
建构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 John Gerald Ruggie, Constructing the World Pol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 A. Wendt,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Thomas J. Biesteker and Cynthia Weber eds., State Sovereignty as Social Constru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Peter Katzenstein ed, Cultural Norm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认 为(1)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决 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 生反作用;(3)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包括 阶级斗争,先进阶级最终的胜利是生产力 得到解放,解放了的生产力又给先进的生 产关系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 (4)阶级斗 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5)阶级的实 质是财富和权利的分配问题。
• Magdoff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帝国主义时代》 ( The Age of Imperialism), 1969年出版 后,发行了10万册以上,并被翻译成15种 文字。 • 1971年Magdoff担任 Monthly Review 主编 后,一直工作到90岁。他和Sweezy合作出 版了5本著作。他的最后一本书《没有殖民 地的帝国主义》出版时他已89岁。 • Monthly Review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会主 义刊物,以独立和派系中立的马克思主义 视角为特点。
– 对对方国家的态度理解和容忍度高 – 强调相互尊重和友善的对话和协商 – 重视交往过程 – 重视软实力
依附理论
• 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拉美,在世界上产生重 要反响。尽管依附理论的倡导者并不一定认为自 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研究发展问题的视角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的。 • Peter Evans, 《依附性发展:巴西跨国公司、国 家和当地资本的联盟》(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 Alliance of Mutinational, State, 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 1979; • Andre Gunde Frank, 《资本主义和拉美依附性发 展》(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19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