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2020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服务接口规范第4部分:数据服务》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讲解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讲解

Q/GDW 429 — 2010ICS 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 429 — 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thernet LAN switch in Smart Substation2010-××-××发布2010-××-××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Q/GDW 429 — 2010I目次前言 ······························································································································ II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 1 3 基本技术条件 ··············································································································· 1 4 主要性能要求 ··············································································································· 3 5 安装要求 ····················································································································· 6 6 技术服务 ····················································································································· 6 编制说明 (7)Q/GDW 429 — 2010II前言由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IEC 标准等未统一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要求等内容,为使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选型、设备采购等工作有所遵循,特编制本标准。

河南省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项目应用系统(B包)技术要求

河南省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项目应用系统(B包)技术要求

河南省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项目应用系统(B包)技术要求规范1总体要求工信部规〔2016〕267号《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以“管资源、管台站、管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党政机关,突出做好重点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为总体要求,聚焦频谱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着力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省级无线电管理“十三五”技术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时期省级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的技术走向是“监测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数据/接口标准化”、“信息一体化”;“各地无线电管理机构须加大信息化建没,完善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信息网络智能、快捷、高效、安全,满足新时期无线电管理各类应用需求,整体提升无线电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决策能力,为提升整体无线电管理水平提供信息化支撑”。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提高无线电管理能力,按照国家、行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及无线电管理一体化总体规划,建设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

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使无线电日常办公信息化,无线电管理执法、许可等业务更加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为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1.1基本要求(1)本期涉及的应用系统应基于SOA技术架构,具有良好的松耦合性,支持规范化的SOA技术标准。

(2)本期涉及的应用系统应遵循相关的条例、标准、规范进行开发。

对标准规范理解有偏差的,应以招标方的需求和意见为准。

(3)应用系统均采用B/S架构,服务器端应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统。

(4)应用系统数据库应支持主流的数据库软件。

(5)项目提供公开接口,所有符合一体化平台要求的系统,在通过平台统一的登录并取得身份认证和授权后,都能够通过公开的接口访问发布在平台上的服务获取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

(6)本项目所需要的内外网硬件设施、网络环境、操作系统由招标方统一提供,投标方需要在投标文件中提供明确的需求。

南方电网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颁布稿)

南方电网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颁布稿)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2009-11 -26 发布2009-11 - 26 实施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Q/CSG****-2009目次前言 (1)1范围 (2)2 引用标准 (2)3 术语与定义 (3)4 系统构成 (3)5 系统配置 (4)6 设备技术要求 (5)7 软件技术要求 (10)8应用功能 (12)9 总体性能指标 (23)10 设计要求 (24)11 产品验证技术要求 (25)附录A 典型应用方案(资料性附录) (26)附录B 建模原则(资料性附录) (29)附录C 服务(资料性附录) (38)1Q/CSG****-2009前言随着工业级网络通信技术、集成应用技术、电子及光电采集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DL/T860标准的颁布,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具备了基本应用基础。

数字化变电站是以变电站一、二次系统为数字化对象,对数字化信息进行统一建模,将物理设备虚拟化,采用标准化的网络通信平台,从而以信息共享、硬件平台综合集成应用、软件功能插接复用、逻辑功能智能化策略的全新模式,实现变电站运行监视、快速保护、智能分析、标准化操作、设备状态监测等基本功能。

为统一设备配置和技术标准,指导和规范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规范由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炯聪、陈建福、段新辉、高新华、杨奕、赵永发、刘玮、梁晓兵、游复生、代仕勇、吴国沛、张喜平、潘璠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批准。

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给南方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

1Q/CSG****-20092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1范围1.1本规范提出了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的110kV~500kV交流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和改造工程。

通信行业57项通信行业标准编号、名称及主要内容等一览表

通信行业57项通信行业标准编号、名称及主要内容等一览表
18.
YD/T 4078-2022
基于FDN的宽带网络接入控制转发接口技术要求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FDN的宽带网络接入控制转发接口技术要求,具体包括基于FDN的宽带网络接入服务转控分离架构,控制面功能与转发面功能实体间的接口技术要求,基于FDN的宽带接入服务呼叫流程。
本文件适用于转控分离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器,可指导基于FDN的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器的研发与运维。
157项通信行业标准编号、名称、内容一览表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标准主要内容
代替标准
采标情况
1.
YD/T 4069-2022
25Gbit/s和50Gbit/s光传送网(OTN)接口技术要求
本文件规定了25Gbit/s和50Gbit/s OTN接口技术要求,包括接口分类、复用结构、帧结构、开销、比特率、FEC等。
本文件适用于5G前传应用等场景下不带放大器的单纤双向N×25Gbit/s MWDM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单纤单向N×25Gbit/s MWDM系统也可参照执行。
4.
YD/T 2400-2022
宽带速率测试方法固定宽带接入
本文件规定了固定宽带接入速率的定义、测试设备要求、基准测试方法、替代测试方法及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二氧化硅系单模和多模光纤光缆、光缆组件及光无源器件的衰减变化监测。
YD/T 629.1-1993
22.
YD/T 629.2-2022
光纤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第2部分:后向散射法
本文件规定了光纤传输衰减变化后向散射监测法的概述、试样、监测系统、程序和结果
本文件适用于二氧化硅系单模和多模光纤光缆的衰减变化监测。
YD/T 629.2-1993

(2020年){售后服务}中国移动统设备技术规范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

(2020年){售后服务}中国移动统设备技术规范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

{售后服务}中国移动统设备技术规范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QB-╳╳-╳╳╳-╳╳╳╳版本号:2.0.9目录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4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45LTE接口XDR数据构成方式55.1.XDR编号与上报要求56Uu接口XDR数据结构56.1.公共信息56.2.Uu接口信息66.3.Uu接口Keyword1字段定义96.4.Uu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97X2接口XDR数据结构107.1.公共信息107.2.X2接口信息107.3.X2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128UE_MRXDR数据结构138.1.公共信息139Cell_MRXDR数据结构159.1.公共信息159.2.Cell_MR信息1510S1-MME接口XDR数据结构1610.1.公共信息1610.2.S1-MME接口信息1610.3.S1-MME接口Keyword1字段定义2110.4.S1-MME接口Keyword2字段定义2210.5.S1-MME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22 11S1-U接口XDR数据结构2212S6a接口XDR数据结构2312.1.公共信息2312.2.S6a接口信息2313S10、S11接口XDR数据结构2413.1.公共信息2413.2.S10、S11接口信息2414S5/S8-C接口XDR数据结构2714.1.公共信息2714.2.S5/S8-C接口信息2715SGs接口XDR数据结构2915.1.公共信息2916Gn-C接口XDR数据结构3116.1.公共信息3116.2.Gn-C接口信息3117基于XDR的原始码流上报3317.1.原始码流上报功能3317.2.基于XDR上报原始码流的格式3317.3.按帧封装的原始码流要求34 17.3.1.通用包头格式3417.3.2.专用包头格式3517.3.3.原始数据3518接口协议3518.1.SDTP协议概述3518.2.消息类型3618.3.消息结构3618.4.连接管理流程3718.5.连接管理消息3918.5.1.版本协商verNego3918.5.1.1.请求3918.5.1.2.应答3918.5.2.链路认证linkAuth3918.5.2.1.请求3918.5.2.2.应答4018.5.3.链路检测linkCheck4018.5.3.1.请求4018.5.3.2.应答4018.5.4.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4018.5.4.1.请求4118.5.4.2.应答4118.5.5.链路释放linkRel4118.5.5.1.请求4118.5.5.2.应答4218.6.数据传输消息4218.6.1.XDR数据传输notifyXDRData4218.6.1.1.请求4218.6.1.2.应答4218.6.2.XDR对应原始码流传输XDRRawDataSend42 18.6.2.1.请求4218.6.2.2.应答4319编制历史43附录A:Uu/X2接口XDR事件流程和关键信令点44 附录B:S1-MME接口XDR事件流程和关键信令点44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网内使用的深度包检测(DPI)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是部署统一DPI设备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总论1.1 概述先进的多媒体监控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高清晰度的图像压缩方式:要求图像解晰度能达到根据当前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它是一个性能可靠、技术成熟、软件设计系统,能方便的与其他网络系统,如综合自动化系统、)互联互动。

具有良好的标准性、开放性、集成性、安全性、可扩充性及可维护性。

类情况加以监视。

特别是要防范火灾、爆炸、泄露、失窃以及恶意破坏等,对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的情况加以监视。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实行无人值守之后的变电站的安全水平。

控为核心的环境监控系统,它可以包含各类报警信号(如红外、运动、门磁、声音、震动、微波、输的大型局站监控,而且局方有丰富的传输资源。

线路进入到分控中心和集中监控中心构成的SDH/PDH 中的E1线路两端还必须安装线路终端设备将网络传输时,当需要增加监测变电站时,只需要增加变电站的前端设备,在监控中心不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通用性应用电视设备可靠性试验方法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无气候防护场所使用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标准我公司按甲方的要求提供本工程所需的设备及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实验仪器等。

工厂试验由我公司在生产厂内完成,但应有甲方代表参加见证。

端子原理接线图10天质量保证措施包括设计、制造、工厂监制、检验和试验、安装和运行、现场试验和验收等。

我质量认证文件供买方审查。

质量保证按照屏的尺寸:宽800 mm屏的颜色:计算机灰(标准卡号:该有预防外部过电压和电磁干扰或接地的措施。

每块印刷电路板应该整个涂上漆以防潮气和灰尘侵入。

屏的铭牌固定在屏的表面或屏内醒目的地方,铭牌用透明的丙烯酸树脂制成、通信及通信网络是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的关键环节,系统网络通信采用IP网络技术组网,并可使用网络延伸器、网桥、路由器设备延伸接入站点,组播功能。

电接口两种方法互联,并实现第三层路由隔离。

当采用法时,采用可支持反向复接(用)的设备;即系统应具备视频自动巡视功能,参与轮巡的对象可以任意设定,不同预置位等,轮巡间隔时间可设置;远程控制监控设备(包括云台、镜头和灯光等);远程变电站现场照明控制,实现全天候监视;,实现报警联动;接收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报警信息,并指定相应摄像机进行录像,以备进行事故调查;所有报警信息自动保存,有需要时可打印输出。

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协议(CPRI)测试仪校准规范JJF(通信) 043-2020

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协议(CPRI)测试仪校准规范JJF(通信) 043-2020

目录引言 (II)1范围 (1)2引用文件 (1)3术语和计量单位 (1)3.1术语 (1)4概述 (1)5计量特性 (2)5.1标称速率 (2)5.2编码、解码规则 (2)5.3光接口参数 (2)5.4主要功能要求 (3)6校准条件 (4)6.1环境条件 (4)6.2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4)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6)7.1校准项目 (6)7.2校准方法 (6)8校准结果表达 (14)9复校时间间隔 (15)附录A推荐校准记录格式 (16)附录B推荐证书内页格式 (18)附录C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20)附录D光模块光接口技术指标 (28)附录E发送光眼图模板 (34)附录F CPRI基本结构 (37)引言本规范依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2010《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编制。

本规范为首次制定。

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协议(CPRI)测试仪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接口速率不高于26.5Gbit/s的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协议(CPRI)测试仪的校准。

2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YD/T1111.2-2001SDH光发送/光接收模块技术要求-2.488320Gb/S光发送模块YD/T1465-200610Gb/s小型化可插拔光收发合一模块技术条件YD/T2553-20136Gb/s基站互连用SFP+光收发合一模块技术条件YD/T3131-2016无线基站BBU与RRU互连用SFP/SFP+光收发合一模块YD/T3125.2-2019通信用增强型SFP光收发合一模块(SFP+)第2部分:25Gbits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7.0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优化探索

《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优化探索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在2016年年底发布了《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体系架构及应用规范》;2017年10月发布了《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集成规范》,包括统一身份、服务治理、平台及互联互通、应用安全及地理信息五个部分;2019年又发布了《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包含总体架构、服务设计、设备操作服务、数据服务以及管控系统五个部分,其中定义和规范了8个管控服务接口、30个监测设备的操作服务(即设备原子服务)、3个动环设备服务、7个数据服务的功能、参数规则、语法等内容。

2022年下半年,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启动建设《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优化探索文 周洪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在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启动建设无线电监测一体化平台的过程中,对国家层面技术规范中不明确的部分根据自身特色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大程度保证设备原功能及性能不受影响,并确保了原子服务改造的可靠性。

上海市无线电监测一体化平台,破解控制系统分散、监测数据孤岛等发展瓶颈。

目前,已完成全市合问题,开启了以数据为中心的监测工作新流程,并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上海市无线电监测设施“一网总揽”的新发展格局。

的要求进行了优化。

设备原子服务测量参数扩充明确要求。

为了使监测设备原子服务改造后,尽可能发挥设备最大能力,性能上不明显低于设备原有性能,在国家规范明确的参数之外,经过与原厂软件测量参数数量和测量参数数值比对,监测站扩充了部分测量参数。

同时,参数使用中文显示,更符合使用习惯。

具体扩充如下:R&S公司的ESMD宽带监测接收机设备上具备RDS(Radio Data System,无线数据播送系统)功能,但由于该功能不是所有设备上都有,国家规范中就没有对其进行定义。

为了不损失设备的个性化功能,在单频测量里扩充开发了设备的RDS 数据开关功能参数。

在ESMD天线控制改造中对VUHF(Very High and Ultra High Freqency,超高频及甚高频射频)天线口进行切换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服务接口规范》(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标准“范围”的内容
本标准第1部分规定了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架构的设计和实施总体要求,包括平台逻辑架构、关联关系、互联互通设计、物理部署架构等。

本标准的第1部分为其它部分提供指导与支撑。

本标准第2部分规定了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相关服务接口的识别方法、命名规则、调用过程等,明确了监测数据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的过程,以及数据异步传输的不同模式。

本标准第3部分对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中监测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相关的操作服务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标准化的输入和输出参数接口,对各个超短波设备操作服务的功能、参数规则、语法等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每个参数的应用值域,并为每一个服务提供了应用示例。

本标准第4部分对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中查询和比对监测数据相关的数据服务进行了定义,提供了标准化的输入和输出参数接口,对各个超短波监测数据服务的功能、参数规则、语法等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每个参数的应用值域,并为每一个服务提供了应用示例。

本标准第5部分明确了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管控系统任务调度、资源管理、数据分发、错误处理等功能的实现要求,对各个超短波监测管控服务的功能、参数规则、语法等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每个参数的应用值域,并为每一个服务提供了应用示例。

本标准适用于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

2.工作简况,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及其在起草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等情况、对标准草案进行会议讨论范围、征求意见的范围、审查的范围本标准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提出,前身为《超短波监测管理服务接口规范》,于2016年由工信部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印发。

后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第二季度46项通信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8〕31号),将原规范性文件修订并纳入通信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目前为报批稿状态。

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18﹞60号),本标准第1至第4部分纳入到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各部分项目编号分别为20181795-T-339、20181794-T-339、
20181793-T-339、20181792-T-339。

本标准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制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小飞、王志欣、杨旭、蒲星、许梦竹、范菁。

本标准项目任务下达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筹备成立标准起草组,为保证标准的内容符合超短波监测管理业务发展需求,标准编写前期标准起草组对标准所涉及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起草组内部组织召开了多次的标准讨论会,主要对标准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起草组结合工信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超短波监测管理服务接口规范》在实际建设的适用性,以行业标准《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为内容基础,结合该行业标准在制定及应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补充完善了该行业标准的有关内容,从而形成本标准初稿。

与该行业标准相比,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第1部分增加规范性附录《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体系架构及应用规范》,确保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与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协调;在第3、第4和第5部分增加对应服务的SOAP报文结构补充说明作为规范性附录,统一约束了超短波监测服务报文的详细格式和参数。

此外,部分省市无线电管理机构按照本标准主要内容搭建了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试验平台,对平台架构、服务接口、管控系统功能等进行了验证,协助起草组推动本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立项时名称为《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服务接口规范》,分为“总体架构”、“服务设计”、“设备操作服务”、“数据服务”四部分。

在具体起草过程中,尤其是结合行业标准《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应用,需编制第5部分“管控系统”,现已提交立项申请,编号为G-2019010605。

此外,起草组考虑到本标准立项名称与目前的主要内容已不完全匹配,建议将本标准名称修改为《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从而与对应的行业标准在名称、结构上保持延续和一致,避免标准应用时出现理解偏差。

3.标准编制的意义;标准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依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无线电通信新技术的发展,都对无线电监测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在《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2016-2020)》中提出了提升监测网络智能水平的要求,要求按照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要求,完善无线电监测系统。

本标准对建设超短波监测网络,提升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支撑重点区域监测工程,有效支撑频谱管理辅助决策,满足重点重大及应急等活动中的特殊和专项监测需要、提升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

本标准有利于转变现有超短波监测网建设模式,促进各
厂商的能力提高和良性竞争,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圈,实现共赢发展。

标准编制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则编制。

4.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
传统超短波监测系统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存在缺乏全局规划、异构设备系统互联互通困难、可扩展性差、自动化和智能化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期无线电管理的需求。

本标准所采用的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给传统的信息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孤立的架构形式,能够轻松的互相联系组合共享信息,并由其接口的标准化,可实现服务的重用、编排、替代等。

本标准结合SOA技术特性和超短波监测管理业务需求,提出了符合我国无线电管理工作现状和发展规划的技术要求,标准中规定的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体系架构、服务设计、接口定义等已经在实验平台上经过充分的验证。

本标准的将统一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相关技术要求,提高超短波监测网工作效率和互联互通能力,有效支撑其他无线电管理业务工作。

5.标准在起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有无重要技术问题需要说明
本标准征求意见稿起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起草组通过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了多次沟通,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起草过程中没有重大分歧意见,没有需要说明的重要技术问题。

6.与国外标准的关系:包括: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与国外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差异(可引用标准前言的内容)
本标准未采用国际标准,国外无相关技术标准。

7.修订标准时,说明与标准前一版本的重大技术变化,并列出所涉及的新、旧版本的有关章条(可引用标准前言的内容);废止/代替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是新标准,不存在与前一标准版本的变化问题。

8.说明标准与其他标准或文件的关系(可引用标准前言的内容),特别是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内容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2016-2020)》中关于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本标准中总体架构、服务设计、接口定义参考了以下文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超短波监测管理服务接口规范>等22项技术规范的通知》
(工信部无〔2016〕379号);
《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平台技术规范》(YD/T XXXXX)。

9.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是否作为部分标准编号的建议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10.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标准发布后,对国内外业界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标准发布后,将在业内统一超短波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主要技术要求和实施方法,极大提升无线电管理工作效能,并确保无线电管理“十三五”规划以及未来完善各级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相关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11.标准是否涉及知识产权的情况说明;如标准中含有自主知识产权,说明产品研发程度、产业化基础及进程
未收到相关知识产权声明。

12.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没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