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论文《壮族音乐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__民族音乐赏析_____

题目名称_ 壮族音乐与文化 __ 学生学院__艺术设计学院 ______ 专业班级__10环境艺术设计3班_ 学号___ 3210009054 ____学生姓名___ 姚丁凌 ____ 指导教师_____ 傅强 __

2011 年10 月23 日

壮族音乐与文化

姚丁凌指导老师:傅强

摘要: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这篇论文主要说壮族音乐的由来,特色,和其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了解壮族音乐文化,了解壮族风土人情.

关键词:文化民间音乐民族

1壮族与其民族音乐的由来

壮族是中国岭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后裔。越人支系众多,史称百越。先秦时,生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骆越和东北部的西瓯两支,是今日壮族的先民。他们长期保留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和文化传统,是现代壮语中南北两大方言和壮族音乐中南北两路风格的渊源所在。而壮族的民间音乐是壮族人民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

最早的民间音乐作品应该是反映原始人对自然界的最初的、极其幼稚的一些看法,应该是反映劳动生活的短小而节奏性的作品。但由于这样的作品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没能很好的保存下来,不过,我们认为广泛流传在民间口头的《妈勒访天边》、《康特射太阳》等,应该是壮族民间音乐中比较早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都叙述了天地、日月、山川、树木等自然界的形成过程;叙述了人种、谷种的来源,表现了古代壮族劳动人民对天地万物起源的看法。《盘古》也是口头流传较早的作品,因为它叙述了洪水翻天给壮族人民带来灾难。无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或洪水都是与古代壮族人民紧密的联系着的,是壮族人民的祖先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和自然灾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

2壮族音乐特色

壮族有13378162人(1982年统计),其中90%以上聚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散居云南文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等地。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宋时曾创有土俗文字。取汉字的形音义合并而成。土俗字的歌书、剧本,至今流传民间。壮族人民喜爱歌唱,每年有举行风俗性歌会的传统,北部方言区称歌圩,南部方言区称埠坡、嗷屯。今统称为歌圩。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高亢淳厚,听起来舒缓自然,入心入肺,是为壮族民歌音乐的一大特色。

民间歌曲: 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壮族民歌的唱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体。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在曲艺和戏曲中也很普遍,是壮族音乐独特风格要素之一。

单声部山歌:各地的传统曲调差别很大。有的高亢嘹亮,有的平缓流畅,有的如吟如诉。民间称之为高腔山歌、平调山歌、谣唱山歌 3种。①高腔山歌:多在山野用大嗓或小嗓喊唱。。②平调山歌:曲调流畅优美,节奏缓慢舒展,结构匀称,音域适中,旋律富于歌唱性。

多声部山歌:多为同声结合的二声部重唱或合唱。民间俗称双声。各地传统曲调近似单声部山歌,也分为高腔、平调、谣唱等 3种。个别地区有少量三声部山歌。①高腔双声:传统唱法讲究低音唱,高音跟。其低音声部的歌腔,民间称为腔口,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之说。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常随腔口的走向。

关于壮族乐器,当时广西贵县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木腔皮鼓、瑟、竹笛,名称与形制均与中原大致相同。木腔皮鼓,中原地区在商周时代已经使用。秦汉时期,壮族地区的乐器就已相当完备,计有铜鼓、皮鼓、瑟、竹笛、侗甬钟、羊角纽编钟、越筑、角、箜篌、铜铙、铜钹、芦笙等20多种,体鸣、气鸣、弦鸣乐器齐全。其中除少部分如鼓、瑟、甬钟是由汉族地区传入外,大多数都是本地生产的乐器。壮族人民曾在明、清时期使用过44余种乐器,并且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的乐曲已超过白首,在演奏形式上不仅有了独奏、重奏、齐奏,且有了管弦乐合奏,步行鼓吹等都已经正式形成。一般情况下,民间器乐是用来作为歌和舞蹈的伴奏。

3,壮族历史文化与音乐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壮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壮族处于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在保持自主特征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模仿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中和融化,使自身的发展充满了生命活力。其音乐文化就是其本身文化长流中最重要的一条支流.

1,1840——1919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大肆入侵中国,我国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壮族社会和全国一样,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壮族社会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互相勾结,日益残酷的统治、剥削和奴役壮族人民日益觉醒,越来越激烈的展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在这个时期,壮族音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叙事长歌深刻的人民性;

二.壮族歌圩日趋完善;

三.反映太平天国的歌谣;

四.反映中法战争的歌谣;

五.反映辛亥革命的歌谣;

六.壮族民间戏剧的发展

2,1919——1990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一.左右江革命历史歌谣

左右江是壮族聚居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历史歌谣。农村中群从歌咏活动普遍活跃,各村寨按传统习俗举行歌圩,逢圩日,青年男女聚集山坡、田垌或村头,对山歌,通宵达旦,人们通过歌圩进行歌唱、娱乐,交流感情。

二.民歌改编、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

3,前221——1840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这时期产生很多具有战斗性的苦歌,如穷人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孤儿苦歌、寡妇苦歌等等。反映这种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壮族人民对土官的反抗斗争,就成为这个时期壮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

此外,例如壮族的风俗歌,如庆贺歌、祝寿歌、哭嫁歌、哭丧歌、酒歌、蚂虫另歌、牛歌、串寨歌、拦路歌、摇篮曲等等。壮族的文化艺术,多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经过无数无名艺人的不断努力,才创造出来,再逐步加以改进,才达到今天这个水平,它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历了千年百代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化艺术,不但不会泯灭、萎缩,相反,它将随着壮族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日益趋于更加完善,更加美好。这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花,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枝。

4,总结:

就像一些民族艺术一样,壮族多声部民歌也曾经衰落,前些年更是到了“濒危”地步。但壮族民间歌曲是壮族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是表达壮族人民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如此璀璨的音乐文化需要人们去欣赏,去关注,去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

2.修订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国家民委问题五种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