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论文
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民族音乐研究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民族音乐研究是将音乐研究置于整体民族的角度上进行的,所以民族音乐研究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本身的研究,也包含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体系和民族风俗人情的研究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族音乐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研究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一)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其中既有想象宇宙形成、人类起源、民族来源的“古歌”;也有歌颂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史诗歌”;还有叙述本民族传说故事、描写生产劳动、歌唱爱情的“叙事歌曲”等。
不过,这些可总称为“叙事歌”。
达斡尔族的“舞春”(亦为“乌春”)是一种诵调式叙事歌曲,内容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农家苦、打鱼、伐木等,亦有反映士兵厌倦清政府强迫其征战的《薄坤绰》。
它以四句为一节,全曲有十几节乃至几百节不等。
维吾尔族的叙事民歌,称“达斯坦”,它由说、唱、演奏等多种形式组合而成,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故事,如《艾里甫与西苓》、《塔赫尔左胡来》、《好汉斯依提》等。
柯尔克孜族的叙事古歌、史诗歌带有神话色彩,如《库尔满别克》、《库加牙西》、《玛纳斯》等,曲调虽较简单,但却仍悠扬。
锡伯族的古老民歌,称为“菲散布热乌春”,内容有反映民间困苦生活的,如《亚其那》;有反映西迁历程的《西迁歌》。
其音乐曲调,分为上下两个乐句,反复吟唱。
彝族的叙事民歌,在楚雄称“梅葛”,在红河称“先基”,在永仁称“米果库”。
内容有史诗《梅葛》、《阿细的先基》,赞美爱情的叙事歌曲《阿诗玛》等。
(二)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在清代前期,说唱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少数民族中亦深受喜爱,并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说唱音乐艺术。
其中,最为著称的有:蒙古族的《好力宝》,内容为说唱民间故事。
朝鲜族的说唱音乐,有叙述历史故事的,如《楚汉相争》、《赤壁之战》等;有说唱传说故事的,如《春香传》、《沈清传》等;有说唱美景风光的,如《花草短歌》、《游山歌》等。
试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乐府诗史的影响

试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乐府诗史的影响论文摘要:文章描述汉唐之间民族音乐进入宫廷乐府的途径、形态、演变的情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并论述民族音乐在乐类的产生、曲调的演变、歌辞内容和体式诸方面对乐府诗史的影响,以此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乐府艺术、乐府诗史的密切关系。
论文关键词:乐府;民族音乐;影响;乐类;曲调;曲辞乐府诗是盛行于汉唐间的音乐文学形式,它与之所依附的音乐、舞蹈共同形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形态,音乐是乐府艺术的核心要素。
乐府音乐的发展、变迁直接影响着乐府诗史的轨迹。
考察乐府音乐史,我们会发现它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密切。
本文以宋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为主要文献,借助相关史料,论述汉唐问民族音乐进入宫廷乐府的途径、形态、演变以及民族音乐影响乐府诗史面貌形成的多方面表现。
早在先秦,民族音乐就已进入中原。
《周礼》记载周王朝专门设有“辊糕氏”负责掌管“四夷之乐”。
又据《礼记·明堂位》,鲁网祭祀周公所用音乐中包括东夷之乐《昧》和南蛮之乐《任》。
此时的民族音乐主要是作为周王朝或诸侯罔祭祀乐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汉初以来,民族音乐舞蹈逐渐活跃于宫廷中。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刘邦初为汉王,为平定三秦,发动居住在阆中(按:故城在今四川阆中县西)渝水边的夷人参战,夷人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俗喜歌舞”,刘邦多次观看,赞美日:“武王伐纣之歌。
”命令宫中乐人学习,因夷人所居之地渝水而称之为《巴渝舞》,这支舞曲被看做是“古兵法舞乐”。
在汉代宫廷中音乐地位较高,后来汉哀帝因不喜俗乐而裁撤乐府时,依然保留了“巴渝鼓员三十六人”。
据《晋书·乐志》,汉时这一舞曲共有四篇歌辞,汉高帝作,文辞古奥,汉以后无人能解,歌辞不存。
曹魏初期,王粲改做新辞完成后尝试合乐,并参考了巴渝帅李管、种玉的意见。
王粲的四篇歌辞有“述魏德”的内容,颇有庙堂之音的味道,但主要还是用在朝廷举行的宴会上,所谓“武力既定,庶士咸绥。
论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论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少数民族文化及其音乐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它是少数民族群体所创造的,承载了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思想等丰富的内涵,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地域性。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文化特点。
比如,在蒙古族音乐中,马头琴被誉为“蒙古国家乐器”,其独特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备受瞩目;在藏族音乐中,苍茫的高原上,飘逸的塔哦姆琴声和洒脱的舞蹈,早已融入了藏民的生活和精神;在壮族音乐中,锣鼓喧天的大型群众舞蹈和抖空竹舞,舞动着壮族的豪迈气息。
这些都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
除了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表现出强烈的传统性和创新性。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少数民族音乐吸取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时尚的音乐风格。
比如,彝族“阿诗玛”的音乐,融合了传统的彝族情歌元素,加入了浓郁的摇滚和流行音乐元素,这种跨界融合的音乐形式反映了当代彝族文化的多元化和生命力。
另外,志愿服务团体“迷你兵团”的中文歌曲《铁的心》,以壮族歌曲《铁路行》为基础,将铁路工人的劳动生活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到现代音乐中,充分表达了新时代下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意识。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相对于汉民族音乐及其他流行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薄弱,缺乏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此外,传统音乐表达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需要得到适度的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在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方面,需要政府、社会和少数民族自身共同努力。
政府可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同时,社会上的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也应该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为其建立更多的音乐交流和合作平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论文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论文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多次的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民族之间的融合会把原来所在民族的精神文化带到融合后的民族中去。
这种融合,也给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爱好。
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借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思。
许多少数民族有用山歌谈情说爱的习惯,好多山区的姑娘们经常用山歌唱出她们的心里话,而痴情的小伙子也能从温柔缠绵的音调中,判断出姑娘所说的是一句什么样的话。
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爱情。
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分类也有很多:如南方民歌《弥渡山歌》,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
如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郞松》。
其中宋祖英就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东方艺术”的明星。
她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被许多著名诗人传颂的最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湖南湘西。
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出美女,是仙人栖居的地方,至今还孕育着众多自幼能歌善舞的中国少数民族同胞。
宋祖英便是其中最有歌舞天赋的苗族后裔。
宋祖英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
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
其歌曲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都闻名于中内外。
民族音乐中的《孟姜女》,更是我喜欢的一首民歌。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
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
其内容概括简练。
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
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
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
民族音乐论文写作参考(独家整理6篇)

民族音乐论文写作参考(独家整理6篇)论文范文一题目:浅议传承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方向不能迷失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业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
就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两个以上不同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如何在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希望你在阅读了以下民族音乐论文后能有所启发。
摘要:我国民族音乐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韵并不断增光添彩,对我们一代代后人来说,要传承和发展这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任重道远的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增强自信、保持特色、学人所长、润己之身,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不断增强影响力,用我们的民族音乐滋养世世代代国人的情怀,丰富世世代代国人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传承发展;民族音乐;增强自信;保持特色;学人所长润己之身中华民族的"国音";"民乐";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的过程中发展的,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乃至生生不息的后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发展。
我们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后人在任重道远的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让民族音乐增强自信、保持特色、学人所长、润己之身,在世界乐坛上不断增强影响力,滋养世世代代国人的情怀,丰富世世代代国人的文化生活。
一、增强自信、保持特色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基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包含了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口号式的自信,是需要在了解民族音乐历史、学习和体味民族音乐的精华并保持特色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
(1)了解民族音乐历史。
我国音乐是世界乐史的源头音乐之一。
在远古的7000年前就发明了用禽骨和陶土制成的骨笛和陶埙这样的吹奏乐器,到黄帝时代音律理论出现,别具一格的五音或称五声,就是在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产生的,并被命名为"宫、商、角、徵、羽";,并由此衍生出了"民族七声调式";,像,清乐"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雅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燕乐"宫、商、角、清角、徵、羽、闰";,这样的独具风格的音乐体系,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悠扬、绵长、低婉、深沉的曲风,给人以空旷、灵动、清新、秀美的自然美感。
民族音乐毕业论文

民族音乐毕业论文民族音乐是国家优秀文化中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繁荣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和谐发展壮大的保障,更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民族音乐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民族音乐毕业论文篇1论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和传承摘要:在中国艺术画卷中,传统民族音乐这颗璀璨的明珠跃然画卷之上,它经过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洗礼,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矫健地走到了今天。
回顾它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宁静、恢宏、深邃与广袤。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民族民间乐器200余种;曲艺200多种,戏曲约有300多个剧种。
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滋养中国优秀文化的丝丝甘泉,更是中国走向繁荣的文化素质保障,因此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代代传承下去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需要,也是把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推向灿烂辉煌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现状传承一、民族音乐的释义和特征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来说,指的是各个民族的音乐。
狭义来说,是指根植于某个民族的,具有该民族音乐特征的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属于人类艺术史上最美、最具有灵魂、最富有生活内涵和最具有民族特性的音乐文化艺术范畴。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中国各民族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种种音乐,包括中国民族声乐、器乐、民歌、戏曲等。
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来源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从没有间断过。
而其他诸如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都出现过断层。
中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民族音乐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音乐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品种和经验。
二,我国具有众多的民族。
中国的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俗、文化,所以其音乐也精彩纷呈。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论文

实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拥有本民族创造、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
文章阐述了目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困境,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重要意义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
但首先必须立足于对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师生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引入了“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文化”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在文化选择中的重要意议,从而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纳入一个新的视野,并积极地思考在民族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怎样建立以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模式。
这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在本土音乐母语意识、多民族音乐意识以及音乐人类学的观念上。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推进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深远。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困境1、在我们长期的音乐教育观念中,普遍把汉族音乐等同于少数民族音乐,用汉族音乐的观念和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音乐,所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少数民族音乐须得进行“改造”,方能进人音乐艺术的圣殿和学校里的正规音乐教育。
2、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文章是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基于“美育”和“音乐工艺”模式前提下[1],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的探讨,这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过的政治、技术、审美的音乐教育发展阶段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不但使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非常淡漠,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3、由于缺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传承没有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为此也就难以为当今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参照系统。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屏边苗族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特有的芦笙文化在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成为了学界的热门话题。
针对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本篇文章将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和探讨。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主要探讨屏边苗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尤其是以芦笙为代表的传统音乐艺术。
屏边苗族芦笙是一种用毛竹制作而成的管笛乐器,通常由6-8个竹管组成。
在演奏时,乐手将其置于嘴边吹奏,音色悠扬、粗糙,极富民族特色,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屏边苗族民间就开始使用芦笙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一直流传至今。
在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领域中,目前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为芦笙的历史渊源、演奏方法和音乐节奏。
其中,芦笙的历史渊源研究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探讨,因为屏边苗族芦笙的历史相对来说较短,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同的民族所使用过。
因此,研究学者需要通过调查采访和资料搜集等多种方式,逐步还原芦笙的历史沿革。
另外,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在研究屏边苗族芦笙演奏方法和音乐节奏方面也赢得了很大的关注。
屏边苗族芦笙在演奏时,主要是使用不同的口唇技巧、呼吸技巧、调节管内空气压力等方式来产生不同的音色。
在音乐节奏方面,屏边苗族芦笙主要由“新闻吹奏法”和“颤音吹奏法”两种方式来完成。
仪式性的演奏往往采用稳重、规整的“新闻吹奏法”,而纯粹的表演则采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颤音吹奏法”。
除了上述主要的研究内容,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还可以涉及诸如屏边苗族芦笙的社会文化渊源、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屏边苗族芦笙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比较等方面。
这些研究内容,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呈现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总体来看,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已经成为继云南滇池船唱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它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仅为文化研究学者提供了探索空间,同时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欣赏和了解的机会。
希望未来仍有更多的人员加入到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进程中,让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拥有本民族创造、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
文章阐述了目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困境,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重要意义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
但首先必须立足于对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师生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引入了“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文化”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在文化选择中的重要意议,从而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纳入一个新的视野,并积极地思考在民族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怎样建立以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模式。
这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在本土音乐母语意识、多民族音乐意识以及音乐人类学的观念上。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推进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深远。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困境
1、在我们长期的音乐教育观念中,普遍把汉族音乐等同于少数民族音乐,用汉族音乐的观念和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音乐,所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少数民族音乐须得进行“改造”,方能进人音乐艺术的圣殿和学校里的正规音乐教育。
2、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文章是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基于“美育”和“音乐工艺”模式前提下[1],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的探讨,这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过的政治、技术、审美的音乐教育发展阶段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不但使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非常淡漠,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3、由于缺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传承没有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为此也就难以为当今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参照系统。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观念与认知的世世代代积淀。
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并存地发展,势必包括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1、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
2、有利于个性与多样性并存。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民歌曾经是中华民族最为普遍的精神食粮,对各地域、各兄弟民族民歌的合理开发,有利于维护我国音乐文化品种的个性与多样性。
如杨丽萍对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的依恋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的教育教学 1、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些少数民族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民族特点,学生喜欢,也相对容易接受,这样就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减缓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充分挖掘每个人热爱音乐的天性和学习音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将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生活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在音乐教育中,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可以通过直观的艺术手段吸引、感染和鼓舞学生去探究、去感知、去实践,学生在感受、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时,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利于学生民族意识的增强。
民族意识作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构建新一代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种精神气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先人和现代人音乐才智的结晶,是我国未来音乐发展的最好参照物。
2、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心理素质。
如在欣赏藏族《格萨尔王》时,给学生介绍藏族人们的生活习俗、服饰打扮、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这样不仅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育与其他多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2]。
三、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探索
(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在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音乐课程量,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首先要有理论课,如《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中国民乐演奏基础》、《中国民乐演唱基础》、《中国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等;也应该有民族采风等实践课程,如有计划地安排师生深入到田野工作中,主动去体会各民族音乐的产生、艺术形式、对本民族的影响,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就会让学生受益良多。
另外,也可尝试邀请当地的歌手、
乐手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实现民族音乐的本土化。
(二)要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1、以听赏为基础。
首先,听赏各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如东北民歌《小看戏》、《小拜年》,山西民歌《绣荷包》,陕西民歌《三十里铺》,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安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
其次,听赏民歌器乐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笛子独奏曲《早晨》、《扬鞭催马运粮忙》,二胡曲《空山鸟语》与《二泉映月》,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等[3]。
然后,听赏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民族歌剧,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如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越剧《梁祝》中的《楼台会》等,都是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2、以实践为升华。
在教学中可选用各少数民族上口、动听的民歌作为学生的练习曲,如彝族的《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等。
学生学习教材外,每节课再练习 1- 2 首 129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整塑造音乐形象,准确表达思想情感,充分展示作者意图。
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进入曲目演唱前,能运用自己的学识,利用其它艺术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理性分析,从而使学生在演唱前对作品一度创作的意图、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上的特点、个性、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作品的演唱,才有可能进入尊重原创的良性的二度创作, 达到感染听众,打动听众的目的。
(三)树立本土音乐母语意识、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这样不仅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资源的拓展成为一种操作的实践模式。
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我们会发现,在少数民族高度背景化的音乐实践环境中,“音乐”本身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而是利用“音乐”来实现社会体系的文化,来协调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来灌输和探讨精神世界以及超自然的内涵。
这种对“音乐”所持有观点进而成为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 并以一种开放的、直觉的方式 , 对族人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
如同在非洲传统文化中,音乐思想、教育和实践有观念根基 , 并且是有章可循的过程。
因此,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必须与学术研究相关联,慎重地探索产生自这些民族的音乐表现之中的意义和价值。
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我们缺少用多学科理论 (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前沿的视角来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现象、传承以及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不同民族的音乐教育策略。
同时,我们也缺乏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持有者自身的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的了解。
因此,对本土音乐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就必须借助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以
及当代西方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潮,如胡塞尔现象学里的“悬搁”、“还原”理论,狄尔泰的现代解释学等理论[4]。
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研究也反映出正在超越现代狭窄、短暂的框架结构,开始向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必须彻底突破以往的理论框架和理念,以此促进我国当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必须,同时也符合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
我们在学习民族音乐的时候,需要秉承民族音乐的传统,在其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以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让民族音乐健康发展的环境,普及民族文化,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努力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努力。
---------------------------------------------------------------------------------------------------------------------- 参考文献
1、杜亚雄.少数民族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音乐,2005(2).
2、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4).
3、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
4、钟丽芳. 论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J].中国民族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