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大学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模板引言在中国的广大地域中,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

他们的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特点,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大学生的学术研究中,对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论文撰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根据研究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提供一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模板,旨在帮助大学生撰写优秀的论文。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绪论1. 研究背景和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阐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文化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在文化传承和认同建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2. 文献综述在本节中,可以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已有研究的优缺点,并对可能存在的研究空白或不足进行识别和分析。

3. 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是论文的重要一步。

可以阐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并说明为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4. 研究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过程,包括数据采集、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方法。

第二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述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本节旨在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如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革命性特征。

可以结合具体语言进行分析,展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2.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节中,可以概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列举并解读代表性的作品和代表性的作家。

可以分别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进行介绍。

3. 文学类型和题材在这一节中,可以列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典型文学类型和题材,如诗歌、小说、戏剧、民间文学等,分析其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三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批评1. 学术研究概述在本节中,可以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学术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并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少数民族形势并探讨相关政策。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定义和背景情况。

然后,我们将讨论当前少数民族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教育机会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政府应对少数民族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

1. 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主体民族以外的其他人群,通常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原因形成。

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面临的形势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2. 少数民族形势少数民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 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投资和就业机会使得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不稳定。

- 教育机会: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少数民族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教育差距的存在。

- 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外部文化冲击和内部转化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威胁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3. 政府政策和措施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 经济扶持政策:政府通过投资和贷款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率。

- 教育改革措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些举措包括提供多语种教育和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 文化保护法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俗。

这些法律旨在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4.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

- 建立多语种教育体系,提供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

少数民族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成为了中华民
族多彩的一部分。

我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

今天,我想谈谈我对少数民族的一些看法。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壮族的锦绣山水、藏族的唐卡艺术、哈尼族的梯田景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
生活习惯和风俗,比如,哈尼族的“跳花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等等,这些风俗习惯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持。

少数民族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持,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少数民族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风俗习惯,加强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哈尼族论文研究报告

哈尼族论文研究报告

哈尼族论文研究报告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省。

本文旨在探讨哈尼族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

下面将对哈尼族进行详细介绍。

哈尼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十分悠久。

他们的祖先生活在云南的高山地带,主要依靠农耕为生。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哈尼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他们以大米、玉米、高粱等为主要农作物,采用传统的农耕技术,如梯田种植、水稻种植和石灰涂抹等。

同时,哈尼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他们的文化价值。

哈尼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他们有独特的节日和庆祝活动,如哈尼族新年、圩群节和“自在楼”等。

新年是哈尼族人民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人们在新年期间会进行猪宰杀、酬神、祭祖等传统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圩群节是哈尼族的传统村庄聚会活动,人们会穿上自己的传统服饰,表演舞蹈和歌曲,共同庆祝丰收和村庄的发展。

此外,“自在楼”是哈尼族人民民歌和舞蹈节目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自在楼的演出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文化底蕴。

哈尼族的社会发展也在不断进步。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哈尼族的经济、教育和医疗条件逐渐改善。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帮助哈尼族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哈尼族的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学校和图书馆陆续建立,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此外,医疗服务也得到了加强,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到哈尼族地区,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总之,通过对哈尼族的论文研究,我们了解到了他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哈尼族为中国多元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未来将继续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论文

北方少数民族论文

论文成绩:《北方少数民族艺术专题》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1学期)论文题目:浅谈宁城县的十王会姓名;所在院系:年级专业:学号:完成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徐英浅谈宁城县的十王会摘要:十王会主要用于民间全县庙会和农村婚丧、寿礼、庆典等红白喜事等,据考证它和女真人的鼓笛及辽宋以来的清乐、散乐、马后乐有着渊源关系。

清代中晚期以来,这种演奏形式逐渐与鼓乐合流使其趋于衰亡,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这项文化。

关键词:十王会;历史;形式,传承;保护1.十王会的历史及名称的由来1.1历史由来宁城县自清代以来,由于蒙汉等多民族在这里杂居,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客观氛围。

按音乐分类学来说,流传在宁城地区的音乐,应该既有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又有民间音乐等。

然而对流传至今的若干十番乐曲目的分析,三者相互融合、共生共荣的现象都普遍存在着,对此,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张振涛博士,在亲自聆听了该县小城子镇宁北村十番会若干曲目的演奏之后,认为曲目源于宫廷,编制属于寺庙、身份是民间的。

特别是宣卷的出现,更是弥足珍贵,它对中国北方地区笙管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内蒙古地区历史上属政教合一的统治,在内蒙古地区王府里及宗教寺庙里遗存有宫廷音乐乃是必然。

因为每年王公贵族均要到宫廷或为皇帝祝寿献艺,或到朝廷轮流值班,同时,也就将宫廷艺术带到了草原地区。

而对内蒙古草原地区来讲,因其民众普遍信仰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因此宗教音乐的影响是十分普遍而深刻的。

宁城地区宗教音乐,是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步而发展起来的。

据考证,宁城县的佛教音乐是十六世纪末随着一座座寺庙的林立而产生的。

十三世纪中叶,喇嘛教虽然传入内蒙古草原,但仅局限在宫廷及上层人士信仰,而民间信仰主要的仍然是萨满教。

到了十七世纪,随着格鲁派(黄教)传入内蒙古东部草原,佛教及其音乐才得以广泛普及、推广。

据有关史料载,当时在内蒙古自治区共建寺庙1800多座,仅宁城县就有40余座。

少数民族服饰风格毕业论文

少数民族服饰风格毕业论文

少数民族服饰风格毕业论文题目:少数民族服饰风格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代表着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格与审美观念。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风格的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以期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保护。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传承、发展、文化保护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

其中,少数民族服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需要深入研究其风格特点及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特点1. 多样性: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服饰,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点。

2. 色彩丰富:少数民族服饰以独特的鲜艳色彩为特征,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

3. 工艺精湛:少数民族服饰常常采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细节精致,体现了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当代社会,少数民族服饰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保留传统的同时,吸纳现代元素。

2. 设计创新: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设计创新,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3. 产业化发展:少数民族服饰产业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服装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相关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持。

三、保护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1. 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2.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工作,包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相关文物、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法律保护等。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少数民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口数量较少、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与多数民族有所不同的群体。

在中国,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例如,藏族人民居住在高原地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发展了独特的藏医药和唐卡艺术;维吾尔族人民则以种植棉花和手工艺品制作为主要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舞蹈和民歌等文化特色。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其次,少数民族在中国的现状也是令人瞩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

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保护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同时,政府还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例如,在西藏地区,政府加大了对藏区的扶贫力度,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新疆地区,政府也大力发展了旅游业,推动了维吾尔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这些举措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少数民族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一些年轻人渐渐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选择融入主流社会。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在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中彰显其独特的价值,对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并传承、发展、弘扬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最终推动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沿革现状传承保护发展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真切记录了每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快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和理想,少数名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们的存在在体现其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与价值的同时,也正是中华民族音乐多样性的具体呈现。

它们绚丽多姿而又光彩夺目,同时又多元一体,为缔造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互相渗透融合,就逐渐形成了我们当前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体裁多种,品种纷繁。

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

⑴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

很多音乐都是在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例如,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

民族乐器,类别多样,表现性能丰富多样。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和乐曲(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性质的乐器多大五百多种),并且都有它们各自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

民间歌舞,这是一种是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

其中,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

它们采用不同的乐器伴奏,不同的表达技巧,从而来展现他们所要传达一种文化理念。

如:如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天鹅舞壮族的采茶舞。

民间戏曲音乐,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综合了民歌、歌舞、器乐及说唱的艺术形式。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剧种曲种如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彝剧、苗剧、布依剧、毛难剧、傣剧等。

⑵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共同创造了我们的中华音乐,为我们中国的音乐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在现代网络和信息化的时代,少数民族音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现代文明,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歌坛。

我们深信,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少数民族音乐还会不断创造发展,源源流长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了解我们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认识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有助于鼓励我们更好地去研究、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终达到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目的。

(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沿革与现状随着时间的变迁,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处于一种备受重视的核心地位。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胞都从内心感到当家做主的喜悦,所以也就创作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带有时代色彩和阶级色彩的歌曲,如《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翻身农奴把歌唱》,再加上当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比较欠缺,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在当时处于“流行”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打开国门,各种外来流行音乐文化同时进入,给大众一定的文化冲击,造成了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所有传统音乐文化,在短时间内被边缘化。

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又被重视,很多人都提出,应该更大范围的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以及向前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再一次获得重视。

而进入20世纪以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模式的流行音乐体系,这种流行音乐和商品广告性、纯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人民生活中站了绝对优势,这种现象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阻隔,,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现在只有相对较少人会唱自己的民歌、会演具有自己家乡地方特色的戏曲! 我想,在少数民族音乐领域这方面的发展停滞,将会导致整个中国音乐发展的滞后,难以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无法展现我们自己民族的特征。

因此,我们我们应当深刻意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只有高度重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采取真正有效的举措,才能够真正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进步。

(2)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无远弗届的城市化、全球化过程,使很多人无视原生态文化的存在,更无视它的价值。

让人们从无视变成有视,再变成重现,就要撕破一层层阻挡他们视线的壁障。

但是,原生态文化体现了文化自然生长的尊严,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脉所在、基因所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丢失自己的文化传承,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我们要将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丰厚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

民族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基所在。

纵观中国音乐史,哪一个时代各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频繁,那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就会高度发达,否则必将走向衰落,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3)可以预见,将来的中国音乐也必然建立在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

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具备本民族自身的特点。

在目前阶段,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远比创作和改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得多。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在“继承”和“借鉴”中不断转换、曲折向前的。

而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在没有“继承”的语境下谈“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空谈。

因此,在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时,“传统”比“改变”重要,也就是要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大力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必将带动中国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增强综合国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内容。

(4)藏族风格歌曲走红的歌手朱哲琴,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中国亲善大使,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她就这样说过,“我们希望能够保存少数民族音乐最原生态的样子,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希望我能够把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然后等待它们生根、发芽。

”倘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怀,那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5)总而言之,我认为,要实现整个民族音乐的长足发展,就必须传承、发展、弘扬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

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途径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5)意思就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

(6)要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得以保护与开发,首先要在它们孕育的地方给予健康的扶植,并得到更广阔的土壤来滋养,以至不脱离“母体”文化而消失;还有,就是要制定有效措施,更广泛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并扩大其传播和交流的范围;要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有代表性的本土民族音乐,防止在实施中不予重视或有意使其“边缘化”。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呢?对此,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条途径:1、是博物馆式保存,如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保护,它包括音像、图谱、文物等等。

2、是保护性的传承,特别强调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引起大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3、是开发性的保护。

这是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我们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必由之路。

4、要进行全民学习,重视教育。

要从孩子们抓起,从中小学的教育做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

比如,可以考虑使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使得孩子们了解中国各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

广大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认同这些丰富多姿的不同民族文化资源在维系民族的团结、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结语: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整个中国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力传承,发展,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加以重视,了解并认识我们的民族音乐,并竭尽全力创造更好的民族音乐文化。

让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体中,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最终形成中华音乐文化百花盛开,姿态万千的多彩现象。

参考文献:[1]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见上;[3]佚名.关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的思考.《环球市场信息导报》;[4]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5]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中国音乐, 2003;[6]范立志.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