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述论

合集下载

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

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

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从最小意义上讲,从奥克肖特对理念的道德观和技术性知识的理论批判中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两条的结论:第一,政治不能以至善的理念的道德观或者说理想主义化的道德为目标;第二,政治也不能建立在技术性知识而非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

然而,在奥克肖特看来,这些都不幸成为当前艾德礼政府的政治特征,或者说,理性主义政治的特征。

什么是理性主义政治呢?要理解理性主义政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逐步发展并占据人们思维的一种思想特质。

它坚信人的理性的能力,因而,它是自信乐观的;再者,理性主义强调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独立,因而它对传统持怀疑主义的态度;第三,理性主义认为只要遵循理性的原则,人类就可以掌握所有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可以被机械地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理性主义者充满了欲望,他们试图不经大量和长期训练或模仿而参与任何行动。

他们将传统和习惯摒弃,将一切都简化为“完全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信条或原则并将之视为真理。

理性主义者将生活视为有待解决的无尽的危机和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危机和问题,最佳做法就是应用“完全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信条或原则。

在政治领域,这种思想特质就是理性主义政治观。

在奥克肖特看来,“理性主义政治观是早晨醒来问:世界应该成为什么模样?然后想办法使世界成为你脑袋里认为世界应该的样子。

明确地说,政治上的理性主义者问:什么是可能的最佳政治安排?然后致力实现这样的安排。

”1简言之,理性主义政治观中没有传统和习惯的位置。

它只是依靠理性对政治进行优化设计并付诸实施。

其特点有:(一)理性主义者以理性为尺度,以中立的态度自我标榜,否定一切传统;(二)理性主义者类似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庸医,认为“做事情就是解决问题”2,将政治割裂简化,等同于工程;(三)理性主义政治是完美的政治和一式的政治。

“在理性主义者的计划中没有‘在这些环境下最好’的位置;只有‘最好’的位置。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欧克肖特伟人就是通过教弱者如何思考,让他们走上错误之路的。

沃夫纳格侯爵《思考和箴言》,221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思考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最值得注意的思想样式的特征和谱系。

我关切的理性主义是近代理性主义。

无疑,它表面上反映着一个更遥远的过去的种种理性主义的光芒,但在其深处却有一种它独有的性质,我提出要思考的正是这种性质,主要思考的是它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我所称的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当然不是近代欧洲政治思想中唯一的(肯定也不是最有成果的)样式。

但它却是一种强大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它从与当代欧洲的思想构成中许多别的强有力的东西的亲缘关系中获得支持,影响了不止一种,而是所有政治信仰的观念,超越了一切党派界线。

通过这条或那条路,通过深信,通过它假定的不可避免性,通过它据说的成功,或甚至完全不假思索,今天几乎所有政治都成了理性主义或近理性主义的。

我以为,理性主义者的一般特征和气质不难认出。

归根结底,他主张(他始终主张)心灵不依赖一切偶然原因,思想除了“理性”的权威外不服从任何权威。

他在近代世界的处境使他好争论:他是权威的敌人、偏见的敌人、传统、习俗和习惯的敌人。

他的精神态度既是怀疑主义的,又是乐观主义的:说是怀疑主义的,是因为不管观点、习性、信念多么根深蒂固,广为人接受,他都毫不犹豫向其质疑,用他称之为“理性”的东西判断它;说是乐观主义的,是因为理性主义者从不怀疑他的“理性”(适当应用时)决定事物的价值,观点的真理,或行动的适当与否的力量。

此外,使他增强信心的是,他相信“理性”对于全人类都是共同的,理性思考的力量也是普遍的,它是论证的根据和灵感:他的门上帖着巴门尼德的箴言——用理性论证来判断。

这使理性主义者带上了一点理智平等主义的色彩。

但是除此之外,他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人主义者,他很难相信任何能诚实而清晰地思考的人会与他自己想的不一样。

但说他过分关心先天论证则是个错误。

他并不忽视经验,但他常常显得如此,这是因为他总是坚持是他自己的经验的东西,(要重新开始一切),以及迅速将复杂多样的经验归纳为一套原则,然后只根据理性的理由来攻击或捍卫这些原则。

简述《政治中的理性主义》.doc

简述《政治中的理性主义》.doc

简述《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在笔者看来,其实这本书的中文译名略有不妥,名为《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其实欧克肖特发表于1962的Rationalism in Politics and Other Essays 这7篇论文的合集,而《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只是其中一篇论文的名称。

这是笔者第一次接触到欧克肖特此人,他在这本书中细致的描述和精彩的论述打动了我。

这本书是一本政治哲学的论文合集,导致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下作者的背景,得知欧克肖特本身是一个纯哲学家,在二战后其研究方向转向政治哲学领域,这是他文章中带有哲学的思辨性和严密逻辑的来源。

读完了这本书,笔者大致理解了欧克肖特的思想,以下是笔者整理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第一节:提出理性主义者的特点。

他对理性主义者的心理描述十分出彩,“我们可以在理性主义者的气质上看到一种对时间深深的怀疑,一种对永恒急切的渴望和面对一切局部的、短暂的东西时的烦躁不安。

”在理性主义者的计划中没有“在这些环境下最好的位置”;只有“最好”的位置;因为理性的功能恰恰是克服环境。

由于理性主义者不必考虑环境的因素,所以对限制条件的忽略会导致理性主义者追求一种完美的解决方式,即欧克肖特所说的“一式的政治”。

理性主义者对当下现存的事实都采取怀疑的态度,把对现存制度的修补视为无用。

第二节:区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

欧克肖特认为理性主义主张不存在实践知识,所有知识都是技术知识。

第三节:阐述理性主义的背景:技术的霸权,对培根希望的夸大和对笛卡尔怀疑主义的忽略。

第四节:提出理性主义对政治的影响:政治受到理性主义的操纵。

理性主义的政治是政治上没有经验的人的政治。

批判马基雅维利、洛克、培利,“他们从事为政治无经验的一代又一代做准备的普遍计划,用一个纯思辨观念来掩盖他们社会的政治习性与传统的所有遗迹”。

第五节: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理性主义政治是无政治经验的人的选择,有些从事政治的人缺乏政治教育,但理性主义政治通过对传统的抛弃和对技术的获得掩盖了缺乏教育这一事实。

启蒙批判逻辑和反批判

启蒙批判逻辑和反批判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48启蒙批判逻辑和反批判 黎世光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启蒙批判在启蒙运动爆发时就已经开始了。

历史上出现的左右翼启蒙批判者,在逻辑上犯了三个错误:首先是将集权主义错误的归结为启蒙理性;其次是错误的理解了作为启蒙理性基础的进步主义;再次是相对于启蒙运动,启蒙批判更加无益于政治制度的改善。

启蒙批判之所以会走上歧途,乃是由于反启蒙的知识分子反对启蒙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也就是反对改造世界的积极身份,而宁愿退回到不问世事的消极角色。

关键词:启蒙运动;启蒙批判;集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B5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48-3 对于启蒙运动的批判从启蒙运动起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启蒙运动点燃了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激发了卢梭、伯克、梅斯特尔等人对它的强烈批判。

启蒙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思想家继承了启蒙批判的传统。

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家就有浓郁的反启蒙特色,而后来的尼采、韦伯、施密特、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也不同程度的打上了反启蒙的烙印。

一、启蒙批判的概况 不同的派别对于启蒙批判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左翼思想家和右翼思想家对于启蒙的批评就有完全不同的立场。

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在内的左翼启蒙批判者,他们对于启蒙的批判来自于多个方面。

法兰克福学派将启蒙运动批评为技术理性和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指责启蒙理性乃是本质主义,女权主义批评启蒙运动具有男权色彩,后殖民主义则指责启蒙理性是欧洲中心主义。

具有反启蒙倾向的右翼思想家阵营则更显复杂,首先划入其中的是传统的保守主义思想家。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右翼思想家对于启蒙的批判,是基于传统、习俗而反对启蒙的普世价值,伯克和德・麦斯特是当时对启蒙运动攻击最为猛烈的两位代表。

迈克尔·奥克肖特 ——保守自由主义的政治观及政治教育观

迈克尔·奥克肖特 ——保守自由主义的政治观及政治教育观

迈克尔·奥克肖特——保守自由主义(zìyóuzhǔyì)的政治观及政治教育观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一.人物(rénwù)背景迈克尔·奥克肖特(1901-1990)是英国(yīnɡ ɡuó)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学家,1901年12月11日,他出生于英国肯特郡一位重要的费边社会主义者的家庭。

19-25岁先后(xiānhòu)在剑桥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dàxué)、马堡大学(dàxué)历史专业读书,受到黑格尔影响。

此后,他回到剑桥讲授历史学达20 年,二战期间他加入英军,在欧洲战场战斗。

1951 年以后的17 年,他在伦敦经济学院担任政治科学教授。

在1990年12月18日至19日夜间去世。

奥克肖特的主要著作有:《经验及其模式》(1933年)、《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及其他论文》(1962年)、《论人类行为》(1975年)有人说他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在二战以后又称为保守自由主义,甚至是自由至上主义者。

它是针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而展开批评的,主张古典自由主义价值观念与自由市场理论。

其政治观是柏克保守主义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

保守主义的理论特点:1、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反对理性主义方法。

2、主张否定性自由,反对肯定性自由。

3、捍卫自由市场秩序,反对政府干预。

4、强调间接民主,反对扩大民主参与。

二、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奥克肖特认为,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帝信仰衰落的结果,虽然它深受培根和笛卡尔的影响,但它的许多特点则来自人们对培根“确定性”期望的夸大和对笛卡尔怀疑精神的忽视。

它的问题不在于对技术知识的重视,而在于对任何其他知识的轻视。

它在哲学上的错误是赋予技术以确定性和统治权;它在实践上的错误则在于这样的信念,即认为除非行为是自觉的,否则无法从中获益。

论欧克肖特对道德哲学中理性主义的批判

论欧克肖特对道德哲学中理性主义的批判
世界上 没有 什么是绝 对不 可怀疑 的 , 了人 的理 性 。 除
“ 我思 故我在 ” 思考 证明 了我的存 在 。在此 , , 理性获 得 了一 种本体 论 的地 位 , 为 了万 物 的尺度 , 成 任何没 有 经过 理 性 法 庭认 可 的东 西 都 失 去 了存 在 的合 法
性。
展 。 D欧克 肖特指 出, 德 中 的理 性部 分 和非 理 性 " 3 道 部分 总是 交织 在一 起 , 实生 活 中从 来 没有一 种 道 现
德 生 活 是 纯 粹 理 性 或 是 纯 粹 非 理 性 的 。 道 德 中 的 理
正 如鲍 曼所说 的 :不 确定性 对人类 来说 始终意 “ 味着 恐怖 。 [对 于人 类来 说 , 个 不确 定 的世 界意 ” 2 一
并不是 道德 的全部 。道德生 活首 先是一 种情感 和行 为, 感、 情 习惯 甚 至偏 见 同样 是道 德 生 活的一 部 分 。
卢梭 曾说 过 : 正 义 、 慈 等词 汇不 是 智力 所 想象 出 “ 仁
来 的纯 粹 道 德 观 念 , 是 我 们 原 始 情感 的 自然 发 而
第 2 卷 第 3期 5 201 0年 3月
宿
州 学
院 学

VO . 5, O 3 12 N . M ar 2 O . 0l
J r l o u h u Unie st ou na f S z o v r iy
d i1 . 9 9 ji n 1 7 —2 0 . 0 0 0 . 0 o :0 3 6 /.s . 6 3 0 6 2 1 . 3 0 3 s
的泛滥 。
之 一 。在他 死后 第 三天 , 国《 日电讯报 》 他是 英 每 称
“ 密 尔—— 或 甚 至伯 克 以来 盎格 鲁 —— 萨克 逊传 从

信念与怀疑之间:欧克肖特的路径选择——浅析欧克肖特的“暗示”学说及其影响

信念与怀疑之间:欧克肖特的路径选择——浅析欧克肖特的“暗示”学说及其影响

化 。古 代 的 政 治 哲 学 都 努 力 用 德 性 的 观 念 统 摄 人
类 。启 蒙 以后 , 性 被 置 换 掉 , 性 已 经 不 再 是 政 德 德 治 哲 学 的 王 者 , 理 性 主 义 相 伴 的 个 性 占 据 了 这 一 与
(h oi c f te b o ) 理 性 主 义 漠 视 传 统 , te p lis o h o k 。 t 僭
在 “ 步 ” 迷 梦 中 。 为 了 在 尘 世 建 立 天 堂 , 合 与 进 的 整 独裁 的政治 风格完 全渗透 了欧洲 政治实 践 。

欧克 肖特对理 性主义 政治 的批 判
深 深 浸 染 了 理 性 主 义 气 质 是 欧 克 肖特 对 于 现 代 政治 的一个 基本诊 断 。毫无 疑 问 , 性 主义 对于 理
功 利 的 政 治 ” 。 它 通 过 制 造 一 种 可 以感 觉 得 到 的 … 需 要来 填充政 治 的意义 , 就是 它是 一种 关 于需要 也 的 政 治 (h p lis f te et n e ) 制 造 “ te oic o h fl e d 。 t 需
败 了 的 计 划 ”1 , 是 现 代 政 治 的 困境 。 [3 这 】 但 是 , 得 我 们 诉 求 的是 不 是 就 是 作 为 理 性 主 值
来满足 。因为技术 更加 具有确 定性 , 可 以被制定 它
政 治 是 “ 种 没 有 政 策 的 政 治 ”1 经 验 主 义 的 政 一 [3 l。
治 是 不 可 证 实 的 幻 想 , 不 是 一 个 可 能 的 样 式 。 它 它
之பைடு நூலகம்所 以不 可 能 , 方 面 是 因 为 关 于 这 种 政 治 的 教 育 一

政治哲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治哲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治哲学论文题目一、最新政治哲学论文选题参考1、走向交往理性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理论(上)2、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论资源分析3、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4、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5、宽容: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6、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7、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8、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透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9、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10、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11、论"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12、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13、技术、空间和权力——米歇尔·福柯的技术政治哲学14、道德的共同体:教育的政治哲学观15、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16、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17、作为规范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18、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的后期政治哲学19、未写出的政治哲学——阿伦特对康德判断力概念的政治阐释20、政治存在、政治价值和政治话语——试论作为公共哲学的政治哲学二、政治哲学论文题目大全1、政治哲学的时代使命2、政治主体思维的缺失与重构--关于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思路3、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4、政治哲学的问题架构与思想资源5、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6、政治哲学研究——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本理念7、生态政治哲学何以可能?——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8、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9、试论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10、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哲学基础11、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12、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13、批判与重构: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约翰·密尔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探微14、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限制15、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与公共政策16、普遍主义还是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区别17、超越应当的逻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主义方法18、罗尔斯政治哲学19、妥协: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20、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三、热门政治哲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教育公正: 政治哲学的视角2、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若干新问题和新动向(下)3、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的内在张力4、政治的审美化与自由的绝境——康德与阿伦特未成文的政治哲学5、卢森堡政治哲学理论述要6、“因循”与建安至景初之际曹魏政治哲学7、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8、“沉思生活”与“积极生活”——阿伦特对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9、体系化哲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再解读10、政治哲学导论11、荀子的政治哲学12、政治哲学的视野13、什么是政治哲学14、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笔谈)——政治哲学的时代使命15、教育自由及其原则:政治哲学的视角16、游戏政治观--后现代政治哲学分析17、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正义18、价值多元论与普遍主义的困境--伯林的自由思想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19、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学术建构及其政治哲学意义20、正义王国的理想——柏拉图政治哲学评析四、关于政治哲学毕业论文题目1、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 :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2、政治中的理性主义--欧克肖特的政治哲学观3、走向交往理性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理论(下)——哈贝马斯的法治思想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4、走向交往理性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理论(上)——哈贝马斯的法治思想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5、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之路6、司法审查的迷雾——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政治哲学意涵7、关于政治哲学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论纲8、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与生态政治哲学——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9、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10、公共领域的兴衰──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11、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12、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断想13、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与生态政治哲学14、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15、政治哲学研究:历史、现在与未来16、政治哲学导论17、政治哲学导论18、罗尔斯的政治哲学遗产(上)19、再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20、罗尔斯的契约主义与政治哲学的证明五、比较好写的政治哲学论文题目1、儒家政治哲学的多重面向——以孟子为中心的思考2、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若干理论3、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罗尔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几点启示4、合法性: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焦点5、政治哲学与行政哲学的比较分析--从另一种角度探讨行政哲学6、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社会现实——从黑格尔谈起7、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核心——大一统论8、从卢梭到马克思:政治哲学比较研究9、分配正义的批判与超越: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政治哲学解读10、"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的一个标本——关于"社会投资国家"11、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12、科举官僚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13、本位与理性精神:中西政治哲学之价值取向14、洛克政治哲学的神学维度15、回到前哲学的政治——评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解读16、《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17、对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超越--解读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18、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19、话语 :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关键词20、孟子的民本主义政治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理性主义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解构,论证了意识形态政治之不可能性。
关键词:欧克肖特;理性主义政治;政治哲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7-0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3
一、近现代政治的理性主义之困:欧克肖特政治致思的时 代难题
政治哲学家的哲学追问源自对自身所处时代困境的密切 关注和深刻反思。被誉为“自密尔,甚或伯克以来盎格鲁-撒克 逊传统中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面对的难题是近现代 政治中理性主义所带来的灾难。[1]1伴随文艺复兴对中世纪价值 观的颠覆,人类逐渐摆脱上帝的主宰并重新发现自身———世俗 生活世界终归属于现世中的芸芸众生,人类需要自己掌控现世 生活。启蒙运动则为人类掌控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把钥匙— —— 理性。“理性无疑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2]具有理性使人类区别 于世间其他万物。人类确信,凭借自身的理性认识能力,通过观 察与思考可以获得真确的世界图景,从而摆脱对神话传说、宗 教信仰等外部权威的盲目依赖。理性要求置身于现实世界的个 人亲身观察、独立思考、探求知识,以便真切地认识、适应客观 世界,指导自身的生活,从而有助于廓清迷信,破除虚幻,明智 审慎地追求和行为。然而,理性的这种功能却隐含着一种危 险— ——走向理性主义,即对理性的无限夸大乃至崇拜。特别是 近代以来,在自然科学成就的鼓舞下,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能力 呈现出明显的自负倾向。以培根、笛卡尔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家 们开始谋划寻求确定性的知识,试图从一个确定无疑的逻辑起 点,经过理性的推理演绎,建构逻辑上自洽的知识体系,从而获 致某种具有确定性的结果。理性成了最高的法庭和裁判者,一 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评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 性是以人对‘神’的反抗开始的:人把自己虚幻中观念化的超自 然力量拉下了神坛,把人及其理性放在了原来上帝的位置。原 来以神圣天意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和道德秩序,不得不让位于以 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3]理性思维完成 了向理性主义的蜕变。
是一个“缺陷物”。无论历史、科学或实践都不能为我们提供有 关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或发展模式。
与其他经验模式不同,“哲学是一种没有限定、没有限制的 经验,并且这种经验始终是批判性的,它不为一些次要的、片面 的、抽象的东西所干扰和曲解。”[6]4在欧克肖特看来,哲学既不 是人类精神成就的最高阶段,也不是要建构一个完美的整全体 系以取代其他诸种经验模式,而是无条件地对各种经验模式的 前提、预设和条件的审视、批判和检验。各种经验模式无法质疑 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性条件,否则就难以为继。哲学则运用其批 判性的功能,检视各种经验模式的根基以驱散心智迷雾,使观 念清晰化。一种更加明晰的经验只有通过持续地批判和否定的 过程才能够获得。哲学始终在不断地质疑、批判和否定中前行, 它努力纠正偏见、澄清模糊、破除迷信、解构虚幻。因此,哲学虽 有目标,却没有终点;致力于批判,却无意于建构。在这里,欧克 肖特回到了哲学的最初本义— ——爱智慧,是不断地理解、追问 和反思。
与众多包藏野心的哲学家们试图在哲学追问中发现并提 供所谓的真理、规律等福音以指导和规划人类生活不同,欧克
作者简介:刘彦朝(1973-),男,河南夏邑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82
2011.7
理论述评
肖特认为,哲学是一种没有预设、没有限制、没有限定的经验。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握“经验”的含义。作为观念论者,欧克肖 特反对经验主义赋予“经验”的含义— ——认为“经验”是外在于 思想主体的客观事物,“经验”与“思想主体”是割裂与对立的, 面对“经验”,思想主体处于纯粹的被动地位。在欧克肖特看来, 经验即是意识到某事物,而意识到某事物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将 其识别或等同于某类特殊事物。这样的识别已经涉及到思考、 判断— ——无论感觉、知觉、直觉、意志或推理莫不如此,其间的 区别仅在于复杂或清晰等的程度。以思考、判断形式呈现的经 验意味着没有任何形式的经验是独立自存的,而是与思想主体 密不可分的,是经验活动与被经验的东西的统一。在思考时,我 们不是解释独立于并先在于解释的纯粹材料,而是重新解释已 认识到的、对我们有意义的原有的解释。“经验不仅在任何地方 都与思维不可分离,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形式。”[6]11经验的 世界实则是由思考建构的“观念世界”— ——一个联系在一起、相 互确立和解释的意义整体。虽然经验是经验活动与被经验的东 西的统一,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肯定不是因果关系。在最严格的 意义上,被经验到的东西的特征与它被经验的方式相关。”[6]9在 欧克肖特看来,实在世界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面对这样的世界, 主体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方面对其加以理解和解释,从而获得 不同的经验,构成不同的观念体系。这些观念体系既无等级之 分,也无先后之别,彼此之间不可替代和混同,但自身都构成一 个逻辑完整的系统。欧克肖特称之为主体经验或理解世界的不 同“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三种经验模式为历史、科学和实践。
欧克肖特认为,“历史是一个观念世界,是历史学家的观念 世界。”[6]93历史不是独立于人的经验之外的客观事件,历史之所 以成为历史是因为它进入了历史学家的视野,并得到了他们的 思考、判断和建构,从而使过去的事件变得具有连贯性。因此, “历史学家的任务并不是发现、重获、甚至不是解释;而是去创 造,去建构。”[6]93历史学家建构的依据仅仅是“证据迫使我们相 信的事情”,并不是过去“实际所发生的事情”,造成“历史的过 去根本不是过去”,而是历史学家当下的观念世界。[6]107-108科学 作为一种经验模式是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建构一个本质上稳定 的、可言传的观念世界。[6]174在此过程中,科学家排除一切不具 有确定性的特殊的、偶然的事物,从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则和一 般的关系。与通常接受的观点“科学研究的内容是作为实在世 界之一部分的‘自然’”不同,欧克肖特认为科学经验中的“自 然”是“通过摈弃日常经验世界或实践经验世界”建构的一种数 量化的抽象物,一个抽象观念世界。[6]187实践经验是最常见的经 验形式,包含着属于生活操行的一切事情。不同于历史和科学 皆假定一个固定不变的实在,实践的经验模式面对的实在具有 易变性的特征。[6]262在一个可变的实在世界中,人们用道德、宗 教等来判断事物、指导生活,并且由一种系统性、连贯性观念加 以支配,对“实然”进行改造,使其与“应然”相符合。然而,“实 然”与“应然”之不符从来都未得到解决,实践生活的每一次成 功皆是片面的,并孕育着新缺陷的种子和未来的任务。在欧克 肖特看来,每个经验模式都是一个同质的抽象观念世界,但只 是在某个特殊层面上和预设前提下达致的连贯统一,有其适用 的领域和范围。因此,任何经验模式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都是 局部的和有限的,其真理性依赖于其条件预设,故而是相对的。 不同的经验都是在不同的模式条件下获得的“限定物”,因而也
2011.7
83
理论述评
仁不让的追求和任务。[8]欧克肖特认为,这恰是由于对哲学的误 解而带来的对政治哲学的误解— ——苏格拉底只是提醒人们用 哲学的方式审视习以为常的观念,却从不提供所谓的真理。“政 治哲学本身不是一项政治计划,不是据以建构一项政治计划的 某个基础或一套基本原理。”[9]政治是实践生活,而哲学是理论 反思。如同哲学是无条件地对各种具体经验模式的前提预设的 理解、反思和批判,政治哲学是一项无限制的反思政治经验前 提的事业,是批判性地理解日常政治实践的诸种预设和范畴。 它的任务在于不断分析和澄清政治活动中的一般观念,有助于 减少犯错误,但却不能提供一套既定的解决方案或行动指南, 指向通往政治真理的方向和道路。
理论述评
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述论
刘彦朝
(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23)
摘 要:面对近现代以降理性主义意识形态政治造成的极权和奴役的盛行,欧克肖特以“观念论”哲学和对知识
类型的认识为基础,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政治词汇的复杂性、对政府的怀疑以及政治活动的性质等角度着手,
欧克肖特观察到,近现代以来,政治领域受到理性主义的 主宰,人类期望依赖政治的手段自己在人间建立一个完满的天 堂。政治被认为在人性完美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政治 被理解为为了实现人类完美而对人类活动进行的控制和组织。 一种新的信仰随之诞生———欧克肖特称其为“信念论政治”。各 种满怀完美理想的理性政治设计在近现代世界大行其道,整个 社会似乎也开始朝着这个目标转向,“社会主义理想”和新自由 主义开始在欧洲呈现繁荣之势并占据了主导地位。[5]然而,正当 人们信心满满之时,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西方的福 利国家分别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极权国家盛极一时,战争 与奴役成为时代的表征,最后导致了种种疯狂的行为和结果, 人类文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灾难。哈耶克警言,人类 “致命的自负”正引领自己走向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对政治中 理性主义的怀疑、反思和批判成为当代政治哲学致思的时代任 务和难题。身置现代性社会的欧克肖特,自觉承担起破除政治 中理性主义神话的重任。
这种理性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在哲学认识论上,而且开始渗 透到现实的社会生活领域。人类不仅试图凭借理性实现对自然 世界的控制,甚至开始计划依靠理性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彻底重 构,建立一个至善的俗世天堂。人类相信,社会生活的至善、人 类的解放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借助于外在的力量即可实现, 仿佛依靠理性设计能够完全控制社会的运转,带来意想中的进
欧克肖特政治哲学致思的知识论基础在于其对知识的分 类。在他看来,正是关于人类知识学说的模糊不清导致理性主 义政治的滥觞。“一切科学,一切艺术,一切实践活动,都需要某 种技艺,实际上无论什么人类活动,都包含知识。一般说来,这 知识有两种,任何实际活动总是都包含这两种知识。”[7]7其一是 技术型知识,其二是实践型知识。前者是指可以被精确地制定 为规则、条例、指示等被学习、记住并运用的知识;后者则无法 用言语精确表达、也无法传授和学习,只能借助长期反复的实 践才可能习得,内蕴着睿智、创造力、鉴赏力等心灵品格。两种 类型知识的区分只存在于理论中,在实践中两者则浑然一体、 合二为一。澄清知识的类型及其内在关系对于批判理性主义政 治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