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青春电影研究

合集下载

论九十年代以来大陆青春题材影片的意义建构

论九十年代以来大陆青春题材影片的意义建构

论九十年代以来大陆青春题材影片的意义建构作者:张军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2期[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以青年人的成长或者对时代的怀旧为主要题材的影片,该类青春题材电影具有多重的意义建构,成长和身份问题是青年群体无法回避的现实因素,在该类题材影片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关键词] 青春电影建构“不确定性” 身份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2.006青春题材电影以年轻人的青春经历和成长经验为表现主题,一方面带着怀旧的情绪和眷恋的态度追溯逝去的时代,一方面站在时间与社会的角度表达对某种成长意识和观念形态的思考,充斥其中的符号意义与实践经历又往往具有价值观念上的启发意义,作为个体的青年人试图在社会价值取向和城市生存逻辑上与自身话语模式寻求一种平衡,所以当个体与社会发生碰撞时,他们便致力于个体的自身建构和意义生产,而作为符号存在的社会在遭遇到成长与反叛、青春与迟滞、进步与阻碍等命题时,社会意义上的建构性又会在整个青春系列中起到统领价值观念和增殖意义的作用。

作为青年人,“青春成长题材电影着重传达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的工具理性化之间碰撞、冲突,在年轻的主人公对人生意义的浪漫追寻与现代社会的日常琐碎之间,青春的躁动与现实的贫乏之间,搭建一种虚幻、美丽的平衡”[1] ,在一定程度上,青春题材电影在塑造民族、国家以及自我塑形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正因为青春电影本身在塑造和展现国家与社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所以时代变迁之后出现观念的相互不适应甚至冲突、人物身份观念的改变产生的身份模糊甚至茫然、城乡变迁产生的认同偏差就往往成为该类影片的主要叙事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看,时代的更迭和城乡的变化对一个民族的心理具有多重意义上的影响,而作为社会成长角色的青年群体更易于受到变化的冲击和影响。

九十年代以来,青春题材影片或者怀念过去的青春时代,包含着对过去那个年代的向往和回忆,有些导演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是循着父辈的记忆找寻那个时代的精神与价值观念,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展现出父亲形象和社会规则“缺席”的年代,那么作为导演的姜文仅仅是以“诉说者”的名义出现的,而没有实际经历;或者是对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加以思考,导演又常常将较易受到观念冲击和思想影响的青年人作为诉说或经历者,如《十七岁单车》中乡村进入城市的男主角,城市的富足掩饰不住个体生存的危机和精神上焦虑,在与尊严的博弈中生存被放置于首要的地位,而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更是用近乎纪实的手法回忆自身的经历,同样的,通过行为方式的表现来传达时代变迁过程中青年人身份与心态的转变。

有关校园的青春电影有哪些(盘点十部关于青春的校园电影)

有关校园的青春电影有哪些(盘点十部关于青春的校园电影)

有关校园的青春电影有哪些(盘点十部关于青春的校园电影)阿宽/文多年前阿宽曾读到一段话,如今越来越能体味出其中真谛。

“我们用初中三年去盼望高中三年,我们用高中三年去憧憬大学四年,而用大学四年去怀念中学六年,最终用我们的一生去祭奠我们的青春。

”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当我游走在拥嚷的广场,当我徘徊于满目的时尚,却是那年冬日晨跑的操场,和落在校服上的阳光最是难忘。

”现在的我们一直奔波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时间永远不会倒流,青春只能用来怀念。

阿宽今天推荐十部青春时期的校园电影,致将要老去的我们。

1.《初恋这件小事》导演:普特鹏·普罗萨卡·那·萨克那卡林/华森·波克彭编剧:普特鹏·普罗萨卡·那·萨克那卡林主演:平采娜·乐维瑟派布恩/马里奥·毛瑞尔/苏达拉·布查蓬/雅尼卡·桑普蕾舞类型:剧情/喜剧/爱情制片国家/地区:泰国语言:泰语/印度尼西亚语/英语而就是将初恋最为美好的种种呈于了光影,以暗恋为引,以清新之风,徐徐到来的故事,那质朴而美好的情愫仿若让时光倒流,为人重归那最为美好的青葱岁月,初恋是一个很美的梦,电影作为造梦者,正是将这个至美的梦变作了一场银幕上光与影的童话,让每个人都于此中找到了属于自已,谁的青春不曾因初恋而美好。

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导演:九把刀编剧:九把刀主演:柯震东/陈妍希/敖犬/郝劭文/蔡昌宪类型:剧情/喜剧/爱情制片国家/地区: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片长:110分钟/100分钟(中国大陆)又名: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略显夸张的戏剧手法,却将青春的命题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对青春的聚焦,令人如此真切的回望那曾经逝去美好而青涩的岁月,纯洁无暇的爱恋不经意间以深入人心。

电影最为值得称赞的是九把刀赋予了电影最为人真切的真情实感,即便你不曾经历过这样的青春,依旧会被这种美好所打斗,形成情感的共鸣,相信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自已的沈佳仪。

情感消费视角下的国产青春电影探析

情感消费视角下的国产青春电影探析

情感消费视角下的国产青春电影探析作者:张秋峰来源:《祖国》2017年第16期摘要:近几年来,国产青春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分不开。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无暇停下来去思考,青春电影更多的是一种对青春的回忆和怀旧,是人们对过去情感的一种回望,它传达的是一种符号和价值观。

在整个大的情感消费环境下,本文就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做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情感消费国产青春电影青春电影最早起源于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才正式传到中国,并在中国电影市场占得了一席之地。

从《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致青春》《小时代》,国产青春电影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且这种势头有增无减,在情感消费大的环境下,国产青春电影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一、国产青春电影与情感消费的联系青春电影不仅仅是导演个人的情感倾注,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代人的感情,是一种对情感的回忆和向往,能够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体现青春电影所蕴有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中国早期也有青春电影,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这样称呼而已,当时的青春电影更多地与时事环境相联系,如《青春之歌》,更多地表现青年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投身到革命事业,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安全而奋斗,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的价值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国产青春电影开始关注人们的情感状态,更多地回归到人,以人为本,注重情感的传达和展示。

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

在消费视角下,观众通过观看青春电影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青春电影成为观众情感宣泄的一个途径,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在青春的日子里虽然环境不同,但发生的事情大同小异,有共同之处。

电影中主人公对成长、爱情、友谊以及未来的思考何尝不是每个人那个时候所经历的事,所以,导演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满足了观众对情感的需求和回忆,很好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带动观众去影院观看青春电影,回忆青春,感悟人生,青春电影也会因此而长盛不衰。

少女情怀的唯美“躁动”——电影《我心雀跃》窃喜隐喻探析

少女情怀的唯美“躁动”——电影《我心雀跃》窃喜隐喻探析

摘要:《我心雀跃》是一部唯美写实的青春校园怀旧电影,影片通过诗意化的镜头语言,探寻了少女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懵懂情愫,用“窃喜”隐喻赋予了影片叙事张力与主题深邃。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拟从三个角度来诠释文本潜在的隐性内核,即遐想窃喜,若隐若现的纯美情结;窥探窃喜,怦然行动的唯美之爱;烙印窃喜,静守己心的自我确认。

关键词:《我心雀跃》;窃喜隐喻;遐想;窥探;烙印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699(2019)02-0075-04DOI :10.3969/j.issn.1671-3699.2019.02.016《我心雀跃》是一部由青年女性导演刘紫微执导,孙伊涵、周楚楚、宋宁等人主演的青春校园怀旧电影。

影片聚焦于炎热聒噪的高中校园生活,以“师生恋”为主线,讲述了正值青春懵懂的女学生刘唯唯在流动的荷尔蒙加码下,暗恋上高冷寡言的美术老师邹野,并由此展开了独属于少女那份欲语还休的青涩秘密故事。

“窃喜”可解释为在一种恶作剧或看别人出糗、没有面子时候的暗暗高兴,是发自心灵深处最真实的释放。

以艺术哲学辩证观点来看,“窃喜”通常包含“正”与“负”两面性,且两者为相辅相成、内在统一。

本文试图通过“正面”的高扬与诠释,揭示少女青春成长过程中最“纯真”的懵懂情愫。

电影《我心雀跃》通过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对少女心理状态进行了极致的挖掘与具象化的视觉传达,拉近了受众期待视野与审美想象空间。

以青春类型主题诠释着暗潮涌动的少女纯美情结,显现出尘封在少女心灵深处的窃喜境语,在其主题构建与召唤结构之间,舔尝着人性栖息灵魂深处的馨香。

影片借助纪实性的变焦、景别与隐晦含蓄的叙事风格,意象化地驱使观众积极融入情景,并产生有意味的审美体验感,同时,在物象化的能指中,通过隐喻着所指引发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与集体追忆。

本文拟从三个角度来诠释影片中少女心理所潜匿的窃喜隐喻,即遐想窃喜,若隐若现的纯美情结;窥探窃喜,怦然心动的唯美之爱;烙印窃喜,静守己心的自我确认。

别让遗憾太长——解读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

别让遗憾太长——解读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

新片锐评Acute Viewpoint of New Film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别让遗憾太长——解读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王大智4月22日,由姚婷婷导演,白敬亭、郭姝彤等多位新人演员主演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以下简称《青茫》)上映,该片改编自刘同同名小说,讲述了“学霸”林天娇与“学渣”高翔共同经历的成长岁月,诠释了当代高中生在学习压力与人生理想之间的挣扎与选择。

影片上映一周以来,累计票房1.33亿,并获得广泛好评,网易新闻评论其为“难能可贵的青春片”①,更有网友称之为“大陆最正能量的电影”。

在当下的“怀旧青春风”的带动下,各类青春片层出不穷,近两年的电影市场也迎来了青春片的“井喷”,观众对于这一类型片的审美越来越挑剔,青春片拍到最后,似乎也乏善可陈。

青春片该拍什么?该怎么拍?《青茫》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青春片,拍的是我们记忆中的成长岁月,没有撒狗血的剧情,没有复杂的情感纠葛,有的是心里暗淡却又渐渐明亮的梦想,是课桌前后不经意间的回眸一笑,是无数个曾经照亮过我们生命、却又最终各自天涯的过客。

我们的青春是不同的,却又是那么相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同样的迷茫。

《青茫》从年轻一代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对于未来的迷茫入手,挑选了极具潜力的新人演员,用真实的笔触与细腻的情感刻画,为我们诠释了青春最美的模样。

本文将从文中的主要角【作者简介】王大智,女,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外国文学方向研究。

①网易新闻2016-04-27 /16/0427/00/BLKAU6JO00014AEE.html.402016年第07期色入手,解读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电影中的精神内涵,与演员身上的情感诉求。

一、 高翔:越是沉重,越要飞翔《青茫》的角色刻画是极为丰满的,高翔这个角色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

他是一个“混子”,却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混子”。

似乎每个青春片中都有那么一两个小混混,不学无术,对未来充满了“无所畏惧”的迷茫。

当下青春派电影中的原型探究

当下青春派电影中的原型探究

当下青春派电影中的原型探究一、引言当下青春派电影兴盛,20XX年上映的九把刀原创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XX年上映的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20XX年上映的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这些青春派电影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还有即将上映的《左耳》《何以笙箫默》等电影作品,无一不在诉说着青春的青涩岁月。

本文采用荣格的理论,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探讨这些青春派电影,用集体无意识的观点去解释人类内心深处无意识内容控制人类精神的主因。

二、理论依据原型(Archetype),出自希腊文archetypes意为最初的形式或原始的模型,原型在西方文化中的渊源极为深厚,含义也极为深刻。

心理学大师荣格应是原型批评理论的始祖,在现代人类与远古人类文化母体之间寻找一条复古的桥梁,荣格将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的理论加以拓展发展成集体无意识理论,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这种集体无意识现象就叫做原型,用我们所熟知的海岛比喻就是,大海上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潮汐运动显现出来的代表个人无意识,那么深海下的海床则代表集体无意识,这是一种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意识的现象。

集体无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整个人类进化历史中精神性的遗传,深深地注入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先验的存在。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原型构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与所有的个体皆符合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行动表现出来,进而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动。

原型意象本质而言就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从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人类的无意识内容一旦有所表现,便会以意象的形式呈现,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和悲伤的残留物。

浅析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成长母题———《狗十三》《少年的你》交叉解读

浅析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成长母题———《狗十三》《少年的你》交叉解读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一、当代中国电影受众的成分对青春电影情怀的需求背景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化的时代,与此同时作为社会运作的一代人,大多处于青年到中年过渡的年纪,他们肩负的是成年以后工作上家庭上爱情上最大的压力,而青春电影作为一种少年时代的缅怀就像一种回忆的乌托邦,在这个忙碌的现实生活中里可以暂时驻足的精神家园,所以打着情怀的青春电影往往具有较大的市场。

近年来,青春电影突破了以前流入俗套的爱情模式,新兴电影导演的崛起,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为青春电影加入了更多精神层面的探讨,更加能迎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狗十三》中“青春+家庭伦理”主题,和《少年的你》“青春+校园问题”主题,将青春成长和社会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向观众展示了社会的痛点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二、贯穿青春电影成长母题的中国文化心理在《狗十三》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叛逆和驯服的成长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电影将成长母题放置在家庭伦理之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思考,以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剖析。

《狗十三》的场景主要集中于女主人公李玩和爷爷奶奶生活的房子场景里面,是以家庭家人关系为出发点,展现的却是关于一个少女成长背后整个中国社会文化,具有宽阔的社会视角。

这正是电影思路中“家国同构”性质的凸显。

“家国同构”作为一种古代主流文化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既催生了“忠孝情感统一”的社会伦理和以国为家的群体意识,也奠定了家庭政治化的惯性思维。

中国家庭常常不仅仅是自然血缘关系的组合结构,还传递着社会文化和国家政治的公共性气息。

①当时常缺席孩子教育的父亲角色出现的时候,他是作为一个典型的父权主义中国式家长的形象展开对女儿成长的干预的,他不了解女儿的爱好的特长,不知道女儿不喝牛奶,但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进行合理的“暴力”教育。

影片开始,父亲执意自作主张更改了女儿的兴趣社团;女儿不高兴的时候,他的做法却是想拿钱来哄女儿。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试论电影《我们的田野》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试论电影《我们的田野》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创作评谭《我们的田野》讲述的是60年代后期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带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年少的激情,离开亲人和家乡,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志愿来到北大荒。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则是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北京的一群年轻人,因为时代的因素,经历了一段“色彩斑斓”的青春期。

两个导演都摒弃了直述“文革”中发生的种种残暴,而运用了浪漫化的处理方式,将那个遥远的、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动荡年代虚化为年轻人成长的大背景,更注重表现一代人所经历的青春的美好、理想的激情和成长的阵痛。

两部电影都凝聚了导演个人化记忆和独特的思考。

如果说谢飞的《我们的田野》是传统模式的成长抒情诗,那么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部具有现代意味的反传统的回忆录。

第四代导演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伴随着对历史的反思走上影坛,特别是谢飞,他的作品一贯有着严肃的哲理思考,擅长将人物的伤痛与自然的纯美结合,并借以消解人物的苦难和创伤,最后重新振作,人物大多都带有崇高的人格理想和远大的生命报复,电影中的自然景色也高度拟人化,带上了大地母性的温情和古典的东方韵味。

而作为新生代导演中独特的一位,姜文则擅长将现实高度艺术化处理,历史成为姜文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标志,历史虽然在影片中随处可见,但又是割裂的,历史不是主角,只是一个符号表示,历史的背景则在影片中刻意弱化,姜文更擅长运用镜头语言和色彩美学,来营造独具个性的“姜氏电影”。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试论电影《我们的田野》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文艺视点□魏丹远圆. All Rights Reserved.一、成长叙事和人物群像两部电影虽然相差11年,但是导演都是以一群年轻人成长史为叙事主题,叙事的方式都是以一个主人公的回忆开始,电影运用交叉蒙太奇,将主人公的成长史和现实交叉叙事,提供了过去和现实关照的双重视角。

影片开头都是主人公长大后的回忆和追述,主人公现实的声音回荡在过去的时空中,表现为过去的画面和现实的音响交织。

《我们的田野》着重表现的是那一代青年对祖国的热爱和崇高的理想,导演过滤掉了大多数时代的细节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选择性地表达了青年真挚美好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