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和现实意义1

合集下载

张扬与压抑浅论《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女性意识

张扬与压抑浅论《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女性意识

张扬与压抑浅论《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青春之歌》作为杨沫的代表作,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塑造及其女性意识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林道静这一角色在《青春之歌》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其女性意识的张扬与压抑,从而揭示出作品在表现女性主题和塑造女性形象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春之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必要的背景。

接着,将重点分析林道静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特别是她在面对爱情、家庭、社会等多重压力时,如何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林道静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张扬与压抑,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对《青春之歌》在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以期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青春之歌》中的女性意识《青春之歌》作为杨沫的代表作,不仅是一部描绘革命斗争的历史长卷,更是一部深入女性内心的细腻诗篇。

在这部作品中,林道静这一角色成为了女性意识的集中体现。

她的成长历程,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女性身份和地位的探索和追求。

林道静的女性意识是在与社会的互动和冲突中逐渐觉醒和强化的。

在早期的生活中,她遭受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被束缚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

然而,随着革命的觉醒和个人的成长,她开始逐渐摆脱这些束缚,寻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在革命队伍中,林道静不仅积极参与斗争,更在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者”,而是成为了革命的重要力量。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林道静个人意识的觉醒,也代表了女性意识在革命斗争中的崛起。

然而,林道静的女性意识并非一帆风顺。

在革命的道路上,她面临着来自男性同志的误解和质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和边缘化。

这种压抑和边缘化,既来自于外部环境,也来自于她自身的矛盾和挣扎。

一曲执着与坚守的《青春之歌》——浅谈林道静形象对当代高中生的教育启示

一曲执着与坚守的《青春之歌》——浅谈林道静形象对当代高中生的教育启示

一曲执着与坚守的《青春之歌》——浅谈林道静形象对当代高中生的教育启示摘要】:杨沫的《青春之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写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斗争过程。

主人公的成长体现了她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敢于冲破各种藩篱,于磨炼中奔走呼喊。

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与个人不断追求自由解放事业交会中,诠释了与男性平等的同样独立的执着与坚守的精神。

【关键词】:林道静女性意识红色经典当代高中生思想教育执着坚守引言红色经典作品《青春之歌》由作家杨沫创作于1958年,小说重点刻画了林道静、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一大批革命青年的形象。

尤其是主人公林道静克服了自身的弱点,挣脱了外部因素的种种束缚,勇敢地在一次次的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

这个由“旧我”向“新我”转变的过程,不仅展现了她不屈服于现状的抗争,也是她人格解放的观照。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青春之歌》时,会发现那些鲜活而真实的生命、那种在斗争中执着与坚守的精神,依然散发出不朽的光芒。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已经很难理解那个革命时代中青年们为命运抗争的理想。

通过作品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个人品质等,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让他们感受红色经典文化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与男权世界抗衡的决绝林道静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她对男性话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封建藩篱的叛逆上。

虽然生在地主家庭,可是她身上有着剥削阶级与劳动者双重血缘,自小就是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成长。

父亲林伯唐是道貌岸然的教育家、慈善家,生母秀妮走投无路跳河自尽,她在后母徐凤英的虐待下度过悲惨的童年生活。

然而苦难的经历却并没有使她成为懦弱胆小的人,反而在磨炼中铸就倔强勇敢的性格。

所以当家道中落后,自私的后母要用她来换取荣华富贵时,林道静第一次对压制她的父权制文化提出了挑战。

出走家庭,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这些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子,但却是她追求自由与独立意识的初次觉醒。

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

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

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青春之歌》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青年学生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所面对的艰难困苦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小说中,林道静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通过三重人格学说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第一重人格是林道静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小说一开始,林道静具有积极好奇、正义感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特点。

他热爱读书、学习,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在学校教师李老师的引导下,林道静开始觉醒,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表达对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他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到痛苦,但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不断追寻真理。

第二重人格是林道静在革命进程中塑造的“反动青年”形象。

为了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面,他打入敌人内部,伪装成“反动青年”,完成了许多秘密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林道静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他学会了伪装、表演,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所谓的“反动青年”。

这一变化无疑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摧残,使他陷入了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第三重人格是林道静的革命英雄形象。

在革命队伍中,林道静表现出坚定的信仰、悲壮的牺牲精神和英勇的战斗力。

他充满忠诚、勇敢和无私奉献,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最后的瞬间,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

通过三重人格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世界的碰撞。

他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到“反动青年”,再到革命英雄,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理摧残、斗争和嬗变的过程。

同时,他的内心世界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这也凸显了林道静形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与此同时,通过三重人格解析,我们也可以看到萧红对于革命青年的深刻思考。

她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揭示了青年在革命进程中面临的心理冲突和煎熬。

革命事业的残酷和压力不仅外在地摧残了他们,同时也内在地打击着他们的真实自我和理想信仰。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

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

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

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

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

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

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

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

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

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

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在影视作品《青春之歌》中,林道静这个角色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的勇敢和坚定,以及在男权体制下的颠覆行为,使她成为了一个具有女权主义色彩的角色。

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我们对《青春之歌》进行深入解读,以探讨林道静的颠覆之路。

首先,林道静的个人选择在电影中体现了女性反传统的精神。

她从小就深受家庭和社会的传统观念束缚,被灌输了“女孩子要文静贤良”、“女孩子要听话”等观念。

然而,在与男主角许泽诚的交往中,林道静逐渐展示了自己独立思考、追求梦想的一面。

她没有盲从社会期许,而是以自己的意愿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其次,林道静在职场中的表现也展示了女性力量的崛起。

她在公司中刻苦学习,踏实工作,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有影响力的音乐制作人。

在这个过程中,林道静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她以乐观自信的态度一一克服。

同时,她始终保持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音乐的热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将自己的职业梦想变成了现实。

第三,影片中对林道静颠覆传统生活方式的刻画也体现了女性解放的探索。

林道静放弃了父母为她安排的相亲对象,选择与许泽诚共同生活。

她以自己的行动宣告,女性的婚姻选择应该是基于两个人的爱和共同理解,而不是被家庭和社会角色所限制。

通过与男主角的共同奋斗和生活,林道静向世人传达了女性在婚姻中应该有平等地位、需有自主选择的观念。

最后,林道静在面对性别歧视时的勇敢抗争也是女权主义视角的重要表现。

在影片中,她遭受到了以许泽诚为首的传统观念男性的歧视和嘲笑。

然而,她并没有被诋毁击溃,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能力和价值。

她在工作上展现出出色的才华和专业知识,最终获得了同事和上司的认可和尊重。

这引发了对性别平等的深思,影片通过林道静的经历传达了女性在职场中应该享有平等待遇的观点。

综上所述,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青春之歌》,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的颠覆之路。

不朽的青春,不落的歌——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毕业论文 (NXPowerLite)

不朽的青春,不落的歌——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毕业论文 (NXPowerLite)

不朽的青春,不落的歌——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摘要:本文通过对杨沫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分析,从一个在革命中成熟起来的新时代女性的成长过程中,挖掘她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当代女性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追求。

文章的主旨就在于通过对林道静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来展示当代女性的时代风貌,同时对当代女性的青春如何人把握作为一个借鉴。

目录1.林道静的爱情观 (3)1.1我欲与君长相依,奈何君心非我心:与余永泽的爱情 (3)1.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与卢嘉川的爱情 (4)1.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与江华的爱情 (4)1.4青春的爱情观:革命道路上的幸福 (4)2.林道静的价值观 (5)2.1时代造就的知识女性 (5)2.2知识造就的革命热情 (6)2.3热情造就的对党忠诚 (6)2.4青春的价值观:在奋斗中凝练个性 (7)3.林道静的青春人生观:女性的存在价值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青春之歌》出版于1958年,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这一历史阶段的学生运动为主要背景。

在那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中国的社会涌现出了许多投身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之中,每个知识分子都为从一个幼稚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战士付出了很多努力和代价。

《青春之歌》就是描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行动和人格的转变,尤其是主人公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艰难历程。

林道静的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思考的,她把整个的青春献给了革命事业,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成熟的共产党战士,她经历了很多,当自己的国家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她便把个人的成长奋斗历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一点是我们当代青年所要学习的。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分析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分析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第一篇:《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分析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

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

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

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

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

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

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

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

《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成长意义

《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成长意义

《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成长意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小说”。

林道静所走的道路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典型地概括了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题材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林道静是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伴随着她在家庭、爱情、婚姻方面的遭遇,表现了她比较丰富的内心世界。

林道静走向革命的思想嬗变过程,也基本符合生活逻辑,小说较为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性格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

她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要求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到谋求全民族的解放,从天真幼稚的少女到坚定成熟的革命者,是她性格发展之必然,也是时代潮流使然。

可以说,这一形象既具有比较丰富的女性气质和个性特征,又体现了一定的阶级转变内涵,是比较丰满而立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和现实意义内容摘要:电影《青春之歌》是根据杨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崔嵬、陈怀皑执导拍摄。

电影主要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期间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为社会大背景,用镜头的形势对主人公林道静的命运、境遇和个人归宿等进行细致的描绘。

真实展现了林道静如何从一个寻求个人自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奋斗历程。

论文主要通过对林道静从个人反抗的道路走向革命道路过程的分析,进而归纳这一革命知识青年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人物形象,现实意义《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是杨沫女士的成名之作,小说于1958年发表以后,迅速成为当时的畅销小说,而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959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并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影片而广受欢迎。

一、影片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影片同样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期间的学生运动为背景,与小说不同的是,影片剪裁掉了小说中主人公林道静与江华、卢嘉川之间的感情纠葛,“使其在爱情关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格弱点,在电影镜头中得到了隐藏和淡化,这样她与卢嘉川、江华二人的关系也变得纯粹而干净,从革命的角度看,他们是纯洁的同志关系,而林道静对革命毅然决然的追求成为了整部电影的支撑和框架,这样一来,电影就改变了小说原有的以恋爱为主体的故事叙事而演变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故事,恋爱本土性主体演变成了革命情节的世界性主题。

”①在该影片中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性格的蜕变历程,将林道静如何从一个幼稚单纯、热情进步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

经历了苦闷、彷徨与幻想的洗礼,并最终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和诱惑,用她的执着谱写了从一名“小资产阶级”到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转变,她因此也被称为“成长中的英雄人物”②。

以影片的故事发展情节来看,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可以概括为两次出走和两次觉醒。

(一)封建反叛,对于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林道静走向反叛和出走的第一次导火线是封建家庭式的包办婚姻,为了挣脱继母对其人生的安排,摆脱成为军阀官僚的玩物的命运,她毅然走出了那个令她痛苦的家庭,并且发誓再也不会踏进那个“罪恶的大门”③,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自由道路。

这种近于决裂的抗争,不仅仅是对那个封建家庭的反叛,更是对当时那种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抗和决裂,她渴望走出去,渴望可以寻求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但是林道静的这次出走是盲目的,她没有同伴,没有支持者,当她自以为可以投靠北戴河的表哥的时候,发现表哥早已离开,此时的她虽然被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收留,在小学里当教员暂时安定下来,但是余靖唐却是利用她的美貌,居心叵测,面对这样的生活,她无处申诉,也没有力量抗争。

她开始思索自己离开那个家庭后的种种境遇,开始渐渐清醒,当她满怀着希望,“竭尽了全副勇气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时,想不到接着又①郑晓璇,《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8页。

②会丁萍,《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成长的英雄人物形象研究》,2012年。

③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开血口想要吞食她的社会。

”①这个时候在林道静的身上,更多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她没有想着要与生活再次抗争和顽强的生活下去,而是一个人来到了海边。

于是就出现了影片开始的画面。

随着电影镜头的转换和推进,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怒吼的狂风和海啸声中,显得急迫而绝决。

林道静身着白色衣裙、白色袜子和白色围巾来到了海边,她望着大海,目光坚毅,毫无顾惜的纵身跃进大海。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海作为一种意象在电影中往往象征着“时代漩涡”,“命运”和“万恶的旧社会”②,林道静跃进大海,象征着她被这些所吞噬,这也暗示着革命靠一个人是不能够成功的,个人只有通过组织和党的帮助也才能实现个人蜕变。

但是这个时候的林道静还没有经历完全的考验,她本身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和落后情绪还大大的存在,于是情节上出现了一个人——于永泽,这个一直注意她举动的北大学子。

余永泽救了林道静以后,给了林道静所想要的关于爱情的一切幻想,他的爱情让林道静感觉生活出现了一道曙光。

于是二人开始了美妙的恋爱生活,林的思想意识里的所有浪漫情怀和幻想在这里展现,我们看到了她的快乐,看到了她在教室里欢快的话语。

这一转变是爱情带来的,也可以说是林找到了一个依托和依靠,其实她的骨子里还是向往一种安稳的生活的。

但是在那个动乱的社会和年代,生活是不能够安稳和平静的,林道静所想要的平静随着日本侵占东三省,她那颗平静的心再次起了波澜,安静的小镇生活不再能够满足她躁动的心,于是她想起了身在北京的于永泽。

充满幻想,人格单纯和幼稚的林道静在经历了死亡的洗礼后,对于社会多了更多的见解和认识,电影为了令林道静成长的更加成熟,强化了学生爱国运动的悲壮气氛,在小说“南下示威”情节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学生的“卧轨抗议”,这样的一个场面,刚好被北上的林道静所见。

看着火车站旗帜飘扬,围观群众人山人海,那些卧轨学生与前来镇压的警察们怒目相向,并最终跳上火车南下示威。

整个过程中,林道静震撼的看着他们,从她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渴望,渴望像他们一样充满激情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林道静对革命是一种敬仰和崇拜,她希望加入其中,但是又羞涩的没有喊出口。

到了北京以后,她见到好友王晓燕,激动的向她描述着自己内心的波动:“燕姐,你不知道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呐,我真佩服他们,连警察也没拦住他们,跳上货车就南下示威去啦!”③初次认识革命的力量和伟大,林道静的内心有了新的觉悟,这是新女性的一种觉醒和认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寻求人格上独立。

这也是她走出封建家庭后的第二次成长历程。

于是当她到了北京以后,并没有接受余永泽的帮助,而是说要“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要找一个知音。

”于是她四处求职找工作,然而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找一份工作是极其困难的,这个时候他没有再拒绝余永泽想要结合的要求,跟他同居了。

这里林道静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的三媒六证的婚姻传统,真正做到了只是女青年的率性和勇敢。

而且在这个婚姻里,林道静掌握了婚姻的自主权,余永泽评价林道静说她是“一匹难驯服的小马”,也表明林道静的婚姻主动性。

当两个人真正的柴米油盐的时候,她发现余永泽其实并非是自己心里的白马王子,于是当余永泽跟她说要个孩子,让她帮自己抄写资料,学习烹调、缝纫的时候,她开始抱怨余永泽,“从前咱们在北戴河海边的时候,你的思想多么丰富,你对人生、对艺术有许多见解我真喜欢。

可是,现在,你成天介总是吃啊、喝啊、孩①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②郑晓璇,《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7页。

③子啊,……你知道,我的意志不在这上头。

”①这个时候,佃户魏老三的出现使得余永泽和林道静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

她发现曾经那个思想进步的大学生,如今成了为了名利巴结贵人,对待自己年迈的佃户毫无同情心的时候,她对于爱情的幻想出现了裂痕,但是这个时候的林道静,身上依然保留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尽管她明白自己的爱人“原来是这样的自私”②的时候,她感觉到伤心,可是她没有想要叛逃,没有勇气和决心像逃离那个封建家庭一样决绝的离开。

(二)对爱情和家庭的反叛,从小我到集体的意识觉醒恰逢这个时候,朋友邀请她参加东北流亡学生的聚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聚会上,林道静再次见到了那个和余永泽不太一样的英俊学生——卢嘉川,卢的出现,令林道静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开始真正的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

在这次聚会上,她首次听到革命的宣传,受到深刻的革命启蒙教育。

“这些北大爱国青年的出现,又重新点燃了她心中对于生活的热情。

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向上的热情和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好像甘雨落在干枯的禾苗上,她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把她们都吸收了。

她心里开始激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情。

”对于那平静的,像死水一样的家庭生活,她想要抗争,想要脱离那样的平凡,但是孤身奋战的她并没有找到出路,于是她问卢嘉川:“我斗争过,反抗过,可是我还没有出路”,卢嘉川是其在迷茫时期的一个引路人,这时候卢嘉川告诉她,斗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要投身于集体中,“只有投身到集体斗争中去,把个人命运同大众命运联系起来,才有出路”③,这时候的林道静豁然开朗了,孤军奋战的自己终于看到了希望,这个集体斗争的光辉的道路,让她对革命有了一种狂热性和英雄式的幻想,但是这种幻想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种热情和澎湃。

从这以后她废寝忘食的汲取革命思想,在革命书籍里寻找真理,“她时时被那里面澎湃着的、对于未来幸福世界的无限热情激荡着、震撼着,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

”④这样的转变令余永泽不能接受,余永泽阻止林道静参加学生的爱国示威游行,并且撵走了卢嘉川,致使卢的计划失败,使卢嘉川被捕入狱,林道静心底对于余永泽的所有幻想到这里全部被毁灭,“离开他,不能让他毁了我的一生”的信念让林道静的女性意识逐渐淡化,为了革命,为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终于坚定了决心,走出了那个给了她无限幸福回忆,但同时又让她无比痛苦的爱情巢窠。

这次出走,林道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庭,对那种小资产阶级个人生活的反叛,还是对于个人主体意识的一种背离,预示着林正逐渐剥离自己的女性意识中的个人感情,逐步迈向集体的革命形势和斗争。

由追求个人幸福到为集体谋幸福,这时的林道静认为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她所追求的崭新的革命道路。

林道静的第二次出走,已经不再像第一次那样的迷茫,她不再悲观,更没有选择轻生。

因为她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着,在升腾着,她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于是她到处贴传单,宣传革命,完成卢嘉川交给她的每一个任务。

林道静的第二次出走,有了更多的觉醒,她对男性的幻想不再那么多,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这也是她能够毅然离开余永泽的原因之一。

此①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②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③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④杨沫,《青春之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时的林道静开始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个性主义和个人的幸福是多么的卑微,是多么的自私。

她竭力的想要融入到党的一个大团体中,想要加入党,加入到那些热血青年中,让自己的青春焕发出意义和光芒。

在卢嘉川的指导下,她对革命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越来越感觉到幸福。

从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她虽然很累,每天早出晚归,但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把为党服务当成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一切都在向党看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