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优选材料]

浅析《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优选材料]

浅析《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优选材料]《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学生团队合作、友情、爱情以及逐梦之路的电视剧。

其中,女主角林道静是整部剧集的核心人物之一,她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心地善良、勇敢坚定的女孩子。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林道静这个角色形象。

首先,林道静的坚强和独立自主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父母离异之后,她被迫离开了原本温馨的家庭,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虽然这一切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很不容易,但是林道静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强地面对并且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例如,她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结交新朋友,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都展现了她的坚强和独立自主。

其次,林道静的善良和正义感也是她形象的特点之一。

她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对于学校里的不公不义事情总是挺身而出。

在电视剧中,她勇敢曝光了学校里的某个暴力事件,也积极帮助同学解决了不公平的待遇。

这些都展现了她的善良和正义感,也让周围的人们认识到了她的价值观。

再次,林道静的勇敢坚定也无疑是她的特点之一。

在电视剧中,林道静与其他角色一同组建了一个音乐社团,并在学校举办了一场演唱会,这是她实现音乐梦想的一个关键步骤。

在筹备演唱会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妥协,始终坚定地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逐渐变得坚韧、愈发锐利,表达出新一代青年的自信、勇气和希望。

综上所述,林道静这个角色形象深受观众喜爱并加深了对她的印象。

她的坚强、独立自主、善良、正义感和勇敢坚定这些特质,让她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角色形象。

而且,林道静不仅是一个可爱的少女,还是一个拥有能力和激情的音乐家和团队领袖。

她是一个勇于担当、努力实践梦想的年轻人,也是一面具有积极意义的标志旗帜,鼓舞着年轻人们追求自己的理想。

分析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分析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分析林道静的人物形象林道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当中的女主人公,《青春之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写的是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构成小说中主要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人物的性格.这篇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如埋首故纸堆的余永泽,勇敢机智的卢嘉川,善良多情的江华等等。

然而这些人物的的塑造都离不开一个中心人物-—林道静,本文就林道静的形象塑造谈谈自己的看法。

林道静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典型的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分别从几个事件及人物中的关系对其进行塑造。

概括为三个阶段,三个人物。

在第一个阶段中是林道静从家庭里逃出来,抗婚逃往北戴河,这段时间,她孤独苦闷,无人倾诉,感觉到生活的艰难,刚从虎口里逃出来却又进入了另一个虎穴。

这是她与封建家庭的决裂,显示了她不屈服的性格,很有自己的想法。

现实的无奈让她很是受不了,于是她选择了大海。

这时他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开导鼓励她,她又重新对生活燃起了希望.在余永泽的帮助下她当了小学教员,并在课堂上传播爱国思想,这是她成为一个进步人士的开始。

但小学校长的顽固守旧,让她很是接受不了,于是她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列车。

这又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到更大的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到北平后,她与余永泽同居了,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直到卢嘉川的出现,她才又看到曙光。

第二个阶段就是她向无产阶级蜕变的过程。

在卢嘉川的引导下,林阅读进步书籍,接受先进思想.不顾余永泽的反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后来余永泽因为私心破坏革命,导致革命人士被捕,也使得林道静看出他是一个自私自立的人,不值得自己对他的付出,于是他们彻底决裂,这是林道静的第二次决裂,与小家庭的决裂。

在与所有朋友都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林道静仍然坚持参加革命活动,宣传革命主张,散发传单,鼓舞青年关心国家命运。

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在活动过程中,她被捕,下放到小学当教员,这时又有一个重要人物来到她身边——江华。

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

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

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青春之歌》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青年学生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所面对的艰难困苦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小说中,林道静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通过三重人格学说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第一重人格是林道静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小说一开始,林道静具有积极好奇、正义感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特点。

他热爱读书、学习,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在学校教师李老师的引导下,林道静开始觉醒,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表达对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他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到痛苦,但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不断追寻真理。

第二重人格是林道静在革命进程中塑造的“反动青年”形象。

为了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面,他打入敌人内部,伪装成“反动青年”,完成了许多秘密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林道静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他学会了伪装、表演,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所谓的“反动青年”。

这一变化无疑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摧残,使他陷入了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第三重人格是林道静的革命英雄形象。

在革命队伍中,林道静表现出坚定的信仰、悲壮的牺牲精神和英勇的战斗力。

他充满忠诚、勇敢和无私奉献,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最后的瞬间,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

通过三重人格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世界的碰撞。

他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到“反动青年”,再到革命英雄,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理摧残、斗争和嬗变的过程。

同时,他的内心世界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这也凸显了林道静形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与此同时,通过三重人格解析,我们也可以看到萧红对于革命青年的深刻思考。

她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揭示了青年在革命进程中面临的心理冲突和煎熬。

革命事业的残酷和压力不仅外在地摧残了他们,同时也内在地打击着他们的真实自我和理想信仰。

分析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分析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分析林道静的人物形象林道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当中的女主人公,《青春之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写的是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构成小说中主要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这篇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如埋首故纸堆的余永泽,勇敢机智的卢嘉川,善良多情的江华等等。

然而这些人物的的塑造都离不开一个中心人物——林道静,本文就林道静的形象塑造谈谈自己的看法。

林道静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典型的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分别从几个事件及人物中的关系对其进行塑造。

概括为三个阶段,三个人物。

在第一个阶段中是林道静从家庭里逃出来,抗婚逃往北戴河,这段时间,她孤独苦闷,无人倾诉,感觉到生活的艰难,刚从虎口里逃出来却又进入了另一个虎穴。

这是她与封建家庭的决裂,显示了她不屈服的性格,很有自己的想法。

现实的无奈让她很是受不了,于是她选择了大海。

这时他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开导鼓励她,她又重新对生活燃起了希望。

在余永泽的帮助下她当了小学教员,并在课堂上传播爱国思想,这是她成为一个进步人士的开始。

但小学校长的顽固守旧,让她很是接受不了,于是她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列车。

这又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到更大的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到北平后,她与余永泽同居了,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直到卢嘉川的出现,她才又看到曙光。

第二个阶段就是她向无产阶级蜕变的过程。

在卢嘉川的引导下,林阅读进步书籍,接受先进思想。

不顾余永泽的反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后来余永泽因为私心破坏革命,导致革命人士被捕,也使得林道静看出他是一个自私自立的人,不值得自己对他的付出,于是他们彻底决裂,这是林道静的第二次决裂,与小家庭的决裂。

在与所有朋友都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林道静仍然坚持参加革命活动,宣传革命主张,散发传单,鼓舞青年关心国家命运。

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可以不顾一切。

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青春之歌》是一部展现了青春与成长的中国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林道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她的形象不仅令人深思,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林道静的形象,探讨她在电影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她所代表的现实意义。

首先,林道静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勇敢、坚强且聪明的女孩。

在电影中,林道静展现了她过人的才华和卓越的智慧,她拥有出色的数学天赋,对于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而在学业上,她始终保持着努力学习的态度,克服了许多困难,顺利考入名牌大学。

此外,林道静勇敢面对家庭的变故和逆境,她积极应对并帮助家人渡过难关。

她的坚强和勇气给了许多观众以启示,表达了青春的力量和奋斗的意义。

其次,林道静的形象在电影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她代表了年轻人的奋斗与成长。

林道静积极面对困境,不畏挫折,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所展现的坚持和决心,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和品质的追求,都是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品质。

林道静的形象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青春是奋斗的时光,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此外,林道静也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在电影中,林道静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与她的性别没有关系,但她始终表现出坚韧和毅力,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智慧。

她的形象让观众认识到,女性并不需要依赖他人,她们有着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能够独立面对各种困境。

这种形象对于现实社会中女性的价值和地位,具有积极的影响,呼吁对女性平等待遇和更多发展机会。

另外,林道静在电影中的形象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

她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家庭的重任,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许多家庭的问题。

林道静的形象让人们反思家庭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呼唤。

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扰,林道静的形象提醒人们应该关注家庭教育,重视家庭关系的建设和维护。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第一篇:《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文学形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而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这部作品中用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画面塑造出的林道静的这一文学形象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文学形象的这些普遍性特征。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

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

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

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

林道静这一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林道静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有主观性。

同时,作家塑造的林道静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因此又有客观性。

作家曾深有感触地说过:“我要不是在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要不是在日本帝国主义节节进攻下,正当我个人失去学业、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中国共产党,我绝不会写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也不会塑造出林道静、卢嘉川、林红这些人物来的”,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是有我个人的生活在内。

我的家庭和林道静出生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差不多,我的父亲也是像林道静父亲那样的人。

……读完中学后我就和剥削家庭决裂了。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doc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doc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doc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林道静这一角色的形象非常复杂,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将对他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林道静是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反叛分子”,他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反对学校的旧有规矩。

他在学期初没有听从班主任的安排,拒绝担任班级干部,而是自己组织了一场足球比赛来表达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

这种反叛的行为让林道静在同学中获得了一定的支持,但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

其次,林道静很有正义感,他不会眼看着自己的同学受欺负而不管。

在学期末举行学校运动会时,林道静看到了一名同学被一位体育委员逼迫参加比赛,然而他明显不擅长这项运动。

林道静没有放任,而是全力支持这名同学,最终让他顺利赢得比赛。

这种正义感让林道静在同学中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此外,林道静还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他在组织足球比赛时,一开始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嘲笑和反对,但是他没有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组织能力,最终让足球比赛得到了成功的举办。

这种组织能力也让林道静在同学中有了更高的威望。

然而,林道静也有一些缺点。

比如说,他有时候过于自我,缺乏集体意识。

在组织足球比赛时,他不顾班级的大局,独自生硬地决定比赛时间和场地,导致与其他班级产生了矛盾。

这种行为让他的同学有些反感。

总的来说,林道静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

他反叛的一面让他在同学中很有影响力,但有时也会让他与集体脱节,导致一些冲突。

不过,他的正义感和组织能力也让他在同学中受到了很多的赞扬和支持。

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

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

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林道静是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女知识分子形象。

下面是给大家的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是一个中学生毕业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伴侣。

然而,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静并不满足于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

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的男子的本来面目。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同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的交往,革命的新天地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

终于,林道静斩断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了余永泽,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从中透视出整整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苦道路林道静是我国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对林道静形象我们首行要分析定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林道静的出生环境是林道静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林虽然出身在一个大地主阶级家庭但她的生母却是一个佃户的孙女,林道静的思想同时受这一环境中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她具有地主阶级富于幻想又易于动摇的软弱性。

另一方面她又具有农民阶级的富于反抗的精神,这一精神又使她具有勇于抗争的刚强意志。

当她的养母让她走一条做官太太的生活道路时,她迈出了其性格发展的决定性的一步。

受卢嘉川的影响,林开始觉醒。

林道静由于性格中的;软弱性,必然会在刚步入社会不久,把自由知识分子余永泽当着自己的同路人,只有当她接触到卢嘉川后,才开始拉开与余永泽的距离;余永泽因嫉妒造成卢的被捕,使林道静开始真真的觉悟醒,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姨太太,后又被逼死。

林道静从小像个小狗似的成长。

中学毕业后,家里破产,父亲离家逃走,非亲生母亲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

她愤然逃出北京的家,来到北戴河投亲谋职,没想到她表哥夫妇已辞职离开了此地。

为难之际,又被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欺骗。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宿,就在她跳向大海的一刹那,北平大学国文系的学生余永泽救了她。

余永泽的言谈举止打动了林道静,使林道静暂时忘掉了一切危难和痛苦,同意余永泽的劝说,留在杨庄当小学教员,并且对教书生活和孩子们也渐渐发生兴趣。

有一天,林道静在课堂,把“九·一八”的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以及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一气向小学生们讲了整整一堂课,激起了孩子们的爱国情绪。

遭到余敬唐的冷嘲热讽。

林道静辞去了小学教员的工作,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火车,去投奔她的要好朋友王晓燕。

王晓燕是和林道静同岁的高小学生,她父亲王鸿宾是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燕现在已是北大历史系一年级学生了。

林道静在北京没有生活来源,寻找工作又到处碰壁,还险受一个日本人的欺侮。

在余永泽的柔声哀求中,林道静和余永泽同居了。

余永泽的温存和体贴,使林道静也感到幸福和满足。

但她也渐渐发现了余永泽的自私和无情,美丽的梦开始破灭。

后来她结识了卢嘉川、许宁、郑瑾等一批爱国学生。

林道静开始如饥似渴地读革命书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尽管余永泽极力反对,林道静还是和北大学生一起上街,参加纪念“三·一八”游行。

后来戴愉叛变党组织,他知道的组织纷纷遭到了破坏,许宁、侯瑞等革命学生被捕。

卢嘉川为躲避敌人追捕来到林道静的住处。

当林道静替卢嘉川送信时,余永泽在家里见到了卢嘉川,他出于自私和嫉恨的心理,将卢嘉川赶出家门,结果卢嘉川也被捕了。

林道静终于明白了政治上分歧、不是一条道路上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是自己欺骗自己,她终于和余永泽分手了。

卢嘉川、许宁等进步学生和人士在狱中仍坚持斗争,一些革命者被杀害了。

林道静和所有进步朋友失去了联系,她把卢嘉川临走前留下的一包宣传品拿出来,想起卢嘉川对她说过的话,备受鼓舞。

她开始独立作战。

她靠黑夜的掩护到大小胡同张贴宣传标语和散发传单。

青年们看到传单深受鼓舞,他们相信共产党又活跃起来了,革命高潮也许又要来到了。

而敌人却非常害怕。

戴愉又以革命者的面目骗取了林道静的信任,结果林道静也被戴愉出卖惨遭被捕。

胡局长又一变为党部特务,亲自出面对她利诱恐吓兼施,她不为所动。

敌人没办法就放了她,但被特务们监视着。

这时她的朋友王晓燕和李槐英来到她的身边,在王晓燕的父亲和她的朋友帮助和掩护下,林道静平安逃出了北平,来到定县当上了小学教员。

几个月过去了,郑瑾介绍了一位叫江华的同志来到她这里,正当她苦闷孤独的时候,见到了江华,也就是领导纪念“三·一八”游行的革命同志李孟颙,林道静高兴极了。

江华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又给林道静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导她如何了解农民的疾苦,如何深入到农民当中去,组织农民站起来和地主老财作斗争。

在江华的直接领导下,林道静积极参和了麦收时农民抢收麦子。

她向江华提出了入党的请求。

江华鼓励她勇敢地接受党的考验,由于革命活动暴露,江华通知林道静回北平。

林道静按照江华的指示回到北平,去找郑瑾联系,没有找到。

不久,林道静再次被捕。

她拒绝在“自首书”上签字,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

在牢里她见到了郑瑾(真名林红)。

林红的革命精神给了林道静和难友以巨大的鼓舞。

林红被害后,林道静揭穿了女特务,开始参加狱中的绝食斗争。

后来得知卢嘉川也被杀害了。

此时,江华来到北平和获释的侯瑞开始营救狱中的同志。

日寇占领北平前夕,在同志们的营救下,由王鸿宾教授出面保释林道静出狱。

林道静来到王晓燕家。

王晓燕一家非常正直善良。

叛徒特务戴愉正在欺骗王晓燕,而王晓燕一家没有认清他的本来面目,还把他当作革命者。

在江华等人的介绍下,组织上研究了林道静的全部历史,考察了她在狱中的表现,批准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化名路芳到北大做学生工作,组织爱国学生和国民党进行斗争。

由于戴愉的欺骗,王晓燕以为林道静是个叛徒,便不理睬她。

林道静在北大遭到学生中的特务王忠等人的毒打。

她毫不屈服,仍坚持斗争。

在党的指示下,她和侯瑞积极争取王晓燕。

他们以有力的证据揭穿了混在学生中的特务王忠等人,王晓燕开始醒悟了。

叛徒戴愉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正当林道静苦闷的时候,江华又带来了党的指示。

林道静的态度更坚决果断了。

她和侯瑞一个班一个班地去发动学生,及时抓住学生的苦闷心理给予启发引导,把学生都组织起来,几个系先后成立了学生自治会。

一天早饭时分,江华冒着大雪来告诉林道静,市委决定由学联组织“一二·九”大游行。

1935年12月9日,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由于发高烧,林道静没能参加“一二·九”大游行。

“一二·九”之后的一星期内,党紧密地团结了各个学校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广大爱国青年也纷纷奔到民族解放的战场上来。

于是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迅速扩大了。

为了继续扩大“一二·九”的成果,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涌向正义的爱国之路,为了反对出卖华北的冀察政委会的成立,12月15日晚,党领导学联的负责人决定在12月16日伪“冀察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的日子,再一次号召全市的大中学校来一次规模更大的示威游行。

江华连夜通知林道静关于第二天的行动计划,北大的工作他全部交给林道静负责。

林道静整整奔忙了一夜。

她、侯瑞和其他党员以及积极分子们,分头分工负责组织,终于在三四个钟头内秘密动员了一批北大同学去参加游行示威。

一切组织布置妥当,她才作为一个游行群众奔向集合地。

在游行队伍中,她首先看见了李槐英——这位曾经同情和帮助过林道静的女学生,后来不问政治,当了“校花”、“皇后”,可是,日寇的暴行,终于使她觉悟过来。

王晓燕的父母全来参加游行了。

工人、小贩、公务员、洋车夫、新闻记者、年轻的家庭主妇、甚至退伍的士兵都陆续涌到了游行队伍中来。

无穷尽的人流,鲜明夺目的旗帜,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继续沸腾在古老的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继续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前进。

作品在结构上始终循着一条主线——就是以林道静的成长和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由林道静带出各种人物。

这样架构篇章,使得结构单纯,严谨而完整,也正因为这样的结构,才使得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丰实、饱满,生动而感人。

同时这样的结构也很适应中国读者的欣赏。

林道静是大地主林伯唐强暴佃户姑娘秀妮所生,母亲投河自尽后,小道静受尽了养母的百般虐待。

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遇,既形成了她倔强、富于反抗、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另一方面,又使她染上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习性。

这一性格的双重色彩注定了她在走向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要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林道静在成长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历程。

高中毕业后,养母将她作为摇钱树,逼她嫁给胡梦安作姨太太,为反抗封建婚姻,她离家出走。

可是逃出虎口,又差点落入狼窝。

不甘屈服,但又无力抗争的她,只得用死来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

余永泽救起了她,并给了她一片温情的小天地,她也曾一度想从爱情中寻找幸福,可她很快发现自己又成了余永泽的“玩偶”。

她因不满足这种被关在“鸟笼”中没有自由和独立人格的生活,而再次陷入痛苦之中。

林道静的这段经历,不仅真实再现了30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路可走的痛苦处境,而且也形象地说明了,个人反抗是软弱无力的。

就在林道静苦闷彷徨之时,她结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

他引导她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并逐渐投身于火热的斗争。

日渐觉醒的林道静发现自己以前“好象个糊涂虫”,也使她进一步看清了余永泽自私、庸俗的真面貌。

当余永泽赶走卢嘉川,导致卢被捕,最后牺牲时,林道静终于和他分手了。

从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决裂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在探求光明人生道路中的又一曲折经历。

这以后,她经受了一系列血的教训和斗争实践的艰苦磨炼,尤其是女革命者林红的热情帮助,以及她那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她进一步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是为人民,为革命而奋斗。

她看清了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的温情狂热,多愁善感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并自觉在平凡而艰苦的工作中锻炼自己。

在北大,当不顾生活的困苦,且忍受着同学们把自己当特务毒打的屈辱而积极地开展工作,勇敢地站在抗日救亡第一线的林道静出现在读者眼前时,人们怎能不为她高兴和骄傲呢?经过艰难的跋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终于成为英勇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了。

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知识青年只有将个人命运融.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中,其青春才是最壮丽和辉煌的。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作品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次是和封建家庭决裂,以求得个人解放;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旧我”决裂。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前途。

林道静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从个人抗争到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官僚兼地主的家庭,受的是传统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

但是她在家里独特的地位——生母是佃农的女儿,她从小就受异母的虐待,使她形成了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特点。

这双重的身份、双重的思想,使他既有走向革命的可能,又必然走得异常的艰难。

其成长道路和性格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反抗阶段。

林道静是从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开始走上反抗道路的。

她离家出走,抱着幻想到社会寻求出路,殊不知社会同样的黑暗、腐朽,使她又一次陷入了罗网。

在走投无路,幻想破灭的情况下,她不甘屈服,决心以死抗争.觉醒阶段。

和余永泽的同居到决裂,是其不断摆脱小资产阶级感情,追求革命人生道路的过程。

在卢嘉川的影响下,她学习革命书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逐渐认清了余永泽的本质,终于和其决裂,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成熟阶段。

经过农村斗争的风雨和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使她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为革命的事业而奋斗;出狱后,她终于加入了党组织,并在组织、领导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新风战士.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苦历程;有力地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抉择。

《青春之歌》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革命知识分子形象。

杨沫对她太熟悉,太了解了。

在这个形象里有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更有杨沫的阅历、思考和典型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