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础实验(教案)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64 总学分:4.0 讲课学时:58 实验学时:6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20% 二、课程简介 机械基础实验是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教学的主干课程,它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三门课程的常规实验和数值模拟两部分组成。 三、实验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实验目的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实验是《机械基础》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巩固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常用机构和典型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通过实验数据及其处理结果,揭示一般的原理或规则;使学生了解所用仪器的结构和操作方法,从而获得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动手能力。 2)实验基本要求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及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本次实验的实验项目、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积极提问、认真做好各种试验参数记录,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考核和评分。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曲柄摇杆机构 10只 偏心凸轮机构 10只 电子万能试验机 4台 游标卡尺 10只 低碳钢试件 40只 铸铁试件 40只 齿轮范成仪 20个 实验桌 34张 实验凳 20个

六、考核方式与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实验操作分和实验考试分。 实验操作分: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纪律等方面给学生实验分。 实验考试分:当堂进行考试,根据答题情况给出分数。 七、教材与参考书 《机械学基础》蒋秀珍编,科学出版社,2009.1。 《机械原理》杨黎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机械设计》宋宝玉,王黎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简明材料力学》刘鸿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化工基础实验讲义2

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实验五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流体流经直管和管阀件时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流体流动中能量损失的变化规律。 2.、测定水流过一段粗糙直管、光滑直管的沿程摩擦阻力损失Δp f ,确定摩擦阻力系数λ和雷诺准数Re 之间的关系。将所得的λ~Re 方程与公认经验关系比较。 3.测定流体流经闸阀等管件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ξ。 4.学会压差计和流量计的使用方法,了解差压变送器、功率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测定流体流经直管和管件时的阻力损失的实验组织方法及测定摩擦系数的工程意义。 5.观察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件,了解其作用。 二、基本原理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一定的机械能,这种机械能的消耗包括流体流经直管的沿程阻力和因流体运动方向改变所引起的局部阻力。 1.沿程阻力 流体在水平均匀管道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表现为压力降低。即 ρρ p p p h f ?= -= 2 1 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很多,尤其对湍流流体,目前尚不能完全用理论方法求解,必须通过实验研究其规律。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必须采用因次分析方法将各变量综合成准数关联式。根据因次分析,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有, (1)流体性质:密度ρ,粘度μ; (2)管路的几何尺寸:管径d ,管长l ,管壁粗糙度ε; (3)流动条件:流速μ。 可表示为:

),,,,,(ερμu l d f p =? 组合成如下的无因次式: ),,(2 d d l du u p ε μρρΦ=? 2 ),(2 u d l d du p ??=?εμρ?ρ 令 ) ( d du ε μρ ?λ?= 则 22 u d l p h f λ ρ=?= 式中, P ?——压降 Pa h f ——直管阻力损失 J/kg , ρ——流体密度kg/m 3 λ——直管摩擦系数,无因次 l ——直管长度 m d ——直管内径 m u ——流体流速,由实验测定 m/s λ——称为直管摩擦系数。滞流(层流)时,λ=64/Re ;湍流时λ是雷诺准数Re 和相对粗糙度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 2.局部阻力 局部阻力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流体流过某管件或阀门时,因局部阻力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流体流过与其具有相当管径长度的直管阻力损失,这个直管长度称为当量长度,用符号le 表示。这样,就可以用直管阻力的公式来计算局部阻力损失,而且在管路计算时.可将管路中的直骨长度与管件、阀门的当量长度合并在一起计算,如管路中直管长度为乙各种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之和为

初三化学实验教案

初三化学实验教案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初中部分 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用品:蜡烛、烧杯、火柴、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①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②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③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④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3.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化工基础实验培训讲义全

化工基础实验培训讲义 -----------------------作者:-----------------------日期:

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实验五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流体流经直管和管阀件时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流体流动中能量损失的变化规律。 2.、测定水流过一段粗糙直管、光滑直管的沿程摩擦阻力损失Δp f ,确定摩擦阻力系数λ和雷诺准数Re 之间的关系。将所得的λ~Re 方程与公认经验关系比较。 3.测定流体流经闸阀等管件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ξ。 4.学会压差计和流量计的使用方法,了解差压变送器、功率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测定流体流经直管和管件时的阻力损失的实验组织方法及测定摩擦系数的工程意义。 5.观察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件,了解其作用。 二、基本原理 流体在管流动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一定的机械能,这种机械能的消耗包括流体流经直管的沿程阻力和因流体运动方向改变所引起的局部阻力。 1.沿程阻力 流体在水平均匀管道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表现为压力降低。即 ρρ p p p h f ?= -= 2 1 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很多,尤其对湍流流体,目前尚不能完全用理论方法求解,必须通过实验研究其规律。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必须采用因次分析方法将各变量综合成准数关联式。根据因次分析,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有, (1)流体性质:密度ρ,粘度μ; (2)管路的几何尺寸:管径d ,管长l ,管壁粗糙度ε; (3)流动条件:流速μ。 可表示为:

),,,,,(ερμu l d f p =? 组合成如下的无因次式: ),,(2 d d l du u p ε μρρΦ=? 2 ),(2 u d l d du p ??=?εμρ?ρ 令 ) ( d du ε μρ ?λ?= 则 22 u d l p h f λ ρ=?= 式中, P ?——压降 Pa h f ——直管阻力损失 J/kg , ρ——流体密度kg/m 3 λ——直管摩擦系数,无因次 l ——直管长度 m d ——直管径 m u ——流体流速,由实验测定 m/s λ——称为直管摩擦系数。滞流(层流)时,λ=64/Re ;湍流时λ是雷诺准数Re 和相对粗糙度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 2.局部阻力 局部阻力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流体流过某管件或阀门时,因局部阻力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流体流过与其具有相当管径长度的直管阻力损失,这个直管长度称为当量长度,用符号le 表示。这样,就可以用直管阻力的公式来计算局部阻力损失,而且在管路计算时.可将管路中的直骨长度与管件、阀门的当量长度合并在一起计算,如管路中直管长度为乙各种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之和为

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

Chp.4 频率特性分析 基本要求 1.掌握频率特性的定义和代数表示法以及与传递函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频率特性和频率响应的求法;掌握动刚度与动柔度的概念。 2.掌握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组成原理,熟悉典型环节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特点及其绘制,掌握一般系统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特点和绘制。 3.了解闭环频率特性与开环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 4.掌握频域中性能指标的定义和求法;了解频域性能指标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5.解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1.频率特性基本概念、代数表示法及其特点。 2.频率特性的图示法的原理、典型环节的图示法及其特点和一般系统频率特性的两种图形的绘制。 3.频域中的性能指标。 本章难点 1.一般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画法以及对图形的分析。 2.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基本关系。 §1 概述 一、频域法的特点: 系统分析法:时域法、频域法 ①仅数学语言表达不同:将t转换为ω,不影响对系统本身物理过 程的分析; ②时域法侧重于计算分析,频域法侧重于作图分析; 工程上更喜欢频域法 ③优点:a)系统无法用计算分析法建立传递函数时,可用频域法求 出频率特性,进而导出其传递函数;

b)验证原传递函数的正确性: 计算法建立的传递函数,通过实验求出频率特性以验证; c)物理意义较直观。 ④缺点: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工程上大量使用频域法。 二、基本概念: 1、频率响应: 定义:系统对正弦(或余弦)信号的稳态响应。 输入:x i(t)=X i sinωt 输出:包括两部分: ①瞬态响应:非正弦函数,且t→∞时,瞬态响应为零。 ②稳态响应: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波形,仍为正弦波,但 振幅和相位发生变化。 fig4.1.1 讨论:a)频率响应仅是时间响应的特例; b)频率响应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输出随ω变化(非t); c)为何选简谐信号为输入? 原因:工程上绝大多数 周期信号可用F变换展开成叠加的离散谐波信号; 非周期信号可用F变换展开成叠加的连续谐波信号。 →用正弦信号作输入合理。 2、频率特性G(jω):(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总称) 定义:频域中,系统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比。 讨论:①G(jω)是复数,可写成: G(jω)=u(ω)+jv(ω)=∣G(jω)∣e jφ(ω)=A(ω)∠Ф(ω) u(ω):为G(jω)的实部 →实频特性; v(ω):为G(jω)的虚部 →虚频特性。 ③幅频特性∣G(jω)∣:输出量的振幅与输入量的振幅之 比。

《基础化学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目录 《无机化学实验》(基础一)教学大纲 (1)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二)教学大纲 (7) 《物理化学实验》(基础三)教学大纲 (11) 《有机化学实验》(基础四)教学大纲 (16)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实验一 一、有实验的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Experimental Inorganic Chemistry) 二、课程编码:(以培养计划为准) 三、课程性质:必修 四、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64 总学分:4 实验学时:64 五、适用专业:应用化学等专业 六、本实验课的配套教材、讲义与指导书 周井炎主编,《基础化学实验》(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4。 七、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无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与无机化学理论课密切相关。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了解无机物的一般分离、提纯和制备方法,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学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培养动手、观察、思维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八、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无机化学中的“解离平衡”、“氧化还原”“配位化合物”“d区元素的重要性质”以及常见的无机基本操作。 九、实验方式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考核内容及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老师课堂只讲解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和部分难点 4.实验1人1组。每个实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碰到疑难问题,学生要善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 和SIUMLINK 在控制工程领域中的基本应用。 (2)了解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对典型输入的响应波形和系统的频率特性。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计算机,MATLAB6软件一套; 三、实验内容: 1、以MATLAB 命令方式,绘制出下列传递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和BODE 和Nyuist 图。 (1)G1=1/s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 BODE 图 Nyquist 图 (2)G2=1/(0.5s+1)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 BODE 图

Nyquist图 (3)G3=s 因为传递函数中分母s的阶数高于分子s阶数,所以没有单位阶跃波形图。 BODE图Nyquist图 (4)G4=0.5 s + 1 因为传递函数中分母s的阶数高于分子s阶数,所以没有单位阶跃波形图。 BODE图Nyquist图

(5)G5=1/(s^2 + 1.4 s + 1)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BODE图 Nyquist图 (6)g6=(0.5 s + 1)/(s^2 + 1.4 s + 1)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BODE图 Nyquist图

2、利用SIMULINK对下图所示系统建立控制系统模型,并对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时进行系统输出仿真。 单位阶跃: 正弦信号: 3、利用MATLAB,求出下边传递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完成下表并总结规律。 传递函数:G(s)=1/(τs+l) τ=0.1 τ=1

τ=5 τ=10 τ=50 规律总结:惯性环节的输入响应不能立即稳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时间常数愈大惯性愈大,延迟时间愈长,时间常数表征该环节的惯性,同时上升时间与时间常数成正比。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初三化学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学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人教版) 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②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③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 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1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2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专家建议 让学生亲自动手比老师讲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教师: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水等。 学生: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1课时 引入新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 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学会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 由度的计算方法; 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缝纫机头; 2.学生自带三角板、铅笔、橡皮; 三、实验原理: 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一些简略符号(见教科书有关“常用构件和运动副简图符号”的规定)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表明机构的运动特征。

四、实验步骤及方法: l、测绘时使被测绘的机械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2、根据相联接的两构件的接触特征及相对运动的性质,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种 类; 3、选定投影面,即多数构件运动的平面,在草稿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及构 件的连接次序,从原动件开始,逐步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用数字1、2、 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英文字母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 4、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即转动副间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的方 向等,选定原动件的位置,并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五、实验要求: l、对要测绘的缝纫机头中四个机构即a.压布、b走针、c.摆梭、d.送布,只绘出机构示意图即可,所谓机构运动示意图是指只凭目测,使图与实物成比例,不按比例尺绘制的简图; 2、计算每个机构的机构自由度,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的自由度相对照,观察计 算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 3、对绘制的机构进行结构分析(高副低代,分离杆组;确定机构级别等)。 六、思考题:

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教案-车辆

第1篇热加工成型 第1章铸造成形 1.授课时数:4学时 2.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铸造成形的工艺基础、基本概念、特点,铸件的结构工艺性和铸造工艺设计。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金属液态成形的工艺基础,砂型铸造及特种铸造方法,铸件的结构设计方法。 4.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 5.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金属液态成形的工艺基础; (2)掌握砂型铸造方法; (3)掌握铸件的结构设计方法; (4)学会绘制铸造工艺图。 §金属液态成形工艺基础 1.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讨论合金的流动性和充型能力,铸件的凝固与收缩,铸件的内应力、变形和 裂纹,铸件的常见缺陷及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流动性、充型能力、凝固与收缩、缩孔与缩松、铸件的内应力、变形和裂纹等基本概念,以及影响流动性和充型能力的因素以及减小内应力,变形和裂纹的措施。 3.教学要求: 了解影响液态成形工艺的因素,提高合金流动性及充型能力。正确选择凝固方式,减小应力,变形和防止裂纹,提高铸件质量。 4.基本知识点: (1)合金的流动性和充型能力 ①流动性和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②充型能力及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 a.浇注条件 b.铸型 (2)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①铸件的凝固方式 a.逐层凝固 b.糊状凝固 c.中间凝固 ②铸件合金的收缩

a.液态收缩 b.凝固收缩 c.固态收缩 ③缩孔与缩松 a.缩孔与缩松的形成 b.缩孔与缩松的防止 (3)铸件内应力、变形与裂纹 ①铸件内应力 a.热应力的形成 b.机械应力的形成 c.减小应力的措施 ②铸件的变形 ③铸件的裂纹 ④合金的吸气性和氧化性 ⑤铸件的常见缺陷分析 a.孔眼 b.表面缺陷 c.形状尺寸不合格 d.裂纹 e.其他 §砂型铸造 1.教学内容: 讨论砂型铸造方法和砂型铸造工艺设计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手工造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合理进行铸造工艺设计。 3.教学要求: 了解造型与造芯方法,熟悉手工造芯的基本方法。 4.基本知识点: (1)砂型铸造工艺过程 (2)造型与造芯方法 常用手工造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3)铸造工艺设计 ①浇注位置的选择; a.铸件的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位于侧面 b.铸件的大平面应朝下 c.面积较大的薄壁部分置于铸型下部或使其处于垂直或倾斜位置 d.对于容易产生缩孔的铸件,应将厚大部分放在分型面附近上部或侧面 ②铸件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a.应尽可能使铸件的全部或大部分置于同一砂箱中 b.应使铸件的加工面和加工基准面处于同一砂箱中 c.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量,尽可能选平直面的分型面 d.应尽量减少型芯和活块的数量,以简化制模、造型和合型等工序

《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801105B 中文名称:化工基础实验 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 Experiment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0 总学分:1 适用专业:化学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 二、实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化工基础实验是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工基础实验以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思路,实验手段的合理运用等内容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对学生培养的具体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化工过程技术与设备、实验方法学、现代测控原理等理论知识,分析和设计化工 过程单元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 2、掌握先进的测量手段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与计算机在化学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全 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化工实验,使学生在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加深对化工操作过程原理的理解,增强工程观点,了解典型化工设备的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掌握化工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测量技术; 学习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正确书写实验报告,掌握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方法。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伯努利实验 【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

【目的与要求】: 1、观察不可压缩流体在导管内流动时机械能相互转化现象。 2、加深对流体流动过程中基本原理的理解。 【内容提要】: 测定流体在导管内作定态流动时,沿导管各截面之间各种形式的机械能,并验证伯努利方程。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伯努利实验仪装置 实验二管路阻力的测定 【实验类型】 应用型实验 【目的与要求】: 1、明确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2、以实验方法直接测定摩擦系数及局部阻力系数。 【内容提要】: 确定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是研究管路流动系统中流体流动与输送的重要问题之一,流体流动时的能量损耗时由于管路系统中存在着各种阻力,本实验测定管路的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确定摩擦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 【所需主要仪器设备】 管路阻力测定实验装置;配套离心泵及水槽 实验三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实验类型】 应用型实验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离心泵的构造、安装流程及正常的操作过程。 2、掌握离心泵各项主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加深对离心泵的性能和操作原理的理解。 【内容提要】: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综述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综述 -----机电工程系刘小兰一、课程基本情况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在课改改过程中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进行高度浓缩与提炼而整合的结果。该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是机械类及近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常用机构和传动装置以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承载能力、结构特点、材料选择、标准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以《机械制图》为前导,利用《机械制图》中的识图和绘图能力,最终把设计对象用图样表示出来。本课程还为后续《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备修理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课程提供一般性的机械常识和机械设计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1、知识目标: (1)掌握应用平衡方程对实际结构进行外力分析和计算,掌握构件内力、应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2)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3)具备机械零件和简单部件(如减速器)的设计能力。 2、能力目标: (1) 逐步增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 (2)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4) 养成踏实、严谨、进取的品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素质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机械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我国机械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 (3)感受机械设计成果的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5)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

高一化学《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2.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让学生讨论一些实验问题来初步体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初中化学已经介绍了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天平的使用等基本操作,也介绍了过滤、蒸发等分离操作。本节选择粗盐提纯这一涉及基本操作较多的典型实验,复习实验原理和步骤,使学生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离子检验等基本操作。进而继续学习蒸馏和萃取等新的分离方法,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提高。基于以上观点: 教学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3.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从三维目标的层面上来看,掌握化学实验方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的方案,并在初步掌握溶解、过滤的基础上学习蒸馏、萃取的操作,可以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并可为选修课《实验化学》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以上观点: 教学难点: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二、学生分析 1.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学习较为主动,有学习动机和兴趣,能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与要求,积极关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2.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实验知识,本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对初中已有的有关实验知识的拓宽和提升。初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已经涉及一些实验安全问题、分离的方法。已经初步了解了粗盐提纯的方法,蒸馏的简易装置。在本章中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巩固粗盐提纯的操作,掌握蒸馏的实验室正规的装置和规范的操作,学习新的分离提纯的方法——萃取,还要了解有关离子的验检。可以看到第一节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在分离提纯的学习过程中纯盐提纯有关的操作学生比较熟悉,其学习的难度不大。但对于课本中提到的提纯后溶液依然存在的杂质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分离提纯,对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四章教案

Chp.4 频率特性分析
基本要求
1.掌握频率特性的定义和代数表示法以及与传递函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微分方程 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频率特性和频率响应的求法; 掌握动刚度与动柔度的概念。
2.掌握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组成原理,熟悉典型环节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特点及其绘制, 掌握一般系统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特点和绘制。
3.了解闭环频率特性与开环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 4.掌握频域中性能指标的定义和求法; 了解频域性能指标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5. 解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1.频率特性基本概念、代数表示法及其特点。 2.频率特性的图示法的原理、典型环节的图示法及其特点和一般系统频率特性的两种 图形的绘制。 3. 频域中的性能指标。
本章难点
1.一般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画法以及对图形的分析。 2.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基本关系。
§1 概述
一、频域法的特点: 系统分析法:时域法、频域法 ① 仅数学语言表达不同:将 t 转换为ω,不影响对系统本身物理过程的分析; ② 时域法侧重于计算分析,频域法侧重于作图分析; 工程上更喜欢频域法 ③ 优点:a)系统无法用计算分析法建立传递函数时,可用频域法求出频率特性,进而 导出其传递函数; b)验证原传递函数的正确性: 计算法建立的传递函数,通过实验求出频率特性以验证; c)物理意义较直观。 ④ 缺点: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工程上大量使用频域法。
二、基本概念: 1、频率响应: 定义:系统对正弦(或余弦)信号的稳态响应。 输入:xi(t)=Xisinωt 输出:包括两部分: ① 瞬态响应:非正弦函数,且 t→∞时,瞬态响应为零。 ② 稳态响应: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波形,仍为正弦波,但振幅和相位发生 变化。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项目数_______________总学时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助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____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如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 n 对系统动态性能 的影响;定量分析ζ和ω n 与最大超调量Mp、调节时间t S 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 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超调量% σ: 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 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 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 5)鼠标双击实验课题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在参数设置窗口中设置相应 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6)利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带入下式算出超 调量: Y MAX - Y ∞ % σ=——————×100% Y ∞ t P 与t s :利用软件的游标测量水平方向上从零到达最大值与从零到达95%稳 态值所需的时间值,便可得到t P 与t s 。 四、实验内容 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ω2 n ?(S)= (1) s2+2ζω n s+ω2 n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教案设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课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认识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化学教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案。 2.激发学生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 重点: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 难点: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 实验准备:各种常用化学仪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为题,导入新课。 二.授新课: 1.结合课本P191内容,讲解、强调化学学生实验的要求。 2.结合实物,讲述一些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 ⑴试管⑵试管夹 ⑶玻璃棒⑷酒精灯 ⑸胶头滴管与滴瓶⑹铁架台 ⑺烧杯⑻量筒 ⑼集气瓶⑽漏斗 ⑾长颈漏斗⑿锥形瓶 ⒀蒸发皿⒁导气管 ⒂其它仪器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对照课本图3、图4,说出这两个实验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的名称。 第二课时 课题: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1.了解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学会正确取用药品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难点:滴管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实验准备:固体药品、液体药品、药匙、镊子、小纸槽、滴瓶、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授新: (一)药品的取用: 1.讲解要注意的事项; 三不原则; 节约药品原则; 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2.操作原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块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液体药品的正确方法;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正确方法; 滴管的使用方法; 浓酸浓碱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学生操作练习: 1.练习用小纸槽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 2.练习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装入试管中, 3.用50 mL量筒取45 mL水;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课题:物质的称量与加热 教学目标:1.掌握称量化学物质的方法;了解物质加热应注意的事项。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

最新 机械基础实训大纲教案

《机械基础》实训大纲教案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 课程编码:适用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械自动化专业、模具专业等的中职学生 一、实习时间 第3学期,共14课时,每个实习课题2课时。课题时间一般安排随该科的教学 进度一致。 二、实习地点 学院实训大楼机械基础实验室 三、实习的目的 机械基础实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实训主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机 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的理解,增强对所学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实习内容分为7个实验项目,具体目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安排如下: (一)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实验目的和要求:牢记各种运动副、构件及机构的代表符号;掌握依照现有机 械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最后结合理论知识计算并验证这些模型的自由度。 实验内容: 1.观察机构的运动,弄清楚构件数目和运动副的类型、运动副的数目; 2.合理选择机构运动简图的投影面; 3.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 4.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5.确定比例尺,作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注明构件的运动学尺寸。 (二)实验二:机械原理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诸如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周转轮系, 间歇和停歇运动机构,组合机构,空间机构等部分的运动规律及工作原理,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实验内容 1、介绍家用缝纫机等典型机器及各种运动副; 2、平面连杆机构; 3、机构运动简图及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 4、凸轮机构。包括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及空间凸轮; 5、齿轮机构。平行轴齿轮传动、相交轴齿轮传动及相错轴齿轮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及渐开线、摆线的形成;

初三化学化学实验教案[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师:程琴敏 实验目的: 1、认识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的使用方法。 2、学会取用药品的方法,了解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3、掌握试管、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振荡、加热等实验操作,学会仪器装置的 连接,会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4、学会洗涤试管和判断试管是否洗净的方法。 仪器:试管(5)、试管夹、试管架、烧杯、镊子、药匙、滴管、量筒、玻璃棒、托盘天平、酒精灯、试管刷等。 药品:蒸馏水、锌粒、碳酸钠粉未、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其他用品:火柴、纸片、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常用仪器介绍及用途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取1粒锌粒放入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和纸槽取少量碳酸钠粉未放入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用量筒取2mL蒸馏水放入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注意:仰视和俯视时的读数和实际取值如何) (2)用量筒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并观察现象,然后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用滴管向盛有锌粒、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观察现象。 3、酒精灯加热物质 (1)如图所示,观察酒精灯的火焰。 (2)将上述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试管,用试管夹夹持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并观察现象,然后将放在试管架上。 4、托盘天平的使用 用托盘天平称取2.5g的碳酸钠粉未,并观察现象。 5、仪器的连接与装配 6、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7、洗涤玻璃仪器 洗净的标准:管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思考与交流:

1、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导致试管破裂的原因有哪些?若是固体或液体又是如 何? 2、用托盘天平称取2.5g的碳酸钠粉未,将砝码放在左盘,称出的实际药品质量 是多少?若称取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应如何处理? 小结: 列表归纳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用途 作业:完成《实验操作指导》P2—4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