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
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成果和精髓:第一部分:该考研政治基本知识点概述本部分内容分为六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党的七大通过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变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幽灵雪峰,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与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引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形成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先导力量和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对中国实际的科学判断,因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中国在这一阶段需要坚持或发展的一些基本经济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石,通过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可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并保护人民的利益。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的解决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正确的发展指导。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真研究世界发展动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立探索。
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提下,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适时地进行经济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保持经济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处理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正确把握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其中国化。
中国问题包括中国的革命问题、中国的建设问题和中国的改革问题。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它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注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及教案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及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与过程,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关系。
学时安排:6教学内容:(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历史进程(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是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并使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已开始;但如果作为中国共产党“辞典”中一个特定概念则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某些偏差;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具有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
其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于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重大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对我们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4页,7-8页)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36页)和指导意义?(38-40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2)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3)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4)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佑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48—53页)。
解放思想(51页)、实事求是(50页)、与时俱进(51页)的概念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32期2组 延边大学 李逢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日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一. 关于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口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全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段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3)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式比过去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但是从大体来讲,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我们的主人要任务,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二.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提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提供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我们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着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并指明了正确方向。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性、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远提高党的创造性、先进性。这样,党就能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始终成为领导核心。 三、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