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英明治疗消渴病的体会
消渴治疗体会与感悟

消渴治疗体会与感悟
消渴是一种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常常伴随着口渴、多尿、口干舌燥等不适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治疗和调理后,我对消渴的治疗体会和感悟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习惯的改变至关重要
消渴的治疗不能简单地依赖药物,还需要配合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调整。
比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注意休息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消渴症状。
二、药物治疗需谨慎
在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需要注意避免药物的滥用。
有些药物会产生副作用,如引起胃肠不适等,甚至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
三、心态对治疗的影响很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需要持久的耐心和恒心。
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对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患者需保持正面的态度,坚持长期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注重预防和康复
消渴的治疗不仅仅是缓解症状,更需要注重预防和康复。
患者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控制饮食,如何进行适当的运动,并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消渴的治疗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协作,采取全面的治疗措施,从生活习惯的调整到药物治疗,再到心态的调整,每一个环节都
需要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消渴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认识及临床用药体会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认识及临床用药体会消渴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懂”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
对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病因素,也分别作了论述。
如《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由于先天禀赋的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钠轻孰重为主次,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瘴》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但在治疗上不宜绝对划分,因虽有三消之分,但其病机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脾)、肾有密切关系。
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即是此意。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古今录验方》中明确地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临床突出特点为高血糖、尿糖阳性,病程长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而病情控制不良或遇各种应激情况时又随时可发生各种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等。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禀赋不足我国对消渴病的认识较早,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
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二、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素问。
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邱英明教授应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经验

邱英明教授应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经验发表时间:2017-12-15T16:16:56.11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7年11月作者:蔡恩照1 林燕2 邱英明3[导读] 邱英明教授业医30余年,应用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预防糖尿病,收到良好效果,受到病患好评。
1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医院/福建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363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福建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0【摘要】浅述邱英明教授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关键词】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糖尿病,邱英明。
邱英明教授业医30余年,应用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预防糖尿病,收到良好效果,受到病患好评。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现将邱师治未病思想总结如下:1.糖尿病病因病机的演变邱师认为:糖尿病当属中医“消渴”范畴。
“消渴”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云:“凡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又如《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藏气法时论》载“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灵枢·本藏》“脾脆善病消瘅” ;《慎斋遗书·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消渴之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
邱师认为先天不足,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均可致消渴,病机总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纲。
2.中医“治未病”思想邱师认为:“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祖国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治未病有以下几层含义:其一为未病先防;其二为欲病救萌;其三为既病防变;其四是是瘥后防复。
邱师认为: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研究工作,与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强调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并强调:要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消渴查房心得体会

中医消渴查房心得体会中医消渴查房心得体会消渴是一种以口渴、多饮、多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于中医内科的范畴。
在中医诊疗中,查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和问诊等方式,了解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在长期的查房工作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在查房过程中,要注重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状态和体态变化等。
中医强调“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可以得知其气血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例如,面色苍白可以提示气血不足,而面色红润则可能是内火旺盛。
此外,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可以了解其神气的充盈与否,是否存在疲倦或苦闷等情绪。
体态变化也是重要的观察对象,如肥胖、消瘦、体形畸形等,都可能与疾病有关。
这些观察都可以为我们判断病情提供重要的线索。
其次,在与病人交流时,要细致入微地询问病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中医讲究“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舌诊和脉诊等方式,可以进一步辨证。
在消渴病情的询问过程中,要注意病程、起病的诱因、病情的变化等方面的细节,这些都对于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耐心听取病人的描述,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要细致观察病人的舌质、舌苔和脉搏等,进行舌诊和脉诊。
中医强调“舌诊为上、脉诊为下”,这两个方面都是反映疾病内在状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和舌苔的厚薄、颜色等,可以获得疾病发生的内在特点,如气虚舌淡,阴虚舌红等。
脉搏的触诊也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如脉细而沉则为气虚,脉弦则为肝气郁结等。
这些反映疾病内在状况的体征,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最后,要结合病人的一般状况,综合分析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重视个体化,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在消渴病情的处理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的气血状况、病情的轻重、病人的年龄和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思考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疗效的预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学三字经》“消渴第二十一”之体会

《医学三字经》“消渴第二十一”之体会摘要】消渴病,西医称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本文就《医学三字经》中“消渴第二十一”的论述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渴病高血糖功能障碍【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369-02消渴的发生多由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所致[1]。
消渴病(糖尿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1)阴虚热盛型:症以口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急躁易怒,怕热心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者。
(2)气阴两虚型:证以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舌体胖大,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无力者。
(3)阴阳两虚型:证以形寒怕冷,面色苍白无华,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四肢欠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阳萎早泄,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无力者。
以此为依据而辩证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我们目前的中医水平只及前人的皮毛,所以《医学三字经》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本人每读一次均有收获。
如学习“消渴第二十一”并在医疗实践中有较好应用:消渴症津液干七味饮一服安金匮法别三般二阳病治多端少阴病肾气寒厥阴病乌梅丸变通妙燥热餐赵养葵云:“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见大渴、大燥,须六味丸料一斤、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
白虎、承气汤皆非所治也。
变通妙燥热餐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润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
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
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
余每用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神效”。
《四圣心源》消渴心得

《四圣心源》消渴心得《四圣心源·消渴》心得今天遇到了一个病例,对其症状的思考,居然让我对黄师《四圣心源·消渴》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这篇小文,将从方剂的角度来剖析消渴病的治疗。
在《四圣心源·消渴》篇中,提到了肾气丸,猪苓汤,桂附苓乌汤三个方子。
同样是治疗消渴,但这三个方子却有不同的适应证。
一、肾气丸地黄二两八钱山萸一两四钱山药一两四钱丹皮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桂枝三钱五分附子三钱五分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不知,渐加。
看张仲景的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
这么简单的一个条文,说明什么问题?喝水一斗,身体吸收掉一部分,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小便也一斗,说明什么?黄元御说得很明白,溺多而精少也。
是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这个精。
精怎么会出来呢?黄元御解释说“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水泉不止。
”这个解释很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知道,凡是这个收藏,就是肾之性。
凡是这个疏泄,就是肝之性。
这两个是一对矛盾,一个要藏,一个要泄。
如果是肾气足,那肝就不能泄,就不会出现这个“饮一溲一”的情况。
只有肾气虚了,他战胜不了这个疏泄之性,那精就从小溲里出来了。
那既然是泄了,怎么办?补实这个虚弱的肾气,自然这个“精”就不漏了。
这也许是为什么这八味药称为“肾气丸”的原因吧,也就是补肾气的意思。
大家看这八味药怎么发挥作用,黄师说“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桂,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薯蓣、山萸,敛肾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总体上说这个方子是补精,固精,清风,疏木,暖肾这几个作用。
那么通过这些资料,从方测证。
病人的情况应该有畏寒怕冷、口渴、小便多(有些会有白浊,这个是精泄之象了)、苔白、腰酸。
脉会略浮,弦细,重按偏无力这样一些症状。
所以从这里来思考的话,如果忽略了“精”不足的情况,将肾气丸证误为四逆汤证后,会出现什么问题?二、猪苓汤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三钱,研阿胶三钱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理体会

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饮食调理体会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治疗消渴症的有效方法规则,并进一步总结通过饮食结构的调节减轻消除或预防消渴症的经验体会。
方法选取我科室2013年4月到8月的30例采用中医治疗的消渴症病例,通过翻查回顾其治疗记录,对其进行的心理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自我感测,以及干预用药等治疗方法进行经验体会的总结。
结果在这30例接受中医治疗以及饮食调整的患者中,有26例患者病情明显减轻并得到控制,有4例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的好转。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利用中药调理,对饮食科学的进行搭配,外加健康思想教育,对消渴症即糖尿病的症状减轻、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消渴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消渴症中医辨证治疗饮食调理【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10-02消渴症是中医对西医中常说的糖尿病的别称,此类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既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消渴症是一种顽固性终身疾患,中医认为此病主要是由于饮食结构不科学,体内滋生痰湿,积热不化所致。
患得此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经大量的实践研究,此病的最好控制措施在于普及饮食结构的科学知识,做好及早的预防工作。
另最重要的还要早发现早治疗,做好健康思想教育,才能更明显的改善消渴症的症状,明显的提高消渴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就2013年4月到8月本科室接受中医治疗的30例消渴症患者病例进行翻查回顾,总结对于消渴症的中医治疗方法规则以及健康思想教育,科学搭配饮食重要性等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如下:1.研究对象与治疗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本科室2013年4月份到8月份消渴症病例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在40~68周岁,均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接受中医治疗和进行科学饮食调理的30个消渴症患者的治疗病例记录进行翻查回顾,对中医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健康思想教育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纳总结。
消渴病人的护理体会

消渴病人的护理体会标签:消渴;护理;体会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乏力,“三多一少”症状,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甚至发生昏迷而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其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湿燥药物等因素,其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变主要与肺、胃、肾三脏有关。
现对该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中药调护几千年来,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病异治”是中医特色之一。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表现,通常分为以下几个证型进行中药调护。
1.1阴虚热盛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易饥,口臭便秘,舌苔黄燥,脉洪数,多选用有养阴清热作用的中药,如生地、麦冬、黄连、花粉、知母、石膏等煎水代茶饮。
1.2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多饮多尿,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易感冒,易出汗,舌质淡,脉沉细,多选用有益气养阴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山药、熟地、五味子、山萸肉等煎水代茶饮。
1.3阴阳两虚型表现为口干但饮水不多,腰酸乏力,夜尿多且多泡沫,怕冷,面色黑,舌淡,脉沉细无力,多选用滋肾温阳的中药,如仙茅、仙灵脾、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等煎水代茶饮。
临床和实验证实,上述中药有的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有的可改善胰岛素的抵抗,有的可以减少胰岛素拮抗激素的血浓度,因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故对糖耐量减低,轻、中度消渴病疗效较好。
对中、重度消渴病采用“中药加小剂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方法,亦可收到理想效果。
2、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消渴病治疗的基本措施,所有消渴病人无论采取降血糖治疗与否,首先必须控制饮食,饮食控制可减轻胰岛素β细胞的负担,降低血糖。
轻症病人通过单纯饮食控制可使血糖下降,症状缓解。
重症病例在控制饮食的同时常需应用降低血糖的药物,同时应配合适当的体力活动,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控制饮食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语 : 邱师认为糖尿病在 中、 西医治疗领域都属 于难治 性疾病 , 其病程长 , 病势缠绵 , 并发症多 ; 对于其治疗 当不忘 早期干预 ,有是证用是方 ”此复方玉 泉饮均适用于糖耐量 “ , 异常或糖尿病 中有上述症状者 ;中医对于糖尿病 的治疗不 应单纯以降糖为 目标 , 更应重视 中医药在改善病患症状 、 提 高 生 活 质 量 方 面 的优 势 。
中 国 中 医 药 咨 讯
・
21 年 1 月下 第 2 第 3 期 00 1 卷 3
No e e 2 0 V0 . No 3 v mb r 01 1 2 -3
1 ・ 94
J u a f iaT a io a ieeM e ii eIfr t n o r l o n rdt n l n Ch i Chn s dcn o节 , . 恣食肥甘厚 腻 , 食不归 饮 正化, 形体 1益肥胖 , 3 湿郁化热。再者脾虚湿蕴 , 脾失健运 , 湿浊内盛 , 郁久化热。治当芳香醒脾 , 清热化湿 。 以黄连 、 药 天花粉 、 苍术 、 藿香 、 法半夏 、 陈皮 、 朴 、 厚 砂仁 、 佩兰 、 玉米须 等清 中化湿 , 芳香悦脾 。 如伤脾耗气 , 则注意补气健脾 , 如绞 股蓝有补气兼 清热之功 ,若湿热化燥伤津 , ; 又须清热润燥 ,
2 辨 治原 则
之别 ; 治疗上注意发掘传统经验 , 如程钟龄 “ 治上消者润其 肺兼清其 胃, 治中消者清其 胃兼滋其 肾,治下消者 滋其 肾 兼补其肺” 如燥热者 , , 病位多在肺 胃; 湿热者 , 病位 多在脾 胃; 阴虚以脾肾阴虚为主 ; 痰瘀 阻滞者 常见于 四肢 、 目病 双 变。标本兼顾 , 把握健脾益气 、 滋肝补肾 、 化湿清热 , 活血等 整体调治 。 3 治则 三 法 其一 、 扶脾助 肾总为本。补脾益气 , 滋养肾阴为主要治 法, 贯穿于糖尿病论治的整个过程 。 临床观察病程较短者初 起 多伤肺 , 程 日病程 H久则“ 病 穷必及 肾” 肾阴亏耗 , 阴 , 气 两伤。补脾则脾脏健运 , 精微 、 津液得 以生化 、 输布 ; 滋肾则 。 肾阴渐 充 , 固摄 有 权 , 脏 得 以 濡养 。 五 其 二 、 浊 化 瘀 贯 始终 。 本 为 虚 , 、 、 、 邪 实 内 祛 病 痰 湿 热 瘀 留, 因虚致瘀 ” “ 或“ 或 因实致瘀” 故消渴病程多挟湿挟瘀 , , 治 疗 当不 忘 祛邪 。 其三 、 运脾养 胃畅气机 。 在诸多益气养 阴的滋腻之品 , 常可加 入鸡 内金 、 谷芽 、 麦芽 、 山楂 、 砂仁 、 神曲等 , 健运脾 胃、 流畅气机。 4 复 方 玉泉 饮 在 消 渴 证 治疗 中 的应 用 根据多年 的临床经验总结 ,对于无典型三消症状或服 西 药 血 糖 已控 制 但 症 状 持 续存 在 者 ,拟 定 了 治 消渴 病 的 基 本 方 : 方 玉 泉 饮 , 疗 以 基本 方 为 基 础 , 减 用 药 。 方 玉 复 治 加 复 泉饮组成 : 子参 、 芪 、 太 黄 酸枣仁 、 白芍 、 甘草 、 炙 生地 、 怀山 药、 枸杞 、 菟丝子 、 苍术 、 葛根 、 麦芽 、 鸡内金 、 陈皮 、 丹皮。本 方 以太子参 、 黄芪益气 养 阴; 酸枣 仁 、 白芍 、 炙甘草酸甘 化 阴; 生地 、 枸杞 、 怀山药调补 肾阴 : 菟丝子温阳暖肾, 意在“ 阳 中求阴”加入香燥灵动 、 ; 健运脾机之品一苍术 , 以纠众多滋 腻 药 物 碍 胃之 弊 , 可 “ 脾 精 ” 再 入 葛 根 鼓 舞 脾 气 升 清 ; 亦 敛 ; 麦 芽 、 内金 流畅脾 胃气机 ; 鸡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 , 皮清热 丹 活血化瘀 。全方共奏益气养 阴、 祛浊化瘀之效。 对 于消渴兼证的治疗 ,如消渴 日久 ,出现肢体麻木不 仁, 多认 为痰 瘀内阻所致 , 故于基本方 中加入鸡血藤 、 络石 藤、 清风藤 、 威灵仙等养血 活血 、 祛风通络之品 , 以改善阴亏 血少 , 脉道滞 涩 ; 若见 眼痒 干涩 、 视物模糊者 , 可佐草决明 、 青 葙子 、 谷精 草等明 目清热之 品; 兼见胸闷胸痛 、 若 心悸气 短者 , 则以温通 心阳、 活血止痛治之 , 于基本 方中加入桂枝 、 薤白、 桃仁 、 丹参等 。再者对 于夜寐 差者 , 可酸枣仁加量至 3 g 因其性 味甘酸 , 0, 取其养心神 、 阴津 、 敛 清虚热之效 。 或加
亦 可 选 用 石斛 。
1 二为燥热 病 因素禀亏虚 , . 2 或因情志失调 , 肝郁化火 , 志火燔灼 , 或房事过度 , 阴精耗伤 , 水亏火旺 ,下焦生热 , “ 热 则 肾燥 , 肾燥则渴”等等灼热内生, , 阴虚热淫 。治宜清热润 燥 , 以养 阴, 佐 药用 : 石膏 、 知母 、 天花粉 、 芦根 、 北沙参 、 地骨 皮、 石斛等。 1 为 瘀 热 病 因湿 热 、 热 郁 结 日久 , 熬 津 血 , 液 粘 _ 3 燥 煎 血 滞, 运行不 畅; 瘀郁 日久化热 , 治当清 热凉血化瘀 , 药用 制大 黄、 桃仁 、 赤芍 、 丹皮 、 丹参等 。 1 四为 痰 瘀 消 渴 1久 , 阴 两 虚 , 虚 则 津 液 转 输 失 . 4 3 气 气 常, 津液滞 留, 化为痰浊 ; 阴虚生内热 , 煎熬 津液 , 亦炼 津为 痰。 气虚失于摄血 , 血不行则血溢脉外 , 形成瘀 血 ; 虚火灼津 熬血 , 血溢脉外或血行不利 , 则瘀血形成 。正如《 血证论》 谓 “ 瘀血在里 , 口渴 , 则 所以然者 , 血与气本不相离 , 内有瘀血 , 故气不得通 , 不能载水津上升 , 是以发渴 , 日血渴 , 名 瘀血去 则不渴矣” 。因此 , 痰瘀贯穿消渴整个病程 , 到后期 , 阴损及 阳, 阳虚寒凝 , 血运 无力 , 瘀血痰 浊阻滞 , 使病情更加 复杂 , 导致糖尿病血管神经病等多种并发症 。
邱英 明治疗 消渴病 的体 会
曹红霞 ’ 林燕 z 蔡恩照 邱英明( 指导老师 ) ( 门市 中医 院糖 肾科 , 建 厦 门 ,6 0 1福 建 中 医药 大 学 , 建 福 州 ,5 18 厦 福 3 10 ; 福 30 0 )
【 摘要 】 消渴古今 有异 , 莫局限于 阴虚燥热之本 , 辨证应 注意邪实正虚交错复 杂; 在治疗方面 : 以健脾益 肾为基本原 应
辨证上亦不忽视上 、 、 三消之分 , 燥 、 中 下 肺 胃热 、 。 肾虚
则; 祛浊化瘀贯彻始终 ; 舒畅中焦 以调畅气机。
【 关键词 】 消渴 ; 中医 ; ; 治疗 体会 ; 邱英明
邱英 明教授 , 系厦 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医二 十 业 载, 勤学古籍 , 博采众方, 总结经验 , 形成 了 自己治疗 消渴病 的学术思想 , 消渴古今有异 , 古之消渴( 糖尿病 )初起常见 , “ 三多 ”多饮 、 ( 多食 、 多尿 )渐至出现“ 少” 消瘦 ) , 一 ( 的典型 消渴病( 阴虚燥 热 ) 。今之消渴 ( 糖尿病 )大多 以肥胖为基 , 础 , 体质为气 阴两虚 , 、 、 、 其 痰 湿 热 瘀内 留 ; 如症 见疲乏无 力、 食后饱胀 、 咽干 口燥 、 手足心热 、 腰膝 酸软 、 寐差耳鸣等 症, 反映其病本脾虚气弱 , 肾阴不足。而 口渴多饮 、 易饥 、 便 秘、 舌质暗红苔黄腻 、 脉弦等 , 反映燥热 、 湿热 、 瘀热 的不 同 程度存在。一旦血糖升高 , 经有效的西药 降糖治疗 , 虽使高 血糖迅速控制 ,但保持原来的基本证 型 , 故治疗上不当拘 泥 于 三 消 辨证 。 1 消 渴 辨证 莫 囿阴 虚 燥 热 。 消渴以阴虚燥热为本 , 拘泥 于此 。阴虚燥热 , 但莫 耗伤 津血 , 津亏液少 , 不能 载血循 经 ; 燥热 内灼 , 煎熬营血 , 必致 血瘀。 瘀血又可化热伤 阴, 形成恶性循环。 而脾 胃耗 伤 , 脾气 亏虚 , 运化不行 , 湿浊内生 , 郁而化热 。因此 , 邱师认为治疗 消渴 , 应抓住气 阴两虚之本 , 、 、 湿 瘀 燥热之标 , 标本 同治。 推 崇周仲瑛先生治疗 消渴之法 ,辨证论治要注重邪实。即湿 热、 燥热 、 瘀热 ; 每多互为因果 , 兼见共存 , 治应兼顾 , 针对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