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合集下载

简述宋词发展历程

简述宋词发展历程

简述宋词发展历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晚唐和宋代几个阶段。

初唐时期,宋词还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多数还属于文人的诗歌创作范畴。

其中,以李白和杜牧为代表的诗人以豪放、奔放的风格为主,其作品多以自由、奔放的情感和豪放、豪迈的形象为特点。

在盛唐时期,宋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在文学创作上,盛唐时期的宋词以汪洋恣肆的情感表达为主,内容多以咏物、咏景、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题。

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时期的宋词注重音韵的优美和意境的营造,追求音韵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压力,宋词开始呈现出一种受到严格格律约束的风格。

词人在创作上更加注重音韵之美和格律的准确运用,尤其是五言绝句成为晚唐词的主要形式。

晚唐时期的宋词内容上多以自然景物和感情抒发为主要表达方式,形式上多以古文风格为主,形成了一种大气磅礴、奇诡变幻的艺术风格。

到了宋代,宋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宋代,宋词的创作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的词人多以志怀抒发,抒写社会现实、婉约爱情和典雅山水等题材。

同时,宋代的宋词在形式上逐渐形成四大门类,分别是:"婉约派"、"豪放派"、"山水派"和"杂言派"。

每个门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
映了宋代社会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宋词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从初唐时期的奔放豪放、盛唐时期的音韵意境,到晚唐时期的格律约束和宋代时期的多样化题材和形式,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格局。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宋代咏物词概览

宋代咏物词概览

宋代咏物词概览
路成文
【期刊名称】《当代继续教育》
【年(卷),期】2005(023)003
【摘要】咏物词的发生与词的兴盛基本同步.咏物词的总体创作情况从数量上看与唐宋词的发展也基本同步.但是,作为一种成熟的创作类型,咏物词与整个词史的发展却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咏物词的出现,较之最优秀的唐宋词精品的出现,要滞后许多,咏物词创作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确立相对滞后于词史之演进.
【总页数】5页(P9-13)
【作者】路成文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 [J], 许伯卿
2.王沂孙咏物词与宋代科举诗赋 [J], 李曙光
3.王沂孙咏物词与宋代科举诗赋 [J], 李曙光;
4.宋代咏物词兴盛原因综论 [J], 路成文
5.不滞于物:宋代咏物词的物象空间与意蕴空间 [J], 宋学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咏物诗词类型及其特点

咏物诗词类型及其特点

【咏物诗词的种类及其特点】什么是咏物诗?简单地说: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某一光景、或某一器物、一种动物及某一植物为描述吟咏的对象,来抒发生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诗,基本上都称作咏物诗词。

从历史的发展渊源来看,咏物诗从最早的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古体诗及古乐府歌行演变成律诗绝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咏物诗也在这个时侯逐渐趋向成熟阶段,到了宋代无论是咏物诗或咏物词在诗坛上都占有不能忽略的地位,发展极其旺盛,它们以独到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倾倒着上至贵爵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小至老百姓百姓,直到此刻我们还在传唱抒写此类体裁。

我们第一来认识下咏物诗大体的种类及其特点:1、描摹神态类:这类咏物诗可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神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

比方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六岁时所作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语言清爽爽朗,活龙活现地再现了白鹅红掌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样子,表达了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可是运用三个比喻的手法,把早春时的“柳”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情味盎然,生动地勾勒出春天里杨柳阿娜多姿的形态,在春风中清醒、强健、成长,为我们带来春的活力气味与美的活力享受。

这类作品在咏物诗中不占主导地位,下面介绍的托物言志类、咏物抒怀类在咏物诗中占的比率较大。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忧如是在描述详尽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察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理想与理想。

明朝出名的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出生入死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整体来看是一首比较简易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可是用石灰的“清白”自喻,表达自己为国效忠的梦想与高洁的无尚情操,最重若是在诗句的内部证明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与特别崇拜的气度。

3、咏物抒怀类: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好多相似之处,可是它抒发的感情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详尽环境和作者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亲近的关系。

(完整word版)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完整word版)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

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

《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

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

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

“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

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第十三章 托物寄意篇

第十三章 托物寄意篇

二节 宋代咏物词
南宋中后期是咏物词发展的高峰期。辛弃 疾为核心,陆游、张孝祥等为羽翼的辛派 词人承苏轼词风,怀着中兴的复国理想, 感慨颓危沦丧的国势,不满苟且偏安的现 实,表现奋勇杀敌的理想。表现在咏物词 里,就是将物、我、现实、理想融合一体 ,开拓出咏物词的新境界。来看辛弃疾的 《贺新郎· 赋琵琶》:这是一首借赋物来抒 发隐忧国势、感慨命运的词作。
第二节 宋代咏物词
北宋前期的咏物词人 当以欧阳修、梅尧臣 、柳永为代表,这一 时期的咏物词注重对 所咏之物外在状态的 描绘,讲求形似,用 尽描摹之笔以求惟妙 惟肖的效果,少有寄 托之作。王国维誉为 “咏春草绝调”
第二节 宋代咏物词
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就是将慢词引入词体 ,而慢词铺陈体物的特点正好给咏物词对 物象的刻画创造了足够的空间,以慢词咏 物可以说使咏物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如他的《黄莺儿》:充分发挥了咏物 词详尽描写物态的本旨,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春风得意、万物负暄的园林中黄莺深树 鸣的热闹景象。
/u11 /v_MzUyMjExMzE.html
第一节 唐代咏物诗
初唐咏物诗到“四杰”时,兴寄的成分有 所增加,抒发个人感慨的作品渐多。咏物 诗的思想内容由浅薄浮泛趋向深沉厚实, 艺术个性渐趋成熟。“四杰”之一的骆宾 王也有一首咏蝉诗——《在狱咏蝉》:诗 人的一腔悲愤之情,全都寄托在秋蝉身上 ,蝉与诗人已经浑然一体,物我不分了。
相关链接
咏物诗欣赏 /programs/view/Q EW2OPY65v4/
第一节 唐代咏物诗
陈子昂的咏物诗不多, 但却能用比兴寄托的方 式,抒发诗人内心的情 感,如《感遇三十八首 》其二:最末二句“岁 华”、“芳意”用双关 之语,借花草之凋零悲 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 破灭,寓意凄婉。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作为有宋⼀代⽂学之胜的是宋词。

在词史上,宋词占有⽆与伦⽐的巅峰地位。

宋词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北宋、南宋两个阶段的变化。

北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个阶段:⼀、宋初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时期,上承五代词风,形式上以令词为主,风格多婉约绮丽,并体现了对五代词风的⽥⾰。

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有⾰新求变的⼀⾯。

晏殊词虽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却把南唐词深婉俊洁的特点发展得较为含蓄、典雅和清淡。

晏殊词写男⼥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纯净雅致。

他往往略去对⼥性容貌⾊相的描写,⽽着重表现抒情主⼈公的恋情。

其词的感情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透露出⾃我解脱的⽓度;语⾔也改变了五代“花间”词的脂粉⽓和浓艳⾊彩,⽽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体现出闲雅⽽有情思的特点。

有提倡富贵⽽不俗、写艳情⽽不纤佻、情中有思等特⾊。

欧阳修的词风同晏殊⽐较接近,但新变的成分要多些。

他对词的⾰新,体现在两个⽅⾯:⼀是扩⼤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向,进⼀步⽤词抒发⾃我的⼈⽣感受;⼆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向开拓,⽽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在宋词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

他的风格深婉、疏隽豪宕,词中表现⾃⼰的⾝世之感,词调、曲调众多,以俚语⼊词。

在这⼀阶段,范仲淹、王安⽯等对词境⼜作了开拓。

范仲淹以深邃的思想、炽烈的深情、深刻悲壮的风格独步词坛,开豪放派之先河。

王安⽯则体现出向诗风靠拢的特点,其词意境开阔,感慨深沉,语调⾼昂,风格独特。

另外,贴近⽣活的张先词,以恬淡朦胧的词境表达⼈⽣感受,以⼩令为主,多写男⼥之情,后来亦写慢词,对柳永产⽣过⼀定影响。

⼆、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慢词开始发展,词的题材也有所开拓,多从都市⽣活中取材,但仍以男⼥的爱恋相思、个⼈的羁旅愁怀为主。

柳永在丰富慢词长调、扩展内容题材、改进词章写作技法等⽅⾯取得了突出成就。

其词内容有艳词、离⼈思妇和羁旅⾏役、表现都市繁华等。

南宋词发展的脉络

南宋词发展的脉络

南宋词发展的脉络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发展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

南宋时期,词的发展经历了以下脉络:1.北宋末年:南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的文学风潮,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晏殊、李清照等人创作了许多具有南宋词特色的作品,奠定了南宋词的基础。

2.宋室南渡:1127年,金朝攻破了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高宗赵构被迫南渡。

这一事件对南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批官僚文人、文化精英随宋室南渡,使得南方出现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南宋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3.程朱理学影响:南宋时期,程颢和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南方广泛传播,对南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使得南宋词更加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强调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统一4.赋词合一:南宋时期,赋词合一成为南宋词的一大特点。

赋是一种描写景物的文体,而词则注重抒写人的思想感情。

南宋词将这两种文体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赋词合一的作品,使得南宋词更具艺术表现力。

5.犹子词派的出现:南宋时期,犹子词派逐渐兴起。

犹子是南宋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清新细腻、情思缠绵为特点,影响了后来的词人。

犹子词派的出现为南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琵琶派的兴盛:南宋中叶,琵琶派逐渐兴盛起来。

琵琶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等,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内省自我为特点,成为南宋词的重要流派之一总的来说,南宋词的发展经历了北宋末年的起源,宋室南渡的奠基,程朱理学的影响,赋词合一的发展,犹子词派的兴盛和琵琶派的兴盛等阶段。

这些脉络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了南宋词的繁荣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宋代咏物词发展的认识
咏物词起初弥散着香艳气息,无法转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人生。而苏轼的咏物词,开
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词人的审美趣味也不再仅仅限于对事物的外在描摹和刻画,
而是把自然事物当作审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
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
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分析:
这首词先写杨花飞舞,而又抛落傍路,雨后化为片片碎萍。作者的心绪也随之经历了惋
惜,悲怨,痛苦的过程。既写花,又写人;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同时还可以感受到,
对杨花实写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杨花不死的灵魂在我们身边飞舞,有三分化作
美丽的春色随着春天的逝去而逝去,两分化作了滚滚红尘飞扬在大自然中,一分化作春水流
淌在天地间。
而此词的魅力和韵味之处在于,杨花的境遇和词人的遭遇相契合了,不是单纯的借杨花
落来表达自己心境,因而在景色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咏物词。

所以说,苏轼在咏物词方面承上启下,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根据事物
自身的特点,把事物自身的物性和作者所赋予的人性很好的结合,给自然景物赋予各不相
同的人格特征和真情实感,从而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使之合而为一,达到美好境界。

作为与苏轼前后相继的词坛领袖,周邦彦具有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周邦彦创
作时精心编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六丑 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
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最谁追惜?但蜂媒蝶使,
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
字,何由见得。

分析:
此词写惜花之情,然而多处铺垫,章法精严,细密。先从时间角度写花落春去,客中未
及赏春,已是怅惘,而留春不住,怅惘又深一层。再从空间角度多方面写寻觅落花的踪迹,
见出惜花的深情。“似牵衣”句又变换角度,不直说人惜花,而写花惜人。插戴残花,劝花
莫随波流去,又分别从行为动作,心理愿望两个角度虚实结合地表现出缠绵不尽的怜惜。文
笔跌宕,变换多姿,将惜花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个时期咏物词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周邦彦更是将这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周邦彦的
咏物词不再单纯是为了咏物,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
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以上分析可见,北宋中后期的咏物词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词人已开始有意识
的去围绕感情去寻求某物,自然景物在成为描写的对象的同时,并在某种程度上染上了词
人的主观色彩,所咏之物基本能和词人的心境相契合。

宋亡之后,作为故国遗民,当时的词人已不敢像南渡词人那样直抒亡国之痛,而只能
暗中饮泣悲伤,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亡国痛楚。王沂孙就是那
个时候最工于咏物的词人。

齐天乐 蝉
一襟馀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
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
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分析:
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了一丝极深的抹
不去的痛。在这首词里,所描述的“枯形阅世”而“独抱清高”的蝉,正是遗民身世和心态
的真实写照。词虽隐晦纡曲,却也深婉有致,借咏蝉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考。

而这个时期的词人既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又蒙受到新朝统治者的残酷肆虐。
在这种情况下,词人们往往以咏物寄怀,来寄托他们对现实的感慨和家国败亡的哀痛。所
以自然景物在他们的笔下染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词人不能尽情
地抒发感怀故国之情,只好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曲折表达这种情思。所以,这时词人的情
感比前期词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忧愤而又清劲幽婉。

总结: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经历了由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到赋予事
物以生命和情感,再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
身世之恨的新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