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我对宋代咏物词发展的认识

咏物词起初弥散着香艳气息,无法转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人生。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词人的审美趣味也不再仅仅限于对事物的外在描摹和刻画,而是把自然事物当作审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分析:

这首词先写杨花飞舞,而又抛落傍路,雨后化为片片碎萍。作者的心绪也随之经历了惋惜,悲怨,痛苦的过程。既写花,又写人;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对杨花实写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杨花不死的灵魂在我们身边飞舞,有三分化作美丽的春色随着春天的逝去而逝去,两分化作了滚滚红尘飞扬在大自然中,一分化作春水流淌在天地间。

而此词的魅力和韵味之处在于,杨花的境遇和词人的遭遇相契合了,不是单纯的借杨花落来表达自己心境,因而在景色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咏物词。

所以说,苏轼在咏物词方面承上启下,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把事物自身的物性和作者所赋予的人性很好的结合,给自然景物赋予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和真情实感,从而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使之合而为一,达到美好境界。

作为与苏轼前后相继的词坛领袖,周邦彦具有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周邦彦创作时精心编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最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分析:

此词写惜花之情,然而多处铺垫,章法精严,细密。先从时间角度写花落春去,客中未及赏春,已是怅惘,而留春不住,怅惘又深一层。再从空间角度多方面写寻觅落花的踪迹,见出惜花的深情。“似牵衣”句又变换角度,不直说人惜花,而写花惜人。插戴残花,劝花莫随波流去,又分别从行为动作,心理愿望两个角度虚实结合地表现出缠绵不尽的怜惜。文笔跌宕,变换多姿,将惜花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个时期咏物词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周邦彦更是将这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周邦彦的咏物词不再单纯是为了咏物,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以上分析可见,北宋中后期的咏物词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词人已开始有意识的去围绕感情去寻求某物,自然景物在成为描写的对象的同时,并在某种程度上染上了词人的主观色彩,所咏之物基本能和词人的心境相契合。

宋亡之后,作为故国遗民,当时的词人已不敢像南渡词人那样直抒亡国之痛,而只能暗中饮泣悲伤,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亡国痛楚。王沂孙就是那个时候最工于咏物的词人。

齐天乐蝉

一襟馀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分析:

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了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在这首词里,所描述的“枯形阅世”而“独抱清高”的蝉,正是遗民身世和心态的真实写照。词虽隐晦纡曲,却也深婉有致,借咏蝉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考。

而这个时期的词人既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又蒙受到新朝统治者的残酷肆虐。在这种情况下,词人们往往以咏物寄怀,来寄托他们对现实的感慨和家国败亡的哀痛。所以自然景物在他们的笔下染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词人不能尽情地抒发感怀故国之情,只好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曲折表达这种情思。所以,这时词人的情感比前期词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忧愤而又清劲幽婉。

总结: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经历了由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到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再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

咏物诗的类型

咏物诗的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咏物的诗句大全

咏物的诗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咏物的诗句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白居易《望驿台》 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3、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5、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8、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9、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1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1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1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1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袁宏道《满井游记》 14、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秦观《点绛唇·桃源》

15、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6、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17、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8、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戎昱《桂州腊夜》 19、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20、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2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2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佚名《庭中有奇树》 23、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4、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25、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何逊《咏早梅/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26、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27、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28、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29、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黄升《南乡子·冬夜》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 柳营指军营。 7 后庭花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送别诗: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 1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2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3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8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6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7蟋蟀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8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分类: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山水田园诗 1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2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 3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4 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5 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6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7 春山渲染静寂的环境。 8 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9云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 10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11 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12 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13 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14 细雨写环境的宁静、恬淡。 15 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 羁旅行役诗 1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3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4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5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6日暮、落日、夕阳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8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思与思乡之情, 9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0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11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2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13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4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5鹧鸪旅途艰险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思乡、凄清 16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7水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18鸿雁鸿燕雁书雁足鱼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 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

满庭芳小阁藏春全词翻译赏析

满庭芳小阁藏春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满庭芳·小阁藏春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 ⑴满庭芳:词牌名。 ⑵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⑶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⑷临水登楼:语出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之句。 ⑸浑似:完全像。 ⑹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⑺韵胜:优雅美好。 ⑻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⑼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⑽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⑾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译文】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创作背景】 此词历来被视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刘瑜《李清照全词》认为此词当为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认为这首《满庭芳》为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的作品。但也有学者认为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如谢桃坊就认为它应是作者遭到家庭变故后所作。 【赏析】

高中常见诗歌意象

常见诗歌意象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比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已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蝴蝶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木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烂柯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彩袖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红颜。 锦瑟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喜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花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待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饿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咏物诗的理解和鉴赏

咏物诗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目标 ★掌握咏物诗寄情于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学习把握所咏之物的行神特点,体悟不即不离的创作原则。 ★阅读咏物诗,体会物与志之间的关系,感悟诗人的个性情感。 教学重点 ★咏物诗中物我交融、两相契合的鉴赏 ★体会物与志之间的关系,感悟诗人的个性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把握所咏之物的行神特点,体悟不即不离的创作原则。 ★学生古诗文底蕴薄弱,课堂环节较难把握。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激发兴趣,形成咏物诗阅读概念 (1)投影无题诗歌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2)讨论,诗人所咏何物?缘何而知? (把握特征性语词) (3)讨论,诗中的瀑布不仅止于瀑布,你在诗中还念到什么? (把握拟人化语词) (4)介绍本诗背后的故事,确认诗意。●小结,引出“物”与“志”的话题 ●研讨,“物”与“志”对应关系的认知分析 (1)投影咏蝉组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2)字面疏解 (3)简介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4)研讨要求 (在每首诗中找出至少一句能表现“物”与“志”对应关系的诗句,并做分析。)(5)研讨提示

(6)研讨小结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伸发(一):从诗意的解读到诗味的体悟 (1)不即不离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但如果仅仅是客观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要深入对象的灵魂,写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 古人曾说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不滞于物),而是以超拔常人的审美意趣对事物作曲尽其妙的描写和刻画。 (2)感悟诗人个性情感 (3)注意咏物的技巧,比拟、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等。 ●伸发(二):古诗中常见的物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伸发(三):激赏诗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作业:鉴赏巩固 唐代王维的《杂诗》,张谓的《早梅》;宋代陆游的《咏梅》,王安石的《梅花》,卢梅坡的《雪梅》……近代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导读:本文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咏物诗句

咏物诗句1、洗竹 作者:白居易 布裘寒拥颈,毡履温承足。 独立冰池前,久看洗霜竹。 先除老且病,次去纤而曲。 剪弃犹可怜,琅玕十余束。 青青复籊籊,颇异凡草木。 依然若有情,回头语僮仆。 小者截鱼竿,大者编茅屋。 勿作彗与箕,而令粪土辱。 2、岳阳楼 作者:李商隐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3、牡丹 作者: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4、猿 作者:杜甫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 5、渔翁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6、杏园中枣树 作者:白居易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照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7、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灵墟山 作者:李白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9、牡丹

作者:李商隐 压径复缘沟,当窗又映楼。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 10、白胡桃 作者:李白 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 11、瑶池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12、曲江 作者: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13、江上

《满庭芳·促织儿》诗词译文及鉴赏

《满庭芳·促织儿》诗词译文及鉴赏 《满庭芳·促织儿》诗词译文及鉴赏 宋朝:张鎡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满庭芳·促织儿》古诗简介 《满庭芳·促织儿》是南宋词人张镃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满庭芳·促织儿》翻译/译文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

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满庭芳·促织儿》注释 ⑴促织:蟋蟀。 ⑵漙(tuán):露水多。 ⑶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⑷土花:青苔,苔藓。 ⑸劝:催促。 ⑹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⑺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⑻敛步:脚步很轻。 ⑼华堂:精美的厅堂。 ⑽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清照《满庭芳 小阁藏春》赏析(含译文)

李清照《满庭芳·小阁藏春》赏析(含译文) 满庭芳·小阁藏春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译文】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注释】

⑴满庭芳:词牌名。 ⑵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⑶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⑷临水登楼:语出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之句。 ⑸浑似:完全像。 ⑹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⑺韵胜:优雅美好。 ⑻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⑼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⑽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⑾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创作背景】

咏物诗词专题(教师版)

咏物诗词专题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词常见的情感。 2.掌握咏物诗词的表达技巧。 3.熟悉咏物诗词常考题型和答题规范。 第一课时 【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熟读成诵:《卜算子?咏梅》 2、诗句解释。 《卜算子?咏梅》 3、走近诗人。 (1)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1125)-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1210),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二)大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三)松、菊、梅、竹(咏物诗的标志) 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四)杨柳、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山水田园诗的标志)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东风、春风、清风与秋风、西风)月(明月、圆月与残月、缺月) 8.古诗意象另外一类分析 动物类:鸦、杜鹃(子规)、猿、蝉。多传达凄楚、哀婉之情。 鸿雁、青鸟、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

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鸳鸯,指恩爱的夫妇,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狗、鸡、马、沙鸥。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乌鸦、沙鸥——飘零,伤感。 行为类: (酒——欢悦,得意与失意,愁苦。)折柳:多传达惜别、思乡之情。 9.古诗意象的具体分类 一、动物类1、蝉-----悲凉: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二、植物类 1、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历年高考题咏物诗汇总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之边塞诗 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高考复习咏物诗的鉴赏

咏物诗的鉴赏 真正咏物诗发展成熟之作品始于唐代。在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唐代社会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的社会局面,更由于以诗赋取士和诗歌自身传统之影响,使唐之咏物诗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各种题材无不在唐诗中得到反映,咏物诗更是以其新颖的内容在有唐一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间产生了许多咏物之优秀作品,现就唐代咏物诗之艺术特点小做探讨,权作抛砖引玉之意。(以下所举之诗全以唐之咏花诗为例,以管窥豹,其理一也)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唐代咏物(花)诗之特点绝大多数皆表现为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此可谓咏物诗之第一境界。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莲花唐·郭震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又如罗隐之《菊》,其描绘之生动,壮物之细致,如菊花之历历在目也,尤以“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最为生动传神: 菊唐·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 唐代咏物(花)诗艺术特色的第二点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此咏物诗之第二境界也。如陆归蒙之《白莲》,其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 白莲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又如骆宾王之《秋菊》,其诗没有一句具体描绘菊花之形态,而又句句在写秋菊之特点,真可谓不得形似而得其神似也,此乃咏物诗中较高之境界,全诗如下: 秋菊唐·骆宾王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唐代咏物诗之第三个特点就是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可称咏物诗中第三境界也。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 芍药唐·韩愈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又如刘禹锡之《咏庭梅寄人》,全诗借庭梅之凌寒放开,无意争春之意态来抒发自己仕途囹圄、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作者将自己之主观情感投射在庭梅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之悲苦,全诗如下: 咏庭梅寄人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意象

常见意象: 1、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常被诗人自喻,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淡泊的气质,顽强不屈的节操。(生长环境:清幽,绝俗,苦寒)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唯有香如故。” 2、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常被喻为贤才,以表达正直、不屈的品性。如《严郑公宅同咏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比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隐士君子 3、菊: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是隐者的象征。诗人或托菊表达对其的喜爱,如《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或者诗人以菊自况,通过菊的高洁、幽香的品质,表达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宋人常常将木芙蓉与菊花并称。晏殊:“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欧阳修:“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张耒:“空山寂寂何所有?晚菊芙蓉相对幽。”菊以陶渊明为知己,木芙蓉就与菊花一样,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 4、松柏: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论语·泰伯》:“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杜荀鹤《小松》。 5、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喻高洁美好的品质。兰途——美好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如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怀才不遇) 6、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喻富贵吉祥美好。欧阳修“天下真花独牡丹”。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可喻“离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莲花(荷花):冰清玉洁,喻君子。(“莲”谐音“怜、恋”,乐府诗《采莲曲》) 9、红豆: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丁香:素雅清纯美丽,沁人心脾的幽香,爱情与幸福象征。又“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比如有唐·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 11、蝉:清露高声,是高洁品性的代表。诗人常以他自况,表达

咏物诗鉴赏方法供参考学习

咏物诗鉴赏方法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附录:“咏蝉”三绝比较欣赏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现逐一玩味: 蝉(初唐·虞世南) 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

【参考文档】对联,花开满庭芳-word范文模板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对联,花开满庭芳 篇一:对联 对联大全 (1) 上联:一聊相识,再聊相知,相见更叹恨晚,红线巧牵姻缘 下联:千里共月,万里共网,天涯亦如咫尺,小屋喜迎中秋 (2) 上联: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 下联:半樽酒入肠,愁漫天,珍珠泪无语 (3)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4) 上联:碧海青天,嫦娥应悔偷灵药 下联:一身虎胆,后羿无惧射九日 (5) 上联:今宵醉苦酒,苦酒独饮苦 下联:明朝奔圆月,圆月中秋圆 (6) 上联:八月中秋占八卦,乾八卦,坤八卦,卦卦八面玲珑

下联:九九重阳登九重,上九重,下九重,重重九霄云外 (7) 上联:美酒佳人伴身侧,春风自得意 下联: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8) 上联:中秋八月中,月月明,赏好月,赏月好 下联:小屋活动时,日日欢,作美文,作文美 (9) 上联:碧空月圆逐花影,龙灯笑舞闹中秋 下联:国强民富显龙威,彩旗飘扬迎国庆 (10) 上联:去年秋别泪暗垂,远渡重洋,满载辛酸,独在异乡为异客下联:今夜月明人尽望,海外游子,心系故土,每逢佳节倍思亲(11) 上联:秋风玉露,纤云弄巧,举樽共邀娟娟月 下联:才子佳人,对影成双,抚琴同唱绵绵曲 (12) 上联:少年游虞美人,相见欢花心动 下联:杨柳枝柳梢青,沁园春绮罗香 (13) 上联:蝶恋花木兰花解语花,一从花开满庭芳 下联:江南柳宛溪柳楼下柳,杨柳枝头柳梢青 (14) 上联:浮曦步晨, 悬月环素, 朝朝暮暮总相循!

咏物诗经典诗词鉴赏

咏物诗经典诗词鉴赏 一、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鉴赏 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分: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总: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鉴赏 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分: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总: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鉴赏 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 分: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