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合集下载

咏物诗歌鉴赏

咏物诗歌鉴赏

咏物诗歌鉴赏
嘿,你知道吗,咏物诗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里面装着诗人对各种物品的独特情感和深刻洞察。

比如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简单的几句诗,就把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像生活中的那些坚强的人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就像隔壁的王大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笑着面对。


再看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的石灰,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却依然从容淡定。

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吗?(想想我们自己,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真该好好反思一下。

)每一首咏物诗歌都像是诗人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它们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和寓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把柳树的柔美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那柔软的柳枝就在眼前随风摇曳。

(就好像跳舞的小姑娘,身姿轻盈优美。


我们在欣赏咏物诗歌的时候,不就像是在和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吗?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能理解他们通过物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咏物诗歌还像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我们读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时,是不是也会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忽略了内心的坚守呢?
总之,咏物诗歌是诗歌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世间万物的魅力和意义。

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去感受,去领悟其中的美好和智慧!咏物诗歌真的太奇妙了,太让人着迷了!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宁夏卷、海南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 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托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
物 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
言 志 异
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
同 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 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 好、愿望、要求等
物的 特点
情与 志
不随俗不媚时,傲 骨凌霜,宁死不屈
不愿同流合污,坚守 高尚节操,宁死也不 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
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艺术 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 手法
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
托物言志 拟人
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
作者对坚贞 品格的追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注: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逢安史之乱, 诗人一直戍守边关。
战 思乡 乱 同情百姓 图 渴望休战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 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 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咏物诗赏析MicrosoftWord文档

咏物诗赏析MicrosoftWord文档

初三语文诗歌复习学案(咏物诗)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二、咏物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1)拟人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侧面烘托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白莲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4)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5)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

咏物诗赏析

咏物诗赏析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 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 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 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 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 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 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形似
神似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 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 脱,不即不离”。
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 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 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 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 (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 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 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 诗与张署共勉。
1.分析意象 提炼表现物象特征 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2.分析情感 挖掘事物内在精神 品质,联系作者经历遭遇,揣摩诗 人所托之请、所言之志 3.分析手法
【常用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用典等。 【常用表现手法】 对比映衬、渲染烘托、托物言志、象征、 虚实结合等。
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 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 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 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 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 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 《华阳集》。顾况性诙谐,他重视文学的 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 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 主,如《囝》、《公子行》。

咏物诗的鉴赏

咏物诗的鉴赏

第一讲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示例 2004年北京卷12-13题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咏物诗词鉴赏

咏物诗词鉴赏
咏物诗词鉴赏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 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 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 与人情或相近 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 或借物抒怀 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 借物抒怀 托物寓意 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 物我一境”的境界, 物我一境 因此,我们必须仔细揣摩诗人的用意, 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世间万“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 都有多面性, 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 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 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 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 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 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 题大多各异。 题大多各异。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清人施补华有个很好的评论: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 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 清华人语; 清华人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 沉’,是患难人 患难人语; 患难人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 声’,是牢骚人 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 牢骚人 此。”
咏蝉 虞世南 饮清露,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谁为表予心。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咏物诗鉴赏要诀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咏物诗鉴赏要诀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咏物诗鉴赏要诀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咏诗的创作应该采用“永不说再见”的咏诗方式。

那么,什么叫“不可分割”?一般来说,诗人应该在咏物和充分利用“物”之美的基础上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停留在“物”上。

例如,在《读者》第三册苏轼的《水龙韵篇芝罘养花词》中,刘熙载在《艺术概念》中评论道:“东坡的《水龙韵》以一句话开头:“它看起来像一朵花,但它看起来不像一朵花。

”。

“这句话可以用来评论整个词,这是不可分割的。

”换言之,苏轼在吟诵阳化的同时,也在吟诵女性的思想。

二者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达到了“物与我”的最高境界。

这个词中的阳花似乎很深情。

它可以找到一个有梦想的郎,变成浮萍,变成眼泪;也就是说,有思想的女人“郁郁寡欢,无处可去”,找男人的梦想“辽西不到”,以及“春天不打算留下来”。

醒来后,“眼睛是空的,眼泪是空的,黑暗的洒着,懒惰的人把它们抛给谁”,吟诵的东西和歌词就像水中的盐。

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了这个词,并说:“东坡的《水龙吟》唱的是阳化,与原歌和谐相似,张志福的话与原歌相似,不强。

”余世南、罗斌旺、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突的独雁咏诗、姜夔的蟋蟀咏诗、林甫、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余谦的咏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也属于这类精品。

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它们,以便举一反三,绕过类比。

我们用余谦的“石灰颂”(千锤万凿出一座深山,熊熊烈火就这么简单。

我们不怕折断骨头和身体,我们应该在世界上留下清白。

)给出这样一个练习题:“石灰在诗歌中的隐喻或象征意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认为诗人在同时吟诵莱姆和他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特点
• 咏物诗主要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 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其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要做到既 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 寄寓。仅仅停留于描摹物态,或脱离所咏 之物而空发议论,都不是优秀的咏物诗。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秦风· 蒹葭》第一章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白莲
• 陆龟蒙
• 素花多蒙别艳欺, • 此花端合在瑶池。 • 无情有恨何人觉, • 月晓风清欲堕时。
• 这首七绝是歌咏白莲的。前两句先写白莲花的 遭遇和品格。素淡的花因为其色泽不明艳,常 遭到一般人的淡漠,而恰被那些争奇斗艳的花 领了风骚。但是这不能就说明白莲不美,作者 认为她的品格恰应生在无纤尘的天上仙境中。 后面两句纯写白莲之神情,“无情有恨”,看 似无情,却别饶深情,然而有情或无情,无论 什么样的情绪谁又会关心呢?世间的人们只去 注意那些光艳照人的花,因此白莲的心事只能 自己默默地收藏,悄然在寂静的水畔开落。
(一)最早的咏物诗
• 《九章·橘颂》屈原
•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 •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人化的笔法描写了橘树的形象和品 质,并融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首先作者对 橘树的生活之所(南国),花叶(绿叶素荣 ,纷其可喜),现状(曾枝剡棘,),果实 (圆果抟兮),色泽(青黄杂糅,精色内白 )等外在的形态作了细致传神的刻画;同时 ,橘树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象征,屈原对 它的“深固难迁,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 而不流”,以及“闭心自慎”、“秉德无私 ”的秉性的颂赞,实际上是对自己纯洁忠贞 的人格的自信和自励。
(一)建安时期
• 以咏物寄托情志的特征已经形成。曹植的 《野田黄雀行》,通过对黄雀的描写,表 达自己身处压抑环境中的内心感受。刘桢 《赠从弟》三首,分咏萍藻、松柏、凤凰 的美好品性勉励从弟,尤其是第二首写松 柏持节操之坚。
《赠从弟》其二
刘桢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这首诗借“硕鼠”这个典型形象,讥刺“ 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 ”的君主。在这里,硕鼠确实是被当作一 个单独的对象描写,但此时的硕鼠已经不 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是社会生活中一 类人的象征。作为硕鼠本身的形象和特征 ,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描写。所以,从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不能算是一首咏物 诗。
•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蝉。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 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诗人几次讽谏 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 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 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 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 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接下来五六 两句,纯用“比”体。“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 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 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 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 三、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 这方面咏物诗比较普遍,如白居易《 栽松》二首、李商隐《流莺》等。
• 流莺
• 李商隐
• • • •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无花枝。
• 黄莺在一般诗里所代表的,往往是欢快的情 绪,而在这首诗里,却别有一种流离伤感的滋 味。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精神上非常苦闷, 诗中常常有自伤身世之感。此诗就是如此。一 开篇就以无所依托的黄莺自况,说黄莺四处飘 零,境况可叹,而这种无奈的迁徙流转,却身 不由己。这正是作者长期居不暇暖、无法安顿 自己身心的生活的写照。颔联紧承上一联,黄 莺素以声音婉转动听著称,所以是“巧啭”、 “本意”指黄莺为世人“巧啭”的一片忠贞心 曲,世事难料,即便遇到圣朝,也未必有自己 抱负的“佳期”。
• 菊花
• 黄巢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颈联又是一个转折,虽然不被世间理解, 却并不能消磨尽作者怀才报国的初衷。尾 联作者与所咏对象黄莺若离若合,难分彼 此。上句说自己因为伤春的情怀,感叹韶 华空度,老大无成,所以不忍心听到黄莺 凄切的鸣啭,下句与人复合而为一,长安 没有黄莺栖息之所,也没有自己立足之地 。
• 栽松二首 其二
• 白居易
•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 • 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

松树经寒不凋的本性,常常被人们用来暗喻 人有气节、操守。……这首诗里,诗人是借物拟 人,诗人爱松、栽松,正是诗人移情于物,自己 美好情怀的物化外露。
• 四、借物咏怀,咏物明志
• 在狱咏蝉
• 骆宾王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二、不求形似,遗貌取神
• 这一特点的代表作有杜甫的《房兵曹 胡马》、李贺《马诗》、郭震《莲花 》、陆龟蒙《白莲》等。
• 房兵曹胡马
• 杜甫
•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 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语言,对骁勇善战 、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 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的俊健 的体形,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 不已。 • 此诗章法有序,布局井然。一、二句 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 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 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 •
• 这首诗开篇就点明了所咏对象是松,而 且把它置于非常严酷恶劣的环境中—— 冰天雪地,冷风瑟瑟,但松柏依然傲然 独立,没有因为环境的摧残而困顿倒折 ,反而风越凌厉松越劲挺。松的凌霜傲 雪是常态,是它的本性,而非一时的坚 定。借松凌霜傲雪的品性勉励从弟在困 境中保持感人的操手。
(二)南北朝时期
• 特点:咏物诗创作进入比较自觉的时代 ,但借物言志的作品减少,偏重于描写 技巧,表现出唯美倾向和游戏性。 • 重要作者与作品:王融的《咏幔》、虞 炎的 《咏帘》、柳恽的《咏席》、萧 绎的《咏风》、《咏烟》、《咏镜》等 。
• 未展芭蕉
• 钱珝
• 冷烛无烟绿蜡干, • 芳心犹卷怯春寒。 • 一缄书札藏何事, • 会被东风暗拆看。
• 全诗的精巧比喻,新奇想象,既富于联想又不减 诗意。把未展基芭蕉比成娇羞深藏心事的少女, 这样的比喻乍看之下出乎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 中。首句是描摹未展开的芭蕉的形状,如无烟的 冷烛,凝结的绿蜡犹在上面。第二句运用暗喻的 手法,把芭蕉比做少女,心事未吐,是害怕周围 不温和的环境,一个“怯”字,点出了少女娇羞 无助的神情,第三句仍是一个比喻,却循着少女 这一比喻而来,好像她所娇羞之事原藏于一封缄 口的书札,传神贴切,饶有情致。末句是一个想 像,作者以为少女的心事终有被破解的一天。
• 这首诗描写的是自己与伊人不能相见 的相思之苦,所以作者所关注的对象 的“伊人”。而“蒹葭”只是一个感 发内心感情、触目所及的外物而已, 并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因此这 是诗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
《魏风· 硕鼠》第一章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唐宣宗李忱与庐山禅师的《瀑布联句》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黄檗禅师的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 方知出处高“,其中充满了禅意,即:人生出处 要高,一入低处,则难免下流矣。而唐宣宗的两 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则大 气磅礴,一往无前,最终要回归到浩瀚的大海, 去掀起万丈波涛。这是借咏物以抒怀明志。
• 一、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骆宾王的《咏鹅》 杜甫的《初 月》 王溽的《游春曲 咏杏》 钱 珝的《未展芭蕉》皮日休的《题蔷薇 》等都是这种特点的代表。
• 初月
• 杜甫
•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 •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 作者抓住的正是初生之月的特色。首两句写月之 形,突出一个“细”字。颔联写初月之光影柔淡 ,“微深”、“已隐”传其初生微弱娇柔的姿态 。同时,选用“古塞”、“暮云”这样的背景陪 衬,又使全篇的韵味高古,不至于流入纤弱一途 ,这是与齐梁时期不同之处。“河汉”、“关山 ”句,一方面尽把诗意往高古寥廓的境地引,一 方面渐渐写至作者的寄托处。“不改色”喻指意 志坚定有气节,恰如言忠贞爱国的作者自己。“ 空自寒”亦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 而甘于寂寞的情操的自况。
• 首句交待胡马的产地,它来自“大宛”。作 者接着就说它“锋棱瘦骨”,马和人相若, 以神健气清为高,下句则见其动态,“风入 四蹄”,可见胡马疾驰中如飞。以上四句重 在写实,写马的形态,以下四句重在描虚, 写马的精神。“所向”句,胡马勇往直前, 所向无前,所向无远道,视空阔为无物。这 样一种凛然无畏的气度,使人知其临危不惧 ,使人直可以生死相托!马的豪迈之气,作 者的赞许之心,至此表露无遗。末句是一个 非常有力的收束,总挽上文,又宕开一笔, 给读者以阔大的想象空间。
• 屈原的《九章·橘颂》有两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