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的古诗50首

咏物的古诗50首
咏物的古诗50首

咏物的古诗50首咏物的古诗精选(一):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咏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5、《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8、《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解析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完整版)咏物言志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④不怕, 要留清白⑤在人间。 【走近作者】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古诗今读]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疑难全解] ②千锤万凿:锤,锤打。凿,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等闲:平常。④浑:全。⑤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人的高洁

品格。 [快乐赏析]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受磨练。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诗中运用了拟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诗意拓展: 诗中的石灰有什么象征意义?你知道石灰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吗?查查有关资料了解一下,增加自己的自然科学常识。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言志诗学案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言志诗 学习目标: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一、知识储备。 1、概念阐释:咏物言志诗是指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其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诗中的“物”或是描写的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2、标志: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等。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也有个别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 3、咏物诗的特点: 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4、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求其形似,却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5)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借孤灯、月亮、美人等以物寓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君王不能任用贤臣的悲哀,寄托诗人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恼。 5、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写咏物言志的诗句

写咏物言志的诗句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0、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1、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3、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14、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15、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8、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2、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23、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2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28、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3、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3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5、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9、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41、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4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完整word版)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docx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南海一中2002/4/11 阅读下面13 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表述题 ] ]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选择题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 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 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 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 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表述题 ]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选扦题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 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 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

咏物言志古诗大全

咏物言志古诗大全 咏物言志古诗大全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 咏荷诗?词?文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鸯浦。 【咏白莲(其二)】唐?皮日休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涉。折来只合琼为客,把种应须玉甃塘。【南乡子】李绚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乘彩舫,过莲塘,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棹歌惊起睡鸳鸯。 【莲】唐?唐彦谦游女带花偎伴笑,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争窈窕,竟折团荷遮晚照。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高荷】唐?元稹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 看著余芳少,无人问的中。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独芙蓉】唐?王贞白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 蠹芰不相采,敛苹空自愁。【荷花】唐?李商隐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游。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菩萨蛮】荷花宋?陈与义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醉桃源】芙蓉宋?吴文英 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 睡起一篇新,与花作主人。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卜算子】荷花宋?辛弃疾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

凭栏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五律荷】清?纳兰性德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题白莲】唐?白居易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秋莲】元?刘因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小庭水植率尔成诗】钱微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泓然一缶水,下与坳塘接。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青菰八九枝,圆荷四五叶。 【卜算子咏莲】清?吴绡动摇香风至,顾盼野心惬。 谁种白莲花。秋到花开处。行可采芙蓉,长江讵云涉。陶令腾腾醉欲归。香满庐山路。【南轩盆植重台莲移种池】宋?梅尧臣 莫笑出青泥。心净还如许。彤云赤雾生绿房,朝霞变蕊朱粉光。一片琉璃照相馆影空。常向波中住。白玉入泥不满盎,羽盖裹露明目口。 【咏同心莲】昭明太子浊水一石乱蛙龟,凿池五丈如斗方。 江南采莲处,照灼本足观。萍根科斗得自在,荷芰明年出水央。 况等连枝树,俱耀紫茎端。【房莲】宋?司马光 同逾并根草,双异独鸣鸾。莲房前后熟,供噉不须齐。 以兹代萱草,必使愁人欢。肉嫩山蜂子,稜深天马蹄。【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唐?韩愈尚怜食蘂在。深映绿荷低。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脆美如新采,近根犹带泥。

高考语文考前押题 古诗歌阅读(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2014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古诗歌阅读(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时间:40分钟分值:72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 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咏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 [注]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首句中的“深”字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 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 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 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咏物言志诗参考答案

“咏物言志诗”参考答案 1.(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4.(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5.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6.(1)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用宓妃和虢国夫人的典故,与自己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进行对比;“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一句,“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的境遇(2分,分析出一处即可)。 7.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8.(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

高三语文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_______________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________。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后者指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洞中蝙蝠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 (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五.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双调·拨不断·大鱼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表述题]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两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表述题]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之咏物言志诗解析版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专项训练之咏物言志诗 真题先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菊不会作骚人的干粮让他来充饥,更不会和其它菊花一样在重阳开放。 B、野菊生于野外无人欣赏却不以为意,因为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它有了幽色。 C、诗人傍晚时分与朋友相逢于半山,便折菊相送,他的此种行为含有深意。 D、在诗人的笔下,野菊也有思想有感情,这样写能更好地借菊花表达感情。 C 2、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6分) 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尾联用拟人手法写野菊嘲笑向陶渊明邀 宠的东篱菊,作者借野菊表达了率性自然、清高自守的志趣。 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 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 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 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 看,主要是正面描写 (绘形绘色)与侧面烘 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 要是比喻、象征、拟人 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 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 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 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 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 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形式。 情 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 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 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 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 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或冷嘲热讽。 咏物诗的特点

(完整版)古代诗歌(咏物言志类)阅读训练题.doc

一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古代诗歌(咏物言志类)阅读训练题1— 2 题。(11 分)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不知名”显露诗人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 B、颔联承上文,从侧面立意,描绘山泉飘逸的形象。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形象生动。 C、颈联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转来”“分出”与颔联“映地”“飞空”的描写,意为后文蓄势。 D、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山泉“无人见”,仍自洁自清,保持不染的秉性,点明诗旨。 E、本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采用比喻手法,寓景于情,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 一,使诗歌格高调逸,趣远情深。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6 分) 二 .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3- 4 题。( 11 分)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C、“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D、“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E、“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4、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6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三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 6 题。( 11 分) 落梅刘克庄①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刘克庄( 1187—— 1269),南宋诗人,在诗词中曾有“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 畔泪”“问长缨,何时入手,缚住戎主?”等豪壮之句。 5、本诗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 妙,请结合颈联、颔联,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5 分) 6、《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 包含的讽喻之意。( 6 分)

咏物言志古诗大全

咏物言志古诗大全 咏荷诗?词?文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鸯浦。 【咏白莲(其二)】唐?皮日休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涉。折来只合琼为客,把种应须玉甃塘。【南乡子】李绚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乘彩舫,过莲塘,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棹歌惊起睡鸳鸯。 【莲】唐?唐彦谦游女带花偎伴笑,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争窈窕,竟折团荷遮晚照。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高荷】唐?元稹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 看著余芳少,无人问的中。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独芙蓉】唐?王贞白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

蠹芰不相采,敛苹空自愁。【荷花】唐?李商隐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游。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菩萨蛮】荷花宋?陈与义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醉桃源】芙蓉宋?吴文英 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 睡起一篇新,与花作主人。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卜算子】荷花宋?辛弃疾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 凭栏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五律荷】清?纳兰性德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题白莲】唐?白居易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最新-语文高考-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精品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13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择题]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后者指____。 [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 (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古诗常见意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储备 【咏物诗的鉴赏】 1、含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 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其实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第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第四,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一、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全突破 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和山水田园诗(含答案)

花枝 1 卜算子o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o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物之特点(外在、内在)即人之品性(志向、情怀) 重要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对比、反衬、比喻、拟人、侧面描写 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傲雪独立、不争芳斗艳、高洁脱俗、隐逸淡泊兰:幽芳高洁、遗世独立 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有节而虚空、清雅脱俗菊:傲霜之花,隐逸高洁 岁寒三友:松、竹、梅 傲立霜雪、高洁傲岸,青春常在、坚强不屈。 芙蓉(水芙蓉、木芙蓉) 四步到位: 第1步:明意象(题目) 第2步:寻特点(日常经验+描写) 第3步:找联系(知人论世+注释) 第4步:析情志(以上分析+情感词)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li àng ):悲伤。 ⑴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⑵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