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语与汉民族文化共55页文档

合集下载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本文从称谓语的角度来浅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来讲述其对称谓语的影响,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称谓语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历史范畴。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1]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

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承载,而语言的各种特征又渗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

我们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

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

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

[2]称谓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一、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来承载,同时,不同的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文化语言这一上层建筑来说,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其不同的经济模式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语言形式。

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研究,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古国,她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

由此便产生了我们沿用至今的称谓语。

称谓与文化

称谓与文化

(4)对妻父母:“婿、小婿”
10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1/4/9
4
官职阶层:
(1)君主面前:臣、下臣、老臣、微臣、儿臣(仅限于
皇子) (2) 小官对上级:末官、小官、小吏;卑职、末将、卑
吏、卑末。 (3)百姓对官级:小民、小的、草民、小人。
(1)对老师:学生、生、弟子 文化教育关系: (2)对师辈:晚、晚生
(3)后辈对前辈:晚生、侍生 (4)科举及第者对主考官:门生、门下;秀才自称 “童生”(不论 年龄大小 )
(四) 男子间:兄、尊兄、仁兄、贤兄、长兄(这里的兄只是表尊重意) 平辈: 友人:足下
幼于己者:仁弟、贤弟、师弟、吾弟
对夫:君、夫君、夫婿、官人、相公
(五)夫妻间:
对妻:贤妻、娘子
2021/4/9
6
三 对人称说自己的亲属
对人称说自己的亲属,基本原则也要谦抑。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家类:“家”有谦恭平常之意,又有“我的”意思在内。例如:家君、
2021/4/9
7
四 称说对方亲属及其有关事物
称说对方的亲属及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通常要用“美称”,以表示 尊敬之意。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令类:“令”含有善美之意,又有“您”的意思。例如:
(1)称对方父母:令尊、令母、令翁、令慈。 (2)称对方的妻子:令正、令妻、令阃kun214 (3)称对方的女婿:令婿、令坦。 2尊贤类:含敬重意,包含“您的”之意。例如: (1)称住宅:尊府、尊门 (2)称同辈对方长者:尊兄、尊姐。 (3)称对方的妻子:尊夫人 “ 贤”用于指对方叔父以下者:贤叔、贤友、贤兄等 注意:在这“尊堂、尊上”相当于令堂
注意 :称谓和姓名是有区别的,姓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称呼”, 是一定的人区别与社会所有成员的符号,并不包含身份角色的含义 。

现代汉语的称谓语

现代汉语的称谓语

扮演 的社会 角色 等 ,这 时称 呼语就 只是称 呼语 而不 是称 谓 语了 。 (三 )两者 的使 用 情况 不同 从使用 情况 来说 ,称 谓语 多用于 比较庄 重场合 ,多为书面 语 :
称呼语 多用 于 日常人们 交往 中 ,多为 口语 。有 的名称 如 :祖 父、祖 母 、教 师等 一般 只能用于 称谓语 ,人们平 时交 际一般 不这么称 呼 自 己的爷 爷 、奶 奶 、老师等 。
曹炜先生认为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它可以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它也可以不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就只是称谓语而不是称呼语
理论研究
商 品与 质 量
2010年3月干I
现代汉语的称谓语
口 肖 苏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通过称谓语和称呼语 的比较可知称谓语就是人们 因为亲属或别的社会 关系如身份、地位,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它 因社会 关系的不 同可以 分为姓名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 、人称代词称谓语 、职业称谓语 、职务称谓语 、一般性称谓语、零称谓语 。
关键词:称谓语 称呼语 分类 功能
语 言是 人们最 重要 的交 际工具 。人与人 的交往 不可避 免地会 使用到称 谓语 。不 同的称谓 语因社会 关系 的不同具 有不 同的分类 , 从而具有 不 同的社会 功 能。 ”称谓 ”一 词的解 释较 早见于 《晋书 · 孝武文 李太 后传》”虽 幽显 同谋 ,而称谓未 尽 ,非所 以仰述圣心 ,允 答天人 。宜崇 正名 号,详 案旧典 ”,意 即称呼 、名称 。马宏基 和常庆 丰合 著 的《称谓语 》(为王 力 廷主编 的《现代 文化语汇丛 书》之 一种 , 新华 出版 社 出版 ,1998),他 们认 为称谓 语就是 用来表 示人和 人之 间的社会 关系 ,它体现 了人 在社会 中的地位 以及 所扮 演的 角色所 使用 的名 称 。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12
2.人群的迁徙
人口迁徙是产生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乎所 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流动有关,但是,移 民造成新方言往往要有3个条件。第一,要有一 定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第二,要集中 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移民的语言与原住 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之势。客家话就是典型 的代表。
13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 县话为代表。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 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 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为一 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 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 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2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 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以北京 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 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 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 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 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 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里,老舍娴熟地运用了 北京语言,北京词汇之多,不胜枚举。比如“妞 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等,都是北京市民日 常生活用语,具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这使得这部小 说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洋溢着浓郁的北京韵味 儿。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作家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 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 了汉语的词汇。
7
规范语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为基础,而且 要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口语相接近,只有和 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 进来。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 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需会说民族共同语。

从社交称谓词中的通称词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

从社交称谓词中的通称词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

从社交称谓词中的通称词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摘要:人们在社会交际中都是以唤起交际对象注意的社交称谓开始的,其中通称称谓词是用于社交场合的一般通用称谓。

通称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的社交人员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是社会制度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通称词的使用也与民族的价值取向、民族心理密不可分,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社交称谓词;通称词;文化心理一、概述语言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

一个民族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会透过本民族的语言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同时在语言的使用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人们的文化心理。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而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首先涉及的就是社交称谓词。

“称谓”也可以说城市一种名称,这个名称由来于人们之间的各种微妙联系,如亲属或者是身份职业等。

而称谓词,在不同文化与民族、时代背景下,也体现着其使用者的不同文化传统与不同民族心理,可以反映职业、身份、地位的差异,而在我们的日常社会交际中也都是以社交称谓开始的。

关于称谓词的分类,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将称谓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一种比较通用的分类方法是通过其使用范围进行划分,以其表示的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划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系统,其中的社会称谓词又是以人们的社会关系为基础来进行进一步划分的,反映社会交际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职业、身份、地位等的称谓词,其涉及范围很广、为数众多,如通称称谓词、关系称谓词、职衔称谓词、亲昵称谓词、戏谑称谓词等。

在这众多的称谓词中,通称称谓词通常是用于社交场合中的一般称谓,包括常见的“先生”、“女士”以及“小姐”或者“太太”等,伴随着社交的日益广泛化,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在众多对某一类称谓的研究中最多的是亲属称谓研究,对社交称谓词,尤其是社交称谓词中的通称词的研究则较少,相关研究也主要是研究其某一方面,如语义、选用依据、缺失现象等,讨论其文化内涵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都是零碎的、印象式的,往往都是在讨论社交称谓的其他问题时顺便提及或是研究整个汉语称谓系统的文化内涵时有少许涉及。

汉语称谓语泛化的文化考察

汉语称谓语泛化的文化考察

汉语称谓语泛化的文化考察贺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006)摘要: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形成,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真实地折射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和政治历史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称谓语泛化文化心理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

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按照称谓对象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同.我们一般将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一般用于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社会称渭”则运用于社会交际场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伦常关系和亲属关系.反映在称渭形式上即是汉语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命名和分类繁多庞杂,而又等级森严,体系分明。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时代、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家庭结构形式的出现与新的社会观念的形成,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泛化的现象日趋普遍。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文化考察中国的宗法和礼教强调的是“尊卑有等。

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所谓“内”,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宗亲、姻亲为半径形成的亲属系统,这个系统内的各类成员都有相应的亲属称谓语来称谓.系统外则不。

汉语这种非常严密的亲属称谓系统.它既反映了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

也表明了汉人对这些关系的极端重视。

由于社会交往扩大和交际的需要.我们注意到即使在非亲属交际中。

人们越来越多地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亲属称谓被大量地借用、仿用.这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是缩短人际距离、密切人际关系的重要交际方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三,亲疏有别:汉语称谓的文化心理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

三,亲疏有别:汉语称谓的文化心理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

三,亲疏有别:汉语称谓的文化心理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

汉语“称谓”一词连用,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1)古人对称谓极为重视,是涉及“崇正名号”的大事;(2)这里的“称谓”一词,指的已是称呼和名称,同我们今天所说的“称谓”已十分接近。

由于称谓随着时代的进展常会发生变化,因而不断有人出来做整理解释称谓的工作。

公元前2~3世纪的字书《尔雅》中的《释亲》篇“已开释称谓之端”(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

其后如汉代的《释名》、明代的《俗呼小录》、清代的《称谓考辨》等都是这方面的著作;而清代梁章钜的三十二卷的《称谓录》,更是集大成之作。

一般而言,称谓可分成两大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后者又叫社交称谓。

我们先来谈谈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特征。

1,盘根错节的亲属称谓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其复杂。

“一人犯罪,九族连诛”这是封建社会最残酷的刑罚。

在政治斗争中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些家族被诛杀,成百上千人甚至上万人倒在血泊之中。

那么所谓“九族”又是指什么范围呢?据《尔雅·释亲》可知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下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其兄弟姐妹、子、孙、曾孙、玄孙。

就此一端,已可见中国古代亲属称谓的复杂。

即使现代常用的亲属核心称谓也达二十三个祖、孙、父、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侄、甥、姑、舅、姨、岳、婿、夫、妻、嫂、媳加上“堂”亲和“表”亲,其阵营实在是庞大无比。

如此复杂多样的亲属称谓,可以说很难在其他民族的称谓体系中一一对应,甚至会出现大量的空缺。

不仅如此,汉民族还有把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纳入亲属称谓行列的习惯,将他人称为“叔叔”、“阿姨”。

而欧美国家的孩子却可以对任何一位长辈直呼其名,表现出亲属关系的极其淡化。

汉语敬语中的称谓语

汉语敬语中的称谓语

汉语敬语中的称谓语敬语是汉语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称谓语在敬语中占绝大部分,在古代汉语敬语中,称谓语尤其丰富复杂。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

标签:汉语敬语尊称谦称称谓语汉语敬语是汉语礼貌语中含恭敬、谦逊的基本义或附属义的基本的固定的语素、词和短语。

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汉语为母体、以词汇手段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语言系统。

称谓语是汉语敬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

吕叔湘曾经指出:“中国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人、平民对官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普通第一、第二指称词的,得用尊称和谦称。

”这里的尊称、谦称就是敬语范畴内的称谓语。

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其显著特点。

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和文化》一文中曾归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和“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称呼准则。

由称谓语可以窥见人们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对亲属或非亲属的相互关系的称呼,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大部分,称谓语与敬语关系相交,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以说话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与说话人关系的标志,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相互称呼,是由历代婚姻关系构成的双方亲族关系的排列次序所构成的。

它是语言中对他人称呼的最基本的称谓词。

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亲属称谓语是可以传达敬谦色彩的亲属称谓语。

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包括对他人的亲属所用的尊称和对自己的亲属所用的谦称。

一般用在说话人和称呼对象属于非亲属关系的语言环境中。

大多含有比较固定的表示敬谦的修饰成分,即表敬表谦语素。

表敬表谦语素就是含恭敬或谦逊色彩的语素,是敬语的显著标志。

常见的有“尊、贤、令”和“家、舍、小”,前者用来称呼他人亲属表达敬意,后者用来称呼自己的亲属表谦逊,以传达对谈话方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