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完整版)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完整版)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5 年版)

一、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 ICD-10:C56 02)不伴胸腹水行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ICD-9-CM-:3 68.5

/68.7/40.3/47.0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Staging Classification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ynecological

Cancer 》(FIGO Committee on Gynecologic Oncology ,The Third Edition)

1.病史:发现盆腔包块。

2.妇科检查提示。

3.肿瘤标志物如 CA125、 CA199明显增高或 CT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Staging Classification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ynecological

Cancer 》(FIGO Committee on Gynecologic Oncology ,

The Third Edition)

1.手术方式:行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腹膜后淋巴结切

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

2.手术途径:开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 2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 ICD-10: C56-02 卵巢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不伴胸腹水。

3.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2-4 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盆、腹腔超声,胸部 X 片,心电图,双下肢深浅静脉彩超。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肿瘤标记物,胃镜,肠镜,腹盆腔

CT 或 MRI,心、肺功能测定,排泄性尿路造影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3-5 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 7-14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等。

2.术后用药:酌情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 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 伤口愈合好。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 /或合并症。(十一)变异及原

因分析。

1. 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相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 术后根据病理需辅助放化疗。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对症处理

二、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ICD-10 :C56-02)

行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10-15 天

时间住院第1 天金额住院第2-4 天金额住院第3-5 天(手术日)金额□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上级医师查房□□手术□

主□完成病历书写□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手术标本常规送术中冰□开检查单□完成术前准备与术前评估冻病理学检查

要□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评估□完成术前小结、上级医师□完成术后病程记录□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上级医师查房

疗日期□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

工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情、术中情况及术后注

作□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

费用品协议书、输血同意书

意事项

长期医嘱:长期医嘱:长期医嘱:

□妇科护理常规□妇科护理常规□妇科术后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6 □二级护理 6 □一级护理12 □陪客□陪客□保留导尿

□普食□普食□术后镇痛

□阴道擦洗□阴道擦洗□注意切口渗血

临时医嘱:□甲硝唑0.2 po bid 0.12 □禁食水

□血细胞分析15 临时医嘱:○计24 小时引流量

□凝血常规137 □术前医嘱:○心电监护(24 小时)

□血型15 ◎拟明日会诊麻醉下经腹行□5%pt 500ml+ 维生素 5.85 □尿液分析46 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 腹 3.0+ 维生素B6 0.3

□大便常规8 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大网ivgtt qd 9.2 □肝功能92 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甲硝唑250ml ivgtt 79.96 □肾功能63 ◎拟明日全麻下经腹腔镜行bid 37.8 重□血糖20 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 腹○0.9% NS 100ml+ 泮托拉25.5

点□电解质40 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大网唑60mg ivgtt bid

□输血前检查145 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氨基酸250ml ivgtt

医□肝胆胰脾,泌尿系+子222 ○红细胞2 单位(备血)650 ○脂肪乳100ml ivgtt qd

嘱宫附件超声,□明晨禁食水临时医嘱:

□胸片84 □保留导尿◎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心电图27 □抗生素◎腰硬联合麻醉术后护理71.56 □双下肢深静脉彩超202 ◎头孢呋辛皮试:常规70.21 □腹盆腔CT+增强1140.54 ◎生理盐水10ml,皮试用16.7 ○吸氧6 小时16.67 □胃镜190 ◎0.9% NS 100ml+ 头孢呋辛 1.39 □抗生素 2.97 □肠镜280 2.5 ivgtt 术前30 分钟71.56 ◎0.9%NS 100ml+头孢呋辛 4.3

○肿瘤五项300 ◎5%pt 500ml+ 阿奇霉

素2.5 ivgtt st

○肺功能测定54 0.5 ,ivgtt ,术前30 分钟70.21 ◎5%pt 500ml+阿奇霉

○心脏彩超+左心功能测

252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 盒,0.5 ivgtt,st

定po

,肠道准备115.23 □5%pt 500ml+ 氨甲环

○排泄性尿路造影

□0.5 ivgtt st

5%pt 500ml ivgtt st

□复方氯化钠500ml ivgtt s

卵巢癌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综 述 ? 卵巢癌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田红1,于鹏1,吴小茗2,田苗1,肖桂芝1,沈雪砚1,陈常青1 1.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医药信息中心,天津 300193 2. 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吉林吉林 132013 摘 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且发病率逐年增加。全球新批准并上市的治疗卵巢癌的药物有贝伐单抗、曲贝替定、人参皂苷以及一些新制剂,处于研发后期的抗卵巢癌药物有奥拉帕尼、西地尼布、nintedanib、trebananib以及一些抗卵巢癌药的新剂型品种等。对近年来上市和处于研发后期的卵巢癌的治疗药物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抗卵巢癌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抗卵巢癌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治疗药物;卵巢癌;贝伐单抗;奥拉帕尼;西地尼布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5)01 - 0103 - 05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15.01.023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 in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TIAN Hong1, YU Peng1, WU Xiao-ming2, TIAN Miao1, XIAO Gui-zhi1, SHEN Xue-yan1, CHEN Chang-qing1 1. Centre of Pharmaceutical Information,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Co., Ltd, Tianjin 300193, China 2. Jilin Connell Pharmaceutical Co., Ltd, Jilin 132013, China Abstract: Ovarian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ynecological malignant tumors in women, and its mortality heads the list.The incidence rat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Drugs in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approved for sale include bevacizumab, trabectedin, ginsenoside, and some new formulations; Ovarian cancer drugs under development include olaparib, cediranib, nintedanib, trebananib, and some new formulations. Ovarian cancer drugs (launched and R & D) are introduc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varian cancer drugs is prospect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ovarian cancer drugs. Key words: therapeutic drugs; ovarian cancer; bevacizumab; olaparib; cediranib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3大恶性肿瘤之一,然而病死率却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常在症状出现之前已经出现腹腔转移,60%~70%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1]。卵巢癌初始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配合放疗、生物学治疗等。尽管经过初次手术和化疗可达到完全缓解,但多数晚期患者仍会在2~3年复发,并最终衍变为化疗耐药而死亡[2]。 卵巢癌的药物治疗始于单药烷化剂[3],其后证明非顺铂联合化疗有效,再后来研制成功了治疗卵巢癌最有效的药物顺铂,并很快被临床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顺铂联合化疗取代了非顺铂化疗,最终成为晚期癌术后的标准化疗法。1989年新细胞毒药物紫杉醇问世,解决了对顺铂联合化疗耐药肿瘤治疗的棘手问题。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微管蛋白的解聚使其停止在G2/M期,并与顺铂、卡铂、多柔比星等无交叉耐药[4]。临床试验表明,紫杉醇用于治疗顺铂化疗中肿瘤进展或6个月内复发的有效率达30%~40%。20世纪90年代初紫杉醇被广泛用于治疗复发耐药的卵巢癌[5]。 之后,抗癌新药不断涌现,主要是治疗卵巢癌的二线有效药如拓朴替康、吉西他滨、口服依托泊苷胶囊、多西他滨、多柔比星脂质体、奥沙利铂等,近年来多组临床试验发现这些新药疗效相近,对耐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简介:田红(1974―),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抗肿瘤药物的信息研究。Tel: (022)23006868 E-mail: tianh@https://www.360docs.net/doc/be16187958.html,

卵巢癌病例分期临床指南

注1:包括肿瘤蔓延至肝脏和脾脏包膜,但不包括脏器实质的受累。注2:脏器实质转移属于IVB期。 表1.卵巢癌、卵管癌和腹膜癌的FIGO分期(2014) 《2014 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第二版)》。 一、2014年指南(第二版)与临床处理密切相关的主要更新 (一)手术治疗原则更新

1.大多数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微创手术也可用于在选择的患者进行手术分期和减瘤术,用于评估是否能够进行满意的减瘤术,评估复发病灶能否切除等,但必须由有经验的妇科肿瘤医生施行; 2.儿童/年轻患者的手术原则与成人有所不同,保留生育功能者需进行全面的分期手术,但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早期生殖细胞肿瘤可不切除淋巴结; 3.交界性肿瘤是否切除淋巴结不影响总生存率,但大网膜仍需切除并进行腹膜多点活检; 4.复发患者二次减瘤术需满足下列条件:化疗结束一年以上、孤立病灶可以完整切除、无腹水。 (二)化疗原则和方案更新 1.对化疗方案进行重新排序和归类为“腹腔化疗/静脉化疗方案”和“静脉化疗方案”; 2.腹腔化疗方案中紫杉醇静脉点滴的用法可选择超过3小时或24小时静滴;3小时输注方案更方便、更容易耐受且毒性较少,但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它跟24小时输注方案疗效相当。 3.新辅助化疗可以考虑用静脉化疗方案; 4.儿童/年轻患者的IA期和IB期未成熟畸胎瘤、IA期胚胎性肿瘤或IA期卵黄囊瘤可考虑观察或化疗;

5.静脉或腹腔化疗并不能使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获益。 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手术原则 (一)总原则 1.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2.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方式完成手术分期和肿瘤切除,微创手术方式有助于评估初治和复发病人能否达到最大程度减瘤术; 3.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记录详细记录初发和复发病灶累及的范围; 4.推荐由妇科肿瘤医生完成手术。 (二)初治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局限于卵巢或盆腔的手术步骤 1.进入腹腔后,抽吸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 2.对腹膜表面进行全面诊视,可能潜在转移的腹膜组织或粘连组织都要切除或病理活检;如果没有可疑病灶,则需进行腹膜随机活检并至少包括双侧盆腔、双侧结肠旁沟、膈下(也可使用细胞刮片进行膈下细胞学取样和病理学检查); 3.切除子宫和双附件,手术过程必须尽力完整切除肿瘤并避免肿瘤破裂; 4.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在符合适应症的前提下可考虑行单侧附件切除术;5.切除大网膜;

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ICD-10:C56 02)不伴胸腹水 行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ICD-9-CM-3:68.5 /68.7/40.3/47.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Staging Classification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ynecological Cancer》(FIGO Committee on Gynecologic Oncology,The Third Edition) 1.病史:发现盆腔包块。 2.妇科检查提示。 3.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明显增高或CT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Staging Classification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ynecological Cancer》(FIGO Committee on Gynecologic Oncology,The Third Edition) 1.手术方式:行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

2.手术途径:开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56-02 卵巢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不伴胸腹水。 3.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盆、腹腔超声,胸部X片,心电图,双下肢深浅静脉彩超。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肿瘤标记物,胃镜,肠镜,腹盆腔CT或MRI,心、肺功能测定,排泄性尿路造影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018NCCN卵巢癌指南解读

2018NCCN卵巢癌指南解读 一、2018年指南(第二版)与临床处理密切相关的主要更新 (一)手术治疗原则更新 1. 大多数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微创手术也可用于在选择的患者进行手术分期和减瘤术,用于评估是否能够进行满意的减瘤术,评估复发病灶能否切除等,但必须由有经验的妇科肿瘤医生施行; 2. 儿童/年轻患者的手术原则与成人有所不同,保留生育功能者需进行全面的分期手术,但儿童期和青春期的早期生殖细胞肿瘤可不切除淋巴结; 3. 交界性肿瘤是否切除淋巴结不影响总生存率,但大网膜仍需切除并进行腹膜多点活检; 4. 复发患者二次减瘤术需满足下列条件:化疗结束一年以上、孤立病灶可以完整切除、无腹水。 (二)化疗原则和方案更新 1. 对化疗方案进行重新排序和归类为“腹腔化疗/静脉化疗方案”和“静脉化疗方案”; 2. 腹腔化疗方案中紫杉醇静脉点滴的用法可选择超过3小时或24小时静滴;3小时输注方案更方便、更容易耐受且毒性较少,但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它跟24小时输注方案疗效相当。 3. 新辅助化疗可以考虑用静脉化疗方案; 4. 儿童/年轻患者的IA期和IB期未成熟畸胎瘤、IA期胚胎性肿瘤或IA期卵黄囊瘤可考虑观察或化疗; 5. 静脉或腹腔化疗并不能使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获益。 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手术原则 (一)总原则 1.选择下腹正中直切口,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2.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方式完成手术分期和肿瘤切除,微创手术方式有助于评估初治和复发病人能否达到最大程度减瘤术; 3. 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记录详细记录初发和复发病灶累及的范围; 4.推荐由妇科肿瘤医生完成手术。 (二)初治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局限于卵巢或盆腔的手术步骤 1.进入腹腔后,抽吸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

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2016年县级医院版) 一、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ICD-10:D27.x00) 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ICD-9-CM-3:65.22/65.24 /65.25/65.29/65.4/65.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痛、腹胀,自扪及腹部包块; 2.体征:触及附件区包块; 3.辅助检查:盆腔超声,肿瘤标记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或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27.x00卵巢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血清肿瘤标记物;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宫颈细胞学筛查及HPV检测;

(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综述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综述?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王希芝1,张友忠1,林红霞2 综述 江 森1 审校 (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 250012;2.山东省出版学校校医院) 【摘要】 目前尚无早期诊断卵巢癌的理想方法,现在已知卵巢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大于50岁者;未 婚,未孕,不哺乳者;使用促排卵药的不孕症患者;高动物脂肪、高蛋白和高热量饮食者,具有卵巢癌及其他 恶性肿瘤家族史者。为了早期诊断卵巢癌,建议对上述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筛查手段包括:仔细的病史询 问及盆腔检查、超声检查、肿瘤标记物测定等。 【关键词】 卵巢肿瘤;诊断;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79(2001)06-0452-03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卵巢癌(Ⅰ期)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卵巢癌(Ⅲ、Ⅳ期)仅15%~20%。如将目前早期卵巢癌的诊断率由25%提高至75%,则可减少癌死亡人数的50%。但卵巢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早期诊断卵巢癌的方法。通过筛查发现早期卵巢癌是最理想的方案,但由于卵巢癌在人群中发生率较低,如作一般的人群筛查,则不仅耗资大、不易推行,而且可能因过分的干预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目前认为筛查对有卵巢癌高危因素的高危人群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1。 1 卵巢癌的高危人群 1.1 高龄 50岁以上妇女发生率明显升高。 1.2 未婚或晚婚、不育或少育、不哺乳者 排卵与卵巢癌的发生呈正相关,孕次与卵巢癌的发生呈负相关。据Whtte2 m ore等报道每次足月妊娠都可降低14%~22%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哺乳可抑制排卵,哺乳的妇女与未产妇女相比其危险性可减少60%,与产后未哺乳的妇女相比其危险性可减少40%。 1.3 应用促排卵药物的不孕症者 应用药物促排卵治疗无排卵不孕者可增加排卵,因而增加卵巢癌发生的危险性。采用促排卵药物治疗不孕症患者与未治疗者相比,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高。 1.4 高危因素饮食者 饮食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高动物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增加卵巢癌的危险性,而多食蔬菜,胡萝卜,谷物,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C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生。G ramer等认为,食用多量的半乳糖可致卵巢癌,原因是半乳糖212磷酸尿苷酰转移酶不足而使血液中半乳糖浓度过高,后者可使性腺机能减退,从而引起促性腺激素产生过多,因而发生卵巢癌危险性增加。 1.5 卵巢癌家族史 卵巢癌发生率和卵巢及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家族史之间有相关性。具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一级家属(包括母女、姐妹)患卵巢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50%。Seltzer2报道,在卵巢癌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卵巢癌危险性为5%,如果1例妇女一级亲属中有2例或2例以上患卵巢癌,则其危险性增至7%。虽然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卵巢癌仅占卵巢癌总数的 2.5%~7%,但不容忽视。具有遗传性卵巢癌家族史的家族谱系有三种类型:具有卵巢癌特殊位点的家族、乳腺卵巢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家族。其共同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卵巢癌发病年龄较散发病例年轻,癌组织分化差,患者预后差。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患者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为50%3。 2 筛查卵巢癌的手段 2.1 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仔细的盆腔检查 虽然卵巢癌患者在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与体征,但基本的临床病史询问与常规体检及妇科盆腔检查仍极为重要,有可能藉以发现恶性卵巢肿瘤的“蛛丝马迹”。在询问病史时要特别重视有无前述高危因素。妇科盆腔检查包括双合诊或腹部、直肠、阴道三合诊,是妇女体检必需进行的。由于盆腔检查简单方便,而且可同时行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优点,因此,这是广泛应用的卵巢癌筛查方法之一。 2.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盆腔器官及病变的图像,根据所测卵巢的大小、形态、血流和血管分布可早期发现卵巢病变。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对评价卵巢病变将起更重要的作用4。目前临床应用的超声检查有经腹超声检查(transabdominal s onography or transabdominal ultras onogra2 phy,T AS)、经阴道超声检查(transvaginal ultras onography or transvaginal s onography,T V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 oppler blood flow imaging,C DFI)、三维超声成像(three2dimen2 sional ultras ound imaging,3DUI)等。 2.2.1 T AS 正常卵巢声像图为均质性低回声,椭圆形、边缘光滑。正常绝经后妇女的卵巢体积用椭圆形公式计算(长×宽×厚×0.523)约为 3.7cm3。使用T AS筛查卵巢癌最早是1989年由Campbell等提出,他们检查了5497例18~79岁的无症状妇女,共发现5例Ⅰ期卵巢癌,另外发现379例良性肿瘤。但是,T AS需要一定时间充盈膀胱才能检查,过度的膀胱充盈可导致患者不适,而且<2cm的病变或盆腔底部的卵巢T AS难以发现。 2.2.2 T VS T VS具有下列优点:(1)T VS探头接近盆腔内结构,可用较高频率的探头(如5,7.5,10MH z),提高分辨力而明显改进图像质量,能获得较T AS更多的对诊断有用的信息,有助于鉴别卵巢良恶性病变;(2)T VS不需患者充盈膀胱作为声窗,因而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并节约了时间;(3)对于过度肥胖、术后盆腔脏器粘连引起盆腔内结构不清或肠胀气等影响T AS的患者,T VS尤为适用。T VS的缺点是:(1)T VS显示视野较小,对于大的盆腔肿块难窥全貌,不能全面或良好显示结构;(2)未婚者、有阴道炎症、阴道流血者等不适合T VS。如将T AS与T VS结合应用,可取长补短。目前较先进的超声仪器均配备经腹探头和经阴道探头。95%绝经前和 254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年11月第10卷第6期 Prog Obstet G ynecol,N ov.2001,V ol.10,N o.6

卵巢癌临床治疗回顾及展望

卵巢癌临床治疗回顾及展望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大量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开展,为卵巢癌的未来治疗可能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但现在临床上依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和放疗辅助治疗。本文通过回顾和结合现阶段最新的临床治疗指南,探讨卵巢癌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卵巢癌的手术预后的改善有所帮助。 标签:卵巢癌;临床治疗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宫体癌,但是临床上以卵巢癌早期诊断最为困难。早期卵巢癌恶性肿瘤的确诊很少,来就诊时约70%已处于晚期,使得卵巢癌成为妇科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同时也促使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医学学者对卵巢癌治疗方法不断的规范、改进、创新,使得患者的近期生存情况及生存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也加快了我国卵巢癌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的发展脚步。本文就对卵巢癌的临床治疗及新技术给予回顾及展望。 1 卵巢癌的转移 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的转移可分为直接组织侵犯和浸润、种植转移、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每种肿瘤由于其所处部位的生理结构不同及生物学功能的不同,转移途径及转移的方式也各不尽相同。 1.1 卵巢癌盆、腹腔转移主要是肿瘤在盆腹腔内组织、脏器的种植播散,分布状况及原因分析:(1)卵巢癌在腹腔和盆腔内的转移相当广泛,腹腔内腹膜、肠的系膜及浆膜层以及腹腔内其他脏器的表面都会被侵犯,这是因为卵巢癌中特别是卵巢上皮癌中,癌细胞从正常组织上脱落下来,掉入腹腔内循环的腹水中,然后通过腹腔液的循环广泛的将其转移种植到盆腹腔脏器的表面,使得腹水或腹腔液流通及积蓄的地方成为了卵巢癌种植转移的高危区域,这些区域也是开腹探查重点注意检查的地方;(2)卵巢恶性肿瘤在腹腔扩散、种植多是浅表的,多存在于腹腔脏器浆膜表面,多数情况下当腹腔其他恶性肿瘤扩散或转移时,即已失去手术机会,但是因为上述原因,对于卵巢恶性肿瘤则是例外,卵巢癌Ⅲ期依然可通过手术用锐分离法剥除种植播散的散在肿瘤,甚至在肠、肝、腹膜等表面也可局部切除,减少瘤体体积,有利于术后化疗消灭残存瘤灶,进一步提高疗效。 1.2 腹腔外转移腹腔外转移主要是通过淋巴转移和血行将肿瘤转移到远处。淋巴转移主要是通过卵巢相关的淋巴分布有关,卵巢癌相关的淋巴引流途径可分为3个:(1)上行路线,主要包括腔静脉外侧及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前、外侧及下淋巴结;(2)下行路线,主要包括髂间,髂内及髂外淋巴结;(3)顺着圆韧带将淋巴液流至腹股沟淋巴结和髂外尾部淋巴结。了解淋巴结转移途径及解剖结构,有利于手术治疗中对淋巴结的探查及完整清扫。

1 卵巢癌临床路径

卵巢癌临床路径 一、卵巢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癌(ICD-10: C56.X00) 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妇产科学(第八版)》(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 ⑴下腹不适或盆腔下坠:可伴胃纳差、恶心、胃部不适 等胃肠道症状。 ⑵腹部膨胀感:卵巢癌即使临床早期也可以出现腹水, 或肿瘤生长超出盆腔在腹部可以摸到肿块。 ⑶压迫症:肿块伴腹水者,除有腹胀外还可引起压迫症状,如横膈抬高可引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心悸;由于腹

内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可引起腹壁及下肢水肿;肿瘤压迫膀胱、直肠,可有排尿困难、肛门坠胀及大便改变等。 ⑷疼痛:卵巢恶性肿瘤极少引起疼痛,如发生肿瘤破裂、出血和(或)感染,或由于浸润,压迫邻近脏器,可引起腹痛、腰痛等。 ⑸由于肿瘤的迅速生长,患者营养不良及体力的消耗,患者会呈贫血、消瘦及形成恶液质的体征,此常是卵巢恶性肿瘤的晚期症状。 ⑹月经紊乱及内分泌症状:肿瘤间质成分产生激素或肿瘤破坏双侧卵巢,可导致月经紊乱或阴道流血;功能性卵巢恶性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可产生过多的雌激素,而引起性早熟;睾丸母细胞瘤可产生过多的雄激素而引起男性化的表现,临床上会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流血除与卵巢恶性肿瘤本身有关外,还常伴有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子宫内膜癌。 ⑺因转移所产生的相应症状:如肺转移而产生干咳、咳血、胸水及呼吸困难;骨转移可产生转移灶局部的剧烈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点;肠道转移者可有大便变形、便血,严重者因发生不可逆的肠梗阻而死亡。 2.体格检查:

卵巢恶性肿瘤考试卷

2014年二季度护理培训考试卷(护师及以上) 姓名:阅卷人: 考试时间:得分: 一、单选题(2分/题,共50分) 1.于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其最常见的结局是:() A. 输卵管妊娠流产 B.输卵管妊娠破裂 C.胚胎可发育至3个月以上 D.易继发盆腔感染 E.最易继发腹腔妊娠 2.急性宫外孕的最主要症状是:() A.短期停经史 B早孕反应 C.突然腹痛 D.阴道不规则流血 E.出现晕厥 3.确诊为输卵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 用升压药物 B. 输血 C. 立即剖腹探查 D. 纠正休克后手术 E. 边抗休克,边开腹手术 4.关于输卵管妊娠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必然有停经史 B. 妊娠试验阴性可排除输卵管妊娠 C. 后穹窿穿刺阴性可排除输卵管妊娠 D. 迟早一定发生内出血,均陷入休克 E. 病程迁延较久者,可因凝固血液与周围器官粘连形成包块 5.输卵管妊娠最常见的原因是:() A. 输卵管发育异常 B. 子宫内膜异位症 C. 慢性输卵管炎 D. 输卵管结扎手术后 E. 宫内节育器放置后 6.异位妊娠常见的着床部位是:() A. 卵巢 B. 输卵管 C. 子宫颈 D. 子宫角 E. 腹腔 7.女,50岁,GOPO,月经不调,经期延长,周期不规则,诊刮,病理为: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妇检:右附件可及6X4X3CM实质性肿块。 () 8.女,48岁,有慢性肾炎史,自己扪及盆腔肿块,妇检:双附件区均可触及5X6X7X大小质中肿块,腹部移动性浊音(+)()9.卵巢恶性肿瘤5年存活率约() A、20% B、25% C、25%~30% D、20%~25% E、30%~40% 10.关于卵巢浆淮性囊腺瘤哪个不对() A、常为双侧 B、球形 C、大小不等 D、表面光滑 D、 壁薄 11.关于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哪个描述不对() A、多为单侧 B、圆形 C、表面结节状 D、灰白色 E、体积较大 12.畸胎瘤的良恶性取决于() A、肿瘤大小 B、肿瘤质地 C、胚层来源 D、组织分化程度 E、 年龄 13.关于卵巢无性细胞瘤哪个不对() A、对化疗敏感 B、对放疗敏感 C、有淋巴细胞浸润 D、幼女少见 E、老年妇女少见 14.关于卵巢肿瘤蒂扭转哪个不正确() A、瘤蒂长 B、瘤中等大 C、瘤活动好 D、重心偏于一侧 E、与病人改变体位无关 15.对放疗最敏感的卵巢肿瘤() A、颗粒细胞瘤 B、纤维瘤 C、无性细胞瘤 D、内胚窦瘤 E、畸胎 瘤 16.目前妇科恶性肿瘤中对妇女生命威胁最大的是:() A.外阴癌 B.子宫颈癌 C.卵巢癌 D.子宫内膜癌 E.输卵管癌 17.对卵巢内胚窦瘤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是:() A. CA125 B. AFP C. HCG D. CEA E. CA199 1

卵巢癌常用的化疗方案

目前常用卵巢癌的化疗方案有如下几种。 1.pac方案顺铂50 75mg/m2(有肾功能受损时,可用卡铂代替顺铂,顺铂loomg的效价等于卡铂400mg),阿霉素40 50mg/mz,环磷酰胺500 750mg/m2,一次给药,间隔3 周。常用此方案治疗卵巢上皮细胞瘤、颗粒细胞瘤等。凡是顺铂在内的化疗方案,为保护肾脏均需先进行水化,包括给药前夜晚8点当日早8点静注5%葡萄糖盐水2 000ml+ 维生素c 2g,15%氯化钾loml,20%甘露醇125ml,30分钟内滴完。5%葡萄糖盐水50ml,速尿20mg静推;然后给顺铂。以后再静滴5%葡萄糖1 000ml,维生素c 2g,15%氯化钾loml。 2.pc方案与pac方案相同,只是不用阿霉素,避免其所致心脏毒性。 3.pt方案顺铂75mg/m2,泰素135 175mg/m2。先静点泰素,一般用24小时,也有报道在3小时内输入;间隔1小时以上再给顺铂,也可用卡铂代顺铂。卡铂较顺铂副作用轻。泰素多用生理盐水溶解。24小时滴注可能毒副作用较轻,常见副作用有骨髓抑制,过敏反应,其他如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肌无力、脱发、外周神经炎等偶也可见。 4.pv方案常作为挽救性方案,可静脉也可腹腔注射。顺铂loomg/ m2,依托泊苷loomg/ m2,后者可用生理盐水溶解。终浓度应低于0. 25mg/ml。一般每疗程间隔3周。 5.vac方案(1)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方案:长春新碱 l.5mg/m2(第1天),放线菌素do.5mg/d(第天),环磷酰胺 7mg/(kg'd)(第天),间隔周。(2)协和医院方案:长春新碱2mg(第1天),放线菌素do.3mg/d(第天),环磷酰胺5 7mg/( kg.d)(第天),间隔4周。用此方案治疗颗粒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卵黄囊瘤、未成熟畸胎瘤。

卵巢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卵巢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周莉 (解放军第324医院,重庆400020) [关键词]卵巢癌;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12)20-2272-05 卵巢癌是生殖系统肿瘤里致死率最高的肿瘤,每年大概有14600人死于卵巢癌,另外由于临床症状隐匿,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多数患者发现时分期偏晚。目前卵巢癌的标准治疗为减瘤手术及后续的以卡铂和紫杉醇为主的化疗,不幸的是,这些方案并没有在诊断的初期进行,许多患者经常复发并因此死亡。肿瘤对化疗药的抗药在治疗复发肿瘤时是很重要的阻碍因素,靶向治疗因此成为研究的前沿,临床实验的目的都是努力克服抗药性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流行病学 卵巢癌在生殖系统癌症里发病率第二位,但致死率较高,它占了妇科癌症的3%,在女性癌症死亡的病因中排第5位[1],每年21550例被诊断,14600例死亡。流行病学统计表明卵巢癌发病率在过去30a里已下降,多数被诊断卵巢癌的妇女年龄在40 65岁之间[2]。 2诊断和最初治疗 很不幸的是卵巢癌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些非特异的症状如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3],这通常延误了卵巢癌的诊断。因此患者对腹部及盆腔的症状保持高度警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如果这些症状每天都发生且比平时严重时更应引起重视。另外筛查手段的缺乏也使卵巢癌进展到一定阶段才被发现,国际妇产学会曾有分析表明卵巢癌分期的分布范围为Ⅰ期(23% 33%),Ⅱ期(9% 13%),Ⅲ期(46% 47%),Ⅳ期(12% 16%)[4]。减少瘤细胞是最初外科治疗卵巢癌的目标,减轻瘤负荷能提高术后化疗的效果,这对于小的肿瘤是可能的,因为小肿瘤血供丰富,有丝分裂活跃,对化疗药物相对敏感。一项Meta分析是基于53项以铂类为基础行化疗的高分期卵巢癌研究,发现肿瘤直径等于或小于3cm的、手术比较彻底的患者每增加10%,中位生存期就提高5.5%[5]。铂类(通常是卡铂)和紫杉醇类化疗药物是卵巢癌目前化疗的标准方案,妇科组曾在一项研究中评价了顺铂、卡铂的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卡铂加紫杉醇方案比顺铂加紫杉醇方案毒性更小,容易实施,效果相当[6]。 3二线治疗及靶向治疗 不幸的是,尽管手术很彻底并且做了足够的辅助化疗,许多卵巢癌患者仍要复发,超过70% 80%的患者会复发并最终死于肿瘤疾病,一旦卵巢癌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则治疗的选择余地较少,而随后治疗的关键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7]。患者依据无病生存期分组,包括铂类敏感(治疗12个月后复发)、铂类部分敏感(治疗6 12个月后复发)、铂类抗药(治疗6个月内复发)、铂类无效(无无病生存期)。传统上,初期治疗后超过6个月复发的患者可给药第2个疗程的铂类和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应用顺铂单药化疗时铂类敏感组仍有超过50%的反应率,铂类抗药组有10% 20%的反应率,铂类无效组就更低,因此后者应采用FDA推荐的其他化疗方案,如脂质体阿霉素、吉西他滨、拓泊替康、依托泊甙[8]。即使肿瘤对化疗药敏感,毒性反应是限制标准化疗方案治愈卵巢癌的主要因素,尽管二线治疗方案有效克服了一线药物的抗药性,但临床效果始终有限,对无病生存期及生存率没有大的提高[9],因此,靶向治疗就成了卵巢癌研究的重点。 4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血管生成就是在新发生组织区域生成新的血管,这属于正常的现象,如伤口愈合及胚胎形成,但它对几乎所有实体肿瘤的生长及扩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肿瘤的生长又导致了供氧的紧张,使有氧代谢低于正常生理水平[10]。乏氧是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信号,有一种蛋白叫乏氧诱导因子1-α(HIF),会在乏氧环境下生成并进入细胞核与另外一个蛋白(HIF1-β)形成复合体[11],它作为一个载体可以负转录调控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2-1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包括6个紧密相关的分种,最重要的是VEGF-A,卵巢癌血管生成的分子标记正在研究,先前的研究集中在VEGF-A的水平、最初肿瘤微血管的密度、病变扩张及进展、抗血管生成治疗后总体生存率等方面[14],临床前期研究表明VEGF在腹水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5-16]。 贝伐单抗是一种直接对抗VEGF-A的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它在结直肠癌[17]、乳腺癌[18]、肺癌[19]应用时能提高生存率。一项妇产学组的贝伐单抗的Ⅱ期试验用于了铂类抗药或无效的卵巢癌患者[20],试验表明临床反应率为21%,入组的62例患者中,25例至少有6个月的无疾病进展期,中位无疾病进展期为4.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这项研究的独特性在于没有一个患者发生胃肠穿孔,这是贝伐单抗在其他临床试验中常见的并发症。Cannistra等[21]进行了一项贝伐单抗单药Ⅱ期试验用于铂类抗药卵巢癌患者,与前面的试验不同,胃肠穿孔的发生为5/44,发生率与其他试验基本

卵巢癌研究进展

卵巢癌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妇产科程玉珊张震宇刘崇东 【摘要】随着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卵巢癌细胞内外复杂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对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等的作用及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必将促进卵巢癌诊断与治疗的革新。 【关键词】卵巢癌;信号转导通路 Expression of the signal pathway in ovarian cancer Yu shan cheng,zhenyu zhang,chongdong liu (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Th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Abstract:The regulation of cell growth and survival can be subverted by a variety of genetic defects that alter transcriptional programs normally responsible for controlling cell number.As the study of the signal pathway in varian cancer becomes more and moer deeper,people know much about signal pathways, occurrence, development,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role of ovarian cancer, it will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ovarian cancer . Key words: ovarian neoplasms signal pathway 细胞外各种刺激通过细胞因子等介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诱发细胞内外环境改变,进而导致细胞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由此构成了细胞信号传导系统。信号通路异常可刺激细胞快速增殖、无限生长或凋亡抑制而导致肿瘤发生。现在比较公认的癌变发生模式是多基因突变、多因素、多途径、多步骤的过程,这一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 因此,研究和阐明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现阶段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的一些信号转导通路,如Wnt、MAPK、Hedgehog(Hh)、Notch等信号转导通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1.Wn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主要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与抗凋亡等。目前, 大量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1]。当Wnt信号调控异常时,正常细胞将发生恶性转化导致肿瘤发生。此途径的改变在大肠癌中的作用已较明确,在其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恶性黑色素瘤、白血病、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原发性肝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等中的改变也

ASCO2018卵巢癌最新进展

ASCO 2018:卵巢癌最新研究进展

仅供内部学习严禁用于推广 一项III期随机试验,在III期/ IV期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的中,比较初始细胞减灭术与新辅助化疗的生存率:JCOG0602 Abstract No: 5500 研究背景 ?既往两项研究(EORTC55971和CHORUS)比较了初始细胞减灭术(PDST)和新辅助化疗(NACT)在III期/ IV期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中的表现。结果证实了NACT在总生存率 (OS)中的非劣效性。 ?研究者在前期已经报道过,若干指标显示:与PDST相比,NACT可降低肿瘤的侵袭性。

仅供内部学习 严禁用于推广 研究设计及研究终点 ?一项多中心、随机III 期临床试验,共纳入301例III 期/ IV 期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患者,旨在证明与PDST 相比,NACT 在OS 方面的非劣效性。 ?患者随机分为PDST 组(n=149)和NACT 组(n=152),3年OS 非劣效的 HR 设定为1.16。 ?主要研究终点:总生存率(OS ) ? 次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率(PFS ) 标准组(PDST ) 试验组(NACT ) TC 方案:PTX 175mg / m 2 iv ,CBDCAAUC 6.0 iv 临床诊断为III 期/ IV 期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 IDS :间歇减压手术 平衡因素 机构,III / IV 期 PS 0-1 / 2-3,年龄<60/≥60 PDS :初始细胞减灭手术 *:对不适合行PDS 的患者可选。 对任何Ut / Adn / OM 不可切除的患者必须行使 PDST 随机 4×TC 4×TC 4×TC IDS * NACT (4×TC ) IDS * 4×TC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ICD-10:D27.x00) 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ICD-9-CM-3:65.22/65.24 /65.25/65.29/65.4/65.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不特异,常规查体发现; 2.体征:附件区扪及肿物; 3.辅助检查:盆腔超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或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27.x00卵巢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血清肿瘤标记物;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宫颈细胞学筛查;

(6)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上腹部超声,盆腔CT 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贝伐单抗 卵巢癌(AURELIA)研究结果

A service of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Participant Flow Hide Participant Flow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Hid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utcome Measures Show All Outcome Measures

Percentage of Participants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or Death (Data Cutoff 14 November 2011) [ Time Frame: Screening Visit, Every 8 weeks (or 9 weeks if receiving topotecan) until progression reported between day of first participant randomized (29 October 2009) until cutoff date of 14 November 2011 ] Hide Outcome Measure 1 Measure Type Primary Measure Title Percentage of Participants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or Death (Data Cutoff 14 November 2011) Measure Descriptio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was defined as the time from the date of randomization to the first documented disease progression or death, whichever occurs first. Progression was based on tumour assessment made by the investigators 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criteria (for participants with measurable disease), and for those with non-measurable diseas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lesions was noted. Time Frame Screening Visit, Every 8 weeks (or 9 weeks if receiving topotecan) until progression reported between day of first participant randomized (29 October 2009) until cutoff date of 14 November 2011 Safety Issue No Population Description Explanation of how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for analysis was determined. Includes whether analysis was per protocol, intention to treat, or another method. Also provides relevant details such as imputation technique, as appropriate. ITT Population: All participants randomized to study treatment,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or not the assigned treatment was actually received. For all efficacy analyses, participa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assigned at randomization Reporting Groups Description Chemotherapy Participants received one of the following chemotherapies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investigator: paclitaxel, 80 mg/m^2 as a 1-hour IV infusion on Days 1, 8, 15, and 22 q4w OR topotecan 4 mg/m^2 as a 30-minute IV infusion on Days 1, 8, and 15 q4w (alternatively, a 1.25 mg/m^2 dose could have been administered over 30 minutes on Days 1-5 q3w) OR PLD 40 mg/m^2 as a 1 mg/min infusion on Day 1 q4w (after Cycle 1 the drug could have been administered as a 1 hour infusion). Depending on chosen chemotherapy, pre-medication wa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local practices. 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 Participants received one of the following chemotherapies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investigator: paclitaxel, 80 mg/m^2 as a 1-hour IV infusion on Days 1, 8, 15, and 22 q4w OR topotecan 4 mg/m^2 as a 30-minute IV infusion on Days 1, 8, and 15 q4w (alternatively, a 1.25 mg/m^2 dose could have been administered over 30 minutes on Days 1-5 q3w) OR PLD 40 mg/m^2 as a 1 mg/min infusion on Day 1 q4w (after Cycle 1 the drug could have been administered as a 1 hour infusion). Depending on chosen chemotherapy, pre-medication wa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local practices. The chosen chemotherapy was combined with bevacizumab 10 mg/kg IV q2w (or bevacizumab 15 mg/kg q3w if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opotecan 1.25 mg/m^2 on Days 1-5 on a q3w schedule). The initial bevacizumab infusion was over 90 minutes, with subsequent infusions over 60 minutes and then 30 minutes, as tolerated. Measured Values Chemotherapy 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nalyzed [units: participants] 182 179 Percentage of Participants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or Death (Data Cutoff 14 November 2011) [units: percentage of participants] 92.3 78.8 No statistical analysis provided for Percentage of Participants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or Death (Data Cutoff 14 November 2011) 2. Primary: P 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 Data Cutoff 14 November 2011) [ Time Frame: Screening Visit, Every 8 weeks (or 9 weeks if receiving topotecan) until progression reported between day of first participant randomized (29 October 2009) until cutoff date of 14 November 2011 ] Hide Outcome Measure 2 Measure Type Primary Measure Title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 Data Cutoff 14 November 2011) Measure Description PFS was defined as the time from the date of randomization to the first documented disease progression or death, whichever occurred first. Progression was based on tumor assessment made by the investigators according to the RECIST criteria (for participants with measurable disease), and for those with non-measurable disease presence 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