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气体制取及实验探究题

初中化学气体制取及实验探究题
初中化学气体制取及实验探究题

化学专题测试气体的制取与实验探究

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

1、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①、②序号的仪器的名称:①____②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可用___装置收集(写装置代号,下同)

(3)收集二氧化碳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空气应从管口排出。

(4)氨气(NH

3

)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

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

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H

4Cl+Ca(OH)

2

CaCl

2

+2NH

3

↑+2H

2

O,则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__装

置。收集氨气可选用_装置。若用G装置收集氨气,空气应从管口排出。

若要制得干燥的氨气,可用____做干燥剂。将氨气溶于水制成氨水,应选用右图装置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2、若用右图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下面的装置图回答:①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

①,②。

(2)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中,B装置可用于制_____气;E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二氧化碳只能用装置收集。

4、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对哪个编号的装置进行改进?如何改进? 。

反应完成后,要从剩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应进行溶解、、洗涤、干燥等操作。

(2)不选择C装置制气体的原因是。

(3)选用D装置可制的气体有 (至少写两种)。

(4)某同学用D装置制取并收集了一瓶气体,请你设计实验来检验它是哪种气体,填写下表完成之。

检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5.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气体制取的实验原理与方法。

(1)甲同学将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如下图,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内容。

制取气体所需药品装置连接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

二氧化碳(干

燥)

大理石和稀盐酸

打开K

1、关闭K

2

时,利用I、Ⅱ装置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______(填序号)。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②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3)丙同学认为在不改变I、Ⅱ、Ⅲ装置的仪器及位置的前

提下,该装置可用于过氧化钠 (Na

2O

2)

与水反应制取氧

气,另一产物为氢氧化钠,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她的改进措施是。

(4)丁同学打开K

2、关闭K

1

,利用I、Ⅲ装置来验证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此

时C中盛放的物质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5)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

2

后的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作如下回收处理:

①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填写选项序号)。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②用所得氯化钾晶体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钾溶液,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

③过滤、蒸发时都需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

A.酒精灯 B.烧杯 C.玻璃棒 D.漏斗 E.量筒

(6)小明用6.5 g可能含有铜、铝、铁、镁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属杂质的锌粉,跟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0.2 g氢气,则此锌粉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杂质是.

6.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

3、Na

2

CO

3

、Na

2

SO

4

、CuSO

4

、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确定其组成,取适量试样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1)取试样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BaCl

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有、。

(3)取步骤(2)实验后的上层清液,加入稀硝酸、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该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Cl,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

(4)对于是否含有NaCl,你认为应对步骤(2)作如何改进(若步骤(3)填“是”,此空不作答)。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熟石灰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

3

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

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

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验内容。

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7.3g。求样品中Ca(OH)

2

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8、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

2CO

3

(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

碱中Na

2CO

3

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

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

2CO

3

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①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装置A的作用是,装置E的作用是;

③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④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若撤除装置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体验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利用6g氯酸钾和2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1)实验结束后,甲同学认为氯酸钾可能未分解完全,又设计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实验1:将实验加热后的残留物加水至充分溶解,过滤;实验2:向实验1的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干

易溶于水甲同燥,称得沉淀质量为5.74g.小资料:①二氧化锰不溶于水②AgClO

3

学分析实验过程,其中仅涉及两步化学反应:

2KClO3 2KCl+3O2↑ KCl+AgNO3═AgCl↓+KNO3推出两反应间存在KClO3→KCl→AgCl↓物质转化关系和质量比例关系.请你利用上述关系,通过计算帮甲同学判断是否完全分解?___(要求:简单写出计算过程、说明判断依据,计算结果精确KClO

3

到0.1)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方案提出质疑:认为通过称量加热后残留物质量,利用加热前后质量差进行计算,同样达到甲同学的实验目的.你赞同乙同学的观点吗?说明理由:___.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装置总结

初中化学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总结 一、 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1、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型可用下图装置: 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 用试管装置简单,但产生气体的量少;改用长颈漏斗后添加液体方便但产生氧气流不平稳;换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后可避免长颈漏斗的缺点。 例如: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 2H 2O 2MnO 2====2H 2O+O 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如:2KClO 3MnO2====2KCl+3O 2↑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二、 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 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 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 C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①② 1、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 2、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 、 3、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进短管出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迁移知识 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A B C D E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填编号)。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写出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2.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 A B C D E ⑴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②。 ⑵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⑶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⑷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3.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4)气体的制取练习及答案

专题四气体的制取 1.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是 (1)硫酸铜固体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二氧化锰固体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3)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溶液制取氧气 (4)锌片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A.仅(1)(2) B.仅(3)(4) C.仅(1)(2)(4) D.仅(1)(3)(4) 2.(多选)下面有关气体的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甲装置来制取氧气 B.乙装置可用来制取、检验二氧化碳 C.收集氢气可用丙装置 D.丁装置可用来收集氧气 3.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该发生装置还可制取的气体是(填一种)。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除需增加酒精灯外,还需要是 实验用品是,该发生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 ,则说 明该装置不漏气。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用右图所示 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填“a”或“b”)端导入。 4.实验室拟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气体: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 如右图所示,在锥形瓶内装适量的水,使长 颈漏斗末端浸在液面以下,将活塞缓慢往外 拉,若观察到 则装置不漏气。 (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制取并收集装置是,装置中缺少 (4)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CO2,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若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作为制取的发生装置,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5.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1)仪器a的名称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CO2,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既可以用来收集CO2,又可用来收集O2的装置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氢气的装置是(3)实验室可用B装置制取氧气,写出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用C装置收集的氧气进行实验时,发现氧气不纯,其原因除与水接触产生水蒸气外,另一原因可能是: (4)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若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A作发生装置。 6.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①②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用E装置收集氧气,实验停止时的操作是 (3)实验室制取氢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应选用的装置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7.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完整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能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程度,有效检测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代表了教材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方向,在近几年中考中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此类题在中考中频频出现,且分值相对较高,现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从历年的考试中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的题型主要有应用型探究、构建型探究和综合型探究等,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类似物质的干扰下定性探究物质的组成、利用对比实验法探索化学反应中的异常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等。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几年南京市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改编、设计的一些实验探究题,谈谈这类试题的设计新视角。 一、创新类探究试题 创新类探究试题涉及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以探究为形式或情景,可考察考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考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解答探究创新类试题一般步骤是:首先要能根据题干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联想到相对应的化学知识。第二,作出猜想或假设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依据,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第三,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论证(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第四,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或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最后,从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完善、探究过程是否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探究方案或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探究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6998575.html,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作者:万明良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1期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在知识观、教学观、教学方法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冲击,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实验是化学探究和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教师观念、教学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化学试验;教学;探究性 一、新课程改革中实验的探究性 传统教育中的实验,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为辅,还多为验证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运用不多。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思路 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重视实际应用。教育应与学生经验相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改革后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特点。充分利用与结合教材进行探究性思维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1.尝试改变课本上探究实验的程序化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但在一些实验的设计上,倾向于把探究的过程步骤罗列清楚,然后在过程中间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所以在探究性思维上相对比较程序化,还没有完全放开。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探究性思维更加深化,我尝试将一些实验加以改进,增加其难度,使探究效果更加明显了。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题教学中,我设计先告知学生一些知识信息。并让学生收集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然后将课题改为“据说人呼吸时吸收了氧气,排出了二氧化碳,请利用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设计实验对这一说法进行验证”。 2.适当提高课本中实验的操作要求 适当提高教材中实验的一些要求,也可以创造探究性思维的环境。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时,学生发现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在讨论完几个方面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取实验总结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取 实验总结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 专题目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巩固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及相关内容。 【知识总结】 一、实验原理的确定 确定实验原理:1.反应应容易控制;2.反应条件温和(能不高温就不高温,高温条件不易满足,并且较危险);3.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 CaCO 3+2HCl (浓)==CaCl 2+H 2O+CO 2↑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气体中容易混有氯化氢 CaCO 3+H 2SO 4==CaSO 4+H 2O+CO 2↑反应生成的CaSO 4微溶,附着在CaCO 3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现象: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反应停止,不再有汽泡 CaCO 3高温====CaO+CO 2↑ 反应条件不容易满足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故选择该种方法 二、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用下图装置: 例如: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2H 2O 2MnO 2====2H 2O+O 2↑ Zn+2HCl==ZnCl 2+H 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当反应需要加热,并且是固固反应时可用下图装置: 3MnO2 ====2KCl+3O 2 ↑ 4 △ ====K 2 MnO 4 +MnO 2 +O 2 ↑ 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三、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排水法 C 试确定氢气二氧化碳氧气分别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上述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 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 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进短管出 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 四、初中常见几种气体制取实验原理 氧气 2H 2O 2 MnO 2 ====2H 2 O+O 2 ↑

高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图和方程式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检验 ⑴氧气 制取原理:含氧化合物自身分解 制取方程式:2KClO?==== 2KCl+3O?↑ 装置: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加热 检验:带火星木条,复燃 收集:排水法或向上排气法 ⑵氢气 制取原理:活泼金属与弱氧化性酸的置换 制取方程式:Zn+H?SO?==== ZnSO?+H?↑装置:启普发生器 检验:点燃,淡蓝色火焰,在容器壁上有水珠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 ⑶氯气

制取原理:强氧化剂氧化含氧化合物 制取方程式:MnO?+4HCl(浓) ====MnCl?+Cl?↑+2H?O 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 检验: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除杂:先通入饱与食盐水(除HCl),再通入浓H?SO?(除水蒸气) 收集:排饱与食盐水法或向上排气法 尾气回收:Cl?+2NaOH==== NaCl+NaClO+H?O ⑷硫化氢 制取原理:强酸与强碱的复分解反应 制取方程式:FeS+2HCl====FeCl?+H?S↑ 装置:启普发生器 检验: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除杂:先通入饱与NaHS溶液(除HCl),再通入固体CaCl?(或P?O5)(除水蒸气) 收集:向上排气法

尾气回收:H?S+2NaOH==== Na?S+H?O或H?S+NaOH==== NaHS+H?O ⑸二氧化硫 制取原理:稳定性强酸与不稳定性弱酸盐的复分解 制取方程式:Na?SO?+H?SO?==== Na?SO?+SO?↑+H?O 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检验:先通入品红试液,褪色,后加热又恢复原红色; 除杂:通入浓H?SO?(除水蒸气) 收集:向上排气法 尾气回收:SO?+2NaOH==== Na?SO?+H?O ⑹二氧化碳 制取原理;稳定性强酸与不稳定性弱酸盐的复分解 制取方程式:CaCO?+2HCl====CaCl?+CO?↑+H?O 装置:启普发生器 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取实验总结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 专题目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巩固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及相关内容。 【知识总结】 一、实验原理的确定 确定实验原理:1.反应应容易控制;2.反应条件温和(能不高温就不高温,高温条件不易满足,并且较危险);3.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 CaCO3+2HCl(浓)==CaCl2+H2O+CO2↑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气体中容易混有氯化氢 CaCO3+H2SO4==CaSO4+H2O+C O2↑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附着在CaCO3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现象: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反应停止,不再有汽泡 CaCO3高温 ====CaO+CO2↑ 反应条件不容易满足 CaCO3+2HCl==CaCl2+H2O+CO2↑ 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故选择该种方法二、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用下图装置: 例如:CaCO3+2HCl==CaCl2+H2O+CO2↑ 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2H2O2MnO2 ====2H2O+O2↑ Zn+2HCl==ZnCl2+H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当反应需要加热,并且是固固反应时可用下图装置: MnO2 ====2KCl+3O2↑ △ ====K2MnO4+MnO2+O2↑ 试管底炸裂。 三、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排水法 C 试确定氢气二氧化碳氧气分别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上述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 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 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进短管出 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 四、初中常见几种气体制取实验原理 氧气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结题报告 保德县神华希望中学李培清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验和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加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如下影响: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问卷调查》的第1、3、6、7、9题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后,由于化学实验独特而奇妙的实验现象吸引了学生,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已经对他们的学习化学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他们学习化学并不只是为了被动的应付中考,而是发自内心的在快乐地学习,在享受学习。 如:1)你觉得化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有什么特点?()A.艰难,要背记得东西又特别多,学得很辛苦。 B.很有趣,尤其是一些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特别吸引我。 C.都差不多,反正都是中考科目。 调查显示常规班同学选B占26%,实验班同学选B则高达57%。 2、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过去同学们更多的是有了问题依赖老师来解决,很被动,从《调查问卷》的第2、4、5、9题来看,实验班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5)平时练习中遇到实验题,如果对某些现象不太确定,你会选择() A。有条件的话亲自做实验验证。 B。问老师或者同学。 C。查资料或者看答案。 调查显示常规班同学A占7%,实验班同学选A高达 41%。 3、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如:9)你参加化学探究活活后,感到收获有哪些()A.能够亲自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B.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改进一些装置,如果能的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我就会很高兴,提高了我学习化学的兴趣。 C.化学实验都是很危险的,我走到化学实验室就害怕,不怎么敢动手,通常都是看别人做,没什么意思。 调查显示常规班同学选C占61%,实验班同学选A占46%,B占34%。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专题复习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专题复习 专题目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巩固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及相关内容。 【知识总结】 一、实验原理的确定 确定实验原理:1.反应容易控制;2.反应条件温和(能不高温就不高温,高温条件不易满足,并且较危险);3.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 CaCO 3+2HCl (浓)==CaCl 2+H 2O+CO 2↑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气体中容易混有氯化氢 CaCO 3+H 2SO 4==CaSO 4+H 2O+CO 2↑反应生成的CaSO 4微溶,附着在CaCO 3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现象: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反应停止,不再有汽泡 CaCO 3高温====CaO+CO 2↑ 反应条件不容易满足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故选择该种方法 二、 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用下图装置: 例如: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2H 2O 2MnO 2====2H 2O+O 2↑ Zn+2HCl==ZnCl 2+H 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当反应需要加热,并且是固固反应时可用下图装置: 2KClO 3MnO 2====2KCl+3O 2↑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三、 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 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 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 C 试确定氢气二氧化碳氧气分别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上述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 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 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出短管进 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 长管进短管出 四、 初中常见几种气体制取实验原理 (一)氧气

初中化学气体制取与实验探究题

化学专题测试 气体的制取与实验探究 姓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 1、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①、②序号的仪器的名称:①__ __ ②_ 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可用_ __装置收集(写装置代号,下同) (3)收集二氧化碳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G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空气应从 管口排出。 (4)氨气(NH 3)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 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 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H 4Cl+Ca(OH)2CaCl 2+2NH 3↑+2H 2O ,则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 选用_ _ 装置。收集氨气可选用_ 装置。若用G 装置收集氨气, 空气应从 管口排出。 若要制得干燥的氨气,可用_ ___做干燥剂。将氨气溶于水制成氨水,应选用右图装置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2、若用右图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 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下面的装置图回答: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 ① ,② 。 (2)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中,B 装置可用于制_____气;E 装置可用于收集 气;二氧化碳只能用 装置收集。 4、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对哪个编号的装置进行改进?如何改 进? 。 ① ②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整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图3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填选项)。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马池玉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松原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这次我共选择了其中的19个进行探究教学,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刚开始大多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或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大家知道,学生会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我校化学组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同时也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化学探究性实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展开,即: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和尾气处理

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干燥和收集 知识要点: 一、气体的制取。 1、反应原理。 A 、制氧气:过氧化氢分解 高锰酸钾分解 B、制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C、制氢气:锌与稀硫酸反应 2、发生装置。 A、决定因素: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B、 反应物 状态 反应条件发生装置举例固体加热①: 固体+ 液体常温 ①: ②: ③:锌与稀硫酸反应制H2 你知道一种叫启普发生器的装置原理吗?它与上述的两种“固体+液体”装置相比,最大的优点在哪儿? 3、收集装置。 A、决定因素: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溶解性。 收集方法收集装置适用范围举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O2、CO2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H2排水法溶于水O2、H2

特殊收集装置排水法: 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排水法:直接观察集气瓶中的水位。 排空法:O2: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已满。 CO2: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立即熄灭,则说明已满。 5、制取气体步骤。 A、组装仪器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装入药品 D、固定(加热)仪器 E、收集气体(验满) F、拆除并清洗仪器 多识一点:用高锰酸钾制O2(排水法)结束时,要先将,再,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热的试管炸裂。 气体检验方法 现象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氢气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燃烧一会儿 将烧杯迅速倒转后,注入澄清石灰水 一氧化碳 甲烷 氨气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水蒸气通过白色的无水CuSO4粉末CuSO4粉末变蓝 氮气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再加入澄清石灰水,振 荡 木条立即熄灭,澄清石灰水不 变浑浊 氯化氢通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气体在检验区分时,首先选用“带火星的木条”还是“燃着的木条”,为什么? 三、气体的干燥与净化。 1、实验装置。 注:A(干燥管)要进出; C(洗气瓶)要进出。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和尾气处理.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干燥和收集 知识要点 : 一、气体的制取。 1、反应原理。 A、制氧气:过氧化氢分解 高锰酸钾分解 B、制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C、制氢气:锌与稀硫酸反应 2、发生装置。 A、决定因素: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B、 反应物 反应条件发生装置举例状态 固体加热①: ①: 固体 + 常温②: 液体 ③:锌与稀硫酸反应制H2 你知道一种叫启普发生器的装置原理吗?它与上述的两种“固体 +液体”装置相比,最大的优点在哪儿? 3、收集装置。 A 、决定因素: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溶解性。 B、 收集方法收集装置适用范围举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O2、CO2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H 2 排水法溶于水O2、 H2

排水法: 特殊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 向下排空法: 4、验满。 排水法:直接观察集气瓶中的水位。 排空法: O2: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已满。 CO2: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立即熄灭,则说明已满。 5、制取气体步骤。 A、组装仪器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装入药品 D、固定(加热)仪器 E、收集气体(验满) F、拆除并清洗仪器 多识一点:用高锰酸钾制O2(排水法)结束时,要先将,再,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热的试管炸裂。 二、常见气体的检验。 现象气体检验方法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氢气 一氧化碳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燃烧一会儿将烧杯迅速倒转后,注入澄清石灰水 甲烷 氨气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水蒸气通过白色的无水 CuSO4粉末CuSO4粉末变蓝 氮气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再加入澄清石灰水,振木条立即熄灭,澄清石灰水不荡变浑浊 氯化氢通入 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气体在检验区分时,首先选用“带火星的木条”还是“燃着的木条”,为什么? 三、气体的干燥与净化。 1、实验装置。 注:A(干燥管)要进出; C(洗气瓶)要进出。

初中化学气体制取专题复习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收集 一、氧气的制取 1、实验原理 2KMnO 4 ? ===K 2MnO 4+MnO 2+O 2↑ 2KClO 3 ? ==2 n O M 2KCl+3O 2↑ 2H 2O 22 n O M === 2H 2O+O 2↑(鲁教版教材) 2、发生装置 初中教材常选用“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A B C D 3、收集装置 (1)密度——排空气法: 氧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C 、D (装置中气体由a 通入)。 (2)溶解性—排水法: 所收集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采用排水法—A ;也可采用装满水的D 装置,气体由b 端通入。 4、检验 O 2的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若木条能够复燃,说明收集气体是O 2。

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 1、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室制取) CaCO3高温 CaO+CO2↑(工业制取) 2、发生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采用以下几套—“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A B C D 3、收集装置 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C、D(装置中气体由a通入)。 O2的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若木条能够复燃,说明收集气体是O2。 4、检验方法 CO2的检验方法:将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能变浑浊,说明气体是CO2

三、两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对比 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

【点对点练习题】 1、在实验室中可选择下图装置制取气体。 (1)若选择B、F组合一套装置制取了某气体,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发生装置可选择B或C,与B相比较,C的主要优点是什么;答案:CaCO3+ 2HC1 = CaCl2 + CO2↑ + H2O 可通过分液漏斗的开关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和滴加量,来控制反应。 2、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1)用B装置制取氧气是,需将试管管口稍向下倾斜,否则试管有可能炸裂,原因:; 答案:若试管口向上,试管口形成的水珠会倒流至试管底部,热的试管底遇冷会炸裂。 (2)实验室通常用C装置制取CO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采用C装置制取气体时,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需满足什么要求是; 答案:CaCO3+ 2HC1 = CaCl2+ CO2↑ + H2O 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存在的问题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存在的问题 郭奋海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化学教师对农村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感受逐步加深,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也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但是应看到,到现在为止,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在我们国家还是不容乐观的。当前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经济投入不足对探究性教学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在化学教学开展实验教学中需要较多的仪器和药品,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因经费不足而导致很多实验教学维持在小打小闹或停止状态。这就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智力的发展。 2、学校校舍和师资不足导致班额过大,限制了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这给化学分组教学和课堂组织教学带来较大困难。普通中学一般没有专职实验员,而由相应的科任教师兼职,组数越多,任教班级学生越多,教师课前准备量越大。 3、在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放手。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总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地进行实验教学。化学新课程积极倡导开展实验教学,一堂化学实验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组织教学的形式相关。例如,在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步骤的操作顺序,反复强调一定要按照老师做演示实验教学时的操作模式进行,根本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实验其实是一种古板的模式化,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没有两样,学生在课堂实验中根本就没有自主权,很少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严格的操作程序方法把学生的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反,如果教师在做实验时,只把一些注意事项和提示部分的实验步骤着重强调,整个实验过程完全交由学生操控,允许出错,然后结合各小组所出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后,有个别小组的学生熄灭酒精灯后,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颜色

化学学科中考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 (一)固体的颜色 1、黑色固体(5种):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 2、红色固体:铜——紫红色,氧化铁Fe 2O 3 ——红(棕)色 3、蓝色晶体:硫酸铜晶体CuSO 4·5H 2 O 4、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5、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6、白色沉淀(6种):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氢氧化镁; 硫酸钡,氯化银银。 7、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氧化钙,氧化镁,氯酸钾,氯化钾、 8、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9、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二)、液体的颜色 10、无色液体:水,稀盐酸,稀硫酸,酚酞试液 11、蓝色溶液:含有Cu2+的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2、黄色溶液: 含有Fe3+的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3、浅绿色溶液:含有Fe2+的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5、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常见气体 16、无色气体:单质——氧气,氢气,氮气。 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氯化氢,二氧化硫。

二.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就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就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就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就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就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三.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 2CO 3 ) : 纯碱,苏打 3、氢氧化钠(NaOH):烧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 2):熟石灰,消石灰 6 、二氧化碳固体(CO 2 ):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 2(OH) 2 CO 3 ):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 4、5H 2 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 4 ):沼气 11、乙醇(C 2H 5 OH):酒精 12、乙酸(CH 3 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 2O 2 ):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 3 ):小苏打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 1、CuSO 4+2NaOH=Cu(OH) 2 ↓+Na 2 SO 4 蓝色沉淀生成、上部为澄清溶液 2、Ca(OH) 2+CO 2 = CaCO 3 ↓+ H 2 O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用CO2的检验 3、Ca(HCO 3) 2 Δ CaCO 3 ↓+H 2 O+CO 2 ↑白色沉淀、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水垢 形成、钟乳石的形成 4、 HCl+AgNO 3= AgCl↓+HNO 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Cl—的原理 5、Ba(OH) 2+ H2SO=BaSO 4 ↓+2H 2 O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的原理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doc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 2020年4月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本文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初中化学,方案,设计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本文简介:探究实验指的是在实验人员完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实验人员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探究实验运用于化学教学就是建立一个根科研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大胆地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和设想,然后想出解决的办法,再经过调查、搜集资料、实验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本文内容: 探究实验指的是在实验人员完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实验人员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探究实验运用于化学教学就是建立一个根科研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大胆地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和设想,然后想出解决的办法,再经过调查、搜集资料、实验和操作对这个解决方案进行验证,以达到培养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将探究实验运用于化学教学中,将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去探究、去创新,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中实验课的比例也是很大的,通过实验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由抽象变成具体、由无形变有形。运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学生能够在主动设问和探究中产生疑问、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能够学会对信息的分析、收集、整理和判断,能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在探究中磨练意志、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果。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都很乐意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荣誉感和乐趣。以前的实验都是教师提前把实验材料准备好,而学生只能按照特定的程序特点的步骤和思路去完成实验,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不了学生学习激情。而让学生自主准备材料,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中学化学常见气体性质归纳

中学化学常见气体性质归纳 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 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3、极易溶于水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 4、易液化的气体:NH3、SO2、Cl2 。 5、有毒的气体:F2、HF、Cl2、H2S、SO2、CO、NO2、NO、Br2(g)。 6、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NH3、HF、HCl、HBr、HI。 7、常温下不能共存的气体:H2S和SO2、H2S和Cl2、HI和Cl2、NH3和HCl、NO和O2、F2和H2。 8、其水溶液呈酸性的气体:HF、HCl、HBr、HI、H2S、SO2、CO2、NO2、Br2(g)。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9、有漂白作用的气体:Cl2(有水时)和SO2,但两者同时使用时漂白效果减弱。检验Cl2常用Cl2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10、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和SO2,但通入过量气体时沉淀又消失。 11、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的气体:H2、CO、CH4、C2H4、C2H2、H2S。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或淡蓝色)的气体:H2S、H2、CO、CH4。 12、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F2、Cl2、Br2(g)、NO2、O2、O3;具有强或较强还原性的气体:H2S、H2、CO、NH3、HI、HBr、HCl、NO;SO2和N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13、与水可反应的气体:Cl2、F2、NO2、Br2(g)、CO2、SO2、NH3;其中Cl2、NO2、Br2(g)与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且都是歧化反应),只有F2与水剧烈反应产生O2。 14、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Cl2、NO2、Br2(g)、O3。 15、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H2S、SO2、C2H4、C2H2。 16、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SO2; 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气体:NO2等氮氧化物和烃类; 导致臭氧空洞的主要气体:氟氯烃(俗称氟利昂)和NO等氮氧化物; 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和CH4等烃;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的气体是:CO和NO。 17、可用作致冷剂或冷冻剂的气体:CO2、NH3、N2。 18、用作大棚植物气肥的气体:CO2。 19、被称做地球保护伞的气体:O3。 20、用做自来水消毒的气体:Cl2 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 生石灰、氧化钙:CaO (2)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 (3)食盐:NaCl (4)干冰:CO2 (5)纯碱:Na2CO3 (6)烧碱(或苛性钠,火碱):NaOH (7)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8) 明矾:KAl(SO4) 2·12H2O (9)CaCO3碳酸钙(石灰石、大理石)(10) NaHCO3碳酸氢钠(小苏打) (11)石碱(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2)碱式碳酸铜(铜绿、孔雀石):Cu(OH)2CO3 (13) Hg汞(水银)(14)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15) 金刚石、石墨:C (16) 盐酸、氢氯酸:H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