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

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单元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书第28,29页例1,例2及练习八第1~3题。

教材分析:例1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首先由整数乘法的实际例子“每盒水果糖重100 g,3盒有多重?”引入整数乘法,同时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得出两个相应的除法算式。然后将其中的100 g改成1/10 kg,引出一个分数乘法算式和两个分数除法算式。使学生看到这些问题无论涉及整数还是分数,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以折纸实验为载体,提出了两个问题。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个问题要求平均分成2份,算式是(4/5)÷2,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可以用被除数的分子直接除以除数。第二个问题要求平均分成3份,算式是(4/5)÷3,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需要转化为乘13。例题这样设计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二是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折纸实

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一般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有知识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用除法的基础上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6×7=42,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3、板书课题展示并口述本节要达成的目标。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A 、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 、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101千克,300克化成10

3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101×3=103(千克) 103÷3=101(千克) 103÷10

1

=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5

4

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5

4平均分成2份,每份

是这张纸的5

2。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

法。

A 、54÷252,每份就是2个51。

B 、54÷2=52554的2

1。

(4)如果把这张纸的5

4

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

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5

4

÷2和5

4÷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练习。

书第31页做一做对应分数除以整数的习题。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四、小测。

21÷3 76÷3 139÷20 35 ÷5 85÷10 16

15

÷6 五、反馈矫正。 板书: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101×3=103(千克) 103÷3=101(千克) 103÷10

1

=3(盒) 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

54÷2=54×21=5

2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书第30页,31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八对应习题。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例3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例题以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与以前不同的只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解决“谁走得快些”这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由原来学习的整数除法算式,类推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因而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学习。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 ,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

2、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92

×4 71

×3 125×2 151

×6 9

8

÷4 7

3

÷3 65÷2 5

2÷6 二、新授

1、默读例3,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32 65÷12

5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3

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3

2小时走了2 km 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3

2小时走的路程)

1小时走了?千米?

3

2

小时走2 km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3

2小时走了2 km ,要求1小时走了多

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3

1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2

1,算式:2×2

1

再求3个3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2

1

×3

(2)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32=2×21×3=2×2

3

2、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3、计算6

15

5

,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65÷125=65×5

12

=2(km )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4、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对应习题。

2、练习八第2、4题。 四、小测。

41÷53 54÷158 31÷43 145÷21

10 五、反馈矫正。

板书: 一个数除以分数

2÷3

2

=2×2

1×3=2×2

3=3(km )

65÷125=65×5

12

=2(km ) 计算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3)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书第34页及练习九习题。

教材分析:例4以小红剪彩带做纸花送同学为题材,通过解决问题,引出涉及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使学生看到已经掌握的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例4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第1道是计算题,有6小题,以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为主,也有分数加、减法与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第2道是需要用到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掌握分数加减乘除计算法则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基础上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

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

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

(3)3.2÷[(1.6+0.7)×2.5] (4)[7+(5.78—3.12)]×(41.2-39)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2m 彩带,可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

3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后,让他们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巩固练习:P34“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全班校对。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分数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统一约分后再计算比分步计算简便。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九第1题上面2小题:前三题提倡学生选择统一成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练习九第5、6题

四、布置作业

《培生》第18页。

五、小测。

92×0.375÷76 4÷38-0.6 43×65+41÷5

6 六、反馈矫正。

板书: 分数混合运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量-部分量=部分量 8÷3

2

-4=8×2

3-4=2(朵)

答:小红还剩2朵花。

教学后记:

2、解决问题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书第37页,3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对应习题。 教材分析:例1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用算术方法解这些实际问题,需要逆向思考,即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角度去理解数量关系和算理。用方程解,只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所以,教材只给出了用方程解的全过程。例题的设计,首先由插图中的医生讲述生理常识: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然后由插图中的小明讲出两个已知条件:我体内有28 kg 的水分;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进而分别提出求小明、爸爸体重的两个问题。相关的等量关系是小明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可见“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是一个多余条件,需要学生通过审题、分析加以识别。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往往需要我们从各种信息里筛选出来,所以像例1这样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情境,比较接近真实情况,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材分别画出了线段图。其中小明体重与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也比较容易理解;爸爸的体重与小明的体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难度稍大些,需要画出两条线段加以表示。从中不难看出,教材在一道例题里设置两个问题,并非简单重复,而是由易到难地揭示这类数量关系的两种情况。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把它们串联起来,比较自然,便于教学的展开与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

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

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2,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3

4,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体重的

5

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4=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5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5、口述并展示本节要达成的目标。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

出等量关系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

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

(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

体重×54=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5

4=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15

7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

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

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水分占体重的

5

4

爸爸:

小明: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χ=35

15

7

χ=35÷

15

χ=75

7=75(千克)

②算术解:35÷

1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

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十第1—3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

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十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

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五、小测

1、公园里有熊猫12只,是大猩猩的7

2

。大猩猩有多少只? 六、反馈矫正。

板书:

①方程解:解:设小明的体重是χ千克。

5

4

χ=28

χ=35 ②算术解: 28÷

5

4

=35(千克)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15

7

χ=35 χ=35÷

15

7 水分占体重的

5

4

χ=75

7=75(千克)

②算术解:35÷

15

教学后记: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书39页例2及练习十对应习题。

教材分析:例2以学校兴趣小组为题材,引出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逆向思考,还要把“比一个数多它的几分之几”,转化为“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用方程解,可以列成形如的方程,也可以列成形如的方程,前者仍然要经历从“多几分之几”到“是几分之几”的转化,实际上是方程的形式,算术的思路。后者只要根据一个数加上增加部分等于增加后的数,就能列出方程。这样的等量关系,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教材选择最简捷的思路,给出解题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材提示“先画线段图看看”,并给出了完整的图示,为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提供直观支柱。然后由图得出等量关系,并据此列方程解答。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会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以及第2单元的单位“1”已知的这类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

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加强列方程的思维训练。

3、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0人,女生比男生多5

1,合唱队有女生多少人? 2、根据分率句画出线段图 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4

1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例2。板书课题。

口述并展示本节要达成的目标。 二、新授

1、给出完成的例题,把复习题2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2、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3、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或 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4

1χ=25 (1+4

1)χ=25

(1+4

1)χ=25 χ=25÷4

5

χ=25÷4

5 χ=20 χ=20

4、补充例题

水果店有一批苹果,已经卖出了300克,还剩5

2。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说说5

2的意思,并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并解答。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独立完成,实物投影,集体订正)

第4题(注意提示学生线段图如何画比单位“1”少)。

第12题(是复习题和例题的一组对比习题,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四、小结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道应用题,它和复习题有什么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解设单位“1”为χ,转化成已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有什么不同的?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五、小测。

1、红花有20朵,比黄花多4

1

,黄花有多少朵? 2、一批货物,运走了103,还剩下12

7

吨,这批货物重多少吨? 七、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41χ=25

(1+4

1

)χ=25

χ=25÷4

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教学后记:

3、比和比的应用

(1)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书第43页,44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一对应习题。

教材分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内容作为载体,这一内容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应用情况。教材先介绍飞船里的两面长方形小旗,给出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两个算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然后再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由此引出非同类量的比。进而通过这两种情况的实例,概括比的意义。

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明比的读、写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并由比值计算的实例,引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具体说明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最后,由小精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做一做”,安排了两道练习。一道是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的练习,用以巩固比的概念;另一道是求未知的前项或后项的练习,旨在通过求比的未知项,从另一侧面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除法与分数关系以及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飞天,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豪感的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3、板书课题,口述并展示本节要达成的目标。

二、新授。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

“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

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

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 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 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 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

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 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 、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 、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3 ∶ 2=3÷2=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A 、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

B 、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C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2)比与分数的关系。

A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a) 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写成10

15

,读作15比10。

2

11……

前项

……比号

……

后项

……

比值

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做一做”。 2.

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小测。 求比值: 0.375∶0.875 81∶43 0.75∶5

2

2.6∶

3.9 五、反馈矫正。 板书: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 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3 :2=3÷2=

教学后记: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书第45页,46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一对应习题。 教材分析:(1)教材首先让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

11……

前项

……比号

……

后项

……

比值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一)》 教 学 设 计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张宗权 分数除法(一)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陈军 教材分析: 平均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 7 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3份,第(1)题的算式是4 ÷2,被除 7 数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 ÷3,被除数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 7 的。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单元在新知识起到了良好在铺垫作用。学生对倒数在认识,为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在倒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教学方法: 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涂一涂、算一算及想一想、填一填和课后试一试 教学目的: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不同颜色彩笔几支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什么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用1去除以这个数.如果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整数分之一即可;如果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将这个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如果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其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二、算一算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2×2=4袋)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2÷4=1 千克) 2 ÷15=?千克)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1 2 三、探究新知 师:我们怎么解决问题3的困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60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 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3 来表示,这一份就是13 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13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23 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14 ,3 个饼共得到12个14 ,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14 ,合在一起是34 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 在一起就得到34 块饼,所以每人分得34 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34 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14 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14 块,就是34 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14 ,就是34 块。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教案及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及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单元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x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2、口算下面各题 x3 x x x x6 x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x3=300(克)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x3=(千克) /3=(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导学教学法 创新理念: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新城学校六年级数学科集体说课记录

新城学校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课时间:第周星期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材28 页的例1主备人教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 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 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具 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土———干吞———吴 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7 4 ——() 2 3——() 2 1——() 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 揭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师: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观察教材28 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个案修改

新城学校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观察图意,指名口答图意和应该怎样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 3、(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改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分析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5、练习:(巩固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填。(二)、分数除以整数 1、小组学习活动: 活动⑴把这张纸的 4 5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⑵把这张纸的 4 5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孔城中心小学刘定春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 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导学教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

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分纸”情境,引入新课。 1、口答:(1)把16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2)把1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涂一涂,算一算:4/7的1/3是多少?(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涂一涂) 3、由“分纸”提出教材问题一: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1)、能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列出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数除法。(板书) (2)、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3)、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29——30页 教材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借助操场上活动这一主题情景图,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突破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教学时要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若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模式。 2、过程与方法: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思路,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你们都喜欢那些体育活动? 生:跳绳、踢毽子、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 2.师: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都参加了哪些活动,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探索的愿望。 3.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知道了跳绳的有6人,打篮球的有4人,踢足球的4人,踢毽子的3人,跑步的3人。 师:有不同观点吗? 生:踢足球的不一定是4人,跑步和踢毽子的也不一定是3人。因为图只是一部分没画完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根据跳绳的有6人,打篮球的有4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以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1)操场参加活动的有多少人? (2)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3)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4)跑步的有多少人? 第一个问题能直接求出来吗?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分析的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及推导过程。 2.教学难点: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境、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4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做出下面这几道题。(出示题 1. 65的倒数是( )。2. 2 3 的倒数是( ) 。 3. 71÷3= 4. 5 2÷4= )第一道谁来? (生回答) 师:请坐,第二道谁来?(生回答)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们继续看下面的题(生举手回答第3题,第4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第3题和第4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分数除以整数。 师:还记得它们的计算方法吗? 生:a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整数等于a 乘这个数的倒数。 师:同学们记得真清楚,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除法(师板书) (二)新课讲授

师:西游记大家都读过吧?讲的是怎样的故事? 生: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师:他们在取经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有四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出示问题) 生:2份,4÷2=2(份)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如果每1张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 生:4份,4÷1=4(份) 师:很好,请坐。师徒四人对大家的分法非常满意,现在加 1张一份又可以分大难度了,还是同样大的四张饼,如果每 2 成多少份?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饼小组活动,分一分,看看能分成多少份并和你的组员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生小组活动分饼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师做适当提示)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分享给大家?谁代表你们组回答?(组内选出代表)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 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单元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 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 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 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4÷2 5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 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5 1 ×3 43×32 83×38 94×43 12 1 ×6 115×5 1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A 、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 、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101千克,300克化成10 3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101×3=103(千克) 103÷3=101(千克) 10 3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5 4 平 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5 4平均分成2份,每份 是这张纸的5 2。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 法。

分数除法一教案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李晓晴 (一) .复 习旧 知 , 作好铺 垫. 1、 2的倒数是什么?3的倒数是什么? 2、 表示什么意义?(点名回答)像这样分数乘分数怎么算? 怎样用画图方式表示出 的意义?(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后让小组代表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3、(1)把30千克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个?(你怎么算的?) 30÷5=6(个) (2)一小瓶果酱有1/2千克,小明家5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如何列式?) 1/2÷5= 4、揭示课题: (1)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生:是分数除以整数) (2)分数除以整数是怎么算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的内容了。 (板书: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二) . 创 设 情 境,理 解 意 义. 1、 出示问题一: 把一张纸的 7 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174= ?2174

师:请同学们先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涂一涂得到结果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做法,最后教师课件演示。 2、你还能用算一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1)、 74里有4个 71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71 ,是7 2. 用算式表示: 7 2274=÷ (2)、把74 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相当于求 74 的 21 。 用算式表示: (三)大 胆 猜 想,举 例 验 证 1、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分数除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学生的猜想:(1)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2)等于被除数乘整数的倒数。 根据学生的猜想,简单板书学生的猜想。 7 2217427472724274=?=÷=÷=÷或 2、举例验证: 出示问题二:把一张纸的 7 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你先用涂一涂的方法算出来,再用算一算的方法算出来。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1、刚才你的猜测对了吗? 2、现在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是怎样算的? 学生猜想:等于被除数乘整数的倒数。(把错误的方法擦掉) 722174=?

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教案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发展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 分数除法是分数计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随着所学新知识的增多,学生往往会受旧知识的干扰,因此有必要将相近相似、易混易错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以便进一步区别异同,在比较中鉴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同样要注意安排对比练习,使学生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加深认识。明确它们在解题思路上的共同点都是要认清以谁为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不同点则是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合理、灵活的思维方式。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抄写数据、认真审题、认真书写、认真演算、及时检查验算的习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此外,学生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往往有一种思维定式,即看到“简便运算”这一要求时,才会运用简便方法,如果没有这一要求,学生则可能不会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更应通过教学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掌握基本简算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简算意识,创设简算与不简算的对比情况,将简便运算融入四则混合运算的研究中,先提供得到正确答案的多种方法,再优化出简便方法,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进行简算的意识,形成科学、合理、灵活的思维方式。

014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例6》教学设计

第6课时《解决问题(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41页例6以及练习九1-5题 上课时间:2016.10.13 教学目标: 1、掌握列方程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3、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 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我们一起看看六三班得分情况吧! (二)探索交流 1.出示例题。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下半场的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我们班全场的得分42分。 生2、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数。 3.分析与解答。 (1)同伴交流,理清关系。 (2)学生汇报 汇报1:上半场+下半场=全场得分上半场× 12 =下半场我们可以设上半场为x. X+ 12 x=42 (1+12 )x=42 32 x=42 x=42÷32 x=42×23 x=28 28×12 =14(分) 汇报2:我们可以设下半场的得分x分。那么上半场的得分是2x. 2x+x=42 3x=42 X=42÷3 X=14

2x=2×14=28 汇报3、用算术方法解答: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关系式为:小明的体重÷(1-815 )=爸爸的体重 35÷(1-815 )=75(kg)(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师:不同的方法,相同的结果。刚才这几种方法,都很有道理。请大家分析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第三种方法其实是第一种方法的逆运算,即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而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的意义一步一步进行推理计算。第一、二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与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4、回顾与反思: 引导学生从检验方程的解、检验是否符合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验证。。 28+14=42,全场得分的确是42、 14÷28= 12 ,下半场的得分确实是上半场得分的12 符合题意,解答结果正确。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九1、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加强练习2、完成练习九3-5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1:学会了如何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 生2::应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再设其中的一个量为x,找x和另一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师:看来大家都很会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安吴小学昝凡 教学内容:分数除以整数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2、通过涂一涂、算一算、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关键进行小组交流合作的“涂一涂、算一算”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学生教材练习本 一、复习导入 1、把1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18里面有多少个2? 我们已经理解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一,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动手画一画一张纸的4/7,把这其中的4份平均分成2份,涂一涂。 想一想: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是 2/7。 用算式怎么表示? 4/7÷2=2/7 三、大组汇报,质疑问难 (通过这道题,我们知道分数除以整数跟整数除以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出示: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生:理解题意,动手画4/7,把这其中的4份平均分成3份,涂一涂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4/21. 从图上可以看出是4/21,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每份是4/7的1/3,也就是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4/7的1/3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4/7÷3 =4/7×1/3 =4/21 算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填空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都是已知()和(),求()的运算。 2、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这个整数的()。 3、8/9÷4=8/9×()=() 4、5/6÷2=5/6×()=() 5、教材26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巩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6、教材26页“练一练”第二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7、教材26页“练一练”第三题 (设计这道题的主要目的是渗透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也是为后面用到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检测:计算 3/4÷3 五、课堂小结,知识检测 拓展提高:如果a是一个不为零的自然数,那么 1/3÷a等于多少? 1/a÷3等于多少? 板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以及解简易方程,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教材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例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任务了分数加、减、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具体情景,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口算或笔算的方法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2、使学生学分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1、分数除法的计算;2、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3、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算理;比的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除以整数(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3、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的美妙与魅力。 教学重点:1、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2、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例1的教学挂图;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购物吗(去过)你去买了一些什么东西呢你有没有过相同的东西买几件的时候能不能举个例(指名让学生举例并用算式表示求该例的总价) 二、新知探究: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观察图意,指名口答图意和应该怎样列式。 2、上面的问题能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

北师大版五上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意义和算理。 教具:课件、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现在老师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了 1、说一说下列各数的倒数。 74 : 47 2:2 1 2、之前我们学习了用画图方法来解决分数乘法。 43×4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2)师:先把什么看作整体1,怎样涂再把什么看作整体1,怎样涂

(3)涂了2次的部分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16 3) (4)怎样计算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倒数,那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新的内容—分数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首先,0没有倒数。其次,0不能做除数)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3)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约分!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P55的例三。 2. 学生独立完成书P56的1、2、3,评讲与订正。 2.完成5分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相当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例一 74÷2=724÷ =72 4÷2=34÷ 不能整除 74÷2=74×21=72 ÷3=7×31=21 4 变倒数 变乘号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教案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1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及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口算: (1)83×32 157×75 6×31 801 ×40 (2)83×38 157×715 3×31 801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3、自学书上第28页的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 “互为”是什么意思?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怎样求倒数.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53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16 61 3、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4、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组交流汇报:( )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倒数的方法就是将( )和( )调换位置。1的倒数是( ),0( )倒数。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巩固练习:课本28页“做一做” (1)独立解答。 (2)汇报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六第3题:同桌互说倒数。 3、判断对错。 (1)1的倒数就是1。 ( ) (2)0的倒数就是0。 ( ) (3)真分数的倒数都比原数大。 ( ) (4)假分数的倒数都比原数小。 ( ) (5)假分数的倒数都比1小。 ( ) 4、发展练习。 (1)填空:0.4的倒数是( )。 (2) ( )×5=( )×6=7×( )= 83 ×( )=1 (3)21 ×( )=( )×9=( )×52=35×( ) =1 5、第29页第4、5题。 6、开放性训练。74×( )=( )×135 =( )×( ) 7、王琳今年8岁了,爸爸的年龄是王琳年龄的倒数的320倍,王琳的爸爸今年多少岁了?

最新分数除法讲课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 至本单元。 2. 把“比”的内容单设一单元。 3. 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和倍、 差倍问题;可用单位“1”解决的问题。

三、具体编排 1. 倒数的认识 例1:求一个数的倒数。 2. 分数除法 例1:分数除以整数。 例2:一个数除以分数。 例3:分数混合运算。 例4:“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例5:“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例6: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例7:可用单位“1”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 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 加强分数乘、除法的沟通与联系, 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第一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观察算式,揭示课题 问题:1. 观察上面各题,你有什么发现?(乘积都是1,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刚好相反。)

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29——30页 教材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借助操场上活动这一主题情景图,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突破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教学时要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若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模式。 2、过程与方法: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思路,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你们都喜欢那些体育活动? 生:跳绳、踢毽子、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 2.师: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都参加了哪些活动,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探索的愿望。 3.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知道了跳绳的有6人,打篮球的有4人,踢足球的4人,踢毽子的3人,跑步的3人。师:有不同观点吗? 生:踢足球的不一定是4人,跑步和踢毽子的也不一定是3人。因为图只是一部分没画完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2课时《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婕竞 审核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P34-3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提供丰富的,经历“化”过程。

4.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直到现在,老师还忘不了上一节课的情景,尤其忘不了同学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下的决心,让老师越来越坚信,我们班永远都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上节课老师表扬了开学以来我们班进步较大的同学,其中进步最大的是……等三位同学,大家再来为他们鼓掌。老师说要奖励这几名进步的同学,看,老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图)下面咱们就来给这三位同学分蛋糕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1)师:老师用这个长方形来代替蛋糕,我把它平均分成7份,××的进步最大,咱们把蛋糕的七分之三分给他好吗?把剩下的七分之四平均分给××和××,一个人能分到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然后同位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2)学生议论,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组同位汇报) 汇报:(为什么要这样涂,一个人能分到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师: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刚才,我们把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七分之二,能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