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心肌梗塞对于患者而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采取应对好急救措施,那么马上就会存在死亡问题,所以对我们来讲,出现心肌梗塞的话,必须重视科学积极的治疗,平时生活当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因为它可以说是死亡率相对比较高的一种疾病。

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①控制血压。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③戒烟。④积极治疗糖尿病。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应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并定期接受预防性体格检查。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冠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用扩冠药物,最好就地治疗,待情况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长期小剂量服用阿斯匹林,能有效地防止血小板凝聚状态,从而预防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虽然说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没有一个全面而且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都知道,既然它会严重的危害,到我们的生命健康,那么就需要提醒自己,在平时生活当中,采取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因为只有尽早的发现尽早治疗,才以降低死亡率。

急性心梗急救时间超4小时死亡率十分之一

急性心梗急救时间超4小时死亡率十分之一 *导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及时尽早的开通动脉、挽救心肌细胞,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很多医院相继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水平。…… *刘健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北京大学 人民医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血管内超声博士后。现任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心血管影像学组成员。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脉介入)导师。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专业组秘书,北京医学会“医疗技术准入”专家库专家。专业特长为冠心病的诊断和综合性治疗,包括,冠脉介入性治疗,心肌梗死的治疗,调脂治疗等。致力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和血管生理学研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及时尽早的开通动脉、挽救心肌细胞,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很多医院相继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 超过4小时死亡率十分之一

为什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缩短急救时间如此重要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刘健教授介绍,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如果在1个小时之内开通动脉,患者的死亡率只有3.5%,超过两小时则上升到5.6%,如果超过4个小时,则死亡率上升 到10.3%。“因此,在心肌梗死的患者急救中,最最重要的就是 尽可能地缩短时间!” 由于抢救时间超过4个小时之后死亡率会大大增加,因此专家强调,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症状发作开始的2小时之内,及时得到救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化技术,优化检查和就诊流程;对于院内患者,同构信息化技术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状况详细归档,及时做好相应的更新和跟进,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调出相应的就诊治疗记录,节约更多的抢救时间。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常规新的

【病情观察】 1.心律失常:(1)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颤)或持续多形性室速。(2)房颤:房颤发 生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3)AVB:下壁心肌梗死引起的AVB通常为一过性,其逸搏位 点较高,呈现窄QRS波逸搏心律,心室率的频率往往大于40次/min。(详见急性ST段抬 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心源性休克:表现为低灌注状态,包括四肢湿冷、尿量减少或精神状态改变;严重持续低 血压伴左心室充盈压增高,心脏指数明显降低。(详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 疗指南)。 3.心力衰竭:临床上常表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窦性心动过 速、肺底部或全肺野啰音及末梢灌注不良。(详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 南)。 1.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咳嗽、紫绀、心率加快,舒期奔马律等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 2. 使用镇静止痛药如吗啡、杜冷丁时注意观察有否呼吸抑制及血压变化,使用肝素钠、华法

令等抗凝后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以及穿刺点的出血情况等。 3. 经皮腔冠脉成形术(PDCA)及支架植入术后观察病人神志、视力、心率、心律、体温、 血压的变化,二便的颜色,及术口有无渗血、出血,双下肢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的 变化等。 【对症护理】 1.疼痛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观察 药物的反应,疼痛缓解程度。 2.心源性休克应将患者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度,高流量吸氧,密切观 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有条件者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肺微血管契压进行监测。 3.经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又再堵塞,或虽再通但仍有重度狭窄者,可紧 急性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放支架扩病变血管。 4. 心律失常要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及时用药,必要时给予电除颤。 5. 心力衰竭严密控制入量,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强心利尿药,做好抢救准备。 【一般护理】 1. 病室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安静、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防外感风寒。 2. 饮食给予半量清淡流质或半流质,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 3.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急性心梗的护理查房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查房 【定义】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塞可分为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 【病因】 灌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时,如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原先为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1h以上即可致心肌坏死,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骤降(出血、休克或严重那个的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负荷剧增(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也可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死、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都可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坏死,心肌梗死即可发生于频发心绞痛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来并无症状者中。 【临床表现】 (一)先兆/前驱症状 约1/3病人突然发病,无先兆症状。2/3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胸部不适、活动时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恶化最为严重。 (二)主要表现 1.疼痛:最常见,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性质可与过去曾发作的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前者严重,难以忍受,大汗,有濒死感;疼痛持续时间长,一般>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少数不典型者可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认为急腹症;部分病人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咽部、牙龈、颈部,常被误诊为相应的其他疾病。 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T38°C左右,持续约1周,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出现,为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3.胃肠道症状:上腹痛可以是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也可以是放射痛的表现;伴有恶心、呕吐等;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一般认为是坏死心肌对迷走神经的刺激。 4.心律失常:可以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1 、按危重症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遵守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2、除颤器、抢救车预先放置床旁;立即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解除焦虑,必要时给与镇静剂。 3、立即给氧气吸入3-5L/min,24h持续吸入。 4、立即给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变化。 5、立即建立留置针静脉通路并同时抽血送检。 6、遵嘱给与扩冠、抗凝、镇痛、镇静、溶栓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必要时做好急症冠脉介入前准备工作。 7、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尿量情况,观察皮肤粘膜牙龈及尿便颜色有无出血倾向。 8、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1)心律失常(1室颤的立即电除颤;(2快速室速的遵嘱应用利多卡因或可达龙;(3房室传导阻滞的尤其前壁心梗合并Ⅲ度A VB做好立即行人工起搏器治疗的准备。(4心率<50次/分,遵嘱给与阿托品静推,654-2或异丙肾上腺素泵入。 (2)急性左心衰氧气调制4-6 L/min,面罩加压给氧或简

易麻醉机给氧;遵嘱给与利尿剂、吗啡药物治疗。 (3)纠正休克遵嘱调整前后负荷,适当补充碱液。 9.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注意观察有无栓塞表现。 10、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做好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1)第一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2)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过饱。第一周流食,第二周半流食,第三周软食,第四周恢复普通饮食。 (3)保持排便通畅,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11.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 (2)防治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 (3)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4)如没并发症,6周后科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5)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 (6)教育家属配合并支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

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应急演练方案(医学参照)

2016年江川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应急演练方案 一、目的 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保障医疗安全,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急性危重病例抢救的能力,结合医院实际,开展一场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应急预案演练。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演练活动全过程的组织领导。 组长(总指挥)邱喜军 副组长(副总指挥)席河宝 演练人员:内科全体医生及护士、检验科、保卫科、后勤人员。 三、演练时间:2016年5月20日 四、地点:江川医院内科急救室 五、演练内容 1、职责分工 医生:负责接诊救治病人; 护士:A护士:上氧、建立静脉通道、抽血 B护士:床旁心电监护、测血压、配置液体注射 C护士:记录、查对用药 2、演练场景

2016年5月20日15:00,患者陈某由家属张某送入我院内科就诊,A医生接诊病人 (1)患者入院时情况:患者陈某,男性,60岁,退休人员,汉族,已婚。主诉:发作性胸闷、胸痛1年,再发加重3小时。 现病史:患者1年来活动中出现胸闷、胸痛症状,阵发性发作,放射至左肩左臂,伴心悸、乏力、出汗,休息数分钟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缓解,未进行特殊诊治。3小时前午餐后进行锻练,活动中胸闷、胸痛症状再发加重,疼痛呈持续性发作,放射至左肩左臂及下颌,伴心前区压迫感、心悸、乏力、烦躁不安、出汗、恶心,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无明显缓解,家属立即扶送入我院、病程中患者无大小便失禁,精神差。 既往史:有“冠心病”家族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吸烟30年余,20支/日。 体格检查:T 37.2℃,P 98次/分,R 22次/分,Bp 110/70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细湿罗音,心浊音界正常,心率98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5次/分,未闻及明显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2016年护理资格考点: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死亡原因汇总

1.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死亡原因是 ( C ) A.心源性休克 B.心力衰竭 C.严重心律失常 D.电解质紊乱 E.发热 2.关于酸碱平衡,不正确的是 ( E ) A.正常人血浆的pH值维持在7.35~7.45 B.pH值低于7.35称为酸中毒 C.pH值高于7.45称为酸中毒 D.正常人血浆呈碱性 E.正常人血浆呈中性 3.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病变是、 ( A ) A.周围神经病变 B.神经根病变 C.自主神经病变 D.脊髓病变 E.脑神经病变 4.内源性感染又称为: ( A ) A.自身感染 B.交叉感染 C.显性感染 D.隐性感染 5.中心静脉压CVP降低的常见原因有: ( C ) A.使用呼气末正压P E EP B.心源性休克 C.血容量不足 D.肺动脉高压 6.有关麻疹黏膜斑的特点,错误的是: ( D ) A.麻疹黏膜斑位于下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上 B.为0.5~1.0mm大小灰白色小点 C.出疹1~2天后逐渐消失,消失后留有暗红色小点D.于发疹前48~72小时出现 7.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 ( D ) A.二般治疗 B.病原治疗 C.对症治疗 D.支持治疗 8.正常成人颅内压值为 ( C ) A.0.1~0.5kPa B.0.5~1.0kPa C.0.7~2.0kPa

D.2.0~2.5kPa E.2.5~3.0kPa 9.口腔颌面部静脉的解剖特点是 ( D ) A.静脉瓣少而坚韧 B.不易使血液反流 C.两眼眶外侧与口角连线区域称危险三角区 D.三角区内的感染处理不当易逆行传入颅内 E.属颈外静脉分支 10.有关糖尿病饮食治疗,错误的是: ( B ) A.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最基本的措施B.已服用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不必进行饮食治疗C.饮食治疗可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 D.饮食治疗可减轻胰岛 B细胞负荷 11.与肝癌发病关系密切的因素是 ( A ) A.黄曲霉毒素 B.紫外线照射 C.镍和镍的化合物 D.砷和砷的化合物 E.双氯甲醚和氯甲甲醚 12.下列哪项不是右心衰的临床表现 ( D ) A.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B.肝脏肿大和压痛 C.周围型发绀 D.咳粉红色泡沫痰 E.下垂性凹陷性水肿 13.低盐饮食每天供盐量为: ( A ) A.2~3g B.3~4g C.1~2g D.1.5g 14.关于护理措施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E ) A.独立性护理措施 B.依赖性护理措施 C.合作性护理措施 D.包括对患者进行缝康教育 E.有医嘱才能实施护理措施 1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隔离期是根据该患者 ( D ) A.传染性大小 B.病情严重程度 C.病程的长短 D.潜伏期长短 E.以上都不是 16.护理的4个基本概念不包括哪一项 ( B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 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

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 制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3、心理护理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向病人讲述会严密监测病人的 病情变化,并及时得到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疾病的过程及配合要点,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病人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监护仪报警声应尽量调低,以免加重病人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镇静。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导语:心肌梗塞对于患者而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采取应对好急救措施,那么马上就会存在死亡问题,所以 心肌梗塞对于患者而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采取应对好急救措施,那么马上就会存在死亡问题,所以对我们来讲,出现心肌梗塞的话,必须重视科学积极的治疗,平时生活当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因为它可以说是死亡率相对比较高的一种疾病。 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①控制血压。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③戒烟。④积极治疗糖尿病。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应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并定期接受预防性体格检查。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冠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

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概述了急性心肌梗塞有关病史、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再灌注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据此,尽可能的及时给予干预,有助治疗效果的改善。 标签:AMI;预后;ECG;实验检查;再灌注近20年来,由于加強监护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出院后的死亡率仍较高且逐年递增。因此,提高AMI的预后判断,尽可能的予以相应的干预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1有关病史对AMI预后的影响 1.1年龄、性别隨年龄增长病死率增加,女性患者的预后较男性差,急性期死亡危险明显高于男性,但也有报道在排除年龄因素后,不同性别死亡率未达统计学意义[1]。 1.2生活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因此,吸烟是导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吸烟者AMI严重程度较不吸烟者重,易引起猝死,治疗效果及预后差[2]。其他如突然寒冷刺激、用力过猛、便秘者排便时过分用力、夜间快速下床、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睡眠不足、急躁暴怒、不良嗜好如酗酒、噪音干扰等均可促进AMI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1.3合并症①糖尿病发生AMI患者,不典型及无痛性者较非糖尿病者多,易引起误诊影响预后,糖尿病原有心脏广泛微血管病变和心肌损伤,故一旦发生发AMI其梗塞范围大,侧支循环及再灌注建立条件不利,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病死率高。所以,糖尿病发生AMI是病情严重和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之一[3]。AMI合并高血压加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其发生休克、肾衰及病死率明显增高。②心率增快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就AMI来看,入院时心率过快是住院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隨心率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増高。王栋等研究显示[4]:患者心率越高,其心功能越低,发病到入院时间越长,溶栓率越低,未通率升高且死亡率增加。因此,早期对AMI患者进行干预,及时将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可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病及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③心率变异性(HRV)减小是反咉AMI后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功能退以及两者失衡的一个敏感指标。肌坏死面积越大,心功能受损越严重,心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越明显,HRV降低亦更明显。HRV时域中SD(患者平均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明显降低者,心源性病死率高,发生快速致命型心律失常和反复心衰较多。 2心电图(ECG)对AMI的预后判断 2.1梗塞类型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血管完全阻塞低于Q波型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要点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急诊,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病人在住院期间,除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外,还应得到合理的护理,才能使患者脱离危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早日恢复。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急症,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我院心内科从2004年到2010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121例,男,108例,女13例,年龄在34岁至74岁,121例病人在住院期间经积极抢救治疗及合理的护理,除5例死亡外,其余116例均治愈出院,本文结合笔者的护理经验就AMI的护理原则介绍如下: 1 严密监护原则上做到“五勤”:勤监护、勤观察、勤汇报、勤处理、勤记录。有报道,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30-60分钟。有56%-80%的病人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或室早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绝大部分死于原发性室颤,而室颤又往往继发于复杂性心律失常之后,所以,特别要重视发病最初6小时3天内的监护。如条件允许应将患者迅速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进行连续的心电图、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液动力学的监测,定时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时采集标本送检,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早汇报、处理。一般监护一周,有并发症时随时监测。 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原则上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保持管道通畅;二要准确执行医嘱;三要根据监测指导输液。一不要滴数过快;二不要输液过量;三不要下肢输液。立即开辟静脉通道,用以维持血压,及时用药,补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输液量每日不超过1000-1500ml,滴数每分钟在20-30滴,血液动力学监测,可根据监测数据指导输液,保留一条静脉通道,以便急用,为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尽管避免下肢静脉输液。 3 止痛原则上选用安全、有效的止痛剂,老人从小剂量开始,持续剧烈的疼痛表明心肌缺氧、缺血,病情仍在进展,常可导致梗塞面积扩大、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给予止痛处理,可选用硝酸盐类、杜冷丁、吗啡类等止痛剂,老年患者应用扩冠止痛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应用中注意观察血压情况。 4 吸氧原则上做到“三要”:一要持续高流量吸氧48小时左右;二要根据病情调整氧流量及吸氧时间;三要在进餐后、睡前及排便时给予吸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主要死于三大并发症而并发症的出现,又取决于梗塞的面积,梗塞的面积又取决于心肌缺氧的程度,急性期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降低,加重了心肌缺氧状态,故给病人高流量吸氧,3-5升/分,持续48小时,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缩小梗塞面积,为减轻心肌缺氧,应注意患者在排便时、睡前15分钟及进餐后给予吸氧,吸氧时间及氧流量可根据病情调节。 5 休息原则上做到“四要”:一要绝对卧床二周以上;二要减少搬动;三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_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1. 临床表现: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严重类型。 心电图有进行性的改变,对MI的诊断、定位、范围、病情估计演变和预后都有帮助。 2. 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ST段抬高性MI者心电图表现特点为 (1)S 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 (2)坏死性Q波(病理性Q波,宽而深的Q波):在面向透壁性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在背向MI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T 波直立并增高。 非ST段抬高性MI者心电图有两种类型: (1)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 MI所致。

(2)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 ECG的动态性改变 ST段抬高性MI: (1)起病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支不对称的T波,为超急性期改变。 (2)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数小时-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Q波在3-4天内稳定不变,以后70-80%永久 性存在。 (3)在早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4)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型倒置,两支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 恢复。 非ST段抬高性MI: 上述类型(1)先是ST段普遍性压低(除avR,有时V1导联外),继而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型。ST段和T波的改变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类型(2)T波改变在1-6个月内恢复。 定位和范围:ST段抬高性MI定位和范围可根据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数来判断。 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 4. 诊断

心梗的死亡率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晏珊)近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出炉的最新版《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2005年开始,农村居民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13年,农村地区急性心梗死亡率远超城市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指出,近年来,急性心梗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明显增加,而大部分患者由于院外急救不及时失去生命,因此应重视提高院外心梗急救能力。 40岁以上男性更易突发心梗 《报告》显示,冠心病中国患病人数已达1000万人,每年新增100万人,已成为第二大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凶险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突发性”和“高致死致残率”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急性心梗,且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岁开始显著上升且男性多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急性心梗发病人群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对于农村人群急性心梗死亡率远超城市平均水平的现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分析认为,近年来农村人群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农村人群饮食以高盐、高脂为主,吸烟人数、肥胖人数也较城市多,因此农村人群的血脂、血压都在增加;同时,因外出打工数量增加,导致精神压力、生活压力加大。此外,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健康知识且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急性心梗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介入治疗,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心梗死亡率的快速上升。 《报告》研究显示,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尤其是从精制谷物中的摄入,会大大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此外,睡眠不足,环境污染都会造成猝死人群大增。“空气中一旦杂质变多,氧含量就会减少,而氧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诊断: 1 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有关 2部分自理能力缺陷:与疼痛不适,心律失常及需要卧床休息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恐惧:与剧烈疼痛导致濒死感有关 6气体交换受损:与急性左心衰有关 7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出血 措施: 1一般护理: ①休息与活动,②饮食指导,③保持大便通畅 2病情观察:心电图,血压,呼吸,神志,出入量,末梢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 3疼痛护理:应用吗啡——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观察血压,脉搏。 给予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调整氧流量 . 4溶栓治疗的护理: 询问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病,近期手术,外伤史,检查血小 板,出凝血时间,血型。 5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及时了解病人的需要,及时解决病人的问题。 6康复护理:①住院期间: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进行低强度体力活动。实施健康教育。②恢复期:鼓励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③维持期:坚持适当的体 育锻炼进一步保持体力,心功能。 7健康指导: ①运动指导,病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因为运动引起过度疲劳。 ②生活指导:应合理膳食,防止过饱,应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并根据天气 的变化适量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③ 避免危险因素,积极治疗梗死后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控制危险因素,保持 情绪稳定,避免寒冷,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 ④ 用药指导坚持每天按时服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定期复查。 ⑤ 心肌梗死发作时自救。 a)立刻就地休息,保持靠坐姿势,心情放松,并保证环境安静而温和。 b)积极与急救站联系,呼叫急救车将病人送往医院,切忌搀扶病人步行。 c)如果有条件的话应立刻吸入吸氧。 d)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连续多次服用,并可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 丸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 e)

心梗 猝死应急预案

(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时的风险预案及程序 【风险预案】 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时,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生的同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氧气持续吸入3~4 L/min,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2、遵医嘱给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静推,必要时可5~10 min重复使用,而后以1~ 3mg/min 静滴维持48~72 h。 3、准备好器械及药物,如除颤器、无菌手套、生理盐水、注射器、镇静剂等,药物治疗无效、无禁忌症时,可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4、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5、患者病情好转,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护理人应安慰患者和家属。必要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工作流程】 立即抢救→通知医生→继续抢救→观察生命体征→告知家属→必要时转院→记录抢救过 (二)、突然发生猝死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1、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尤其对新患者、重患者应按要求巡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2、急救物品做到“四固定”,每日清点,同时检查急救物品性能,完好率达到100% ,确保随时投入使用。 3、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常用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仪器及时充电,防止电池耗竭。 4、发现患者在病房内猝死,应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第一发现者不要离开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5、增援人员到达后,立即根据患者情况,依据本科室的心肺复苏抢救程序配合医生采取各项抢救措施,同时向医务科和院办报告。 6、抢救中应注意心、肺、脑复苏,开放静脉通路,必要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7、发现患者在走廊、厕所等病房以外的环境发生猝死,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后立即就地抢救,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8、其他医务人员到达后,按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迅速采取心肺复苏,及时将患者搬至病床上,搬运过程中不可间断抢救。 9、在抢救中,应注意随时清理环境,合理安排呼吸机、除颤仪、等各种仪器的摆放位置,腾出空间,利于抢救。 10、参加抢救的各位人员应注意互相密切配合,有条不紊,严格查对,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安慰等心理护理工作。并注意对同室患者进行安慰。 11、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 6h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12、抢救无效死亡,协助家属将尸体运走,向医务科或院办汇报抢救过程结果。 【程序】 防范措施到位→猝死后立即抢救→通知医生→继续抢救→告知家属→记录抢救过程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多高 心肌梗塞对于患者而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采取应对好急救措施,那么马上就会存在死亡问题,所以对我们来讲,出现心肌梗塞的话,必须重视科学积极的治疗,平时生活当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因为它可以说是死亡率相对比较高的一种疾病。 一级预防又叫病因预防,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针对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采取干预措施而进行的预防。一级预防必须从幼年开始,其预防内容包括:①控制血压。②合理饮食结构及热量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血脂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③戒烟。④积极治疗糖尿病。⑤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钙、镁。⑥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及过分激动。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人可根据自己本人的特点选择一至两项有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坚持长期锻炼下去。

二级预防指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止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二级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只有做到三早才能使冠心病后遗症减到最小程度。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应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并定期接受预防性体格检查。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冠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用扩冠药物,最好就地治疗,待情况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长期小剂量服用阿斯匹林,能有效地防止血小板凝聚状态,从而预防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虽然说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没有一个全面而且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都知道,既然它会严重的危害,到我们的生命健康,那么就需要提醒自己,在平时生活当中,采取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因为只有尽早的发现尽早治疗,才以降低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典型的发病症状和心电图改变者,及时诊断一般不难。但由于AMI的临床表现差异极大,而心电图检查在梗死的最初数小时可能正常或呈非诊断性表现。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判断,或动态ECG追踪,但易被临床医师所忽略,以致影响早期诊断率。 1 病史调查 因基层设备简陋故此为重要的一环。应详细追述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史、高血压史以及高血脂、糖尿病、心绞痛等病史;特别要注意心梗诊断,一般心梗均有前驱症状。据国内报告,发生急性心梗以前,有20.6%~84.6%的患者有先兆表现。平素健康者,突然出现劳作后胸闷、乏力,呈进行性加重者,胸前区疼痛含亚硝酸制剂后不能缓解,应特别注意。 2 全面了解起病症状 疼痛是AMI最为常见的起病症状,典型部位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向左肩或左臂放射持续30 min以上者,有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者,不典型部位有咽部下颌、颊部、牙齿或上腹部等疼痛,均应引起注意。特别是高龄患者更应重视。 3 原已确诊为冠心病者而突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或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而无诱因者,原有高血压突然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晕厥或脑血管意外症状者,虽无胸部痛而出现上腹部痛、恶心、呕吐的症状,应警惕心梗的发生。 4 中年以上有诱发情绪改变,心情不畅,以致神经体液调节障碍,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反复持久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停滞,血管阻滞(断),促进血小板集聚而血栓形成。体力活动或饱餐后突然间出现胸痛或晕厥,伴有恶心、呕吐、气促、面色苍白、四肢冒冷汗、坐立不安均应首先考虑为AMI。 5 据有关文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心梗有典型胸痛者仅占19%,无痛性占73%。国内报道无痛性病例在30%~40%。故不典型及无痛性心梗是高龄患者的一个临床特征,且老年无痛性AMI依靠心电图检查亦很难确诊,应当不断心电图追踪或血清酶学检查。必要时行诊断性治疗观察。近来对AMI的发病机制有新的观点:a.血小板聚集;b.冠状动脉痉挛;c.内膜损伤引起的粥样斑块。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最终导致AMI。所以可疑患者早期应用抗凝、扩冠解痉药物是有益的。 6 ECG对冠状动脉急性堵塞导致透壁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近于100%。如症状可疑或胸痛而疑有AMI患者,虽首次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出现ST-T 改变,短期复查恢复正常者,应进行心电图追踪观察,切勿轻易放过以免漏诊。据我院数例观察,均为ECG追踪时才出现改变,最后确诊还得靠ECG改变及判断梗死的部位。ECG改变在超急性期T波增宽或振幅增高,原为倒置T波变为直立应作为AMI处理。ST段升高为直立T波形单向曲线于对侧面导联ST段下降,或追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