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

合集下载

详述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详述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详述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对于患者救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述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以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参考。

1.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操作流程1.1 评估和监测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操作流程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并记录其病情的变化。

1.2 缓解疼痛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常伴随剧烈的胸痛,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尽快给予患者镇痛治疗。

常见的镇痛方法包括给予硝酸甘油,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来缓解胸痛。

1.3 氧气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会导致心肌缺氧,因此及早给予患者氧气治疗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和病情变化,调整给氧方式和剂量。

1.4 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伴随血栓形成,护理人员需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凝血功能监测结果,给予抗凝治疗。

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和华法林等。

1.5 血流重建在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操作流程中,血流重建是关键环节。

护理人员需确保患者尽快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溶栓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1.6 科学用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脂调节药物等,以达到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的目的。

1.7 监测和观察在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操作流程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和观察。

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病情观察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急性心肌梗塞的评分标准2.1 Killip分级Killip分级是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分级。

分为四级:Killip I级代表无心力衰竭症状,Killip II级代表有心音异常或心衰症状,Killip III级代表肺水肿,Killip IV级代表心休克。

相隔5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分析

相隔5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分析
维普资讯
2 6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 0 7年 2月第 1 6卷 第 1 C i C rivs h bl d F b2 0 , l 6N . 期 hnJ adoacRe aiMe , e 0 7 Vo 1 o 1 o rges J . Cruain 0 0 0 ;1 —2 . fpo res[] i lt 。2 0 ,1 2 4 3 c o [ - Tor- o eG,Ka a i S e eit e 1P on a 21 reAmin pdn 。B ndc, ta. rif mmar l ty
研究 结果 表示 ,在 C HF病 理 状 态 下 ,细胞 因 子 之
[] J .Am JC ril 9 6 7( ) 2 . ado,1 9 。7 9 ;7 3
[ ] Au rs , Ue n 4 kutP l dT,Le a i E,e 1Gyo ie ewoki n n t . tkn s t r c — a n no
6 1— 6 . 4
参 考文献 :
- ] r w lE,Bs w MR C net e erflr:Ff er [-Ban a 1 u d ut . ogsv a i e iyyas o i h ta u t
( 收稿 日期 :2 0 一l —2 ) o ・
相隔 5 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 预后 分析
刘艳 萍 ,郭 宜 民,孙 磊
摘 要 :目 的 : 比较 相 隔 5年 我 科 急 性 心 肌 梗 塞 ( M 1 院 病 人 的 预后 情 况 。方 法 :将 19 年 1 至 2 0 A )住 99 月 0 0年 6月
和 20 0 4年 1 月至 2 0 0 5年 6月相隔 5年于我科住 院的 AMI 病人 的死亡率 和住 院期间 心功 能不全 发生率进 行比较。 结果 :相隔 5年我科住院 的 AMI 病人死亡率 分别 为 l. 3 和 1. 8 5 5 3 5 %,无统计学差异 .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

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1. 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胸痛,常放射到左臂、颈部或下颚。

病人可能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和焦虑等症状。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如腹痛或疲劳。

因此,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2. 心电图变化。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工具。

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T 波倒置和Q波出现。

ST段抬高在症状发作后数分钟内出现,持续时间不定,通常超过20分钟。

T波倒置和Q波出现则是AMI后的特征性改变,持续时间较长。

心电图改变的类型和范围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肌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3. 血清标志物。

血清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cTn)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Tn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其浓度在心肌梗塞后数小时内升高,并持续数天。

CK-MB的升高也是AMI的重要指标,但其峰值出现的时间较cTn晚。

结合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血清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4. 影像学检查。

除了心电图和血清标志物,影像学检查也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AMI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情况。

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肌的运动情况,辅助诊断心肌梗塞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

及时准确地诊断AMI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悉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与预后的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与预后的分析
既 往 史 等 一 般 情 况 具 有 可 比性 。
送来急诊科后 .由急诊科 医生询 问病
1 A 诊 断 标 准 按 《 性 心 肌 梗 史 、 . 2 MI 急 专科检查 、 心电 图检查及 心肌酶谱
11 一般 资料 收集 2 0 年 1月至 死 诊 断 和 治 疗 指 南 》 . 01 标 准 , I的确 检查 。 断为急性 心肌 梗死 。 常规措 AM 诊 按
【 关键词 】 心肌梗塞 ; 急救
【 中图分类号 】 R 4 .2 52 +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7- 80 20 )20 5—2 6 10O (07 1—98 0
MI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ct mycril 组 , 中男 5 aue oada 其 8例 , 3 女 9例 ; 年龄 4 ~ 心 电图检查 确诊 为 A 后立 即救治 。 1
2 0 年 1 我 院 急 诊 科 出 诊 进 行 院 诊 至少 符合 下列 3个 条件 中的 2条 : 施 抢救治疗 , 06 月 并收 住入院进一步 处理 。 前 急救的 A MI患 者 7 5例 作 为 观 察 ( ) 血性 胸痛 的临床 病史 ;2 心 电 1 入 院后治 疗情 况 1缺 () . 6
例( 观察组 ) 和送 来我 院急救 9 7例 ( 对照组 ) MI A 患者 的发 病情况 、 梗死 部位 、 急救反应 时 间 、 急救方 法 、 入 院后治疗 情况 、并发症 及病 死率等 临床 资料进 行 分析 。 结 果 观 察组 急救 反应 时间短 于对 照组 (< .5 ; 察组病 死率为 67 对 照组 为 1 . 两组相 比差异 有显著性 ( < . )观察 组快速 型室性 P 00 )观 .%, 3 %, 4 P 00 ; 5

大题。名解

大题。名解

1.试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协助诊断糖代谢紊乱的疾病,当空腹血糖浓度在6~7mmol/L之间而又怀疑为糖尿病时,此试验可协助诊断。

(1)正常糖耐量,服糖后0.5~1h,耐糖曲线显示峰值<10mmol/L,但尿糖阴性。

2h左右恢复至空腹3.9~6.lmmol/L水平,如图2-15所示。

(2)糖尿病性糖耐量,患者空腹血糖≥8.Ommol/L,服糖后0.5~1h,峰值超过10mmol/L,出现糖尿,2h后血糖仍高于空腹水平。

对于早期糖尿病人,可只表现为OGTT后2h血糖浓度仍高于8mmol/L,若空腹血糖正常而OGTT后2h血糖大于11mmol/L,以及空腹血糖>8mmol/L而OGTT2h的血糖水平在8~10.9mmol/L者,均应诊断为糖尿病。

(3)糖耐量受损,若是非妊娠的成年人OGTT呈现空腹血糖<8.0mmol/L,服糖后lh和1.5h的血糖≥11mmol/L,而2h血糖值在8~11mmol/L 之间则为轻度耐糖能力下降,称为亚临床或无症状的糖尿病,这些病人几年后可能有1/3转为糖尿病,并容易发生小血管合并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而不会发生微血管合并症,如视网膜病、肾病。

2.试述C肽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也等摩尔地释放C肽,如图2-16所示。

故测定C肽可以反映。

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对使用胰岛素治疗了的病人,测定C肽水平更能准确反映胰岛素功能,由于C肽在循环中很少被肝代谢,C肽的清除率也小于胰岛素。

测定不同时间外周血中C肽和胰岛素量,可估计肝摄取处理胰岛素的能力。

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为2.2μg/L;糖尿病患者空腹C肽≥1.9μg/L,口服甲苯磺丁脲后5min,C肽增至20.4μg /L,此类病人90%可通过限制食物和用降低血糖的药物控制病情,治疗中不需用胰岛素,若病人空腹C肽<1.9μg/L,则需用胰岛素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1.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

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疼痛,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休克、猝死及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

无疼痛症状也可见于以下情况:①伴有糖尿病的病人;②老年人;③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者;④伴有脑血管病的病人;⑤脱水、酸中毒的病人。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肠胀气亦不少见。

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判断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判断

抬高和压低均有诊断意义。可进一步评 估缺血面积和病变程度。
心电图对心肌梗塞的分型和预后评估
STEM I vs N STEM I
• STEMI(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患者 预后相对较差,有较高死亡率。
• N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是 一种轻度心肌梗塞,死亡率相对较低。
预后评估指标
• QT间期延长、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等 指标与预后评估密切相关。
诊断过程中的监测
心肌梗塞早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心电图的 监测和评估是病情变化预测、疗效监测的重要 方法。
心电图判断心肌梗塞的步骤和方法
1 确定导联
一般选择标准的12导联和副导联等。
2 观察基线
包括基本波型,ST段和T波“小波动”等。
3 寻找Q波
4 测量ST段
Q波出现部位、时间以及深度,可作为 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指标。
• 心脏杂音、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 发症,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心肌梗塞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胸痛
约90%的心肌梗塞患者主要症状为剧烈、 持续、压迫样胸痛。疼痛可向左肩、左臂、 下颌、牙齿、腹部传递。
心律失常
约1/3的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或高度房室 传导阻滞等表现。
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可能导致左心功能不全,表 现为心功能衰竭。
其他症状
包括出汗、恶心、呕吐、头晕、胸闷等, 但均缺乏特异性。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心电图的作用
心电图是测量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它可以生成 记录和反映心脏电活动的图形(心电图),为 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直接、简单、 有效的手段。
心电图原理
通过采集肢体和胸壁电生理信号,描绘心脏电 各个方面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常规心电图记录 包括标准12导联和广泛的检测范围,从而揭示 一系列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的预测

心肌梗死的预测

脉压差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李蓉梅王娴《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3期1/2页12【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脉压差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据脉压差水平分两组,正常组:脉压差为30~50 mm Hg,对照组:脉压差≥50 mm Hg,对比分析两组的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与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脉压差增大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不良。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的众多因素中,左心功能是决定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目前有关脉压差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引起关注并认为脉压差增高是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的标志之一[1],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进行性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相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是心肌梗死的独立预后因素[2]。

我们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的脉压差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脉压差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收集1995年1月至2008年1月入我院住院,根据临床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动态改变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按入院的脉压差大小分为两组:正常组脉压差30~50 mm Hg,共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7~80岁。

对照组脉压差>50 mm Hg,共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30~85岁,两组在发病至入院时间、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心功能按killip法分为4级:Ⅰ级:无第三心音,肺部无湿啰音;Ⅱ级:有第三心音或(和)肺部有湿啰音,啰音范围小于肺野1/2;Ⅲ级:明显肺水肿,湿啰音超过肺野1/2;Ⅳ级:心源性休克,心衰为killip分级2级或3级。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消失24 h,在急性期间又出现新的心绞痛。

心源性休克:收缩压少于80 mm Hg或较发病前降低30 mm Hg以上持续30 mm以上,有明显的未稍灌注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判断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概述了急性心肌梗塞有关病史、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再灌注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据此,尽可能的及时给予干预,有助治疗效果的改善。

标签:AMI;预后;ECG;实验检查;再灌注近20年来,由于加強监护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出院后的死亡率仍较高且逐年递增。

因此,提高AMI的预后判断,尽可能的予以相应的干预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1有关病史对AMI预后的影响
1.1年龄、性别隨年龄增长病死率增加,女性患者的预后较男性差,急性期死亡危险明显高于男性,但也有报道在排除年龄因素后,不同性别死亡率未达统计学意义[1]。

1.2生活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

因此,吸烟是导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吸烟者AMI严重程度较不吸烟者重,易引起猝死,治疗效果及预后差[2]。

其他如突然寒冷刺激、用力过猛、便秘者排便时过分用力、夜间快速下床、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睡眠不足、急躁暴怒、不良嗜好如酗酒、噪音干扰等均可促进AMI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1.3合并症①糖尿病发生AMI患者,不典型及无痛性者较非糖尿病者多,易引起误诊影响预后,糖尿病原有心脏广泛微血管病变和心肌损伤,故一旦发生发AMI其梗塞范围大,侧支循环及再灌注建立条件不利,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病死率高。

所以,糖尿病发生AMI是病情严重和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之一[3]。

AMI合并高血压加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其发生休克、肾衰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②心率增快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就AMI来看,入院时心率过快是住院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隨心率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増高。

王栋等研究显示[4]:患者心率越高,其心功能越低,发病到入院时间越长,溶栓率越低,未通率升高且死亡率增加。

因此,早期对AMI患者进行干预,及时将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可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病及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

③心率变异性(HRV)减小是反咉AMI后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功能退以及两者失衡的一个敏感指标。

肌坏死面积越大,心功能受损越严重,心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越明显,HRV降低亦更明显。

HRV时域中SD(患者平均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明显降低者,心源性病死率高,发生快速致命型心律失常和反复心衰较多。

2心电图(ECG)对AMI的预后判断
2.1梗塞类型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血管完全阻塞低于Q波型心肌梗塞
(QMI)通常梗塞范围较小,较少发生低血压和严重心衰,死亡率也较低。

近期预后较QMI好,但远期复发性心绞痛和再梗塞率较高,远期预后较差。

故NQMI治疗重点是早期积极预防再梗塞的发生。

2.2梗塞部位多部位AMI患者预后差。

前壁心肌梗塞引起束支传导阻滞为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长期预后差;下壁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 VB),发生心衰占27%~44%,预后较差,住院死亡率高[5]。

若前壁梗塞发生A VB,说明梗死范围广泛,且常有休克或心衰,故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2.3再发梗塞因无收缩功能心肌面积明显增大,严重并发症增多,故预后差,死亡率高。

2.4其他预后不良旳ECG表现①QRS终末变形,容易出现心梗严重并发症(心源性休克,低血钾,室性心律失常,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预后较差,住院期死亡率高[6];②梗塞面积扩展预后差;③Q-Tc及JTc延长者,高度预示心电不稳,易诱发致命心律失常造成猝死;④ST段变化与预后关密切.研究报导[8]下壁AMI合并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多合并双支或三支病变,梗死范围大,左室功能差,表现为射血分数下降,并发症多见,如充血性心衰、梗死后心绞痛、心原性休克、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预后差,近期、远期病死率高,尤其是显著压低或持续压低者。

有报导aVR导联ST段抬高型AMI,以左主干血管病变为主,少数回旋支闭塞亦可导致aVR导联ST段抬高[8],多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猝死,预后较差。

3 AMI并發症与预后的关系
3.1严重心律紊乱是增加病死率和心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①过速型心律失常中的持续和严重的窦速、室上速、房颤、室性早搏频发成对出现或断阵室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速或室颤,进而猝死;
②过缓型心律失常中的严重心动过缓、II度以上A VB、束支阻滞。

3.2泵衰竭时梗塞面积常超过左室面积的40%,预后差。

3.3心包炎多发生在AMI后2~4d,严重者预后较差。

3.4栓塞其预后视被栓塞血管和部位而定。

3.5心室胀瘤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衰加重、栓塞等。

3.6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填塞、猝死。

偶发室间隔穿孔产生心衰、休克,数日死亡。

4有关实验室检查与AMI预后的关系
4.1心肌标志物检测通常心标志物升高峰值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表明
梗塞面积越大,并发症越多。

但检查时应注意:①峰值时间不同,肌酸激酶(CK)及同功酶(CK-MB)、心肌钙蛋白l(cTnl)、反应蛋白(CRP)、肌红蛋白(Mb)可分别在AMI发病后1~6h出现异常增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发病后6~12h 升高;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发病后12~24h升高;②特异性不同,cTnl特异性很高。

上述其他项目特性较低,有许多其他来源如肝、肺、骨骼肌、红细胞等;③联合检测效果较好,CRP+cTnl诊断特异性和时间窗口最佳[9]。

4.2血糖AMI入院即刻血糖(APG)升高者,无论患者有无糖尿病,其住院期间死亡、发生心衰危险均高于APG正常者,随血糖增长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随访1个月的APG与死亡、心衰、卒中、再次梗死及总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相关[10]。

李山等研究显示[11]糖化血红蛋白(HbAIc)升高,住院期间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明显升高。

因此,控制血糖,有利于改善预后。

4.3外周血wbc数量与心梗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尤其中性粒细胞(N)愈增高,嗜酸性粒细胞(E)消失,则心律失常、休克发生率愈高。

4.4血液流变学变化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Tk值、血沉显著增高在AMI并发心衰、休克、心律失常及死亡率明显增高。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影响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升高提示MAGE的风险增加,RDW每升高1%AMI患者死亡率升高1.14倍[12]。

5再灌注治疗对AMI预后的影响
早期再灌注治疗对AMI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疗法优于溶栓治疗。

研究表明[13]: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EMI)采用PCI术能较溶栓治疗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王涟等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心率、心功能、再灌注时间、糖尿病、高血压或心绞痛病史,累积记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两种疗法总体上降低了院内死亡率。

但高危组中应用PCI术在降低死亡率上明显优于溶栓治疗,低危组中两种方案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提示PCI 评分高危患者应优先选择治疗[14]AMI预后判断方法尚有很多,这里就不再阐述了。

参考文献:
[1]王晓荣,李晓平,蒋世亮,等.年龄和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4(6):562.
[2]陆兆华,卢谦,叶少武,等.吸烟对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26.
[3]汪晓鸣.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J].准海医药,2011,29(6):511.
[4]王栋.不同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84.
[5]徐云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估和预后[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
[6]张艳娜.急性心梗心电图QRS波形改变与预后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1):111.
[7]狄巨岚.从体表心电图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7;7(3):3464.
[8]Gorgels AP,Engelen DJ,Wellens HJ.Lead aVR,a mostly ignored but very valuable lead in clincal electrocardigraphy[J].J Am Cardiol,2001,38(5):1355.
[9]龙峥嵘,楊良勇.血清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5):603.
[10]崔晓婷,刘文娴.入院即刻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5):611.
[11]李山,罗平,王春梅,等.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研究[J].中囯医药,2010,5:385.
[12]黄丽华,林飞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3;31(3):22.
[13]Kent DM,Schmid CH,Lau j,et a l.lsprimary angioplasty for some as primary for all[J].J Gen Intern Med,2002,17:887.
[14]王涟,徐标,宋杰,等.溶栓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治疗患者的预后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6):5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