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1)气候:

(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温馨提示]

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虽然东北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但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

①分布: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②地位: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2)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3)畜牧业区:

①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地位:农牧和林牧结合条件良好,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问题

(1)原因:人口激增以及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等。

2.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1)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目标: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

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

[温馨提示]

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要根据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去确定发展方向。

[教材P61思考]

1.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限;一年只能一熟,春种秋收;春秋两季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漫长寒冬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料供应问题等。

2.东北地区受热量条件限制,一年一熟且农作物生长季节较长,相对而言农闲时间较长,因此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如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家庭副业、工业、商业、文化事业等,从而促进农村的综合发展。

[教材P62活动]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

(3)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教材P63思考]

1.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纬度。

3.海陆位置和地形。

[教材P64活动]

1.

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只能一年一熟

2.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东北平原水稻种植较多的地区是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即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扩大了水稻的种植范围。因此,农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又要依据科技,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教材P66活动]

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东北地区耕地丰富,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有道理。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局势。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略。(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教材P68~69活动]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知识点一|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情景导入先思考———————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此歌唱出了东北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优越条件?

提示:土地资源辽阔;土壤肥沃;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东北地区的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机械工业发达。

(2)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提示: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核心要点掌握好———————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自然条件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如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如下表所示:

地形三面环山,中部平原面积广大,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业发展

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不足

水文河湖较多,水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同时有利于渔业发展,但南部平原水源不足土壤沃野千里,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植被林地面积广,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林业发展潜力大;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分析。如东北地区工业、交通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很重要———————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适宜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一类。

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有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高等。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是我国东北某地区的局部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一般情况下,河流R( )

A.只有春汛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

2.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3.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基本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解析:1.D 2.D 3.B 第1题,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冬季降雪在春季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一般情况下,河流R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D对。A、B、C错。第2题,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人均耕地面积广,商品率高,D对。交通发达、单位面积产量高不是主要原因,A、B错。水热条件没有优势,C错。第3题,该商品粮基地是松嫩平原,特点的是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A属于。粮食商品率处于较高水平,B不属于,选B。已经基本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C属于。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D 属于。

知识点二| 农业布局特点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东北三宝”是指东北地区的三种土特产,有新旧两种说法:旧三宝是“人参、貂皮与靰鞡草”,新三宝是“人参、貂皮和鹿茸”。

(1)东北地区林业特产生产地是怎样分布的?

提示: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2)你还能说出畜产品的布局吗?

提示: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等。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正是依据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

产区域

主要分布区主要产品及分布区生长条件

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松

嫩平原、三江平原、辽

河平原

玉米——松辽平原最

为集中;水稻——辽

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

灌溉区、东部山区的河

谷盆地,现已扩展到

50°N以北的黑龙江沿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夏季温暖,

雨热同季,能满足一年

一熟

岸;小麦——北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最为集

林业和特产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

蒙古栎、白桦——大兴

安岭;红松——小兴安

岭、长白山区;鹿茸、

人参——长白山区;柞

蚕茧——辽东低山丘

陵和半岛丘陵区;苹果

梨——延边;苹果——

辽南地区

丘陵山区,地形起伏,

降水较多

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

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呼

伦贝尔市的三河地区;

东北红牛——松嫩平

原西部

草地广阔,农耕区饲料

丰富

———————方法技巧很重要———————

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思路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为( )

A.自a到c降水逐渐减少B.自a到c降水逐渐增加

C.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 D.自b到c降水逐渐增加

2.关于a、b、c三地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地中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解析:1.C 2.C 第1题,结合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及东北地区地形状况和图中等值线分布可以判断,b、c两地的年降水量都低于400 mm,自a到b 降水逐渐减少,自b到c降水先增加后减少。第2题,a地位于长白山区,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松嫩平原,为粮食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读我国某两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布局图,回答3~5题。

3.图中两种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A.玉米和小麦B.甘蔗和甜菜

C.高粱和谷子 D.油菜和花生

4.A区域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 )

A.玉米和小麦 B.大豆和甜菜

C.水稻和小麦 D.高粱和小麦

5.B区域与A区域相比( )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

C.机械化程度高 D.作物熟制高

解析:3.A 4.B 5.D 第3题,图中农作物优势产区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应该为玉米和小麦。第4题,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大豆和甜菜。第5题,华北地区主要为盐碱地,水源紧张,与东北地区相比,热量条件较好,可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知识点三| 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7年3月9日农博网报道,支撑全国粮食产量约四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正面临严峻考验——黑土仍在退化!部分土壤有机质下降到“临界点”!黑土地全面呈现“亚健康”状

态。最近,记者深入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采访时发现,支撑全国粮食产量约四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正面临严峻考验。尽管国家去年在东北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取得成效,但仍有不少地区的黑土保护工作陷在尴尬之中,隶属于绥化的海伦市是全国产粮大市,当地农业局土肥站站长王艳兵告诉记者,当地黑土有机质含量,已从30年前的5.8%降为现在的4%。有机质基本降至“临界点”,“再降庄稼就不好生长了”。

(1)东北地区农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粮食的商品率高。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除了黑土流失外还有哪些问题?

提示: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等。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二、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存在

问题

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水土流失、

黑土退化、

土地沙化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

的需求市场,继续强

化商品粮、豆等大宗

农产品的生产,以确

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

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

为重点,发展适应加

工需要的优质、专用

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和竞争力;加快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促进

粮食转化,延长产业

链。推进农业向规模

化、专业化和生态化

方向发展,建设绿色

食品基地

西部

草原区草场退化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

农牧民收入两大主

题,结合退耕还林、

还草工程的实施,大

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

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

发展草业经济,推动

退耕、退牧和围栏限

牧工程的顺利实施,

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

牧业

山区林地面积缩小,森林

质量下降,重采伐、

轻抚育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

心,在抓好“天然林

保护工程”的同时,

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

品,在半山区实现

“立体开发” , 在山

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

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

林蛙、食用菌、中草

药材、水果及山野菜

等特色经济作物,实

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

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

转变

———————方法技巧很重要———————

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思路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其次,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

———————应用体验不可少———————

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 )

A.家庭农场为主,规模小

B.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C.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D.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2.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增施有机肥,以提高玉米产量

C.秸秆焚烧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D.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解析:1.B 2.C 第1题,“三大黄金玉米带”的玉米种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与美国相比,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偏低;商品率较高,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以国营农场为主;科技投入少,玉米价格较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足。故选B。第2题,秸秆焚烧还田,会破坏土壤肥力,故不可取。

2014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伊春森林食品节于8月4日至6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本届展会以“畅游林都伊春、尽享绿色盛宴,搭建经贸交流平台、促进特色农产品流通”为主题。在伊春的街头,随便哪家土特产商店里,蓝莓是必不可少的。据此回答3~4题。

3.伊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在于( )

A.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B.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C.农业科技发达 D.受污染小,环境质量高

4.我国东北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 )

A.进一步扩大蓝莓的生产

B.推进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C.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D.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

解析:3.D 4.C 第3题,由“绿色”二字可知,伊春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在于受污染小,环境质量高。第4题,由材料可知,我国东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应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农业分布图的判读

中国农业分布示意图主要展示我国主要农业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地区,主要考查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分布条件和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判读技巧]

1.看位置,进行区域定位

(1)依据相对位置进行定位:如图1中A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B 地位于以太湖平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区;D地位于河套平原地区;E地位于吐鲁番盆地;F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G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依据经纬网及区域轮廓进行定位:如图2为东北地区,图3为西部地区。

2.依定位,分析环境特征

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各特色农业分布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如图1中A地地处高原,气候高寒;B地地形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充足;C地地处平原,纬度较高,为温带季风气候;D地为冲积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E地气候干旱,年温差及昼夜温差较大;F地地势低洼,降水较多,热量充足;G地为低山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水热充足。

3.据特征,分析农业区位优势

主要是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自然条件方面判断分析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图1中,从地形条件看,除G地外,其他特色农业区都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带,土层深厚、肥沃,水源条件较好;从气候条件看,除A、D、E三地外,其他特色农业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水热充足;从光照条件看,都具有光照充足的优势,尤其是A、D、E三地。

4.看特色,判断农业主导区位

主要是根据图中显示的区域特色农业的名称,判断分析影响此种农业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图1中A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地处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因此热量为其主导因素;B、C两地耕地类型不同,气候为其主导因素;D、E两地均因有灌溉水源而发展起来,水源为其主导因素;F、G两地均因地形特点而形成,地形为其主导因素。

5.看分布,分析具体影响因素

主要是根据图中分布信息,判断形成原因。如图2中由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可知,影响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影响甲区域北移的因素是地形。图3中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其影响因素为水源。

[演练冲关]

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是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图乙是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空间分布的变化分别是:小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分析引起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改变的主要自然原因。

(3)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答案读图甲即可获得。第(2)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积温在增

加,说明气候在变暖,热量条件的改善影响了三大粮食作物的分布。第(3)题,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

答案:(1)水稻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逐步向北部迁移

(2)热量。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3)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分布,利于机械化耕作;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考纲导航】 1、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 径的能力。 5、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知识梳理】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品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方向: ⑴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解析)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学习目标】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②同季,但农作物易受到③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地形类型齐全,④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3.社会、经济条件:重要的⑤工业基地,交通⑥发达,开发较晚,人口密度⑦较低。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⑧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⑨小麦、大豆、水稻等。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⑩长白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一东北地区概况 读“东北地区轮廓图”,回答1~3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 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一熟 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 B.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 C.该区地形最突出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东北平原的特征为面积广大,多丘陵地貌 3.关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答案 1.B 2.C 3.D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第2题,东北平原西、北面分别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地表坦荡,少丘陵。第3题,东北耕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9.7%,大部分地区是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黑钙土,是我国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之一。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宜农荒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 考查点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4.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答案 D 解析商品粮基地必须满足粮食商品率高这一特点,正是由于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最多,剩余粮食较多,才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材第62页活动 分析几个地区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向,目的是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在诸多因素中,主导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邻近港澳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1)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棉花品级及产量高。 棉花是喜光作物,光照条件好对棉花开花结铃、纤维积淀以及吐絮十分有利,棉花蕾铃脱落少、烂铃少,纤维洁白有光泽,品级高且含水量低。 (2)气温日较差大,棉花经济系数高。 棉花生长期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形成及经济产量的形成,棉花容易获得高产。 (3)病虫害少,降低了成本。 (4)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棉花经济效益高。 (5)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另外,新疆棉花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棉花生产有了气象服务方面的可靠保证。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需求,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粤海铁路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海南岛热带经济作物的市场。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外城市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教材第64页活动 1.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生长,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区域经济发展0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01 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发展区域农业 发展区域优势农业需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①气候条件制约着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地形条件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和畜牧业)。③工业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业本身就是以农产品为原料。④市场和交通影响区域农业的竞争力。⑤人口密度影响农业经营规模和区域生态环境。 2.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湿润、半湿润区) ①气温: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自南向北减少。热量条件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农产品的品质好;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绿色生产。 ②降水:年降水量300~1000mm,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东北地区春季的季节性积雪融化利于缓解春旱。 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农作物品种以喜凉作物为主,农作物生长季节为4~10月,农事安排是春播、夏管和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利于农业多种经营。西部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是畜牧业生产基地;中部和东北部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是商品粮基地;周围山地适宜发展林业,是林业生产基地。 ②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基础好,能够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农产品是一些工业部门的原料,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②交通运输便捷,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人口密度低,农业经营规模大,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3.农业布局特点 (1)东北区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 东北区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东北地区自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与自然区域,懂得区分东北地区与东北平原。 2、掌握分析或评价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法学法:案例讨论、引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具用品: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CAI放映呼伦贝尔大草原画面及音乐) 引入新课: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有关农业的知识。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区位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1)气候: (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温馨提示] 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虽然东北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但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 ①分布: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②地位: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2)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3)畜牧业区: ①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地位:农牧和林牧结合条件良好,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问题 (1)原因:人口激增以及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等。 2.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1)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目标: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4)

人教版必修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教材分析: 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 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 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 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才能明确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和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 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2 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 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打下基础;在分析 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大部分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仍不足,读 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地理条件,了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相关资料,分析其发展的地理条件,学会进行知识、 能力的迁移。 3.通过对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农业的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 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演示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播放《东北人》歌曲片段和东北景观图。 提问:根据这首歌和图片提供的信息判断播放的是我国 的哪个地区? 观看 回答 导入话题东北,引起 学生兴趣,引出本节 课要讲的内容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人教新课标必修3教案:4.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环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温和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照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采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连续进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势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等值线的读图方法,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探究和合作讨论以及读图摸索了解东北农业生产情形,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东北地区进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气温、降水等值线分布图。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导入: 你明白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明白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这一地区依旧我国闻名的牧业基地。那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它们又是如何进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先看一段视频,了解东北地区进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读图: 大伙儿明白东北地区的范畴和差不多地理位置吗?请同学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概况。 读课本60页第三段和图4.1,4.3, 1.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 2.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临海、邻国? 3.找出东北地区的三列山脉,重要的河流,以及三大平原? 4.东北地区是我国哪三大农业生产基地?

知识回忆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阻碍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紧因素有哪些? 阻碍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紧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势、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合作讨论: 1.东北地区什么缘故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板书: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阻碍 平原宽敞,地势平坦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机械化水平高 交通发达,地广人稀→进展商品经济 2. 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阻碍?有什么有利阻碍? ①只能种植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②只能做到一年一熟; ③作物易遭受低温冷害; 案例分析:分析焉耆县葡萄基地进展的条件 焉耆县七个星镇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位于北纬40-42°之间,处于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纬度”。三面群山环抱,中间地带是山前洪水冲积平原,为典型的中温带极洪涝的荒漠气候,具有盆地夏季聚热,冬季较冷的气候特点。全年日照时数4440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57千卡/平方厘米,名列新疆各县(市)第二位。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通透性强,钙含量较高。项目区大气纯洁,无工业污染,地下水质好。 乡都酒业从2021年成立至今,企业年生产能力从最初的3000吨扩大到目前的l万吨,现已进展成为集葡萄种植、生产、销售、观光旅行于一体的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开发了一系列高中端酒,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乡都。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进展特色林果业,将建设焉耆盆地酿酒葡萄基地作为富民强县的长期战略目标。 归纳结论:自然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刻长,昼夜温差大 环境质量好,地势较为平坦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区为例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 3.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地理条件 阅读教材P60至P62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概况 (1)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3)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 自然要素表现影响

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 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 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重要的工 业基地 ⎩ ⎨ ⎧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 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正误判断: (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是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中最难改造的。() (2)热量不足是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3)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本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提示】(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东北地区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获得热量相对较少,热量不足成为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教材整理2农业布局特点 阅读教材P62最后一个自然段至P64第1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教学设计7: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 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如土地、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及市场、交通、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只有在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本章在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为案例,阐述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经济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是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体现了因地制宜、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地理价值观。 在地理会考及高考考查中,有关本章内容的考查方式通常是以国内外某个区域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描述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探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一般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具备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参与时间活动。从学生认知基础来看,在初中阶段,初步了解了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高一学习“农业生产活动”时,基本建立了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的一般思路;在本学期对比学习“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时,概要认识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但此时学生的区域地理系统知识较为欠缺,阐述、解释和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等地理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课以教材案例为载体,适当添加图文及视频资料,通过层层设问,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地理知识逐渐联系起来,从而归纳得出分析区域农业生产地理条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根据材料,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依据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内部差异,说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梳理,掌握归纳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一般分析思路,提升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

二、本节教材教学思路分析 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知识结构: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 专题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讲)(基础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专题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核心突破】 核心要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条件和布局 【归纳总结】 1.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及成因 (1)气候。 ①相对于地形、土壤等来说,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 ③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下图)。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的需求,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要适应环境,多为喜凉品种,如甜菜。 (2)地形。 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如下表所示: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电力和广播电视的建设。 (2)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治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农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4)壮大集体经济:搞好资源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引外来投资。

[精品]新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4-1区域农业发展优质课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3.地理条件分析

高中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讲解 含答案解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点解读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知识清单 1.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最难以改造,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________和生产季节等。 特点:冬季________,夏季温暖,________较短,降水集中于________,雨热同季。 (2)地形、土壤条件 地形:高原、________、平原广布,为农业________提供了条件 土壤:肥沃的________、黑钙土广布 (3)社会、经济条件 良好的________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________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________的发展; 交通________,对外联系________;开发较晚,人口密度________。 2.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区:________地区,包括________平原、三江平原和________ 主要农作物:玉米、________、小麦、________等 (2)林业和特产区 林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区。全国最大林区是________ 特产区:________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________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________ (3)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区:________、松嫩平原________及部分________草地 畜种:三河牛和________,东北________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农业: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特点 ①大规模________生产:建立________农场且农场经营规模________,有利于推广________,实现________生产,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________的地区之一。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生产________的前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________、小麦、_______等。 4.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地区:面向国内________需求市场,继续强化________、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________需求。 (2)西部草原区:围绕________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________、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________农业和________畜牧业。 (3)山区:以森林资源________为核心,在抓好“________”的同时,多元开发________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________”,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参考答案: 1.(1)耕作制度寒冷无霜期夏季 (2)山地多种经营黑土 (3)工业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产业化发达方便较低 2.(1)平原松嫩辽河平原大豆水稻 (2)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柞蚕茧苹果 (3)西部高原西部林区三河马红牛 3.(1)三江平原

江苏省2019-2020版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2 商品粮

课时2 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现状及特点。2.能够结合具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思考东北地区纬度较高,为什么还有季风水田农业分布? 答案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组合较好,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因此该地区水稻品质上乘;冬季寒冷,病菌和害虫难以过冬,故病虫害很少,有利于绿色生产。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等,使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的纬度进一步向高纬度扩展。目前,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北界已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的问题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3.发展原则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