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2.对消化器官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并减弱其蠕动的力量;但当胃肠平滑肌紧张性太低或活动很弱时,交感神经也可使其活动增强。对唾液腺能促进其分必粘稠的唾液。

3.对呼吸器官和汗腺交感神经对细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细支气管扩张,有利于通气。汗腺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

4.对眼球平滑肌交感神经使虹膜辐射肌收缩,引起瞳孔扩大。

5.对内分泌腺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由于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大部分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一致的,因此,在生理学上称之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6.对泌尿生殖器官交感神经的作用是抑制膀胱壁逼尿肌的活动和促进内括约肌的收缩,因而阻止排尿。对生殖器官,交感神经能促进怀孕子宫的收缩,但使未孕子宫舒张。交感神经还能促进男性精囊腺和射精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射精动作。

7.对糖代谢交感神经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但在整体内,交感神经的升血糖效应主要还是通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来实现的。

知识介绍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

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因为植物性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性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低烧、畏寒、高血压、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耳鸣、腰痛、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肌肉跳动、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性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

植物神经失调症,除去有先天性的体质因素之外,尚有心理、环境因素等。其中多数因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焦虑担忧、家庭负担、婚姻失败等。

副交感神经

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分为脑部和骶部。脑部的中枢位于脑于内,总称为副交感核,发出纤维走行在第3、7、9、10对脑神经内。周围的神经节有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此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所支配的器官。骶部的中枢,位于骶髓2~4节段灰质内的骶中间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至脏器附近的器官旁节和脏器壁内的器官内节,组成盆神经,支配降结肠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及外生殖器。刺激副交感神经能引起心搏减慢、消化

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

功能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

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区别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①中枢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一胸节至第三腰节的侧角,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的骶部。②周围神经节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由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前根和脊神经一起出椎间孔后离开脊神经,到达交感干神经节。一部分在节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离开交感干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体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干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不再加入脊神经,而在各动脉周围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体。而副交感神经自中枢发出的节前纤维在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副交感神经节一般都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节后纤维短。③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有利于保护机体。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迷走神经

2. 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经发自迷走神经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颈部,左右两侧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从前向后绕过主动脉弓返至颈部。右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略高,从前向后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在颈部,喉返神经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经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的末支称喉下神经。

喉返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是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在其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互相交错,神经多数经过动脉后方,但也有经过动脉前方的,所以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脉或用止血钳夹血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神经。

(2) 支气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是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数条小支,分别加入肺丛、食管丛和心丛。

3. 腹部的分支

迷走神经前、后干于贲门附近分别发出分支分为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内脏运动和感觉纤维。

(1) 胃前支在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有以下诸分支: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前胃壁支,常为3~4小支,分布到胃体前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2) 肝支行于小网膜内,随肝固有动脉走行,参与形成肝丛,分布至胆道和肝,与肝的分泌活动有关。

(3) 胃后支循胃小弯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后壁。有以下诸分支:胃底支,后胃壁支,常为数支,分布于胃后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和幽门管。前二支是胃蠕动、胃感觉和胃酸的分泌神经。

(4) 腹腔支较粗大,行向后下方,加入腹腔丛。以后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它们的分支分布于肝、脾、胰、小肠、结肠左曲以上的大肠、肾以及肾上腺等。

在甲状腺手术中,有可能误伤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后表现为声调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时,由于大部分喉肌瘫痪,可致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双侧损伤时,如声门裂闭合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迷走神经性疾病

这类疾病一般是指各类刺激由迷走神经反射,引发内脏血管突然扩张和心跳放缓,进而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甚至短暂昏迷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vegetative neve functional disturbance 植物神经系统亦称自主神经系统。它包括中枢植物神经系统和周围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的核及脊髓各个阶段的侧角,周围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节后纤维及内脏神经节。其功能主要是支配内脏器官(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膀胱等)和内分泌腺、汗腺,调节内脏功能和腺体分泌。植物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受到损害和刺激均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全身各系统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为独立性疾病,亦可为某种疾病的伴随症状。 第一节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sympathetic hyperfunction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引起效应器官表现出的一系列综合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周围血管舒缩障碍、多汗、瞳孔扩大、眼裂增宽、眼球突出、眩晕、灼性神经痛等。 【病因和机理】 1.全身病变:缺氧、窒息、感染、大出血等时机体外于应激状态,全身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使全身交感神经末稍释放肾上腺素增多,β、α受体兴奋,产生β效应和α应。 2.局部病变:(1)间脑病变:颅咽管瘤、垂体瘤、丘脑肿瘤、炎症、损伤、中毒、血管性疾病等。 (2)脊髓病变:肿瘤、外伤血肿、炎症、脊髓空洞症等。 (3)纵隔及颈部疾病:纵隔肿瘤、主动脉弓瘤、肺尖病变(特别是胸膜尖)、颈肋、咽后肿瘤、甲状腺肿大、颈椎病等。 (4)周围神经刺激性疾病:肱骨骨折、肩、肘关节脱位、多发性神经炎、骶髂关节炎、腰椎畸形(脊柱裂、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盆腔肿瘤等。 上述病变刺激交感神经节或其纤维,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其末稍释放肾上腺或乙酰胆碱增多,α、β、M效应增强。 3.原因不明疾病 (1)雷诺氏病:机理可能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小动脉壁的发育异常,血管对寒冷刺激和血清中肾上腺素过度敏感而引起痉挛。长期血管痉挛可致动脉壁增厚,使血流更加不畅,若有其他因素使血流进一步减少即可发病。 (2)肢端青紫症:机理可能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内分泌功能异常有关,出现血管扩张、血流淤滞

植物神经紊乱

植物神经紊乱应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组成,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内脏活动及腺体分泌,受大脑皮质和下丘脑的支配和调节,不受意志所控制,所以称为自主神经。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起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常见症状:胸闷憋气、心慌、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失眠 常见病因:遗传、性别、生物、年龄和社会等因素 1.遗传因素 2.素质因素 素质里包含有心理素质和躯体素质两个方面。所谓心理素质就是指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稳定性。临床上表现为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强度、速度、觉醒度和情绪指数。躯体素质是指个体反应潜力和决定个体精神活动方式的生物学基础。 3.性别因素 女性由于性腺的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等特点会引起情绪不稳、冲动、焦虑等临床表现。这与中枢神经抑制催乳素的分泌有关。因为女性如出现月经过少或泌乳等现象时,就会反馈到中枢神经而促使体内催乳素升高,这样就会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精力减退和对应激的

耐受力下降等症状发生。男性多受酒精和烟草的影响,体内血睾丸酮水平的降低会诱发男性的抑郁症的发生。 4.年龄因素 童幼年时期,由于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发育并未成熟,所以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同时因为其保持着幼稚的情感、行为和原始反射,所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再加上现在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压力增大,所以孩子们会因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性腺不断的发育成熟,会出现植物神经系统的不稳定性,表现有异常的情绪波动,对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如强迫症、癔症、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5.社会因素 各种引起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会成为该病的促发因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业化,人口城市化,居住稠密,交通拥挤,竞争激烈,失业、下岗,个人收入的悬殊,社会存在着某些不良现象等都会使人们的精神紧张。长期的精神心理创伤,如家庭纠纷、婚姻不幸、失恋、邻里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同事及上下级关系的不协调,也会使人们的精神过于紧张、心理负荷过重而出现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临床表现

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记忆技巧: 场景一:战场上,战士杀敌的场景:手握冲锋枪,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随后就向敌人的阵地冲去。 场景二:在奥运会上,中国队奥运健儿进球得分,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现场的观众,突然站立,双手激烈的鼓掌,嘴巴含着“中国加油,中国必胜”,现场激动万分。 场景三:广场上,一个男士准备了一片呈现“520”的花海,准备向一个漂亮的女士求婚,在场的群众也是嘴巴里面大喊“答应他,嫁给他,在一起。在一起”。 通过以上三个场景,我必须告诉你,这是交感神经兴奋地典型场景,那么,就用场景一来分析一下,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 1.只有心血澎湃,热血沸腾才可以奋力杀敌--------------------循环心率加速,心肌收缩力加强 2.冲锋时,喘着粗气---------------------------------呼吸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3.手持冲锋请冲锋------------------------肌肉血管舒张 4.吐一口唾液,大喊“冲啊”,漫天飞沫----------------------------唾液腺分泌粘稠唾液 5.上战场杀敌不可能想着上厕所,万分激动紧张的时刻--------------------------泌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阻止排尿 6.上战场杀敌不可能想着肚子饿了,万分激动紧张的时刻-------------------------胃肠蠕动减弱,胆囊活动下降,括约肌收缩增强 7.女兵打战时,肯定顾不上肚子里面的命根子----------------------------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 8.眼睛瞪得像牛眼睛一般大-,恨不得吃掉敌人------------------------------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上眼睑平滑肌收缩 9.怒发冲冠,大汗淋漓-------------------促进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 10.肝细胞促使糖原分解,供应了战士的能量,血糖升高了,打仗时精神更加好了--------------促进糖原分解和肾上腺随之激素分泌

植物神经紊乱

植物神经紊乱 百科名片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或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目录 基本概述 主要危害 相关病因 植物神经 主要症状 鉴别诊断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预防保健 植物神经紊乱特色疗法 ?植物神经紊乱应该看哪个科 ?相关疗法 ?其他相关 ?植物神经紊乱的临床治疗研究 ?植物神经紊乱会不会遗传 展开 基本概述 患者主诉繁多,如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悸胸闷、呃逆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焦虑烦躁等,但经一些客观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纤维胃镜等检查却又查不出客观病理改变,往往被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受损”等,而采用相应治疗效果不佳,需采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方能起效。 因此,对内科医生检查告之“任何部位均未见异常”,或对原因不明的症状要注意认真考虑。该病是一心身疾病,还要注意鉴别诊断与本病症状极为相似的疾病,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主要危害 该病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特点为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常见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以及心血管、胃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患者自觉症状繁多、精神负担重,十分烦恼,到处检查求治,是医疗费用高消费

者。且因长期不愈而致情绪紧张、焦虑、免疫功能下降,常可并发其他疾病。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造成一定负担,甚至影响家庭和睦,这又加重了新的社会因素,使疾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人们的心身健康与正常生活的危害是严重的。可引起睡眠易醒、次日疲劳、情绪不佳、颈部酸痛、肩背酸痛、头晕、头痛、心慌气短、手足麻木、胃脘胀满、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性,影响工作和生活。 相关病因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因不外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一经典的哲理,也是事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 某些人在同样的紧张刺激下,患病概率却各不相同,即说明了人格特征及行为方式等到内因起了作用。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内因主要有性格内向、孤僻、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缺陷,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适应环境、应付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外因多者长期持久有强烈精神刺激,如家庭纠纷、恋爱挫折、事业失败或人际关系紧张,持久的脑力、体力劳动,睡眠不足等。在外界因素长期限作用下,高级神经中枢过分紧张,因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当人们面临各种困难时,个人易患因素、社会凶险因素及心理问题等多重因素均可使人产生应激反应,能过神经内分泌改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植物神经系统在生理上由大脑皮质神经进行支配和调节。正常情况下大脑皮质的兴奋、紧张交替进行,协调一致。大脑是人情感、思维的主体,当外界的情志刺激因素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进而导致大脑皮质的部分区域过度兴奋,统一协调功能失常,致使大脑的血管紧张痉挛,血行缓慢瘀滞,进一步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脑细胞低氧,代谢废物淤积,从而使大脑神经调节能力下降。 由于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系统的统帅作用,大脑这一人体司令部混乱常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出现胸闷、憋气、心慌、濒死感等心脏神经症;胃痛、胃胀、呕吐、腹泻等胃肠神经症;其他如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皮肤发麻、皮肤发痒、痛经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特点首先是身体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其次病情加重或反复,常伴随焦虑、紧张、忧郁等情绪变化,一般按冠心病、胃炎等器质性疾病治疗常无效。 临床上病人常有头晕眼花、头皮和肢体麻木及口误增多、视力恶化、健忘等脑缺血和低氧的表现。另外从临床治疗情况看,通过提高血液的含氧量,激光血管照射改善大脑血液循环,针灸百会、印堂、太阳等调节大脑神经血流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证实了大脑缺血、低氧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理基础。 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司理运动与感觉。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内脏神经,主要分布在内脏,控制与调协内脏、血管、腺体等

海马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简介

海马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简介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一份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全世界86%的患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久治不愈,其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接受治疗的初期就没能得到迅速精准的诊断,在这种病因不明、病理不合、病灶不准的情况下,该患者所接受的一切个性化诊疗都缺乏了严谨科学的准绳,以至于治疗的方向南辕北辙,治疗的最佳时机不断延误,治疗的成果微乎其微,患者们非但病情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且还要饱经痛苦,高频率的遭受病情的恶化和反复! 国际脑组织权威机构研究发现:人体大脑海马区的功能性休眠、损伤、病患以及萎缩,都能导致各类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疾病的产生!而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人体大脑海马区的病患,所诱发的疾病种类也各不相同!因此,如果能够成功精确的检测出人体大脑海马区的健康状态,并且有针对性对其进行康复性治疗,那么各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类的疾病就毋庸置疑的拥有了彻底痊愈、不再反复的条件!而辽宁省精神卫生防治基地的“海马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正是在这样一种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 辽宁省精神卫生防治基地介绍该疗法体系传承自国医精华,结合现代西方医学尖端科技,利用国际先进的诊疗仪器产生电流,通过激活大脑海马区萎缩的神经干细胞产生神经递质受体,并利用中、西药的神经递质受体酶激活神经递质受体,通过药物

平衡患者体内分泌紊乱的神经递质,自神经类疾病的源头疏理,纠正脑细胞的功能元,营养大脑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改善其活性,提高其自身代谢力,最终实现脑细胞的正常兴奋态,使患者的神经干细胞在平衡的神经递质环境中恢复到正常,达到彻底痊愈。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加剧,精神疾病状况也愈发严峻。根据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高达15%,世界卫生组织(WHO)保守估计,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已达一亿人以上,精神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在各类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患者约有3000万。研究精神疾病、寻找战胜精神疾病的方法是全世界医学界的共同目标。 “海马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是从中医学、基因学、病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角度科学诠释了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针 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的从源头上根治精神疾病,是广大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首选技术,它的疗效值得肯定,它的出现使各种失眠、抑郁、神经衰弱、精神障碍等精神类疾病,真正实现了彻底痊愈、不再反复。

植物神经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大脑皮层 一、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实际上,自主神经系统还是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的,并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按一般惯例,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而不包括传入神经;并将其分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图10-40)

图10-40 自主神经分布示意图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 从中枢发出的自主神经在抵达效应器官前必须先进入外周神经节(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支配是一个例外),此纤维终止于节仙神经元上,由节内神经元再发现纤维支配效应器官。由中枢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的

纤维称为节后纤维。节前纤维性有髓鞘B类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快;节后纤维性无髓鞘C类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慢。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因此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近,有的神经节就在效应器官壁内,因此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 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的外侧柱。副交感神经的起源比较分解,其一部分起正脑干的缩瞳核、上唾液核、下唾液核、迷走背核、疑核,另一部分起自脊髓骶部相当于侧角的部位。交感神经的全身分布广泛,几乎所有内脏器官都受它支配;而副交感神经的会布较局限,某些器官不具有副交感神经支配。例如,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一般的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肾就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刺激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反应比较弥散;刺激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反应比较局限,因为一根交感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内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副交感神经则不同。例如,猫颈上神经节内的交感节前与节后纤维之比为1:11-1 7,睫状神经节内的副交感节前与节后纤维之比为1:2。 通过荧光组织化学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中,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不都是支配效应器官细胞的。在心脏和膀胱中,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器官壁内的神经节细胞;在胃和小肠中,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器官壁内的神经节细胞。由此看来,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器官壁内神经节细胞水平上,而不一定发生在效应器官细胞水平上。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表10-7)。除少数器官外,一般组织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的双重支配。在具有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例如,对于心脏,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对于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具有增强其运动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却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拮抗性使神经系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调节内脏的活动,拮抗作用的对立统一是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中枢的活动和副交感神经中枢的活动是对立的,也就是说当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加强时,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就处于相对减退的地位,而在外周作用方面却表现协调一致。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出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都增强或都减退,然而两者间必有一个占优势。在某些外周效应器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一致的,例如唾液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都有促进分泌的作用;但两者的作用也有差别,前者的分泌粘稠,后者的分泌稀薄。 表10-7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诊断学》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与副交感两个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血管与腺体等活动。大部分内脏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双重支配,在大脑皮质的调节下,协调整个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临床常用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眼心反射 患者仰卧,双眼自然闭合,计数脉率。检查者用左手中指、示指分别置于患者眼球两侧,逐渐加压,以患者不痛为限。加压20~30s后计数脉率,正常可减少10~12次/分,超过12次/分提示副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增强,迷走神经麻痹则无反应。如压迫后脉率非但不减慢反而加速,则提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二、卧立位试验 平卧位计数脉率,然后起立站直,再计数脉率。如由卧位到立位脉率增加超过10~12次/分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立位到卧位,脉率减慢超过10~12次/分则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三、皮肤划痕试验 用钝头竹签在皮肤上适度加压划一条线,数秒钟后,皮肤先出现白色划痕(血管收缩)高出皮面,以后变红,属正常反应。如白色划痕持续较久,超过5分钟,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如红色划痕迅速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明显增

宽甚至隆起,提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或交感神经麻痹。 四、竖毛反射 竖毛肌由交感神经支配。将冰块置于患者颈后或腋窝,数秒钟后可见竖毛肌收缩,毛囊处隆起如鸡皮。根据竖毛反射障碍的部位来判断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 五、发汗试验 常用碘淀粉法,即以碘1.5g,蓖麻油10.0ml,与95%酒精100ml混合成淡碘酊涂布于皮肤,干后再敷以淀粉。皮下注射毛果芸香碱10mg,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而引起出汗,出汗处淀粉变蓝色,无汗处皮肤颜色不变,可协助判断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 六、Valsalva动作 患者深吸气后,在屏气状态下用力作呼气动作10~15s。计算此期间最长心搏间期与最短心搏间期的比值,正常人大于或等于1.4,如小于1.4则提示压力感受器功能不灵敏或其反射弧的传入纤维或传出纤维损害。 (胡申江)

自主神经系统检查有哪些

自主神经系统检查有哪些 自主神经支配内脏器官、腺体、血管和立毛肌等,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其中枢部分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及脊髓侧角细胞(含能馈相当于侧角部分)。下丘脑系自主神经系统重要的皮质下中枢,其前部为副交感神经代表区,后部为交感神经代表区。通过大量联系纤维,调节机体水、盐、脂肪代谢和垂体内分泌功能等。脑干则是管理呼吸、心跳和血管运动等的中枢。其周围部分的交感神经系统.节前纤维起自胸—腰的脊髓侧角细胞,经相应前根和白交通支进入两侧推旁内交感神经节(颈部只有上中、下三个)组成的交感神经于,然后在交感节内或穿越交感干到椎前神经节内,或直达脏器附近或其壁内,更换神经天再发出节后纤维,支配汗腺、立毛肌、胸腹腔脏器和瞳孔扩瞪肌。周围部分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其节前纤维起自脑于内脏运动神经核(如涎核、背运动核等)及骶髓节侧角区,分别经Ⅲ、Ⅶ、IX、X对脑神经和骶前根至头面部及内脏附近或其壁内更换神经元,再发出较短的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唾液腺、内脏、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等。 1、皮肤颜色和温度;观察肤色,触模其温度,注意有无水肿,以了解血管功能。血管功能的刺激症状为血管收缩、皮肤发白,发凉;毁坏症状为血管扩张、皮肤发红、发热,之后因血流受阻而发绀、发凉,并可有水肿。 2、毛发指甲营养状况;注意皮肤质地是否正常,有无粗糙、发亮、变薄、增厚、脱落溃疡或褥疮等;毛发有无稀少,脱落;指甲有无起纹、枯脆、裂痕等。周围神经、脊髓侧角和脊髓横贯性病变损害自主神经通路时,均可产生皮肤、毛发、指甲的营养改变。 3、膀肋和直肠功能;了解排尿合无费力、急迫和尿意,有无尿踞留和残留尿以及每次排尿的尿量。了解有无大便失禁或便秘。膀胱功能障碍可分两大类: (1)低(失)张力性膀肮:脊髓排尿反射弧损害引起,常见于圆锥、马尾和后索病变。但也可见于横贯性脊髓病的急性期(休克期)。膀胱逼尿肌张力低或无张力,尿充盈后不引起反射性收缩而致尿椭留。过度亢盈后少量尿液被迫进入尿道,形成点滴(溢出性)尿失禁,残尿多,脾脏容量大。如系感觉通路受损,则尿意也消失。 (2)高张力性膀肮:骶髓排尿反射中枢以上部位损害时,排尿反射弧失去高级中枢抑制。逼尿肌张力增高,膀胱容量减少,外括约肌失去自主控制而导致尿失禁,尿次数多而每次排尿量少,见于旁中央小叶病变(失抑制性膀肮,无残尿)和既髓以上横贯性脊髓损害的慢性期(反射性膀恍,有少量残尿)。但脊髓横贯性损害的早期,则表现为尿急、尿频。 文章来源于: 脑瘤能治好吗https://www.360docs.net/doc/be4446607.html,/nl/

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调节指机体控制内脏的神经调节,是不随意的,故又称自主性调节,但这一调节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其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较低中枢在下丘脑,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并不完全独立自主。按一般惯例,该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而不包括传入神经,它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等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对机体生命活动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性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它与机体对躯体的生命活

动调节一起构成了动物和人类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 近年来在各类考试中屡屡现于试卷,而考生得分率较低, 现浅析如下:我们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呼吸也会加深加快;转入安静状态时,心跳和呼吸则会变慢,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人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有关,而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脏、肺等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的活动来实现的。 植物性神经是指支配着各个内脏器官活动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类。交感神经起源于整个脊髓胸腰节段(几种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示意图)。植物性神经分布在心肌、全身各内脏器官(包括血管)的平滑肌和腺体等处,调节集体的营养、呼吸、分泌、生长和生殖等生理功能。 人和动物体内大多数内脏器官都同时分布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以这些内脏器官接受双重神经的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例如,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则使心跳减慢、减弱。但是在人和动物体内,这两类的神经作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的。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受到抑制,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加快加强,肺的通气量增大,以适应人体剧烈活动的需要。相反,当人由剧烈运动转变为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受到抑制,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变慢变弱,肺的通气量减小,以便适应人体在安静状态时的需要。 植物性神经对内脏的活动的调节,要受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植物性神经调节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和脑干,可以完成一些调节内脏功能的基本反射活动;比较高级的中枢在下丘脑,主要是在情绪反映中调节内脏与躯体的活动;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可以协调整体行为中的内脏活动。 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调节的拮抗与协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绝大多数内脏器官均为共同分布和支配,但二者的作用是相反的,如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弱减慢,故二者对同一器官作用是互为拮抗。但二者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下一般是协调的,一个兴奋,另一个抑制,且在内脏器官活动中,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哪一方面起主要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条件不同而变化。在平静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而在环境剧变或紧急情况时,交感神经占优势。

026章.自主神经系统药理

第26章自主神经系统药理 第1节受体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衔接处,称为突触。神经冲动(兴奋或抑制)的传递是在突触处依靠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来实现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所构成。神经递质自神经末梢释放后作用于相应的受体,产生相应的效应。 受体是突触前膜、突触后膜或效应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分子结构,能选择性地只同相应的递质或药物结合并发生效应。受体按与之结合的递质命名。传出神经(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末稍释放的递质或为乙酰胆碱,或为去甲肾上腺素,其中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和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凡能与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小分子物质,称为配体。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亲合力、饱和性、特异性和可逆性的特点。与受体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配体称为受体激动剂,虽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产生生物效应的配体称为受体阻滞剂或拮抗剂,对受体既有激动作用又有拮抗作用的配体叫做部分激动剂。 第2节受体的分类、分布和效应 一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根据它们的功能分为两大类,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进一步再将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1、α2和β1、

β2几种亚型。 1.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兴奋时激活磷酸酯酶C,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为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哌唑嗪(prazosin)是其拮抗剂。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在外周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脑皮质和髓质),子宫、腮腺和平滑肌细胞也分布有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它兴奋时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钾、钙通道失活,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可乐定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育亨宾(yohimbine)为其拮抗剂。α2-肾上腺素能受体还分布在非神经组织的多个器官内,包括血小板、脂肪细胞、肝脏、胰岛细胞、肾脏和眼等,兴奋时增加血小板积聚,抑制脂肪分解与胰岛素分泌及肾素释放,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2.β-肾上腺素能受体 β-肾上腺素能受体进一步分为β1、β2、β3三种亚型,均通过G-蛋白兴奋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增加,钙离子通道开放。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在心脏组织,兴奋时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使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引起肾脏分泌肾素,使脂肪分解和糖原水解,血糖升高。随着血糖升高,钾离子离开肝细胞,引起血清钾离子一过性升高;红细胞和肌肉细胞上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钠-钾ATP酶,驱使钾离子进入红细胞和肌肉细胞,出现较长时间的血清低钾,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阻断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能够抑制血清钾离子的这种改变,特别有利于心肌梗死后心律紊乱的防治。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同样存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神经元(神经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兴奋—树突—细胞体—轴突 —另一神经元或末梢效应器官。按机能的不同分为3类:1,传入神经元(或感觉 神经元),2,传出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按髓鞘的有无神经分有髓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无髓神经(大部分植物性神经)。 脑和脊髓的横切面上分白质(大部为有髓神经纤维);灰质(神经细胞体及无髓神经纤维)。 传导活动有两个特点,(1)极性,即单向传导 (2)绝缘性 反射弧5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系统的发生 胚胎背中部外胚层加厚成为神经板并下陷,左右两侧的神经褶最后合拢,成为背神经 管。背神经管发育为脑与脊髓,管前端形成脑,包括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分。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中空管腔在脑中成为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中枢神经系统:脑 大脑:嗅脑:嗅球、嗅束、梨状叶、海马 大脑半球:皮层、髓质 纹状体(基底核) 侧脑室(第一、第二脑室) 间脑:丘脑(视丘) 丘脑下部:灰结节、漏斗、脑下垂体(内分泌腺)、视交叉和乳头体 松果体(内分泌腺) 间脑室(第三脑室) 中脑:中脑四叠体:前丘、后丘大脑导水管大脑脚 小脑:小脑半球(皮层、髓质)、蚓部、绒球(小脑卷) 脑桥 延脑:延脑第四脑室 大脑 a,纹状体 鱼类:主要是纹状体(古纹状体) 两栖类:纹状体仍属于古纹状体 爬行类:古纹状体和新纹状体 鸟类:新纹状体上又附加上纹状体,成为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例如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和“学习”的中枢。 哺乳类:纹状体成为大脑的基底节 b,脑皮 古脑皮;鱼类,灰质在内部靠近脑室处,白质包在灰质之外 原脑皮:肺鱼和两栖类。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向表面移动。原脑皮和古脑皮主要和嗅觉相联系 新脑皮:爬行类开始出现,到哺乳类得到高度发展(出现胼胝体在两半球之间联系),机能皮层化。古脑皮成为梨状叶,原脑皮海马。 c,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是连系两大脑半球新脑皮的带状横行的神经纤维联合。 鸭嘴兽无胼胝体,针鼹、有袋类等胼胝体不发达。 间脑包括视丘、视丘上部、视丘下部和第三脑室。 顶器:现存动物中,顶眼(器)为痕迹器官而残存于某些蜥蜴和楔齿蜥。楔齿蜥的顶眼最为明显,仍具有简单的晶体和视网膜,并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 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 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1] 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一节概述 传出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auto………郴*m,也称植物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a…断…懈syskm)。前者又分为交感神经(。rmp曲一…o…y…)和副交感神经(P删舯PatheH……叩钾m),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效应器.其活动为非随意性的,如心脏排血、血流分配和食物消化等;后者则支配骨骼肌.通常为随意活动,如肌肉的运动和呼吸等。上述两个系统均依赖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在神经系统,化学传递可发生于神经细胞与细胞之间、神经细胞与其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之间。化学传递通过神经末梢释放少量递质进人突触间隙(叩ap叭】eR),经转运方式跨越间隙,与特异性的受体分子结合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细胞的功能。药物可模拟或拮抗化学递质的作用,即可选择性修饰许多传出神经的功能,这些功能涉及许多效应组织,如心肌、平滑肌、血管内皮、外分泌腺和突触前的神经末梢等。 传出神经根据其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可分为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胆碱能神经)和主要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一dw一日…rve)。胆碱能神经主要包括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运动神经、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和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则包括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图5—1.图5—2)。 近年来除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外.肠神经系统(emed…Ⅳom邓tem,ENs)B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神经系统由许多种经元组成.其细胞体位f肠壁的g 内丛.是谰节控制胃腑道功能∞独立整合系统.它在结构和功能上不同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而与中枢神经系统相类似.但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肠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可来自于交感自副交感神经末梢.并可直接分布到平滑肌、腺体和血管。胃肠道运动功能主要受局部的Ens调节.而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如肠道的蠕动反射可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断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也很小。ENs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则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ENs可接受来自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冲动.并发送冲动至交感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该系统在药理学方面较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系统更为复杂.其中涉及许多神经肽和其他递质,如s一羟色腔(5一HT)、氧化氮(No)、。磷酸腺甘(ATp)、P物质(sp)和神经肽(Np)(目5一,)。 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作用靶位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m…u 眦r)和受体(呲印rnr),可通过影响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代谢等环节或通过直接与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为了便于阐明传出神经系统药理.首先介绍递质和受体相关的基本概念。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f—l化学传递学悦的发展 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对于神经与神经间或神经与肌肉间的冲动传递就已开始争论,其焦点是上述冲动传递是电传递还是化学物质传递.1921年德目科学家L∞啪在著名的离体双蛙心灌流实验中发现,当迷走神经兴奋时,可以释放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另一个离体蛙心的收缩。后于1926年证明这种抑制性物质就是乙酰胆碱。对交感神经而言,当测定做量儿荼酚胺的特异性化学和生物学

自主神经系统

概述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由于这些器官的活动是非随意的,似乎是自动进行的,故命名为自主神经系统;因为该系统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又称为内脏神经系统;又因该系统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故也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也含有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内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也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受器,把感受到的各种刺激通过中枢突传到各级中枢,到达大脑,经中枢整合后,再通过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器官的活动,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并发挥重要作用。

位 置 与 外 形 内 部 结 构 功 能 走 行 分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

支分布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由于这些器官的活动是非随意的,似乎是自动进行的,故命名为自主神经系统;因为该系统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又称为内脏神经系统;又因该系统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故也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也含有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内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也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受器,把感受到的各种刺激通过中枢突传到各级中枢,到达大脑,经中枢整合后,再通过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器官的活动,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并发

神经递质简介

神经递质简介 neurotransmitter 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陆续在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神经活性物质。 [编辑本段] 一、神经递质的生活周期 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经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神经递质的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中止:一是再回收抑制,即通过突触前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另一途径是酶解,如以多巴胺(DA)为例,它经由位于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MAO)和位于细胞质的儿茶酚胺邻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被代谢和失活。 [编辑本段] 二、神经递质的特征 神经递质必须符合以下标准:①、在神经元内合成。②、贮存在突触全神经元并在起极化时释放一定浓度(具有显著生理效应)的量。③、当作为药物应用时,外源分子类似内源性神经递质。④、神经元或突触间隙的机制是对神经递质的清除或失活。如不符合全部标准,称为“拟订的神经递质”。 [编辑本段] 三、神经递质的分类 脑内神经递质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生物原胺类神经递质是最先发现的一类,包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5-羟色胺(5-HT)也称(血清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谷氨酸、组胺、乙酰胆碱(Ach)。肽类神经递质分为:内源性阿片肽、P物质、神经加压素、胆囊收缩素(CCK)、生成抑素、血管加压素和缩宫素、神经肽y。其它神经递质分为:核苷酸类、花生酸碱、阿南德酰胺、sigma受体(σ受体)。 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有:①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某些低等动物如软体、环节和扁形动物等的运动肌接头等,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传出神经系统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也称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效应器;运动神经系统则支配骨骼肌。自主神经系统排除传出神经外,尚包括内脏传入感觉神经,然对后者的生理和药理研究不多。国外文献沿用自主神经药理一词,实际上主要指传出而不包括传入神经药理。此外,自主神经系统不应包括运动神经,但运动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与植物神经系统同属一个体系,而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一词自可将这两类都概括进来。因此,我国沿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一词较为合理。植物神经自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后,都要经过神经节中的突触,更换神经元,然后才达到效应器(effector)。因此,植物神经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之分。运动神经自中枢发出后,中途不更换神经元,直接达到骨骼肌,因此无节前和节后纤维之分。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受体 当神经冲动达到神经末梢时,在突触部位从末梢释放出化学传递物,称为递质(transmitter)。通过递质作用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受体(receptor),发生效应,从而完成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在突触部位影响递质或受体而发挥作用。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1.递质学说的发展 1921年Loewi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递质的存在。实验是用两个离体蛙心进行,当刺激甲蛙心的迷走交感神经干以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甲蛙心受到抑制,这时将甲蛙心的灌注液注入乙蛙心,则乙蛙心也表现出抑制。这就说明甲蛙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必定释出一种抑制性物质,才能使乙蛙心也受到抑制。后来证明这种物质就是乙酰胆碱。此后相继发现神经节中的节前纤维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兴奋时,都能释放乙酰胆碱。本世纪四十年代,通过von Euler的工作证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至此,传出神经系统的化学传递学说才臻完善。 2.传出神经突触的超微结构突触中神经末梢与效应器细胞或次一级神经元间有一定的间隙,称突触间隙。传出神经末梢邻近间隙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前膜;效应器或次一级神经元邻近间隙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后膜。在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的接头(也称终板),这个间隙约为15~20nm;终板的突触后膜有许多皱褶,其中聚集着胆碱酯酶,能迅速水解已释放的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内靠近突触前膜处,聚集着很多直径为20~50nm的囊泡(vesicle),囊泡内含有大量递质乙酰胆碱。交感神经末梢分成许多细微的神经纤维,分布于平滑肌细胞之间。这些细微神经纤维都有稀疏串珠状的膨胀部分,称为膨体(varicosity)。膨体中含有线粒体和囊泡等亚细胞结构,一个膨体内囊泡的数目约在1000个左右。囊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内的囊泡有大小之分,大囊泡在神经节细胞内形成,以每小时数mm的速度沿轴突向末梢运行;小囊泡主要在神经末梢形成。运行到末梢的还有合成去甲肾上腺素所必需的酶,如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脱羧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等,后者存在于囊泡内;前二者存在于胞质液中。 3.递质的生物合成与贮存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细胞体内和轴突中即开始 进行,不过在此含量较少,愈到神经末梢,含量愈多,末梢内的含量约为细胞体内的3~300倍。酪氨酸从血液进入神经元后,在酪氨酸羟化酶催化下生成多巴(dopa)再经多巴脱羧酶的催化,脱羧后生成多巴胺(dopamine),后者进入囊泡中,经多巴胺β-羟化酶的催化,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较低,反应速度慢,底物要求专一,当胞浆中多巴胺或游离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时,对该酶有反馈性抑制作用,反之,当胞浆中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时,对该酶的抑制作用减弱,催化反应则加速,故这一步骤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过程的限速因素,是调节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重要环节。去甲肾上腺素形成后,与ATP的嗜铬颗粒蛋白结合,贮存于囊泡中,并可避免被胞质液中的单胺氧化酶(MAO)所破坏。乙酰胆碱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形成,与其合成有关的酶和辅酶有胆碱乙酰化酶(choline acetylase)和乙酰辅酶A(acetyl coenzyme A)。前者在细胞体内形成并沿轴突转运至末梢,后者则在末梢线粒体内合成,须先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枸橼酸盐,才能穿过线粒体膜进入胞质液中,然后在枸橼酸裂酶的催化下再形成乙酰辅酶A.胆碱乙酰化酶和乙酰辅酶A在胞质液内促进胆碱形成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形成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习题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习题 一.A型题 1.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的灭活方式是D A.被水解酶破坏 B.被单胺氧化酶破坏 C.被胆碱酯酶破坏 D.被重新摄取入神经末梢内 E.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破坏 2. b1受体主要分布于D A. 骨骼肌运动终板 B. 支气管粘膜 C. 胃肠道平滑肌 D. 心脏 E. 神经节 3. β2受体主要分布于D A. 胃肠道平滑肌 B. 心肌 C.子宫平滑肌 D. 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 E. 瞳孔扩大肌 4. 对α和β受体均有较强激动作用的药物是D A.去甲肾上腺素B.异丙肾上腺素C.可乐定 D.肾上腺素E.多巴酚丁胺 5. 对a和b受体都有阻断作用的药物是C A.普萘洛尔 B.醋丁洛尔 C.拉贝洛尔 D.阿替洛尔 E.吲哚洛尔 6.对α受体基本无作用的药物是E A. 去甲肾上腺素B.可乐定C.苯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E.异丙肾上腺素 7. 有关β受体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是E A.心脏收缩加强与支气管扩张,均属β1效应 B.心脏收缩加强与支气管扩张,均属β2效应 C.心脏收缩加强与血管扩张,均属β1效应 D.心脏收缩加强与血管扩张,均属β2效应 E.血管与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均属β2效应 8. 阿替洛尔为B A.β1 受体激动药 B.β1 受体阻断药 C. α受体阻断药 D.α、β受体激动药 E.α、β受体阻断药 9.毛果芸香碱滴眼后会产生哪些效应A A.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B.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C.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痉挛D.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E.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10. 毛果芸香碱缩瞳作用的机制是B A.阻断M受体, 使瞳孔括约肌松弛 B.激动M受体, 使瞳孔括约肌收缩 C.激动α受体, 使瞳孔扩大肌收缩 D.阻断α受体, 使瞳孔扩大肌松弛 E. 激动β受体, 使瞳孔扩大肌收缩 11.有关毛果芸香碱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能直接激动M受体,产生M样作用B.为叔胺化合物 C.可使眼内压升高D.对心血管系统作用不明显 E.可使汗腺和唾液腺的分泌明显增加 12.可用于治疗青光眼的药物是C A .去氧肾上腺素B. 后马托品C. 毛果芸香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