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

合集下载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赫哲族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赫哲族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赫哲族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赫哲族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赫哲族在历史上是以狩猎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赫哲族逐渐转为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但由于区域偏远、自给自足发展模式、特殊的生态环境,赫哲族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困境之中。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对赫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精准扶贫政策使得赫哲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得以提升。

赫哲族地区地处东北边陲,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与通讯不便,大量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和偏远的乡镇中。

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对赫哲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讯网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服务、教育设施等方面进行加强和投入,极大地促进了赫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可以看到现在很多赫哲族地区的马路宽敞、桥梁安全、邮政服务与移动电话覆盖率良好、相关政府部门服务窗口和工作人员相对齐全,这都是精准扶贫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其次,精准扶贫政策使得赫哲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水平得到提升,促进了赫哲族经济的发展。

赫哲族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是一个适宜农牧业生产的地带,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赫哲族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

但由于传统的生产方法以及缺乏市场合理化开发等原因,赫哲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精准扶贫政策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入现代化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加强农业金融和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促进了赫哲族农牧业的发展和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

一些“两翼”产业也逐渐形成,如特色林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为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最后,精准扶贫政策使得赫哲族文化传承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民族,赫哲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特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赫哲族文化,精准扶贫政策重点投入了资金和资源,建设了一系列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程,如狩猎文化博物馆、民族手工艺品展销中心等,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赫哲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而且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摘要】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是赫哲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制作工艺与技术传承、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赫哲族群体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赫哲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也将探讨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未来展望以及保护与传承措施等问题,为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作为赫哲族文化的瑰宝,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保留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演变、传承、重要性、定义、起源、发展、历史时期、制作工艺、技术传承、现代社会、传承、创新、群体意义、持续传承、发展、未来展望、保护、措施。

1. 引言1.1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重要性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在赫哲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赫哲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附近,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赫哲族人民历来以捕鱼为主要生计,鱼皮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成为赫哲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鱼皮服饰不仅在外表上体现出赫哲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更蕴含着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赫哲族鱼皮服饰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展现出赫哲族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赫哲族文化中,鱼皮服饰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仅体现了赫哲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也承载着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和怀念。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上。

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增强赫哲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促进了赫哲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的赫图阿拉河流域。

赫哲族人以渔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他们生活在寒冷而辽阔的北方草原和森林地区。

赫哲族人的鱼皮服饰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演变和传承,对于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史书记载的元代。

当时,赫哲族人利用渔猎和养鱼业取得了相对丰盛的物资,并开始发展鱼皮工艺技术。

主要的鱼皮服饰包括鱼皮外套、帽子、鞋子等,这些服饰不仅具有保暖的功能,同时也显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装饰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经历了一定的演变。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赫哲族人开始接触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一些西方的服饰风格。

这对于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服饰的款式、图案和装饰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赫哲族传统的鱼皮服饰也在当地生活和传统活动中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主要用于民族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的传统仪式。

赫哲族人通过传统的工艺技术,如鱼皮钻孔和刺绣,制作出精美的鱼皮服饰,以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造诣。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保暖和实用的功能,同时也成为了赫哲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瑰宝。

在传承方面,赫哲族人非常重视将鱼皮服饰技艺传给后代。

每年,赫哲族举办各种民族节日和活动,其中包括鱼皮服饰的展示和表演。

年长的赫哲族人也会亲自教导年轻一代制作鱼皮服饰,并传授他们制作的技巧和经验。

这种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不仅保留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也促进了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赫哲族简介资料课件

赫哲族简介资料课件
详细描述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廿五日举行,是集歌舞、体育、祭祀为一体的民间活动。在节日期 间,人们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和祭祀活动,以祈求渔业丰收、人丁兴旺。此外,赫哲族还有许多其 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婚丧嫁娶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02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在清代,赫哲族居 住在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在历史上,赫哲族曾受到过汉族、 满族等民族的影响,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保留。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与饮食文化
总结词详细描述赫哲族 Nhomakorabea传统节日与习俗
总结词
赫哲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日贡节”。
VS
农耕是赫哲族人补充食物来源的重要 方式之一。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玉米、大豆、小麦等。随着社会的发 展,赫哲族人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多样 化,有些人从事手工艺制作、贸易等 工作。
赫哲族的教育与医疗状况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下的保护与发展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挑战
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与分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与演变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语言现状与保护
总结词
详细描述
03
赫哲族的音乐与艺术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
赫哲族的舞蹈艺术

赫哲族的民间工艺与美术
04
赫哲族的生活方式与环境
赫哲族的传统居住环境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生活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和农耕。 他们捕鱼、狩猎、种植农作物,以此 为生。赫哲族人善于利用江河湖泊等 自然资源,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 活动之一。狩猎也是赫哲族人重要的 生产方式之一,他们狩猎的动物种类 很多,如鹿、熊、野猪等。

赫哲族发展历史

赫哲族发展历史

赫哲族发展历史•相关推荐赫哲族发展历史赫哲族发展历史一、地理位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知道,赫哲族主要聚居在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的中下游沿岸,以及这些河流的支流与湖泊之滨:分布在同江、饶河、抚远、虎林、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地。

但是我们还要知道一点,赫哲族是一个跨界民族。

它还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

19世纪中叶以前,今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同其他远东的少数民族一样,曾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属于满——通古斯语族。

只是在沙皇俄国把不平等《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加给中国后,这些民族才成为跨国民族。

二、发展历史:(一)赫哲族名文化史:“赫哲”作为民族名称,始于康熙之初《清圣祖实录》卷八记载:“康熙二年(1633)三月壬辰,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

”在此前后,赫哲又有“赫真”和“奇勒”之称。

“赫真”为“下方”、“下游”或“东方”的意思,一说为“水边之人”。

“赫真”有时写作“黑斤”、“黑哲”、“赫斤”、“赫金”、“黑金”“奇勒”为“上方”、“上游”之意,有时写作“奇勒尔”、“栖林”、“齐凌”、“奇勒”、“麒麟”等。

不同地区的赫哲人,又有不同的自称,如“那乃”、“那贝”、“那尼敖”等。

基本上都是“土著人”或“此地人的意思。

自1934年凌纯声先生所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之名开始为我国学术界所普遍采用。

新中国成立后,依照我们赫哲人的意愿,赫哲之名遂定为族称。

苏联建立后,根据赫哲人自称,始定赫哲族称为那乃。

(二)赫哲族的姓氏:赫哲族的姓氏也有自己的演变过程:吴姓、付姓、赵姓、董姓、舒姓、尤姓、卢姓、毕姓、葛姓.这些姓氏都是清末以后才将姓氏改的简短一些,其实我们赫哲族的姓氏,也像满族那样,也有很长的姓名.吴----吴日米哈拉付----付特哈哈赵----哈普都董----葛依克勒舒---列舒尤----尤克勒哈拉卢----努业勒毕----毕拉达乞哈拉葛----葛依克哈拉★赫哲族古代著名人物:董萨娜金寿舒托精阿葛依克勒·杰赫尼雅胡图莫特额(三)赫哲族物质文化:1渔业生产文化:赫哲族分布的地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赫哲族调查资料》,主要鱼类有:鳇鱼,平时多单独栖息在两江汇合交流的入口处及回水中,大风和涨水时异常活跃。

赫哲族结构主义文化关系分析

赫哲族结构主义文化关系分析

目录一、赫哲族概况 (2)1、族称 (2)2、人口状况 (2)3、语言文字 (2)二、赫哲族的物质文化 (2)1、生产习俗 (2)2、饮食习俗 (3)3、服饰习俗 (3)4、居住习俗 (4)5、交通习俗 (4)三、赫哲族精神文化 (4)1、伊玛堪 (4)2、鱼皮画 (4)3、宗教信仰 (5)四、赫哲族社会组织 (5)五、各文化层间的关系 (5)参考文献 (6)一、赫哲族概况1、族称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赫哲族自古以来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

其内部名称历来也不尽相同,民族内部产生了自称,因其来源不同和居住方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不同“那”在汉语中译为“本地”、“当地”,“乃”、“贝”“尼敖”在汉语中译为“人”。

如今统称“赫哲”是在“赫真”的基础上变音而来的。

“赫哲”之称在公元1663年5月1日于清朝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所见。

2、人口状况赫哲族人口分布很广,随着历史时空的推移,人口居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3、语言文字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本民族文字。

赫哲族的远祖,曾以削木的裂革、播草来记事,赫哲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在语音、词汇和构词方法以及语法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女真族的一些基本特征。

由于人口少,居住极为分散,而且很早就与汉族杂居,所以,男女老幼皆通晓汉语。

目前,在族内,赫哲语不常用,能用完整熟练的赫哲语讲话的人极少。

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赫哲语,当地一些小学以开设了赫哲语言课程。

二、赫哲族的物质文化赫哲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沿岸而居,夏渔冬猎。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狩猎业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退出了舞台,伴随着渔业生产的旺盛时期,农业生产也随之介入,荒山变良田,赫哲族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渔业开始因环境污染、渔产品逐渐减少而从主业中退出,取而代之的则是逐年兴旺的农业。

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

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

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
杨茂盛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88()2
【摘要】赫哲族同其他通古斯系民族一样,也是古老的民族。

根据考古资料,赫哲族古代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

“赫哲族文化和三江平原上新石器文化存在着悠久的渊源关系。

”沿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发展顺序而出现的“
【总页数】9页(P72-80)
【关键词】赫哲族;新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文化;古代文化;通古斯;考古资料;渊源关系;民族;肃慎;发展顺序
【作者】杨茂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赫哲族历史源流 [J], 施云;
2.多源流视角下民族政策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以台湾地区“原住民族”政策变迁为例 [J], 乌小花;周辉
3.在赫哲族中寻找虾夷族之族源——日本民族的源流 [J], 村上秀信
4.赫哲族一个渔猎民族的神秘源流 [J], 郑茜;王昭武(图)
5.赫哲族源流新考 [J], 杨中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赫哲族研究综述

赫哲族研究综述

赫哲族研究综述○郝庆云赫哲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其先民是先秦时的“肃慎”,汉魏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

17世纪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族群经过迁徙、凝聚,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并以“赫哲”、“黑斤”等名称见于《清实录》等清代文献中,由此至今赫哲族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历经沧桑。

19世纪中期,由于沙俄的侵略和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赫哲族先是被分割为中国的赫哲族和俄国的那乃人,而后,俄国境内的赫哲族又被分割为那乃人与乌尔奇人两部①。

因此,今天的赫哲族已成跨居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跨界民族,我国境内赫哲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抚远县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等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4 640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人(那乃人)主要居住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那乃区、阿穆尔区、共青团区、乌尔奇区、共青团市,另外小部分居住在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据1989年苏联政府统计为15 256人。

在中俄两国不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赫哲族、那乃人彼此相互渐渐异化,分别被汉族或俄罗斯族日益同化,并在汉族或俄罗斯族的影响与帮助下,走上了现代化之途。

清初,赫哲族有“通古斯雄族”②的赞誉,在满族统一祖国,巩固东北边陲,抗击沙俄入侵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加之以大河捕鱼为特色的渔猎文化和举族信仰萨满教等文化现象的弱化、异化、同化等社会文化的变迁,早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中俄日三国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数量大,系统,全面,研究队伍稳定且有一定的规模。

一、中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状况我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即清代及其以前处于历史记录描述阶段,尚未对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规律进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 来源:渔业经济研究庄杉,靳乐山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

传统的赫哲族是一个以渔猎生计为主的民族,如今赫哲族的渔猎经济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赫哲文化随着其生计的转型而逐渐消失。

文章通过对四排村赫哲族的渔猎生计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来分析其传统的渔猎文化与生计转型的关系。

关键词:渔猎文化;生计转型;萨满教;赫哲族一、引言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现在约有5 000 多人,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并称“四小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三江流域的同江、抚远和饶河县境内[1]。

打渔和狩猎是赫哲族传统的生计方式,渔猎经济的基础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渔猎文化在赫哲族中也逐渐消失,二者之间的共变关系对了解赫哲这一古老渔猎民族的生计变迁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但学术界对于赫哲族生计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着眼于四排村赫哲族的生计变迁进程,研究其生计与文化的共变关系。

二、社区背景四排村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17.5 公里的乌苏里江西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赫哲族长久以来的居住地。

四排村位于四排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只有一个自然村,距县城约20 公里。

该村地处寒温带,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积雪长达6 个月之久,无霜期110~140 天,年均降雨量600 毫米。

全村幅员面积3 204 公顷,总耕地面积1 036 公顷,有数10 公里的乌苏里江水面作为天然渔场。

2006 年全村有184 户,共562 人,其中赫哲户66 户,占35.9%;赫哲户人口总数为176 人,约占31.3%。

饶河县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300 米。

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 ℃。

早年,捕鱼和狩猎是赫哲族的主要生计方式。

赫哲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捕鱼和狩猎知识。

其族人的饮食起居都与这种渔猎经济息息相关。

赫哲人以鱼皮和兽皮为衣,食物除了鱼类就是兽类,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张晋彦在《宁古塔山水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三、赫哲族的生计方式及其转变对一个民族来说,其生计方式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2]。

千百年来,赫哲人逐江河而生,所以渔猎生产是其主要经济形式,因此有“夏捕鱼做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之说[3]。

赫哲族的传统渔业生产以自然捕捞为主,季节性很强。

赫哲族常用的捕鱼工具主要有:网、钩、叉、船。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4 种工具在形状和制作的原料上均有变化。

清代以前,赫哲人主要使用比较原始的钩、鱼叉和小型鱼网等捕鱼工具,渔业生产力较低,并且能捕到的鱼类也只有鳇鱼、鲤鱼等寥寥几种。

从清代开始,铁制及其复合渔具等渔业生产工具逐步开始使用,到了明末清初,用线网捕鱼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赫哲人所接受,三页板船和花鞋船等船具开始出现,加快了渔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随着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他们所捕鱼类达34 种之多[4]。

新中国成立后,捕鱼工具进一步革新,逐渐进入以机械为主的时代,以网捕鱼也最终替代了叉鱼、钩鱼,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捕鱼船只急剧增加,并且全部为机动船。

随着捕鱼工具的日益先进和人们对鱼需求量的增多以及各类鱼价格的上升,造成人们对四排村的鱼类资源掠夺式的开发。

同时,化肥农药的污染使鱼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其繁殖,导致可用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5]。

猎业在鱼产品商品化之前,是赫哲族唯一的商品经济形式。

猎产品大部分用来交易,换回必需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

赫哲族的狩猎工具,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棍棒、石器、弓箭、铁器、火器的发展过程。

随着野生动物资源的耗尽,狩猎已经不是赫哲人主要的生计方式[6]。

渔猎生计方式的困境越来越突出。

从1968 年开始,打鱼大概可以分成4 个阶段:①1968~1983年,鱼的种类、数量都差不多,全村的渔业生产队只有8 条船,人口也少,捕鱼每天都在50 千克以上;②1983~1991 年,整个村有大概20 条船,每天可以打15 千克鱼;③1991~2000 年,整个村有35 条船,每天可以打5 千克鱼;④2000~2006年,全村的渔船也是30 多条,但全部都是机动船,每天只能打1~5 千克鱼)。

从鱼价可以看出,各种鱼的价格已经涨了数十至百倍以上,而且有些鱼已经绝迹。

四排村赫哲族共有4 个网滩,分别为冰站、小清河、马长岛、家门前。

其中冰站滩因为距离太远(35 公__里),已经没有人去打鱼。

由此可见,渔猎经济的困境使得赫哲人的生计转型成为必然。

1986 年,“万亩灌区”开发项目吸引大批的汉族人到四排村种田,赫哲人也渐渐在汉族人的影响下,掌握农耕技术,学会种地,单一的渔猎生计状况得到改变。

四排村现共有耕地面积约1 033 公顷,而且土质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四排村赫哲族的生计转型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7]。

案例:何玉海:男,56 岁,赫哲族。

1983 年集体分给口粮田1.33 公顷,1994 年重新调整时又分给了2 公顷,在2000 年前后又跟地块临近的几家以5 400 元/公顷的价格买了3.33 公顷,全部属于旱地,家里主要以种植业为生,但是每年还花两个月时间打鱼。

2005 年种植黄豆6.67 公顷,纯收入10 000 元;2006 年种植黄豆4 公顷,由于收成不好,亏本540 元;种玉米2 公顷,纯收入6 670 元;种白瓜子0.67 公顷,被水淹了,赔本1 000 元,2006 年的全部纯收入是5 130 元。

除去种植外还兼打鱼,但是打鱼并不赚钱,每年仅能获得3 000 元左右的毛收入,主要原因是打鱼成本太高,另外现在乌苏里江的鱼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捕到。

捕鱼成本如下:捕捞许可证:801 元,在饶河县水产局办理;看船费:160 元,交派出所;船证:50 元,验证时交费100 元;渔网:1 500 元,每年换两趟网,每趟750 元;检修挂机:400 元;柴油:400 元;总计:3 311 元。

从上面的成本投入可以看出,捕鱼并不赚钱,但是作为赫哲族的一个老人,捕鱼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即使不赚钱也要去捕,主要获得捕鱼中的乐趣,有时自己家也可以吃上一些,另外有的时候作为走亲戚送的礼品。

四、渔猎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变化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赫哲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生产条件下,不可能产生商品交换的外部条件,因而生产的规模是以能否满足自身需求为限度,这也是赫哲族渔猎生计方式能够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8]。

笔者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简单叙述赫哲族的物质文化。

衣:赫哲族早年的被褥和衣服多用兽皮和鱼皮缝制。

据《皇清职贡图》记载:赫哲人“衣服多鱼皮而缘以色布……”兽皮服装男人穿着者居多,妇女主要穿鱼皮缝制的,有长衣、短衣,妇女穿长袍者居多。

男士服装多为上、下身服装。

赫哲人早年脚上穿的为“鞘兀鞘拉”(赫哲语:温它),短腰的鞋为“温它”,高腰的为“温得”。

鞘兀鞘拉绝大部分是用熟好了的怀头、折罗、狗鱼等鱼皮制成。

建国后,布衣取代了鱼皮、兽皮衣服,并成为主流服装。

现在的赫哲人都穿汉族服装,民族服装只有在节日、集会时穿[9]。

食:赫哲人的祖先逐江河而生,以鱼、兽肉为主食,副食有小米、野菜等。

赫哲人常食用的鱼有:鲤鱼、草根、怀头、折罗、狗鱼等。

吃的方法很多,如炒鱼毛、烤鱼、刹生鱼等,尤其爱吃刹生鱼,视为待客的佳肴。

鱼、兽肉除了吃新鲜的,还被加工成鱼干、肉干、肉条等,以满足淡季的生存需要。

赫哲人早年不种蔬菜,主要采集各种野菜。

民国后,园艺普遍出现,蔬菜渐渐取代了野菜。

农耕技术得到发展,主食已经由原来的鱼、兽肉变为各种粮食作物。

住:赫哲族为了渔猎生产的需要,选择在江河两岸高处和接近猎场的地方居住。

古老的居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穴居式的较为固定的住所;一种是临时性的可以移动的住所[10]。

赫哲人旧时的原始住所称为“胡如布”,俗称为“地窨子”,即是半地性质的房屋建筑。

临时住处是在渔、猎生产地临时搭盖的住处,其形式有:“撮罗昂库”(尖顶的窝棚)、“阔恩布如昂库”(圆顶的窝棚)、“塔尔空昂库”(桦树皮搭成的),此外,还有用布搭成的“宝斯昂库”,用兽皮围成的“那斯昂库”,用茅草盖成的“敖鹿合特昂库”等,搭、盖、拆除十分方便,适于游动渔猎生产时居住。

解放后,赫哲人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80 年代开始住砖瓦房和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行:赫哲人过去的交通工具,夏季主要以各种船为主,有独木船、花鞋船。

冬季以狗拉雪橇、马爬犁、滑雪板为主。

滑雪板为赫哲人的狩猎发__挥重要的作用。

他们擅长穿滑雪板在冰天雪地上跟踪追逐野兽,滑起来旋转自如,疾驶如飞,人们用“骑木马窜山跳涧,穿花鞋翻江过河”来形容赫哲族人民的勇敢矫健[10]。

捕鱼的时候,各种船成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在乌苏里江上大显身手。

随着科技的进步,赫哲人都已经用上了机动船,此外,摩托车也很常见,面包车、轿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更是全面影响着赫哲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赫哲族的物质生活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捕鱼、狩猎所得,属于不折不扣的渔猎文化。

建国后,随着赫哲族生计方式的转变,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五、渔猎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消失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

赫哲族长期所处的生态环境决定其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影响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同时思想文化又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并影响到生态环境。

赫哲族的先民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基于这样一个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赫哲族的先民们衍生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的感情。

通过对神灵的崇拜让人们怀有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符合保护自然的目的[11]。

正是赫哲族的生计方式和人与自然长久以来的协调发展的关系,逐渐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了其特有的渔猎文化。

赫哲族萨满教的特点是神的种类多。

赫哲人也常祭神树,这是渔猎时代萨满教带给所有土著民族的自然观念。

人们有什么祈祷之事,必通过大树(神树)或神杆告知天神,这种对植物的崇拜直接起到了护育树木和山林的作用[12]。

因此,借助神灵的名义和人们的敬畏心理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方式[13]。

同时,赫哲族通过各种宗教禁忌形成了保护水源、草场、爱护森林、动植物等的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方式。

各种鱼类、兽类繁衍生息的时段禁止对其捕杀,这对捕鱼和狩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赫哲族先民们每到冬季都要举行封山的仪式,严禁砍伐树木,如有违反就要受到惩罚。

通过这些习俗和禁忌等外在的制约力有效的调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然,赫哲族早年捕鱼、狩猎的很多禁忌一方面说明了在科学文化还处于后进状态下,人们对自然界和天灾无能为力,又不能用科学解释,只好祈求鬼神,这是其社会发展的客观体现,也是萨满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