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解析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解析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解析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8-07-25T16:32:06.7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作者:张立柱[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庆安县国土资源局黑龙江绥化 152400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土地资源的管理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因此对合理高效利用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结合自身实践就我国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引言

根据世界最新人口统计消息显示,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了70亿,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现代化技术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资源有限,但是人均占有面积有限,总的来说,耕地锐减已经成为我国土地资源的最主要的一个矛盾,因此如果解决土地资源的有限化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概述在对土地资源工作进行展开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大量的信息数据作为支撑,首先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实现数据的共享,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要想实现土地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一在数据采集以及整理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来获得想要的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有效保证信息的有效性。总的来说,土地信息化资源管理不同一般的信息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更是如此,对于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进行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以统筹全局的观念,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朝着更加坚定的方向发展。 2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合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土地管理的重要关注点,要想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必须采取科学性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改革的大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空前巨大,因此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已经成成为我国土地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实现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建设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同时也已经构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框架,以土地资源的信息化数据为中心,通过搜集大量的土地资源来进行电子化处理。通过应用先进的遥感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可以利用信息的平台。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的信息化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缩短差距是摆在相关人员面前的主要问题。 3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推进土地资源“一张图”建设 “一张图”是遥感技术和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等多种信息的集合,同时加上计划和审批技术,共同构成综合的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完善一张图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减少在工作过程中工作成本的攀高,实现资源共享,便于上级领导及时做出决策。

2、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提高认识

实现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依据现有的信息管理,并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信息化建设为原则来加强统筹,严格按照建立土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来推进我国的土地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国的土地信息化建设步伐。

其次,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本身涉及范围较广,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因此必须实施统一的管理和领导,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必要编制土地资源的计划来实施统筹安排,确定发展目标,完善数据库,保证土地资源的信息化工作朝着更加一致的目标发展。

3、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信息队伍的建设,有必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培养一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相关只是,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需要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岗位锻炼,培养一群骨干力量。其次,由于土地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土地发展的必然趋势,且同时社会公众对于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资源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同时就爱上土地资源的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在已经编制好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来加大经费投入,以及优化管理方式来建立一套长效的发展机制来保证我国土地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最后是统一标准,实现信息共享。由于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执行,因此有必要事先制定出工作标准,保证现有部门和系统之间联系的通畅性,在遵守已有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打破传统部门之间的隔阂和枷锁,实现土地资源的共享。

4、加强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土地资源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数据库资源作为支撑,因此要想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完善我国现有的硬件设备。首先,土地资源的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整合技术或者可视化技术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其次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由于土地资源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存入和输出,因此一个完善的数据库是事实科学决策的关键。同时数据库将所有的数据信息集合起来,提高数据的提取效率。再次,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网络和系统,由于土地资源的上下级部门之间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系统来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实现各种数据的共享。 5加强信息安全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摘要: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行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转变职能,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某种意义上,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成败。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就无法履行好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职能,无法担当起严格资源监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目标措施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SijieJIN (Anyue County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Sichuan province) Summary: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which will help improve our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and the macro-control ability, is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s, and help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Sense, the success of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r not,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Land 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is a castle in the air,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departments will not be able to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planning, management,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functions, not be able to play a strict resources regulatory, hold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18 million hectares of arable land red line. Keywords: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arget Measure 1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谈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谈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现今时代,国土资源部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相关部门必须转变职能,以高效的工作效率和可靠的信息基础为保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实现资源的宏观调控。面对国土资源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国土资源部门必须重视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进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为此,本文就针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前言 国土资源信息化作为国土资源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前提,是关系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系统工程。因此,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来加快推动国土资源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从而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更好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 1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國土资源的数据库系统仍不完善,无法发挥宏观国土资源规划的目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形式主义,无法满足使用需要 我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础差,建设经验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因缺乏全局规划和统一方案,使大部分地方的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部分部门在跟风购买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之后,轻视软件系统地建设和数据库的维护,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不够重视,大部分国土资源资料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保存,无法在工作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不了实际的使用需要[1]。 1.2 差异明显,地方局限性强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也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东部以及沿海地区发展程度先进,中西部建设相对之后,由于原始数据积累不足,全国范围的数据库共享系统尚未建立。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以公开透明的网络进行,目前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已经可以实现网络共享,但由于各地的基础建设水平不同,以及已建成的信息网络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使国土资源信息化网络断点较多,信息共享的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3 各自为政,运行制度不健全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1T10:33:23.5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赵松军 [导读] 国土资源信息是我国国民信息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其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和公益性功能。 鱼台县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 摘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水平不仅对利用国土资源有较大影响,还对部门自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国土资源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必须要依赖信息化管理,以弱化区域差异,平衡利用土地资源。所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是重要课题。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分析 1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信息是我国国民信息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其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和公益性功能。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我国国土资源工作逐渐走上科学化进程,提高我国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效率。 1.2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政务公开的重要途经 国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也是实现我国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管理也应当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逐渐完善资源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要求,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透明性和公开性,严防其中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而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国土资源的管理方案,以及国家相关的规定都在互联网上向广大人民公开,而且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国土资源管理单位直接进行交流。可以有助于管理部门更加了解人们的需求和问题,也许的人们问题可以及时的反应并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这一点也体现了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基本政策。 2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问题分析 2.1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及业务部门,在信息化的系统掌握及使用水平方面还需要加强,在对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上还需要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存储和读取等正确的操作还需要加强,而且基础的理论层面也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中数字化信息的积累还需要加强,在数据的获取及更新方面比较滞后,尤其是基层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来源方面质量比较差,对真实性信息的掌握很难做到全面性、准确性的呈现。有的在电子数据的建立方面标准不统一,数据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共享,不能有效满足实际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现在的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及网络的集成度比较低,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效率比较低。 另外,在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中,管理的手段方式不够科学,对实际管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相关的网络互联建设的设备还不够完善,国土电子政务的使用率比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信息化建设机构不健全,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少统一性及规范性等。因此,应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2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任务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在目标方面要明确,主要是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实际管理的需求作为总目标。当前的信息技术比较完善,在新的应用技术支持下,就能有效构建完善的及功能齐全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从而满足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及政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任务主要是,不断强化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调查信息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保障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良好进行。 3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3.1加快建设数据库的步伐。建设数据库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因为收集、整理国土资源的基础数据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国土资源数据不仅时空性强,且规模庞大,涉及多个时间与空间尺度,而更新及时、上下一致、真实客观的国土资源数据是落实最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制度以及加强国土资源监管的重要信息基础。过去附属于各个主题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是封闭的、分散的、垄断的,无法满足即时、大规模共享国土资源数据的要求,务必要重新建立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模式,通过大型的数据采集项目建立起有关国土资源的全新数据库,集中存储与测绘、土地、地矿等相关的基础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共享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土地及地矿数据等。另外,对过去国土资源管理所生成的数据库资料应实施标准化整理,形成能通过计算机识别的国土资源数字化资料,坚持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数据库,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资料,加快数据库建设部分,推动信息化管理进程。 3.2完善公众管理监督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在互联网上发布国土资源信息,以便公众能及时了解信息,同时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节,加强信息反馈,大胆检举甚至是控告破坏国土资源或浪费国土资源的行为;检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失职行为、不作为行为,鼓励社会大众通过电子信件或信访电话等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并针对公众参与行为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全面调动公众参与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国土资源监督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社会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大前提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向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依托信息化管理加深公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争取他们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国土资源的公益性作用、基础性作用。 3.3促进业务主流程信息化。将土地业务流程理顺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是在整合、重组土地业务主流程时要打破传统以部门为界限的开发方式,选择围绕信息流这一主线加强系统建设,对现有土地业务加以分析,整理土地业务办理流程,建立最优的业务模式,以便共享信息,整体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要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实际进一步明确分工,建设有关主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如可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计算机调查评价辅助系统加以开发和利用,围绕数据流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又如针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则可利用网络、大屏幕、光盘、电子阅览室、触摸屏等形式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况

中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TOP20(TOP3) No.1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Ⅰ本科情况( l) {% [5 M7 _& i! \ A 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政策与法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地产咨询评估决策以及城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各级政府土地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地产咨询评估机构、各类银行等投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不动产 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u Q- K3 _, X$ y& ^; W B 主要开设课程, {/ s6 I; c& n! X; \+ e: B 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Ⅱ考研相关 A 09年研究生招生一览表 B 08硕士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科目一政治; F$ ~/ z 5 R1 [; m* p8 w$ B 科目二英语或俄语日语或德语 1 q& U$ |) F' f" W/ s, S# W 科目三专业综合(含土地经济、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估价): Y+ i+ ]) x# C* g 科目四学科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4 ?. z6 \/ T 3 B; F 复试备注:复试笔试科目土地管理实务(案例分析)4 E9 E/ f" C+ H9 D2 @+ W9 [ C 09年研院招生平台 5 M' A9 `7 e$ h) h$ , F8 {$ i' g, ?7 Y( }5 ^ * E9 @6 z$ G* _2 W& j& A No.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1 j. {( y" r$ ~0 X% G; Y+ p: O) K Ⅰ本科情况 A 专业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原名土地资源科学系。全系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12位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5%。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地价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方向继续深造。. D# T( E+ i7 F( E- ^/ m B 主要开设课程( R0 ~ L, @" H Z2 |! l6 K 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不动产估价、 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 w7 [) h+ Y" q3 M' B5 `$ `- \0 ^

土地资源管理(国土信息化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国土信息化方向)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 L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 专业代码:110304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管理、城建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地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测量、计算机、土地调查与制图、土地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⑵掌握地籍测量、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 ⑶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⑷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和数字国土的发展动态; ⑸掌握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位主干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地籍测量,遥感基础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地图学,GPS原理和应用,土地信息工程,数据库原理,Internet技术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测量学实习,遥感技术基础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信息工程实习,地籍管理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训练。 主要专业实验:测量学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遥感技术基础实验,地图学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学时分配与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课程总学时为2563学时,必修课程占68.9﹪,选修课程占31.1﹪,实践教学27周。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学分为167.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学分35.5学分,专业核心课学分39.0学分,学校特色课26学分,通识教育课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7学分,课外创新训练6学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土信息化方向)教学计划进程表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0:17:11.1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郑素英 [导读] 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邢台县国土资源局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发展,有必要注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强化,并做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工作。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需加强管理,并确保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及纠纷等不良问题的发生。比如,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颁布了《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针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由此可见,为了使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实现优化,本课题围绕“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1.基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为有效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总结起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措施如下: 1.1完善非法占地现象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存在较大的复杂性,相关法律法规有《土地利用年限规划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以《土地管理法》为例,其中明确表示——“任何单位及个人均不可非法转让土地,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必须经各级人民政府提前规划[2]。”从这一明文条例中不难发现,我国对非法占地管理的态度非常坚决。然而,此类明文条例并没有对制裁方法做出准确的说明,使非法用地管理的实效性弱化。因此,需在非法占地管理过程中,既明确态度,又能够做出明确的惩罚处理措施,确保制度的完善以及处理工作的有据可依。 1.2对法制监督机制加以强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法制监督机制的强化。一方面,在患者能够土地资源管理执法工作人员在政治责任方面的意识态度,使其监管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实行全面监督措施,并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管理,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动态巡查责任制度的完善构建,根据所在区域进行合理配置,并确保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于每一区域委派巡查负责人,使土地巡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区域;并且,还有必要注重区域巡查工作期间的相关考核制度,对巡查负责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一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强化。 2.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土地用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有必要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下面从整体规划思路和规划技术手段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2.1整体规划思路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需做好严格的规划工作,确保整体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进一步按照审批通过的规划方案执行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需将土地实质类型、审批权限以及阶段程序等作为参考指标,确保规划工作的完整、有效。以建设公共用地的规划为例,人口集中分布于城市,住宅集中分布于社区,加工产业集中在生产基地,这种规划方案能够体现合理性及科学性,使土地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2.2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技术手段 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注重有效技术手段的应用,以此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能够获得技术的支持,进而顺利、有序地开展。比如在建设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规划工作中,其编制涵盖了土地指标、图件以及空间数据等,针对这些土地信息,需及时更新,并做好信息维护工作,这种情况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便能够使土地管理规划工作获得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避免出现信息失真为管理工作带来风险情况的发生。此外,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合理利用GPS技术和GIS技术等,使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获得现代化技术的充分支持。 3.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的强化 除上述规划管理思路方法以外,还有必要对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进行强化。具体强化措施如下: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土地资源越愈紧张,这样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后备土地的开发利用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特别是低洼地与盐碱地这样的常年限制土地资源,均具备较大的农业开发利用价值。所以,在农业开发工程中,需将水利开发作为核心,对适合农作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及开发,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土地开发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农业生态建设工作,使水土资源流失问题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3.2水土保持工作的强化 基于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避免盲目开发,需注重开发工作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例如:对于>15°的坡地,便需禁止开垦成为农田,需做好退耕还林以及还草等方面的工作,并采取封山育草等规划工作,避免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全面强化[3]。 4.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分析研究,认识到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及规划工作要想得到全面强化,需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与此同时,在土地资源规划工作中,需明确整体规划思路,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比如信息管理系统、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等。此外,还有必要做好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的强化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等。此外,本人认为,还有必要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充足的资金,加强设施设备的完善,从而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理论

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 (一)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调研报告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调研报告 信息化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通过信息化工程建设,可以形成面向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支持发展、服务社会,形成“天山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近年来河南省##市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不断探索、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在规划的引导下,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需要为切入点,率先实现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审批、采矿权管理等业务的网上审批,开通综合事务管理系统,建立起以政务信息网络为平台,以网上审批为核心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市的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工作中运用情况进行分析。 一、##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统筹规划,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 20XX年9月,##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通知》,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工作,以公开、透明和服务为目标,以市局和两个试点县为示范,以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金土工程一期建设。20XX年11月,该局专门成立了金土工程办公室,结合《##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统筹规划,制定《##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方案》,

通过了国土资源部信息办组织的专家论证,明确了##市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功能,形成覆盖全市的上下联动、科学规范的网络化国土资源主流程管理;建立全市国土资源数据网上获取、汇总和上报通道;形成以门户网站为主要形式的全市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体系。重点部署研发5个应用系统,安装集成部下发的2个业务系统,进行5个数据库的建设,同时以修武、武陟两个县为试点,开展县级应用系统建设。 完善网络,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该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成符合国土资源业务特点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一是完成了对局域网升级改造。为实现内、外网完全物理隔离,在原有外网网络基础上,专门铺设一套内网线路,并为全局每台电脑加装隔离卡和硬盘,采用双网布线、双硬盘加隔离卡的方式,建成了物理上完全相互隔离的外部局域网和内部局域网。其中外网与互联网连接,形成互联网访问、信息服务和非涉密业务系统运行的网络平台;内网与省厅视频专网和市政府电子政务内网连接,成为涉密业务系统运行的网络平台。二是建设了覆盖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的政务内网。本着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市政府电子政务内网网络资源,与市政府信息办联合下文,明确了各县区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建设任务,负责所在辖区国土资源部门的政府内网光纤的接入

论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论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不断的提升管理力度。而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推动下,我的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着重大的管理改革。建设信息化的土地资源管理,逐渐成为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的重点建设环节。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起新时期的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就需要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加大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的投入,提高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优化对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速建设步伐。从而实现更具效率性的信息化土地资源管理。 标签: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 良好的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合理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应当做出相应的内部改革,才能够实现其在新时期的建设发展。而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其在信息化时期最为紧迫的改革建设举措。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构建起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就需要我国的土地资源部门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与管理特点,分析在新时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而研究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措施。从而推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伟大进程,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的整体管理质量,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综合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主要是由自然、经济、社会,这三个方面所构成的。它是一个具有较强复杂性的管理系统。在管理内容上,不仅包含着一定恒定的能源与物质,还涵盖着活动性较强的复杂化信息内容。因此,做好土地资源各种土地信息内容的管理,不仅对于合理的利用我国土地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更好的维系对人们服务的可持续性。那么,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对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实行信息化建设是极其紧迫的。 2、建设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势性 2.1实现我国土地资源数据的整合 通过建设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能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所有土地信息进行效率化的整合分析,从而实现对我国整体土地资源管理的统一化。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最具系统化的复杂性管理工作,同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因而,通过进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我国土地资源数据的整合,还能够实现对整体土地资源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优化。让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更加最具现代化的管理,对于国家相关的土地整改政策能够及时的进行更新发布,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排名

同问哪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最好? 2012-1-5 14:55 提问者: 我叫什么呢气人 我来帮他解答 2012-1-5 16:54 满意回答个人看来,各校学科定位与专业课设置也差别较大。在房地产分析方向,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水平较高; 土地利用规划方向,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研究较多; 地籍管理方向,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排名靠前; 土地行政管理方向,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地位较高; 土地经济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研究较多; 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曲福田教授研究颇多; 土地信息技术,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较为领先; 土地整理方向,由于该领域刚刚发展,且该领域研究要求较深的土壤学背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研究较多; 土地估价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叶剑平教授研究颇多。 土地工程规划方面:北京理工大学研究较多。 但就国内土地资源管理学界的学术地位而言,大致的排名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1) 南京农业大学(2) 华中农业大学(3) 中国地质大学(4) 中国农业大学(5) 浙江大学(6) 武汉大学(7) 中国矿业大学(8) 中山大学(9) 同济大学(10 同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研考哪个学校好且不考数学??? 2012-5-29 09:00 提问者: 可爱樊樊儿 我来帮他解答 2012-5-29 13:46 满意回答推荐院校: 1 浙江大学 2 南京农业大学 3 中国农业大学 4 中国地质大学 5 华中农业大学 6 中国矿业大学 7 中国人民大学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根据省厅《XX年国土资源系统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以及省厅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我州实际,XX年,我州信息化工作重点即:开展“三网一张图一网站”建设。“三网”,即推进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交易;“一张图”,即整合国土资源基础类数据库,形成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一网站”,即完成州局门户网站的改版,推进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围绕这一指导思想,中心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和开展各项工作,现将前段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前段工作情况 (一)制定方案 中心结合省厅要求和我州实际,先后制定并印发了《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及电子政务工作实施方案》和《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建库工作方案》。还根据我局信息工作实际情况,起草了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经领导审定后汇编成册。同时还加强对县市信息化的工作的指导督查,对县局提出的全年的工作目标和制定下发年度考核表。 (二)具体工作进展 1、电子政务及政务大厅建设工作。一是结合州政府电

子政务流程梳理的要求,在总工程师李生岩、副局长彭英彪、副调研员杨仁颜三位领导的主抓下,由法规科牵头,信息中心做好技术支撑,全面完成了州局地政、矿政、测政等31项电子政务流程的梳理工作。二是积极与省信息中心和技术单位衍接,做好新电子政务流程开发工作。三是制作了政务大厅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指南,安装完成整个大厅的办公网络和设备的调试工作。四是做好网上审批工作,已使用远程报件系统进行电子报件30余件,由中心制作上报的电子报件10件。五是积极督促检查县市电子政务使用情况,原未使用电子政务流程花垣、凤凰、泸溪三县已开始使用电子政务流程办公。 2、网上交易工作。为规范全州国土资源交易市场,实现土地和矿权市场招、拍、挂的网上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交易的公平性,优化投资环境,州局现采用省厅网上交易系统,实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网上招拍挂。针对此项工作,中心全力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工作,专门派了一名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开展网上交易工作。先后参与我州网上交易系统的技术方案以及采用平台的选择,完成对湘西州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的整个后台设置、与交易中心配合先后完成对系统的十数次测试。同时,在6月25日土地日活动上,中心人员全力配合完成对湘西州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的演示工作。目前,全州网上交易系统已正式使用,现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