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国土资源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系统集成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国土资源综合动态智能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

国土资源综合动态智能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

国土资源综合动态智能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何有效管理和监管国土资源的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监管方法往往是靠人的经验和判断,容易出现失误和漏洞。

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的综合管理和监管水平,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国土资源综合动态智能监管系统。

本系统通过对国土资源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减少不良影响和损失。

本系统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 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提高监管的精度和效率。

2. 综合化:确保系统能够综合监测国土资源的各项指标,包括地质、资源、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数据。

3. 实时化:提供实时监测和响应,快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4. 开放性:提供数据和信息共享,与其他系统进行互联,实现更高效的资源整合和利用。

本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1. 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各类监测设备以及卫星遥感、人工调查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地质、资源、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模块: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数据处理模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和预警国土资源的潜在问题。

3. 管理监控模块: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实现对国土资源组成、分布及变化等方面情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管理部门可根据监测数据制订规划,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

4. 决策支持模块: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提供决策支持工具,帮助管理部门和决策者快速制定应对措施,降低不良影响和损失。

1. 数据库技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采集的数据和系统的配置信息。

2. 传感器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地理、遥测、气象等数据。

3. GIS技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国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可视化展示。

4.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综合动态智能监管系统是一种高效、智能、可靠的管理和监管工具。

智慧工地监管平台规划设计整体建设方案

智慧工地监管平台规划设计整体建设方案

智慧工地监管平台规划设计整体建设方案一、方案目标与范围1.1 目标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建筑工地的管理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实现工地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

- 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率。

- 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建设成本。

- 提升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 实现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数据共享,提升合规性。

1.2 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类建筑工地,涵盖土建、装饰、机电等各个施工环节。

方案将从系统架构、数据采集与分析、用户界面设计、实施步骤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划。

二、组织现状与需求分析2.1 现状分析目前,大部分建筑工地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存在以下问题:- 信息孤岛:各类数据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

- 安全隐患:安全管理依赖人工巡查,难以实现实时监控。

- 资源浪费:施工现场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成本上升。

- 合规性差: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数据对接困难,易引发处罚。

2.2 需求分析为了应对上述问题,用户需要:- 一个能实时监控工地各项指标的平台。

- 数据分析功能,以支持决策。

- 安全管理模块,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 资源管理模块,优化人员、材料及设备的使用。

三、详细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3.1 系统架构设计平台将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

具体如下:- 数据采集层: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和移动设备采集工地实时数据。

- 数据处理层: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可视化报表。

-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支持多终端访问。

3.2 数据采集与分析3.2.1 数据类型- 安全数据:工地安全监测数据,如人员进出、设备运行状态等。

- 进度数据:施工进度监测数据,包括各项工程的完成情况。

- 资源数据:人员、设备和材料使用情况。

3.2.2 数据分析- 安全风险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识别潜在安全隐患。

- 施工进度分析:对比计划与实际工期,及时调整施工策略。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厅、市局领导对信息化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加强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和行政为民的通知》确定的建设规划,紧紧围绕局、所各项工作对信息化的实际需要,继续完善办公自动化软件,建立起以自身网站为依托的国土系统信息发布阵地,发挥其有效功能,为我局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一、年度工作目标1、在实际使用中继续对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推广应用,建成数据终端;2、建立局机关及各土地管理所内部网站,实现局所信息的网上发布与交流;3、继续完善局机关办公楼局域网络建设和维护;4、与政府网连接,适时更新信息,确保网络安全。

二、主要工作安排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局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网络涉及面广、资源多的优势,提高我们的知名度,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推行高效低耗办公模式,要做好四项工作: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纳入重要日程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越来越向着技术型、信息化管理转变,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利用好这一优势更是会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推进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对信息的开发利用不及时,对自身相关技能的提高不热衷,直接影响了政务公开的进程,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设备利用率目前,我局领导计算机配备率为100%,科室计算机配备率为100%。

所有计算机均可二十四小时上网浏览信息。

但从目前计算机使用的情况看,部分干部计算机技能仍然有待提高,对现有设备的使用率低,广大干部职工对网络资源的应用不充分,上网技能匮乏,尤其是国土资源管理网上政务公开方面以及日常业务在电脑上的应用较差。

今年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应不间断的开展计算机技能自学活动,从工作实际出发,查缺补漏,对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查阅,逐渐积累、全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
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信息化建设要立足实际需求,坚持因地制宜、节约实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基础,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分为3种模式,具体如下:
【模式一:市级统建模式】
该模式是市级大集中模式,市级建立全市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承载全市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资源体系建设。

通过在系统中构建分层分级的权限功能,使县级用户可以系统中依据权限使用相应功能。

本市下辖市县作为终端在满足信息网络安全的前提下,访问使用市级平台上提供的数据资源和应用服务。

市级以下市县无需存储数据、开发系统、配置基础设施环境,由市级平台统一建设。

【模式二:市县统分结合模式】
该模式是市级统一下发免费基础版平台,在县级分节点部署系统和数据库。

数据分别存储在市、县本地数据中心,本级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的数据管理、维护和更新,集中接入本级行业部门的数据,并通过本级系统提供数据服务、专题服务等功能。

同时,县级需按照市级标准、规范和要求,通过数据交换共享实现与市级平台的对接。

县级需要存储数据、部署系统,同时准备系统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模式三:市县单独建设模式】
该模式为市、县分别建设平台,数据分别存储在市、县本地数据中心,由市、县分别与本级相关部门开展数据接入、共享和业务服务。

市级平台建立与县平台的数据同步和更新机制,实现县级平台与市级平台的数据同步。

各县需要根据市里下发的接口规范、平台规范以及汇交规范等标准规范,单独进行招投标建设平台。

“数字国土”框架下的国土政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初探

“数字国土”框架下的国土政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初探
基础进行开发实现 . 但各软件支持 的数据格式有所差别 , 信息系统的集成带来一定 的难度 . 给 1 13 国土政务信息化平 台的建设 .. 建 立电子政务平台 , 实现 国土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和社会化 . 自国土 资源部实施 “ 金土工 程” 以来 , 国各地信息化建设卓见成效 , 全 国土政务信息化提高到 了一个新 的水 平 . 国土政务 的最终 目标便 是实现 国土资源信 息的网络共享和公开 , 实现 网上审批 、 网上 办公 , 以提高 国土管理 的行政 效能 . 在本 阶段 中, 信息安全成为最值得关注 的问题 .
11 “ . 数字国土” 的组成部分
数字国土的建设 , 主要 受 国土资源管 理服务 需求所 驱动 , 要解决 的主要 问题 可 以分 为 4个 阶
要解决的第一个 问题是 国土资源数据一体化 的问题 . 经过 几十年 的建设 , 我国的 国土资源
段 , 4个阶段 应是依次 推动 , 这 循序完成的 . 1 11 实现 国土资源数 据一体化 .. 数据 已经较为完备 , 中, 其 基础性 的信息源有 11 : 万土地利用图 ,:00 110 地籍图以及大 比例尺的地形图 、 地质 图、 海图等 . 然而 , 目 前仍然存在海量地学数据分散 、 保存方法落后 、 查询困难 、 利用率低 等问题_ . 6 地理信息 的标准化建设成 为该环节最重要的问题 . J 1 12 国土资源专题信息 系统的建设和集成 .. 在信 息一体化前提下 , 实现多个专项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的建设 . 本阶段主要针
对国土管理部门的 日常业务需 要 , 构建相应的专题信息系统 , 实现管理和决策 的科 学化 . 主要系统 平台包括 耕地保护 子系统 、
地 籍管理子系统 、 矿产资源管理子 系统 、 土地利用规划 管理子 系统 、 土地定 级估 价子系 统 、 土地开 发整理 子系统 、 土地 动态监

桐乡智慧国土天眼系统建设方案

桐乡智慧国土天眼系统建设方案

安全设备:包括 防火墙、入侵检 测系统等,用于 保障系统安全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负责采集和处理各类数据,包括遥感影像、矢量数据等。
地图可视化模块:提供地图的显示和交互功能,支持多种地图风格和图层控制。
空间分析模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查询,支持多种空间分析算 法和查询方式。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桐乡市国土资源局面临的问题:传统监管方式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 展需求
建设智慧国土天眼系统的目的:提高国土资源监管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国土天眼系统的功能: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预警预报等,为政府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监测模块:实时监测各类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支持多种预警方式和推送方式。
数据存储方式: 采用分布式存 储架构,确保 数据的安全性
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能力: 具备强大的数 据处理能力, 支持实时分析 和处理海量数

数据接口:提 供标准化的数 据接口,方便 与其他系统进 行数据交换和
共享
数据备份与恢 复:定期进行 数据备份,确 保数据不丢失, 并具备快速恢
项目背景的必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国土资源监管和城市管理面临 更大挑战,智慧国土天眼系统的建设成为必然趋势
提高国土资源监 管效率和水平
促进国土资源节 约集约利用
提升国土资源保 障能力
推动国土资源管 理现代化
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各类国土资源数据,包括遥感影像、地形地貌、 土地利用现状等。
数据处理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 的信息。
应用层:基于数据处理结果,开发各类国土资源管理应用,如规划设 计、监测监管、决策支持等。

智慧综合监管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综合监管系统建设方案
能源管理:智慧综合监管系统在能源监测、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应用
建设意义和价值
提高监管效率和透明度
促进跨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降低监管成和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升企业和公众的满意度
Part Two
智慧综合监管系统 的建设方案
系统架构和设计
系统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应用层 设计理念:以数据为核心,以业务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 技术选型: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安全性考虑:保障数据安全、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综合效益:智慧 综合监管系统的 建设成本和效益 评估需要综合考 虑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确保系 统的可持续发展。
投资回报率和风险评估
投资回报率:智慧综合监管系统的建设成本和效益评估中,投资回报率是评估该系统经济 效益的重要指标。
风险评估:在建设智慧综合监管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以确保系统的 稳定性和安全性。
智慧交通监管:智能调度信号 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智慧城管监管:高效处理城市 管理问题,提升城市形象
智慧农业监管:实现农产品质 量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行业发展趋势和展望
智慧综合监管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将不断深化,实现更高效、精准的监管。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智慧综合监管系统将融合更多智能化功能,提升监 管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实施步骤和时间表
需求调研: 了解监管部 门的需求和 业务特点, 确定系统的 功能和性能 要求。
系统设计: 根据调研结 果,设计系 统的架构、 数据库、界 面等,制定 详细的设计 方案。
开发与测试: 按照设计方 案进行系统 的开发和测 试,确保系 统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

耕地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方案

耕地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方案

耕地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和应用场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分散性日益凸显。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监管,国家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引入了多种手段进行土地监管。

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是利用智能化技术,建立耕地智慧监管平台。

耕地智慧监管平台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土地使用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加工和分析等环节,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全面管控、动态监测和智能管理。

建成耕地智慧监管平台后,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实现耕地土壤、水资源、气象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分析功能;2.实施对耕作方式、施肥、喷洒农药等作物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3.实现对耕地使用的评价和管控,防止非法占用和乱占;4.提供权属证据、土地利用计划等信息共享和查询功能。

二、方案内容1. 系统架构(1)前端数据采集:采用多种传感器、监测装置,对耕地土壤、水资源、气象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

(2)核心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决策分析数据,为操作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3)后端存储管理: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便作出分析和决策。

(4)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决策分析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对耕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决策建议。

(5)用户交互界面:提供界面友好、交互便捷的操作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指挥和控制。

2. 功能设计(1)平台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等管理功能。

(2)耕地监测功能:实现对耕地土壤、水资源、气象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分析功能。

监测包括耕地土壤透水性、水分含量、蒸散量、余热回收、耕地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降雨气象数据等。

(3)作物管理和监管功能:实现对耕作方式、施肥、喷洒农药等作物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提供施肥、浇水等管理建议,防治病虫害。

(4)土地使用评价和管控: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土地使用档案库,实施对土地使用的评价和管控,防止非法占用和乱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国土】国土资源信息化综合大数据平台设计方案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X月目录第1章概述 (7)1.1 背景 (7)1.2 项目依据 (12)1.3 建设原则 (13)1.4 现状与差距 (14)1.5 项目目标 (17)1.6 项目内容 (18)1.7 项目建设必要性 (19)1.7.1 增强国土资源信息掌控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的需要 (22)1.7.2 提升行政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 (23)1.7.3 有利于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24)1.7.4 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24)1.7.5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的需要 (24)1.7.6 提升XX省地灾监测与防治水平的需要 (25)1.8 项目经济社会效益 (26)第2章总体设计 (27)2.1 总体框架 (27)2.1.1 “一张图” (29)2.1.2 综合监管平台 (39)2.2 设计原则 (40)2.2.1 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 (40)2.2.2 创新性与先进性原则 (41)2.2.3 经济性与实用性原则 (41)2.2.4 开放性与合作性原则 (41)2.2.5 易用性与完整性原则 (42)2.2.6 统一化与一体化原则 (42)2.2.7 安全性与稳定性原则 (43)2.2.8 整体性与渐进性原则 (43)2.3 技术路线 (43)2.4 技术特色 (45)2.4.1 统一GIS平台 (45)2.4.2 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47)2.4.3 基于共相式GIS的国土GIS应用 (50)2.4.4 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系统体系架构 (52)2.4.5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性业务处理 (55)2.4.6 增强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决策应用 (57)2.4.7 可视化综合监管模式 (58)2.4.8 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 (58)2.4.9 通过ESB实现服务的集成 (59)2.4.10 构建全省国土GIS云雏形 (60)2.4.11 采用插件技术便于集成和扩展 (60)第3章建设内容 (62)3.1 “一张图”系统建设 (62)3.1.1 “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 (62)3.1.2 “一张图”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建设 (93)3.1.3 “一张图”应用服务建设 (116)3.1.4 “一张图”政务审批辅助系统建设 (122)3.1.5 三维综合应用系统 (125)3.2 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127)3.2.1 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目标 (128)3.2.2 监管平台建设任务 (130)3.2.3 综合监管建设内容 (130)3.2.4 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133)3.2.5 土地资源综合监管系统 (142)3.2.6 矿产资源综合监管系统 (187)3.2.7 地质环境综合监管系统 (198)3.2.8 地质灾害综合监管系统 (200)3.2.9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综合监管系统 (205)3.2.10 行政效能监管系统 (209)3.2.11 社会舆情监管系统 (210)3.3 项目运行支撑环境建设 (216)3.3.1 网络存储环境建设 (217)3.3.2 操作系统选型 (221)3.3.3 项目数据库环境建设 (222)3.3.4 GIS平台建设 (222)3.3.5 数据容灾备份 (222)3.4 安全保密体系建设 (226)3.4.1 安全保密要求 (226)3.4.2 建设策略 (228)3.4.3 安全保密措施 (229)3.4.4 安全保密建设主要内容 (230)3.5 系统总集成 (235)3.5.1 总体描述与功能框图 (236)3.5.2 集成建设总体原则 (236)3.5.3 具体内容 (251)3.5.4 本期集成项目集成规划思路 (252)3.5.5 项目成果交付 (266)3.5.6 项目质量服务体系 (269)3.5.7 项目服务承诺 (275)第4章施工组织设计 (280)4.1 项目管理方案 (280)4.1.1 组织领导与管理 (281)4.1.2 项目专家小组 (281)4.1.3 项目技术小组 (282)4.2 项目质量保证 (284)4.2.1 软件质量保证体系 (284)4.2.2 培训方案 (289)4.3 项目进度安排及控制措施 (292)4.3.1 项目进度 (292)4.3.2 项目控制措施方案 (295)4.3.3 保障措施 (301)4.3.4 施工安装能力 (303)4.4 项目管理体系 (309)4.5 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318)4.6 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396)4.7 施工资源配置 (404)4.8 本项目实施时间进度表 (416)4.9 劳动力、施工机具配备计划 (417)4.9.1 劳动力计划安排 (417)4.9.2 施工主要设备及进场计划 (419)4.10 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 (428)4.10.1 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428)4.10.2 质量保证体系 (428)4.10.3 质量保证措施 (437)4.10.4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443)4.10.5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446)4.10.6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457)4.10.7 创优计划 (461)4.11 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465)4.11.1 文明施工措施 (465)4.11.2 环境保护措施 (467)4.12 安全施工措施 (473)4.13 与各方的协调和配合措施 (510)4.13.1 与发包人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510)4.13.2 与监理单位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513)4.13.3 与业主方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513)4.13.4 与各分包人的协调及配合方案 (515)4.14 成品保护措施 (517)4.14.1 概述 (517)4.14.2 成品保护的目的及原则 (517)4.14.3 成品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518)4.14.4 成品保护责任及管理措施 (518)4.15 培训计划 (523)4.15.1 系统培训 (523)4.15.2 培训对象 (523)4.15.3 培训目标 (523)4.15.4 培训分类 (524)4.15.5 培训流程 (525)4.15.6 培训组织实施与管理 (525)4.16 售后服务 (526)4.16.1 保修期内售后服务承诺 (527)4.16.2 系统保修期内的定期维护 (529)4.16.3 保修技术力量表 (530)4.16.4 售后服务 (530)第1章概述1.1背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积极应对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国土资源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推进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6年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工作现场会,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金士工程二期的总体思路与工作内容;2018年6月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规范和创新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

综合监管系统和网络互联互通为基础,构筑以科技信息手段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实现国土资源的全程监管和高效配置;2017年9月27日国土资源部在湖南长沙召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前,湖南、贵州、上海、天津等省市在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建设和应用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他一些省市也快速跟进,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形成了领导重视、整体布局、快速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XX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XX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

XX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现有耕地7000多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玉米、豆类和薯类。

XX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在全省100多个县(市、区)内。

近几年来,XX省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国十资源部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电子政务及业务系统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统筹规划力度不够、系统及数据建设标准不统一、资金投入分散、应用程度及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

在2016年3月25日召开的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上,厅党组提出要充分认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尤其要在“一张图”工程建设、监管平台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建立信息化应用考核制度,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综合监管能力。

1.“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建设背景开展全省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形成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时落实中央领导、部领导和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行动和步骤,是要解决当前国土资源监测监管和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信息化瓶颈问题。

通过对汇交、采集、更新、积累的各类土地、矿产和地质等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和挖掘,建设一个集中管理、安全规范、充分共享、全面服务的核心数据库,充分发挥其在国土资源形势分析、资源监测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参与宏观调控、辅助决策支持及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作用。

这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社会服务具有重大和全局的意义。

在宏观层面上,国土资源“一张图”为满足国土资源和宏观调控、资源监管、形势分析、辅助决策支持和社会化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所必要的政策、机制、数据以其管理、技术、标准、应用和服务的总和。

在微观的层面上,国土资源“一张图”是实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汇交、存储、处理、应用、分析、挖掘和安全备份等管理服务的数据集成环境。

从业务管理来看,国土资源“一张图”是面向国土资源监管和服务目标,基于统一基础地理空间参考,对土地、矿产、墓础地质和地质环境等各类资源专业信息的综合集成和展示,是全国展示国土资源状况的“电子沙盘”。

从数据内容来看,国土资源的“一张图”是基础地理、土地矿产,基础地质和地质环境等多专业数据,按照统一空间定位基准、统一分类编码、统一命名规则、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统计口径等要求,按照管理和服务需求,从各类专业数据库经过抽签、转换盒加载(ETL)过程形成的国土资源综合数据库及其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利用数据调用接口方式或WEB Service方式提供的数据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