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模糊限制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常见于日常交流中,如“大概”、“或许”、“看起来”等词语。
这些词语的作用是对原话语进行限制和模糊化,表达说话者对自己判断的不确定性或对听话人的不确定性的关注。
因此,研究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对于准确理解日常交流中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模糊限制语可以用于措辞的委婉和婉转表达。
例如,一个人想要拒绝一个邀请但又不想显得太过拒绝,可以使用“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考虑的”这样的句子。
这句话中,“如果有时间的话”和“考虑”这两个字眼都是模糊限制语,使得整个句子更为委婉。
同时,模糊限制语也可以用于减轻或降低说话者的责任感。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却不想承担全部责任,可以使用“我大概是看错了”或“这也许有点麻烦,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
这些句子中的“大概”和“也许”都是模糊限制语,可以使得听话人对说话者的责任的认知不那么强烈,从而降低了说话者的责任感。
此外,模糊限制语也被广泛运用在交流的问答环节中。
当一个人不确定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完全正确时,可以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
例如,被问到某电影的导演是谁时,可能回答“我记得好像是…但是我不确定”,这个回答中,“好像”和“不确定”都是模糊限制语,可以消除听话者对说话者的不确定性的质疑。
除此之外,模糊限制语还可以用于有效地表达说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的观点可能并不十分肯定,但又想尽力表达出来。
这时候,模糊限制语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例如,“我认为可能是这个样子”或“我感觉应该是这样的”等用法,可以帮助说话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武断。
总之,模糊限制语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具有广泛的语用功能。
在日常交流中,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有效地表达意思,而且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和体验。
因此,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语用学:语用模糊浅析

语⽤学:语⽤模糊浅析 引⾔ ⾃从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使“模糊集”成为⼀个科学术语以来,就诞⽣了⼀系列模糊学的边缘学科。
语⾔的模糊性研究以及模糊语⾔学的研究也就应运⽽⽣了。
国内从伍铁平先⽣的论著和论⽂开始,就兴起了对模糊语⾔研究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们普遍认为这种局限于语义模糊的研究已经不能解决复杂的语⾔世界和⾔语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们认为⾮常有必要把语境考虑到模糊语⾔的研究范围之内,由此,对语⽤模糊的研究势在必⾏。
本⽂试图从宏观的⾓度对语⽤模糊的术语界定,产⽣原因以及功能问题进⾏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对语⽤模糊现象的进⼀步深⼊研究。
1.语⽤模糊的术语界定 “语⽤模糊”这个术语最早是七⼋⼗年代由利奇(cf.Leech1977);布朗和列⽂森(Brown&Levinson1978[1987])提出来的。
90年代,国内外的学者们对语⽤模糊的界定,以及与语法歧义的对⽐进⾏了较系统的研究。
⽽学术界对语⽤模糊的术语和概念⼀直存在争议(俞东明1997;张乔1998)。
如俞东明(1997)沿袭了托马斯(J.Thomas1995)的定义:语⽤模糊(Vagueness)是指说话⼈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中使⽤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同时表达数种⾔外⾏为或⾔外之⼒这类现象。
⽽从Kempson(1977)的Vagueness发展⽽来的何⾃然则⽤语⽤含糊统指约略,模糊,笼统,两可,含混,暗喻,弱陈,反讽,夸张等。
他认为语⽤含糊是指“从语⾔的使⽤和理解的⾓度谈语⾔的不确定性”。
他不但要研究看似是词汇,实际上是话语中的“模糊限制语”(hedge),还包括那些被不少⼈认为是“语义模糊”,⽽实际上是语⽤模糊的现象。
综观以上两派对于“语⽤模糊”的界定。
俞认为何⾃然⽤pragmaticvagueness,实际上是指语义模糊(vaguenes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前者属于语义学的研究范畴,⽽后者主要是模糊语⾔学的研究对象。
模糊语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功能探究

模糊语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功能探究摘要:模糊语在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繁,它具有多种不同的语用功能,恰当使用模糊语可以使话语委婉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从而更好地维系和改善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
本文以外交语言为例,外交语言中模糊语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从而表明外交事务中,人们常用模糊策略来实现诸如礼貌、委婉、自我保护或留有余地等各种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语外交语言语用功能1. 引言模糊语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
何自然(1988)认为语用模糊指语言运用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可能性、模棱两可和笼统性[1]。
他还指出“说话人有意含糊其辞,使用模糊语或模糊限制语,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是一种“间接礼貌策略”[2]。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适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将话语说得不确定,以便留有回旋的余地,避免与听话人的想法或意愿直接相悖,从而实现理想的交际目的。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在日常语言中,模糊语比比皆是,从而使得我们的日常语言丰富多彩,委婉含蓄。
由于模糊语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对它的研究对于指导人们之间的有效交际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政治外交用语为例,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外交语言中模糊语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
2.外交语言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政治外交用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模糊限制语。
外交用语的表达和时事政治观点的阐述通常代表着某个政党,某个政府的政策、法令和决定以及时事政治的变幻莫测,模糊语的巧妙使用则体现了外交发言人的睿智及其语言的灵活。
2.1 外交语言的特点外交语言的模糊在外交界誉被誉为为“建设性模糊”。
政治外交的一个技巧手段便是巧妙使用模糊语言。
在外交事务中,外交人员往往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故意含糊其辞,不直截了当提供信息,他们所用语言词汇常含有与字面意义不同的言外之意。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探讨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探讨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商务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在实际商务交际中非常重要。
探讨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及其语用功能,以期恰当运用模糊语言,从而达到更好的商务交际效果。
本文对商务英语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作者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启示。
标签:模糊语言;商务英语;语用功能1 模糊语言的概述传统语言学的基本准则要求语言表达清楚、正确。
但是由于客观实体边界的不明确性,人们对事物观察的不同角度或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语言使用的不一致性,从而使模糊的语言形式成为一种必然的存在。
长期以来模糊语言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65 年美国科学家L. Zadeh 在其论文《模糊集合》(Fuzzy Set) 中, 引入“隶属函数”这个概念, 用于描述差异的中间过渡, 首次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词项, 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
随后, 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运用该理论从语义、认知、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模糊性, 取得丰硕成果, 从而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模糊语言学。
模糊语言理论对语言中许多模糊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描述、研究语言的新途径, 其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语言的本质及语言使用的认识, 也给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外语教学中的模糊概念、有效解决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等方面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札德认为:“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
MaxBlack认为:“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
Lakoff 则把作为模糊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模糊限制语(hedges)释义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是语言中最普遍、典型的模糊语言。
这些对语言模糊性定义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不管怎样,人们已通过这些定义对模糊语言的形成有了一总的认识与了解。
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

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模糊语言是一种词汇特点,其特点是把某种特定情况或事件用模糊描述词汇来表达,呈现出大致的话语框架,使描述更客观,更简短整洁,更容易被理解。
因此,模糊语言的研究以及它的语用模糊性分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模糊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各有不同,比如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可能会模糊实际的描述,从而影响接收者对其认知;而在广告推销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提高销售量和利润。
其次,有研究指出,模糊语言还可以影响读者的情绪,比如模糊化的消极情绪可以使读者产生压抑感,从而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模糊化正面情绪也可以激发读者的好感,加深他们对文章的印象。
此外,模糊性也可能会对读者的认知和思维产生影响。
根据《易学研究》的研究,模糊语言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语言的含义和涵义,而且可以增加文字的阅读吸引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最后,模糊语言还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清楚地传达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而且它能够把复杂的思想表达得更清晰。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对于理解模糊语言的含义和涵义,以及对其影响的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字表达方式,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有效地传达思想,实现信息的传播。
模糊语言的特性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想象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促进文字的传播与交流,有助于实现有效沟通。
然而,模糊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太多模糊词汇会影响语言的流畅性,这时候就需要有更多的细节描述才能让读者正确理解文字的涵义。
因此,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模糊性词汇时应格外注意,立足实际,将文字和事件联系起来,以此防止语意模糊带来的误解。
总之,模糊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字表达方式,在不同场景中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而且可以激发读者的认知和情感。
因此,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模糊语言的含义和影响,而且可以提供有效的文字表达与传播方式,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含糊语的表达形式及语用功能_邓迎

), 女 , 湖南醴陵人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 , 硕士 , 主要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研究
142
迂回曲折的方式使用语言 , 目的是隐藏 自己的意图并同时 控制他人或 交 际对 方的 语言 行为 [ 4] 。虽 然含 糊语 的语 言 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 千变万化 , 但它具 体反映在语言结构 的各个层面。 1、 语音层面 在日常交际中 , 人们往往通过改变 语音模式来达到语 用模糊的目的。比如以下是一 个妻子与丈夫的对话 : W ife : L et∀ s buy our son som eth ing H usband: O kay , but no C- H - O - C- O - L - A - T -E 在这个例子中 , 妻子提议 给孩子买点东西 , 丈夫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 , 即不能给孩子 买巧克力。但我们可以推测 具体的语言环境 , 很可能是当 时孩子在场 , 丈夫不便于直 接陈述 , 但又想表达自己的看 法 , 于是 为了不让孩子听不 懂他说 什 么 , 丈 夫 没 有发 出 choco late 这 个 单 词 的 读音 , 而是用拼读的方式将它间接地 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含糊 语的表达方式 , 既能够让妻子快捷明了 地把握他欲传达的 信息 , 又可以防止孩子的吵闹 , 有效地 避免了交际中的尴 尬 , 达到了为特殊场合服务的 目的。 2、 词汇层面 语言功能的不完 备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语义的不确定 性。语义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自然语言自 身的不完备致使其 不能孤立 地表 达确 切的 意义 , 必须 依赖 语 境 [ 5] , 即相 同 的语言在不 同的 语境 下反 映出 来的 意义 可以 是截 然不 同 的 , 这也是由语言的基本性质 决定的。使用内涵或外延丰 富的词汇可以达到语用含糊的 效果 , 这 些词汇大致可分为 词义笼统、语义模糊、一词多义以及使 用模糊限制语。 ( 1) 词义笼统 词义笼统是指运 用词语语义的笼统性所实现的语用含 糊 , 即说话人在明确知 道某一 词语下 义词 ( hyponym ) 的 情况下 , 有 意 识 地选 择 使 用 其 上 义词 ( super o rd ina te), 通过宽泛的、不精确的语句提供比听话 人的期望少的信息 来达到其特定的交际 目的或意图 [ 6] 。 1945 年 , 美国在 日本 投放 了两 颗 原子 弹后 , 美国 新 闻界都在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 弹。一位 记者曾问苏联外长 莫洛托夫 : # 苏 联有多 少颗 原子弹 ? ∃ 莫洛 托夫 严肃地 回 答 : # 足够 ! ∃ 作为 外交 官 员 , 是 否能 够保 守 国家 政治、 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机密至关 重要。苏 联外长就充分运用 了含糊语言的灵活性 , 没有直 接精确回答记者的问题 , 即 苏联原子弹 的具 体数量 , 而是 用了 # 足够 ∃ 这一 上义 词 来取代具体的数字 , 既回答了记者的问 题 , 不失 礼仪 , 又 很好的保守了国家机密 , 也从另一层面 反映出了外长对于 本国军备的信心和自 豪感。 又如 : W ife : W he re are you go ing ? H usband: G o ing out W ife : W ha t are go ing to do ? H usband: do som ething 很明显 , 在上述例子中 , 为了逃避妻子的追 问 , 丈夫 对于其去向 选 择了 笼统 的 回答 out 来 替 代具 体 的某 个 地 点 , 如 to the office , to the post office , or to the hosp ital等 , 这就增强了话语的灵活性 , 它提供给说 话人对于话语的多
模糊语言简说

模糊语言简说模糊语言简说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或模糊词组引起的,所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于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语言,也包括一些约定俗成、语义能为人们理解的语言。
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或者虽可加以确定而语言表达不一定要求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词组也带有模糊性。
模糊语言是相对于精确语言说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界限“模糊不清”。
如“美丽的原野”、“嘈杂的街市”等。
如何才算“美丽”?达到多少分贝才称“嘈杂”?二、含义“部分重叠”。
在英语词典里,evening 通常解释为“白天的终了,特别是指日落到就寝这段时间”,而 night 则是“从下午六时到上午六时或从日落到日出”,这样,这两个词所表示的时间区域至少有几个小时是重叠的。
三、偏重“定量分析”。
模糊语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同形容词、程度副词构成的,其中有许多词,诸如“稍微”、“少量”、“少许”、“渐渐”等词,表示的都是定量概念。
四、具有“相对性质”。
语言的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往往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例如“我们研究所有七百八十二人”和“我们研究所有七百八十多人”相比,前者比后者精确;而“我们研究所有七百八十多人”和“我们研究所有几百人”相比,“模糊”又变成“精确”了。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琼斯在1957年出版的《音位的历史和意义》一书中说到:“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于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
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而且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法和难于下定义的术语,但也能相互理解。
”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在1958年出版的《语言学和语音学论文选》第一卷中说过:在语言中“明确的只是极端的情况。
过渡的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本是游移不定的。
外交辞令中模糊性语言语用

外交辞令中模糊性语言的语用探究1.语言的模糊性与外交辞令美国控制论学者札德在模糊集合论的理论框架下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模糊性问题,提出将人类语言的概念分为模糊性语言和非模糊性语言,开创了对模糊语言学的新研究。
在我国,伍铁平教授是模糊语言学这一新领域的开拓者,他投身于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模糊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指出,“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性。
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因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不是十分客观因而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
外交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调整国际政治关系,外交工作中所用的语言即为外交辞令。
众所周知外交辞令是正式、谨慎、准确的语言,但是准确并不排除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许多情况下,恰当运用模糊语言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维护国家利益不辱外交使命。
模糊性使语言表达更加灵活委婉,因而在发布公告、回答敏感性问题或缓和交际气氛等的活动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变得不可或缺。
2.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首先表现为得体性。
思想家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当一个国家在外交场合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与别国在过去的争端与冲突时,为了表现出得体和以大局为重,就需要用到含蓄模糊的表达。
如周恩来总理在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接待宴会上发表致辞时说道:“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往来中断了许多年。
”周总理在讲话中没有明确说出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是含糊其词笼统地说“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一得体礼貌的表达方式减少了双方的矛盾,增进了相互的距离,使双方的相处更为融洽,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诚意与礼貌。
外交语言模糊性具有委婉性和掩饰性功能。
外交场合中外交官员代表国家发表立场时常用模糊委婉语言为彼此留下余地,既阐明自己的立场又不失友好和谐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本文结合会话原则中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形探讨模糊语言的产生,并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即模糊语言会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
标签:模糊语言合作原则审美特征违反一、模糊语言的定义Piece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的最早提出者(Joanna Channell,2000:7)。
Piece (1902)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然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Linda Claire Burns(1991)也从正反两方面给模糊下了定义,她认为“非模糊词就是有明确界限的词,它能区分物体能否被包含在这个词的所指范围内,但是如果一个词的正确定义允许难以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情形出现,那么这个词便是模糊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论模糊性》一文中明确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语言学家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也对语言的模糊现象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模糊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陈治安、文旭,1996),所谓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
Schaf(1960)也指出:“一种语言如果完全没有模糊性,该语言将是枯燥乏味的。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十分普遍(Foolen,1991;Thomas,1995;俞东明,1997;Franken,1997;Zhang,1998;Fredsted,1998),人们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
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指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二、合作原则违反与语用模糊分析美国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
Grice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为了交际需要,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强调语言表达的充分性。
不能使自己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不能出现语言冗余。
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
关联准则规定说话要贴切、切题。
方式准则规定不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晦涩、赘述和歧义;说话要简明有条理。
合作原则通常被认为是言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都只因有了合作的愿望才将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即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都是遵守合作原则的。
但不可否认,在交际中有很多情形是违反合作原则的。
在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语用模糊现象。
Grice曾经解释人们在交际场合中经常违反合作原则会产生特别的效果——会话含义,模糊语由此而产生。
我们在分析违反合作原则情形时,有必要观察模糊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违反数量准则(1)A comes into a room where B is sitting,reading a book.A:What are you doing?B:Reading.例(1)故意违反数量原则而使用了“Reading”一词作模糊表达,表明B根本不愿意讲述自己所阅读的内容。
如果B直接回绝了A就会显得冒昧,用这一模糊语委婉表达B不情愿。
(二)违反质量原则(2)男孩:“我可以向你问路吗?”女孩:“到哪里?”男孩:“到你心里。
”违反质量原则很多情况下可用在言语交际中,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例(2)这则笑话中,男孩通过违反质量原则的方式,用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向女孩表示爱慕之心,颇具匠心。
(三)违反关联原则人们违反关联原则时,一般会转弯抹角地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
(3)(A and B are just coming out of the lecture-room.)A: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lecture?B:Well,the professor spoke good English.例(3)中,B违反关联原则,委婉地表达了教授的讲授不过如此。
这说明B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更符合礼貌交际的需要。
(四)违反方式原则(4)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例(4)是Hamlet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违反了方式原则,体现了Hamlet 的极度复杂微妙的情感,也是模糊语的千古典范,蕴含了经典之美。
这也是为了迎合交际的需要。
从以上违反合作原则的表达可以看出,言语交际上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有时为了维持人际关系,发话人需要委婉,含糊其辞;有时为了自我保护。
发话人也可能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
有意识地使用语用模糊可显得很礼貌,同时又能达到交际目的,是交际双方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它能实施很多语用功能,增强话语的感染力或使其陌生化以增强话语效果;协调彼此冲突的交际目的;出于“礼貌”考虑或照顾对方的面子。
三、模糊语的审美特征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在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
正是因为模糊而使得语言更美。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出于各种考虑,常常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使得语言更加模糊。
除了常常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和句子外,还运用“反语”“比喻”“夸张”“委婉”等多种修辞手段,故意把话说反、说大、说小,故意不把话说全、说明、说准。
可以说模糊语审美特征,美在意境,美在灵活,美在幽默。
(一)美在意境汉语讲究神韵之美,文章以曲动人,曲径通幽。
曲就是委婉、间接、含蓄。
故意在模糊之美,美在意境。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6)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曹雪芹《红楼梦》)例(5)作者通过模糊的语言,描写月色中荷的极致之美。
如梦如幻的夜色,比喻的运用,衬托了荷的朦胧之美,如诗一般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
例(6)是对林黛玉的描写,处处用了模糊词语。
通过这样的模糊手法,林黛玉体弱貌美,多愁善感的形象栩栩如生。
曹雪芹没有具体描写林黛玉的外表,而是通过眉毛、眼睛、病容,动静结合,把林黛玉孤单无依,渴望自由爱情,哀情伤怀的感伤形象呈现出来。
这正是模糊语言的魅力。
只有模糊语言才能将人们的这种情思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美在灵活在交际中,人们为了自我保护或尊重对方,使相处气氛更加融洽,有时说话更加模糊,说话人会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直白。
模糊语言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加灵活,有效率,更有效地为交际服务。
伍铁平在《模糊语言初探》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假如你要求某人到会场上去找个他/她不认识的人,你只需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人的大致情况,如“中年、高个、胖子、高鼻子、大耳朵、戴近视眼镜等”。
假如不用模糊语言,精确地说他“36岁零8个月,身高1.8米,体重95公斤,腰围1米,鼻高2厘米,耳长7厘米,戴500度近视眼镜”,那会很难找到他/她。
模糊语言的灵活性使得语言更有效率。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访华宴会上的祝酒词是这样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
现在,经过中美双方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总理在这里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一模糊语言,有意不点破两国之间长久以来的分歧和矛盾。
显示周恩来总理大方得体,不卑不亢的外交立场。
若改用精确的语言则整个宴会的欢乐气氛将会被破坏。
(三)美在幽默(7)数学家苏格拉底娶了一个悍妇,此妇人经常为小事喋喋不休。
而苏格拉底总能以学者的胸襟包容她。
一次,妻子大声骂骂咧咧,而苏格拉底没有理睬,他正在和学生讨论学问,突然一盆洗脚水冷不丁的泼到他的头上,全身湿透。
苏格拉底并没有气恼。
而是说:“我知道,打雷过后,一定会下雨。
”苏格拉底用模糊语言,显示了他学者的智慧、幽默和豁达的胸怀。
苏格拉底表面上是讲一种自然现象,其实隐含了对其夫人性格的了解及劝息妻子。
(8)宋朝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
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
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
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模糊语言显幽默,从其幽默中更见智慧,王元泽的话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他没有直接回答不知道,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把话轮留给对方,显示其敏捷的思维。
综上所诉,模糊语言美在意境,美在灵活,美在幽默。
而意境之美,让人感受到了文字意蕴之美;灵活之美,让人们体会出模糊语言的特殊作用,是人们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幽默之美,更能让人体会到说话者的才情和高超智慧。
四、结语模糊语言是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会通过违反合作原则创造出很多模糊语言。
可以说,合作原则在一定层面影响着模糊语言的创造与产生。
模糊语言能在一些有模糊词的句子和词语中发挥作用,也在一些修辞层面中起作用。
人们正是因为礼貌,或是出于自我保护或表达某种情怀而使用这些模糊语言。
参考文献:[1]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徐鹏.修辞和语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刘激扬.笑死你不偿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5]桂诗春,王初明.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7]李淼.宋词三百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包佩佩.模糊语言与会话原则[J].嘉兴学院学报,2006,(4).[9]刘澎.模糊语言及其礼貌表达功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傅建华广州涉外经济职业学院会计学院5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