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这一思想主张敬业、乐群,强调个人要积极工作,与他人和谐相处。
敬业代表专注、敬畏职业;乐群代表融洽、合作共赢。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仍具有深刻启示:提升职业素养,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至关重要。
个人应以敬业心态投入工作,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从个人到社会,都能受益于“敬业乐群”思想的指引,不仅提高绩效,也增进人际关系。
我们应当学习和传承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将其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关键词】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内涵、当代启示、个人、社会1. 引言1.1 黄炎培简介黄炎培(1898-198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他毕业于法国政治学院,并曾经在欧美多国学习和考察。
回国后,黄炎培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炎培在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其中“敬业乐群”是其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之一。
黄炎培在教育事业中以身作则,一生都在追求教育的卓越品质。
他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修养,倡导教师要以认真负责、专业精湛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黄炎培认为,只有敬业才能做到尽职尽责,只有乐群才能形成和谐的教育团队,才能将教育事业推向更高的境界。
通过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热爱和高度责任感。
这种敬业乐群的精神也为当代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2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概述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提出了“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黄炎培在教育实践和思考中提出的核心理念。
“敬业”强调对事业的认真、专注和责任感,要求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不达目的不罢休;“乐群”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团队合作、互助互利,倡导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摘要: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开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提出了“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和“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强调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以“敬业乐群”为校训。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启示一、职业教育的目的尽管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和表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场合各有不同,但自上世纪20年代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4](321)后,黄炎培总是把这两句话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前后一贯。
黄炎培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5]。
求生和求群是人类的两种本能。
所谓求生就是“使无业者有业”,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
所谓求群就是“使有业者乐业”,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创造发明,造福于社会人类。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诸多追求,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
职业教育要给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上以培养和教育。
谋个性发展,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为增进生产力做好准备,进而达到解决社会失业问题和增进社会生产能力问题,最后达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他“既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又注重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并将低层次的谋生和高层次的乐业相统一”,从而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观。
这不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但黄炎培过分夸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导致他长期在教育救国的道路上徘徊。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2011-10-28)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求个性发展,使受教育者在未来个人发展、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做好各种准备;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性,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科学化,职业教育必须科学化;职业教育的原则:书脑并用,学做合一,理论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大职业教育观念:只从从学校内部做教育不行,只是教育界的做教育不行,只是实业界的做教育不行,必须跳出学校,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做教育,必须和企业界的联手做教育,一体化做教育。
重要结论:根据社会需要做教育,订单式教育,不是培养全能型、万金油式教育,针对性教育、订单式教育,与社会需要结合,与企业结合;二是定位成为黄炎培教育思想的实践基地。
实践者,实施者。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6年1月,他在《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一文中说:“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
盖考察者我也,非他也。
我之所以考察,亦为我也,非为他也。
以故足迹所至,苟有咫闻尺见,其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其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
”考察结果,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劳动者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服务。
■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洋务运动看到中国当时落后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实业学堂,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潮和杜威思想的影响,黄炎培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坚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2.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着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积极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认真总结中国自开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于1917年前后成立中华职教社,建立中华职业学校,创办《教育与职业》刊物,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关于职业教育的内涵:他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包括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实是一物两面",与当今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内涵是相通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功能与作用:他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是为个人谋生做准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的和谐统一,不但揭示了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办学方针和办学原则:他提出了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以及适应社会需要、注重实用的办学原则.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和形式、课程和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规格教学安排上都要根据社会需要而定,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要推广平民教育,主要从他们生计问题上着手","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认为仅靠教育界是很难办好职业教育的,主张全社会办教育.提出"用科学来解决职教问题",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管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质量规格:他提出了"工学结合、工读交替"的培养模式."工读制度"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把读书与做工,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知能并重、人格完整"的质量规格。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引言黄炎培(1878-1965),中国著名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从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1. 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实际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职业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学以致用。
(2)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职业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3)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职业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思想黄炎培认为,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应服务于社会。
他主张:(1)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内容。
(2)教育应关注民生:教育应关注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3)教育应促进社会和谐:教育应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3. 教育公平思想黄炎培强调教育公平,认为教育应面向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主张:(1)普及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2)均衡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差距。
(3)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关注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为他们提供特殊教育支持。
三、黄炎培的教育实践1. 创办职业教育机构黄炎培一生创办了多所职业教育机构,如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学校等。
这些机构培养了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黄炎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如:(1)改革教育内容:调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高月春,董亚楠,薄海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9期摘要: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中逐步形成的。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现实的角度总结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并阐述了其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15-02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论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职业教育的理论功能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黄炎培认为,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把职业教育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再补习”的体系;不仅要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沟通;要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等量齐观。
2.论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提出了明确的职业教育目的,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
他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是随社会和历史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
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1930年前后,随着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修正为“谋个性的发展”,“解决刻不容缓之严重问题”,“谋民生主义的实现”,最后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使无业者有业”,就是通过职业教育为工商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同时解决失业的问题,使人才不至于浪费,以裕生计;“使有业者乐业”,就是通过职业教育给人以知识技能,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热爱所从事的职业,进而能有所发明创造,对社会做出贡献。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做学合一”的实践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做学合一”的实践1. 引言1.1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黄炎培(1898-1986)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先驱者。
他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他强调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黄氏职业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只有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获得职业发展的能力。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1.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介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设的一门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托幼、幼儿园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领域的能力和技能。
主要课程包括幼儿教育原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英语教育、儿童健康与心理发展等,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实习实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前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操作的训练。
学生将在校内课堂学习的也需要到幼儿园或托幼中心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和接触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具备细心耐心、责任心强、善于与幼儿沟通和交流、善于观察和表达等特点,他们将来将面对各种幼儿教育的挑战和问题,并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他们将成为社会急需的优秀学前教育从业人员。
1.3 “做学合一”概念解析“做学合一”概念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其核心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评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评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浦阳镇初级中学倪立强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
他曾赴美国、日本考察,看到这些国家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举的教育制度,深切感到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而优那么仕〞,导致所学的东西与经济和生产实际相脱离的危害。
回国后,他于1917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国内知名人士蔡元培、严修、张元济等都在成立宣言上签名。
1918年,他又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提出〞劳工神圣〞和〞敬业乐群〞的口号,以〞双手万能〞为校徽,倡泞手脑并用的精神,培养的人才深受实业界欢送,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风气。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很先进,今人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著名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具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修养和教育理论知识,于1915年赴美、日考察学习,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根底上,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具体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谋个性之开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效劳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这个理论一反传统教育〞学而优那么仕〞的封建意识而具有了民主思想。
人们参加职业教育学习不是为了“读书做官〞,而是要开展自己的个性,因为人只有充分开展其个性,才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这是对封建教育压抑人的个性的一个革命;人都有先人的个性根底,而要使个性得到健康开展,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人们都要在社会上从事某种职业,而职业教育就是为人们就业做准备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是为一个国家、进而为世界生产力的开展做准备的教育。
这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最准确的理解,最好的阐释,这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直到今人仍值得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和学习。
二、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需要手脑并用〞,他批评清末兴办的实业教育是“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是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认识职业和职业教育的。
关于“职业”,首先,他认为,职业是“用劳力或劳心换取生活需求的日常工作”。
其次,他认为职业不仅仅是个体的,更是社会的,“职业包含着对己谋生,对群服务,实一物两面”。
他尤其强调职业的社会服务性,认为“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
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
第三,“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敬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建之时,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明确提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生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
他认为职业教育目的包括了为青年谋生和为社会分工服务两个基本方面。
同年,他在《教育与职业》上发表《职业教育谈》,进一步把职业教育目的归纳为三项:“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为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
首先,他将“为个人谋生”做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
“为个人谋生”并不意味着他认同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啖饭教育”。
他说:“苟并个人生活之力而不具,而尚与言精神事业乎?而尚与言社会事业乎?职业教育之效能,非止为个人谋生活,而个人固明明藉以得生活者。
以啖饭教育概职业教育者,其说固失之粗浮;高视职业教育,乃至薄啖饭而不言,其说亦邻于虚骄”。
其次,他认为,在满足个人生活的基础上,职业教育目的更在于“为服务社会”。
他指出:“职业教育,即是给人们以互助行为的素养,完成他共同生活的天职。
是安可不用最高的热诚,包涵一切,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发挥最大的精神,做训练的方针,使吾受教育的,精神方面和知能方面,完全适合于人群的需要呢?”他认为“为群服务”符合人性的需要,人的本性就是“为群”的;也只有在群体合作中,通过“整个群的力”,人的生活才能更好。
因此,他说:职业教育是“对全群的人,用启发方式,在每一个人长日劳力或劳心、换取他的生活需求时,帮助他的知和能,使了解到我与群的关系,尽量贡献他的力量,来开发地力和物力,凝结而成整个群的力”。
最后,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目的还在于“为世界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他看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
他认为生产力的提高要把“地力、
物力、人力凝聚起来,而人力是一切力的中心”。
在他看来,这是西方国家战后重视“生产教育”的根本原因。
他对此分析说:我国“以土地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苟不亟亟焉自谋所以增进其生产力,他人将有代为谋者。
是故,吾国之战后教育,更舍职业教育无所为计”。
在这里,他指出“增加生产从教育入手”,以职业教育推动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对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是重大的贡献。
要知道,在他的那个时候,受传统思维的束缚,还没有人从增加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教育的经济价值还不曾被人重视。
他的这一思想不仅从理论上切中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而且对当时的中国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都具有深远意义。
如何实施和发展职业教育,也是黄炎培着力探讨的问题。
首先,他认为“须确立职业教育之制度”。
1917年,他在《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一文中提出:“凡欲解决制度问题,不宜沾沾于各国制度利害得失之比较,必一以吾国历史与现实为根据而研究之”。
就是说,建立职业教育制度要根据我国历史的和现实的国情,不应该照搬照抄外国的制度。
他还指出,建立职业教育制度要经济有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
为此,他认为应当对民国初年的甲、乙种实业学校的制度加以改进,在中小学广泛设立职业科,这会产生因地制宜、尤为便利的效果。
1922年“新学制”中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的规定就吸收了他的这种思想。
其次,他认为“须审择职业之种类与其性质”。
我国要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种类及性质加以广泛和深入的调查,并且加以确定。
他在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时,就采用调查的方法,开设了当时职业界最需要的专业。
他针对学校所在的上海西南区居民的职业,加以调查,比较多寡,结果表明“铁工最多,次为小工,次为小贩卖,又次为木工,又次为花业。
小工与小贩卖,不足为固定职业,自当以木工为次多数”。
于是学校首先开设了金工科和木工科。
第三,职业教育的实施要采用“大职业教育主义”。
1926年,黄炎培总结了9年以来办理职业教育的得失,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以此作为职业教育实施的基本方针。
他认识到“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他要求:“办理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努力进行沟通和联络;
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以“大职业教育主义”为基础,他分析了当时乡村教育的困境,认为乡村教育没有成功就在于它与农村社会缺乏有机联系。
他说:“在腐败政治底下,地方水利没有办好,忽而旱,忽而水,农业是不会好的;在外人强力压迫底下,关税丧失主权,国货输出种种受亏,外货输入种种受益,工业是不会好的”,“农、工业不会好,农、工业教育哪里会发达呢?”“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表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揭示出了职业教育必须与整个社会发展运行机制相符合、相协调的基本规律。
黄炎培提出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
首先,这一原则的提出在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改进。
他批评在传统教育下,“社会分作两下:一是号称士大夫,是死读书老不用手的;一是劳动者,是死用手老不读书的”。
因此,他要“来矫正一下。
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作工两个并起家来”。
其次,他从职业教育角度,批评当时的实业教育“非教以农工商之技能,乃教学生读农工商之书”。
他在《职业教育该怎么办》一文中强调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如果只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不能行,不是真知。
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
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所以“做学合一“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他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也反复向师生强调这一点,“一面做,一面学。
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
第三,他看到了现代社会中,“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也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他深刻地指出:“今科学之昌明,皆人类手与脑二者联络发达之成绩”,“故手脑二者联络训练,一方增进世界之文明,一方发展个人天赋之能力,而生活之事寓其中焉”。
“手脑联合训练,确是人类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功夫”;“手脑联合训练,适合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
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认为“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教育需要注意“培养德性,养成健全人格,俾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
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敬业乐群”。
这是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有核心。
他指出,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
前者要求从事者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忠于职守;后者指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利居群后,责在人先”的高度情操,更要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与习惯。
他主张“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
其次,是“劳工神圣”。
“劳工神圣”是五四时期民主精神的反映。
黄炎培将它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指出:“作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因而他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读书和作工两个并起家来”,养成“先劳后食”的精神品质和能力。
他在兴办中华职业学校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尊重劳动”、“劳工神圣”的教育精神。
他将“双手万能”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徽图案,并亲书“劳工神圣”的匾额于学校工厂。
在日常教学中,他要求“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流担任”。
他将“劳工神圣”贯穿于他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推崇职业平等、尊重劳动的精神和品质,在改革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
第三,是塑造“金的人格”。
“养成健全人格”是职业教育本身的要求。
“九一八”以后,黄炎培屡次在中华职业学校的周会上向师生讲述“金的人格”的道理。
他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人格修养: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
他告诫学生:“名,吾所不求;功,吾所不争。
将吾整个生命,完全献给我国家、我民族生存工作上”。
他提出的“金的人格”,是其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现代职业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品质。